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巴蜀文化—文化大事记(二)

 zhentiancheng 2011-07-10
 
 
 

巴蜀文化

—蜀汉的建立

  东汉末黄巾起义失败后,群雄割据,混战连年。208年曹操统一黄河流域后,率大军南下,进抵长江。孙权与刘备联合抗曹,会战于赤壁,曹军败北,确定了曹、孙、刘三国鼎立的局面。赤壁战后,刘备连克荆州数郡,联络益州法正、张松,于214年兵临成都,益州牧刘璋献城而降。刘备自领益州牧。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

诸葛亮治蜀

  刘备任用琅邪(今山东沂南)人诸葛亮为丞相。刘备死,后主刘禅续任亮为丞相,封武乡侯,兼司隶校尉,领益州牧。诸葛亮总揽蜀汉军政大权,“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政治上,诸葛亮以“北定中原,兴复汉室”为己任,实行联吴抗魏方略,并亲自率师六出祁山,攻略曹魏。内政上,诸葛亮厉行法治,而用心平明。他善于认别、拔擢人才,吏治清明。经济上,诸葛亮注意务农殖谷,闭关息民,重视手工业生产,促进了盐、铁、锦业的发展。诸葛亮政治上的另一大业绩是平定南中,不仅使“夷汉粗安”,并且推动了西南夷地区经济的发展,也为蜀汉提供了稳定的后方。234年,诸葛亮北出斜谷攻魏,因积劳成疾,病故于五丈原(今陕西眉县西南)。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一直为后世所尊崇。

蜀汉的衰亡

  诸葛亮死后,蜀汉后主刘禅任用宦官,让其专擅朝政,蜀汉政治江河日下。263年,魏军三路伐蜀,邓艾偷渡阴平,直克江油,又克绵竹,兵临成都。刘禅出降,蜀汉遂亡。

魏晋南北朝时期四川的文学

  蜀汉能文之士甚众。蜀人秦宓、杜微、彭漾、谯周、杨戏,外地入蜀者刘巴、许靖、诸葛亮、陈震、马良,均为其佼佼者。三国以后,四川的文学家亦复不少,如西晋李密、李兴父子和常璩。仅巴西一郡,“文学笺启,往往可观,冠带风流,亦为不少”,可见一斑。

西晋时期的益州

  魏灭蜀后,分益州为益、梁二州。西晋建立后,益州建置几经分合辖12郡。西晋武帝注意笼络益州上层,安抚巴蜀地主,使四川局势日益稳定。在西晋灭吴、统一中国的事业上,四川是重要的战略基地。灭吴大军就是从成都出发,取道水陆两路,直指吴都建业的。大军沿途所过的益州郡县,也为大军的东下提供了重要援助。

成汉的兴亡

  298年,略阳、天水等6郡流民数万家十余万口,过汉中转入益州就食。益州刺史罗尚逼迫在益流民限期出境,官吏趁机劫掠流民财物,激起流民反抗。流民拥cong(阴平,“宗”下加“贝”)人李特为首领,设立大营,聚集20,000余众。李特和弟李流自称大将军,部众皆各封以官号。302年李特克雒城,次年击破郫江防线,蜀郡太守举少城降。罗尚联络诸村堡攻流民军,李特阵亡。李特死后,其子李雄领导流民军继续作战,控制了成都以北大片土地。303-12月,李雄率军攻入成都大城。304-10月,流民拥李雄称成都王。306-6月,李雄即皇帝位,国号大成,史称“成汉”。成汉开疆拓土,疆域东到建平(今湖北境),北到汉中、仇池(陕、甘南部),西到汉嘉(今天全)、沈黎(今汉源),南到宁州(今云南省境)。李雄在境内广设郡县,为政宽和,与民休息,轻徭薄赋,经济有所发展,百姓富实,西蜀出现当时南、北方不曾有的太平局面。335年,李雄死,子、侄争夺帝位,以兵戎相见。338年,李寿夺取政权,改国号汉,年号汉兴。李寿死,李势继位。其时统治集团内部分崩离析,加之僚人反抗和遭受天灾,成汉国势日蹙。346年,东晋大将桓温伐蜀,次年3月克成都,李势逃至晋寿(今广元市)而降,成汉由是灭亡。

