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针对农村社会管理突出问题,探索创新干部教育培训模式

 布袋和尚说得 2011-07-04

针对农村社会管理突出问题,探索创新干部教育培训模式

——青浦区镇(街道)村两委干部培训情况分析报告

中共青浦区委党校课题组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上海郊区农村的村落形态、就业构成和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农村社区的管理遇到了许多新的问题。这既需要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工作机制上有所创新,又需要组织部门及区县党校在推进对村两委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过程中要在组织调训和实施培训等方面积极进行新的探索,调研培训需求,调整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模式,以适应当前城镇化迅速推进背景之下农村社区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实际需要,使得农村基层组织战斗力有所提高,村两委干部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从而更有效地改善对农村社会的治理。

20096月~10月,中共青浦区委党校在2008年对全区各镇街道各级干部做培训需求调查的基础上(回收问卷537份),进一步深入全区各8个镇、3个街道的农村,重点针对村一级干部开展了为期4个多月的调研,通过调查问卷(回收问卷771份)、多次实地走访、访谈、座谈等形式对青浦区村一级干部的基本情况,村干部在农村社区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中遇到的突出问题,特别是村干部的教育培训状况有了较为全面和深入的了解。为了使我们的调研结果能对组织部门的干部教育培训组织及党校的教育培训管理和实施有参考作用,现将我们所作的调查情况及相关问题做如下梳理和分析:

一、当前村干部的素质状况

作为农村的“管理精英”——村干部的素质是直接影响党的基层组织战斗力和农村社会治理绩效的主要因素。通常所说的村干部的素质主要包括身体素质、文化素质、政治素质和道德素养等方面。以下从村干部的年龄结构、文化水平、政治素养等方面来进行分析。

1、年龄状况

村干部的年龄结构老化,是过去农村基层组织的普遍现象,也是村级组织建设中长期存在的严重问题。近年来,随着一批有别于传统农村基层干部的新型农村服务管理工作者(如选聘的大学生村官和“三支一扶”大学生等)应运而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村干部年龄结构老化的问题。以青浦区为例,自从2006年开始,青浦区实施了“本土化人才培育工程”以后,每年都要从应届和往届大学毕业生中招聘一批“村官”充实进农村管理者队伍。2006年选聘的98名大学生“村官”中目前已有20多名被委任为村级党组织班子成员,2009年的村委会换届选举结束后,又有一些大学生“村官”通过民主选举进入村“两委”班子。这使全区村两委干部的年龄结构老化现象得到较大改善。从这次调查中我们发现,被调查的两委班子成员中55岁以上的只占所有被调查者的5%;而大部分两委班子成员的年龄都在3655周岁之间,这批人占到85%,其中4150周岁段占到被调查者的近50%,说明大部分的村两委班子成员都在年富力强,精力充沛之年;另外值得一提的是35周岁以下的年轻村干部也占到8.85%,两委班子的成员有年轻化的趋势;而且村党组织书记群体的年龄结构也较为合理,年轻化趋势比较明显,其中55岁以上的老村支书只占到3.33%36岁~55岁之间占到84%;另有11.67%属于35岁以下的年轻村党组织书记。

2、文化水平

村党组织书记是农村基层组织的“带头人”,村两委班子成员是农村社区进行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主体,村干部的文化水平和知识素养直接关系到农村公共治理的绩效水平。特别在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城镇化进程逐渐推进,农村社会传统结构出现变化的时候,村干部更需要有一定的知识文化素养去应对农村社区管理中出现的新问题,也需要有对新生事物的接受和学习能力,这些都要建立在一定的文化水平之上。从这次调查的结果分析,青浦区农村基层干部的文化水平比过去有了很大程度提高,特别是一批大学生“村官”的进入,使得村两委干部中不乏大专学历、本科学历的年轻人。从调查数据来看,在被调查的180个村党组织书记中,大学及以上学历占到近10%,大专学历占到26.11%,两者之和达36%左右,从中可以看出青浦区村级党组织书记拥有较高学历的比例是比较高的。另外有43.89%的村书记学历为高中(中专),学历为初中的村党组织书记只占20%。从被调查的531名村两委班子成员总体情况来看,虽然高学历层次比例较村组织书记群体略低,但总体学历结构较优。其中大学及以上学历占4.52%,大专学历占27.12%,高中(中专)占44.82%,初中占22.98%

