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锤百炼皆在意

 太极拳养生 2013-03-02

千锤百炼皆在意 - 双丰收 - 双丰收博客小屋      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说:“由着熟渐悟懂劲,由懂劲阶及神明”;吴图南老先生强调练习太极拳要遵循“着功、劲功、气功”的顺序;我的师父杨家仓(吴图南老先生的亲传弟子)则指出太极拳有技击、养生、悟道的作用。上述三人分别从练习方法、功夫衡量标准、练习效果三个方面阐述了太极拳练习的特点,非常精辟。本人在太极拳的教学实践中体会到上述观点是非常正确的,同时我认为“意”的训练贯穿于太极拳练习的始终。下面谈谈这方面的体会,敬请方家指教。
     一、三个阶段浅解
     1、初级阶段——着熟
     从练法上说,此阶段主要练习着数(这里简单说一下,太极拳首先是一种拳术,一种武术。如果把它当成一种健身操则离题万里。事实上,不练着功,健身的目的是很难达到的)。本人在教学中发现,初学者盘架子时如果只注意“形似”,怎么练都别扭,而一旦明白了每一个架势的目的,动作就自然灵活、协调,立刻就有了太极味而达到了“神似”。
所以,初学阶段的基础打得好不好,不是看你的架势好看不好看,而是看你着熟不熟。大家知道,外家拳与内家拳最显著的区别之一就是练拳时的速度快慢。各式太极拳都要求初学者的动作尽可能地慢,其目的就是要初学者在集点成线的缓慢运动中,每一个点(或每一个瞬间)都符合技击要求,时时、处处都可攻可守,立于不败之地,这就是“着熟”。顺便说一下,太极拳的“挨打”功夫即是由此而来。同时,这也符合兵法上讲的先求不可胜、再求必胜的原则。
虽然古人有“太极十年不出门”之说,但初学阶段的效果仍然谈不上养生,更谈不上增慧(悟道),只能是技击。亦如古人所说的:“技击乃斯技之末”。太极拳的技击效果是众所周知的,如“四两拨千斤”、“以柔克刚”等等,虽非一日之寒,但终究是初学时以技击为目的而逐渐练成的,世界上没有练“太极操”练成的武术家。
     2、中级阶段——懂劲
中级阶段主要练习劲功。什么是“劲”?有人把它解释成有弹性的力,这是从表现形式上说的,只有从与力的比较中才能把握劲的实质。力是由肌肉收缩产生的(所以没有弹性),而劲是由有意识的放松产生的(此与松垮有别),此其一。另一点(也是最关键、最不容易为人们所接受的),劲是意念高度集中(没有杂念)的情况下产生的(即劲是意念力);相反,力是意念紧张的产物,在发力的一刹那,人的意念是模糊的(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努力搬起重物者面红耳赤的现象去分析)。至于练习方法,各式都有独到之处,但总的说来不外乎放松、入静、不散乱等等。
检验劲功高低的标准为是否“懂劲”。懂劲是从两个方面来说的,一是看能否发劲,诸如缠丝劲、弹抖劲等等,这是看松的功夫。松得彻底,用我师父的话说,每个细胞都不紧张,劲的通道没有阻碍才能发得出来。二是看“听劲”,是知人的功夫,凭敏感的知觉知来劲的大小和方向,甚至知人的生理、心理情况(是对方劲力发出之前的“预知”),这是四两拨千斤的基础,这是看静的功夫。我曾经目睹师父在临“战”状态下的知人功夫。有一天,师父的一个朋友和几个弟子被二十多位高手围在核心,有人来请师父帮忙,师父立即带领几个弟子前往。对方人多势众,情况危急。我的师父全神贯注,连眼都不眨一下。这时一位师弟小声对师父说:“对方头面人物有重伤”,师父指着臀部说:“是这里吗?”弟子点点头。师父旋即示意朋友出围,双方均未动手,危机被化解。
太极拳练到中级阶段才可能收到养身的效果。古人说医武同源,是说练武之人必须懂医术,但初级阶段只是消极地治疗跌打损伤而已,不属养生范围。活动筋骨(所谓“锻炼身体”)也不是养生。养生者,保养生命也。它是一种积极地促使生命向健康方向发展的身心活动,建立在对生命的深刻了解的基础上。如上述,在中级阶段养成松、静的习惯后,即时时放松、处处入静,生活在松静状态中,则气血自然调和,百脉自然畅通,心境自然平淡。同时,人在这种状态下会对人身有更深的了解,主动去掉不利养生的习惯。这样,就像《黄帝内经》上说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page]

 