东晋前期的益州政局

  成汉灭亡后,其旧部起兵反晋,被桓温击败。桓温率军离蜀后,成汉旧部又反,攻入成都。347年,成汉故臣范长生之子范贲被拥立为帝,东晋振威护军萧敬文亦乘乱起兵攻陷涪城(今绵阳市),占领巴西全郡,自称州牧。益州形势顿时陷于动荡之中。349年,东晋益州刺史周抚率兵平定益州,桓温于351年派军协助平定萧敬文叛乱。365年周抚卒后不久,梁州刺史司马勋举兵反叛,自称益梁二州牧、成都王,引兵进围成都。桓温命朱序于次年击破司马勋围成都之军,擒获司马勋及其党羽,平定了这次叛乱。373年冬,北方前秦苻坚出兵攻夺梁、益二州,东晋命毛虎生父子统兵攻蜀,不克。375-5月,蜀人张育、杨光起兵反秦,与巴僚共5万余人进克成都,求晋兵出援。不久,张、杨及晋援军皆败,益州复归前秦。385年,前秦益州刺史率部奔还陇西,成都守备空虚,东晋终得复取益州。

谯纵据蜀

  402年,桓玄兵入建康(今南京),次年废晋安帝自立。404年,刘裕起兵击杀桓玄,桓玄余党桓振攻陷江陵,益州刺史毛璩率众3万顺江东伐叛军,命参军谯纵出涪水与主力会师巴郡。蜀军不愿东征,发生兵变。谯纵遂领兵反晋,回师杀毛璩弟毛瑾。405年,谯纵伏击毛璩于绵竹,晋兵死者十之八九。纵遂引兵攻成都,杀毛璩,灭其家,自称成都王。从407年到413年,刘裕数度攻谯纵。413年,刘裕遣元帅朱龄石挥师克蜀,破成都,谯纵自缢身亡,益州平,据蜀8年的谯纵之乱终告平定。

南北朝时期的四川

  刘宋时期,益州商业一度兴盛,但益州刺史刘道济等贪官污吏蓄意扰乱市场,限令布、丝绵交易各不得超过50斤,马不分好坏,一律限蜀钱2万,以致商贾吁嗟,百姓反抗,爆发了为期5年的农民起义。432年,许穆之(司马飞龙)利用宗教聚众千余人,在益州阳泉山阳泉寺发动起义,攻破巴兴县,连攻阴平。7月,五城(今中江县)人赵广、帛氐奴又以司马飞龙名义,转战广汉、涪城,义军扩至数万。赵广率军攻成都,不克。又推程道养为蜀王、益梁二州牧,改元泰始,发展至10余万人。433年,义军逼攻成都,遭宋将袭击而走。437年,程道养被官军杀害,赵广被押送建康,起义失败。南齐初,益州刺史陈显达残暴屠杀大度村(今乐山市境)僚人,男女无少长皆被杀,遭蜀民反对。齐武帝遂以肖鉴为益州刺史,主张德化,不采屠杀政策,益州始复安定,成为“西方之一都”。 南梁益州刺史邓元起、肖纪先后治蜀,内修耕桑盐铁之政,外通商贾远方之利,对益州的开发做出了贡献。553年西魏大军入成都,益州入于西魏版图。557年,北周立,以宇文宪为益州刺史,得蜀人欢迎。581年,益州入隋版图。

魏晋南北朝时期四川的史学

  魏晋南北朝时期四川的史学和史著为数不少,多有盛名。蜀汉时,来敏著《本蜀论》,谯周著《三巴记》、《古史考》、《蜀本纪》,陈寿著《三国志》、《益部耆旧传》。晋朝常宽著《续耆旧传》、《蜀后志》。成汉史官常璩入东晋后著《汉之书》、《华阳国志》。梁李膺著《益州记》。其中大多亡佚不传,传世的则有《三国志》和《华阳国志》。陈寿字承祚,师事谯周,为晋佐著作郎,搜集丰富资料撰成《三国志》65卷。此书文笔简洁,剪裁得当,善叙事,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常璩字道将,为成汉散骑常侍,成汉亡后至建康,著《华阳国志》12卷。此书是研究中国西南历史、地理、民族和文化的重要著作。

