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次开发”丰实文本 多重对话助力细读——《湖心亭看雪》二次开发方法举隅

 夏熔亮 2023-01-31 发布于江苏

“二次开发”丰实文本 多重对话助力细读

——《湖心亭看雪》“二次开发”方法举隅

夏熔亮 

摘要:语文教材的“二次开发”就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仅是教学内容的增删、调整和加工,教学方法的创新,而且是基于课程标准和学生学习需要的“课程重构”。许多语文专家、名师和普通教师都对初中经典文言散文《湖心亭看雪》进行了方法多样的“二次开发”,通过多重对话,助力文本细读,收到很大作用:诗文导入,增添诗意情味;比较阅读,突出技法巧妙;配图诵读,彰显意境高远;品词析句,感受语言精妙;同中辨异,突破重点难点;适时补白,体悟潜在情感

关键词:湖心亭看雪   二次开发  对话  作用  思维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1]语文教材的“二次开发”就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具体表现,也是课程开发的组成部分。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系俞红珍教授在《教材的“二次开发”:涵义与本质》中指出:“教材的'二次开发',主要是指教师和学生在实施课程过程中,依据课程标准对既定的教材内容进行适度增删、调整和加工,合理选用和开发其他教学材料,从而使之更好地适应具体的教育教学情景和学生的学习需求。[2]许多语文专家、名师和普通教师都对初中经典文言散文《湖心亭看雪》进行了方法多样的“二次开发”,通过多重对话,助力文本细读,收到了很大作用

一、诗文导入,增添诗意情味

巧妙选取与课题或课文内容相关的诗文二次开发,导入新课,犹如磁铁一样,可以快速聚拢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湖心亭看雪》时,王君老师要求学生以“西湖”为关键词,发散思维,联想相关的名家诗句。学生兴致勃勃地背诵“孤山寺北贾亭西”“水光潋滟晴方好”等诗句,然后王老师用一组语言优美的排比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寒冰一片,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和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余映潮老师另辟蹊径,采用文献资料导入新课:有一种画轴,静静垂于厅堂之侧,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惹人喜爱。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这就是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余老师一直倡导美文要美教。他引用梁衡《秋月冬雪两轴画》里的一段话导入,不仅交代了《湖心亭看雪》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可以和《记承天寺夜游》相媲美,而且以画喻文,新颖别致,“文气”斐然。

于漪老师说:“课千万不能'温’,不能'嘎巴’,起始阶段就要精心设计,亮闪闪,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湖心亭看雪》是一篇短小隽永的美文,用优美的诗文导入新课,不仅语言风格上可以与文本保持一致,渲染优雅的文化氛围,而且也为课堂教学增添了不少诗意、情味,一下子就攫住了学生的好奇心。

二、比较阅读,突出技法巧妙

苏联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比较方法乃是各种认识和各种思维的基础。”用教材中的其他课文进行比较阅读,二次开发,可以更清楚地辨别写作技法,感受语言风格以及人物形象的不同点。为了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白描手法的艺术特点,可以呈现部编版七上教材中老舍《济南的冬天》第4段文字,进行比较阅读。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这段文字描写白雪覆盖下的小山,与《湖心亭看雪》一文,虽然写的都是冬天雪景,但细细分析,还是有很多差别的:前者写的是雪后天晴,景物明朗,色彩多样;后者写的是夜晚,“上下一白”,色彩单一;前者写的是山上雪景,景物稍多而有层次;后者写的是湖上夜雪,景物较少,朦胧依稀;前者视线由高到低,因是小山,视野不宽;后者泛舟西湖,水面开阔,天空辽远,视野宽广。这些因素的不同,决定了两位作者描写景物时,采用的方法也有所不同。老舍用工笔细描法,依空间顺序,移步换景,从山上、山尖、山坡一直写到山腰,一笔笔轻描,雪景的颜色、形态、情态尽收眼底。而张岱只能采用工笔白描的手法描绘西湖雪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体现出一种简约的线条美。此句与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种白描手法,笔墨简练朴素,不加渲染,抓住事物主要特征,勾勒出一幅上下一白”、水墨模糊的湖山夜雪图,使人置身于一种审美的艺术境界之中。

