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庭教育,规则是惩戒的底线

 yzb7973 2011-07-10

家庭教育,规则是惩戒的底线

     “知道我拥有什么、应该对什么负责任,赋予我自由。如果我知道我的院子从何处起始、在何处截止,我就可以在里边自由地活动。对我自己的生活负责任,让我有充分的选择余地。反之,如果我不拥有自己的生活,我的选择就会非常有限”                                               -----摘自小巫《和孩子划清界限》

 

    第一次听说心理疆界,是在小巫的《和孩子划清界限》这本书中。是看了这本书后,我才真正明确了,要“训育”小米的“自律”,在生活中和她立下一些规则。

 

    教会孩子遵守规则

 

    都说教育孩子要坚持“爱和自由”,这也是我一直主张的,可是在爱和自由的前提下,也必须坚持一些规则。中国有句老话叫作“无以规矩,不成方圆”,在我们的生活里、社会中处处都有规则,每个人的行为都必须要遵守一些必要的规则,我觉得这是大人应该教给孩子的道理。人们常说的“家教”、“教养”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孩子的教育,首先是从家庭开始,从父母开始。

 

  有的孩子在家里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家人总是迁就,觉得这么小的孩子没关系,长大了自然就会懂了。可问题是,如果没有人告诉孩子,这样是不好的行为,孩子又怎么会知道呢?等到某一天,孩子的行为让你忍受不了,再来说,奇怪,我的孩子小时候明明很懂事,怎么长大了就变成这样了?----问题就在这里,你没有教,量变导致了质变,等到你再想教时,已经来不及了。而把这样的结果又怪罪到了孩子身上,怪孩子怎么变成这样了!

 

  所以我会对小米的一些行为进行规范,制定一些必要的规则,小一点的时候诸如饭前便后要洗手、玩具不玩了就要及时收拾好等;到大了一些就包括到别人家里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不能随便开别人的抽屉、不高兴的时候可以允许把情绪发泄出来,但是绝对不允许打人。。。。。。诸如此类。

 

  规则重在执行

 

  有博友问我,为什么同样制订了规则,可是执行起来却大打折扣,孩子还是不遵守?这其中也有一个执行力的问题。孩子的行为规则不是说说就能建立的,而必须要由我们大人率先垂范,给孩子一个良好的行为规则环境。最忌讳的就是只停留在说教,而不执行;又或者大人对于规则的不一致性,这个说不能这样,那个却忙着护犊子,说可以这样。。。。因为大人的反应不同,孩子的行为规则自然就无法形成。

 

  所以在制订规则时,首先要在家庭中取得一致性。这其中比较难办的是老人对于规则的执行力问题。多半老人都会溺爱孩子,也多半都是老人认为孩子还小,不用教这么多,不用管太严。所以在制订规则时,先做好老人的思想工作。当老人看到孩子遵守规则所带来的不同效果后,多半也都是会支持的。

 

  比如小米曾经不好好吃饭。在吃饭问题上,我们坚持如果半小时之内还不肯好好吃,就索性别吃,等到下一顿再吃。这其间即使肚子饿了,也是什么都不给,只能等到下一顿。米奶奶曾经很不舍我这么规定,奈何我的“铁碗政策”,以及米爸的授权----育儿方面我做主,米奶奶也就只好不吭声了。结果如何呢?不到下午五点,小米就饿了,自己跑到厨房找米奶奶要求吃饭。米奶奶赶紧给盛了饭,小米同学拔拉拔拉一会儿就吃完,吃得是又快又好,完全不用哄不用喂。看到了明显不一样的效果,这以后米奶奶也就开始拥护这条规则了。其实如果当时我在场,肯定还会再坚持,等到晚饭时间到了才给小米吃饭。 

