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生邮路 两代归心(影评)

 夕阳彩韵 2011-07-14

一生邮路 两代归心

——浅评电影《那山 那人 那狗》

  电影《那山 那人 那狗》是由导演霍建起根据彭建明的同名短篇小说改编而拍摄的。这部影片先后获得了第23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公众最喜爱的影片”大奖和第31届印度国际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银孔雀奖;并获得1999年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及最佳男主角奖和获得2001年日本电影奥斯卡奖“最佳外语片”。

《那山 那人 那狗》影片故事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湖南西部山区,主要围绕一条邮路进而拓展为两代人的一生及情感的规程而展开的。片中由腾汝俊饰演的父亲山里的老邮差,年老多病,即将退休。由刘烨饰演的儿子接了他的班。第一次去送信,父亲不放心,便陪他一同去。漫漫山路上,父子俩头一次这么长时间在一起,山民们对老邮差所表现出的亲情使儿子对父亲有了新的认识。因相处的时间少而造成的陌生感渐渐消失了,儿子由衷的喊出了一声“爸”,父亲一辈子孤独的工作,从此刻起获得了最大的满足……

影片在儿子干净温和的解说中展开,加上舒缓的背景音乐,宁静的山水画面,很快将观众引入到一种平缓而抒情的意境,开始让人感受到这部影片的抒情性。 影片的故事架构以父亲与儿子的情感为主线展开,由最开始镜头中父亲与儿子关系的冷淡、生疏作为铺垫,为影片后续煽动情感的高潮埋下伏笔,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人强烈的情感冲击。儿子记忆中的父亲严肃、冷峻,一家之主的刚毅果断、沉默寡言是儿子眼中父亲形象的标志。剧情开始部分,父亲决定陪儿子走一次邮路,临行前儿子对母亲的关心,叮嘱她一个人在家要多照料,仅几句叫“妈”的呼唤却深深的印在了父亲的心上。当父亲走在儿子身后抱怨地低声说道:“妈,妈的,叫那么亲。”他的表情是酸涩、无奈的。一位儿子心目中无比威严,为了工作这份职责甚少回家的父亲却有着如此细腻的情感。正因为父子之间从小缺少沟通与了解,当他们两人同时走在这条邮路上时,两人竟都不知开口说什么好。在第一次路途中的休息,当父子两人同时开口关切地问道“累不累”时,这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亲情的默契打破了邮路上的沉寂与尴尬,父子两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也逐渐深入开来。

导演独具匠心,通过儿子之口,交代了隔阂的起因,同时刻画出父亲曾有的风华正茂的年轻岁月。该影片擅长抓住细节特写来表现父亲对儿子的深情。当儿子出门,父亲担心他路不熟,希望老二为他领路,将老二推出去时的决绝;当父亲注意到儿子休息时揉肩,在父亲想开口说些什么之前,喉咙是哽咽着的。这些细节的处理无不将父亲细腻的情感一点一点发挥出来,逐步在观众心中积累酝酿。影片中每一处镜头语言,都是细腻精致的,那些无言的感动充斥在镜头画面的每个角落,如同静水微澜,在观众心头荡漾波动起难言的触动。这种酝酿积累,随着情节的发展和情感的推进,在“背父过河”这一场景中终于发展到了顶峰。儿子的一句“以后有我在,你就不用趟这冷水”震在父亲心头,一股从前不曾感受过的暖流油然而生。在这一细节刻画中,导演的细密心思和高超技巧完美结合,在唯美的画面和动人的故事情节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父亲伏在儿子背上,静默无言。但演员的表情语言恰在此时体现出口头语言所无法企及的巨大张力。背上的父亲揽着儿子的肩头,低头看向儿子的脖颈,随及转头望向远方,稍稍抬头仰望,那是刚好能遮掩泪花的角度。而后听见儿子的一句“爸”,虽是如此的平凡,平凡到我们所有人都早已忽视,却足以让父亲惊喜万分,马上对老二倾诉到:“老二,你听见了吗?他喊我‘爸’啦。”导演洞见了人间亲情的冷暖,却不在过程上做多纠缠,留给观众的是一片宁静的天空,和情感的沃土。父子两代人的内心世界从此交融,由血浓于水的亲情牵引,达到内心情感的归一。

