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读后感

 紫雨剑 2011-07-02
让教育多一份理解与宽容-《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读后感

2009-03-25 15:44:02|  分类: 读后感 |  标签: |字号 订阅

读李希贵校长的书是一种享受,我欣赏他全新的教育理念,独特的教育视角,敬佩他透明的人格品质,睿智的管理艺术。

映入我眼帘的第一部著作是他的《学生第二》,首先吸引我的当然是书的名字,在新课改之风吹遍大江南北的今天,学生应该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应该时刻围绕着学生展开教育教学工作,何以学生的地位会排在第二,带着好奇和疑问买下了这本书。在书中李希贵校长告诉我们;教育是塑造人的事业,可是这一切都只能通过教师来完成。用幸福才能塑造幸福,用美好才能塑造美好,只有学校把教师放在第一位的时候,教师才会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他的很多观点让我感到耳目一新,带着崇敬和求知的渴望我又阅读了他的另一部著作《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

这部书是李希贵校长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访学期间的日志,记载了和美国教育专家、教师一起分析课堂,碰撞教育智慧的经历。在这36天里,作者完全沉浸在哥大教育学院民主教育的浓厚氛围里,近乎贪婪地寻找着一切可以学习的机会,如饥似渴地吸收着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营养。这36天是智慧激荡的36天,也是作者深入思考、审问的36天。这些思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中美两国教育精髓的极好的视角。

书中有这样一段描写让我深有感触,有一次作者参加玛丽小姐的特殊教育课程,这是一节有19名学生参加的研究生课。玛丽小姐给同学们提供了一个案例,说是有一位罗布的小学生,在玛休斯女士的课堂里屡屡想引起老师和同学的注意,闹出不少恶作剧来,可是这些并未引起玛休斯女士的特别关注,甚至同学们对他的行为也爱理不理,结果,罗布变得消极起来。这是课堂上再平常不过的一幕了,针对这个案例研究生们各抒已见。有的说“对学生来说有一个舒服的椅子很重要,罗布上课的恶作剧是不是因为椅子或桌子有什么问题”,大家都在为罗布的恶作剧寻找理由,最后玛丽小姐告诉同学们罗布是因为家庭原因,由于爸爸工作忙,妈妈又是继母,所以在家里备受冷落,因此希望通过上课的恶作剧引起老师和同学的关注。

作者告诉我们;在美国,对于一些问题学生,学校很少从道德层面对他们进行评判,更没有歧视和放弃他们,而是把他们当做特殊教育的群体,并且上升到民族命运的角度来认识,他们认为教育好这些学生是拯救美国未来的伟大工作!这和我们实施的“精英教育”是多么的鲜明的对比。

“反思我们的教育,我们一直更多地从道德评判的角度来看待学生,总喜欢把学生用简单的两分法分成好的和坏的,对孩子们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总是习惯带着道德的有色眼镜来看,把他们假想为专与老师作对的‘眼中钉’。面对这着这样一些问题学生,我们更多地可能是心烦、冷落、歧视、指责,甚至把他们排斥在教育的视野之外,爱和关注从此远离了孩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