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极集论(2)

 太极一圆 2014-08-09
中正平匀的学习心得 
我比较难理解铁球,气球什么球对应什么拳的说法,很多拳追求都可以无止境的,不太喜欢真得定格在某个终态,而且是有形的终态。这个什么球好象是好东西,但脱不了其外形特性的局限性,真的如是而行,总有一天会翻然悔悟。圆满无碍才是其内在的特性,照例圆满无碍就是在修佛修道里也已经功成绝顶了,但佛祖还是不满意,要往回退那么奥妙的一步,再回到似圆不圆,似满不满的地方,这就是佛学中根据<<心经>>而来的所谓空慧学,太极拳也可以这样,练到圆满什么球了,还可以退一点,弄的似圆不圆,似满不满神神怪怪的,这个功夫还没有证到,所以不便多说,但至少可以说明,别太把什么球放在心上,我倒建议把“中正平”(匀)放在心上,这样就是对那些圆球派也有好处,毕竟有个圆心画个比较严格的圆还比较方便些,其它方法画圆很容易画成恐龙蛋。 
中正平的“中”相应又有很多说法,以什么空中,变中,诚中来对应某某拳,我觉得也吃不进头脑,哪个拳不希望变得恶人不可琢磨,而自己又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呢?我们比较推崇道书上<乾坤相合得真中>的指导,天地乾坤气一贯通,也就可以开始体会到一些什么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类的。太极生活化,生活太极化,似修非修,自然而然,究竟”自然“了。 
试揭太极拳练神还虚之密 
从实践的角度,拳理也许就在经验中,就拿这个“炼神还虚”来说,我习拳第一天就教之以方法原理,即收视返听,收视返听人人都知道,但它和练神还虚的关系却很少见人透彻的透露出来,这里显然有一些奥妙在其中,这个奥妙也只有在不断的修炼中得以体认。我们常讲心神,可见神和心是一体的,又讲心髓,可见心神和洗髓也密不可分,具体的定义医家,道家,佛家或其它家都有所同有所不同,我们是采用<<心经>>作指导,具体的已在其它贴有所描述,不再重复。但在拳术功法体认的原则只有一个,即必须和“虚”联系起来的心神才有意义,以前讲“把意思放到柳树上能感觉到之间的作用,表示心苗的长成”依据就是这个。这样我们对虚就有初步的概念即”虚空“?内家拳练的不是自己的四肢身体而是这个虚空(或者说是通过虚空变化身心),由此我也开始理解了当年业师所说的本拳宗旨在于开发虚这块能量田这个宗旨了。 
  这样我们就明确了为何打太极拳需要借鉴想象了,需要练劲意,需要练意劲等。原来就在练神虚。比如我们经常被要求双手抱球或抱婴儿或铁石或其它,其依据就是神虚的相互作用,我们不是在练某个具体的手或手臂功夫,而是练这个被抱的东西(虚形虚物却有实感),用的时候也不是某个具体的手,而是这个被抱的东西,和外界虚空发生作用,心神指挥身体把虚的东西铸型,就是在练神还虚,这里有一个成形到无形的过程,也有一个自我铸型及自身和对手铸型的过程,后者比前者要难好几个乘次,而奥妙也出在这里,具体该如何各家有各家的绝活了,需要我们在具体的修炼中慢慢去悟。 