3、政治素养

政治素养主要指一个干部的党性意识、理想信念和组织观念。从这次调查中我们发现在被调查的村两委班子成员中,中共党员占了绝对多的比例,达到93.22%,其余为民主党派和群众,分别占到0.19%3.58%。共产党员身份使得大部分村干部思想觉悟较高,党性观念较强。特别是在遇到群众利益受损的事件中,作为村干部往往能够首先从群众利益诉求出发,再上下加以协调,维护了农村的稳定。但在同村民访谈的过程中我们也听到一些村民反映一些村干部“法制观念淡薄”,运用政策和法律维护群众和集体利益的能力较一般,特别是在一些城镇化推进较快,农民利益诉求较为强烈的地区,村干部依法行政、依法管理和协调社会利益关系的能力同群众的要求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另外,城镇化进程也使得一些村干部住到了集镇和青浦城区,村干部同群众的联系因此出现了某种程度的弱化。调查中我们发现村党组织书记中有22.22%的居住地为青浦城区,20.56%的居住地为集镇,另有49.44%居住在本村。农村社会是个熟人社会,过去村民群众向村干部反映意见、寻求帮助往往通过走家窜户找到村干部。现在村干部白天在村部办公室上班,晚上回到集镇或城区的家中,村民与村干部的联系自然减少。在与村民访谈中我们也发现一些村民一年到头也见不到村干部几次面,即使有事也很难找到村干部。

二、农村管理中的突出问题

随着村民自治的推行,农村管理制度出现了三大变化:生产生活市场化、村干部选举民主化、农村社会事务管理自治化。但由于传统制度的惯性作用和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滞后,农村基层组织的管理职能并没顺应形势的发展而发生根本性转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村民自治的实际绩效;同时,上海郊区农村城镇化进程加快,但城乡二元管理的宏观政策制度没有随着城镇化的深入而发生实质性改变,从而导致农村基层治理的结构性问题没能得以解决。通过调查研究,我们感到当前农村基层的管理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组织职能不合理。目前农村基层组织的职能定位还是沿袭计划经济时代的政治、经济、社会“三位一体”,村两委干部是无所不管、无所不包,工作任务重、难度大、运转难。就工作职能来看,目前主要肩负着三大职能,即管理性职能,包括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计划生育、保障、外来人口管理、治安调解等;服务性职能,主要是村民的就业、就医、就学以及村级公共事业建设、帮困送温暖、实事工程等;行政性职能,包括卫生村、文明村和示范村等各类创建工作,以及义务献血、征兵、拆违、动拆迁等指令性工作任务。实际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是当前村级组织的重头工作。在调查中村干部普遍反映,从村级组织的实际运转状况来看,村级组织的工作重心是招商引资、发展经济,以及完成上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下达的行政性任务,而对于促进农民增收所需要的生产技术培训、市场信息发布、产销配套服务等,村干部却显得力不从心甚至无力关心。特别是村支书,绝大多数表示“招商引资、发展经济”占用了自已约80%的工作精力,对党建和其他村级事务性工作就很少有时间过问。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完善,特别是国家宏观政策的逐步调整、市场经济主体发展壮大,现在的村级集体经济还想依靠传统的发展理念和模式来实现再发展,其空间越来越小。