唐代的四川文人

    四川文学家对唐诗的繁荣作出了杰出贡献。陈子昂(661~702年)字伯玉,射洪县人。他是继初唐四杰后文坛上出现的一位诗歌革新的骁将。他反对南朝绮靡的形式主义文风,主张恢复汉魏风骨。其刚健古朴的诗作,为唐诗的发展开拓了新路。有《陈伯玉集》传世。李白(701~762年)字太白,昌明县(今江油市)人。其诗以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反映现实生活,开创一代新风,把唐诗推向高峰,是唐诗的最高典范。

隋代四川的政治

  581年隋朝建立,隋文帝以其第四子杨秀为益州刺史、总管,并封为蜀王。次年设置西南道行台尚书,以杨秀为尚书令,总揽四川的军政大权。583年,废除郡制,省并州县,又在少数民族地区开置州县,在益州设总管府拱卫京师,在遂州(今遂宁)、泸州、利州(今广元市)、信州(今奉节)、会州(今茂县)亦置总管府。607年,又改州为郡,实行郡县二级制,在今四川地区共置24郡。蜀王杨秀骄奢淫逸,残害人民,任用小人干预军务,又大兴土木扩充宫殿。601年,隋文帝召回杨秀,改派总管。隋炀帝即位后,横施暴政,引发了农民起义。但隋末农民起义基本上未波及到四川,使这里成为全国少有的安定地区。

唐朝在四川的统治 

  617年,李渊得长安后,派员招抚四川,进兵巴蜀。四川各地长官、豪族纷纷归附唐王朝。唐朝四川的行政建置变易甚大,618年复改郡为州,梁、益二州均设总管府。627年以益州置剑南道,梁州置山南道。733年分山南道为东、西两道。而梁州为山南西道。766年分剑南道置东、西两川,以剑南东川、剑南西川和山南西道合称为“剑南三川”,此为唐代四川的主要行政区划。

安史之乱后的四川政局

  755年,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及部将史思明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756年,唐玄宗出逃至成都避难。此后,四川数度兵变,战乱不已。直到806年唐宪宗派兵进讨叛军,平定叛乱后,四川政局才相对稳定。

文化大事记—阡能起义

  唐朝后期,四川地区多次爆发农民起义,以882年的阡能起义规模为最大。阡能是邛州的安仁县(今大邑县安仁镇)土豪,由于公事违期,担心受罚,“亡命为盗”。阡能起义后,仅月余就发展到上万人,在其影响下,各地相继爆发农民起义,土豪也纷纷拥兵自立。882-6月,阡能大败唐军。后义军被西川节度使分化瓦解,阡能被俘处死,起义失败。

前蜀的兴亡

  907年,王建荡平群雄,割据三川,在成都称帝,国号蜀,史称前蜀。王建注意擢用人才,抚养士兵,劝课农桑,轻省徭赋,使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王建死,其子王衍继位。王衍骄奢淫逸,大兴土木,作长夜之饮,不理朝政,让宦官执掌权柄,政治腐败,贿赂公行。925年,后唐庄宗派郭崇韬伐蜀,王衍投降,前蜀灭亡。

后蜀的兴亡

  郭崇韬占成都后,为庄宗之子所杀,庄宗派孟知祥为西川节度使,入川定乱。934年,孟知祥在成都即皇帝位,国号蜀,史称后蜀。孟知祥在川免除苛税,减轻人民负担,并缓和了与中央的武装冲突。其子孟昶继帝位后,实行“赋役俱省”政策,与民休息,使农业得以继续发展,四川一度成为全国最为安定繁荣的地区。孟昶晚年,不理朝政,纵情作乐。他命人在成都城上遍植木芙蓉,成都自此又称“芙蓉城”。964年,宋太祖赵匡胤命将伐蜀。次年初,孟昶降宋后蜀灭亡。

隋唐五代时期四川的农业

  唐代除在成都平原继续扩建都江堰水利工程外,又陆续兴建了通济堰、鸿化堰、茫江堰、云门堰等水利工程,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加之农业生产技术提高,间作、复种普遍推广,使成都平原成为全国农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成都平原周围的丘陵和山区,茶树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而且质量高,尤其雅州的蒙山茶,品第为全国第一,是有名的贡茶。

