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08年度市优秀论文评选一等奖论文?吴卫建】

 听风拾贝 2011-07-07
关注文本细读   成就有效课
长兴县洪桥逸夫中学     吴卫建
【内容摘要】通过文本的细读,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内容上的“意”,也可以揣摩出不少言语上的“形”。这样的细读,是一个发现文本教学核心价值,成就有效课堂的过程。本文从文本细读的前提、策略、功能三个方面,结合详实的案例论述文本细读对于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文本细读   前提    策略     功能    有效课堂
 
    时下的初中语文教学正“乱花渐欲迷人眼”,有很多的语文教学主张——诗意语文、简单语文、深度语文、生命语文、情境语文等。真正的语文课应该给学生怎样的语文基础呢?我们的语文课应该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没有细读文本,没有自己的感受,就不可能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文本细读是对于语文教师来讲,是文本阅读的极好方式,是文本阅读的良好态度,也是引导学生阅读的优秀语文教学方式。本文拟从文本细读的前提、策略、功能三个方面,结合具体的课例谈谈文本细读对于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一、文本细读的前提——多读文本
    朱熹说:“大凡读书,须是熟读。熟读了自然精熟,精熟后理自见得。”这是读书人的切身体会。这些话同样使用于语文阅读教学。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多读文本,才能引领学生真正走进作品,走进人物,走进作者。教师在上课之前应该对教材进行原汁原味的解读,第一是进行本我阅读,教师以自己的认知结构、思维方式、生活阅历,从结构主旨到语言,仔细地研读课文,读出文章的好来,也指出其不足。第二是换位阅读,它指教师要洞悉学生在阅读过程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从而确定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和难点。在2008年浙派名师语文课堂教学展示中来自宁波的刘飞耀老师执教的《皇帝的新装》为我们很好的展现了细读文本,多读文本的教学过程。
1、请默默地阅读课文,读完后用一个词写下你读后的感受。并说说你的理由。
(生:荒唐、昏庸、可笑)
2、本文中有一个词用了多次。“都”在本文中使用了共十八次,请大家再从头至尾地读课文,看看作者这样处理的用意是什么。
3、我们再来看看课文中这样的故事在今天会发生吗?
    面对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让学生沉浸到文本中去的办法就是读书。福楼拜曾经说过:“谁要熟读五六本书,就可以成为大学问家了。”一篇文章如果只读一遍,获得的印象,是很肤浅的。多读几遍,获得的理解体验就会更丰富。刘老师在本课的处理中首先采取的第一步是要学生“坐下来看”。教师充分利用了学生的阅读初体验来营造课堂教学的有效内容。学生看书的过程中,教师虽然是缺席的,但是课堂上需要这样的缺席,它不仅给学生的阅读营造了一个静静的场。让学生说理由则是让学生“走进去看”课文,让学生进入大文本中去体验。第二步是让学生通过一个“都”字的处理,了解皇帝、大臣及百姓说假话的原因,理解了小孩为什么会说真话,明白了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这样的处理是非常有效的。这是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会“用放大镜看”。 最后的具有开放的,能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有助于把学生思维导向纵深发展,不断调动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与课文中的生活发生强烈的对比,学生有了诸如“被集体抛弃的孤独感,怕别人嘲笑引来杀生之祸,怕变穷;让学生明白童话不仅是写给小孩的,也是写给大人的;生活中也有类似于本童话的一类人存在,当学生回答出“象三鹿奶粉事件,在这种行业潜规则下的集体失语不就是睁眼说瞎话吗”等有较高思维含量的回答时。我们可以想象这篇童话的意义和价值远不止我们老师教给学生的这些了。此之谓“看了又看”。
    阅读文本的过程,就是,学生用眼去看,用心去想,它是心脑结合的过程,也是理解、感悟的过程。从上面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细读文本的五个看:坐下来看、走进去看、从头至尾地看、用放大镜看、看了又看。同样,这样地引领学生进行文本细读的做法,在吴丹清老师执教的《云南的歌会》中觅得真谛。
吴老师以自己的三曲民歌的清唱实现了文本内容整体感知的对接。每当我们的语文课文课进入这样一个环节之后,我们面临的便是如何以自己设定的内容展开教学过程。此时,吴老师出示了学生在初步阅读后对本文产生的五个集中的问题:
①、为什么第二段要花大量的笔墨来写年轻的女人,为什么要介绍那些女人的装束?
