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o
![]() 贵宾 积分 4493 帖子 1737 阅读权限 10 注册 2006-1-14 状态 当前离线 |
2#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6-3-20 16:57 只看该作者
阶段
武士形成为一个阶级并建立政权,历经近3个世纪的曲折过程。这个过程大体可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土着扩张阶段,939年平将门之乱以前; 第二,对抗朝廷阶段,平将门之乱----1028年平忠常之乱; 第三,充当鹰犬阶段,平忠常之乱----1156年保元之乱、1159年平治之乱; 第四,形成新贵阶段,保元、平治之乱----1185年平氏灭亡; 第五,建立幕府阶段,平氏灭亡----1192年源赖朝任征夷大将军。 以下以平、源两氏势力消长及有关重大事件为线索,描述各阶段的基本状况与特征。 土着扩张 桓武平氏的始祖高望王,889年赐姓平氏,被任命为上总介,下放坂东(关东)。坂东是镇抚虾夷的前进基地,是落后的边陲之地。“凶徒结党,群盗满山”。高望王下放坂东是朝廷为加强边备而采取的一个部署,但却为平氏土着(定居、扎根)关东,扩张势力提供了机会。因为边陲遥远,朝廷鞭长莫及,控制力弱。 国司官分四等:守、介、椽、目,任期四年。高望王任期届满后,未回京都,而在坂东定居,以便扩大势力。到其子代,势力已达于上总、下总、常陆。高望王的8个儿子中,有3人任镇守府将军(长子国香、三子良将、四子良孙)。此外,国香任常陆大椽、二子良兼任下总介、良孙任上总介、七子良持任上总介、八子良茂任常陆少椽。而到其孙代,势力更扩大到下野(良茂子良正任介)、相模(良将子将文任守)、武藏(良兼子公雅任守)、陆奥(国香子贞盛、繁盛任守)等地。在平将门之乱爆发以前平氏已三代称雄坂东。 平氏扩大势力的手段:与地方豪族联姻,如国香与常陆椽源护有姻戚关系。源护为嗟峨源氏,也是赐姓皇族。这是和平手段。非和平手段为私斗,如931年良将子将门与伯父良兼因“女论”而发生战争(后者之女为将门妻)。四年后(935)将门又与常陆椽源护及伯父国香交战,杀源护子及国香,继而又与国香子贞盛等交战。双方都向朝廷申诉。先是朝廷发太政官符追捕将门,将门上洛陈弁后又发追捕良兼、贞盛、源护的官符。贞盛不服也上洛陈词,朝廷又发太政官符责问将门。双方都企图利用与朝廷的联系,使争斗有利于自己。 十世纪中叶,平氏已在坂东构筑了足以发动反乱的实力。就平将门而言,他在下总国丰田庄建立据点,势力范围及于相马郡与猿岛郡。他在猿岛郡的石井乡还建有营所。营所既是将门出巡的休憩处、四方人马来往的住所,又是储藏兵器的仓库、堡垒。将门有一支自己的武装,大约一千人,称为“驱使”(可能是亲兵)、“从类”。此外,还能动员、指挥大约八千人的称为“伴类”的其他地方豪族的武力。如上述,他在中央贵族中也有自己的后台。将门不仅在同族间进行秘斗,而且干涉其他地方豪族与国司间的争斗。如939年武藏权守兴世王与足立郡郡司武藏武芝发生争执,兴世王违反惯例率兵强行进入足立郡内,没收、查封百姓的财产和房屋,“将门急闻其由,告从类云:武芝虽非我近亲,但我欲镇定彼此之乱”。于是率兵“向武藏国”,与武芝一同责问国府。 总之,经过三代人四五十年的扩张,平氏已形成了称雄坂东,足以发动反乱的实力。显然一旦时机成熟,他们的能量散发出来,必然会形成震动全国的大反乱,而其导体即是国衙的压迫。 对抗朝廷 本阶段起自平将门之乱,迄止平忠常之乱。先叙述这两次事件的概况。 平将门之乱爆发于939年(天庆二年)。起因是常陆国新资族藤原玄明不服从国司,“素为国之乱人,至官物叫柬把不济。行文多次,竟敢对抗不服”。于是国司藤原惟几派兵追捕玄明,玄明逃奔将门的据点下总国丰田庄求援。11月将门率兵攻打常陆国衙,以千人胜三千国衙军,占领常陆国衙并夺印镒(官印与仓库钥匙)。其时,武藏权守兴世王建议将门攻占整个坂东,“既已背朝廷,取常陆,则掠取坂东,其罪亦同”。将门接受此建议,于12月11日占领下野国府并夺印镒,15日又驱逐上野国守并占领该国府。至此,将门己控制了下总、常陆、下野、上野四国。继而,听从自称八幡大菩萨使者的女巫宣告的神谕,于12月19日在上野国府宣称自己是新皇,任命了左右大臣、纳言、参议、文武百官及坂东八国国司,并计划在其根据地下总国亭南建造皇都。朝廷得报,大为震动。