隋唐五代时期四川的手工业

  四川的丝麻纺织业十分繁荣。唐天宝年间,仅益州每年就交纳罗、紬、绫、绢10万多匹。前蜀亡国时,库存的纹、锦、绫、罗多达50万匹。北宋平蜀后,将府库财帛运至京师,百里不绝。反映出四川已是全国重要的纺织品生产基地。四川最负盛名的纺织品是锦和罗,三国时即著称于世,“花罗封蛱蝶,瑞锦送麒麟”。蜀锦的生产主要集中在成都府、蜀州和绵州,织造式样以“陵阳公样”为主,花纹有宫陵、对雉、翔凤、游麟等。玄宗以后又出现各式“新样锦”。
  五代时,织锦花纹又有若干变化,时称“十样锦”。蜀罗的生产则主要集中在成都府、彭州市、蜀州和汉州。这个时期四川的井盐生产也有长足发展。玄宗开元年间,剑南道仅有盐井90口,到宪宗时已多达205口,分布在12州27县。唐后期盐业鼎盛时,剑南东川有盐井460口,剑南西川有13口,山南西道有123口。此外,隋唐五代时期四川的造纸业、制糖业、瓷器制造业和乐器制作都非常兴盛,名闻海内。

隋唐五代时期四川的商业

  这个时期,四川商业隆盛,各地商贾纷至沓来,而四川商人则出入京师长安、西北、东南、云贵和吐蕃,十分活跃。四川输出的商品,主要有麻、茶、布、锦、药材,输入的商品则以食盐、香、药、珍玩为主。商业的繁荣促进了市场的发展,城市、农村的市场和定期举行的集市都相当兴盛。成都“水陆所凑,货殖所萃”,是全国最繁华的商业大都会之一,时称“扬一益二”,“号为天下繁侈”。

隋唐五代时期四川的科技

  隋代四川大制造家何稠,以绿瓷制造琉璃,又为隋炀帝设制舆服羽仪,参与营建东都洛阳,主持徐行殿和六合板城,监制兵车、武器和浮桥,对中国建筑业的发展起了一定推动作用。

  唐代四川杰出的制造家梁令瓒创制的黄道游仪,可通过对日月五星的观测,正确推算出日月的运行。他与僧一行合制出水运浑天仪,能准确测定朔望,报告时辰。

  后蜀冯鉴所著《续事始》,内容宏富,记载了许多有关科技的知识,对科技史作出了重要贡献。

隋唐五代时期四川的宗教

  隋唐时期,四川风气崇重道教,盛极一时。

  前蜀杜光庭赐号广成先生、传真大师,晚年隐居青城山,号东瀛子,著有《广成集》、《仙传拾遗》、《道教灵验记》、《道德经广圣义》、《道门科范大全集》等多部著作。其中《道门科范大全集》对道教仪则详加规定,自此以后,道教各科始有醮仪。

  隋唐五代时期,四川高僧辈出,益州有高僧28位,是全国高僧最多的地区之一。唐代四川最有名的高僧是道一和宗密。

  唐代四川是景教的流行地区之一,成都大秦寺极为富丽壮观。汉州刺史房guan(上声,“王”旁加“官”)倡导景教,“房公石”即其遗迹之一。

隋唐五代时期四川的文学和艺术

  四川文学家对唐诗的繁荣作出了杰出贡献。

  陈子昂(661—702年)字伯玉,射洪县人。他是继初唐四杰后文坛上出现的一位诗歌革新的骁将。他反对南朝绮靡的形式主义文风,主张恢复汉魏风骨。其刚健古朴的诗作,为唐诗的发展开拓了新路。有《陈伯玉集》传世。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昌明县(今江油)人。其诗以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反映现实生活,开创一代新风,把唐诗推向高峰,是唐诗的最高
典范。客居于四川的文人学士,以杜甫和薛涛最为著名。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759年流寓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在蜀期间,其诗作进入成熟期和丰收期,仅在成都浣花草堂就作诗271首,在夔州(今奉节,属重庆市)作诗430多首。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作对社会有深刻剖析和认识,在艺术上亦达到很高境界。

  薛涛(770-832年)字洪度,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女诗人。其诗声韵优美,格律严谨,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名重一时。

  这一时期先后到过四川的还有王勃、杨炯、卢照邻、岑参、高适、刘禹锡、元稹、白居易、贾岛、李商隐等著名诗人。他们在四川写下许多佳作,对推动四川文化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唐末五代四川的众多词人中,以韦庄最为有名。他是花间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浣花集》行世。

