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楚剑的四大类型

 sy307 2011-07-02

楚剑的四大类型


 楚人尚武,他们在求生存和图发展的艰难历程中养成尚武精神,爱剑是他们尚武精神的具体表现之一。剑之所以为尚武的楚人所宠爱,在于剑便于携带,既可用于防身,又可以用于战斗中近距离格斗,是一种兼具多种功能的武器。因此,楚人多方面地学习,吸取先进的铸剑技术,而铸造出许多利剑。

 

 所出土的楚剑依其形制可分为四大类型:
  
 其一,柱脊剑,为圆首、空茎、窄格,脊呈柱脊状,形体较短小,出土于春秋墓;
  

 其二,空茎剑,圆首、圆空茎、窄格、棱脊,大多无从,数量较多;
  

 其三,实茎剑,圆首、圆空茎、双箍,广格,剑身脊多隆起,大多有从,数量较多;
  

 其四,扁茎剑,无首,扁棱茎、有格、有从,形体长宽,数量不多,多出自战国晚期墓。总之,这些剑的发展变化趋势,是由短到长,由空茎、窄格发展到实茎、双箍、广格,由无从发展到有从。

 

 上述各类剑,式样高度统一,表明它们是由专门的作坊生产的,而楚人在战国时期铸造的复合剑,可谓各类楚式剑的代表,是楚人推陈出新的杰作。楚式剑与吴越剑的剑身形制几如孪生兄弟,表明它是吴、越、楚三国青铜铸造匠师的智慧结晶。

 

 楚人不仅铸造了大量优质的青铜剑,还铸造了一批铁剑,现在所知年代最早的一把铁剑,就是出土于湖南长沙的一座春秋晚期楚墓中。这把剑经过鉴定,所用的钢是含碳量为5%左右的中碳钢,金相组织比较均匀,说明可能进行过热处理。该剑出现在楚墓并非偶然,《史记•范睢列传》记载,秦昭王曾经向秦相范睢表示过如下的忧虑:“吾闻楚之铁剑利而倡优拙。夫铁剑利则士勇,倡优拙则思虑远,夫以远思虑而御勇士,恐楚之图秦也。”秦昭王当时这样赞扬楚国生产的铁剑锋利,说明当时楚国铸造的铁剑是驰名中国的。

 

 长沙楚墓出土的铁剑数量还是较多的,其长度大大超出了一般的青铜剑,常常不短于70厘米,接近1米或超过1米的也不少,其中最长的铁剑长度已达1.4米,几乎是一般青铜剑长度的三倍左右。

 

 楚国尽管铸制了大量铁剑,但并未能以之取代青铜剑。而先进的钢铁武器取代落后的青铜武器,那已到汉代了。

 

 戈-古称勾兵,是用以勾杀的兵器,由戈头、柲、柲冒、柲末等构成。

 

 

 在青铜兵器中,戈是出现得较早的一种,二里头文化遗址即已出现,且一直延续使用到战国、秦,其间形制上虽有所变化,但几个基本部位伋大致相同。

 

 楚墓中出土的戈的数量仅次于剑,已知有400余件,如江陵雨台山楚墓出土98件,江陵天星观1号墓出土9件,江陵拍马山楚墓出土15件,长沙楚墓出土12件,下寺楚墓出土14件。春秋时期的楚戈出土较少,主要是战国时期的,戈的形制变化较明显,其变化趋势主要为戈头的胡由短到长,援由短、宽、直发展到长、宽、弧,或者上翘变由短到长,由平到上翘,三边作刃。

 

 

 戈柲的长度不等,荆门包山2号墓出土的戈柲最短者仅89厘米,江陵九店楚墓出土的柲最者达210多厘米,较多的为150厘米左右。这是因为戈柲的长度根据使用时的需要而有长、中、短之分。有人认为:“与通人站立时的眉端相等谓之中兵,比中兵长一倍的谓之长兵,格杀或车战时用之最便,比中兵短一半的谓之短兵,一手执盾者用之最便。”这种说法大致符合戈柲的实际情况。楚墓出土的戈柲,除使用木料外,还使用竹料。江陵雨台山楚墓出土的积竹柲,中间用棱形木条做芯,外用数根细竹条包裹,再用丝线缠紧,外髹漆。这种积竹柲刚柔相济,大大增强了戈的杀伤力。

 

 

 楚戈铸造得较精致,在九店楚墓和长沙楚墓中还出土有复合戈。

 

 矛-是用于冲刺的兵器,矛体分锋刃和骹两部分,锋分前和两翼,即矛的銎。

 

 楚墓出土的矛已达200多件,如江陵雨台山楚墓出土15件,长沙楚墓出土12件,下寺楚墓出土23件,安徽长丰楚墓出土34件,湖南资兴旧市楚墓出土30件。

 

 下寺2号墓出土的倗矛形体特大,矛长30.7厘米。骹作圆筒形,矛脊中空与骹相通。系部一侧轩三角环钮,以系缨珞。矛体饰镂孔窃曲纹,骹口部饰兽面纹两组。骹上有铭文四字:“倗之用矛。”

 

 

 包山2号墓出土矛11件,较为特别,分为小刺矛、宽叶矛、梭形矛、剑形矛四种。

 

 长沙子弹库37号墓出土的一件矛铭文字数最多,号称“百字矛”。

 

