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天君《生命在于呼吸:健康呼吸锻炼法》

 niuniuyumami 2011-07-12
      
 
                  作者:刘天君(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教授、主任医师)

       最简单的方法让您获得持久的健康

    生命在于呼吸——中华健康呼吸锻炼法前言生命的原动力——呼吸 金庸先生在他的武侠小说《鹿鼎记》中,引用了这样一个广为人知的佛经故事:释迦牟尼佛问众僧人:“生命能持续多长时间?”一位僧人回答:“能持续数日。”佛说:“你还不能够修道。”佛又问一位僧人:“生命能持续多长时间?”那位僧人回答说:“能持续一顿饭工夫。”佛说:“你还不能够修道。”佛再问一位僧人:“生命能持续多长时间?”那位僧人回答说:“生命只在呼吸之间。”佛说:“你可以说是修道者了!”这个故事强调了呼吸对于生命的重要意义。

    生命确实存在于呼吸之间,人的生命的确与呼吸息息相关。正因为呼吸如此重要,就应该尽可能地把握好日常的每一呼和每一吸。从生命与呼吸的紧密关系上看,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把握好呼吸也就是把握好生命,故主动地学习呼吸锻炼的方法,就是在学习主动地把握好生命。健康的呼吸方法会对生命的质和量产生十分积极的影响,能够起到益寿延年的神奇作用。
    生命在于呼吸,健康长寿也在于呼吸。当然,这并不是说只要做好了呼吸就能够长生不老或包治百病,而是指出呼吸对于生命和健康长寿的重要性,强调进行呼吸锻炼对于生命和健康长寿的现实意义。

    从现代医学观点来看,进行呼吸锻炼能够有效地改善肺功能,增加氧的吸入量和血氧饱和度,提高肺泡与血液、血液与组织器官之间的气体交换能力,从而使机体各部获得更为充分的氧。人体任何组织器官的新陈代谢都需要氧参与,如果没有氧,各组织器官的生命活动就无法延续。例如,大脑细胞缺氧数分钟就可能造成不可逆的损伤。肺心病等常见的老年性疾病或多或少都会影响到肺功能,或多或少都会有呼吸功能障碍,影响氧的吸入与二氧化碳的排出,导致机体各组织器官长期、慢性的缺氧,降低其新陈代谢的能力,最终会影响到整体生命的质和量,使健康水平下降。

    如果能够长期进行呼吸锻炼,就可能延缓衰老过程。因为各种呼吸锻炼的直接目的都是锻炼肺功能,通畅呼吸道,能够直接促进氧的吸入和分布。这类锻炼对于中老年人尤为重要。在人体的五脏六腑中,肺是直接与外界打交道最多的脏器,因而也最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损伤,在大气环境严重污染、臭氧层被破坏的今天,这类损伤实在是太多了。看看医院里一些肺标本的晦暗颜色,就知道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简直是伤痕累累,尤其是吸烟者的肺,几乎是灰黑色的。就是从未吸过烟的人,经过了数十年的直接与外界各种大气环境接触,肺也会受到或多或少的伤害,其功能会有所下降。

    进行呼吸锻炼能够有效地调整肺呼吸的方式,气息吸入、呼出的量和速度,找到适合于自身的健康呼吸形式与过程。如果能够长期坚持,久而久之形成习惯,就能够有效地抵抗因年龄、环境等因素而下降的呼吸功能,保持如年轻人一样的呼吸能力,从而提供给各组织器官足够的氧,使之保持旺盛的新陈代谢能力,带动整个机体抵御衰老。

    如果从中医学角度认识呼吸锻炼的益寿延年作用,还有更深一层的含义。中医的脏腑学说认为,根据阴阳五行理论,五脏六腑之间有相生、相克的关系。人到中年,肾气逐渐衰微,由于先天的精气藏于肾,随着肾的封藏功能下降,先天的精气损耗加剧,衰老的过程也呈现出来。而按五行原理,肺属金而肾属水,金和水是相生的关系,即所谓“金生水”,因此,健肺可以益肾。所以,进行呼吸锻炼不但可以改善肺的功能,还能够更进一步有益于肾的封藏,这对于抗衰老更为重要。

    人的衰老过程往往先见肾气虚衰,例如老年人最常见的腰腿痛,在中医辨证多属于肾虚;而后肺气虚衰显现,例如肺心病。腰腿痛往往四五十岁就出现了,肺心病五六十岁多见。如果了解“金生水”的中医学原理,就应该理解到,肾虚出现时,尽管还没有肺心病的症状,但肺气已经不足了,已经不足以生水了。因此,此时不但应该治疗肾,还应该健肺。这一方面是防患于未然,加强肺气,以防肺的衰老;另一方面,健肺就是益肾,还能够延缓肾的衰老,可谓一举两得。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做呢?当然首推进行呼吸锻炼,这是最直接的健肺益肾方法。与其他运动方式相比较,呼吸锻炼简单易行,不用器械,不需场地,不靠他人,唯一需要的就是自己的细心、耐心和毅力。这一点付出相对于获得健康长寿的效益,实在是九牛一毛,当然值得去做。

    中医学对于呼吸的认识

    在了解了现代科学对于呼吸的基本认识之后,再了解一些中医学对于呼吸的认识,会更有益于学习呼吸锻炼的各种方法,因为本书所介绍的呼吸锻炼方法有不少起源于古代,而古人对于呼吸的认识大都体现在中医学之中。

    中医学认为肺司呼吸,肺是重要的呼吸器官,这与现代医学的认识很有相似之处。所谓肺司呼吸,是说肺主呼吸之气,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司”就是主持的意思,例如“司仪”就是主持仪式。通过肺的呼吸,人们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实现体内外的气体交换。这里所说的“清气”、“浊气”,结合现代医学的知识,大概可以理解为氧气含量高的空气和二氧化碳含量高的空气吧。另外,按照中医学的阴阳五行学说,吸气属阳,呼气属阴,因此,呼吸的过程也是阴阳交接变化的过程。

    在中医学里,肺不但主呼吸之气,而且主一身之气,也就是肺对全身气机的升降出入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全身气机的出入即体内外的气体交换,主要通过呼吸来完成,即肺的呼吸功能,而气机的升降是肺的宣发和肃降功能。所谓宣发肃降,是指肺有输布津液和水谷精微物质散发到全身的作用,使之上通下达,沟通内外,向上输布即宣发,向下输布即肃降。这里的“津液”是指多种体液,包括血液,也包括汗液,而“水谷精微”则是体液中营养物质的总称,包括氧气、蛋白质等。与现代医学知识相比较,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多少有点像氧气在血液中向全身运输的过程。

    但我们应该知道,中医学知识并不能完全与现代医学知识等同。如上所述,肺所输布的是津液和水谷精微物质,这其中可能包括血液和氧气,但又不仅仅是血液和氧气。此外,五脏六腑在中医学里不是一个简单的解剖学意义上的概念,而是一个生理、病理功能意义上的概念。中医的脏腑不是指器官的物质结构,而是指它的功能活动系统。例如,中医学里的肺,主要是指司呼吸、主一身之气等功能之综合,而不仅指肺这个脏器。因此,有学者认为,中医脏腑学说在本质上是功能体系的概括分类,而不是结构体系的直观表达。这种看法不无道理。前一章介绍的关于呼吸的基本知识,是现代医学与中医学对于呼吸的基本认识,也就是经过了多年的研究,在医学界取得了基本共识的知识。接下来,我们还要介绍一些关于呼吸研究的新进展。

    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近些年来,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人们对于呼吸的认识已经更为丰富。为了与时俱进,为学习各种呼吸锻炼方法做好更为充分的知识准备,我想我们很有必要对呼吸的现代研究做一些展开性的介绍。

    由于我们的目的是学习呼吸锻炼的方法,所以这里对于呼吸认识的展开性介绍将侧重于介绍呼吸方法所引起的生理、心理效应,这会加深我们对呼吸锻炼方法的理解,有利于我们对呼吸锻炼方法的学习。
 
    现代生理学认为,呼吸的全过程包括以下三个相互联系的环节。

    外呼吸是指外界环境中的空气与肺部的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人们日常可以感觉到的口鼻和胸腔的呼吸运动,就是这一交换过程的外部表现。吸气是纳入外界的空气,呼气是排出肺中的空气,呼和吸的过程就好像拉风箱一样,一来一往,吐故纳新。

    外呼吸过程还可以细分为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即呼出肺内的空气,吸入外界的空气。肺内的空气由于接受了血液中排出的二氧化碳,且其中的部分氧气又进入了血液,因此,与外界的空气相比较,肺内的空气氧含量低而二氧化碳含量高。正是通过呼和吸的不断交替,肺内二氧化碳含量相对高的空气不断排出体外,外界氧气含量相对高的空气不断进入体内,完成了呼吸气体交换的体内外新陈代谢。生理学上称这一过程为肺通气。常用的检测呼吸功能的指标——肺活量,就是指在尽力吸气之后,作尽力呼气时所呼出的气量。

    肺活量测试第二个方面: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如上所述,肺泡是由肺内上皮细胞构成的微小气泡,其平均直径大约是250微米,是吸入的空气与血液在肺内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肺泡的数量巨大,其总面积可以达到50~100平方米,从而提供了广大的气体交换面积。当吸入的外界空气到达肺泡时,通过肺泡膜,空气中的氧气进入肺毛细血管,然后进入血液;与此同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通过毛细血管和肺泡膜进入肺泡。这个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我们称之为肺换气。因此,外呼吸是由肺通气和肺换气两个部分来完成的。

    氧与二氧化碳的运行(2)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也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肺中摄取了丰富氧气的血液流向全身,将氧气输送到各个组织器官;另一方面是身体各组织器官代谢所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血液,由血液运输到肺。

    肺中含氧量高的血液是鲜红色的,我们称之为动脉血。动脉血首先进入肺动脉,继而进入主动脉,从主动脉进入整个动脉系统,直至全身各个组织器官的毛细血管。体内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首先进入毛细血管中的血液,二氧化碳含量高的血液呈暗红色,我们称之为静脉血,它从毛细血管进入全身各部的静脉,逐渐汇集,最后进入肺静脉。

    血液运输气体的整个过程就好像铁路运输货物一样,血液就像是载货的列车,血管则是运行的轨道。一方面是装载了氧气货物的血液沿着动脉轨道将氧气运送到身体各部,另一方面是动脉血和静脉血的转换装载了二氧化碳货物的血液沿着静脉轨道将二氧化碳从全身各部运送到肺。两者连接起来,就构成了一个封闭的循环运输系统。

    (3)内呼吸
    内呼吸是指血液与各器官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也叫组织换气。这一换气过程是在身体各部的毛细血管和各器官组织细胞之间完成的。

    呼吸的全过程内呼吸过程也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毛细血管血液中的氧气进入各器官组织细胞,另一方面是各器官组织细胞中的二氧化碳进入毛细血管中的血液。

    不论是氧气进入组织细胞,还是二氧化碳进入毛细血管,其基本原理都是气体从浓度高的一方向浓度低的一方渗透。不同的气体浓度产生不同的压力,浓度高的一方所产生的压力大于浓度低的一方,由于压力不等,气体会从压力高的一方向低的一方扩散。组织细胞里的二氧化碳浓度高而氧气浓度低,毛细血管里的情形则恰恰相反,氧气浓度高而二氧化碳浓度低。于是,氧气进入组织细胞,二氧化碳进入毛细血管。由此可见,组织换气中的气体交换过程实际上是符合物理学原理的物质运动过程的。

    了解了呼吸的全过程,您是不是对吸进氧气和呼出二氧化碳的科学常识有了更为深刻和准确的认识? 其实,各种呼吸锻炼的方法都是建立在正常呼吸过程基础上的,因此,了解了正常呼吸的全过程,对于您学习本书中的呼吸锻炼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呼吸锻炼的特点