由此可见练神还虚毋须神秘化阶段化,而被认为是最高境界了。现在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练精化气,练气还神,练神还虚”,即他们一个索链一个循环,可同步修炼,而不只是安部就班的阶梯, 而循序渐进就可以依靠这个循环把握这个循环而不是具体某一个局部。由此可见一些本源支流的说法也是可以再审视,相对的源和流是存在的,但整体上总是有一种循环过程,天理(道)循环,目前认识的自然界似乎就是这样的。 

中正平匀学习心得2 
改变习惯、观念,要放得下、舍得下、丢的下,还要顺其自然。这是笼统说法,我们说一般人注重阳的一面,改变习惯是不是就要注重阴的一面,舍此取彼呢?习惯出手见红改变一下是否就是习惯回手放空呢?还是其它?太极拳里面有很明确的主张,就是“神全”,“神全”说得玄一点就是阴阳合发。动愈缓而神愈全,太极拳慢练的依据就在于此。对一个初学者先灌输改变习惯舍得放下好比向穷人灌输金钱如粪土,会不会走上堕入顽空的弯路?倒不如先教其变化身心,走上气正神全之路,然后才谈得上其它,谈得上自然而然。 
道家功法讲补泄平衡,强力还是弱力要依据这个补泄平衡的原则。比如乾坤归元,顶天立地的灌气补气功法,如要灌气加速,一个方法就是加大取气范围,对气机尚不通顺的锻炼者就是一种强力练法,灌气效能甚巨,但因其气机不通有大量寒气阻塞,会出汗甚至出大汗排寒,这是一种泄(寒)气法需要消耗元气,归元之气和这种消耗的元气就存在一个补泄平衡的问题,如果考虑到身法不正确引起的漏气,这种补泄平衡就更复杂了,有一利必有一蔽,强练灌气效宏,对基础不厚者身法不够格者漏气也很严重。道家主张柔练问题不在于反对强练,而在于稳妥起见,毕竟宁愿不受益,也不能受害,但是事情无绝对,有师父的精心培育呵护,自己不莽撞,一般强练结合柔练即文火武火想结合是一种最优化的组合。强练是否比较准确有一个很直观检验方法,就是“酸不长功”,对不对就在于你出了几身汗(而且会出现不同的难过)收功后感觉酸不酸,不觉其酸肯定长功,精神百倍。如能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保养,进步就不是号称神速外门功夫能比得上的。 
不知道这个"漏气"是不是我们自己造的新名词,自己指导自己或着看别人很自然,要说明白还真难倒了我,漏气实际就是不合,不合影响劲力的共通性,就会发生有些地方方面锻炼到了,而另外一些却没有,不符合太极拳周身一家的规矩。我们试来看这张拳照。 
1)前脚和后脚基本无呼应,也就是两脚之间的空间没有用气布满,但用意来布满这个气得话,这个腿形要作稍微的调整,这个较弯曲的左脚膝盖就是漏气关节,要(向另一个膝盖)再内扣一些,(足果)关节也是,脚尖的下插入地意再浓一些,这样相对的右脚也要作一点调整,是整体有一种压住弹性空间得感觉。练拳做到两脚相合才可能在实际当中两脚互相帮助而不是互相扯皮 。 
2)双腿不互相呼应,双手也不互相呼应,所以内在的左右呼应也基本不存在,因为是松而无东西的状态,如果让他充满意布满气,这个肩膀会漏气,功夫到不了手上,这个陈老师做得可称完美,在他轻步站的拳照上双肩扣合,双手合一如钢铣,更关键的在于背上期氛浓厚,是功力深厚的标志,在太极拳里背上气氛意思的浓厚深远是心行气,在意不在力的内在基础,这个基础自如了,脊背有支撑力依靠力了,才谈得上力由脊发。 
