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凝炼升华为诊断标准,让中医经典更接地气、更方便实用,乃至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勇敢的芯2 2021-11-24
《经方表证》的启示

经方之难精,由来尚矣!古人尚有如此感叹,今人又何尝不是呢?面对古奥文辞,从小就接触数理化的我,几度困惑,甚至有时候想过放弃!胡希恕先生、冯世纶教授、马家驹老师等一代代经方传人为世人带来一缕缕清流,返璞归真、质朴无华解读《伤寒》。

表证唯一是汗法   通治“定法”因自然

图片

《经方表证》从仲景原文中凝炼证治准绳,如第5讲所言:表里合病的治法有三种:先表后里、表里双解、先里后表。对于太阳阳明合病而言,治法只有前面的先表后里、表里双解。下法是治疗里证的,对于太阳阳明合病而言,没有先里后表的治疗,所以不能下。

读到此段,恍然大悟!反观当今社会,国人体质每况愈下,正是因为清热解毒药与抗生素的滥用,甚至被捧上神坛。当然近年来有所好转!

感冒初起,输液打点滴看似平常,实则遗患无穷。清热解毒药加地塞米松,一瓶瓶凉水往身体里灌……

用药,您辨证吗?回答是:我又不是中医辨哪门子证啊?有病毒,抗病毒就行了呗!

表证不解表,输些凉水,引邪入里不说,冰伏气机,留下宿疾隐患,如慢性鼻炎、过敏性哮喘多有此等因素。

这就是现实!诸如此例。正如胡老在《胡希恕讲温病条辨*上焦篇》中写道:治温病固不得死守伤寒方,但何得不遵伤寒法。是一个道理!

中医是生命医学。仲景自序曰:“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可知《伤寒论》是在揭示机体抵御疾病的自然规律、自然机制。皮肤、肌腠、呼吸道、胃肠道、孔窍等无不与外界相通,与外界做气体、营养交换,新陈代谢离不开自身的出入开合。 倘若外邪来袭犹如敌寇侵入,不祛邪逐寇于外,又有何等手段呢?

六经体系不空泛   护阳存津是真铨

图片

《伤寒论》原文第46条:“阳气重故也。” 这里的“阳气”指的是津液。阳气是无形的,需要依附于有形的津血来发挥功能。太阳伤寒与太阳中风的区别,在“无汗、恶寒、脉浮紧”与“有汗、恶风、脉浮缓”的不同,实质是津液的虚实。

汗是津液,发汗不是目的,是手段。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粮草是先决条件。同理有表证,津液充足,才可发汗。 《经方表证》谈到“津液”的虚实,已不胜数!不再赘述。

我认为:津液是贯穿整部《伤寒论》的主线。一部《伤寒杂病论》在我看来,实际也可以看作是半部气血津液论。有热伤津液,阳虚生湿寒。气有余便是火,气不足便是寒,此“气”不但是功能,也含有物质,它是功能与物质的综合。陈修园很精辟的总结了《伤寒论》为六字诀:保胃气,存津液。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津液生化之源,源头有活水,河水岂能干涸?气血津液是人体流动的卫士,其盈亏通滞关系到各个组织器官的功能发挥,故有不荣则痛,不通则痛的说法。气血津液辨证是《伤寒论》中举足轻重的辨证环节,可以说,没有气血津液的支撑,单纯的六经辨证是空洞的或者说是不完整的。师仲景法,不泥其方,叶天士创立了温病学派,我想一定是领略到仲景的原意后所受的启发! 

执简驭繁解《伤寒》  标准亦在字句间

图片

西医有诊断标准,中医有听说过吗?有!答案在仲景书中。马家驹老师在其新著《经方表证》中娓娓道来。六经即六证,三个病位上的阴证阳证。是继承胡希恕学术体系,其一也。三个病位的诊断标准,阴阳的诊断标准,是升华,其二也。 “标准”一词出现数十次,足见其凝炼精华的程度。提纲挈领,执简驭繁,文辞通达,通俗易懂,其三也。

胡希恕经方医学 经方表证 马家驹 著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中医临

43.80

如《经方表证》15页写道:“表证的典型诊断标准是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脉浮紧。掌握诊断标准的意义在于,临床上见到一个患者符合表证的诊断标准,就高度提示我们这是个表证。”又如《经方表证》第28讲提出:“正汗”的三个标准:遍身汗出、微微汗出、汗出后脉静身凉。正是汗出表解,阴阳调和而病愈之象。

凝炼升华为诊断标准,让中医经典更接地气、更方便实用,乃至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作者:王光正

单位:邢台市道口社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