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琼花之美与隋炀帝扬州赏花的故事

 灤水鍾靈 2011-07-12

  琼花之美 

  琼花是我国的千古名花。宋朝的张问在《琼花赋》中描述它是:“俪靓容于茉莉,笑玫瑰于尘凡,惟水仙可并其幽闲,而江梅似同其清淑。”是的,琼花有她那淡雅的风姿和独特的风韵,更有关于她的种种富有传奇浪漫色彩的传说和迷人的逸闻逸事,博得了世人的厚爱和文人墨客的不绝赞赏,被称为稀世的奇花异卉和“中国独特的仙花”。
  其实,琼花之名本是泛指开着美丽花朵的花卉。“琼花”亦写作“琼华”,古文中“华”即是“花”,而所谓琼者,即美玉也。后人将琼花作为某种特定花卉的名称,也许正是赞赏它花美似宝玉。至于将它作为某神特定的植物名称始于何时,至今尚未有确论,但至迟在北宋就这样称呼了。据北宋初著名官吏兼文人王禹偁所作的《后土庙琼花诗·序》“扬州后土庙有花一株,洁白可爱,且其树大而花繁,不知实何木也,俗渭之琼花。因赋诗以状其异。”由此可知,琼花之名在王禹偁记叙之前已流传民间。继王禹偁之后,文人题咏越来越多,也越写越奇。韩琦作诗赞:“维扬一株花,四海无同类。”刘敞诗云:“东方万木竞纷华,天下无双独此花。”欧阳修也作诗赞曰:“琼花芍药世无伦,偶不题诗便怨人;曾向无双亭下醉,自知不负广陵春。”不但赞其美,还强调琼花是扬州独有。从此,琼花不但扬名于世,而且还和扬州古城的盛衰紧紧连在一起。
  琼花之美,是一种独具风韵的美。它不以花色鲜艳迷人,不以浓香醉人,每到春夏之交,自然界一片姹紫嫣红,琼花却花开洁白如玉,风姿绰约,格外清秀淡雅;而每当秋风萧瑟,群芳落英缤纷,凋零衰败之际,琼花展示的却是绿叶红果的迷人秋色。其叶、其果,红绿相映,分外鲜艳,经久不凋,给萧瑟的秋色点染了艳丽的色彩和欢快的气氛。琼花枝条广展,树冠呈球形,树姿优美,树形潇洒别致。
  琼花之美,在它那与众不同的花型。其花大如玉盆,由八朵五瓣大花围成一周,环绕着中间那颗白色的珍珠似的小花(尚未开放的两性小花),簇拥着一团蝴蝶似的花蕊,微风吹拂之下,轻轻摇曳,宛若蝴蝶戏珠;又似八仙起舞,仙姿绰约,引人入胜。“千点真珠擎素蕊,一环明月破香葩”。无风之寸,又似八位仙子围着圆桌,品茗聚谈。这种独特的花型,是植物中稀有的,故而世人格外地喜爱它,并美其名曰:“聚八仙”。又因其树可高达数丈,洁白的朵朵玉花缀满枝丫,好似隆冬瑞雪覆盖,流光溢彩,璀灿晶莹,香味清馨,令人为之神往。
  琼花之美,还在于它那颇富传奇色彩的迷人传说。相传琼花是扬州独有、他乡无双的名贵花木,连隋炀帝也不远千里,大征民工修凿运河,一心要到扬州来观赏琼花。但当运河开成,隋炀帝坐龙船抵达扬州之前,琼花却被一阵冰雹摧毁了。接着爆发了各地的农民起义;隋政权崩溃,隋炀帝死于扬州。因而有“花死隋官灭,看花真无谓”的说法。隋炀帝是否真到扬州看琼花,虽不见正史,但典出《隋唐演义》第四十七回:“看琼花乐尽隋终,殉死节香销烈见。”在这里,琼花已不仅仅是自然界的一种名花,而是已被人格化了的有情之物。它寸劳动人民无限同情,对昏君隋炀帝无限憎恨;它不畏强暴,不畏权势;它爱憎分明,有灵有情,成了美好事物的象征。也许如此,琼花才博得历代文人骚客的赞叹。琼花正因这些传说和赞咏而扬名于世。世人因此视琼花为稀世奇花异草,视为人间少有,天上仙花落人间的仙葩,并把能够到扬州一睹琼花芳姿引为人生快事。在扬州历史上出现的“三春爱赏时,车马喧如市”的赏花盛况,即是这一反映。
  琼花虽独具风姿雅韵,但由于历史上几经曲折,又曾几番销声匿迹,芳踪难觅,使世上由于“不识庐山真面目”而遭受冷落。甚至在19世纪被引种到国外以后,也只是在植物园中悄然开放,鲜为外人知晓与欣赏,这情况实在令人遗憾。

  隋炀帝扬州赏花的故事

  隋炀帝扬州看琼花故事家喻户晓,它对扬州这座城市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极大地提高了扬州的知名度,那么这个故事到底是如何一步一步形成发展的呢?