3)低手侧的手和腿之间也没有东西,上下相随就不太可能做好,如果要用意布满气得话,这个外形也是漏气的外形,手臂要再向前调一下,胯关节意往外涨一点,有上肢(通过虚空)压腿腿承上肢。高手侧外形要好一些,但没有东西,或很薄,没有这些严格的内在的东西上下相随就会流于外门,漏洞百出,就谈不上周身一家。 
这么说一下是不是对漏气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对于我们和这个不合漏气作斗争是一个持久任务。 
我的一个师叔经常自我解嘲,“我们本事不怎么样,一双眼睛倒很厉害”。是不是真的厉害,我自己有时也吃不准。 
讲故事最能吸引人,但故事里总是自己的好别人的差,让人难以信以为真,加上不会讲,今天算头一次尝试。 
靠重心下降的双脚生根有点外门,最好是双脚并立不曲不直的情形下也能生根,业师有个师弟两百来斤,功力不错,轻摸他的身体是软的,用力摸是硬的,打上去是反震的而且有使不上劲的感觉,铁棒敲他毫不在乎,喜欢演示出手似钢锉,回手似钢钩,打人如蒿草,一般人在他面前自我感觉连弱不禁风的草也不如,当时我是把他看作一座泰山,而自己是一个土堆,经常在师父面前表示我的吃惊,师父只是笑笑,说吃得消他的人还是有不少。业师和这个“师弟”搭手任其如何推也不能推动分毫,这种根生得就有点神奇了,必定是非常深的,但光深也是不够的,要能借天地变化才是更难的,而这个“师弟”,根也是不浅的。但就是在更深的变化上差一着,效果立判。又有一次,一个和这个师弟交往不错的练杨式的师傅要来尝尝味道,师父喜欢看人试手,因为好几次对手都说他是力气大,不会用意不用力,不是太极拳(当然在他看来是来人不会用意不用力,不友好,身上没本事,心里却很贪),不开心。这次碍于“师弟”介绍的面子,也以这个不动对待他,这个练杨式无论如何也找不到门路,变了主意,突然断手进攻(练杨式也很复杂,比如我们私下里就认为李雅轩本事比他师父好,他师父的下辈亲戚更没有一个可以给其祖宗争光的。而这个练杨式的丹田气很足,有点杨式一直强调的心神意气的味道,是个拿得出手的人物),其出奇不意在中门发动的袭击(手一捧,脚一踏,身欲塌靠),进攻不到一半的时候突然感到一种危险(我当年看不懂,不知道刚才和风细雨为何突然雷霆万钧),非常灵敏快速的后退,踩碎步,意冲前,身形完整象一阵风一样,一直退了三十多米,观战的人都发出象发生什么大事一样的哎哟哎哟声,但他并没能脱身,对手双脚如奔马,始终黏住不放,最后把他抱起,轻轻放在石板上。完后这位杨拳师傅面如土色,200斤“师弟”一个劲的给他讲其中的道理,以说明这样的情形是不值得伤和气的。这种两个人产生的战马奔腾烽烟弥漫的场景是让人不容易忘记的。 
  如果比较和气友好客气就是另外一种情形了,生活在当地的一位当前绵拳辈份最高的老前辈(现在有九十多了),则是业师的忘年交。两人只是一碰,老前辈便笑着说:小某,侬么事好的,活到老学到老。。。,老前辈阅历广,武林掌故多得一塌糊涂,以后合适的话再讲。 

 这个生根窍门有点独特,其中就有我常提起的脚与地点接触,使得双脚如刀,切入千尺厚土地(离地时的意也是如此),这样做脚趾抓地的好处它能拥有,没有的好处也能有,这样的脚跟他学了很久的人也只能象其一半,然而当年我却能一下能有模有样,师父连说了好几声“这双脚象我”。现在回想起来,当年师父不收报酬,练完功还顺带做中饭给我吃,是准备好好教我的,可惜性格时运问题,荒废了其中大部分时间。 