三、配图诵读,彰显意境高远

适时恰当地利用图片进行二次开发,可以使课文内容直观形象,生动可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苏轼在评论王维的作品时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八个字,后来成为评判一首好诗、一幅好画的重要依据。著名画家黄永玉的《湖心亭看雪》写意图,是二次开发的极佳资源。PPT左边投影文字,右边呈现画作。学生缓慢齐诵,读到“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时,教棒在画上圈一个圆圈,意为天、云、山、水已经浑然融为一体;读到“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时,教棒在画上方的一道浅浅的墨线上从左到右缓缓移动;读到“湖心亭一点”时,教棒指向墨线下边的一个黑点;读到“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时,教棒指向黑点右下方短短的一叶扁舟。可以说,文中有画,画中有文;文、画结合,相得益彰;配图诵读,渐入佳境。

不仅如此,课文和画作都采用了白描手法,有不少“留白”。可以让学生一边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课文,一边欣赏大师画作,同时驱遣自己的想象力。这样,学生的目光在文、画之间不断游移,抽象思维和直观思维也在不断转换,想象力在不断飞驰,诚如叶圣陶先生所言,“领会着作者的意境,想象中的眼界就因而扩大了,并且想想这意境多美,这也是一种愉快”[3],学生自然容易沉浸在作者所描绘的天地苍茫、高旷辽远、天人合一的意境中。

湖心亭看雪黄永玉

(黄永玉《湖心亭看雪》)

四、品词析句,感受语言精妙

叶圣陶先生在他的《语文教学二十韵》中谈到读书要“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4],就是说,读书时一词一句都要重视,只有品词析句,细细揣摩,才能感受语言的表现力。教学《湖心亭看雪》

可以通过对关键词句增、删、调、换进行二次开发,读中揣摩,读中辨析,读中玩味,感受文字背后的精彩,从而发现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所在。

如“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一句,连用三个“与”字,是否显得啰嗦不够俭省?能否删去三个“与”字?能否把三个“与”都改成“、”?经过讨论,我们发现:删去三个“与”字,或者都改成“、”,固然也写出了天地间一片苍茫的景象,但四种事物之间似乎有了界限,而原句四种事物之间,连用三个“与”,给人一种独特的视觉感受,雪后夜色中已经天地相连,浑如一体,难以分辨。“舟中人两三粒”也完全融入天地山水之中,传达出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赏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句时,可以采用换词的方法来辨析。原句能否改成“长堤一道,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呢?很明显,改了之后,全是平常所用量词,毫无新意,与作者高雅的情趣风格迥异。而“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不但视线由远及近,景物由大而小,一个小似一个,而且比喻贴切形象,切合夜晚泛舟湖上的视觉感受,让人感到天地山水之浩瀚,舟中人物之渺小。由此可见,作者遣词造句背后都有一定的言语思维和智慧表达,采用品词析句法进行二次开发,不仅可以感受作者语言的精妙,而且可以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五、同中辨异,突破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如何突破,历来是个难题。如果“妙手偶得”,采用同中辨异的方法二次开发教材,就能深入浅出,拨云见日。《湖心亭看雪》的教学难点,便是引导学生通过对叙事写景的分析,感悟作者孤寂高雅的精神世界。难点如何突破?金军华老师提供了一个好方法。讲完本课后,他在幻灯片上呈现柳宗元的《江雪》一诗,在学生朗读后,他提出一个问题:假如时空可以穿越,让张岱与柳宗元在湖心亭相遇,张岱会和柳宗元成为知交吗?[5]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发言,大多是从张岱和柳宗元追求相同的“境”(冷寂、苍茫的雪景)这个角度,得出两人会成为知己的看法。这时,金老师提醒从形象上分析,并进行追问:有没有不同的看法?认为张岱是不会和柳宗元成为知交?经过对两文中“独”的细读交流,结合不同的写作背景,有几个学生认为,张岱是不会和柳宗元成为知交的,虽然二人追求的“境”相同,但二者所传达的“情”却不一样。张岱遗世独立,孤高自赏,超凡脱俗,而柳宗元参与革新,官场失意,充满伤感。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老师及时小结:“如果说柳宗元是因失意于政治才'寄情'于山水,那么张岱则是因'痴情'于山水而无意于政治。因此,前者雪中独钓显得孤寂凄苦,而后者赏雪倍觉洒脱愉悦。从这种意义上说,我们就有理由认为张岱是不会和柳宗元成为知交的,因为他们骨子里的志趣与追求是不同的。”