    如上所述,呼吸锻炼可以包括在广义的体育锻炼之中。但与形体锻炼相比,呼吸锻炼的操作特点是比较内在,比较精细,学习的难度相对比较大。此外,呼吸锻炼评价特点是注重主观体验,检验锻炼目的是否达到的依据主要是自我感觉标准,而其主观感觉标准与客观监测标准未必统一

    (1)细小变化中追求长远效果

    呼吸锻炼没有明显的外在的可以观察到的形态变化,不能像形体锻炼那样一看就能照着做。只有气喘吁吁时才能看到胸廓起伏、张口耸肩、鼻翼扇动等外在的形体变化,如果是心平气和的呼吸,外在形体上基本没有明显变化。因此,学习呼吸锻炼主要是把握内在变化。其内在的变化包括呼吸方式、部位的变化,呼吸气流的速度、强度、到达位置的变化,呼吸所引起的相关内脏、肌肉的感觉变化,等等。

    呼吸锻炼所引起的上述内在变化并不剧烈,而是渐进的、细微的。呼吸锻炼的功夫和技巧讲求的就是细致入微,不但不追求、而且要避免大起大落。在呼吸锻炼过程中,往往越是细微的变化越有深远的效果。这一点可能和日常的身体锻炼大相径庭。身体锻炼往往是动作大一些、剧烈一些,效果就显著一些,运动量与运动效果成正比。呼吸锻炼则不然,要求见微知著,在细小的变化之中去追求长远的效果,运动量与运动效果未必成正比。

    由于呼吸锻炼的内在和精细,学习上就特别要求敏锐和专注而且由于内在的变化看不见摸不着,理解的正确也格外重要,需要仔细、认真地看书或听讲解,最好有教师或有实际锻炼经验者作指导。在理解正确的基础上,再去悉心体会,把理解的概念落实于实际的操作和体验中。

    (2)注重主观体验

    由于呼吸锻炼比较内在,缺乏外在可观察的指征,在练习上必然要注重主观体验,呼吸锻炼的许多描述和评价指标就只能落实到感觉上。例如,腹式呼吸就被描述为用腹部呼吸,而评价是否达到操作要求,也以是否有用腹部呼吸的感觉来衡量。这些落实于感觉的描述和评价标准,可以用以指导呼吸锻炼的操作,但它们并不能用于解释呼吸锻炼的机理,而仅仅是操作标准。

    理解这一点之所以重要,就在于不能机械地用这些操作性指标与现代科学研究挂钩。例如,腹式呼吸的操作要求是要有用腹部进行呼吸的感觉,这种感觉确实在操作中可以诱导出来,但这并不意味着呼吸之气真正到达了腹部。从现代科学的观点来看,呼吸之气只能在肺部出入,根本不可能下降到腹部所谓的腹式呼吸只不过是肺部的扩张将横膈膜向下压,挤压腹腔内脏所产生的效果。空气不可能穿过横膈膜进入腹腔,如果空气真的进入了腹腔,那是要出问题的。然而,现代科学对于腹式呼吸的解释是基于客观的观察和实验,从生理学、解剖学上阐明了腹式呼吸的机制,但其解释并不能直接用于指导呼吸锻炼的操作。我们知道了腹式呼吸并不是将呼吸之气引入腹部,并不等于学会了操作。实践表明,在呼吸锻炼操作性的学习上,还是依据感觉指标比较容易进行。

    在学习呼吸锻炼的过程中,懂得主观感觉的作用及其局限,对于正确把握锻炼的进程大有帮助。一方面,在操作过程中依照主观感觉的指标,循序渐进;另一方面,在理解上又不局限于主观感觉,而去深入探究主观感觉的现代科学内容,方能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呼吸锻炼的异常反应

    呼吸锻炼的异常反应,通常产生于锻炼时方法不当。例如,由于呼吸操作的速度、强度、深度等不适当,或者呼吸的姿势不恰当,就会产生一些不舒适的感觉,如果这些感觉没有被及时排除,就会形成呼吸锻炼的异常反应。比较常见的异常反应有以下几种:
    (1)头晕
    造成头晕症状的出现,大都是因为急于强调呼吸节奏的深慢之故。大多数呼吸锻炼都会降低呼吸的速率,在有些方式的锻炼中,呼吸的频率有可能降至每分钟1~2次。正如同由于缺氧所导致的高原反应有头晕、头痛等症状一样,呼吸频率的降低也可能造成一定程度的缺氧,因而也能引起头部的不适感觉。这种不适感大都是头晕,一般不会是头痛。因为呼吸锻炼是对呼吸进行主动操作,而人对呼吸的主动操作有一定限度,如果缺氧太甚,呼吸过程会由于生理需要而自动加强,其加强的力量远远大于人的主动控制力量,例如,人不可能由于主动憋气而导致窒息。

     降低呼吸的速度频率是进行多种呼吸锻炼的基本要求之一,但这样做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不能急于求成。首先要心静,心静了呼吸的速率就会自然而然地逐渐慢下来。同样是减低呼吸的频率,急着减下来就可能会出现头晕,慢慢减下来则不会有问题。如同去西藏旅行,如果坐飞机去,一下飞机稍不注意就可能发生高原反应;而如果是坐汽车进藏,发生高原反应的可能性就要比坐飞机小得多。因为汽车是逐渐爬高的,缺氧的环境逐渐形成,人能够逐渐适应;而飞机的密闭机舱里不缺氧,一下飞机,人突然被放到缺氧的环境中,身体来不及适应,就容易发生高原反应。

    (2)胸闷
    正确的坐姿:   胸闷一般是由于在呼吸锻炼过程中坐或站的姿势呆板、挺胸或含胸太过,或者屏息时间太长所致。呼吸锻炼多取坐姿,要求坐的姿势放松、自然。如果坐姿呆板僵硬,势必造成胸部肌肉紧张,时间稍长就会感到胸闷。另外,呼吸锻炼切忌挺胸练习,不可以雄赳赳气昂昂,正确的姿势应该是含胸拔背。因为挺胸也会造成肌肉紧张,引起胸闷的症状。但是含胸也不可太过,太过了胸部不舒展,有压迫感,也会形成胸闷。应该注意,如果出现了胸闷症状而未及时纠正,久而久之还可能合并有胸痛的症状出现,那就是偏差了。

    如果出现了胸闷的症状也用不着紧张,首先细心寻找原因,是挺胸还是含胸太过?是屏息时间太长还是坐姿太僵硬?然后针对所找到的原因纠正不恰当的操作,胸闷的症状就会很快消失。此外,有时姿势出现问题的原因在于过于关注姿势。例如,如果进行呼吸锻炼时, 一味注意胸廓的起伏,就可能造成胸廓运动的呆板僵硬,引起肌肉紧张,造成胸闷。此时的应对措施就应该是放松意识,让呼吸运动顺其自然地完成。

    (3)呼吸不畅
    呼吸不畅是指在呼吸锻炼过程中出现的气短、憋气、呼吸节律不稳等现象,虽然呼吸的过程仍在继续,但已经偏离了锻炼所要求的正确呼吸方法,失去了对于呼吸锻炼过程的主动性把握

    气短通常出现于过度的屏息或减缓呼吸的频率之后,作为对过度操作的代偿,呼吸变得短促、急迫,也就是气短。憋气大都是过度延长吸气所致。初学呼吸锻炼,在减缓呼吸的节律时,操作往往集中在延长吸气上,造成吸气过慢、过满,这样的吸气造成胸廓极度扩张,会影响其回缩的速度和力量,造成呼气反应迟缓,使人感到憋气。

    呼吸节律不稳有两种情况:一是呼吸的速度忽快忽慢,失去了流畅性;一是指呼和吸的对应性失调,吸长呼短或者呼长吸短。呼吸速度忽快忽慢的主要原因是减缓呼吸节律过于急切,由于一下子减掉太多,形成憋气之后又会反跳回来,使整个呼吸过程变快,这样的快慢交替就形成了呼吸节律不稳。至于呼和吸的对应性失调,如上所述,开始进行呼吸锻炼时,往往容易将注意力主要放在吸气上,而对于呼气缺乏把握,吸长呼短的现象多见;而到了后期,开始在呼气上下工夫时,又有可能忽略吸气,出现呼长吸短的现象
    呼吸锻炼的异常反应通常在锻炼的过程之中出现,并随着呼吸锻炼的停止而消失,一般不会延续到锻炼之后。如果异常反应在锻炼结束之后仍然持续,那就有偏差之嫌了。

     呼吸锻炼的偏差

     什么是呼吸锻炼的偏差?它是指因进行呼吸锻炼出现了不适的症状,而且这些症状的严重程度已经妨碍了日常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如果出现了不适症状,但尚不足以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那就是上述的异常反应。只有影响到正常生活、工作的不适症状才可称为偏差。

   一般说来,呼吸锻炼的安全性很好,引起偏差的可能性很小。但任何事情都可能有意外,因此,本着防患于未然的思想,在进行呼吸锻炼之前学习一些防治偏差的知识很有必要,尽管它们不大可能出现。

    从原因上分析,呼吸锻炼的偏差有两类:一是由于呼吸操作不当,出现了异常反应又没有及时排除;一是由于锻炼者本身有呼吸系统或累及呼吸系统的疾病,因进行呼吸锻炼而引发一些症状。这两种偏差的性质不同,前者是真正的呼吸锻炼偏差,症状确实由呼吸锻炼本身引起;后者则不然,进行呼吸锻炼只是出现症状的诱因,而原有的疾病才是产生症状的根本原因。由于原因不同,应对这两种偏差的措施也有所不同。

    (1)头痛
    头痛的出现可能在呼吸锻炼的过程之中,但通常会延续到锻炼之后,可持续数小时或数天。头痛的程度可轻可重,但挥之不去,伴随有烦躁、焦虑、沮丧的情绪。引起头痛的原因可以是过于强调呼吸节律的深慢,在头晕的症状上发展而成,也可能是由于进行某些类型的呼吸锻炼时,过于引气上行或者下行之故。按照中医基础理论,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过于引气上行可能会导致气血冲头,而过于引气下行则可导致头部气血不足。这两种情况都可以造成头痛,但疼痛的性质不同,前者是头痛且胀,后者是头痛而空。
    出现了头痛时,首先要停止呼吸锻炼,恢复日常的自然呼吸。而且,停止呼吸锻炼的时间至少要数周,要完全消除因进行呼吸锻炼而引发的身心变化,使偏差逐步消退。另外,可以针对头痛的症状适当使用中西药物治疗,但使用药物应通过医生,不要自作主张。然而,如果头痛的症状不是因呼吸操作不当而引起,而是由其他原发疾病所致,那就应该在停止呼吸锻炼之后,积极治疗原发疾病,以彻底消除偏差。

    (2)胸胁痛
    胸胁痛较罕见,相比之下,比头痛更少出现。从操作不当的角度分析,呼吸的动作过于强烈,胸胁运动大起大落,以及单次锻炼的时间过长,都是造成胸胁痛的原因。长时间的过于强烈的呼吸运动,可能伤及胸胁部位的肌肉,引起外部疼痛,也可能因气息断续不接而形成“岔气”,引起内部疼痛。如果并非操作不当而出现胸胁痛的症状,则应考虑有无原发性疾病。原发性疾病可能是长期的慢性疾病,例如肺结核、慢性肝炎、支气管炎等,也有可能是急性疾病,例如肺炎、感冒等。

    有上述各种疾病的患者,包括有肺心病的老年人,并非不可以进行呼吸锻炼,如果练习得当,会有助于疾病的康复。但这些人进行呼吸锻炼时,要特别注意严格遵循呼吸锻炼的基本原则,即顺其自然、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这些原则健康人进行呼吸锻炼时也要遵守,但对于病人更为重要。

