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本细读《湖心亭看雪》

 听风拾贝 2011-07-07

文本细读

崇祯五年十二月,(1632年,36岁。写时1644年,已过12年。仍用明代纪年,心中明代始终未亡。凡纪昔游之作,大多如此,以示不忘故国。十二月,正当隆冬多雪之时。)余住西湖。(时间地点两个方面不着痕迹引逗出下文。)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大雪封湖,寒气逼人。不写视觉,听觉来写,封冻之状,静寂,连空气也仿佛冻结了。一个绝字,冰天雪地,万籁无声,森然寒意,高度写意。人鸟无。比较:“千山鸟飞绝”之意境,人鸟无。静观万物皆自得。写景传神。为下文看雪作映照。)是日更定矣,(更定,凌晨时分,寒气倍增之时也。)余nú一小舟,拥毳(cuì)衣炉火,(以御寒之物反衬寒气砭骨。夜深出门,何等迥绝流俗的孤怀雅兴。)(不欲人见,也不欲见人,独抱冰雪之操守,孤高自赏。清高脱俗,雅情雅致,避世幽愤,溢于言外。可比乎“钓寒江雪”。另有周敦颐之“余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个性鲜明,文人风骨俱在一个“独”字。)往湖心亭看雪。(点题)雾淞沆砀(湖上雪光水气,一片弥漫。),云与山与水(三个“与”字,白茫茫一片,浑然难遍。),上下一白(全景)湖上影子,(特写镜头)惟长堤一湖心亭一与余舟一、舟中人两三而已。(简约的画,梦幻般的诗,似有若无,依稀恍惚之感。锤炼数量词,着“一”而境界全出。量词“痕、点、芥、粒”,一个小似一个,写出视线的移动,景物的变化,混沌一片冰雪世界,人生天地间茫茫,“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彻悟了。天人合一。写意山水中国画,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园,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重点推敲,揣摩。标点不一,视角独特,人化景。水墨模糊的湖山夜雪图!何等空灵之笔,其一种空灵晶映之气,寻其笔墨,又一无所有。卞之琳的《断章》)

(茫茫雪境中的亮点,作者以他准确的感受体会到简单背后的震撼力,宇宙的空阔与人的渺小成了强烈的对比。)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此时此地此景,遇见游人,奇迹。纯用白描,如临其境,如见其人。意外,充满惊喜。)见余,大喜(背面敷粉,反客为主,用笔善变。):“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知音,互文。即亦写自己大喜。作者不发一语,而“尽得风流”。)拉余同饮。(鼎足而三,颇有幸逢知己之乐,增添一分暖色,而骨子里依然不改其凄清的基调。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酒逢知己千杯少。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余(勉强,还是痛饮?)饮三大白而别。(即写两人畅饮,互文。性情中人,注重情致心灵方面的沟通。)问其姓氏,是金陵人,(答非所问,旧朝故都也,隐情苦衷,用笔曲折,故国之思。)客此。(茫茫六合,知己难逢,人生如雪泥鸿爪,转眼各复西东。言念及此,岂不怆神。)及下船,舟子喃喃(亦有痴状)曰:“莫说相公,更有似相公者”(喜耶!悲耶?一字点睛。点,染。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