面对广阔无垠的天地山水时,不少文人墨客往往“以物喜”“以己悲”。通过多重对话和文本细读,我们才深入了解张岱别样的情感态度。他没有陈子昂登幽州台时“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慷慨悲凉,没有柳宗元“独钓寒江雪”的失意郁闷,也没有像苏轼《前赤壁赋》中客人“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那样感慨生命的无常。在他笔下,尽管天地间“惟余莽莽”,人在湖中犹如沧海一粟,显得太过渺小,但他却像湖中的一条鱼儿一样,徜徉于浩渺的湖水中,不受任何外人的约束,显得自由自在。

为了探究张岱的志趣,教师先提出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参与讨论。在多数学生认识流于浅近、趋于一致的情况下,教师适时进行有效追问,引导学生进行求异思维,由外在的“境”同转向内在的“志”异,“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同中辨异,要善于比较,从细微处打开思路;要善于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这样,学生的认识在讨论和点拨中才会提升层次和境界,思维才会向纵深发展,教学重点难点自然就会迎刃而解。

六、适时补白,体悟潜在情感

美国作家海明威说过:“好的文学作品像冰山只露一角,百分之九十藏在水下。”那“藏在水下”的“百分之九十”,通常就是留白。《湖心亭看雪》也有多处留白,如湖心亭、长堤、扁舟和舟中人影影绰绰,作者被邀请同饮三大白的场面,以及文末舟子说话之后作者的反应,这些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思维空间。通过补白的方法进行二次开发,可以还原当时的真实情景,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实。

如王君老师的一个教学片断:

师:舟子说他痴,他会辩解吗?

生:不会。

师:为何?

生:舟子没有文化,不可能懂他。

师:当时他会是怎样的表现?

生:他一言不发,摇着头,脸上有一丝琢磨不透的微笑。

生:他一脸端庄而严肃,眼睛如深潭般深邃。在又起的漫天大雪中凌寒独立,一言不发。(生鼓掌)

师:此时此刻,他心里会说什么呢?

(生蹙眉思考)

师:开始上课时,老师说张岱心中有寒冰,同学们,找找这个谜,就在全文第一句第一个词语,还有注释。(生急看,恍然大悟)

生:他想:你怎知我心!大明已亡,我岂可因那繁华红尘忘记故国?

生:他想:我无力改变这天下,那我就在这山水之间来度过余生罢。

生: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我张岱,绝不媚俗失节,一湖寒冰,就是我的志向。(生鼓掌)

师:同学们,老师非常佩服你们。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终于透过痴行痴景触摸到了并且走进了张岱这位痴人之痴心。……正如那位同学所说,雪是其节,冰是其志,苍茫天地是其归宿,凝寒独立是其人格。

王老师连抛四个问题,一步一步打开学生的话匣子,引导学生从文字的表面走向文字的背后,去体悟潜在的情感。在老师巧妙的点拨和学生精彩的补白中,作者作为明的遗民,其内心深处的故国之思,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自然地外显出来。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处处创造之地,时时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二次开发”语文教材,不仅仅是课程开发的需要,是专家、名师的职责,也是新时期每个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选择。面对统编版语文教材,每个语文老师都应该在吃透文本的基础上,选取恰当的方法,创造性地二次开发和使用教材,实现教师、学生、文本、教科书编者之间的多重对话,促进文本细读,发展学生思维,只有这样,语文课堂才会有更多精彩的生成。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课题“文本细读理论下部编初中语文教材二次开发实践研究”(课题批准文号:D/2018/02/37)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9.

[2]俞红珍.教材的“二次开发”:涵义与本质[J].课程·教材·教法,2005,(12):9.

[3][4]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263,7.

[5]金军华.假如张岱遇到柳宗元[J].语文学习,2015,(1):35-37.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