    前面已经说过,进行呼吸锻炼出现偏差的可能性并不大,如果出现偏差,绝大多数情况是未能遵从呼吸锻炼的基本原则。因此,在呼吸锻炼的过程中,牢记基本原则、贯彻基本原则是避免偏差的重要保证。

     呼吸锻炼可以由自己来控制

     在生理学和心理学意义上,操作就是指对身心活动的调控。在操作的性质上,人的身心活动可以分为主动操作和被动操作两类。所谓主动操作,即有意识的、自主的活动,如赛跑、打字等;所谓被动操作,则是指下意识的、非自主的活动,如心跳、血液的流动等。

    有一种分类方法将人的全部身心活动分为三大类。一类是肢体活动,也就是身体姿势和动作的变化;一类是心理活动,即思维、情感和意志过程的展开;再一类就是呼吸运动,包括呼气与吸气的实施过程。在这三类活动中,绝大部分肢体活动和心理活动都只能主动地、有意识地进行。例如,做体操、跳舞是有意识的,思考问题、做出决断也是有意识的。当然,生活中也有一些下意识的肢体活动,例如打哈欠;还会出现一些不受主观控制的心理活动,例如漫无目的的遐思等,但这些肢体活动和心理活动不是主流。

    与通常的肢体活动和心理活动相比,呼吸活动的操作性质比较特殊,它是一项既可以主动调节也可以不必去管的活动。换句话说,就是呼吸既可以主动操作,也可以被动操作。日常生活中的绝大部分呼吸都是下意识进行的,用不着主动调节。只有为满足特定的需要时,人们才主动地调节呼吸。例如,母亲为了不惊醒熟睡的孩子而蹑手蹑脚走路时,会有意识地放缓、放慢呼吸,甚至屏住呼吸。
 
    现代生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主动操作的身心活动和被动操作的身心活动分别由不同的神经系统进行控制,呼吸操作活动的这种“两栖”特征,恰恰说明了它可以连接、沟通两种不同神经系统的活动,是两类不同神经系统活动的桥梁,从而有可能通过主动操作的活动影响到非主动操作的深层次生理、心理功能。各种呼吸锻炼方法正是抓住了呼吸活动的这一特点,运用其可以主动调控的性质,依据不同的需要,有意识地对呼吸过程做出相应的变革,以期从正面影响更深层次的非主动调控的身心功能。这正是呼吸锻炼能够增进健康的操作性机理之所在。

    联系到上面谈到的呼吸全过程的三个环节,这一操作性机理可从三个环节的相互联系上得到一些说明。纵观呼吸的全过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人们能够主动操作的呼吸活动只是其中的很小一部分,即第一个环节的一半,也就是外呼吸中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部分。除此之外,外呼吸中肺泡与肺毛细血管的气体交换过程人们无法感知,氧气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的运输过程和内呼吸的过程人们也无法感知,而无法感知也就无法进行主动调控。因此,各种呼吸锻炼的方法只能立足和作用于呼吸过程中可感知的那一部分外呼吸,即对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进行有目的的调控,因此,其作用范围也就显得非常局限。

    但是前面已经说过,呼吸全过程的三个环节是相互关联的,而并非彼此无关。因此,尽管各种呼吸锻炼的方法只作用于外呼吸的一部分,但其影响却会遍及整个呼吸过程。例如,如果适当地加快呼吸的频率,就可能增加吸入肺的氧气量,肺内的氧气量增加了,进入肺毛细血管的氧气量也会增加,从而导致动脉血的血氧含量上升,并被血液运输到全身各部,继而在进行组织换气时,进入身体各组织器官的氧气也就增加了。氧气是机体各组织器官进行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进入各组织器官的氧气多了,必然对整个机体的生命活动产生影响。由此可见,适当地进行呼吸锻炼,不但会影响呼吸的全过程,而且会影响全身的生命活动。

    呼吸锻炼是治疗身心疾病的良方

    相对于呼吸对生理的影响,呼吸对心理的影响更为细微和深入。有经验的心理专家都知道,在做心理咨询时,如果咨询专家与来访者的呼吸频率相对一致,双方的相互理解与沟通就会比较好,反之则比较差。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就在于呼吸频率能够对思维产生直接影响。双方的呼吸频率一致,思维的速率也就近似,在探讨一个问题的时候,达成一致的可能性就比较大。可以设想:有三对正在进行初次接触的谈恋爱者,第一对中一人呼吸比较平缓,另一人呼吸有些急促;第二对中两人的呼吸都比较平缓;第三对中两人的呼吸都有些急促。请问,哪一对进行得比较顺利?当然,仅凭呼吸还难以断定他们最终是分手还是结合,但从呼吸频率的差别可以推断,第二、三对中两人的心理状态和感受比较一致,且第三对中两人都有些心动,可能比较“有戏”。此外,在进行各种谈判的时候,也不要忘记调节呼吸频率的技巧,这将有助于达成协议。

    其实,呼吸对于心理起作用的因素不仅仅是呼吸频率。呼吸频率的改变实际上是整个呼吸品质改变的一个比较容易观察和操作的内容。呼吸速度的加快或减慢直接影响呼吸气息的粗细、深浅,而呼吸气息深浅粗细的变化可以影响呼吸的形式。例如,急促的呼吸,气息出入大都较浅,多为胸式呼吸;缓慢的呼吸,气息出入大都较深,可能是腹式呼吸或者是胸腹联合式呼吸。
 
    由此可见,呼吸频率的改变并不是单一因素的改变。同样,因呼吸频率而引起的心理变化也并不单一。例如,吸气兴奋交感神经,呼气兴奋副交感神经,呼吸频率的适度减慢会降低交感、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人的心理反应会因之起一系列相应的变化。此时人的自我感觉是冷静、沉着、自信、头脑清晰、思维的逻辑性强、行事比较果断,能够应对比较复杂的局面。也就是说,人的认知、情感、意志品质都会因呼吸频率的变化而变化。反过来,人的心理变化也会对呼吸产生影响,沉静的心理状态会使呼吸也变得平缓。一个气喘吁吁的人难以心绪宁静,而一个心静如水的人也不会上气不接下气。这就是古人所谓的心息相依,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心烦气乱和心平气和。

    呼吸对思维的内容也能产生影响。去过西藏旅游的人都知道,由于那里的海拔高,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较低,而且有季节变化。据估计拉萨地区在夏季7、8月份空气中含氧量较高时,其氧含量是北京地区空气含氧量的75%左右;而冬天阿里地区空气中的含氧量,大约只有北京地区的50%。初到西藏的人大都在头几天会明显地感到头痛、睡眠不好、多梦。有趣的是,梦的内容可能更杂乱、更离奇、更缺乏逻辑。在白天,缺氧症状严重的人,意识也可能略有些恍惚或浮想联翩。从医学心理学的角度来讲,缺氧可能引起幻觉,意味着人对于自我意识的把握能力有所下降。高原上的梦比平原上的梦更为杂乱无章,缺氧可能是一个因素。说不定青藏高原上那些神奇的传说,也与缺氧环境中人的意识变化有某些联系,否则那些奇异的传说为什么不产生于内陆呢?

    一般说来,到西藏的3~5天后,由于心率加快,并注意了减慢身体活动,人对于缺氧的耐受性会大大提高,上述的缺氧症状会逐渐消失。再以后,血液中血红蛋白的含量会逐渐增加,血液携带、运输氧的能力大大提高,对高原上的生活会越来越适应。这是机体对于环境自发的适应过程。

    由此可见,知道了呼吸对于心理、意识过程的影响,就可能扬长避短,因势利导,创造性地利用改变呼吸所产生的心理变化,增进身心健康,甚至用于帮助治疗一些身心疾患。
    以上介绍的这些呼吸的生理和心理效应,是想要说明学习呼吸锻炼的方法可以取得多方面的锻炼效果。有些效果是人们已经熟知的,例如增加肺活量;有些效果则可能还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例如呼吸对情绪的影响;还有一些效果则可能完全出乎人们的预料,例如,说不定你的胃里也有什么特殊的细菌,也能够通过呼吸合成蛋白质呢!在日常生活中,为了增进健康,人们比较熟悉的锻炼方式是身体锻炼,而不是呼吸锻炼。无论是做广播体操、打乒乓球、踢足球,还是跳交谊舞,都是不同方式的身体锻炼。可以说,日常体育锻炼的主要内容是身体锻炼。此外,现代体育还包括了如下棋、打牌等锻炼心智技能的活动。然而,呼吸锻炼的位置在哪里?它是体育锻炼吗?回答是肯定的,呼吸锻炼应该属于体育锻炼。

    人们之所以对呼吸锻炼不大熟悉,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呼吸锻炼比较枯燥,缺乏游戏性和对抗性,因而趣味性较低,不太容易吸引众多的练习者。又如,呼吸锻炼的效果大都不是立竿见影,而是需要较长时间的锻炼才能获得,于是耐心不足的人往往半途而废。但自古以来,在呼吸锻炼上下工夫者还是大有人在,而且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我国古代的内丹术就是以呼吸锻炼为主要技术,利用呼吸锻炼所产生的身心效果,以达到益寿延年之目的的健身方法。

    在了解了较为宽泛的呼吸基本知识,下决心学习呼吸锻炼的具体方法之前,还应该了解和掌握呼吸锻炼的特点和基本原则,这是保证呼吸锻炼沿着正确方向开展、避免走弯路和出偏差的必要之举。

     呼吸锻炼的正常反应

    呼吸锻炼的正常反应来自于对日常呼吸进行调整的适应过程。这里所说的适应,首先在于选用的呼吸方法正确,否则无法适应;其次,锻炼的过程合乎顺其自然、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等基本原则的要求。如果这两点你都做到了,通常呼吸锻炼所引起的身心反应就会是这个样子:

    (1)零反应状态
    零反应意味着没有任何特殊的身心反应。整个锻炼过程自然顺畅,身心舒适惬意,感觉到进行呼吸锻炼是一种享受。

    为什么零反应也算是一种正常反应呢?道理很简单。一个人身体健康的时候,自我感觉就是浑身上下没有任何特殊感觉或体征,如果哪里有了可以捕捉到的感觉或体征,不管是疼是痒,是麻是胀,是头晕还是失眠,总是意味着那里出了或大或小的问题。例如,蚊子叮了一下是小问题,吐血可就是大问题了。如果身体什么问题都没有,自我感觉也就什么都没有。当然,有些健康的问题是自我感觉不到的,例如一些疾病的潜伏期。因此,不能仅凭自己的感觉确定机体的健康与否。但自我感觉健康与否的重要指标之一,尤其是从功能角度来评价健康时,没有任何不适的感觉是基础性的要求。

    另外,呼吸锻炼包括各种各样的呼吸方法,都是功能锻炼。在锻炼过程中,没有任何特殊的感觉标志着该项功能活动运行良好,没有引起不良反应或偏差。因此,零反应状态属于正常反应。

    但是,仅仅出现零反应状态也可能说明呼吸锻炼的强度稍有不足,如果零反应状态伴随有下面的一项或多项的表征,状态可能更好。

    (2)头脑清醒
    多种健康的呼吸方法都能够有效地增加肺活量和通气量,提高血氧含量。大脑是耗氧最多的器官,大约占全身整体耗氧量的四分之一。血氧含量的提高能够供给大脑更多的氧,从而使人感到头脑清醒、神清气爽,正如同城里的人们出城到乡下,因空气清新而感到头目清爽一样。由于农村地区一般没有城里那么多的工厂、汽车、供暖设备等排污量大的污染源,乡村的空气污染通常小于城市,所以空气清新。人们到海边漫步感到空气新鲜的原因也如此。