  现在如搬师父出来,一则其上了些年纪,二则他也没有这种心思,说现在退休了,其它多余的事都收了,总算是可以“专业”锻炼了。所以只有靠自己,靠自己也只能看条件。 
看得出真妙先生对太极拳是很有研究的,问的问题有些超出了我的认识范围,只能脱离先生的思路,作些方便自己的简单回答。 
1)我们锻炼宗旨在于开发“虚” 这块能量田,以达到人中,地中,天中相合的天人合一,这句话我们不愿多讲,业师总觉得自己还有很多的空间来达到,而我则觉得大家会嫌他玄,但实际上我们的确按照这个宗旨来练习和运用的,比如我们这个生根就三中相合得来的。让人感觉遇到了一堵墙,同时这个脚是活的能够通过地中接通到对方的根上,如果对方使劲,劲都被收到地中反作用到他自己的身上,让他生不了根,也就是拔根,即自己把自己推的离地,感到使不上劲,要求运用者脚下的地是活的,两者之间好象(想象出来的) 有个大地翘翘板,谁想害人搞人家谁被翘走。。。。。。。这样的搭手充满理趣,让旁观者感到神奇,参与者乐此不疲。 
2) 大的锻炼程序可大致分为一有二收三正三大步,有就是初步有丹田,收就是身上的一切收到丹田,而丹田的一切流到身体中去,正就复杂了,包括正身正骨正心正意正法,一般都是通过搭手理解的。然后才谈得上境界谈得上研究天人合一。 
3) 拳功,主要有拳架五套,每套二十四式,一个人最多学两套就够了,取动物意(补注:目前仅知有鹰式),因才施教,实际上这个拳套非常难,在一定程度上比搭手还难,所以师父教完以后并不让人致力于把拳打好,一般先通过拳套理解对拔的味道,多练其中的灌气一式(每式都可单练,都有不同的侧重),这样如果快的话,几个月丹田就有一点味道,然后加些其它练习,比如走步游身,当觉得走步游身进步不效时,又可致力打一段时间的拳套,这样如果天天练习的话,两年多一点时间,气就大致各处可到,这时候会加强一些静定功夫的修炼,加强搭手的训练,有一点体会就到致力到拳架上,这个时期是进步最快最关键的时候,一定要合理安排好时间事务,否则功亏一篑。拳架能够做到以心行气了,功夫就已经不可小睽了,但要有点妙的味道,还是要搭手去掉一些不良的习惯,这个时候基本可以出师了。但要进入比较满意的地界还是要有不断的追求,有些方法可以自己想,即我说过的没有固定格式,目的在于不断的去掉不道之处,建立较好的定和变之能。 
4)气脉窍要我们尽量简化,能不涉及的尽量不涉及,常挂在嘴边的是要注意中正平顺匀,一般偶尔提起的脉窍要有中脉,丹田,脐中窍,带脉,劳宫,涌泉,天根。这是对有习武倾向的人来说,实际上业师培养的气功高手远多于搭手高手,对他们来讲,气脉经络讲得就要多一些。 
5) 心神意气的研究,很大一部份感觉和陈老师的东西相似,只不过他通过攻则功敌于九天之上,以达攻守一如的最后完美,而我们则似乎相反。 
这个是非常概括了,不一定能让人满意,希望先生不嫌弃。希望能看到先生的高见,可以一个一个来。 
人都有一种尝了小菜想见见厨师的可爱处,我自从尝试跳出自己的圈子后,已经有好几位因此见到了我这碟小菜的厨师,这个事有好有坏,其中一人已经做了我的师兄(因其年龄比我大),也有一些,照业师的话说象叮血一样要叮着学,但他显然没那么多精力。当然也有例外,我直接把业师介绍给我一个极其尊敬的人时却效果相反,因其凭业师走路有点左右摇,全然没有“牌位先生”的味道,推手舒舒服服没有危险感而断定没有本事。。。。。综上,在下只能勇于品味,而怯于“亮牌”了,不会再特地介绍我以外的人及其代表的一切了。见谅! 