  此期间四川民间流行“竹枝”歌,三巴尤盛。蜀地民歌,则以声调高亢急促闻名。成都管弦歌舞之多,超过扬州,是有名的歌舞之乡。

  唐代四川绘画之风大盛。中唐以后,川籍画家勃然崛起,名家辈出,尤以王宰、李洪度、左全、张素卿等人最为著名。前后蜀画家有30人之多,尤以黄筌最富盛名,其花鸟画对后来的中国画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一时期四川佛教造像兴盛,石刻尤其普遍。成都万佛寺、广元皇泽寺、乐山大佛,通江和安岳等地,均有不少石刻佛像或摩崖造像,尤以乐山大佛饮誉中华,名扬海外。

唐代四川在全国的经济地位

  由于唐代四川经济的繁荣,使其成为唐王朝财赋的主要供应地区,“时号扬、益,俱为重藩,左右皇都”。自陇右及河西诸州,军国所资,邮驿所及,商旅莫不取给于蜀,而“京师府库,岁月珍贡,尚在其外,此诚国之珍府”。故安史之乱后,唐玄宗、德宗、僖宗等,均先后逃往蜀中,“倚剑蜀为根本”。正因为如此,唐王朝对剑南道地区特别重视,多以宰相出镇,“非上将贤相殊勋”不能出任剑南节度使。五代时,中原动荡不宁,而前后蜀能偏安四川,使四川避免了大战浩劫,经济得以继续发展,成为后周和北宋进行统一战争的首要基地。

宋初对四川的平定和治理

  964年,宋朝派6万人分道伐蜀,仅66天即灭蜀,将四川纳入宋王廷的统治范围。赵宋平蜀后,依路、州(括府、军、监)、县(括监)三级地方行政区划进行治理。1001年,将今四川地区划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简称川峡四路,四川由此得名。南宋时,宋廷还在四川设置了以御前诸军作为番号的4支正规军,并给予四川较多的自主权。

宋元时期的四川文学

  宋代四川文学也很繁荣。诗人苏舜卿和唐宋八大家的三苏父子在文学史上极具地位。苏舜卿是北宋爱国诗人,其诗作志在杀敌报国,具有笔触雄健、感情奔放的艺术特色。三苏父子是宋代诗文新运动的主要人物。他们的散文引起宋代文风根本性的变化。苏轼在诗、词、文、书法、绘画诸方面,独树一帜,为一代大师。他的词作,题材广泛。其《念奴娇·赤壁怀古》最负盛名,至今传诵。
 
宋元时期四川的宗教
  宋元时期四川的佛道势力一并得到发展。1201年四川有僧尼56221人、道士4653人,佛教势力比道教更大。宋太祖保护佛教,下令在成都开雕《大藏经》,是中国佛教史上的大事,推动了当时佛教的发展。成都昭觉寺、正法寺、圣寿寺,峨眉山普贤寺、华藏寺、乾明寺,乐山凌云寺等,均为当时名寺。道观则以成都玉局观,青城上清观、常道观为著名圣地。元代四川的知名道教人物亦复不少,眉山孙德,全真道士,是全国道教首领。道士汪德虚,赐号真人,为青城诸山正一宗主,是四川的道教祖师。
 

宋元时期四川的艺术

  宋代四川画家多达六七十名,在中国绘画史上有重要地位。石恪、孙知微、高文进等是知名的释道人物画家,黄筌及其子黄居cai(去声“宀”加“采 ”)、居宝、居实是宋代画坛的一代师尊,其风格成为北宋京师画院花鸟画的规范。汤子升、文同、苏轼等,则是四川山水画家的重要代表。
  宋代四川石刻以大足(今属重庆)石刻最为璀璨夺目。大足石刻以佛教造像为主,始凿于唐末五代,完成于南宋,不仅规模宏大,有造像500余躯,而且艺术精湛,内容丰富,是我国石窟艺术的明珠。