2、管理机制不合理。近年来,伴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和农村社会的发展变迁,农村居民对村级公共服务需求日益增长,农村社会管理的专业化、精细化要求也凸显出来,村级社会管理和社区建设的问题、矛盾日趋复杂,主要表现为基层组织设置行政化与服务社会化的矛盾、管理模式统一化与利益结构复杂化的矛盾、社会人员流动化与利益保障户籍化的矛盾。与此同时,税费改革以后,农村“三提五统”被取消,通过向农民收取税费来增加村级集体收入的政策途径不再存在。但是现有的财税体制还未能体现出具有实质意义的公共财政的转移支付功能,对农村的一些公共设施和社会事业的资金筹措,不少还是以“上级出政策,下级出资金”或者“上级出一点,下级配套一点”的办法解决,农村公共建设和社会事业的投资主体实际上还是村集体。事权与财权的不对称,加上管理费用的刚性增长,使村集体承担的经济负担超出了其承受能力,直接导致了村级经济困难,为民造福无财力、社区建设缺资金已成为普遍现象,村级集体经济年度收支出现赤字(债务)的情况不断蔓延。

3、村干部的“本领恐慌”。虽然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村干部无论在年龄结构和文化知识水平上比过去有了质的飞跃,但是面对加快推进城镇化背景之下农村社会的“大变局”,村干部群体中普遍存在着本领和能力的“恐慌”。“现在都不知道工作如何来开展。”“一进办公室就是等着解决问题的老百姓,拆迁的、建房的、要工作的,有些事情都不知道怎么来处理!”在访谈过程中我们听到村干部们说的最多的就是类似的话。

产生前述农村管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制度惯性的作用,也有乡村传统的影响;既有宏观政策的制约,也有社会现实的需求;既有农村社会管理改革的滞后,也有治理理念的不成熟。要破解乡村基层的治理难题,推进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从长远来看,关键在于改革乡村基层现有的治理机制和人才制度,这需要组织部门重建农村组织体系,形成边界明晰、功能互补的现代治理结构;建立人才资源城乡统筹配置机制,从根本上化解农村的人才危机。在人才建设中,教育和培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需要加强对现有农村人才资源的教育和培训,通过组织部门和区县党校切实加强调训组织和教育培训工作,提高村两委干部政治素质、知识素养和能力水平,特别是加强新形势下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能力的培训,消除村干部的“本领恐慌”,使他们成为新型的农村社区干部。

三、 村两委干部的教育培训状况

解决村干部“本领恐慌”的最好途径就是通过定期的教育和培训来提高他们知识和能力水平。目前主要承担村干部培训任务的是区级党校,各镇街道成人学校承担了实用农技培训等任务。从区级党校层面来说,通过了解学员需求,做到按需培训一直是我们探索党校干部教育针对性有效性的抓手。为此我们通过对这次的“村(居)两委干部培训情况调查问卷”结果的分析,以及去年全区范围的“干部教育培训需求问卷调查”中关于村干部培训状况的调查分析,以期对青浦区村干部的教育培训状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1、两委干部培训现状

村干部职能多,也带来了各种培训活动多。调查中我们发现,几乎每一个条线的工作每年都有培训。村干部较为经常性的培训活动有党务知识培训,财务监督,社会救助,计划生育,老龄工作等近20项左右。下表是调查中所了解到的村干部各类培训状况。

表一、村干部各类培训状况

序号

培训项目

培训组织机构

培训时间

培训出席对象

1

党务知识

镇、街道组织科

3

村组织书记、分管党务的支部委员

2

财务监督

镇、街道

1

分管财务的支部委员、村委会委员

3

社会救助

区民政局

3

分管委员

4

计划生育

区计生委

3

分管计生的村干部

5

老龄工作

区老龄委

2

分管干部

6

发展经济

镇、街道

3

村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

7

调解工作

镇、街道

3*5

负责调解工作的干部(村主任)

