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孝文化”[懿行美德]

 婉林 2011-07-08

浅谈“孝文化”

(2011-07-08 05:51)
       
                        孝敬父母不能等
 
    一,什么是“孝文化”。

    “孝文化”是人们关于“孝”的思想和理论,是对社会伦理、道德和秩序的认同与遵循。泛指一切有关“孝”的物质、精神和制度。

    “孝”的本意是子女对父母尽心奉养和顺从。如:孝敬。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讲:“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善事父母可解释为奉养和服从父母。孝是儒家文化的重要部分,孔子在《论语》中对孝有如下解释:父母在世时,与父母相处自己要秉持恭敬的心意;保有和悦的神色;行为要合义合礼;另外还必须努力做好一切事情,以尽量减少父母为自己担忧;父母过世之后,丧祭亦应合义合礼;且必须时常缅怀他们,并效法他们合义合礼的言行,如此都能做到,才算是孝吧。

    “孝”的扩展称为孝道,既上升为文化层面。其含义已不局限在家庭,还包括治理国家和处理社会关系。在《孝经》中把孝当作人类社会天经地义的最高行为准则。从帝王到老百姓都应遵循。孔子在其中对他的学生曾子说:“先代的帝王有其至高无上的品行和最重要的道德,以其使天下人心归顺,人民和睦相处。人们无论是尊贵还是卑贱,上上下下都没有怨恨不满。你知道那是为甚麽吗?”曾子回答说∶“学生我不够聪敏,哪里会知道呢?”孔子说∶“这就是孝。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我告诉你。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与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於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所谓孝,最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於国君,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孔子又说∶“能够亲爱自己父母的人,就不会厌恶别人的父母,能够尊敬自己父母的人,也不会怠慢别人的父母。身为诸侯,在众人之上而不骄傲,其位置再高也不会有倾覆的危险;生活节俭、慎行法度,财富再充裕丰盈也不会损溢。居高位而没有倾覆的危险,所以能够长久保持自己的尊贵地位;财富充裕而不奢靡挥霍,所以能够长久地守住自己的财富。能够保持富有和尊贵,然后才能保住家国的安全,与其黎民百姓和睦相处。这大概就是诸侯的孝道吧。用孝道来奉事国君就忠诚,用尊敬之道奉事上级则顺从。能做到忠诚顺从地奉事国君和上级,然后即能保住自己的俸禄和职位,并能守住自己对祖先的祭祀。这就是士人的孝道啊!”可见孔子把孝道提至政治的高度,认为它关系国家社稷的长治久安。
       

    二,提倡孝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汉字中教育的“教”字,是“孝”和“文”合成,足见古代孝文化在教育中占何等地位。《孝经》和《二十四孝》是进行孝文化教育的重要著作,前者为理论阐述,后者是实践例证。

    从官方来说,汉代已经十分重视孝文化。强调到什么程度?到了每个帝王称号前面加个孝字,如:孝文帝、孝景帝等。 帝王们亲奉孝道,文帝刘恒,以仁孝闻名。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二十四年,重德治,兴礼仪,行孝道。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和谐,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以孝治天下”也是从汉代开始的。当时选拔任用干部叫“举孝廉”,就是让各地方推荐当地的“孝子”出来做官。汉以后的很多朝代,大多提倡孝道。新中国成立后,更是以法律的形式确认行孝是公民应尽的义务。我国颁布的《婚姻法》明确规定:“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已经正式实施的《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规定:“如果行政机关公务员不尽孝道,拒不承担赡养等义务,将受到警告、记过、降级、撤职等处分,情节严重的将予开除。”这一项非常引人关注,专家认为,这部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全面规范行政惩戒工作的法规对孝道作出如此明确要求,说明孝文化“已经获得了一定的法律地位”。

    民间也盛行孝道,元代郭居敬编著的中华《二十四孝》,辑录了民间影响巨大、流传甚广的二十四位孝子的事迹。这部书对社会人伦秩序的维护起了重大作用。其中所载董永卖身葬父一节,相传董永为东汉时期千乘(今山东高青县北)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今属湖北)。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上工路上,于槐荫之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言毕凌空而去。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这则故事近代被我们安徽加工成黄梅戏《天仙配》,一经演出,闻名全国。时至今天,我国民间对孝文化的研究与传承仍然方兴未艾,很多地方都有孝文化的故事,都有孝文化研究机构。如在湖北孝感,上自耄耋老者,下至懵懂学童,问到“孝感”地名由来,都能娓娓道来,因为古代这里出了几个大孝子,孝行感天,所以叫“孝感”。
     