②、为什么第四段用一大段来写戴胜鸟和云雀,他们和云南的歌会有什么关系?
③、第五段说我是一个客人的身份,意味着作者是个外乡人并不熟悉这些人,可为什么后面说熟人真不少?
④、第五段中写到七十多岁的老人是靠什么力量继续唱下去的?
⑤、作者写这篇文章为了表达什么样的情感或要赞美什么?
    整堂课吴老师以学生的初步阅读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问题怎么来,那就是引领学生细读文本中来。
    沈从文的语言朴实、纯真,怎样让鲜活的文本语言来打动学生,与他们的情感世界发生交流融合,则是本堂课呈现给我们的另一个亮点。体验和感受本文所承载的情感,只有牢牢抓住文章的语言进行教学,用放大镜看文本的语言:在山野对歌这一内容的学习中,学生们在比较中认识到形容词、副词的表达效果。山路漫歌的学习中,学生们感受了动词的动态美。村寨传歌的学习中,学生理解了点面结合的独特魅力。
    对于文章怎样披文以入情,如何实现文本细读与课堂教学的有效对接,我想回归到文章的语言,通过对语言文字的诵读、想象、揣摩、涵咏、比较等这些方法,能够使学生真正感觉到作者的语言风格,那种以写实的笔法,真实地艺术表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美、本色美、生命之美。体现学生主体性,打造有效课堂。这正是文本细读呈现给我们的有价值的东西。
二、文本细读的策略——抓住语言
    关于文本细读,前辈的经典阐释或许能帮助我们提升文本细读的有效认识。
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      ——叶圣陶
慢慢走,欣赏啊!              ——朱光潜
在汉语中出生入死。            ——王遥
沉入词语。                    ——南帆
穿行在多重话语之间。          ——谭学纯
引发一种对语言的敏感。        ——夏沔尊
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响。      ——王尚文
逐字逐句的摸索别人的行文思路。——刘心武
在字里行间阅读。              ——施特劳斯
    教师和学生作为观文者披览文字,从文字的“波”追溯到作者心中的“源”,慢慢进入到作品所描绘的情景中去。阅读教学里不开“咬文嚼字”。如何引导学生读出文本的好来,这就需要教师细细读读文本,把字词的意思放在具体语境中。借用吕淑湘先生的话来说,就是“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可见,文本细读的起点和终点都是语言。怎样得意又得言,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入手。
1、把玩紧要
    金圣叹在《读第五才子书法》中写道:“吾最恨人家子弟,凡遇读书,都不理会文字,只记得若干事迹,便算读过一部书了。”他主张“读书须要理会紧要处”。在今天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舍得化时间带领学生对文章中描写的精彩传神处、叙述生动曲折处、议论的精辟深刻处等紧要处细细把玩,品出各种滋味来。
    例如,赵群筠老师在执教《春酒》一课中就抓住了“分寸、留神”二词,引导学生认识到母亲不仅是这样要求自己的,而且“从大约摸差不多到总是一样一样地细心地告诉别人”中读到了母亲的谦虚与细心;从“一指甲缝与一点点”的比较中读出母亲对女儿爱的把握的适度;从“母亲为自己的丈夫与二太太做鞋”这一拓展资料中领悟了母亲的豁达,从“母亲是从不上会的”中读出了一个大家庭大太太为家人所做的榜样。对我的童年的把握则是从助读能力的建构出发,通过示范——归纳——运用的流程,给文中描写我的精彩之处做批注,并加以评点。既有胭脂斋评点《石头记》、朱熹集注《诗经》、金圣叹评点《水浒》的示例,也有课文句子的示范,让学生意识到评点句子可以从句子的词语、修辞、表达的情感等方面来入手。特别是对“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一句的细读,学生体会到这三层的意思:形状上相似;动作上相似;精神感觉上相似。印象尤为深刻。
2、微言大义
    要深刻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完全可以抓住文中的关键词细细地咀嚼与品位,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仍需要这样的咬文嚼字,微言大义。语言文字有局限性,它不可能把人复杂的思想与情感完全表达出来,即言不尽意。因此教师善于引导学生读出言外之意来。