8

交通安全

镇、街道

5

相关负责干部

9

选举培训

镇、街道组织科

7

村组织书记、分管党务的支部委员

10

廉政教育

镇、街道纪委

3

村组织书记、分管党务的支部委员

11

动迁安置

镇、街道

3

村委会主任

12

妇女工作

区妇联

2

相关负责干部

13

红十字工作

区红十字会

1

相关负责干部

14

消防安全

 

3

相关负责干部

15

助残工作

镇、街道

1

相关负责干部

16

健康村

区爱卫办

1

相关负责干部

17

司法工作

区司法局

3

村委会主任

18

信访工作

镇、街道

3

村委会主任

19

村主任培训

区民政局

3~6

村委会主任

20

村组织书记研修班

区组织部、区党校

15

村组织书记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目前村干部培训中的两个特点:一是“训出多门”。村干部的各类培训几乎涵盖了村干部日常工作的各个方面,而且组织培训的机构多为该条线工作的上级主管部门,之所以会存在这种情况,根本的原因还在于农村基层组织的职能定位不合理,农村基层组织更像是一个“小政府”, 村两委干部是无所不管、无所不包,既要承担相当繁重的上级政府指令性的管理职能;又要承担类似于妇女工作、卫生工作、老龄工作等越来越多的社会工作。而上级各部门为了完成一年的培训考核任务而开设各类培训班,弄得村干部忙于日常工作的同时,又要疲于应付各类班次。二是系统性差、收效微。我们发现,现有的各类培训中除了区级层面的村组织书记班以外,其他培训的时间都较短,多则3日,少则1日,而且参加培训的都是村里相关负责干部。虽然这些培训项目都涉及到农村公共管理和社会管理事务,对于提升村干部的能力有一定的帮助,但是这样分散的组织模式显然不利于村干部整体素质的提高。村干部中除了村组织书记以外,都缺乏比较系统的全面的教育培训项目。

2、年轻“村官”培训现状

近年来,随着大学生“村官”和“三支一扶”大学生的选聘,农村干部队伍中出现了一批新型农村服务管理工作者。这些人因为有学历、有知识、又不乏工作能力和干事业的激情,很多已经通过基层民主选举进入到村两委班子中。在被调查的村两委干部中年龄在30岁以下的有14位,占到2.64%30~35岁有33位,占到6.21%。这个群体中就有很多是年轻的大学生村官。但在访谈中我们发现,这些年轻人(也包括大批的村主任助理,村书记助理)有很强的求知欲,他们希望在工作之余能有机会参加比较系统性的学习和培训,以增强服务农村、服务基层的才干。但是在现有的村干部培训体系中,除了入职前岗位培训外,对于这一群体的经常性教育和培训存在着明显的缺位。这对于培养农村基层的年轻干部、稳定大学生“村官”和“三支一扶”大学生扎根基层是很不利的。

3、村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培训现状

村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是村干部群体中参加各类培训较多,较为系统的群体。以区委党校为例,区委党校每年要开两期村组织书记研修班,培训期为15天;村组织书记选举之后,对于新上岗的村组织书记也要进行大规模的培训。从开设课程来看,除了常规的党的最新理论的教育和培训外,党校还根据村组织书记自身特点开设“党组织书记角色定位及履职”,“村务公开”,“村级资产管理”,“宏观经济形势”,“劳动就业政策”,“信访和维稳”等与农村工作紧密结合的相关课程。许多村组织书记反映,培训对他们处理日常工作提供了借鉴和思路。另外,区民政局组织的村委会主任培训班虽然在时间上要少于村组织书记培训班,但在系统性和课程设置上也较为合理,许多村主任反映培训很有时效性。

4、村干部的培训需求状况

及时了解学员需求是推进党校教育培训针对性和有效性的重要方面,以下对调查中所涉及到村两委干部培训需求意向做分析,我们发现村两委干部对于教育培训内容的实效性要求最为强烈。

