分享

一年级家长会

 真开芯 2011-07-01

开学在即,你的孩子今年就要上一年级了,你和孩子一定提前做好了准备,恭喜你,有备而来,事半功倍!

我的孩子暑假开学后上八年级,在他经历的七年学习生活中,有经验、有教训,现在很想与大家分享,前车之鉴仅供参考。

孩子今后的学习生活离不开三个角色:他(她)自己、家长、老师,每个角色在第一年都该做些什么呢?

谈谈我的浅见:

   

孩子

1、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先学、后玩的意识。

每天回家后先学:复述当天学习的内容、写作业、预习,全部完成后再玩,玩的时间也不宜过长,玩的内容家长也应适时引导。

忌:每天玩够了再学。 

2、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不依赖父母,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有规律的起居,是保证良好的睡眠和学习状态的前提,按时起床、睡觉虽说是小事,但是能做到的小朋友确实不多,先从这件小事做起吧。

力所能及的事情一定要让其自己做,比如:洗袜子,洗澡、准备餐桌、扫地等等,这样做的好处是从小就树立了爱劳动的意识,懂事一些的孩子还会从中体会到家长的辛苦,更重要的是他个人的生活能力会得到显著提升。

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3、事情虽小也要提醒:写好自己的名字。

让孩子提前多练习练习自己的名字,不要让孩子输在第一个起跑线上,上学后使用的频率会很高!

 

家长

1、最好自己带孩子,尽量不要让老人帮忙带。

老人有他们的生活,他们有个健康的身体对于我们来说是最重要的,还有他们成长的环境、接受的教育与我们不一样,有些教育理念沟通起来比较难,体力、精力也有限,所以还是不要给他们添麻烦,我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最好。

忌:认为老人没事干,看个孩子可以解闷。 

2、自己管也要有分工,一人专门负责学习,一人专门负责生活起居。

培养学习、生活习惯前父母应提前达成共识,不要当者孩子的面讨论、甚至争执,不要给孩子造成困惑,这样做的好处是两个人的精力要远远大于一个人,能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一个人考虑的再全面,他(她)的精力也有限,不免有疲劳、不耐烦的时候,再与孩子交流时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忌:以工作忙为理由,不管、不闻、不问,将来真的发现问题,再想管时,也为时已晚。 

3、提倡拇指教育。

在这点上我做的很失败,因为一直没有意识到,直接导致的结果是孩子很不自信。现在虽然有了意识,但做起来是需要过程和时间的,目前的效果还不明显。因此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在你家孩子身上,你一定要在内心中时刻提醒自己: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当你的孩子每做一件事,都能得到鼓励时,当你总能发现他的优点和长处时,他会越干越带劲;你还可以启发他自己去定标准,想办法,达到目标后也一定要给予肯定,久而久之他会非常自信的。自信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忌:不要用大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

   

老师

我们不能要求老师做什么,他们只要尽到责任就可以了,他们有自己的专业,懂得如何教育、引导新生。我的体会:家长与老师之间的关系是配合,目的是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我们家长应该依靠老师、学校,多与他们沟通,让他们更多的了解孩子的行为、性格,请他们结合自己的经验为对孩子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我们做家长的只要全力配合、及时反馈就好了。

另外,学习方法的获得更多的也来源于老师。

忌:认为我把孩子交给老师了,老师就要负责,我就没有责任了。

 

总而言之,孩子是我们自己的,我们首先要负起为人父母的责任,凡事做在前面,同时还要有坚定的信念,相信自己的孩子是优秀的、是可以调教的、为此付出努力也是值得的。如果我们在他刚刚踏进校门时帮助他在各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础,并坚持不懈地做下去,我想他一定可以成才!

 

以上种种并不全面,只是多年来我在孩子教育方面的一些深刻感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怎样做一年级学生家长

 怎样做一名合格的家长,下面我要谈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低幼衔接”的意义:

根据以往工作的经验,我们发现刚入学的孩子在往往表现出种种不适,影响了孩子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对于这些现象家长们也感到非常困惑,不知道该怎么样更快的帮助孩子摆脱这些不适。那么孩子在入学后都会有哪些方面不适应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不适应新的作息时间和老师提出的严格要求。

  不适应新的学习方式。幼儿园强调在游戏中学习,以玩为主,孩子学习的自由度比较高,强调生活能力的学习,没有严格的学习进度和考试。而学校教育是带有一定强制性的,具有明确的目标和严格的学习进度、考核形式,更强调学习的质量。孩子的学习选择度变小了,被支配得多了,学习自主性要求更高了。

