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希贵学校管理沉思录⑨

 任老三 2012-02-06

李希贵学校管理沉思录⑨

国家督学  北京十一学校校长 李希贵

教育学首先是关系学

教育的崇高,教师的神圣,我们已经说了若干,而且还可以继续说出许多。但是,如果教育不能创造一个令人欢畅的氛围,再好的良苦用心也会大打折扣;尽管教师自古就是一个被认为值得尊崇的职业,但如果不能与学生心心相通,再好的铺路石上也没有学生踏入。回忆自己30年教育生涯里与学生的风风雨雨,我深切地感受到,教育学其实首先是关系学。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有句话,幸好被我初入职时看到了。他说,教育者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学生,如果你讨厌学生,那么你的教育还没开始就已结束。我想把这句话说得再严重一些,不要说讨厌学生,就是你处在一个中庸的状态,既不讨厌也不喜欢学生,教育也有可能要结束。

后来,我又看到了一本对我影响至深的书,美国著名成功学家戴尔?卡耐基的代表作《人性的弱点》。在书中,卡耐基提出了一个重要命题,即如何使人喜欢你。他的这个命题让我认为,《人性的弱点》不仅是一本管理学著作,更是一本很有价值的教育学著作。为什么这样说?是因为如何让学生喜欢你,是所有教师面临的最大挑战。

这也许有些出人意料。过去我们讲“师德”,基本上是用全部精力去研究教师应该怎样为人师表、蜡烛成灰,我们有点固执地认为,只要我爱你了,你就会喜欢我。岂不知,一旦我们的爱承载了过多的使命,带着另外的附加条件,孩子们就会从中“嗅”出别样的味道。真实的情况是,孩子们常常拒绝带有“异味”的东西。

在我们十一学校的行动纲要里,有一章是专门谈师生关系的。其中一条明确提出,师生关系的主导方在教师,教师应主动承担起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责任。这样一来,老师们心上的压力可能更大。但没有更好的办法,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些尚未成熟的懵懵懂懂的孩子,如果他不喜欢你,他就不会相信你;如果他不相信你,任何崇高的使命和宏大的目标都是空中楼阁。

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中,我们一直不太愿意承认“关系”的重要性,还经常把“关系”当作贬义词,因为我们觉得,“讲究关系”和“没有原则”似乎可以划上等号。这严重影响了我们对“关系”的研究,也影响了我们以关系学的原则去提升工作与生活的质量。如果我们能正视“关系”,设定关系学中的一些底线,坚守一些关系学的基本原则,关系学其实是一门健康的学问。

像与教育有关的关系学,就是操作性很强的行为关系学。老师和风细雨的声音,露出八颗牙齿的微笑,尽快记住所有学生名字的技巧,特别注意倾听,等等,都是建立师生良好关系的基础。如果我们能够认可这门学问,敢于将关系学放到师范专业的课程里,放到教师专业成长的培训里,甚至放到学校招收新教师的考察里,教育也许会变得更美好和更顺畅。

谁来判定师生关系的质量?

师生关系构建的主导方在教师。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承认,判定师生关系质量的权利却在学生手上。换句话说,只有当学生认为他和你关系很好的时候,这才是真实的良好的师生关系,也只有在如此的状态下,真正的教育才会发生。

有一天,一位学业成绩不佳但喜欢画画的学生很自豪地告诉我,今天他被美术老师“踹”了两脚。他那兴奋的神态,令我好生奇怪。细究之后才知道,那位令他崇敬、叫他折服的美术老师对他取得的进步实在是按捺不住、无从表达了,只好以这样一种颇有点别致的方式表达对他的奖赏。这种越“踹”越近的师生关系和教育方式,我们必须加一个“不可盲目效仿”的温馨提示,理由就是如此的感情基础不是一日夯实的,如此醇厚亲密的师生关系也绝非轻易成就的。

其实,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孩子的感知能力比我们成年人想象的更加强大。你看,即使不到一岁的婴儿,也会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是哭是笑全有来由。一位陌生人对他巧言花语也很难从妈妈的怀里带走他。为什么?是因为你的表情、体态全在对他说话,孩子们通过这些,一眼就可以看到你的内心。