首先,从教学内容分析。从2008年全区干部教育培训需求调查的汇总情况来看,村干部中需求前三位的教学内容分别为:岗位实务占56.1%,理论思想占42.28%,政策法规占32.52%。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岗位实务和政策法规都是现今村干部工作中运用最多的知识技能素养。村干部处于基层工作的第一线,工作直接面对群众,面临许多新问题和新挑战,迫切需要新的方法和新的知识技能去指导他们解决实际工作中所面临的问题,在我们的访谈和座谈中,有近七成的村干部都希望接受诸如维护农村稳定、社区管理以及基层管理案例等与自身工作岗位紧密联系的教育培训内容。以下是这次对于村干部培训内容需求的调查结果:

表二、村干部培训内容需求

内容

村基层党务工作

村事务管理服务

组织发展村经济

村集体资产管理

村财务管理

村民文体活动组

村社区流动人口管理

维护村社区稳定

用地就业动拆迁政策法规

时事形势宣传教

其他

所占百分比

53.11%

51.22%

53.86%

26.37%

24.5%

12.05%

18.64%

47.27%

40.11%

25.24%

1.3%

 

  从上表中我们看到村干部对于培训内容的需求居前五位的是组织发展经济、基层党务工作、村事务管理、维护社区稳定、用地就业动拆迁政策法规。

从调查中我们还发现,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由于在村务管理中的分工和侧重有所不同,他们对于各项培训内容的需求也存在着差异。如下表:

表三、村书记村主任培训内容需求比较

内容

村基层党务工作

村事务管理服务

组织发展村经济

村集体资产管理

村财务管理

村民文体活动组

村社区流动人口管理

维护村社区稳定

用地就业动拆迁政策法规

时事形势宣传教

其他

书记

42.78%

45.56%

50.00%

23.89%

17.78%

13.89%

19.44%

47.22%

44.44%

29.44%

2.22%

主任

37.23%

49.64%

50.36%

28.47%

18.98%

16.06%

21.90%

50.36%

51.09%

28.47%

2.92%

  村组织书记由于承担更多村经济发展和党务工作的部分,所以在其对于培训的需求中也表现出来,需求比例占前五位的分别为:组织发展村经济、维护村社会稳定、村事务管理服务、用地就业动拆迁政策法规、村基层党务工作。在村主任的需求中我们明显地看出了差异,对于用地就业动拆迁政策法规的需求占到了第一位,其次为维护村社会稳定和组织发展经济,这也可以看出目前村主任工作中面临的难题这三项占得最多。

另外我们也发现,由于青浦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和经济社会等方面发展上的实际差异,反映在村干部的培训需求方面,东西部地区的村干部也有所差异。以下试用华新、徐泾、赵巷代表东部地区,练塘、金泽代表西部地区做比较分析:

表四、青浦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村干部培训内容需求比较

内容

村基层党务工作

村事务管理服务

组织发展村经济

村集体资产管理

村财务管理

村民文体活动组

村社区流动人口管理

维护村社区稳定

用地就业动拆迁政策法规

时事形势宣传教

其他

东部

41.91%

 

56.62%

46.32%

 

27.21%

 

20.59%

 

14.71%

 

27.94%

 

50.74%

 

51.47%

 

26.47%

 

2.21%

 

西部

61.98%

 

57.29%

 

54.69%

 

22.92%

 

28.13%

 

12.50%

 

11.98%

 

46.35%

 

33.85%

 

24.48%

 

1.56%

 

 

  由于青浦西部农村在经济发展上要落后于青浦东部农村,所以我们看到西部农村地区的村干部在对于组织发展村经济方面培训内容的需求明显要高于东部农村地区的村干部。经济发展,村财富有了一定的积累之后,必然要考虑村级资产的管理问题,从量上来分析,青浦东部农村地区的村级资产肯定比西部农村地区要多,所以我们看到东部农村地区的村干部在对于村级资产管理等内容的培训需求要高于西部农村地区的村干部。相类似的还有流动人口管理、维护村社会稳定、用地就业动拆迁政策法规等,在这些方面经济发达的东部农村地区遇到的问题肯定要多于西部农村地区,所以很明显东部农村地区的村干部在这三方面培训内容的需求上都要高于西部农村地区的村干部。