    健康的呼吸方法虽然不能改善外环境的空气质量,但能够在内环境中有效地提高已吸入空气中氧的摄取率和利用率,从而起到增加总供氧量的作用,其作用体现在头脑上,就是清新自然。
    此外,由于整体的供氧得到改善,整个机体的感觉也是精力充沛、生机勃发,胳膊和腰腿都会感到有劲,有积极投入活动和工作的内在动力。与此同时,情绪改善、信心和意志力增强等积极的心理变化也会发生。

    要注意的是,这种状态要把握得恰到好处。由呼吸锻炼而导致的精神焕发和生机勃勃应该寓于平和沉静之中,而并不是一种跃跃欲试的冲动。如果处于浮躁的冲动状态,那就是做过了头,应检讨呼吸锻炼的进度、强度、节奏等,使整个状态归于平衡。

    (3)动触现象
    所谓动触,是指在锻炼的过程中出现各种身体活动和感觉反应。“动”就是活动、运动;“触”是感触、触动,主要指各种感觉。在呼吸锻炼过程中,出现大的肢体活动的可能性很小,但是出现各种感觉的可能性确实存在。

    呼吸锻炼过程中常见的一些感觉变化包括:在肢体的一些部位出现跳动、颤动等小的不自主肌肉运动,或者出现酸、麻、胀、冷、暖和轻微的疼痛等感觉,还有整体的轻、重、沉、浮等感觉。这些感觉的出现,从中医学角度来讲,与身体内部因呼吸锻炼而产生的气机变化有关。例如,不通的经络因呼吸锻炼而开通时,相应的部位可能就会有不自主的跳动、颤动,也可能会有酸、麻等感觉,等到气机完全通畅了,这些动触现象就会消失。
    当呼吸锻炼过程中出现了这些动触现象时,锻炼者对它们需要有正确的判断。一般说来,正常的动触反应,无论是何种运动和感觉,都平缓而从容不迫,不会剧烈和突然;其发展通常是由小逐渐到大,再由大逐渐至小,最终归于平复。如果是轻微疼痛等通常不适的感觉,可以从自身的情绪反应上来帮助判断其性质,也就是从自己对这种感觉的喜恶态度上去判断。人们都有这样的经验:有的时候,即使是疼也感到欢喜,也愿意接受。呼吸锻炼时出现的轻微疼痛感觉如果属于此类,通常是正常反应;如果疼痛虽然轻微,但内心厌恶,就要考虑是否是异常反应了。
    呼吸锻炼时的动触现象和零反应状态都属正常反应,不同的人进行呼吸锻炼时,可能有不同的反应。例如,身体健康的人进行呼吸锻炼,出现零反应状态的可能性大;而身体健康有些问题的人进行呼吸锻炼,则出现某些动触反应的可能性大。

    呼吸是人类不可或缺的日常生理活动。各种呼吸锻炼的方法都是在日常呼吸的基础上,对呼吸的形式、气息等方面做一些适当的调整。因此,在进行呼吸锻炼之前,应该首先明确要对呼吸做哪些调整,也就是要选用什么样的呼吸锻炼方法,这是保证呼吸锻炼顺利进行、身心反应正常的前提。至于如何选择呼吸锻炼方法,在后面我们会有逐一的讲解。当然,在选择呼吸锻炼方法的时候,如果有专业人员指导会更好。

    你适合呼吸锻炼吗?

    呼吸锻炼对于身体条件没有什么特殊的要求,可以说,能够呼吸的人就可以进行呼吸锻炼。因为呼吸锻炼只是在人们日常呼吸的基础上,对呼吸做一些人为的调整,而无论身体好坏,人人都要呼吸,所以原则上说是人人可练。

    然而,尽管原则上呼吸锻炼老少咸宜,没有什么人不能练习,但还是有一定的适用范围。这里适用范围的意思是说,在这一范围内的人锻炼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并不是说只有在这一范围的人才可以练习。

    从年龄上讲,大多数呼吸锻炼方法对中老年人比较适用。因为大多数呼吸锻炼的方法身体运动强度不大,需要耐心和细致地进行。中老年人的身体机能已经有程度不同的衰退,大都愿意进行运动强度不大的锻炼项目。年轻人则不然,他们喜欢运动强度较大,能够体现青春活力的运动项目,而且与中老年人相比较,他们也缺少耐心和细致,而这是进行呼吸锻炼所必需的。因此,普及呼吸锻炼方法,应主要面向中老年人。当然,这并不是绝对的,有些年轻人喜欢呼吸锻炼,而且呼吸锻炼中也有一些方法的身体运动强度并不小,所以年轻人来参加呼吸锻炼的也并不少见。

    从健康状况看,如果将健康状况分为健康、亚健康和病人三种情况,那么,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群进行呼吸锻炼的效果可能优于其他两类人。对于健康人来说,进行呼吸锻炼有保持健康、预防疾病的作用。因此,对这类人来说,呼吸锻炼的效果大都是平稳的、长期的,不会在短时间内出现明显的身心变化。正如同健康人服用维生素c,可能没有什么感觉,但如果是维生素c缺乏的人服用了,马上会有显著的效果一样。

    亚健康是一个内容很宽泛的概念,是指既非健康也非病患的中间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很多,统计数据显示,亚健康人群要占到人口总数的70%~75%。这些人去医院做检查时可能没有病,化验指标处于接近非正常的边缘,但身体存在种种不适症状,如头晕、胸闷、没胃口之类。疲劳综合征、情绪失调等症候群也属于亚健康状态。形成亚健康状态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普遍问题是亚健康人群缺乏适当的体育锻炼。这既是引起亚健康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针对亚健康状态进行干预的有效途径。如前所述,呼吸锻炼可以算在广义的体育锻炼之列,与形体锻炼相比较,是偏于内在的体育锻炼。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群,如果在进行形体锻炼的同时,也进行呼吸锻炼,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于病人进行呼吸锻炼需要具体分析。首先需要指出,进行呼吸锻炼的目的通常不是直接治疗疾病。呼吸锻炼的作用是改善最基础的生命活动——呼吸的功能,从而从根本上增进健康。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进行呼吸锻炼并不直接针对任何一种疾病。但这并不排除有些疾病进行呼吸锻炼可能有良好的效果,例如,对于某些呼吸系统的疾病,进行适当的呼吸锻炼可能有直接的康复作用。但对于那些并非与呼吸活动直接相关、并非与呼吸的气体交换之间相关的疾病,进行呼吸锻炼就未必有直接的效果了。

    此外还需要说明,肺心病是老年人常见的一类病患。肺心病与呼吸系统的功能活动有关,许多患有肺心病的老年人都伴有一定程度的呼吸障碍。这种情况能够进行呼吸锻炼吗?答案是要看疾病的严重程度而定。对于大多数能够正常生活的肺心病患者来说,正确、适度的呼吸锻炼会有助于肺心病的痊愈,不过一定要注意选择恰当的呼吸锻炼方法,遵循呼吸锻炼的基本原则,并最好由专业人员指导。但对于卧床不起,连日常的呼吸都难以正常维持的肺心病患者,则是显然难以进行呼吸锻炼的。

    以上所说的进行呼吸锻炼的适用范围是针对呼吸锻炼的总体而言,具体到各种不同的呼吸锻炼的方法,有些会有比较特殊的规定。以下在介绍每项呼吸锻炼的方法时,有特殊规定之处将会一一说明。各种呼吸锻炼都是有意识地对呼吸过程进行调控,即操作性的活动。呼吸锻炼的操作活动由一系列的操作内容构成,其中重要的操作内容就是操作要点,应当首先抓住和练习好,然后把握好呼吸的全过程,不忽视每一个操作细节。


     呼吸锻炼的基本原则

     顺其自然、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是呼吸锻炼的基本原则。这些原则看上去好像是老生常谈,但它们之所以被常谈却不是偶然的。对于呼吸锻炼来说,这些原则是防止锻炼过程中出现偏差的重要保证

    (1)顺其自然
    呼吸锻炼的根本原则是顺其自然。
    在身体锻炼上,可以有一定程度的“硬”练,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勉强做一些很吃力的动作,久而久之,吃力逐渐变为不吃力,乃至于变为轻松。“硬”练的极致就是竞技体育,在运动会上,尽力拼搏是出成绩、拿金牌的金科玉律,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口号就是“更高、更快、更强”。作为追求和展现人类运动潜能发展极限的竞技体育当然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但“硬”练并不是人们日常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则,尤其不适用于呼吸锻炼。

    呼吸锻炼一定要顺其自然,也就是说要“软”练,任何“硬”练都于事无补,甚至会带来副作用。前面已经说过,呼吸锻炼很精细,必须悉心体会。在此过程中,不能有过强的主观调节意识,否则会掩盖掉呼吸锻炼中细微的自然变化,而如果漏掉了这些细微的自然变化,呼吸锻炼就成为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硬”练大都有强烈的主观意识支配,这本身就不适用于呼吸锻炼。此外,无论是过度吸气还是过度呼气,都很容易产生胸闷、头晕等不适和其他副作用。古人讲练呼吸要“用意不用力”,而且讲用意也要“似有似无”,就是说不能“硬”练。

     顺其自然就是因势利导。首先要耐心等待,等到所需要的内在变化自然产生出来,然后跟着变化走,让它自己慢慢长大,直至相应的身心效应到来。应该记住:不要去主观制造变化;而变化自然产生出来后,也不要主观去促使它快快长大,那只是拔苗助长,只能使变化夭折。能做到这些才是真正的顺其自然,这是呼吸锻炼之首务
 
     (2)循序渐进
    呼吸锻炼的过程必须要循序渐进。
    由于呼吸锻炼的过程是一环扣一环的,做到一步之后,下一步才能在此基础上发生,所以必须循序渐进。那么,有没有可能跳过哪一步,或者三步并作两步呢?答案是不可能。对于初学者来说,必须一步一步地扎实前进。对于已经有一些基础的人,可能会在操作上省略一些步骤,但前提是他已经熟练地掌握了这些步骤,而且,这些步骤产生的效果已经被完全吸收,成为了他自身能力的一部分。因此,学已有成者的省略,并不是跳过了哪一个不曾练习过的步骤,而是已经将该步骤熟练至极,乃至于融于日常的呼吸过程之中才自然而然地放下。显然,就学习的全过程来说,他并没有跳过任何一步。

    例如,在练习顺腹式呼吸(下面我们会详细讲解)的时候,要求吸气时小腹膨出,呼气时小腹回缩,也就是呼吸的支点从胸部下移到腹部。要做到顺腹式呼吸,就必须先找到呼吸支点的感觉,也就是要找到吸气与呼气在感觉上的归宿和出发点。我们平常的呼吸支点是在胸部,找到日常的呼吸支点后再逐渐下移,才能逐渐形成顺腹式呼吸。如果没有找,或者找不到呼吸支点的感觉,只是单纯地在呼吸时鼓肚子和瘪肚子,不但练不好顺腹式呼吸,还可能出现不适和偏差,正所谓欲速则不达。因此,找到呼吸支点的感觉、找到胸部的呼吸支点、下移胸部的呼吸支点这三个步骤,初学者不能省略任何一个,也不可以改动操作的先后次序。如果已经熟练,则可以一步到位形成顺腹式呼吸,但前提是这三个步骤已经浑然一体。

    (3)持之以恒
    呼吸锻炼效果的取得在于持之以恒。
    呼吸锻炼属于慢功出细活,其效果的取得不会一蹴而就,只能逐步积累。正因为如此,呼吸锻炼要取得效果必须持之以恒。生命在于呼吸,对任何人来说,呼吸都不可离之须臾,而正常人每分钟就要呼吸12~16次。鉴于呼吸如此之重要,如此之频繁,对它做任何变动都必须小心谨慎,必须小步前进。任何呼吸锻炼都意味着要对日常的呼吸做一些变动,如果变动的步伐过快,就可能对日常生活造成不利影响。试想一下,一个人如果主动改变呼吸的频率,让呼吸的速度加快一倍,那么,这个人只能处于气喘吁吁的状态,而如果终日气喘吁吁,他又如何能正常生活呢?