③不适应在陌生的、人数众多的集体中和他人交流。来到新的环境,多数孩子会产生心理上的恐惧、胆怯,遇到困难不会求助,不善与他人交流,有的孩子甚至不会在课间上厕所,上课后也不和老师说,影响听课。

④不适应家长对自己期望值过高地的要求。虽然自幼儿园时期,大部分家长就会对孩子有着实际的期望和要求,但总体上还比较温和和没有强制性。但上学后,家长和教师都会对他们给予新的、明确的、更高的期望和学习压力,这是可能引发孩子产生不适应的重要原因之一。

以上提到的这几种变化作为家长应该有充足的认识和心理准备。为了让孩子尽快地转变角色,引导幼儿从情感、心理、习惯等方面做好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做好入学前的心理准备和知识储备,培养初步的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小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然后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使孩子顺利地适应小学生活。

那么,做为家长,该为孩子做些什么呢?

二、家长应该做的几点事:

作为一名一年级家长,首先应该清楚:对一年级来说,很多事物都全新的,要做的事情也很多,要注意的事情也很多,但什么是最主要的呢?一是让孩子始终保持对学校的向往和喜欢、对学习的渴望,二是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这对孩子的一生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还要知道,一名小学生,来到学校应该做好哪些事?很简单——著名教育专家高林生:扫好地、做好操、读好书、写好字、唱好歌。

这是对小学生的最实际的要求,也是追求的最高的境界。

1.激发孩子对新校园的向往之情。

一般说来,孩子到了六、七岁的年龄,心理和身体各个方面都基本上具备了接受小学教育的条件。这一阶段,由于环境、家庭、学校的影响,儿童开始羡慕小学生的生活,羡慕新书本、新书包、新铅笔盒,羡慕红领巾等。儿童心理的发展和客观环境的影响,使他们产生了上学读书的强烈愿望,时时刻刻流露出要成为一名小学生的美好情怀。此时,作为家长应该细心体察孩子的情绪和心态,和孩子一道,以满腔热情来迎接他们的新生活。比如,夫妇俩一起故意用羡慕的口吻对孩子说:“强强长大了,真了不起,是一名小学生了。” 让孩子产生当小学生的光荣感、自豪感。再如,可以利用接送孩子的机会,带着孩子到校园转一转,乘机诱导孩子:“这所学校多美丽,多干净呀!这里的老师可有学问啦,他们教小朋友认字、数数、唱歌、跳舞、学知识。在这里读书,你也会跟小哥哥、小姐姐一样变得更加聪明、能干。”再如,当孩子拿着书,缠着你讲故事时,你乘机告诉他:“等你上学了,自己就能读故事了。到那时,你就可以当爸爸、妈妈的老师,可以讲故事给爸爸、妈妈听了。”以此来培养孩子对学校的向往之情和渴望获得知识的热情。干万不要随便吓唬孩子:“你再调皮,等上了学,让老师好好整你!”等等,诸如此类的语言会使孩子未入学校就产生恐惧感,容易形成心理障碍。

在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个心理学现象:

2.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人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我常常听到一些父母,孩子上学了,还要一口一口给他喂饭;总是替孩子整理书包。只要孩子存在的地方,就有父母的身影。如此这般,做父母的的确很辛苦,可孩子却越养越懒了。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小学阶段,学习成绩优秀的总是那些能力强的学生。

可见,为了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我们建议家长们:孩子能做和应该做的事情,就让孩子自己去做。孩子该吃得“苦”一定要让孩子去吃。(从某种意义上讲,孩子不吃点“苦”是长不大的,生活上能吃苦的孩子学习上也刻苦。孩子的好多毛病就是家长怕孩子吃苦惯出来的。如……)

3.培养适宜的生活习惯

一是配合上学后的时间,开始准时一日三餐,中间不再让孩子吃零食。二是对孩子进行“坐得住”的训练,时间由少到多,帮孩子适应以后的课堂时间安排。三是按时作息的习惯,晚上早一些入睡,早上按照上学的时间起床。为了孩子能够配合,家长最好能以身作则,给孩子做个好榜样。

家长还应该减少看电视、玩电脑的时间,晚饭后尽量少看电视,而是安安静静地看报,让孩子看自己喜欢的书,孩子上学后,很自然就习惯了晚上先不看电视,做家庭作业。应该鼓励、引导孩子自己整理要带的东西,培养孩子对一些小事情负责的态度。