    比如对于《散步》可以理解的主题有“亲情、爱、责任”等,当然也无大错,但是用一句话就能说明白的道理,为什么需要花许多时间来完成呢?通过细读,我发现本文的作者在告诉我们“我决定走大路是为母亲着想,母亲决定走小路是为孙儿着想,妻子在外面总是听我的是为我着想,”,于是本文的主题应该是比较明确的,即“爱是需要为他人着想(付出)”,同时作者看似随意而为的对称句,实则是为表达情感服务的。抓住了作者的情感与语言的表达形式,个人以为是找到了本文的核心教学价值。
    再如,教学《背影》一文时我们往往会关注到父亲为“我”买橘子这一细节中的动词。我们可以这样细读这些词语:蹒跚——只要他一不小心,那就会磕者碰着,这岂不令人担心。缩——表明无处可踩,脚是悬空着的,全身的力量都在手上了,如果支撑不住,就会摔下去,当我面对此景时,我的呼吸几乎屏住了。攀——需要用力支撑起身体,做这个动作的不是一个身强力壮的小伙,而是上了年纪的父亲。
3、立足文眼
    郑桂华老师说:“一篇课文在存在许多教学价值点的情况下,教学设计不仅应该关注文本的核心价值,更要抓住“语文核心价值”。重点挖掘课文隐含的语文学习价值,重点训练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重点完成语文课应该完成的教学目标,一句话,尽量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文课。”抓住文本中的文眼,深入到语言中去,不能留于表面,不失为文本细读,成就有效课堂的一条捷径。
    08年省优质课评比中,金华的张震雷老师就是抓住了《杨修之死》中的“公真知魏王肺腑也”一句中的“真知”这一带动全篇的文眼,精心设计了“杨修的真知,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杨修真知魏王吗?真知的杨修为什么被杀,你觉得怎样做,才能与曹操和谐相处?”这样几个问题。杭州的李明在引导学生细读文本时,抓住了“苦、笑”两个词,打通了学生与作品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和命运的通道。杭外的老师则是借用一句广告语“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的两个关键词“风景、心情”来组织教学的。立足文眼的教学设计简约而富有张力,体现我省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高超的教学水平。
4、对照比较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如果是改写本,我们可以拿它与原作对照;如果作者有修改,可以把修改前后的文稿加以对照;我们还可以把作品跟其他作家的同类作品比较。一位教师执教《华南虎》时,在学生找读诗句,概括归纳了“这是一只怎样的华南虎”之后,教师做了这样一件事:改写此诗!——“如果我是华南虎……请以华南虎的视角,用第一人称来改写这首诗。”有位学生是这样改写第四段的,现摘录如下:
原文                                     改写后
你的健壮的腿                                 我的健壮的腿
直挺挺地向四方伸开,                         直挺挺地向四方伸开,
我看见你的每个趾抓                           我的每个趾抓
全都是破碎的,                               全都是破碎的
凝结着浓浓的鲜血!                           凝结着浓浓的鲜血!
你的趾抓                                     我的部分趾爪
是被人捆绑着                                 是被人捆绑着
活活地铰掉的吗?                             活活地铰掉的
还是由于悲愤                                 我的另一部分趾抓
你用同样破碎的牙齿                           是用我那破碎的牙齿
(听说你的牙齿是被钢锯锯掉的)              (其实我的牙齿就是被钢锯锯掉的)
把它们和着热血咬掉                           把它们和着热血咬掉的
我看见铁笼里                                 你们看
灰灰的水泥墙壁上                             铁笼里
有一道道的血淋淋的沟壑                       灰灰的水泥墙上
像闪电那般耀眼刺目!                         正刻着那一道道血淋淋的沟壑!