 战国时期楚墓出土的矛形体一般较大,脊多为棱形,锋锐利,而翼较长,有血槽,刃中端微微内凹。
  

 戟-戟是一种既可刺杀又可勾啄的具有双重性能的兵器,它是在戈的柲顶装有矛形尖刺,有少数是戈和刀的合体。

 

 楚墓出土的戟据初步统计有60余件,绝大部分为戟体和戟刺分铸联装而成,有一戈戟,也有少量是多戈戟。

 

 江陵天星观1号墓和藤店1号墓出土的几件战国中期折戟颇具代表性,它是体刺联装戟发展到顶峰时的一种形态。其戟体为长胡三穿,援窄长,援锋下斜成斜刃,然后形成折角,再弧接长胡。内平伸后上翘,形成向后弯曲的锐利锯刺。戟刺为有骼的短矛,数量最多的是刺叶前锐后转圆钝,全形似水滴,体高11.2厘米。也有些刺叶窄长或柳叶状的,体高最高的达15.1厘米。这种戟既增强了戟的勾杀功能,也充分利用长内用于勾搏,从而使杀敌效果更强。

 

 

 各地出土戟的墓葬往往同出有兵器戈、矛、殳,并还有车马器出土。从各墓的用鼎情况来分析,墓主人大多是大夫,最低也是有田禄的土,他们都具有乘车作战的身份。因此,所出土的铜戟都就是用于车战的兵器。综合与戟同出的其他兵器,也下好与《考工记》中所记车战兵器有戈、殳、车戟、酋矛相吻合。另外,长沙浏城桥楚墓、江陵天星观1号墓出土的戟柲长度分别为283.5厘米、338厘米。《考工记》所记载的长度是人体高度的一倍,上述两个数据与《考工记》的规定是大致符合的。这也说明它们是用于车战的车戟。
  

 进入春秋时期之后,车战发展到其历史的顶峰,战车乘员中的车右,其主要职责是与敌方车错彀时杀伤敌车上的乘员,为了加强格斗兵器的杀敌效能,迫切需要一种把传统的戈与矛的优点结合起来的新型兵器。为了完成上述设想,开始了新的设计,并力图获得最佳方案。由于本周时期遗留的经验,表明戟体、戟刺合铸的方法并不成功,于是人们又回到商代前期曾有人尝试过的设想方面来,利用长柲把戈和矛联装在一起,于是东周时期的戟体、戟刺分铸联装的铜戟开始出现,从而使青铜戟发展的历史进入了新阶段,成为车战中的重要格斗武器。

 

 杖-杖在楚墓中仅出土一件,即为荆门包山2号墓所出。此杖由杖首、杖、积竹柲组成,首、为青铜铸制。杖首作龙头形,龙张口露齿,吐舌为刃,双眼微睁,两角后收。銎作椭圆形,銎上部有对称圆穿。通体以金银错菱形纹和云纹。鐏为束腰杯形,中部铸一昂首蹲伏鸳鸯喙前伸,眼圆睁,卷云纹翅,尾、颈、腹饰颗粒形纹,身饰索状纹。积竹柲上接杖首,下接鐏,以竹钉透穿上下圆穿来加以固定。全长155.2厘米。

 

 

 龙首杖出于北室,同出的还有竹简、灯、瑟、席、枕、几、奁等,除竹简外其他都为实用器,该杖是兵杖,还是墓主人生前权势和地位的象征标志――爵杖,尚不能断定,但以后者可能性较大。

 

 弩-弩由臂、弓、机三部分组成,臂由木制,弓和机都装在臂上,弓横装在臂的前端,机装在臂的中部偏后尾处。春秋战国时期的弩已用青铜铸制,包括悬刀(扳机片)、望山和牛(钩心),在望山下部连有钩弦的牙,它们都用青铜的枢(栓塞)结合在弩臂上挖出的框槽内,因此弩之张发,枢是很重要的部件。

 

 

 楚墓已出土战国时期的弩机数件,如长沙左家塘15号墓,常德德山12号墓、大冶窖藏各出土1件,江陵九店出土2件,江陵秦家嘴还出土一件双矢并射连发弩机。

 

 

 从发射原理看,弩和弓是相同的,都是利用张弓储存能量,然后通过急速收弦把它转化为动能,将箭射向前方。如二者相较,互有优劣。

 

 从弩在楚墓出土的数量来看,龙其是双矢并射连发弩机的出土,既说明这种远射兵器当时在楚国使用得较普遍,也说明楚国的造弩工艺比较先进。《吴越春秋》记有越王勾践向楚将陈音请教射箭的故事,陈音把他学习射术的师承关系,一直追溯到传说时代代的后羿,并把弓弩的发明和发展的历史,归结为“弩生于弓、弓生于弹”,是楚国的琴氏“横弓着臂,施机设枢”而发明了弩。还认为安装青铜扳机,并在春秋时期开始把弩用为战争兵器也是源于楚国。弩机最早出现于楚地是有可能的,但弩的出现要比春秋时期早得多。
  

 楚国从西周晚期的楚公将一件蜀式戈视为珍宝,到战国时期拥有当时各诸侯国中最先进也是最庞大的武库,成就是惊人的,这也是楚国历史进程的一种见证。(责任编辑:李尚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