    三,打造孝文化品牌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前,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经济结构和社会关系也必然随之变化。正是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文化多元、价值取向多样,各种观念交融碰撞之际,社会所需的新道德规范和价值体系尚未完善。一些人道德缺损,没有感恩之念和孝敬之心。对社会、国家、家庭和他人毫无责任感。人情冷漠,见义不为,见死不救。不奉养父母甚至虐待,致使老人孤苦伶仃,无家可归,等等。严重违犯法律和道德规范的现象,经常发生,数千年以孝文化著称的中华民族,在现代化的进程中竟出现这种现象,令人痛心,严重影响社会的和谐与进步。究其根源,是道德教育的缺失,尤其孝道被冷落,是当前诸多社会问题的诱因。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孝为百行首。夫孝,德之本也。”人无孝心,那来善行。孝道是公众意识、社会公德的基础和核心,是人文关怀意识的前提,试想一个对父母都不孝的人,怎么可能关心集体爱护他人。只有从孝道的培养开始,人们才可能形成关怀他人、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只有努力打造孝文化品牌,才能完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从国情来看,倡导孝文化也是迫切需要的。中国是人口大国,老龄化的问题已经到来,一对年青夫妇在自身就业教养子女的同时,还要承担照顾四位以上老人的责任,这将很普遍。养老是一个必须直面的重大问题,加之我国仍属发展中国家,财力有限,老年人口众多。完全依赖政府或社会化供养是不实现的,必须仍然采取几千年来形成的家庭养老模式为主,才能有效解决老有所养问题。而此时,假如孝文化日渐式微,大家缺乏尊老养老意识,那么后果十分堪忧。
     

    四,如何打造孝文化品牌。

    可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1、 加大对孝文化的宣传教育。首先要坚定地为孝文化正名,名不正,则言不顺事不成。文革期间,孝文化被当作封建余毒,大加批判,影响了人们对孝文化的理解。孝文化的精华,应该是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因此我们要大张旗鼓地加以宣传,让其深入人心。特别要从青少年开始,抓好孝德教育。孝心应从小养成,古代的启蒙书籍中就无处不谈孝的内容,如:《三字经》中的“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出执” 、《千字文》中的“资父事君,曰严与敬,孝当竭力,忠则尽命” 、《弟子规》中“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 、《幼学琼林》中的“得亲顺亲,方可为人为子”。。。。。。。将孝文化教育列入中小学教育,使未成年人从爱父母、爱长辈到爱集体、爱家乡,提升到爱祖国、爱人民的高度,进一步的发扬光大孝文化。

    2、 评选表彰践行孝文化的典型。树立赡养老人和弘扬传统美德的榜样。典型是开展敬老爱老助老教育的生动教材,有强大的示范带头作用。

    3、 发掘保护好孝文化设施。全国各地都有很多记载或彰显孝文化的古迹和文物。它是孝文化的有形载体。如合肥的“三孝口”,据《合肥县志》记载:“张梅、祝、松兄弟三人亲丧,殡于室,邻火卒起,棺不及移,三人号恸伏棺上,誓与俱焚,三人皆死,棺独完好。初,母病疮甚重,梅吮之得愈。”如此三位孝子,堪作楷模,应加以发掘,让其在民间广为流传。

    4、敬老爱老助老要从自身做起,小事做起。一杯酒、一碗饭、点点滴滴见真情;一件衣、一床被、丝丝缕缕连爱心。做儿女的要常回家看看、哪怕是给父母刷刷筷子、洗洗碗、搓搓背、揉揉肩,老人也会乐在心里笑开颜。对社会老人,也要热心关爱,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锦上添花,雪中送炭,为他们做好事,办实事,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只要人人都敬老爱老助老,世界就会变成美好的人间。总之,要通过弘扬孝文化,倡导善良孝敬、明礼诚信、爱国守法、团结友爱等传统美德,提升公民道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