   那一串晶莹的泪珠,包含着孩子纯洁善良的心地,闪烁着孩子用心阅读后体验到的情感的光泽。如果你给孩子们一个台阶,一驾楼梯,他们会自然顺利地到达学习的高峰!你要学会和孩子一起和诗中的形象对话,和诗人对话。用感性的品读去代替枯燥乏味的分析,最后,孩子们可以越走越远,越走越高,一直走到诗歌的深处——理解了诗的主旨,并最终能真正认识这位诗人。
5、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是文本解读的一把钥匙。解读文本也不必一味靠自己冥思苦想,查阅必要的资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作家生平介绍、写作时代背景、作家的其他作品、作家创作意图的阐述,以及前人对这部作品的评论,无一不是我们打开文本大门的钥匙。解读辛弃疾的《破阵子》,要理解作者的悲壮,我们可以利用梁衡的《把栏杆拍遍》中的“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酸辛苦。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永遇乐》”来深入的体会一个正当壮年又阅历丰富,胸怀大志的政治家,却每天在山坡和水边踱步,与百姓聊农桑收成之类的闲话,再对着飞鸟游鱼自言自语一番,真是“闲愁最苦”,“脉脉此情谁诉”。还可借助于岳飞的《满江红》来体会作者的金戈铁马的心声。
文本细读一方面要把语言作为得意的工具,另一方面又不能拘泥于语言文字,要利用语言可以表达的特点,借助于各种方式,来激发人的想象,引发人的联想,从而引起更丰富的思想与情感,以获得言外之意。
三、文本细读的功能——回归本色
    要上好阅读课,细读文本是基础。好的课来源于匠心独具的教学设计,而好的教学设计又来源于正确深入的文本解读。目前的公开课上,我们常能看到师问生答的热闹场面,但在这种景象的背后,也明显地看到了权力控制下的课堂交流,这是缺乏文本细读的表现。此时教师的提问,与其说是想让学生通过文本细读来获得信息,倒不如说是想检查学生已获得的信息的正确与否,因为教师通常已预想着所谓正确的答案。表面上是要请大家各抒己见,实际上是要把学生引导到自身的思考轨迹上来,这种缺失学生主体意识的文本解读,这样的教学设计是要不得的。
    如果学生没有充分接触文本时,教师就让他们对人物进行定位的话,这显然是脱离了学生的实际。当教师急于抽去文本的血肉,把贴上了标签的人物呈现给学生的时候,这样的提问,会犯主题先行的错误,它同样会让文本细读与学生渐行渐远。因此,我觉得文本细读有利于教学方式、方法上的回归,其次是教学功能、效果上的回归。
(一)教学方式、方法上的回归
    上公开课,有的老师首先想到的不是潜心细读文本,而是花大力气制作课件,所以在课堂上常常看到的是接连不断的图片,视频等。学生却没有足够的时间静心读书和沉思默想。我们应引领学生走到语言文字的背后,感悟思想内涵。教无定法。教必有法。这法那法,不吃透教材就没法。教材理解不到位,教学肯定出问题。
1、遵从“整体-部分”的原则
   比如在教学《泥人张》时,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程序:
整体感知:教师范读课文,说说你听读之后的初步感受。
品读探究:泥人张奇在哪里?,自由朗读课文,思考问题并从文中找出依据。
层面一——手艺奇绝;层面二——人格高尚
感悟作者的态度:1、找读课文中能表现作者对泥人张、对手艺人所持态度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自己的理解。2、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作者的观点还行得通吗?
