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逸人读晓林“思拳”文章
晓林师弟这篇文章见解独到,一语惊醒梦中人,值得好好一读,现将全文转载如下:
思拳
下面这张图是09年末,我跟师弟张鹏去龙泉参加青瓷宝剑节,在上海酒店内谈拳时,张鹏即兴用酒店便签纸画的,图虽潦草,却把太极拳对身体各部位的要求讲得很详尽,现在回想起来,那次谈拳对我收益很大!
这次去看望师父,照例是要让师父给改改拳,挑挑毛病。
师父和师母关上房门,让我练。几个拳架刚落,师父师母齐鼓掌,连声夸奖:“不错、不错”!我知道二老是在鼓励我,自己可没敢飘飘然!
“师父您还是说毛病吧”
“你以前的毛病和这次的进步都在用心和不用心上!看来过去的这个冬天你用心了,收效非常明显”!
``````
回到家后,认真揣摩老师的话,回顾自己这些年练拳的过程,有如下思考:
一、求精不求杂。用师父的话:“你过去之所以练拳进步慢,主要原因是因为你走过太多的地方,看过太多的武术大师,眼里和心里装了太多的东西,而没有专注一门或一样,太杂了,就不会精”。师父的话切中要害!自己这些年天马行空,游览游历了那么地方,拜访了那么多的人,的确开阔了眼界,但缺少深度和精度。坦率地讲我算是个杂家了,啥都喜欢,啥都想做,可人的精力和时光有限,想把凡是喜欢的东西都做好做精太难了!尤其是自己在冷兵器上倾注的精力太大了,满脑子整天是那些刀刀剑剑......。拳艺是可以练上身的技艺,可以身心兼修的文化。拳,这个最好的宝物就在我身边,可我却被太多的诱惑弄得眼光缭乱。
二、细节决定成败。太极拳是门科学拳,它跟其它科学一样,求精求细是必须原则。可能是“见多识广”的心理在作怪,师父讲拳拆拳,自己总是觉得一看就懂,玩“大盖齐”,耍小聪明,自己独处时又不肯下苦功夫,不肯在细节钻研。只有把每一个细节做到位了,整体才能合规范,所以练练拳必须在细节上求,在细节上抠,然后把所有的细节整合起来,自然成了“太极身”!
1、走手。乍肘是前提,走手才是目的。只有确保肘百分之百的定位,手才能走得好,走得圆,走得无限延伸。肘定位也是动态的定位,它要随公转和自转的运动而变化,且不可只注重肘定位,而不敢走手。手不走,则滞、则僵、则死。
2、梢节。梢节的重点是“四梢”,即手梢、脚梢、头梢和尾梢。手的重点是左右手五个指头的开合和递个运动;脚梢的重点是左右脚五个脚指的趴地和蹍提,趴是时时的,身体的反作用力来自地面;头梢是百会要向前上方领;尾闾向前、向上里合,它与头梢上下呼应,形成一张“弓”。
3、裆前领。拳论中常提“会阴前领”,容易让人糊涂,裆前领,一听就懂。我们师兄弟常笑比喻“五肢放长”,“第五肢”放长了,整体的前膨劲就产生了。当然前领的前提是沉腰(命门)和裹臀,腰和臀不联动,裆根本领不动身体。
4、膝膨。实战和推手时,臀不能有丝毫的后移。不后移的前提是膨膝盖,膝盖能膨出来的前提是脚趴。拳论上常说的松胯反倒成了副产品,是自然而然产生的东西。以前师父常讲全身受力最大的是踝关节,我不理解,膨膝就完全明了!
5、掤缠转沉。太极拳的四字箴言,未接手时前二个环节应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