  除了家人的配合外,也可以指导孩子自己来区分可行的和不可行的行为,通过立规矩的方式对孩子进行规范教育,当孩子确定了某个界限的时候,便能够更好地去做。比如说看电视,和小米约好了每天只能看一集DVD,小米都能做到。而最近一段时间,该同学迷上了看英文版电影《白雪公主》,每天必看,这一片看下来都得一个半小时。为免看太久,视力受损,我和小米约定不能每天都看《白雪公主》,小米同学答应了。每次看之前,都会自己和我说好,“今天我看《白雪公主》,明天我就不看了,如果明天我还想看的话,你就提醒我,如果不能说到做到,以后就不能再看《白雪公主》了!”----看小米自己制定的规则,连惩罚的措施都有了,她自己执行起来,自然是无需我警告,不用讨价还价,也可以更好地接受和执行规则。 

 

  如何看待规则之内的“坏”行为

 

  制定规则,不是由大人随意地说不能这样,不能那样,不能只看大人的心情而定。今天心情好了,这样做没关系,明天心情不好了,怎么做都是错。如果具有这样的随意性,规则也就不成其为规则了。所以,在制定规则时,应该是着眼于孩子的一些行为规范,而在规则以内的一些“坏”行为,我不会惩戒。

 

  比如说我们要求孩子吃饭前要洗手。如果孩子坚持不洗手,那我们就可以宣布拒绝让孩子吃饭,直到孩子洗手为止。这是一条日常行为的规则,孩子不洗手,是触犯了规则,我们以拒绝吃饭做为惩戒。可是在规则之内,孩子的手脏了,是怎么脏的,这就不是我们惩罚的原因了。我主张让孩子在一切可以进行探索的地方摸爬滚打,衣服脏了、手脏了没关系,洗一洗就干净了。所以脏不是原因,脏了不洗手就想吃东西,这就不对了。小米每天回家,衣服都是脏兮兮的,尤其是如果穿了白裤子,那就压根看不出是白的,全变黑的了。可是我从不会因为这样而批评她,更不会惩罚她。在我看来,如果只想着保持衣服干净,那就肯定玩不尽兴了。

 

  说到脏,也想举个例子。常常会听到身边的大人在训斥孩子,这么脏的地方你怎么也把手放上去摸,云云。其实有的时候,我也会有这样恨铁不成钢的愤怒,明明是有很多灰尘,小米为什么就要用手去摸呢?比如在厕所里、在路上,小米常会用手去摸厕所的墙壁、路边的栏杆等等。有的时候我会忍无可忍地说“小米你怎么又这样乱摸了,这么脏你看不到吗?”可是小米的一句“为什么脏啊?”又让我一下子意识到,自己错了。在大人眼里,脏是无处不在的,有灰尘的地方,细菌多的地方,都可以称之为脏。而在孩子眼里,也许地上有一堆狗屎,这才叫脏,其余的,明明看到厕所墙壁挺干净的啊,没有任何污物啊,路边的栏杆明明也不脏啊。。。。。。这时候孩子可能就会委屈,我遵守规则了啊!我看到脏的地方肯定是会躲开的啊,可是我认为我去摸的地方不脏啊!这就是大人的解释问题。我开始详细对小米解释,也随时记得提醒一下,不再笼统地用一个脏字来概括----路边的栏杆上布满了灰尘,小手一摸上去就会变黑了;厕所里的细菌很多,墙壁看上去可能是干净的,可是手一摸就容易沾上很多细菌。。。。。。详细解释后,小米就知道了,再遇到时也就不会出现同样的问题了。

 

    又比如说睡觉问题。我只和小米约定了一个规则,不想睡可以,睡不着可以,可以不睡觉,可以去客厅玩,但是不要打扰别人睡觉。我不认为到了平常我们规定的睡觉时间可是仍然不想睡就是一个“坏”行为,也许有的父母会强迫孩子去睡,因为有的时候孩子其实是困了,可就是还想玩,还想坚持着不睡。可是睡不睡还是由孩子自己来决定比较好。只要你不触犯底线,你没有影响别人的睡眠。有的周末小米会不愿意午睡,我就会告诉她,你可以不睡,如果不想睡,就去客厅自己玩,或者躺在床上休息一下,但是请不要说话,不要影响爸爸妈妈睡觉。同样的,在幼儿园如果睡不着,也可以,但不要影响小朋友睡觉。这样的约定,小米很容易就接受了。有时会自己静静地躺在床上,甚至一躺就是两个小时,没睡着,但是也没吵我们;有时会自己在客厅玩一会儿,然后自己又跑回小床去睡觉。睡觉不是一件痛苦的事,不是强制性的。只要不影响别人,你完全可以不睡。