     众所周知,形体锻炼也需要持之以恒,但相比之下,呼吸锻炼所需要的持之以恒比形体锻炼更需要时日。如前所述,形体锻炼可以采取一些“硬”练的方式,但呼吸锻炼只能够“软”练,只能够顺其自然。因此,呼吸锻炼效果的取得通常不会快于形体锻炼。以古人修炼以呼吸锻炼为主的内丹术而言,时间不是以日月计算,而是以年甚至是以若干个十年计算,为此付出毕生精力的也不乏其人。当然,通常为了健康而进行的呼吸锻炼,并不需要如此长的时间才取得效果,但至少几个月的时间还是不可或缺的。

    上述呼吸锻炼的三个基本原则,顺其自然、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并非互不相干,而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顺其自然则必然循序渐进,而循序渐进则必须持之以恒,做任何一者,都与其他两者分不开。呼吸锻炼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包括呼吸锻炼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感觉、体征和症状。其中感觉是主观体验,体征是外在可观察的身体征象,症状是对感觉或体征的表述。依据这些身心反应对身心健康的影响,可以分为正常反应、异常反应和偏差三类。
      
顺腹式呼吸

      顺腹式呼吸与胸腹联合式呼吸可以有顺延关系,即通过胸腹联合式呼吸的锻炼,变胸腹联合式呼吸为顺腹式呼吸。从日常的胸式呼吸到顺腹式呼吸,胸腹联合式呼吸可以作为中间的过渡形式。

     但顺腹式呼吸也可以不经过胸腹联合式呼吸而单独练习,它毕竟是一种独立的呼吸形式,并不需要通过胸腹联合式呼吸的引导才能存在。成年男子在仰卧、枕头较高的情况下,可以自发地出现顺腹式呼吸。

    成年男子高枕仰卧时的顺腹式呼吸
    (1)操作要点与机理
    顺腹式呼吸的操作关键是在腹部建立以吸气为动因的呼吸支点。这里强调以吸气为动因,是为了与逆腹式呼吸相区别。
    ① 呼吸支点在腹
    顺腹式呼吸与胸腹联合式呼吸的呼吸支点均在腹部,但在感觉上有差别。首先是力度感不同,顺腹式呼吸所有的力量都集中在腹部,凝缩在腹部,而胸腹联合式呼吸的力量则是由胸部和腹部共同承担,比较分散。进行顺腹式呼吸锻炼时,小腹可以有硬邦邦的感觉,武术功夫中运用顺腹式呼吸和憋气而产生的力量,甚至可以让腹部经得住拳头的重力击打。胸腹联合式呼吸虽然气息也已经深入到腹,但由于气息分布的范围广,胸腔的气息分散了一部分力量,腹部的力度因此被削减。
    其次,呼吸支点的实质感也不同。顺腹式呼吸的呼吸支点可以凝聚为团,质感很强;而胸腹联合式呼吸的呼吸支点则可以弥散为片,感觉上比较虚。二者呼吸支点的范围也不同。顺腹式呼吸的呼吸支点比较小,例如有一个鸡蛋或一个拳头大小,胸腹联合式呼吸的呼吸支点可以更大一些,弥散于胸腹之间,边界不甚清晰。

    顺腹式呼吸的胸腔
    下部轻微膨出 
    ② 气息只在腹腔
    在呼吸的内部感觉上,顺腹式呼吸的气息直接进入腹腔。吸入的气息虽然也经过胸部,但并不在胸腔驻留,只将胸腔作为气息出入的通道,好像是鼻腔的延伸。从生理学上理解,这是将气息贮存在肺叶下部,并向下挤压横膈膜,腹腔的脏器受到挤压而向外移行,外观上显现为腹部膨出。
    由于气息实际上还是在肺内贮存,顺腹式呼吸时胸腔下部实际上还是有轻微的膨出。使整个胸腔完全不膨出是不可能的,只不过膨出的幅度远小于胸腹联合式呼吸,从外观上看不明显罢了。
    ③ 吸入的气息量小
    由于顺腹式呼吸的气息没有利用胸腔的空间,因此它容纳的气息量并不大,不但小于胸腹联合式呼吸,甚至也小于胸式呼吸。
    ④ 气息的力量大
    顺腹式呼吸的重要特点是气息产生的力量大,能够被强有力地使用,这正是此种呼吸方式在许多场合受到重用的原因。例如,想用力大声喊的时候,就要用顺腹式呼吸,把呼吸支点放在下腹部并沉住,会觉得喊起来使得上劲儿,有底气,声音壮实,如果放在胸部,就会觉得使不上劲儿,喊起来的感觉只是喉部的声嘶力竭,声音单薄。此外,如果用胸腹联合式呼吸呼喊,可以喊出长音,因为气息量大,但在喊出的力量上不如顺腹式呼吸,因此音量上会稍逊一筹。
    ⑤ 多用鼻吸口呼
    顺腹式呼吸的气息出入多用鼻吸口呼。吸气用鼻,是因为在吸气的深度上,鼻吸要强于口吸,可以直接入腹。人们在做深呼吸时,一般都是闭住口,将气息直接吸入腹腔;如果用口吸气往往只能深入到胸腔,再向下就有困难了,还是需要借助于鼻。呼气用口,是因为采用顺腹式呼吸时,大都是需要应用较为强烈的呼出气息的场合,例如大声呼喊时、吹奏乐器的强音时。用口呼出气息的力度较大,而且可以利用腮和口唇肌肉的控制,以调节出口的大小和口腔压力的方式,灵活地调整呼出气息的力度,可以适应不同的呼出应用需要。

    (2)操作过程
    含胸拔背   ① 身体姿势
    站、坐、卧均可。站式和坐式均应挺直腰身,但胸部不宜过挺,可以含胸拔背,因为顺腹式呼吸并不需要使胸腔扩张,只需要保持胸部的气息出入通畅即可。然而,为使吸入的气息能够通过胸腔直入腹腔,使胸腹中央保持垂直同样也很重要,故含胸拔背也不可过分。
    卧式是仰卧,前面已经提到,成年男子在仰卧时可以出现自然的顺腹式呼吸。从操作角度考虑,这是因为仰卧时,尤其是枕头较高时,吸气时使腹腔膨出的力量比扩展胸腔小,出于省力的原则,自然形成了腹式呼吸。女性由于胸部的生理结构与男性不同,仰卧时的自然呼吸还是胸式呼吸。采用仰卧的姿势进行顺腹式呼吸锻炼,正确的做法是双腿自然伸直、并拢,两脚后跟相碰,双足尖自然向两旁分开,双臂自然伸展,安放于身体两侧,双手掌轻轻贴住大腿或平放在床上。
    女性仰卧时腿、足、臂、手的安放鼻腔侧面图

     腹式呼吸(1)

    腹式呼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顺腹式呼吸,一种是逆腹式呼吸。顺腹式呼吸吸气时腹部膨出,呼气时腹部回缩;逆腹式呼吸与之相反,吸气时腹部回缩,呼气时腹部膨出。我们已经知道,胸式呼吸是自然呼吸,胸腹联合式呼吸是自然呼吸的延伸,仍具有一些自然呼吸的性质,而腹式呼吸则基本上超出了自然呼吸的范畴,其中顺腹式呼吸与自然呼吸还有些关联,而逆腹式呼吸则与自然呼吸没有任何相似之处,甚至完全相反,已属于为特定目的而采取的呼吸形式,在日常生活中不会自然出现。
    由于这两种腹式呼吸的性质与操作差别很大,以下对它们作分别介绍。

     腹式呼吸(2)

     ② 以鼻深吸气
    如果仔细体会,会发现同样是以鼻吸气,但深吸气与浅吸气的操作并不一样。吸气浅的时候,气息进入鼻腔时,大都是鼻腔的前部感受较充分,而深吸气的时候,感受气息进入的部位是鼻腔的后部,甚至是咽喉部,然后从那里直接入腹。此外,一般说来,浅吸气的气息较粗,而深吸气的气息较细。
    ③ 吸气时胸腔不动,缓缓膨出腹腔
    让吸入的气息直接入腹是顺腹式呼吸的操作关键,故吸气时胸腔应保持不动,只让腹腔缓缓膨出。但在实际的操作中,胸腔完全不动几乎不可能,尤其是胸腔的下部,总会有些膨出,而且在感觉上胸腔和腹腔也并没有严格的界限。但腹部的膨出是主体,胸腔下部的膨出是附带的。
    ④ 感受和保持腹部吸足气的力量
    顺腹式呼吸的一个特点就是腹部有力量,有一种硬实感。前面提到武术功夫可以让人用拳头猛力击打腹部而不会受到任何伤害,更进一步,打人的拳头则可能感到是打在了石头上,打不好反而会伤了手。日常做顺腹式呼吸锻炼腹部气沉的力量倒不是为了抗击打,而是为了增进整体的身心健康。感受和保持腹部气沉的力量,与古人所说的“气沉丹田”有异曲同工之妙。气沉在腹部,腰身会自然挺直,身体有力量感,且由于气息下行,头脑清晰明快,自信心增强。
 
      顺腹式呼吸腹部的力量来自于吸足气,为感受和保持其力量,可以在吸足气后,于呼出之前作少许停顿。当然,停顿的时间不可过长,应维持自然的呼吸节奏

    另应注意,顺腹式呼吸吸入气息量应以感到腹部力量充实为宜,并非以腹部膨出的程度去衡量。前面已经谈过,顺腹式呼吸的气息总量并不是很大,故腹部膨出的程度也有限,如果练顺腹式呼吸练成大腹便便的大肚子,那就错了。
    ⑤ 以口或鼻缓缓呼出气息
    顺腹式呼吸的呼气可以用口或鼻,就感受和保持腹部气沉的力量而言,用口呼出比用鼻要好一些。以鼻呼出有一泄而尽的感觉,控制感较差,而以口呼出气息时,可以感受到腹部与口腔的双重控制力量,运用比较自如。

    (3)锻炼场地与时间
    ① 找空气新鲜的地方,要求如前所述。
    ② 每日锻炼的时间不少于20分钟,如以锻炼腹部气沉的力量为重点,锻炼时间可适当延长。
    ③ 锻炼周期不少于100天。

    (4)适用对象
    练习顺腹式呼吸有益于亚健康人群改善身体乏力、头脑不清晰等心身症状,提高工作效率;有益于健康人群锻炼气机下沉的腹部力量,保持和增进健康。此外,顺腹式呼吸也是有心肺疾患的病人可以选择的呼吸方式,用以替代和补偿胸腔运动不足而导致的呼吸功能不足。

    逆腹式呼吸

    逆腹式呼吸虽然也是腹式呼吸,但它与顺腹式呼吸有很大差别。逆腹式呼吸与顺腹式呼吸的相同之处,是二者的呼吸支点都在腹,但逆腹式呼吸的性质与作用机制与顺腹式呼吸大不相同

   逆腹式呼吸作为一种创造性的呼吸形式,一改以重视吸气为主的常规呼吸操作重心,而强调以呼气操作为主;且更进一步,逆腹式呼吸将呼气操作与调动内在气息的运行结合在一起,使呼气过程成为推动和把握内在气息运行的动力和技巧,赋予了呼吸以全新的内容和作用,其意义是顺腹式呼吸无法比拟的。

