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老中医经验集-赵金铎

 易经养生堂章意 2011-07-08
精在明理知在成行的赵金铎
 
朱建贵赵超英整理
 
编者按:赵金铎,河北深泽县人,中医世家出身,为国内著名的中医临床学家。曾先后担任医史研究室副主任,广安门医院内科主任、副院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主任医师、研究员,是国家级名老中医。还曾担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副秘书长,中医理论整理研究会副主任委员等职。赵氏一生勤于治学,编著、主编的著作有《赵金铎医学经验集》、《医论医话荟要》、《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中医疾病鉴别诊断学》,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并指导硕士生多名,这些学生均成为中医骨干力量。
 
本文系统介绍赵氏在学术上对《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等经典著作研究的成果,以及中医症状鉴别诊断经验。临证特色重点记述他治疗温病、偏头痛、咳嗽、风痨、萎缩性胃炎、消渴、慢性肾功能衰竭、痹证、中风、肾炎等十一种病证的思路和方法。名案评析
 
选7个案例,从实践的角度进一步印证他的学术经验。文中的医论医话及入选的经验方均为赵氏毕身治学实践的结晶,充分反映了一代宗师赵金铎的大手笔书,深值后学之人精心研读。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礼记·中庸》
 
橘杏五十度春秋,继承发扬志不休;片叶医海风雨激,慈航彼岸赖神舟。
 
桑榆晚景山河美,老树逢春新枝秀;春蚕不死丝难尽,鞠躬尽瘁孺子牛。
 
———赵金铎戊辰(1988年)孟春吟于北京自勉斋寓所时年七十有二
 
赵金铎(1916年5月~1990年11月),字宣文,男,汉族,河北省深泽县人,出身于中医世家。赵氏14岁开始在母亲的引导下立志学习中医,他从师于本族伯父、学术造诣精深的老中第三卷502医赵洛款。经赵洛款指导,反复研读了《古今医鉴》、《陈修园医书七十二种》、《万病回春》、《本草备要》、《医方集解》、《濒湖脉学》及四部经典著作,先后三年,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17岁时,家乡一带缺医少药,赵氏毛遂自荐用当归活血汤加减治好了邻居的血虚寒凝痛经,一下名噪乡里,登门求治者日渐增多,邻近的东鹿、晋县的患者也纷至沓来。两年后他又与堂兄弟合作开设了一家小药铺,自此悬壶乡里,广施医药,释缚脱艰,救死扶伤。赵氏深感自已初出茅庐,理论与实践均嫌不足,不仅白日临证,晚上看书,还不耻下问,无论老农村妪,凡以执方治病者,都视之为师。村中谁家从外面请来医生看病,有时也前往侍诊,趁机求教,从中吸取教益。
 
此外,还通过登门拜访,通信联系等方法,就正于高明。总之,他不放过任何学习机会,勤学、勤记、勤问、勤实践,日积月累,数年功夫,理论和实践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在当时,由于日军封锁,物质条件极度困难,药品器材紧缺,既无来源,又非用不可,万般无奈,赵氏将自家的被子拆掉,经蒸煮消毒,被里用做纱布,棉絮用做脱脂棉球。并千方百计用土、单、验方治病,如把柳树叶煎浓缩代“依比膏”用,用“雷击散”治瘟疫,用简易生化汤治产后儿枕痛,用自制“脐风散”治初生儿破伤风,用“乌白丸”治疟疾,用“三根汤”治外感热病汗后低热不退等。
 
1948年,赵氏奉县委调令,到县药社(医院前身)工作,当医生兼任县医联会秘书、主任之职。主要任务是团结全县中西医,开展防病治病。1953年春,他被定县专署选送到北京中央卫生部中医进修学校学习,毕业后回县里工作。1954年冬,调中医研究院参加筹建工作,并到祖国各地选调中医骨干,承担了全国第一期西学中班部分《本草经》的教学,早期中医“九本教材”的编写以及第二期西学中班的组织领导工作。继而担任医史研究室副主任,计划检查科副科长、科长,科学研究处副处长,广安门医院内科主任、内科研究室主任、副院长、学术委员会委员、学位评审委员会委员、主任医师、研究员,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副秘书长、中医理论整理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医书籍出版委员会委员、中医古籍出版委员会委员,天津达仁堂药店顾问,河北巨鹿中医专科学校名誉校长等职。赵氏为中国中医研究院的筹备、建设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赵氏一生勤于治学,著有《赵金铎医学经验集》、主编《医论医话荟要》、《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中医疾病鉴别诊断学》,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他对中医经典第三卷503著作,尤其是《务寒论》、《金匮要略》最为谙熟,造诣精深。他认为该两书集秦汉以前临床医学之大成,两千年来仍经久不衰。直至今天,只要按法施方,临床疗效可靠。作为临床医生,是为必读之书。如赵氏曾将《伤寒论》的“死证”作了研究,认为正不胜邪是《伤寒论》死证总的根结,阳气衰脱、阴津耗竭、胃气败绝是构成死证的病理特征。因此,《伤寒论》自始至终贯穿着扶阳抑阴、存津液、保胃气的治疗大法是非常科学的。研究其死证,是从失败中找出教训,把前人认为的死证变为可治之证。又如赵氏对《金匮要略》痉、湿、之研究,他认为张仲景之所以把痉、湿、三种病并在一篇讨论,主要是这三种病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其内在联系的基础就是津液,痉、病是津液亏损不足,湿病乃津液排泄障碍,总属津液代谢失常的疾病。痉可因湿致,必挟湿,三者可互为因果。因此,篇中把汗与小便做为窥测津液存亡的依据。治疗时对津液亏损者,甘寒滋养保存津液为主;津液排泄障碍者,以渗利小便为主,一切围绕着津液的变化而进行。痉、湿、是以津液为纽带,一源三歧,津液的异常变化决定其病机、证治特点。即病理上互为影响,临床表现上有着共同的指征,治疗上有着共同的方向。掌握了这一规律,对弄通理论,临床辨治庶可执简驭繁。
 