其次,从教学方式分析。村干部更易接受案例式和体验式教学。2008年,我们针对各岗位层次干部对于各种教学方式接受程度做过一次调查。我们将被调查者按级别和工作岗位分为处级、机关科级、村干部和企事业单位干部四类。调查发现,不同级别和岗位的干部学员对于五种教学方式的接受和喜欢比例也各有不同。

表五、各级别岗位学员对于五种教学方式的接受和喜欢比例

 

处级

机关科级

企事业单位

讲授式

55.56%

60.91%

63.41%

65.44%

研究式

43.21%

33.50%

28.46%

38.24%

案例式

80.25%

83.25%

89.43%

75.74%

模拟式

38.27%

30.96%

31.71%

27.94%

体验式

60.49%

62.44%

74.80%

57.35%

 

干部学员级别越高,越容易接受研究式教学。调查中,处级干部对于研究式教学的接受和喜欢比例最高,达到43.21%;而工作在最基层的村干部对于研究式教学的接受和喜欢比例最低,只有28.46%。处级干部由于级别和岗位等原因,实际工作中需要更多的归纳、分析和理性思考,需要从各种复杂问题中总结出一般规律,并运用于实际工作中,这就需要有一定的分析研究能力,这可能就是研究式教学容易被处级干部学员接受和喜欢的原因。村干部由于工作在基层第一线,直面群众,所以他们对于案例式教学、体验式教学等贴近实际,容易有现场感的教学方式最为接受。在所有四类干部中,基层的村干部对于案例式和体验式教学的接受和喜爱比例是最高的。

图表一、各级别岗位学员对案例式、体验式教学的接受和喜欢比例比较

四、加强党校教育培训针对性有效性建设,着力为青浦新农村建设服务

党校姓党,干部教育培训是党校的中心工作,党校的教育培训必须时刻围绕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时刻为党委服务。青浦作为上海大都市的郊区,有着广大的农村地区。近年来,随着党和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部署的出台和上海郊区城镇化建设的推进,青浦农村面临着许多机遇和挑战,这就需要农村基层组织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攻坚克难,顺利推进农村各项改革措施,切实维护农村稳定,切实维护农民利益,有效推进青浦的新农村建设,而在这其中,村干部的能力和素质是关键。党校作为党的干部教育培训机构,责无旁贷,应该加强村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青浦的新农村建设服务。

1、完善村干部培训体系。从调研中我们发现,目前的村干部培训存在着“训出多门”,系统性和成效不明显的现状。过多分散的、短期的实务培训并不能有效提高村干部的综合素质。因此我们建议各职能部门和党校之间应该加强合作,不断完善村干部培训体系。区级组织部门和党校可组织每年一到两次针对村干部的系统培训,系统培训可以分为几大板块,如理论学习、能力和实务培训、党性锻炼、问题探讨与经验交流等;有关职能部门可以在此框架内开设与本系统工作有关的实务课程,使得村干部在党校系统学习的氛围中各方面的能力素质都能得到培养。

2、加强对青年村干部的教育和培训。青年村干部的培养关系到农村的未来。从我们的调查中发现,当前活跃于农村大学生“村官”和“三支一扶”大学生多为80后年轻群体,这些人直接从校园走向基层,往往工作上缺少实践经验,有的青年思想上缺少对党的理论和政策的认同,也有思想不稳定,不安于农村基层的现象。这些问题的解决不单需要区镇(街道)两级组织部门对于大学生“村官”的有效管理,还需要加强对年轻“村官”群体的教育和培训:加强思想教育,使他们树立理想信念;加强能力素质培养,使他们增强为农村基层服务的才干。除此之外,在教育培训的方式上也要运用一些适合于这个年龄段学员的培训方式,使他们更易于接受所学内容。另外党校在师资建设上也要着重培养一批与青年村干部群体年龄相仿的青年理论工作者,运用青年理论工作者善于同年轻人交流的特点,提高党校理论教育的实效性。