  
   3、高级阶段——神明
首先解释一下神明,神明就是精神清澄。神明阶段的练习方法就是练气功。这里所说的气功与佛、道所说的气功是不同的,是“外练筋骨皮、内练精气神”的“气”和“神”。古人关于此阶段讲得甚少,除了谨慎(恐所传非人而遭“天遣”)外,还有一点就是古诗说的“眼前有境道不得”,说不得,说不出,只能意会,不可明言。此时的练法是练虚静(注意:中级阶段是练“松”静),已不注意(自己和对手的)外形,不注意劲路的变化,只在意念的运用。具体练法是通过一定的身法和心法使自己完全虚无,以致“全身透空”,用这种状态来了解外界(包括对手)的虚实。
神明阶段成熟的标志是敏感,表现形式是“自动”对外界(包括对手)的细微变化作出反应。应该强调的是,这种自动反应不能和本能反应混为一谈。二者的共同点是都没有经过大脑的分辨。但本能的反应是神经系统的反应,而神明阶段的反应则是人体气场的整体反应。因自动反应能感觉到对手的意图,因而其反应比仅仅根据对手外形的变化而动的本能反应要快得多,甚至比凭知觉而动的懂劲反应也快得多。这种敏感从何而来?可以打个比方:如果我们在房间跟别人说话,就注意不到外面的动静;如果停止讲话、屏住呼吸,就能知道外面的一些情况。一个人的杂念就是自己跟自己讲话,身体的不适也会使自己心绪不宁。一个头脑混乱、心绪不宁的人连最起码的安全都保证不了,当然不能与人交手。知道了这一点,我们就应使自己的思想平静下来,使身体松、虚下来,自然就能捕捉包括进攻意图在内的对手的身心变化了。这就是空灵,就是前人所说的“虚则无所不容,静则无所不应”。能容能应,自然在技击中如鱼得水了。
这一阶段的效果就是悟道。道是中国哲学的最高范畴,道就是宇宙的根本规律或宇宙的本源。悟道,就是在练功中自然形成的全息思维(非普通人的线性思维)状态下了知客观世界。进入神明阶段后,太极拳已经超越了武术的范围,进入了对宇宙规律的哲学认识阶段。此时的太极拳练习者已神清气爽,虚怀若谷,有学者儒雅之风,无武夫争斗之气。这一点,我从师爷吴老先生的身上得到了印证。
二、意识训练贯穿于三个阶段的始终
从上面对太极拳练习三个阶段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有一个东西贯穿于太极拳练习的始终,那就是意识的训练。正如我师父说的,太极拳就是意拳。下面我们来分析各阶段的练意情况:
1、着熟阶段的意——“我在干什么?”
前面说过,初盘架子时只知道手怎样画圈、脚怎样进退,犹如鹦鹉学舌,不知道什么“意”思。旁观者可能会问:“他们在干什么?”记得师父讲过一个笑话,说是有个师父与几个强盗搏斗,喊徒儿帮忙,徒儿应声道:“我在打(拳)呀!”等师父赶走了强盗,徒儿还在那里气喘吁吁地“施展拳脚”(打拳)。这个笑话说明,打拳首先要明白每个着数是干什么的,这就是技击意识,它是太极拳练习中意识训练的开始。接下来,我们练拳时就要有“敌情”观念,“无人之处若有人”,意念时刻保持警觉,临“战”时就能一触即发。
2、懂劲阶段的意——“是什么东西在打拳(人)?”
经过初级阶段的训练,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应该用意识指挥整个打拳过程。但是,是什么东西在打拳(人)呢?这是懂劲阶段要搞清楚的。记得有一天,师父为了让我们明白这个道理,随手给一个师弟一记响亮的耳光并问他:“疼吗?”师弟说没什么感觉。话音未落,师父又轻轻在师弟脸上拍了一下,师弟“哎哟”一声,捂着红肿的脸半天没有做声。师父接着对我们说:“我第一下没想打,很重但不疼;第二下我想打他,很轻却伤了他,这就叫“用心杀人”哪!”从此,我们明白了,即使是外家拳粗重的拳脚,也不是靠物理撞击伤人的。也就是说,在技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意念,拳脚不过是实现“意图”的通道。所以,先辈们告诉我们,打拳要“用意不用力”,要“以意行气”,等等。

 
   知道了是什么东西在打拳(人),我们在受到攻击时就知道怎样避免挨打。既然不是人的物理体在打人,那么打击的对象也不应该是物理体。也就是说,意念打击的仍然是意念。所以,我们在推手训练时,就要实行“不抵抗政策”,方法是“全身透空”,对手攻击时自然就会扑空。另外,我们在发起攻击前,对方意念转换不灵,就会被我集中了的强大意念力所击中。
3、神明阶段的意——“意是怎样打拳(人)的?”
通过懂劲阶段的意识训练,在练拳和技击时,我们的注意对象就从复杂到简单,我们的注意力就从分散到集中——集中到意念运用这一点上。但是,怎样运用意念打拳(人)呢?这就是神明阶段要解决的问题。
要明白意念在技击中的作用过程,就要忽略一切次要的东西,“宁神一志”,“有人之处若无人”,在虚静中去体悟。到这种时候,太极拳的练习已进入了身心修炼的层次,这就是许多高手基本上不 练拳、练拳也像儿戏一样的原因。这里的关键是“虚”,虚是什么意思?虚是不以胜败为意、不以名利为意、不以自己为意。世界上的事就是这样奇妙,当一个人无我时,就与道相通了。正如《道德经》所说的:“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这是什么机理?因为没有了自我(意识),对方就找不到也打不到你,而你则可“随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语)。再具体点,当一个人淡化了自我意识后,他的意识就进入了群体意识的海洋(“与道相通”),而对手则自我意识太强(不强就不会与人争斗),虽然对手也在“道”中,但他不自觉,当然也不会用。这样,前者就像大海本身,而后者则像掉入大海的一只鸡;前者对后者了如指掌,后者却像迷入五里雾中,就如拳论上所说的“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胜负当然分明了。事实上,进入神明阶段后,就不会遇到对手了(别误会,不是没人打得过,而是没人会和他打),正如《道德经》所说的:“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阵不被甲兵”。
综上所述,太极拳就是意拳,意识训练必须贯穿于太极拳练习的始终。另外,从太极一词的来源,我们也可以知道意识在太极拳中的作用。古人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古人这里说的是宇宙演化的阶段或状态。一就是太极,太极处于阴阳(物质、精神)之间。也就是说,到了太极状态,物质和精神之间的界限已经模糊了,心物已经一体了。说具体些,练拳至太极状态,精神的力量可以转化成物质的力量,太极状态是最富于变化的状态。所以,太极拳练习者一定要以意识训练为中心,如此才能尽快达到技击、养生、增慧的目的。

 


“软件操作”模块代码复制处 - 海珠儿 - 海珠儿 blog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