王小波、李顺起义

  宋初,宋廷对四川大肆劫掠,引起屡次反宋武装斗争,形成农民起义的中心。993-2月,西川大旱,官府赋敛急迫,逼得农民失业,以王小波为首的百余农民在青城起义。王小波,川西永康军青城县(今都江堰市)人,因贩茶失业,聚集农民起义。王小波提出“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的口号,附近农民闻风而动,群起响应,义军发展到数万人,一举攻占青城县,又转战邛、蜀各州县,攻克眉山市的东坡区,活捉县令齐振元,义军声威大振。12月,义军攻江原县,王小波阵亡,众推举其妻弟李顺为领袖。李顺号召乡里富户大姓,征调粮食赈济贫乏,故旬日之间,归之者数万,许多州县被义军攻占。994-1月,义军攻占成都,李顺称大蜀王,改元“应运”,设官置署。宋王廷震恐,派大军前往镇压,义军奋战不敌,殉难者3万余人。5月,成都破,李顺阵亡,义军余部又在张余领导下继续战斗,直到995年才最后失败。

南宋初期的川陕保卫战 

  1127年金兵灭北宋后,多次纵兵南下,企图灭亡刚建立的南宋。1130年秋,川陕宣抚处置使张浚集结大军在陕南向金兵发动进攻,在富平败绩,退往四川省阆中市。陕西五路大部丧失。从此陕南和四川成为南宋西线抗金前沿。1131年,都统吴玠等在陕西宝鸡和尚原大破金兵。1133年,金兵绕道攻占汉中等地,兵临巴蜀,宋军持险抵抗,于次年初于甘肃徽县仙人关再破金兵。仙人关大捷后,吴玠任川陕宣抚副使,在大散关通蜀的要道增筑关防,屏障西川。宋军利用防御工事,多次击败金兵南下的军队,使金兵终不能入蜀半步,支持了南宋初期的半壁河山。

南宋后期的抗蒙战争

  1235年,蒙古大军南下攻蜀,攻陷蜀边的若干南宋据点。次年秋,蒙古军50万大举入蜀,连陷兴元、大安、阳平关。蒙军两路南略成都,10月陷成都。又分兵四出,攻陷四川大部,大肆屠掠后,旋即撤军。但蜀道天险尽失,蒙古军经常出没成都平原,四川首府也被迫自成都府迁往重庆府。
  1242年,兵部侍郎余玠任四川安抚制置使兼重庆知府,全面负责四川防务,命四川诸郡择险筑城,建、扩二十余座山城,将各州治所移入山城,特别是将合州(今合川)治所移入山城钓鱼城,成为以后抗蒙的军事中心。由于余玠积极调整防务,使四川战局逐渐好转。但他受权贵迫害,于1253年被逼自杀。
  1257年,蒙军占成都,为蒙古大汗蒙哥征蜀作好了准备。1258年秋,蒙哥汗亲率7万蒙古主力,从汉中分三道入蜀。宋军顽强抵抗,不敌。蒙军长驱抵合州(今合川,属重庆),合州守将王坚凭险拒守,屡次败敌。1259年蒙军先锋在钓鱼城下被炮石击伤致死,7月,蒙哥汗在战争中负伤,死于军中,蒙古被迫从四川退兵。合州抗蒙的胜利,对推迟南宋王朝的灭亡起了决定性的作用。1260年忽必烈即汗位后,蒙、宋军队在四川发生激战。1273年,忽必烈攻占襄樊。1275年攻陷嘉定、叙州、泸州要塞,分兵五路合围重庆。合州守将张珏坚持抗元,屡次克敌制胜。1278年初,元重兵攻重庆,城破,张珏为元军所获,后遭杀害。1279年初,元军陷合州。元朝彻底平定了四川诸城,把四川纳于元朝的统治之下。

元朝在四川的统治

  1278年,元朝宣布“川蜀悉平”,下令尽行拆毁各地抗元城寨堡垒。元初,分全国为11个行省。1286年,在成都设置“四川等处行中书省”,简称“四川行省”。元朝以省统路,路统府、州,府、州统县。元朝把全国人民分为蒙古、色目、汉人和南人等,四川人民被定为汉人,遭受元朝的民族歧视和压迫。元朝一代,四川极少动荡,政局比较稳定。至元末红巾军起义,明玉珍建大夏国,始有较大战火,此时距元朝灭亡已为期不远了。