4.需要让孩子知道一些基本信息。

孩子入学时要让孩子学会规范地写出自己的名字,能说出甚至写出父母的名字、工作单位、家庭住址、联系电话等。带领孩子认识上学的路线,进而能够自己上下学,是孩子小学生活的目标之一。如果家与学校离得很近,那么家长可以带着孩子从家步行到学校,边走边告诉孩子走哪条路可以到达学校或者回家,一定要多走几次,这样孩子才记得住。家长还要让孩子记住家里的地址和家庭成员所有的联系电话,以防万一,并加强安全教育。孩子入学后,还要让孩子认识课程表,并按课程表收拾书包。

5.鼓励孩子结交新朋友,让孩子学会合作。

现在的家庭大部分为独门独户,孩子回到家大门一关,就与外界“鸡犬相闻,不相往来”。父母忙于工作,给小孩创造的社交活动很少,这样一来孩子与其他小朋友的接触大受限制。当他们进入小学的集体环境中,面对的同学和老师都是陌生人,难免会产生一种孤独感。

为了让孩子在新环境中不怕生,家长要鼓励他们在住宅区内和其他小朋友交往,多带他们参加集体活动,教导他们交往的本领。要鼓励孩子在上学后,结交新的朋友,建立新的友谊,享受集体的生活。个人在集体中才会更快乐。

6.训练孩子有记住具体任务的方法和能力。

孩子入学后,每天都有具体的学习任务,还经常会有班级、少先队分配的任务。六七岁的孩子,要记住这些任务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家长可以交给孩子一些方法,任务单一的时候可以用脑子记,多想几次,把它记住。但是更好的是让孩子学会使用记事本,孩子小不会写字的时候可以用画画、符号或者拼音来记。要引导孩子在记录任务的时候要记清楚是什么任务、有什么要求和什么时间完成等三个要素。

7.让孩子学会遵守规则。

规则是世界与社会得以有序运行的根本,随着孩子升入小学,规则的重要性越来越凸现出来。孩子入学后违规现象经常发生,其原因一方面是不懂规则,另一方面是自控能力较弱,这是影响孩子学习最大的障碍。儿童适应学校的规则是有个过程的,父母要重视孩子的规则意识和遵守规则的能力。在学校里,作息时间表和课程表都是规则的具体体现,所以一定要教会孩子按时间表上学、放学、作息、按课程表准备上课资料。特别的,一定要教育孩子严格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如:出勤制度(不迟到、不早退、有事请假)、损害公物赔偿制度等等(这些规章制度和要求,老师们会逐步给孩子们讲的)。

8.重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①培养孩子课前认真准备的习惯

如:每天晚上都要按照课程表提前自己准备好第二天要用的书本、削好的铅笔等学习用品,一样不少地准备齐全,这样做既可避免第二天清晨的忙乱,又可保证第二天能够带齐学习用具,不形成“丢三落四”的坏毛病。在家中,刚开始的时候,要在一旁耐心指导孩子怎样收拾学习用品,应该怎么样摆放整齐。这样让孩子自己坚持一段时间后,孩子就会慢慢养成习惯。

②培养孩子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升华,作业可以检查孩子的学习效果,巩固课堂学到的知识,加深对课本知识理解。要求孩子做到“今日事今日毕”,独立地按老师要求完成当天的全部作业。这样做既能巩固当天所学的内容,又可防止养成拖拉作业的坏毛病。

首先要培养认真写字的习惯,例如在书写生字时,要求孩子做到“三到”:眼到、心到、手到。眼到,眼睛要看清字结构;心到,字形要牢记心中;手到,字写的正确美观。培养习惯要有措施,如:可以经常在家展开比赛,展出孩子写得漂亮的作业,在展出的作业上给他写出一些激励的评语,家里来了客人也让他们观看,进行评价,长此以往,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大大加强,兴趣变得越来越浓。这样,认真写作业的习惯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养成。                          

9.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家里,家长要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初入学的孩子往往稳定性差,注意力持续时间短,当孩子看书写字时,家长应尽量避免在旁大声讲话或看电视,最好坐在孩子身边和他一起看书,既能起到督促作用,又创造了学习气氛。

三、家长应该注意的几点:

下面给大家提一些建议:

学校教育的一大特点就是群体性,在家庭里,两代几个家长面对的是一个孩子,而学校里有两千多个孩子,一个班五、六十个孩子,教师的工作很辛苦,工作量很大,如:我们班有59个孩子。一个教师一天要上23节课,要批改本作业、还要找学生进行个别谈话和辅导、还要完成学校的其他的一些工作,备课往往需要晚上在家里进行。因此,为使我们的孩子得到最好的教育和发展,需要我们学校和家庭更好的携起手来。在这里,我要向家长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家长与老师要进行经常性的交流和沟通