您的问题象长江似黄河,而我习惯了吞吞吐吐,结结巴巴,所以只能简单谈几个问题。 
1)关于正,主要是针对太极“中定”要诀,我们甚至叫“正定”,这不是改老祖宗的拳谱,完全是出于正对中定重要性的认识,认为不能定了除了不能有初步的一(中)以外还由于不能正,研究这些不能正的因素,才会有相应的正法。说简单也简单,正不过就是把东倒西歪的存在扶得符合自然(首要是重力约束)而亦,说难也难,因为经常扶得过头。扶(即正)要扶身骨气意心,扶的办法(即“法”)也要被检讨就是正法,最后还是得归结于“心行气”中”心“的探究,通过这个正来正去才能达到心头的份量极轻即无色的地步,极难。有什么用,有没有用也只在自己的圈子里玩玩,所以大家不必当真。 
2)虚和心神密不可分,在太极拳里处处能体现。举这个手眼相合的例子,笼统讲手眼相合是难以判明优劣,太极拳以心行气,也包括行“手气”行“眼气”,心行气的眼和手不同于没有心行气的眼和手,即眼不再是那个眼了而是和心神相合的眼,手也不在是哪个手了,是和心神相合的手,这时候的眼手相合表现为手上各点按心神的指令接受了指数为五的能量,眼也同样从心处只接受这么多,心神管两米的空间范围,眼睛也管两米的空间范围,手也管两米,不要太贪,更不要用眼去分辨(即虚空和实人实物同在,同等重要,匀),不要去认为你看到了什么,不要有看到了对方出什么招式,这就是眼的定观(观有别于看,表现像庄子描述的木鸡),同时手不出尖(表现为力的混圆存在,手上有眼),能做到这样,人多人少有什么太大的区别呢?这样的手眼相合实际上超出了手眼的范围,太极拳本来就路路通处处合,局部的合必定是建立这种路路通处处合的整体上。 

3)生根和走步游身:生根和根死了是两回事,我们的走步游身能成功必须有两个条件即气腾和如在水中的虚之实感,气腾要压下去弹上来,压得越深弹得越劲最终把身体腾起来,这样才能轻灵起来,压得深即生根,根深才能叶茂,常规的做法是脚趾抓地足心涵空配合矮子拳(当然很多人这么做了却没有达到好的效果,而另外一些却能达到非凡的效果,说明其中另有秘密),而我们则采用双脚如刀,脚腿外侧涨满棚入千尺厚土到达地心(中)同时由此反射而出由腿脚内侧投射到脊椎内侧,久之身体发生变化,一些初学不适的腾字内在要诀自然可以用到,但既然是模仿鱼而来的游身法,除了要有在水中游的实际感觉外,双手还能象鱼的双鳍一样能在这种游水感中借到力。使整个身体灵敏自如真得象灵鱼一样。但切忌有逃跑或乱撞的意识。初练较慢,实际也很难快,因为要求较严,除了上面已经提到的要求,还需要由劳宫和涌泉相合等规矩产生的手脚相互套牢的感觉,同时游鳍借力的时候要注意”双鳍“(双臂)的均匀展开,需要心中的那个”一“,游得好了(身步和手一样快),就有飞感,双鳍就变成双翅膀,就能块而更轻了。 
  这些在拳架里都有体现,所以练好这个拳即是基础,又是某种本事的体现,很不容易。和大侠批评相反的是,我们因此提倡练拳架越慢越好,一套二十四个动作,用时间打分得话,能打上两个小时就可以给95分了,能打上四十分钟就给60分了。试想单是双脚如刀,不偷懒的话大家可以试试打自己的拳式能打上多长时间?!所以实际上很少有人能打上两个小时。 
点评不是我们的强项,因为没有接触过,吃不准他讲的东西在实际中到底是什么,比如,练太极的都在说力由脊发,我经常为这种说法吸引,因为我们得化不少的力气才能有那么一点意思,但实际一看和我们强调的简直没有一点共同处,。所以一样的话不见得就是一样的事,但这回我就为武师兄用自问自答的方式作个有限“点评”。 