    在上述的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第一步:感受语言,触发语感;第二步:品味语言、领悟语感;第三步:从整体上整合,对全文融合贯通,从主旨、语言等方面加以小结、提升。在学生的一个个问题出炉后,要迅速地把握火候,从中因势利导,明确本文学习的主要内容。比如在课的最后,可以再创设一个情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人物形象或感知人物的内心、体悟作者的情怀等。这样设计可以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可以说以上所举的这些课例,每一次的教学设计,都浸透着教师的心血,体现教师的才情,荡漾教师的气韵,是一种对学生的人文关照,对文本细读的沉潜与转化,对自我的升华与超越。如果我们能够借助于细读来设计教学,就能更好地学习语言文字,而且对学生的写作也会有许多帮助,同时也能更彰现出语文味。
2、培养“诵读涵咏”的阅读习惯
    所谓涵咏,就是沉浸其中,细细体味。涵咏的基本方法就是诵读,熟读。教师只有读熟了文本,在课堂上才能成为一个谙熟一切的向导,才能在学生面前有效地引领、生动地揭示、准确地点拨……“诵读涵泳”是我们感知教材和获得审美享受的基本途径,它把无声无视觉形象的文字化为有声的听觉语言,把符号载体还原成一种真情实感。诵读过程中通过口、眼、心、耳等各种感官全身心地进入文本,由读生感,感中得悟,产生审美愉悦,激发审美创造,陶冶心志,赋予文本以生命。诵读要力求深入文本内核,同文本在鲜活的生命律动中展开交往,争取把自己的主观感受同作品实际统一起来,从而“文若己出”,通融一体,达到身临其境、神会其中的境界。
     文本细读需要教师诵读涵咏,给学生以示范,在潜移默化中积累并养成习惯。梁实秋先生回忆老师徐锦澄先生的讲课:“徐先生于介绍作者之后,朗读全文一遍,这一遍朗诵可很有意思……不论是古文或白话,一字不苟地吟咏一番,好像是演员在背台词,他把文字里蕴藏着的意义好像都给宣泄出来了。他念得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感情,有气势,有抑扬顿挫,我们听了之后,好像是已经领会到原文的意义的一半了。好文章掷地作金石声,那也许是过于夸张,但必须可以琅琅上口,那却是真的”。
3、落实“学以致用”的旨归
    语文是什么?语文能带给孩子什么?我们也许可以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作出许多不同的回答。但万变不离其宗,归根结底,我们都无法排除语文课堂必须“学语习文”这一元点,这是语文教学的原生态,语文学科的“家”。
     而语文教学的“根”在阅读教学中,因此,要老师要遵循课文的情感脉络,紧扣课文最有味的情言结合处,找准课文生长点,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教师在文本细读中,要充分挖掘语言表达的形式与内容,在教学中注重读写结合,把写挤进课堂,引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理解和运用,提高语言文字训练的程度和密度。这样才会使语文课姓“语”。
(二)、教学功能、效果上的回归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进行文本细读,从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途径。
1、怡情——获得审美愉悦
    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情动于衷而辞发于外”,作品是作者思想的结晶。意境是作者对生活的艺术反映,它是由生活中的景物和作者的思想情感熔铸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作者之情,有的直抒胸臆、有的寄情于景、有的托物言志、有的借景抒情。学生要体味这些情感,只有通过“披文”方能“入情”。“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只有通过学生深入的研读,去细细体味琢磨,才可以从字里行间体察作者的情感轨迹,才可以体味出作者言外之意、话外之音、字中之情,做到与作者两心相通,真正与作者情感相契合,真正体会语言文字的内涵。教学中,引导学生剖析文章的选材、组材,深入理解课文层次内容,设身处地体验作者的情感,领悟作者的创作意图(即意境美),产生情感的共鸣。