学校教育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家庭教育也需要老师的指导。只有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步调一致、相互补充、形成合力,效果才能更好。如果教师不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家长也不知道孩子在校的表现,二者相互脱节,就会形成教育的盲区,不利于对孩子的培养。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整天在学校,学校和老师对家长有什么要求和意见,孩子回来说说就可以了;还有的人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是老师的事,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全部责任就都是学校和老师的了。其实,这些看法都是错误和片面的。因为,老师不可能针对每一个学生的情况与每一位家长进行很好的交流。而孩子的传达是远远不能到位的。实事求是地说,有一些孩子,或者不愿将学校或老师的信息传达给家长,或者不愿意把自己心里的想法或意见对老师说。这些都给老师带来了工作上的不便和沟通上的脱节。因此,家长和老师的直接沟通的作用是别的方式代替不了的。

 

那么怎样与老师沟通呢?

1)可以打电话,发短信,老师的电话对家长都是公开的(但是,老师在上课和开会的时候是不会接电话的,望家长们要理解)。

2)可以写纸条。

3)可以到学校找老师面谈。

老师沟通交流时不仅要能听得进老师对孩子的表扬,还要能听得进老师对孩子的批评,还要中肯坦诚地把孩子在家的表现如实地向老师反映,既不掩饰孩子的缺点,也不要隐瞒孩子的长处,只要沟通交流了,掌握情况了,就要切实有效地教育孩子,不能回家讲一番道理,打一顿骂一顿就行了,一定要在教育方法上和老师达成共识,进行阶段性的观察,并阶段性地和老师沟通交流,随时调整教育方法,该表扬的表扬,该鼓励的鼓励,达到老师和家长的教育目的。

再一点,我还要向各位家长申明一个观点:家长首先要信任的是老师,一定要在孩子面前给老师树立威信。自古就有一句名言: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小孩子只有喜欢他的老师,才能最大程度的喜欢这个老师所任教的学科,才能对这个老师言听计从。实事求是地讲,老师们的工作不可能完全正确,不可能没有失误,教育方法也不可能完全适应每一个孩子。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老师们的出发点是绝对正确的,是完全为学生考虑的。因此,当您对老师的的工作感到不理解或有不同的看法时,一定要找老师沟通、交流,从而达成共识。当然,老师也会经常性的、主动地与您联系的。

 

2.家长要以身作则,要负起做家长的责任

渴望子女成人成才,是每一个家长的心愿。您知道吗?孩子最早的学习是从模仿开始的。他们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就会将看到、听到、感觉到的东西“溶化”在正在发育的大脑里,并在以后的生活中不知不觉地加以模仿,不仅限于行为举止,而且包括思维方式、情感取向、风俗习惯,以及个人性格等。现实生活中,一个儿子各方面都酷像父亲,有的并不是遗传,而是模仿,父母的人格对子女有决定性的影响。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父母是孩子人生第一位老师,他们的每句话、每个举动、每个眼神,甚至看不见的精神世界都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父母在孩子面前的一言一行都非常重要,不能凭直觉随意而为,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在孩子心中的影响。

 

我们分析过一些优秀孩子的的家庭情况,孩子优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家长能够以身作则是非常重要的一条。有的家长为了早晨睡懒觉,孩子脸不洗、饭没吃、衣服穿不整齐就送到了学校,还有的孩子在学习,可家长在玩扑克、打麻将等等,这会给孩子好的影响吗?

 

3.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当孩子走进学校的大门那一天,我们当家长的就觉得身上的担子重了,对孩子提出的要求也更高了,尤其是学习成绩。可是,大家有没有想过,孩子要取得一个优秀的成绩的前提是什么?那就是一个好的学习习惯。许多实践证明,凡是学习成绩好且稳定的都是从小就养成了良好的习惯。习惯决定命运,细节决定成败。世界上所有成功的教育,都是把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放在首位。习惯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小学阶段,就是奠定基础、培养习惯的阶段。

 

我们常说的主要是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

 

讲究卫生、主动问好、按时作息等等属于行为习惯。

 

上课认真听讲、认真完成作业、不会就闻、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等等属于一般性的学习习惯,会观察、会思考、会判断、会分析等等属于较深层次的学习习惯。

 