明玉珍与大夏政权

  元末,反元红巾军分为东西两系,明玉珍属于西系。明玉珍1352年入红巾军,被徐寿辉任命为统军元帅,后升统兵都元帅。1357年奉命西征,首定夔、万,进兵重庆,拜陇蜀四川行省参政。1360年,明玉珍在重庆自称为陇蜀王,相继平定川东诸州县并克汉中兴元,击败元兵。1363年,明玉珍在重庆称帝,国号大夏,改元天统。明玉珍的大夏国设立六卿,任命百官,开科取士。分四川为八道,下设府、州、县三级。废除元朝的一切徭役,十一而税,对四川的安定和生产的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1366年,明玉珍病逝,其子明升年幼继位。1371年,朱元璋派兵取蜀,明升奉表降,夏亡,四川归明朝统治。

宋元时期四川的农业

  [宋代]四川农业有很大的发展。从宋开始,都江堰水利工程建立了岁修制度,扩大了灌溉面积。都江堰水系发展到3大流、14支流和9个堰,川西平原享其利。耕作技术上,从育种、栽培到田间管理、选择肥料,积累了整套种植经验,使四川成为全国农业生产技术最高的地区之一。元代,四川推广棉花种植,颇有收成。四川梯田始于[宋代],对山区粮食作物的生产有很大推进作用。[宋代]四川水稻、蔬菜很丰富,尤其水稻还大批调运西北、东南,足见其产量之丰。[宋代]四川茶叶质优而量丰,产量居全国之首,年产3000万斤,占全国茶叶总产量的60%。川茶远销西北各民族。宋朝在四川设置茶马司,每年茶利收入达一二百万贯,用川茶换取吐蕃的上等战马二三万匹,为宋王朝增加了财政收入,也促进了同西北各族的友好关系,并在国防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宋元时期四川的手工业

  这一时期,四川手工业得到高度发展。[宋代]四川纺织业大盛,蚕桑、缫丝、织缣三业遍及全川。丝织物品增多,质量提高,有各色各样的绫、罗、绸、缎、纱、绢,为前世织工所不能为。成都地区和川中北成为全国两大丝织中心,每年调运到京师的帛绢达百万匹以上,宋王廷官府所需高级丝织品,大多由四川供应。1083年,吕大防在成都创办官营成都锦院,有军匠500人,织造高级蜀锦上供朝廷。南宋又创办茶马司锦院,织造锦绫被褥。当时蜀锦达到40多个品种,其工艺和风格为后代织锦所继承和发扬。井盐业在[宋代]得到迅速发展,不仅大井增多,且产量提高。到南宋初,逐渐改变依赖外地食盐的状况,自给有余。制瓷业、制糖业、酿酒业、造纸业也在前代基础上有了飞跃发展,出现了手工业的全面进步。

宋元时期四川的商业

  这个时期,四川农村场镇集市普遍兴起,成都府路的商品交换尤为发达。成都既是西南大都会,又是粮食、茶叶、纺织品、纸张、书籍的集散中心,并形成了按月令季节进行专门物资交易的市场,奇物异产,百货汇集,十分繁华。一大批新兴商业城市应运而生,如梓、遂、利、果、嘉、叙、泸、夔、渝、合州(后3州现属重庆)等城市,都成为经济中心。
  商业和交通的繁荣导致了货币革命,[北宋]四川交子在世界上第一次用纸币取代了金属货币。交子铺收入客户现金时,发给交子作凭证;待用交子换现钱时,便收取3%的保管费。交子成为与铁钱具有同样职能的信用货币。

宋元时期的蜀刻和印刷

  四川文化事业的发达促进了刻版印刷事业的发展。当时杭州、四川、福建是全国三大雕版印刷的中心。蜀刻具有版好、字好、墨好、纸好等优点,备受称许。官、私刻版都很发达,在全川形成庞大的刻书网,而以成都府和眉州(今眉山)最为发达。四川官刻图书以雕刊印行《开宝藏》、《太平御览》、《册府元龟》3部巨著的规模最大,影响最深。南宋绍兴年间眉山市的东坡区的官刻《宋蜀刻七史》,历宋、元、明、清,曾多次付印,保存达700年,成为世界上保存最久的雕版。私家刻书更是发达,数多而质优,现存有宋蜀刻《新编近时十便良方》10卷、眉山市的东坡区的程舍人刊《东都事略》等。
 