3、继续加大对村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的教育和培训。农村社会的治理和发展关键看“带头人”。党校在原有村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培训模式上,继续创新培训内容,改革培训方式。如能力教育在注重课堂教学的同时,针对基层干部对于解决现实问题知识和能力的迫切需求,可以采取现场体验式教学,“一线教学法”等模式,让基层干部在现实场景中锻炼解决新情况、处理新问题、应对新挑战的能力。如使用案例教学,在此基础上,要加大调研力度,着重开发几个以“身边事”、“区内事”为典型的案例,以供课堂教学使用。加大同农村、社区基层和相关职能部门的联系,由他们提供以农村改革发展、社区管理等问题为背景的案例素材,编写案例,以供村干部对于解决现实问题的迫切的培训需求。

4、对于相关热点问题进行专题性培训。我们在培训需求调查中发现,由于社会经济发展上的差距,青东地区和青西地区的村干部在培训需求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党校可针对村干部的需求特点,专门开设一些专题班次。如开设用地、就业、动拆迁政策法规专题班,这种班的培训可以专门针对在用地、就业、动拆迁等方面问题比较突出的镇村的村干部;又如村级资产管理专题班,这种班的培训对象可以专门针对在村级资产管理上矛盾比较突出的镇村的村干部。总之,针对不同学员的需求可以开设一些短期的专题培训班,这样培训的针对性就能有所加强。

以上是针对我们调查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提出的对策和建议。中共青浦区委党校近年来加大了干部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建设,以适应党校教育培训的新形势和各级干部的需求,教育培训改革正在向深度和广度推进。关于教学组织安排的改进则需要包括上级组织部门统筹安排,学员单位的积极配合。党校的教育培训改革、干部教育培训事业的发展也需要党校和各级部门通力合作。

                                       

中共青浦区委党校课题组

课题组组长:莘小龙

副组长:沈迅

成员:应豫、倪敏芳、李继力、陈建锋

执笔人:陈建锋

 
 
 

主体视阈下农村社会管理水平提升问题的思考

 摘要:农村基层党组织、基层政府、农村社会组织和农民构成了农村社会管理的主体。由于农村基层党组织在领导素质、领导体制、领导方式等方面的缺陷、农村基层政府在管理理念、职能定位、管理机制等方面上的偏失,农村社会组织的不健全不完善,农民自身素质和能力上的欠缺,造成了农村社会管理水平提升的主体困境,要提升农村社会管理的水平,必须加强农村基层党的建设,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能力和领导水平、强化农村基层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大力培育和发展农村社会组织、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关键词:主体;农村;社会管理
  中图分类号:C916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15-0076-02
  