  扬州琼花最早出现在宋代文学作品中,宋代文人王禹偁是向世人推介赞美扬州琼花的第一人,他曾作《后土庙琼花》诗二首描摹琼花的芳姿,其后欧阳修、韩琦等宋代文豪、名流也都纷纷作诗填词吟咏赞美琼花的稀少、美丽。

  元曲中扬州琼花也是芳影常见,王实甫《四丞相高会丽春堂》第一折《油葫芦》就写道:“看了这五云楼阁日华东,恰似那访天台误入桃源洞。端的便往扬州移得琼花种。”张可久的《客维扬》也有“第一泉边试茶,无双亭上看花”的句子,这里的第一泉当为现在的天下第五泉,在今天的扬州大明寺旁。这句曲辞用了两个典故,一是唐代陆羽曾住在扬州大明寺著《茶经》,一是欧阳修为了保护琼花,建立无双亭。

  任何东西好到极致便会吸引皇上的注目,甚至会被引入皇宫成为贡品。人如此,琼花也一样。在古代小说家的笔下,隋炀帝、宋帝、金帝都非常喜爱扬州琼花,扬州琼花还曾被宋代帝王移植到宫中。

  很多人认为,只是到了明代,隋炀帝扬州看琼花的故事才真正形成。明代小说中最早写到这一故事的可能要算明代齐东野人《隋炀帝艳史》了,小说写炀帝因为“江都锦绣之乡,又有琼花一株,擅天下之美,”所以他“久思游览”。小说在第三十二回还为我们描绘了琼花的神奇来历:“原来这株琼花,乃一仙人道号蕃厘,因谈仙家花木之美,世人不信,他取白玉一块,种在地下,须臾之间,长起一树,开花与琼瑶相似,又因种玉而成,故取名叫做琼花。”清代小说《说唐》则编造了另外一种神奇来历:“一天晚上,道士们只见空中响亮,有火球滚下,落在观中。随即天井中开了一株异花,高有一丈,顶上一朵五色鲜花,如一只小船样大,上有十八片大叶,下有六十四片小时,香闻数里,哄动远近。” 这些传说使得琼花变得更加神奇、美伦美幻。

  在很多明清小说中,扬州琼花还被塑造成了贞烈形象。小说《隋炀帝艳史》和《说唐》中都有炀帝到了扬州看琼花,最终却因琼花都被狂风打落失望而归的情节,其实是为了突出琼花的不媚权贵的高风亮节。

  其实隋炀帝扬州看琼花这一母题最早应见于元曲之中。元人李寿卿的《月明和尚度柳翠》和乔吉的《杜牧之诗酒扬州梦》就明确地写出了隋炀帝看琼花的情节。我们先来看李寿卿 的《月明和尚度柳翠》,曲子有一段是争辩到底是谁引诱隋炀帝到广陵一游的一段。作为柳树化身的柳翠认为是牡丹“卖弄你的天然色、天然态、花样娇、柳样柔,则你那瘦腰肢则管里卖弄风流。”而牡丹却针锋相对:“你曾搬的个陶令门前种,你曾引的个隋帝广陵游。”柳翠却反驳道:“那隋炀帝要到广陵,只为贪看琼花,干着杨柳甚事?”明确提出了隋炀帝到广陵是贪看琼花而不是其他原因。乔吉的《杜牧之诗酒扬州梦》中写到家童向相公夸赞扬州好景致时说道:“家童,你那里知道,想当初隋炀帝幸广陵看琼花,一时繁华,天下无比。” 这里也明确出现了隋炀帝下扬州看琼花的情节。

  唐宋小说出现隋炀帝下扬州的作品,宋元出现大量歌咏扬州琼花的诗歌,讨论扬州琼花的宋元笔记小说也层出不穷,那么在宋末或者到元代出现将隋炀帝和扬州琼花这两个因素结合起来的隋炀帝下扬州看琼花的母题,再到明清长篇小说使得这一故事深入人心,这就是文学发展的必然结果。隋炀帝看琼花这一母题的发展变化体现了文学题材演变和叠加的一种发展规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