    这里所说的内在气息,是指内在的生命能量。所谓生命能量,是说明此能量具有生命活力,是生物能量,不是通常的物理能量。这是试图运用现代科学的概念来解释进行呼吸锻炼是内在的机体感觉。众所周知,能量无形无色,既不能被看见也不能被听到,但能量做功的时候可以用仪器测量到。呼吸锻炼过程中内在的气息也有类似特征,它不能够被视听,但机体的内部感官能够感觉到它的运行,其感觉就像是气流,此气流的运行与生命活动的呼吸过程相关,故将其归属于生物能量活动。中医学里就称内在的生命能量为“内气”。这里结合呼吸锻炼,将内在的能量称为“内在气息”,与中医学的认识是一脉相承的。应注意这里的内在气息与生理学上的内呼吸并不相同,内呼吸是指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也叫组织换气,那是人体感觉不到的。

    借助于对呼气的操作,练习者可以有效地培育内在气息,导引内在气息按一定的路线运行,以达到锻炼身心,开发人体潜能的效果。在古代,逆腹式呼吸是道家修炼技术的核心内容之一,是运行大小周天和修炼内丹的主要操作技术。这里在呼吸锻炼的意义上介绍逆腹式呼吸,目的不在于介绍道家的修炼技术,那对于初学者来说并不适宜。而且,在缺少基础知识和基本训练的基础上学习那些修炼技术,还可能出现偏差。以下介绍的逆腹式呼吸涉及它的基本操作方法,以及对内在气息的初步培育,不涉及对内在气息的进一步导引和运行。这对达到增进健康的目的已经够用,如果练习者有兴趣进行更为深入的学习,可以在此基础上继续进取,但那已经不是本书的介绍范围。

    (1)操作要点
    逆腹式呼吸的操作关键是在腹部建立以呼气为动因的呼吸支点。
    ① 内在气息的呼吸支点在腹
    逆腹式呼吸的呼吸支点也在腹部,与顺腹式呼吸相同。但其呼吸支点的形成与顺腹式呼吸则不同。顺腹式呼吸呼吸支点的形成是以吸气为引导而形成的,首先是吸入气息的落脚点;逆腹式呼吸则与此相反,其呼吸支点首先是由呼气引导的内在气息的落脚点。但应注意,逆腹式呼吸的呼气并不直接与此呼吸支点相关,而是其呼气引导的内在气息在此呼吸支点落脚。

    逆腹式呼吸的呼气是如何引导内在气息的呢?就呼吸锻炼而言,逆腹式呼吸的呼气对内在气息的引导通常起始于咽喉部,即在呼气的同时,感觉和引导一股内在气息流从咽喉向下运行。由于这股内在气息流是由呼气引导的,其运行的速度、力量与呼气同步,受呼气的调控,但这股内在气息流并不是呼气本身。呼气本身的气息仍然从鼻或口呼出,与此同时,内在气息则自咽喉向下运行。二者的关系就像两辆同样的车以同样的速度从同一出发点向不同的方向行驶,且两辆车保持密切的无线通讯,其中的一辆车完全听从另一辆车的指挥,以确保两辆车在行驶的速度、力量上完全一致。

    由于逆腹式呼吸通过呼气引导了内在气息,其呼气的呼吸支点就出现了两个:一个是呼出气息的支点,一个是内在气息的支点。呼出气息的支点是其出发点,大致在咽喉部;内在气息的支点是其落脚点,在腹部。此外,内在气息还应该有一个出发点,如前所述,其出发点大体是在咽喉部。由于咽喉部是呼气与其引导的内在气息的结合部位,这个结合部位就将呼气气息的出发点和内在气息的出发点统一在一起,成为二者共同的出发点,是那两辆车的共同始发站。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这个共同的结合点通常并不清晰,因为逆腹式呼气最为重视的是内在气息的落脚点,只要抓住了这个落脚点,其他可以忽略。前面所说的逆腹式呼吸的呼吸支点在腹,指的就是这个内在气息的落脚点,并不包括其他。因此,逆腹式呼吸的呼气支点看起来似乎很繁复,但操作上还是集中在一个点上,并不复杂,也不难掌握。

    此外,在顺腹式呼吸过程中,吸气和呼气的呼吸支点是统一的,吸入气息的落脚点就是呼出气息的出发点;逆腹式呼吸则不尽然,它的吸入气息的落脚点与呼出气息的出发点可以一致,也可以不一致。逆腹式呼吸所强调的只是呼气所引导的内在气息的落脚点,这个落脚点必须在腹部。至于吸气的落脚点,可以在腹部,也可以不在腹部。事实上,在做逆腹式呼吸的时候,由于注意力集中在内在气息上,往往并不在意吸气,只让它自然完成,偶尔注意到吸气过程时,会发现大都是胸式呼吸的吸气方式,其支点并没有深入到腹部。
 
     ② 内在气息贮存在腹

      各种自然的呼吸方式都是吸入一些气息,排出一些气息,而且二者的气息量大致相等。因此,在感觉上,并没有气息被贮存起来。从外呼吸,即从体内外进行气体交换的角度考虑,逆腹式呼吸并没有违背这一规律,它有吸气,也有呼气,二者的气息量也差不多。

      但逆腹式呼吸有两个特殊之处:一是在排出呼气的同时,又引导了内在气息,并将这内在的气息送到腹部;二是到达腹部的内在气息在那里被贮存起来,而且越积越多。就呼吸锻炼的意义而言,贮存内在气息就是贮存能量。腹部的内在气息贮存多了,会感到充实而有力量。胸腹联合式呼吸和顺腹式呼吸都可能将吸入的气息送到腹部,腹部也会因此而感到充实有力,但由于气息并不贮存在腹部,吸入了又接着呼出,腹部的充实并不能保持,只能依呼吸而存在。逆腹式呼吸则不同,它在进行外呼吸的同时,将内在气息贮存在了腹部,并使之逐渐积累。由于内在气息只是被呼气所引导,并不是呼气的一部分,并不被呼出,它的贮存可以脱离呼气,因此,进行逆腹式呼吸锻炼所形成的腹部充实有力,可以保持下来。逆腹式呼吸训练有素者,即使是在未进行锻炼时,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之中,也能够感到腹部的充实有力,长久地拥有由此而带来的有益于健康的心身感受。

      ③ 重点在呼气

      由于逆腹式呼吸重在引导内在气息,而内在气息是由呼气引导的,因此,逆腹式呼吸的操作重点是呼气,而不是吸气。这与常规的呼吸观念大相径庭。

      人们通常认为,吸气是吸入氧气,而呼气是呼出二氧化碳,氧气是所需要的养分,二氧化碳则是代谢后的废品,所以吸气比呼气重要。这一观念并不错,但这是没有考虑到内在气息的作用,只考虑外呼吸作用的观点。就逆腹式呼吸锻炼的操作目的而言,引导和储存内在气息是关键环节。而从操作实践来看,只有呼气能够启动和引导内在气息,能够实现其操作目的,吸气则无法完成此项任务。故逆腹式呼吸锻炼的操作重点必须而且只能放在呼气上。

      ④ 鼻吸口呼,分工明确

      更确切地说,逆腹式呼吸的操作重点仅放在呼气的一种方式上,那就是口呼。因为只有口呼才有利于启动和引导内在气息,鼻呼要做到这一点很困难,甚至不可能。这不是理论问题,而是实际操作经验的总结。

      此外,逆腹式呼吸的口呼与胸腹联合式呼吸及顺腹式呼吸的口呼都不相同,这是一种重在引导内在气息的口呼,它的作用不是呼出肺部用于交换的气息,尽管内在气息的引导是伴随着呼出肺部气息的过程而完成的。这种口呼呼出的气息力量很轻微,有点像哈气。

      盘坐呼气用口,吸气则用鼻。启动和引导内在气息操作全在于用口的呼气做细致的调控,这种细致的调控需要有所准备,而且一旦调控到适当的状态又需要保持住。如果也用口吸气,由于吸气的操作状态不同于呼气,吸气和呼气之间的转换会影响对呼气操作状态的精细调控和保持。因此,逆腹式呼吸不用口吸,只用鼻吸。况且做逆腹式呼吸锻炼时需要心平气和,呼吸的频率较慢,吸气量也不大,鼻吸非常适宜。

      (2)操作过程

      ① 身体姿势

      坐式最佳,尤其是盘坐。腰身挺直,但不可挺胸。坐式之所以优越,是因为坐着的时候重心较低,按中医理论解释,这有利于体内的气机下沉。在盘坐的时候,双腿交错叠加,重心比平坐时更低,气机下沉的趋势也就更加明显。挺胸有碍于气机下沉,故不能挺胸。站式和卧式都不大有利于体内的气机下沉,做逆腹式呼吸比较困难。因此,至少在开始进行逆腹式呼吸锻炼时不要采取这两种姿势。

      ② 以鼻作自然呼吸

      以鼻吸气,不必注意呼吸的深浅和速度,不必注意胸部或腹部的膨出,也不必注意吸入与呼出气息的呼吸支点位置,它可以在胸,也可以在腹,更多的情形是在胸腹之间的某个地方。由于逆腹式呼吸的操作重点是呼气,故注意力不必放在吸气的任何方面,顺其自然即可。

      ③ 以口缓慢呼气,同时启动和引导内在气息

      首先是用口缓慢地呼气。缓慢很重要,如果是急促地呼出,就不能用来引导内在气息。其次,在缓慢呼气的同时注意调整口型,要用近似于哈气的口型,嘴唇微微撮起。然后是调整呼出气息的呼吸支点,这是逆腹式呼吸操作的关键,启动和引导内在气息是否成功关键就在于此。

      这个支点大致是在咽喉部位,但上下有一个存在范围,感觉上应该是在上腭的后部和食道的上部之间,具体位置因人而异,因此需要寻找和确定。寻找和确定呼吸支点的方法是尝试,即在上述范围内反复调整呼气支点的位置,可以从上腭后部开始,逐渐向下试探,看看从哪一个点上呼出气息能够同时引导出细微的内在气息。从这一个点上,呼出的气息向外,经口呼出,而内在气息向下,朝腹部运行。这个点是呼气启动和引导内在气息的作用点,也是呼气和内在气息的共同呼吸支点。如果找到了这样一个点,就将其确定下来,以后的每次呼气都运用这个呼吸支点,以便不断引导内在气息。如果一时找不到这个点,可以上上下下反复细心寻找,大多数练习者经过反复练习都可以找到。

      寻找和确定呼气和内在气息的呼吸支点还有一些技巧。例如,呼出气息的方式有重要作用。一般说来,哈气的呼出方式较好。哈气比较内在,呼吸支点较靠下,有利于内在气息的引导。但这也因人而异,例如,有些人很善于运用类似于吹气的呼气引导内在气息。另外,口型的调整也可以起一些作用,通常宽一些的口型比圆一些的口型好。如果寻找和确定这个关键的呼吸支点仍有困难,还可以发挥一些创造性,也就是在上腭后部和食道上部之间,有意识地去建立这样一个支点,找不到就“做”一个、“制造”一个。当然还是首先尽量找,实在找不到再做,自然的总比人为的好。

      也有少数人经过一段时间练习,还是既找不到也做不出来这个关键的呼吸支点。那么,他就可以换一种呼吸锻炼方式,先不要进行逆腹式呼吸锻炼。但一时做不到不等于永远做不到,过一段时间重新学习,或许就能“开窍”。

      ④ 随呼气将内在气息输送到腹,建立呼吸支点

      找到了呼气与内在气息的共同呼吸支点,就把握住了运用呼气启动内在气息的诀窍。下一步的操作,就是继续运用呼气推动已经启动的内在气息向下运行。在逆腹式呼吸的锻炼中,内在气息不能自己运行,只能由呼气来推动。如果呼气停止,内在气息的运行也会停止。内在气息运行的速度也由呼气决定,呼出气息的速度快,内在气息运行的速度也快。但一般要求采取最缓慢的速度呼出,这样能够最为清晰地体会到内气的运行,并对它进行最为精确的控制。 