  从哲学上讲,主体是指有意识、能思维的从事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人。人是一切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是社会管理的主体。提高作为管理主体的人的素质和能力,是提高农村社会管理水平的关键。
  一、农村社会管理主体的构成及其角色定位
  农村社会管理是指农村基层政府及其他社会组织为了适应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和满足广大农民的需要,对农村公共事务实施的有效管理。在我国,农村社会管理是在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下,农村基层政府、农村社会组织和广大农民共同参与的过程。农村社会管理的主体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层次的,主要包括:
  1.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农村社会管理的政治领导主体
  中国共产党是我们国家的执政党,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实现对农村的领导和执政的重要基础。在农村社会管理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居于政治领导核心的地位,起着号召群众、凝聚人心、把握航向的作用,她通过贯彻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引导农村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保证农村社会建设的正确的政治方向。
  2.农村基层政府是农村社会管理的宏观决策和指挥主体
  在农村社会管理中,基层政府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公共权力和社会资源的执掌者,它可以利用手中掌握的特殊资源,对农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学等各项事业的发展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实施宏观调控。因此,农村基层政府是农村社会管理的宏观决策和指挥主体。
  3.农村社会组织是农村社会管理的协同主体
  农村社会组织是指除农村党政组织之外的一切社会组织。在农村社会发展过程中,基层政府的作用虽然是不可替代的,但它不是万能的,对于那些政府管不了和管不好的问题,只能交由社会组织去解决。政府作为宏观决策主体,它所需要解决的是那些带有全局性的问题,而那些微观的、基层的工作则应该由各类社会组织去完成。同时,由政府做出的宏观决策,也需要通过各类社会组织去执行和落实。因此,在农村社会管理中,农村社会组织乃是不可缺少的协同主体。
  4.农民是农村社会管理的参与主体
  农民是农村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主体,农村各项事业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事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农民,都需要广大农民的积极参与和作用的充分发挥。不论是基层党组织、基层政府,还是农村社会组织,它们在农村社会管理的作用都要借助于广大农民及其活动才能实现。因此,农民是农村社会管理的参与主体。
  二、农村社会管理水平提升的主体困境
  制约农村社会管理水平提升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既有现实的原因,也有历史的原因;既有制度体制方面的原因,又有政策方面的原因;既有政治方面的原因,又有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原因。但就主体的视角而言,制约农村社会管理水平提升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基层党组织在领导素质、领导体制、领导方式等方面的缺陷,弱化了其政治领导核心的地位和作用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农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目前,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创造力和战斗力不强,领导核心地位和战斗堡垒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原因在于:一是领导干部的科学文化素质、政治法律素质、道德素质不高,观念滞后,创新和发展能力不强;二是领导体制不完善,乡镇党委与乡镇人大、政府职责权限划分不清,关系不顺;三是领导方式陈旧,缺乏依法执政、民主执政、科学执政等现代领导方式。
  (二)农村基层政府管理理念、职能定位、管理机制上的偏失,制约了其社会管理职能的发挥
  农村基层政府是农村社会管理的宏观决策和指挥主体,农村社会管理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村基层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发挥的程度。目前,农村基层政府还存在着管理理念滞后,民主理念、公平理念、法制理念、服务理念淡薄;职能定位不科学不合理,重经济发展轻社会建设、重管制轻服务、重权利轻责任;管理机制不完善,决策、执行、监督等各环节在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关系协调等方面不科学不合理等。农村基层政府在管理理念、职能定位、管理机制上的偏失,也制约了其社会管理职能的发挥,制约了农村社会管理水平的提高。
  (三)农村社会组织不健全不完善,难以履行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内部事务自治等职能
  农村社会组织是农民参与和开展与农村生产生活有关的各种社会活动的重要途径,是参与农村社会管理的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目前,农村社会组织还存在着类型不全、数量少、规模小、结构不合理、整体实力不强、社会影响力较小、功能不全、独立性较弱等方面的不足,还难以承接政府转移的职能,不能充分发挥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内部事务自治等职能,也不能满足农村社会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农村社会组织不健全不完善,也是制约农村社会管理水平提升的主体因素之一。
  (四)农民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较低,难以发挥其农村社会建设主力军的作用
  农民作为农村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主体,是农村各项事业的参与者和推进者。由于受到农村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制约,目前中国农民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整体上还处在一个较低的层次和水平,科学文化素质、政治素质、法律素质普遍较低,政治参与能力、市场经营和管理能力、自我发展和创新能力较弱,从而制约了广大农民参与农村社会建设的能动性和主体作用的发挥。
  三、主体视角下农村社会管理水平提升的具体途径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一切社会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作为主体的人,没有人就没有社会,没有人的发展就没有社会的进步。因此,提高农村社会管理的水平,加快农村社会建设的步伐,必须提升主体的素质和能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