关于学习习惯,前面已经谈过,以后还会深谈,在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还要说明一点,可能有的家长会有这样的片面的认识,那就是只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就行了,其他的就不用重视了。这是大错特错的,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决不是孤立的,各种习惯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比如:守时的习惯。很难想象,一个不能按时上学,想早到就早到,想迟到就迟到,有事也不请假的学生会成为一个优秀的学生(强调:严格遵守作息时间)。

 

4.培养孩子读书的爱好与兴趣

在信息社会里,人文获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越来越快捷。但读书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是其他任何方式都代替不了的。美国著名教育专家比格勒在谈到这方面时说到:“ 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缩短,是教学中最头痛的事情。这都是因为电视和电子游戏造成的,学生被电视里眼花缭乱的图像所淹没,而电子游戏对于学生的视觉刺激更是难以想象。我坚持认为书本仍然是最重要的知识来源,尽管我也喜爱新技术,知道它的力量,但阅读的过程是无可替代的。”从我们身边看,那些注意力集中、持续时间长,会思考,知识面广,成绩优异的孩子都是爱读书、会读书的孩子(不管是哪一个学科)。因此说,培养孩子的读书的爱好与习惯,是帮助孩子找到打开通往知识之门的钥匙,也是满足孩子求知欲和好奇心的工具,也是家长送给孩子受益终生的礼物。因此,学校一贯倡导学生广泛的读书,同时建议家长与孩子一起读书,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创造良好的读书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让读书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并为此开展了系列的活动。

 

那么怎样引导孩子读书呢?

 

①培养读书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投入其中,亲身体会到阅读的妙处,把阅读当作朋友,才会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感受。

②创造良好的读书环境和氛围,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

家庭中尽量营造学习读书的良好氛围。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备一些带有拼音的书籍,可以是百科知识、文学类、历史类、地理类的书籍和工具书。可以在自己的书上边读边进行勾画。

家里是书的海洋。在充满书籍的环境中生长,孩子的读书兴趣和阅读能力都会大大提高。经常领孩子逛书店,去文化场所,体验文化的魅力。出外旅游。

5.家长要引导学生正确利用零花钱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孩子手里也有了钱了。不知从何时起,给孩子零花钱,已经成了家长们的惯例,好像每天都有定额,并且把平日的表现和学习与零花钱挂起钩来。可是大家想过吗:孩子们确实需要这些零花钱吗?孩子们把这些零花钱用到哪里去了?你给孩子们这些零花钱带来了那些效益?据我们调查,孩子们的零花钱多数都用在了买零食、买玩具这些方面了。每到组织一次集体活动,孩子们首先想到的是带什么吃的、喝的。这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整天零食不离口、玩具不离手。这样既不符合饮食卫生,严重地危害小学生的身体健康,又助长了小学生追求名牌、追求奢华、追慕虚荣的风气,使一些学生从小养成了追求享受、铺张浪费的不良品质。另外,由于受社会的不良影响,一些不良青年抢劫、敲诈小学生的现象时有发生,如果您的孩子经常出入消费场所,就会引起他们的注意。因此,学校建议家长引导孩子正确利用零花钱,甚至不要带零花钱。也许有的家长听说过这样的话:再穷也不能穷了孩子。可是我要说:再富也不能富孩子!

 

6.正确处理孩子之间的矛盾冲突。

 

前面已经谈过,“群体性”是学校的一大特点,孩子在学校里又不能像幼儿园那样时时在老师的监护下,因此,孩子们之间为了某一点小事发生冲突是不可避免地、是经常性的现象。这就需要我们作家张德在这方面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和正确地认识,要教育孩子团结同学、互帮互爱、能容纳别人,引导孩子遇到问题向老师汇报,寻求老师的帮助。更为重要的事,当我们做家长的得知孩子与同学发生了冲突,特别是自己的孩子“吃了亏”时,一定要理智、冷静,联系老师了解实情的经过和原委,然后解决。千万不要意气用事,作出傻事来。

7.善于鼓励孩子是孩子成长的加速器

孩子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有的孩子话说得好、有的孩子算数快、有的孩子歌唱的美、有的孩子会画画……有的是遗传基因带来的,有的是后天接受教育和生活环境等原因促成的。我们做家长的,既要看到孩子的不足,更要理智的看到孩子的优点和长处,要对自己的孩子充满信心。每当孩子取得了一些成绩获一点进步,哪怕仅仅完成了一件事情,要及时地给予肯定、表扬和鼓励,让孩子充满了自信,让孩子经常向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有一句话:好孩子是表扬出来的。

当然,表扬、鼓励上主流、是大方向,必要的否定和批评还是需要的,也是不可少的。

   以上是我的一些看法和大家分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