 

    规则是惩戒的底线

 

  如果孩子的行为违反了规则,那就必须承担起责任,承担行为所带来的后果。所谓的“后果自负”,大概就是如此了。让孩子承担自己行为的后果,这就是惩戒。我不赞成打骂孩子,最多,严重触犯规则时,就请小米去暂停一下,罚个站。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不听话就要打,认为不打不长记性。可是真的打了就长记性吗?孩子可能是记住了这顿打,可记住的可能仅仅是这顿打,而不是为什么被打。比如小时候我偷着跟着一群大男孩去爬山,不到五岁的我,爬到山上,不敢下来,最后是一路坐在地上滑下来的。回家时自然是遭遇了老妈的一顿暴打,至今都记得儿时的这顿打,甚至记得老妈是用毛巾来抽我。。。。。可是打有用吗?后来的我,还是照样跟着去爬山,只不过爬山时心里会有点预期的害怕,知道回家可能又得挨顿打。

 

  我一直认为,打孩子的父母,是没有学会如何和孩子沟通,没有学会用更好的办法,不打不骂的办法让孩子改正错误的行为。比如吃饭问题,孩子不好好吃饭,你仅仅是训斥或是打骂,有用吗?只会给孩子形成一种思想,那就是不好好吃饭会让父母生气,好好吃饭是为了让父母高兴,为了避免被骂。而如果你制定了规则,不好好吃饭就不要吃,等到下一顿再吃。如果下一顿还是不好好吃,那就等下下顿吃。这其间不给零食,孩子肚子饿时,温言拒绝,必须等到吃饭时间才能吃饭。因为在原来的吃饭时间,你没有好好珍惜,那你就要为你的这个行为负责,你只能承担没有饭吃的后果。孩子肚子饿了,才会知道,原来吃饭是自己的事,不好好吃饭,肚子就会饿。一次两次之后,孩子自然会好好吃了。这是不是比打骂更有效?

 

  又比如有的时候小米很调皮,喜欢在我做饭时跑到厨房,把米缸里的米舀出来倒到地上。在几次提醒无效,该同学仍然嘻皮笑脸地企图把更多的米倒出来后,我就只好让她自己承担后果了。因为你把米浪费了,这一顿的饭你只能吃几口,因为被你浪费了,没有更多的米来给你煮饭了。粮食是绝对不能浪费的,这些都是农民伯伯辛苦种出来的。此外,倒在地上的米也要由你自己负责清理干净。这样的惩罚是不是也比打骂有效?小米这以后就知道了,吃的东西不是用来这样玩的,要不然农民伯伯会哭的,小米同学也会被惩罚的!

 

  有一本很有名的绘本,《大卫不可以》,书中的主人公是大卫,可是还有一个隐形的主人公,那就是妈妈。妈妈一直在对大卫说不可以,大卫都做了些什么呢?大卫站在椅子边上斜倾着身子,颤巍巍地去够小熊糖罐,还一边用舌头舔着嘴唇;大卫带着满身泥巴,还有长在泥巴上的小草和小蘑菇回家,地毯上留下了一串黑脚印;大卫在浴缸里玩海盗船的游戏,浴室里水流成河;大卫光着屁股跑出了门,到了大街上……这些行为虽然不太好,可都没有触犯底线,所以妈妈只是在提醒大卫,这样做不可以。但是到了最后,大卫在屋子里打棒球,把花瓶打破了,被罚坐在小圆凳上面壁思过。妈妈使用了惩罚的手段,让大卫“暂停”了,因为在屋子打棒球是很危险的事,而且造成了后果,打碎了花瓶,大卫就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接受惩罚。但是惩罚结束时,妈妈对他说:“宝贝,来这里。”然后给了他一个温暖的拥抱,对他说:“大卫乖,我爱你。”我相信,大卫的妈妈一定会在这个时候把那些“不可以”的道理讲给大卫听。因为,小米在被“暂停”结束后,我也会给她一个大大的拥抱,我也会把为什么罚她的原因一一分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