     气海穴位置在以呼气推动内在气息下行的过程中,有些初学者会感到气息不够用,不能一口气将内在气息送到腹,只能送到中途。如果发生这种情况,可以用两种方法解决。一是调细呼出气息的气流,使之能够持续更长的时间,将内在气息输送到腹;一是先将内在气息送到半路,例如送到心窝部位(两乳之间的凹陷处),等到心窝部位有了呼吸支点的感觉,再向下延伸这个呼吸支点,直至延伸到腹部。无论采用何种步骤,待内在气息能够随呼气直接到达腹部的时候,就在那里建立内在气息的呼吸支点。这个呼吸支点的位置一般在脐下气海穴处(脐下一寸左右),但也可能更低一些,在下腹部的中央。
 
      ⑤ 将内在气息贮存在腹

      贮存气息于腹是逆腹式呼吸锻炼中的独特感受。随着内在气息第一次到达腹部的自然落脚点,逆腹式呼吸的主要呼吸支点得以建立。此后,每一次呼气都推动一股内在气息到此呼吸支点,并在那里逐渐地积累起来。内在气息的积累在感觉上是呼吸支点逐渐增大,逐渐充实。

      然而应当注意,进行逆腹式呼吸的锻炼,呼吸支点并不是越大越好,也不是越充实越好。通常有大约一个鸡蛋大小,能够有少许硬实感即可。此外,呼吸支点的感觉就是一个气团,外延界线并不太清晰。

      ⑥ 不必控制腹部的膨出和回缩,只专心于呼气

      进行逆腹式呼吸训练重在将内在气息送到腹部,因此,其操作的关键环节是注意呼气。操作时不必控制呼吸时腹部的膨出与回缩,只要有内在气息到达腹部的感觉即可。如果有意控制腹部的膨出与回缩,反而会影响锻炼的进程。因为逆腹式呼吸的腹部膨出应该是内在气息积累的结果,在内在气息尚未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人为地去调控腹部的膨出与回缩,会造成腹部运动与内在气息的积累脱节,这不但不利于内在气息的积累,还可能引起不良反应,甚至出现偏差。

      实际上,逆腹式呼吸的腹部运动幅度在总体上要小于顺腹式呼吸。这是因为,逆腹式呼吸的吸气量并不大,故吸气时腹部的回缩程度有限,而由其呼气引动的内在气息到达腹部也不是越多越好,因此腹部膨出也并不突出。尤其在逆腹式呼吸锻炼之初,到达腹部的内在气息很少,根本看不出腹部有什么膨出。进行逆腹式呼吸最好的方法,或者说诀窍,就是只注意呼气,注意在呼气的过程中将内在气息缓缓送到腹部,而不去管腹部如何运动。如此,久而久之,随着腹部呼吸支点的逐渐扩大,腹部的膨出与回缩因之而逐渐明显,逆腹式呼吸于是自然形成。

      (3)锻炼场地与时间

       ① 注意锻炼地点的空气新鲜,要求如前所述。

       ② 每日锻炼20~30分钟。

      ③ 如果一时找不到呼气引导内在气息的感觉,不要硬练。不要抱着非找到不可的心态,也不要任意延长每日锻炼的时间。应该静下心来,不急切,不烦躁,将注意力放在咽喉部位细细体会。也可以放下一段时间,过几个星期再练。

      ④ 逆腹式呼吸经练习自然形成后,应持续锻炼2~3个月,以熟练掌握和形成习惯。

      (4)适用对象

       逆腹式呼吸是培育内在气息的呼吸锻炼方法,原则上首先适用于健康人,用于增进身心健康水平。

      健康人大都进行一些通常的体育锻炼,由于逆腹式呼吸锻炼与通常的体育锻炼差别较大,熟悉与适合通常体育锻炼的人未必都适合进行逆腹式呼吸锻炼。通常的体育锻炼主要是锻炼肢体,而逆腹式呼吸锻炼非但基本上没有肢体活动,而且呼吸的方式与通常体育锻炼的呼吸方式也大相径庭。因此,逆腹式呼吸锻炼更适合于健康人群中更注重内在生命能量,而并非外在肌肉强健的人。当然,内在和外在的锻炼并不矛盾,可以互相配合,但毕竟有所不同。如果能内外兼修,既有外在的强健体魄,又有内在生命能量的充实,那自然再好不过了。

      此外,由于逆腹式呼吸重在培育内在气息,培育内在的生命能量,它对于许多疾病的痊愈会有帮助。然而, 内在气息的培养过程比较缓慢,对于疾病的痊愈未必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故想要受益于逆腹式呼吸对于疾病的功效,不可有急于求成的心态。但逆腹式呼吸对胃肠疾患、下腹部的疾患起效较速,因为那是逆腹式呼吸内在气息运行经过的地方。
 
    
六字诀呼吸
 
     六字诀呼吸就是在呼吸时发出嘘、呵、呼、呬、吹、嘻六个声音,通常每次呼吸发一个声音。六字诀也叫六字气诀,这里有强调呼吸锻炼的意思。
    六字诀呼吸已经流传了一千多年,在民间和中医界都有广泛的影响,它是我国古代应用呼吸锻炼配合发音的方法强身健体、治病疗疾的一个典型例子。
    陶弘景像从文献上查找,六字诀呼吸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时期梁代陶弘景所著的中医养生专著《养性延命录》中。《养性延命录》中的“服气疗病篇”说:“纳气有一,吐气有六。纳气一者,谓吸也;吐气六者,谓吹、呼、唏、呵、嘘、呬,皆出气也。”这就是六字诀的原型。从南北朝以后,历朝历代都有关于六字诀的文献记载,内容大同小异,六个字的发音差别不大,但它们所配合的脏腑却不尽相同。可以说,众多的医学家和养生家对六字诀发音呼吸锻炼方法的推广和发展均作出了积极的探索和贡献。明朝以后,六字诀发音呼吸锻炼的方法还配合上了动作,扩大了这项锻炼方法的操作内容,使呼吸、发音、动作有机配合,不但加强了疗效,而且增加了趣味性,使之更有利于学习和流传。
    这里从呼吸锻炼的角度介绍六字诀,不介绍动作,尊重古代六字诀的原貌。此外,六字诀在古代多用于治病疗疾,其中的医学内容较多,这里的介绍则侧重于增进健康,已适用于大多数读者,对专门的医学内容,只做通俗和简要的介绍。
    (1)操作要点与机理
    六字诀呼吸的操作关键是把握好发音口型。
    ① 正确发出6个不同声音
    六字诀的发音是6个不同的声音,它们是嘘(xu)、呵(he)、呼(hu)、呬(si)、吹(chui)、嘻(xi)。这6个发音都是平声,发音时拖长音,持续于整个呼气的过程。因此,发音时要特别注意韵母,也就是拖长后的尾音不要“跑调”。正确地发出这6个不同的声音十分重要。
    依据中医理论的五行学说,这6个发音分别对应于人体的脏腑,其中“嘘”对应于肝,“呵”对应于心,“呼”对应于脾,“呬”对应于肺,“吹”对应于肾,“嘻”对应于三焦。肝、心、脾、肺、肾是五脏,这大家比较熟悉,但前面已经讲过,中医的脏腑与西医的脏器并不完全对等。六字诀发音与脏腑的对应主要是对功能性对应,并不是对脏器的结构产生直接影响。“三焦”是什么呢?按中医理论,三焦属腑,是上焦、中焦、下焦的统称,分别指体腔的不同部位。大体上,上焦是指胸腔部位,下焦是腹部,上下焦之间的体腔是中焦。三焦的功能是“通调水道”,也就是保持整个体腔气血运行的通畅。进行六字诀发音的呼吸锻炼时,每个发音会作用于与其相应的脏腑,调整其功能,起到保健、治疗的作用。因此,正确地发出这6个不同的声音十分重要,如果声音变了,就可能影响到它们对相应脏腑的作用,锻炼的效果就可能打折扣。

    至于这6个声音为什么能够作用于其相应的脏腑,中医古籍中并没有充分的说明。如果从理论上探讨,可以从中医的五行学说对声音与脏腑的联系做一些说明。按五行理论,从发音的部位上划分,牙音属木,舌音属火,喉音属土,齿音属金,唇音属水。六字诀的6个声音中,嘘为牙音,呵为火音,呼为喉音,呬为齿音,吹为唇音,故分别属木、火、土、金、水;而五脏中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这样一来,嘘、呵、呼、呬、吹和肝、心、脾、肺、肾就联系和对应起来了。五行学说还认为,同气相求,五行属性相同的事物之间能够互相呼应。因此,六字诀呼吸锻炼发出这5个声音时,相应的五脏就会同时发生反应,而发出声音的高低强弱变化也会影响到脏腑反应的性质,这样,这些声音也就起到了引导和调整脏腑功能的作用。此外,六字诀中的嘻音在五行中也属木,而脏腑中胆亦属木,并与三焦相通,故嘻音可以通三焦。这个嘻音与三焦的联系拐了几个弯儿,说明五行学说在解释六字诀机理时也有较为牵强的一面。

    现代医学对这6个发音与其相应脏腑的关系作过一些实验研究,发现了一些有意义的现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对应脏腑的声音确实能够对脏腑产生影响。例如,发“呵”的声音时,受试心脏病患者的心电图能够发生一些向康复方向的变化。但由于这些实验研究只是初步的,只能够揭示一些研究的趋势,尚不足以作出定论。
    ② 声带发音、非声带发音与不发音
    六字诀的发音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用声带发音,一种是不用声带发音。用声带发音相当于念嘘、呵、呼、呬、吹、嘻6个字,声音比较响亮;这种发音是实音,运用气息较多,发音的音量相当于日常说话的中等音量。不用声带发音是气声,声音是虚的,其声音是呼出的气息经过特定口型时形成冲击与共鸣而发出的,与声带发音无关。历史上所说的六字气诀,主要就是指这种不用声带发音的六字诀。这种发气声的六字诀要特别注意发音时的口型,虽然没有声带的声音,但口型一定要保持与声带发音相同,不然就相当于发错了音。六字气诀的发音方式运用气息较少,锻炼时比较省力。

    从机理方面看,不用声带发音的方式提示了在六字诀的呼吸锻炼过程中,对脏腑直接产生作用的因素或许是嘘、呵、呼、呬、吹、嘻6个字的发音气流,而并非声音本身。用声带发音的方式运用气息较多,与不用声带发音的方式相比较,其作用是加强了呼出的气流,但并未改变气流的性质,因为两种发音方式的口型是一样的。因此,如果确实是气流而非声音是六字诀作用于脏腑的因素,那么这两种发音方式的区别在于气息量的大小,即是量的区别,而不是质的区别。实际操作表明,用声带发音与不用声带发音的气息量差别可以相当大。

    由于两种发音方式能够造成较大的气息量差别,依据中医理论,会影响到它们的补泻作用。中医理论认为,吸气为补,呼气为泻。六字诀发音呼吸是在呼气上下工夫,在呼气的过程中对应不同的脏腑发出不同的声音,故总体上属于泻法。就泻法而言,呼出的气息越多,速度越快,泻的作用也就越大,反之则越小。如上所述,用声带发音的方式运用气息多,因此泻的作用较大,而不用声带的发音方式运用气息少,泻的作用就小。由此可以说,用声带发音的方式偏于治疗,而不用声带发音的方式偏于养生。在此还应该说明,依据中医学观点,补法与泻法是不同的调理疾病的方法,其方法本身并无优劣之分。不能片面地认为补法有益于身体,泻法有损于健康。其实,补和泻是对立的统一,保持身体健康需要正常的补,也需要正常的泻。试问一个健康的人能只进食而不排泄吗?