但迟至次年1月1日才任命东海、东山道追捕使,11日向东海、东山道诸国发布追讨官符;同时停止节会,并向神佛祈祷(在1、3、6、7诸日)。但此次追捕使似乎未能成行。19日重新任命参议、修理大夫藤原忠文为右卫门督、征东大将军,但组建征讨军又费时近20天。征讨军由“诸司各所堪兵者”及沿途征集的“诸国之兵”组成。2月8日征讨军终于出发,但到达坂东时将门已被平贞盛与藤原秀乡的联军打败,并在2月14目的会战中中箭身亡。藤原忠文不过扫荡将门的残部而已。平贞盛是将门的宿敌,藤原秀乡也是地方豪族,当时任下野国押领使。两人联合,打着追讨官符,纠集诸国势力,也不过400兵。其取胜的原因是:利用平将门的约八千人“伴类”返回乡土的时机。3月有功者叙位,藤原秀乡从五位下,平贞盛从五位上,源经基从五位下。4月25日将门首级送至京都,挂于东市广场示众。 平忠常之乱爆发于1028(长元元)年。平忠常是桓武平氏的一支,将门叔父良文之孙。他继承父祖的遗产,以上总为根据地,成长为关东东部的有名的军事贵族。他曾任武藏国押领使、上总介、下总权介等官职。平时即“对抗国司,怀有枭恶野心,反叛皇室,吞没公物,并夺取调庸等税品”(1046年源赖信在石清水八幡宫祭祀告文中言),从而得到不满国司苛政的地方豪族们的拥护。1028年6月起兵攻安房国,杀国守藤原惟忠,公开叛乱。朝廷得知安房守被杀,立即派平直方(平贞盛之子)等为迫讨使,但公卿们讨论出兵的吉日费了40多天,到8月5日才正式出兵,也不过200骑。而在此以前平忠常又占领了上总国衙。平直方追讨军与平忠常转战2年,屡战屡败,未能平定。后者在房总半岛(上、下总、安房三国)掌握政权达三年之久。1030年9月朝廷召回平直方,任命新任甲斐守源赖信为追讨使。源赖信率“馆乃者共”(警卫国司的直属军)与“国兵”(国内之兵)共2000人,同时得到左卫大夫平惟基的3000骑兵支援,合计5000人。平忠常的兵力没有记载,从平直方2年未能平定,源赖信需要平惟基的骑兵支援看,平忠常的兵力当在他们两人之上。又从上总守在乱后的报告中所称:“追讨忠常后关东之民仍抗拒公事”看,其兵力大部分如将门那样也是伴类,即得到地方豪族的支持。但当平忠常得知源赖信出征后,却在其出发以前突然亲自往甲斐向赖信呈名簿和谢罪状,表示服从与投降。后在押解京都途中病死。日本学者认为:这是因为源赖信初下关东时已使忠常服从自己,因而当忠常听说自己的主人任追讨使时立即请降,或是因为连年战争,房总荒芜。据说上总国原有22900余町步田地,战后减少到18町步。离散他乡的民众经数年以后才返回故里。 平将门之乱与平忠常之乱相隔近一个世纪,但有许多共同点。第一,反乱的主角是恒武平氏。平将门一文因反乱失败而衰亡,其他平氏仍在关东发展,因而又有平忠常之乱。在近一个半世纪中,关东为平氏的势力范围。第二,目的明确:以武力耷取地方政权,对抗朝廷。将门虽开始并不想以朝廷为敌,但一旦举事就十分坚定。不但自称新皇,建立对立的朝廷,而且提出了一套理论。他在给原主藤原忠平的信中称:“将门为柏原帝(桓武天皇)的五世孙,即使永久领有半国,岂可谓非运哉。”又举契丹阿保机灭渤海国建辽国为例,称“以兵威取天下者史书不绝”,“将门扬兵威于关东,耀武功于中外,必能战胜当世之人而为君”。平忠常虽未称新皇并提出造反理论,但一开始即以国衙、朝廷为对抗的目标,而无须其他导体的引导,如他人的建议、女巫宣告的神谕等,反映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建立政权的目标更加成熟。第三,形成了一支有组织的武装力量,作为夺取政权的工具。将门的驱使、从类、伴类总计约有一万人;平忠常早已是关东东部无与伦比的“兵”,其兵力决不会在将门之下。将门之乱初,时任武藏介的源经基曾向朝廷告密,但朝廷未采取行动。而平忠常之乱一开始朝廷就十分重视,也可说明其规模超过将门之乱。第四,时间长。平将门之乱,不算私斗,从将门干涉武藏国司与足立郡司之间的争斗算起,延续了一年多。平忠常之乱坚持了三年之久。地方反乱以前也有,如藤原广嗣之乱(740),不过是中央贵族争斗的延长,所用兵力为军团兵士,并且不出月余即被朝廷派遣的追讨军平定。将门、忠常之乱无论在反乱目标上、动用兵力上,或是在延续时间上,都与以往的地方反乱不同,他是不同性质的反乱。第五,失败非因朝廷军事镇压的结果,而是出于内部原因。朝廷虽派遣了追捕使、追讨使,但动作迟缓,能动员的兵力远不及反乱军。平将门之乱因平贞盛与藤原秀乡的倒戈而失败,平忠常不战而降也是由于源赖信的威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