赵氏认为,中医诊病离不开鉴别,鉴别宜从症状、证候、疾病三方面着手。因此,中医鉴别诊断学既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应由症状鉴别诊断、证候鉴别诊断、疾病鉴别诊断三个部分来组成。确立中医鉴别诊断学,从学术方面说,使基础与临床之间产生了一个新的边缘学科,在中医诊断学与中医临床学的结合上开辟了一个新的探索领域,繁荣了中医学术,填补了中医鉴别学科上的空白。从实践方面讲,在提高临床医生对症状、证候、疾病的鉴别分析水平上大有裨益。编写中医鉴别诊断学,使其系统化、规范化,是中医理论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中医临床发展的实际需要,也是中医现代化的迫切要求之一。因此,赵氏毅然承担了三部《鉴别诊断学》的主编工作。为使本书精益求精,无论酷暑寒冬,逐字逐句伏案审批稿件,认真把关。还带领统审人员远涉祖国大江南北如上海、哈尔滨、厦门等地进行统审,几历寒暑,终使《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与《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两部书得以问世,《中医疾病鉴别诊断学》的编写方兴未艾。《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和《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先后荣获中国中医研究院科技奖,并得到中医界的好评,成为中医畅销书之一。
 
赵氏认为,医之为术,学之易而精之难,行之易而知之难。欲“精”欲“知”,必须有一番据经以洞其理,验病以悟其义的扎实功夫。他治学主张以下三点:1.读书宁涩勿滑:读书学习,宁涩勿滑,扎实入细,在细读的基础上,进一步要记,并通过综合、归纳、分析,变成自己的东西,并用自己的话写出要点及体会。“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有粗有细,粗见全貌,细抓规律,记在消化吸收,做到粗而不模糊、细而不支离、记而不死板,使知识成为有源的活水。
 
2.学贵不泥,用贵变通:学习中医学要广泛地阅读中医经典及后世医家的著作,背诵其中的警句,固然必不可少。但更重要的一环是师古不泥,咀嚼消化,在理解的基础上提要钩玄,由博返约,融会贯通。若理论上不学前人,临床上无方无药,则勾绳皆废,流散无穷;相反,若囿于经典,生吞活剥,势必思想僵化,作茧自缚。
 
3.行成于思,毁于随:读书要思考,临证也要思考。临证之际,识病遣药,必须多思,且思路要宽,多作反面假设以自询,察脉证之表现,明病情之缓急,观邪正之进退,定用药之参差,求准而不拘泥,求活务避散漫,做到原则性和灵活性的有机结合。他常引用孔子之语:“学而不思第三卷504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赵氏于岐黄之术,熔祖传、师承、系统学习为一炉,善于勤求古训、博采众家、撷其所长,据经洞其理、验病悟其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融会贯通,自出机杼,形成了独特的诊疗风格。他对温病的辨证,为执简驭繁,主张五辨:一为辨类别,二辨新感与伏邪,三辨舌,四辨齿,五辨斑、疹、白疒立口,并把温病的三焦辨证巧妙地用于内科杂病的辨证。他于内科杂病,由于谙熟经典,精通理论,经验丰富,把握病机,往往获取得心应手之效。治偏头痛之五法,治咳嗽之七法,显见善于活化古方,用药轻灵,使法从证立,方从法出,药随症转,丝丝入扣,切中肯綮,药证相符的特点。萎缩性胃炎从肝、肾、瘀论治,消渴病用清上补下法,从脾胃论治慢性肾功能衰竭,慢性布鲁氏杆菌病治从血痹虚劳,治痹证分虚实,肾炎治重湿热,中风证治分缓急,及创制的中风四方,体现了赵氏精思熟虑、衷中参西、巧识病机、病证结合、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学术风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