    六字诀还有一种完全不发音的锻炼方法,呼气时做出正确的口型,但完全不发出声音,不但没有声带的声音,连气流的声音也没有。但没有气流的声音不等于没有气流,这种呼吸锻炼方法的操作特点是将呼出的气息量控制到特别小,而且柔和舒缓,乃至于气息经过特定口型时形不成冲击与共鸣,所以连气声也发不出来。这种完全不发音的六字诀练习起来非常舒适,专门用于养生。练习这种六字诀时应注意口型不要变形,否则气流的性质就不一样了。完全不发音的六字诀气息量虽然很小,但气流的性质并没有任何改变。

    由此可见,这三种方式的六字诀呼吸锻炼都应该掌握,各有各的用处。在锻炼的顺序上,可以先练习以声带发音的六字诀,以掌握正确的口型;然后,在口型已经熟练掌握的基础上,将声带发音改为非声带发音,以锻炼气息的调控;最后,在口型与气息都已经把握自如的基础上,将发音变为无音,以体会六字诀的“此时无声胜有声”之妙。三种锻炼方式都掌握以后,可以根据锻炼目的的需要,分别使用它们不同的补泻功效。
 
③ 呼气发音与吸气发音
    六字诀的大部分发音吸气时也可以做,例如“呼”、“嘻”、“呵”等,但历代文献中均没有关于吸气时发音的记载,这里介绍六字诀呼吸锻炼,也循古例,只在呼气时发音。

④ 口型
    无论是用声带发音、不用声带发音,还是完全不发音,口型的正确与否都是做好六字诀呼吸锻炼的决定性因素,因为口型决定呼出气流的特异性。如上所述,呼出气流的特异性可能是六字诀呼吸对于脏腑的主要作用因素。
    六字诀呼吸中的口型由口唇、牙齿、舌头以及两腮的综合活动而形成。我国有些地区的练习者由于方言的关系,发六字诀中的某些音不很准确,甚至发不出来。这不是声带的问题,而是口型的问题,也就是在他们的方言中,很少出现甚至不出现类似的口型,所以做起来很困难。不同国家的练习者也有这样的问题,六字诀的发音不少外国人都发不准确,甚至有些外国人干脆就将这6个发音改为本国语言中较容易发出的声音。这种做法并不妥当,因为发音变了,口型肯定就不一样,而由口型决定的呼出气流也必然不同,六字诀呼吸锻炼的效果就会受到影响。
    因此,无论是何地的练习者,都要注意把握好口型。即使有些困难也要通过加强练习来解决,而不要采用其他办法。
    ⑤ 鼻吸口呼,用顺腹式呼吸
    六字诀呼吸锻炼是在呼气时发出声音,因此要求用鼻吸口呼。而且由于重在用发音调理脏腑,故呼吸的重点在呼气而不是吸气。锻炼时可以不管吸气,只细心端正口型,控制呼出的气流即可。此外,为了更好地发出声音、把握气流,六字诀呼吸要求将呼吸支点放在腹部,采用顺腹式呼吸的控制方法。
    (2)操作过程
    ① 身体姿势
    站式、坐式均可。年老或身体较弱者可取坐式。无论站式、坐式,均要求放松安静,头颈端正,百会朝天。双目向前凝视,但视而不见,将注意力放在呼吸上。双手自然安放,两足平行,与肩同宽。全身肌肉放松,意识也放松。
    ② 以鼻吸气,吸入腹部
    以顺腹式呼吸方法吸气,但不必刻意追求腹部的膨出与回缩效果,只要呼吸支点在腹即可。吸气的速度可以较快,但吸气量不宜太大,应小于专门做顺腹式呼吸时的吸气量。如果吸得很满,腹部肌肉的伸拉接近极限,自如控制的能力就会减弱,这将影响对呼出气流的精细调控,不利于正确的发音和把握音量。③ 做好呼气发音的口型
    在呼气之前做好所要发出声音的正确口型。6个声音的口型各不相同,分述如下:
    嘘(xu):双唇微微闭合,有横绷之力,舌尖向前,两边向中间微微卷起,舌体稍向后缩,上下齿间留有缝隙。
    呵(he):半张口,舌体微微上拱,舌边靠下牙。
    嘘字口型及发音气息呵字口型及发音气息
    呼(hu):口唇撮圆似桶状,舌平放前伸,舌体下沉。
    呬(si):双唇微向后收,上下牙齿相对,舌尖伸向上下齿缝内。
    呼字口型及发音气息呬字口型及发音气息
    吹(chui):双唇向两侧拉开收紧,舌微微上翘,舌体、嘴角后引。吹发音的口型与其他发音的口型不同之处是,发音期间口型有变化,是一个活动过程。
    吹字口型及发音气息嘻字口型及发音气息
    嘻(xi):双唇微开而稍向内扣,上下相对但不闭合,舌尖轻抵下齿。
    ④ 发音气息
    嘘(xu):出自于牙齿间、舌两边的空隙间。
    呵(he):出自于舌与上腭之间。
    呼(hu):出自于口腔中部,经撮圆的口唇。
    呬(si):出自于上下齿间。
    吹(chui):出自于舌与唇之间。
    嘻(xi):出自于两边牙齿的缝隙。
    ⑤ 控制呼吸节奏
    由于需要发出特定的声音或气流,六字诀发音呼吸的锻炼需要控制好呼吸的节奏。这包括控制吸气、呼气的长度,以及呼吸间的停顿。六字诀呼吸发音使用呼气,故一般说来,其吸气时间较短,而呼气时间较长。但吸入和呼出的气息量大致相等,所以吸气短而急促,呼气长而舒缓。另外,由于要在呼气的时候发音,在吸入气息后需要有一个停顿为发音做准备,且发完音之后,在吸气之前,也需要有一个停顿,以完成从呼气到吸气的转折。因此,六字诀呼吸在吸与呼之间和两次呼吸之间均有少许停顿。如此把握好呼吸的节奏,进行六字诀呼吸锻炼时才能从容不迫,平稳有序。
    (3)锻炼场地与时间
    ① 场地除要求空气新鲜外,还应该注意远离学校、居民住宅等安静的地方,不要因发音干扰他人的工作与生活。
    ② 每日锻炼20~30分钟。用声带发音的六字诀运用气息量较大,因此锻炼的运动量也相对较大,所以锻炼的时间可以适当缩短一些;不用声带发音的六字诀运动量较小,锻炼的时间可以适当延长;而完全不发音的六字诀运动量相当于日常鼻吸口呼的自然呼吸,只要感到舒适自如,锻炼时间可以比较随意。
    ③ 六字诀发音呼吸锻炼从开始锻炼到完全掌握,大概需要2~3个月的时间。
    ④ 依据五行学说,六字诀发音呼吸锻炼可以配合季节、方位练习。具体可参见下表:
    五行木火土金水木发音嘘呵呼呬吹嘻脏腑肝心脾肺肾胆、三焦方位东南南西北东季节春夏长夏秋冬春从方位上看,练习六字诀发音呼吸可以从面向东开始,然后转向南、西、北,结束时还是面向东,刚好转了一个圈。练习时不必发一个音就转一个方向,可以发同一个音6~9遍,然后转向发下一个音。例如面向东发“嘘”音6遍,然后转向南发“呵”音6遍,依此类推。配合方位的练习只适宜站式,坐式就不太方便了。
    在季节上,根据中医理论,季节与脏腑相应,特定的季节适于锻炼相应的脏腑。例如,春季宜养肝,夏季宜养心等。长夏是指暑湿季节,宜养脾。因此,在春季到来时可以多练“嘘”字,以应时养肝,夏季到来时可以多练“呵”字,以应时养心,以此类推。但应注意:每次练习6个发音都应做,只是在相应的季节多练几次相应的发音即可,不宜只练1个发音。
    方位、季节的配合是六字诀发音呼吸锻炼的“配件”,练习时可选用,也可不选用,练习的重点还是发音或不发音的六字诀本身。配合方位、季节的练习可以增加练习的趣味性,也可能增加锻炼的效果。

   
(4) 六字诀发音呼吸
    适用对象:
    六字诀发音呼吸锻炼主要针对脏腑,适用于健康人调理脏腑的功能,也适用于轻度脏腑疾病患者的康复。

    前面谈到六字诀发音呼吸锻炼主要是泻法,补与泻是对立的统一。这里进一步说明,呼吸锻炼的泻法主要是增强体内的气机活动,疏散淤滞,使气机条达通畅,与上吐下泻的泻法完全不同现代人生活节奏比较快,人们的情绪变化大,气郁情急的身心状态经常发生,此时应用呼吸锻炼的泻法进行调理,是简便而有效的方法
 
     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在郁闷之时长叹一声,就是在用呼吸的泻法来疏散肝气的淤滞。请想想看,那一声长叹是不是很像“嘘”的发音?用“嘘”字疏泻肝郁,或许就源于叹息吧!由此可见,适当运用泻法,使脏腑的功能重新活跃,本来就是人体自身的反应性保护机制,六字诀发音呼吸的锻炼方法只是将这一保护机制有意识地、系统地发扬光大罢了。另外,六字诀发音呼吸锻炼泻法的强度可以通过发音方式自由调控,用声带发音的泻法最强,不用声带发音次之,完全不发音几乎谈不上是泻法,可以说是平补平泻,气机的出入完全是平衡的。总之,还是补泻因人而异,泻法未必不有益于人,补法未必全益于人,是补是泻,须看需要而定。

    依据五行学说,六字诀发音呼吸锻炼的发音顺序对于疾病的治疗作用也有些讲究。按五行相生、相克的不同,六字诀的发音顺序有两种。一种是呵、呬、嘘、呼、吹、嘻,是五行相克的顺序;另一种是嘘、呵、呼、呬、吹、嘻,是五行相生的顺序。所谓相克,是指前面的事物制约后面的;所谓相生,是指前面的事物提携后面的。所以,相克的发音顺序以控制、抑制后面的脏腑活动为目的,而相生的发音顺序取使后面的脏腑生机发达之意。日常的养生练习,只取相生的发音顺序即可,如果要用于轻度脏腑疾患的治疗,则可灵活掌握相生、相克两种顺序。例如,如果心火过旺,情急烦躁,可以采用相克的发音顺序,以抑制心火,但如果是心气不足则可以采用相生的发音顺序,以促进心气之生机。

    另外,依据五行学说,六字诀呼吸锻炼还有“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的用法。所谓母子关系,是相生关系的一种比喻,生者为母,所生者为子。例如,五行中木生火,其所属的脏腑是肝与心,也就是五脏中肝生心,那么,肝为心之母,心为肝之子。但要注意不要理解为肝脏可以生心脏,而可以理解为肝脏的功能能够加强心脏的功能。以肝、心的母子关系为例,“实则泻其子”的意思是说,如果肝火上炎,可以采用泻心的方法治疗,因为二者的功能是相联系的,泻了心火,肝火也会减弱,好比扬汤止沸;而“虚则补其母”的意思是说,如果心火过旺,可以采用泻肝的方法治疗,泻了肝火,心火也就弱了,如同釜底抽薪。

    由此可见,六字诀发音呼吸对于脏腑功能的调节很灵活,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进行辨证应用。但这里的介绍主要还是一般原理,以加深读者对这一呼吸锻炼方法的理解和增加阅读兴趣,并不是介绍具体的应用治疗技术。如果有兴趣应用六字诀呼吸锻炼的方法治疗疾病,还应该向有经验的中医请教,不要盲目练习,以防出现偏差。
    综上所述,六字诀是一套完整、系统的发音呼吸锻炼方法,只要运用得法,持之以恒,必将有益于身心健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