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两件冤家对头的兵器

 海浪花花 2014-02-10
 
 

湖北省博物馆珍藏着两件精美的古代青铜兵器,一件是越王勾践剑,一件是吴王夫差矛。现在它们静静地躺在陈列柜中,默默相对,谁知在约2500年前的春秋战国之交,曾搅过怎样的风云激荡,又是怎样离乡背井从吴越水乡来到荆楚大地?

越王勾践剑,1965年冬出土于湖北江陵望山一号楚墓中。这座墓一椁二棺,墓主邵固为楚国士大夫一类中下层统治者。出土时铜剑放在死者的左侧,下面还压着一柄铜削。
 
越王勾践剑与吴王夫差矛
 
越王勾践剑与吴王夫差矛
 
剑长55.7厘米,刃最宽处4.6厘米,重875克。它的两侧锋刃略略弧曲,距剑格三分之二处最宽,往前逐渐内收,至前锋处再度扩展,其后收聚成剑的锋尖。剑身中间凸起脊棱,两从微微下凹。锋刃薄而锋利。剑身满饰黑色菱格形花纹。正面近格处正面有两行八字铭文,鸟虫体篆书,自右至左读为“越王鸠浅,自乍(作)用剑(剑)”。学者考证,“鸠浅”即“勾践”,也就是历史上那位卧薪尝胆,矢志灭吴的越王勾践。剑格铸兽面形花纹,一面用绿松石镶嵌,一面用蓝色玻璃镶嵌。剑茎呈圆筒形,无箍,只有两组四条细弦纹。出土时,上面缠绕一道道丝绳(缑)。剑首向外翻卷作圆盘形,铸有十一道同心圆纹
 
这柄铜剑铸制精良,集华美和实用于一身。据发掘者说,铜剑刚从素漆剑鞘中取出时,光洁如新,不见一点锈痕,摞起来的二十来层纸一划而破。郭沫若先生看了这柄剑后,欣然赋诗曰:“越王勾践破吴剑,专赖民工字错金。”

越王勾践剑与吴王夫差矛
 
吴王夫差矛出土比越王勾践剑晚了近20年,1983年11月出土于湖北马山5号楚墓中。这座墓也是一座中小型楚墓,墓主的身份与出土越王勾践剑的望山1号墓墓主相当,两墓相距不足2公里。

矛长29.5厘米,矛叶宽约5厘米,形状与短剑相似。中部纵向突起脊棱,并有血槽。它两刃锋利,斜直向上收聚成尖峰。骹(筒)部较短,下部铸成燕尾形。矛骹的断面呈椭圆形,骹孔直达锋尖。在矛骹上部两面各铸有一个精美的兽面形钮。矛的通身铸饰与越王勾践剑相似的菱格形暗纹。矛叶的正面,在靠近骹部的地方,有铭文八字,“吴王夫差,自乍(作)用剑”。字口错金,至今仍光亮如新

出土与传世的有吴、越王铭文的青铜兵器可达数十件,它们虽然各具特色,但越王勾践剑和吴王夫差矛无论从制作工艺,还是艺术装饰都可以以王者的身份傲视群雄。 

东周时期吴越兵器利甲天下。《考工记·叙》说:“吴越之金锡,此材之美者也。”又说,吴越之剑,迁乎其地弗能良也,地气然也。其锋利“肉试则断牛、马,金试则截盘、匜。”当时,诸侯间均以佩带吴越宝剑为时尚,因此也才有了吴季札挂剑徐君冢树和越王勾践以宝剑换楚国援兵的故事。 

用现代科技侦测越王勾践剑,主要成份有铜、锡、铅、铁、硫等。其中铜含量为80~83%,锡含量为16~17%,这正是青铜兵器最合理的配比,既保持青铜兵器韧性,又达到了最大的硬度。而且剑脊和两刃的铜、锡配比有所不同,剑脊部分铜的含量较高,剑不易折断,两刃的含铜量比剑脊低,而锡的含量高,使得剑刃更加锋利,应是采用复合的方法铸造的。至于越王勾践剑表面的菱形暗纹,有人认为是采用填锡的方法做成的,也有人认为是硫化铜氧化的方法制作的。吴王夫差矛与越王勾践剑两者装饰手法相同,其制作工艺也不会相去太远。

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都是春秋末期叱咤风云的人物,也是一对生死冤家。吴王夫差继阖庐之志,富国强兵。为报父仇,先于夫椒(今江苏吴县西南)大败越军,继而围攻越都会稽(今浙江绍兴之南),迫越王勾践投降。后来又在黄池(今河南封丘西南)会盟诸侯,与晋争霸。而越王勾践先是到吴国为人质,受尽屈辱折磨。回国后任用贤良,励精图治,秣马囤粮,后乘吴国天灾人祸之时,灭掉了吴国,夫差遮面自尽。勾践又渡涯北上,与诸侯会盟于徐(今山东滕州附近),成了春秋时期的最后一位霸主。随之演绎出了美女西施,以及“卧薪尝胆”,“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故事。谁知道越王勾践剑和吴王夫差矛是否见证了这段风云激荡的历史?

然而,越国最终让楚国给灭了,勾践六世孙无强被楚威王打败了。“杀无强,尽取吴地玉浙江,北破齐于徐州,而越从此散。”记载见于《史记·越世家》。事情发生在公元前333年,似乎给了越王勾践剑和吴王夫差矛出现于数千里之外的楚地江陵一个简单而直接的答案,就是楚灭越后,做为战利品被掠至楚,又被埋葬在邵固一类士大夫墓中的。但从字义分析,越“散”并不等于国亡。有的史书记载,到了秦王政(始皇)时,尚有荆(楚)、吴(吴早已灭,应为越)、燕、代(赵)四国合兵伐秦之事《战国策·秦》。秦王政二十五年,“降越君,置会稽郡”(《史记·秦始皇本纪》)。这已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前一年的事情。越既未灭,那末勾践剑和夫差矛就不见得是战利品入楚,还有一种可能就是诸侯间的馈赠,因为一度越楚关系密切,楚昭王曾纳勾践之女为妃。

不管怎样的风云变幻,今天它们已成了那段历史的载体之一,是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我们都会以严谨审慎的心态去研究它们,以现代科技手段去保护它们,让它们传之万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