    如《紫藤萝瀑布》是女作家宗璞的一篇力作。要想使学生在进行认知活动的同时,还能获得智慧启迪、情感陶冶,就要让学生不仅感受到那紫色的瀑布“绚丽的色彩拽动你的目光,郁郁的幽香缭绕在你眼前”的形态美,还要启发学生理出透露背景的语句,进行研读、揣摩,让学生领悟在它的字句之外,包含着更深刻、更令人神往的意蕴:美好的事物(紫藤萝瀑布就是一种象征)是遏止不了的,也戮杀不了的,生活的河流必将冲决各种障碍,日复日、年复年地涓涓流动……“在这闪光的河流上航行”的人们,“加快脚步”吧,前边就是更加美好的彼岸……由此,用学生的研读、品味代替了教师多而杂的提问和讲解,学生反而能更好地领悟《紫藤萝瀑布》所达到的“韵外之致”的极高意境。使学生在意境审美中,得到了美感的熏陶。
2、习文——提升语文素养
    任何文本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教学时,我们既要关注内容,更要着眼形式。真正的语文课应当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走一个来回,让学生认识并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是怎样通过语言形式来表达的。用王崧舟老师的话讲:文本细读,徜徉在语言之途。学生的自身阅读,特别是课文文本的阅读,要求学生提升到欣赏性的品味上来,这一阅读的过程是伴随着边欣赏、边品味、边置疑、边咀嚼和边吸收而进行的,是一种自主的、个性化很强的阅读。它强调学生要用心读,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个性认识,这便是真正地读进去了,开始慢慢地走进了语文。
     学会表达与鉴赏,是语文阅读教学责无旁贷的事情。例如在教学《紫藤萝瀑布》中的“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这一句时,我们可以这样来细读:第一句是总写,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比作瀑布,显得气势非凡,灿烂辉煌。第二句“深深浅浅”用的是叠音词,读起来朗朗上口;“仿佛在流动”,是以动写静,也与“瀑布”的比喻相照应;“在欢笑”,是拟人手法,以有声写无声,就好像一个小孩在欢歌笑语,写出了紫藤萝花的活泼可爱。第三句是仔细地描写,“就像迸溅的水花”是比喻,写出了花的玲珑剔透,极富动感;“在和阳光互相挑逗”,“挑逗”本来是个贬义词,意思是逗引、招惹,这里是贬词褒用,同时还用上了拟人的手法,表现了紫藤萝花的可爱、顽皮,和阳光相映成趣。还可以这样进行句式训练:“从未见过          ,只见          ,不见          ,也不见          。”只要我们的阅读教学能坚持在文本细读去发掘语言的训练点和点评的方法,那么学生的语文能力必将在此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3、悟道——培育人文精神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它的终极目标应该是立人。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经验,通过读一些文章和一些作品,我们经常会受到一些心灵的震撼,我们学会了感恩,学会了坚强,学会了感动,学会了给人以微笑,学会了送人以温暖。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会了如何做人。
    通过读史铁生的作品,我们学会了如何在痛不欲生的时候还能坚强地活下来,勇敢地面对人生中的挫折;通过读司马前的《史记》我们看到了许多历史文化名人,他们是怎样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通过读《岳飞传》我们看到了一代名臣对国家的赤胆忠心。如何做一个正直、坚强、勇敢、忠诚的人,这些都是语文告诉我们的。所以对于初中生来说,最重要的不是教给他们多少语文知识,而是交给他们做人的道理,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一个人学会了立人,才能有坚强的意志,才能有毅力、有决心战胜各种困难,才能又战胜自己得魄力,才能赢得最后的胜利。所以,语文,他的字里行间都充斥着如何培养学生健康的思想——气壮山河的古诗词,优美典雅的精品散文,底蕴深厚的文言文,可以自由发挥的作文,这些无一不是教给学生如何立人的活生生的教材。
    史铁生说:皈依文本是一种心情,是一种行走的姿态。关注文本细读,成就有效课堂则是语文教学的另一种境界。
 
【参考文献】
[1]《阅读教学田野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谭轶斌,2008年3月
 [2]《文本细读,徜徉在语言之途》,王松舟, 2008年1月
[3]全国首届“文本细读”暨名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报告《慢慢走,欣赏啊》,沈大安,2008.6
[4]《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