1)关于站桩。首先得问一下站桩的目的,如果是为了某部分缺陷比如稳定力缺乏得到改进,那么一开始站一站显然是可以达到目的,但这种稳定力的应用性是有限的,比如站了马步桩。虚步桩几乎要重头在来,所以会有各种各样的桩,原因就在于他们在分立的练。太极拳要求一,这种分立的练法不能说于归一没有什么关联至少也是效率比较低,所以不主张初学把主要精力投在站桩上,除上面的原因,我们更担心站桩会无形之中把坏习惯坏信息硬定进去,妨碍以后的进步。举这个七星架为例,实际上这个就是一种站桩,据我所知通背拳,绵拳还有大名鼎鼎的朱国富前辈及其传人等都对此都有相当的研究。我们一开始也教,但目的是让你体会劲指向骨头,意思到处都能到,体会练拳不能乱动(要尽量不漏气),并不希望你先把这个桩练好,因为不可能练好,即便做到七星都能很坚强那也是走了另外一条路,更何况出了差错关节受伤那是伤科神手都头疼的。但我们还是非常重视站桩的,只不过是在心苗有那么一点意思以后强调练习,我们叫定一定,无论什么姿势都可以,定它几十分钟,一会百会(不过要练深入,还需要调低桩式,打拳也一样),既然叫定,就不能乱动,包括意识,心苗是这个不乱动的基础,因为你有那个统一的中心了,就能一心一意,就能定了,配合正的努力,这棵心就会越来越茁壮,原来所有的担心畏惧才能被消灭,脱胎换骨才可能全面而真正的完成,化腐朽为神奇。中华武术是有路可循的。 
2)关于眼睛,其原则我已经在以前的贴讲了,叫定观。真正实现也只能在心的成熟之后,但也可以外引内,外引内可以用双观法多观法,双观就是比如你同时注意自己的两个手,注意力各放相同比如都是5分,作任何动作时都如此,这么作对体会双手(或其它)对拔很有好处),多观就是多几个部位。这个方法可以看作是一个大秘密,因为其它所有的努力如果最后没有这一环,都会大打折扣。当然根本上要从心里观出来,需要敛神,我们的拳架里有一式“鹰目千里”(有点象心意拳中的霸王观阵)就是练这个的,可以说本拳的全部秘密都在这里,理解了这个秘密可以说我们就大白于天下了。 
3)关于腰,我们简单归结于一句“束腰为定”,带脉充实,象一根腰带一样束定中节,使它不要乱动,而且沟通上下盘,束字显然有点违背普通“虚心实腹”对实腹时腹部充满鼓荡的理解,但这显然是另一层次上的事,一束,腹好像小了不实了,但实际由于对束的反作用,腹部更加坚强了,更重要的是含胸拔背作得好了,注意我们对含胸的理解是胸含有气,拔背则是中轴一升,背依青天,这是更加关键了,所有的局部要领在心得统一指令下完成,腾字诀才成为可能。至于腰带动的问题,如果理解为在于人中和地中相合的形态下的表现显然不会太错,毕竟“人中”就在腰胯间,但我们强调意在地中,从地中反射而出,分开来说近似于一种脚带动胯,胯带动腰,腰带动上肢的状态,当然这是对初学的方便说法,真的这样一节一节去想就错了,太极拳周身一家无有分别,心意安在地中一发动,一动无有不动,而一静无有不静,身上心意安在地中即所谓藏于九地之下也! 
所以最后还是那句话,会心行气了,面包会有的,房子会有的,不会!也是能吃饱的!窥一斑而见全豹,是有相当的自信,我不行,如果要对别人进行语言交流,必须看上几遍。 
深奥复杂都是相对的。比如说对我们来说束腰为定是诀窍,铭记在心,但科学的严谨的系统的这些名词就是新名词,需要要重新学习的。 
在必如这个腰为主宰,如果把腰隔离出来,腰上各点是否相同,如果不相同,有软硬分部,那么到底是腰的哪部份起主宰作用,这种软硬分布又有谁主宰。再比如节节贯通,如何检验呢?我们用电压除电流检验导体的贯通度,脊椎关节的贯通度如何检验呢?如果用力度来检验,力的方向要考虑么?,即这个方向贯通了,那个方向有没有贯通呢?。。。。。这些都不是为了把问题复杂化,而是很自然会有这种疑问的,如果要我用科学观点来考虑人体,只能把人体看作一个流体力学适用的系统(即超级复杂液压机)而不是其它更不是刚体。我业师不懂物理学,但表现的各种现象比这更复杂,所以这点“科学”我认为一点用都没有,所以也没有兴趣在去作科学研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