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李希贵《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三) 【原文再现】 靠什么可以记住学生 2005年4月21日 星期四
我发现,美国大学教授的研究课题并不像我们中国教授的研究课题那样,常常目标宏大,立意深远,拉开一个很大的场面和架势,投入很大的人力、物力,一个课题似乎要解决教育的全部问题,他们的课题不但切入的角度很小,而且颇有些稀奇古怪,这样的课题虽然对改变真实的教育生活很有意义,但对许多中国教授来说,可能就太“下里巴人”了。
泰德·莱戈教授就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课题:专门研究尽快熟悉学生、记住学生名字的方法。
他认为,记住学生的名字是一门艺术而且值得为之付出努力,即使你同时教着几个班级。反复调查表明,学生欣赏那些把他们当作独立个体的老师,而不是那些把他们看作一个群体的老师。如果你忘记了学生的名字,在家长会上你会特别尴尬。如果你不熟悉某位学生,当你跟人提到他时,在你的脑海中只有一个名字而已,而并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个体。
为此,他在学院里成立了一个教师俱乐部。在这个俱乐部里,优秀教师们共同分享着各自的智慧。
一位叫巴里·兰甘的教师这样介绍自己的做法,“让学生们在头几次发言时先报出名字,以后就让他们在发言前先等一下,在这段时间里你要尽力地猜一下。在头几个星期让他们固定在各自的位置上,并且在你的花名册上的姓名旁边标注上他们各自的特点,然后对号找人就容易了。最后尝试着制作姓名卡片,把它们放到学生面前直到你认识他们为止。”
布斯·豪老师的方法是“借助座次表”,他说:“我总是用电脑为每个班级设计座次表,然后打印几份。你可以在讲桌上放一份,在分发练习本时手持一份。这就意味着你可以快速地查阅学生的名字,并且你可以把座次表多复印几份,让每个任课教师人手一份。他们肯定对可以尽快熟悉学生而心存感激。”
“标签记忆法”则是内森列·奎戈理老师多年的“专利”,他告诉同事:“记住几百个学生的名字是一个让人为难的任务。特别是在你的花名册上有两三个‘杰克’和‘凯利’时。新学期开始时我会给每个学生一张A4纸,让他们写上名字然后折起来确保能立在桌子上。我上课时就让他们放到桌子上,通常一个星期左右我就可以叫出他们每个人的名字。要不,你可以买些贴纸,让学生把名字写在上面,然后贴在衣服上。”
罗德·波老师则针锋相对,他主张“扔掉你的辅助物”,因为,“姓名标签和花名册在某种程度上只会阻碍你记住学生的名字。另外,姓名标签很快就会被扔掉,更糟的是,他们会被交换。因此,没有什么能代替下功夫记住学生的名字,这是区别你与代课老师的众多事情之一。接受了这一点,下一步就是想出一种办法:牢记。”
……
看起来,这样一件记住学生名字的“小事”,竟也可以有成千上万种不同的方法,只是我们能不能让这些各不相同的方法在校园里“生根开花”罢了。
曾经听到一个真实的故事。20世纪90年代初期,台湾忠信学校校长高震东来大陆讲学, 其中介绍了他在学校里进行的“点名达标活动”。他要求教师在新生入学一周后,认识全部学生,为此,学校每年要进行一次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考核。高震东校长认为,良好的教育效果来自于良好的师生关系,亲其师才信其道,师生之间大量的接触才是教育效果的基本保障。“点名达标活动”正是保证他们学校成功的关键。于是,在台湾忠信学校,高震东校长把教育演绎得有声有色。
可是,同样的“点名达标活动”,在我们的一所学校里却遭到了许多教师的抵制,校长甚至被扣上了“生搬硬套”、“盲目模仿”、“小题大做”的帽子。在他们看来,教师尽快认识学生,确实不错,但学校只要号召一下也就可以了,至于什么时间真的能够完全认识学生,只能水到渠成。如果较真起来,让教师与学生面对面考核,岂不是太伤老师自尊?更何况这样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似乎没有必要为此费太多的脑筋。
到底靠什么能记住学生?其实,方法固然重要,俱乐部的分享也很有价值,但是,真正记住学生,最终还是靠教师的心。没有一颗热爱的心,大概什么方法都难以奏效。 【读书感悟】 作为负责学校教科研工作的中层,前一阵一直在思考这两个问题:我们学校的课题研究到底为了什么?又真正收到了什么效果?说实在话,现在的教师,不管是职称评审也好,评优评先也罢,好像都必须与课题研究扯上关系,因为争当科研型教师是大势所趋嘛。有时为了让更多的教师参与,我们在申报课题时,不得不考虑研究的范围,最好是在主课题下设立各学科的子课题。可是,大多教师在参与课题的过程也顶多是上上研究课,写写教学反思而已,这样两三年下来,一个结题报告,加上一堆支撑材料,一个课题就告一段落了。而到一段时间之后才发现,先前的课题已经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为什么我们的课题会被遗忘,我们的研究成果的生命力呢?往往到这时才发现,我们的课题真的是有点“大而空”的感觉了。
今天读了李希贵局长的文章发现,美国人研究课题不但切入的角度很小,而且颇有些稀奇古怪。而就是这样的课题,却对改变真实的教育生活很有意义。
如泰德·莱戈教授就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课题:专门研究尽快熟悉学生、记住学生名字的方法。对于这样的研究课题,我们有些专家可能会嗤之以鼻,认为是“小儿科”。可是,人家这个小课题却正是关爱学生的角度出发的,目的是让教师记住的不仅仅是一个学生的名字,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个体。这样的研究是充满现实意义的,简单、便捷、可操作性强,而且还颇有趣味,能解决教育教学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教师更加关注和关爱自己的学生,拉进师生之间的距离,从而为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奠定基础,为课堂教学双边活动的开展埋下“伏笔”。
而反观我们的课题,常常目标宏大,立意深远,拉开一个很大的场面和架势,有时还需要聘请各级各类的专家引领,甚至与高校合作,投入很大的人力、物力,似乎要通过一个课题解决教育的全部问题。
现在,我想明白了:课题毕竟只是一个课题,它的主要功能还在于通过研究,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因而,我们学校的课题还是应该从学校教学的实际出发,从课堂教学入手,关注师生发展和成长的需要,寻找到一个适合研究的切入口,研究一些哪怕“很小”,但却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