师生相处亦是如此,学生们常常能够敏锐地看透教师,你是不是一切从他们的角度出发?是不是真心为他们的进步高兴?是不是为他们的失败“感同身受”?学生们知道得一清二楚。正因为此,我们在校园里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有些老师一厢情愿地为学生想了许多,做了许多,可并没有把教育的种子种入学生的心田,学生没有发自肺腑地接纳他们,他们教育的园地里也就颗粒不收;但也有部分老师,无论是和颜悦色,还是严辞正色,都能得到学生的认可。分析其中的差别,就是师爱有没有被学生所接受,所认可。

一旦师爱被学生所认可,它的力量是非常巨大的。20116月,北京的一场强降雨考验了城市的应急能力,也考验了刚好放学的孩子们。刚要下班时,我接到了一位同学的电话,他很急切地告诉我,这个时间万万不可开车回家,因为他发现路上的积水已淹没过了好多汽车。我相信,在这位同学的心目中,我已经是他的朋友;此时,我也非常自信,在对他的教育和影响上自己拥有了力量。在强降雨前,我还在办公室里接待了另一位高二女生,她刚从美国交换学习一年回来,在大洋彼岸那所著名的女校里过得很快活,但对十一学校的思念却与日俱增,因为,“这里有着日夜与她心灵对话的老师们”。这次回到北京,她第一个想法是,要向校长说一说她在美国学校里的感受,她希望十一学校能够借鉴其中的一些东西,也希望学校能够越来越好。

我知道,当我们有了这样一种师生关系的时候,我们就能够自信地说,教育其实很有意思,教育其实也很简单。

让校园里生长学生的想法

因为安全原因,学生公寓限电,给学生手机充电和电吹风用电带来了不便。于是,在学生的建议下,我们在学生公寓大厅安放了手机充电装置,并在每一个楼层设立了专门的吹风间,以方便学生,自然得到了同学们的欢迎。

不久,我与学生共进午餐。一位女同学提出了许多建议,其中不乏一些很有价值的想法。我和其他同学对她投以赞许的目光。她笑着对我说,校长,你知道吗,在公寓里设立专门的吹风间的建议是我提出来的!那是我为学校提的第一个建议,没想到几天时间就成为现实了!

看着她那充满骄傲的神态,我想起来了,那是两个月前我收到的一个长长的短信,其中列举了住校生的许多苦衷,而且提出了很具体的、可供选择的几种解决方案,短信打动了我,问题也很快得到了解决。

从事教育多年,我明白,很多学生之所以没有自己的想法,完全是因为缺乏生长想法的土壤,他们的想法在校园里是不是有人倾听,是不是得到尊重,而尤其是可不可以变为现实,对他们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

近一段时间,有关创新人才培养的会议、论坛、文章铺天盖地,但作为局内人的我却喜忧参半。喜的是,得到了大家的重视;忧的是,许多人在搬运名词、贩卖概念,而真正让创新人才培养可以落地生根的“实招”却并不多见。如果校长、教师只是一味地跟在文件和专家的话语体系后面,鹦鹉学舌,那明天的校园又怎么能看到创新的希望?

教育,应该在尊重的前提下施行。在所有的尊重里,教育者发自内心地尊重孩子们自己的想法是首要的。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学生的创新火苗就会被无情地扼杀掉。

所以我们在学校网站上开发了若干个互动平台,把校长的手机号码公布于全校学生,鼓励学生向校长表达自己的想法;我们将班级、学校各类活动的策划权交给学生;与学生密切相关的资源配置方案及设备购置招标等,也由学生参与甚至主持;每月一次的校务会议,其中必有一项学生的议题,并由相关的学生参与讨论审定;作为学校的最高奖项,“校长奖学金”也专门用来奖励学生的想法。

管理学上有个重要原理,就是你希望看到什么,什么就会越来越多。当我们希望校园里生长更多学生的想法时,一个生机勃勃的校园氛围马上就会诞生,而创新精神自然也会在校园里蓬蓬勃勃。

                                                     [责任编辑  梁伟国  李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