宋元时期四川的科技

  宋元时期四川科技有长足进步,尤以医学和数学上的成就卓著。北宋杰出的医学家唐慎微,蜀州晋源(今崇州市)人,寄籍成都,终身行医不仕,编成我国第一部完备的药典《经史证类急备本草》,正文与图经相合,每药之后附入制药方法和古今单方。此书徽宗时易名《政和本草》,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即是以此书为底本增补考证而成的。杰出的数学家秦九韶,普州安岳人,精历算、天文、营造、音律之学,1247年写成《数学九章》(又名《数书九章》)18卷,书中完整地叙述了联立一次同余式解法和一元高次方程的数值解法,这两项成果比西方分别早出500余年和800余年,备受后来国际学术界称赞。北宋著名天文学家张思训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自动天象仪——太平浑仪,在天文学和机械制造方面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就。

宋元时期四川的书院

  这个时期四川的教育事业也得到发展。北宋四川各州和一些县兴办了学校,教授生员,书院私学也发展起来。南宋时,四川地区以涪州(今绵阳)北岩书院、夹江同人书院最为著名。书院的作用一是藏书,二是供奉先贤,三是讲学。著名理学家魏了翁在蒲江城北大鹤山下创办的鹤山书院,藏书达1 0万卷。魏了翁在书院授徒讲学,蜀川名士游似、吴泳、牟子才皆受其业。

  元初驻成都的蒙古都元帅纽 lin  ( 阳平,“王”加“” )推崇儒学,在草堂建立3个书院。元代四川的著名书院有文翁石室书院、成都紫岩书院、蒲江鹤山书院、涪州北岩书院、夹江同人书

宋元时期四川的交通

  宋代四川的交通,水路以岷江、长江为交通动脉,运输量巨大,仅官府漕运布匹一项,宋初每年即达百万匹。官府在长江沿线建立水运驿站和漕船,在夔门还建立水上交通机构。陆路以川陕干道为主要交通动脉,将粮、药、布帛及各种土产,大批运销西北。
  元朝四川是元大都通往西南驿站的交通枢纽,设有陆站48处,北连京师,南接云南,西连吐蕃,东接荆南,水陆交通往来十分频繁,为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宋元时期四川的史学和哲学

    宋代是四川历史上文化事业兴盛繁荣的时期,时称“人文之盛,莫盛于蜀”。宋代四川史学兴盛发达,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宋代3部私家史书《续资治通鉴长编》、《东都事略》、《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均出自蜀中史家之手。三苏父子、范祖禹、魏了翁等,均为当时有名史家。苏洵、苏辙、苏轼三父子长于史论,苏洵的《史论》、苏辙的《古史》,都是重要史著。范祖禹是司马光修《资治通鉴》的得力助手,所修《通鉴》唐代300年历史,司马光取其600卷删为80卷为《唐纪》,成为《通鉴》中宝贵的史著。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980卷,另有总目5卷,举要68卷,详记北宋一代编年史,极富价值。李心传撰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200多卷,详记高宗以来36年间事,记事精审,其所撰《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为“南宋以来野史之最详者 ”。王的《东都事略》,是记述北宋历史的记传体史书,为宋人私史中屈指可数者。元代华阳人费著修成《成都府志》,对于成都沿革、人物、风俗搜访颇备。 

  宋代四川文学也很繁荣。诗人苏舜卿和唐宋八大家的三苏父子在文学史上极具地位。苏舜卿是北宋爱国诗人,其诗作志在杀敌报国,具有笔触雄健、感情奔放的艺术特色。三苏父子是宋代诗文新运动的主要人物。他们的散文引起宋代文风根本性的变化。苏轼在诗、词、文、书法、绘画诸方面,独树一帜,为一代大师。他的词作,题材广泛。其《念奴娇·赤壁怀古》最负盛名,至今传诵。

  在宋代理学形成发展过程中,四川学者也起到了重要作用。著名道教思想家陈抟,善融儒、释、道三教,独创新说,著有《太极图》、《先天图》、《易龙图》流传于世。他提出无极、太极等哲学范畴,认为万物一体,唯有超绝万有之“一大理法”存在。其说后经周敦颐、邵雍推演,成为理学的基本范畴。南宋著名理学大师张shi(去声,“木”旁加“式”)以二程为正宗,又有所发挥。其宇宙论具有心和理的双重特色。他在湘主持岳麓书院,给宋代理学的湖湘学派奠定了规模。魏了翁穷古博今,自成一家,主张“道器一致”,体用不二;认为学问之功,只能“求其本心”,著有《鹤山文集》、《九经要义》等书。魏了翁的哲学思想在南宋理学界占有很高的地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