一生的岁月,在一条邮路上演绎,似乎很困难。但这条邮路不仅仅是一条邮路,他所承载的是父亲的情感和梦想,心灵的守望,让父亲心甘奉献出自己的青春和一生。父亲在邮路上作为乡邮员的工作充斥的不仅是他满腔热情,更重要的是他强烈的责任感。在整理邮包的时候,没人的手法比他更娴熟;山里人不同的邮件,不同人的信件需要注意不同的地方,没有人比他更清楚细致;这条漫长而艰辛的邮路,没有人他更脚踏实地。一句父亲的独白:“我这辈子独往独来,还没享受过呢。”注定了他操劳的一生。而就在这样一条艰辛的邮路上,父亲却坚定地说;“不兴自己喊苦。”面对儿子想搭便车的心理,却执意要自己一步一步走,只留下一句:“这么走踏实,有准头。”影片中对于“五婆”这一故事情节的处理,深刻具体的从另一个角度切入,给观众展现出父亲处事的谨慎负责,又充满了山间最纯朴感动的人性美。那是父亲面对一张空白信件的用心良苦和多少年来不畏风雨的坚守。凡是该干能干的你就干,无论自己承受多少苦累。

除了父亲邮路上一生的守候,挥之不去的,还有那大山情节。像母亲曾说过的一句话;“山里人住在山里,就像脚放在鞋里,舒服。”除了母亲有着大山情节,其实父亲也有,山里人更有。这是每个山里人心中都存在的对故乡大山的挚爱之情。大山里的生活是一种单纯的境界,一种不被人打扰的纯粹心境。山里的世界比起山外来。少了些世俗纷争,多了些清静悠远;少了些喧嚣繁杂,多了些安然纯朴。即使父亲往后不来了,心里照样装着大山,装着这条邮路,人的心其实比腿还累。

整部影片映入眼帘的是唯美的田园风光,美得如此纯净自然,令人神往。郁郁葱葱的大树,轻如云烟的薄雾,缤纷的夕阳,清澈的溪水,朴实的农家风情,如诗如画般恬静怡人。镜头缓慢的移动给人以平实拍摄纪录片的感觉,故事娓娓道来,心慢慢被影片占据。最后,影片仰视镜头拍摄,父亲每次回家;母亲在桥头的等候;父亲抱起母亲画面的慢镜;我背起邮包;还有那个侗族姑娘,影片在处理这些画面的时候采用了黄色调,充分衬托出了人物的高贵品质,人物的精神品质也随之定格。

影片中远景、中景、近景,各个角度的镜头不遗余力的标绘山路风景。父亲与儿子的距离一次次缩小,又一次次悠然拉开。父子两人之间的隔阂也随之彰显而来,渗入更深层次的分析,山里与山外、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也由此柔和的画面而被巧妙的揭露出来。影片着意展现和塑造“距离”这一深刻内涵。一方面,漫长崎岖的山路是本片故事情节发展的实际物理空间,又是父子俩心灵交汇、重寻父子深情的心路历程;另一方面,父子距离的缩小乃至消失不见又是父亲温厚慈爱的脉脉三春之晖终于换得儿子寸草之心的认同和叙事线索。让现代充斥着城市冷漠气息的人感受到了无法企及的纯朴与自然。那是乡亲们把父子两人送到村口,还守在那看他们走远,还会惦记着他们;那是路途中为过路人准备的水坛,总会盛着清水;那是乡亲们热情的招待和唯美的风俗庆典。这一切看似的安宁与美好,其背后所透露的真实本质在影片中“五婆”这一段故事情节给观众引导了另一个切入口。原本生长在大山里,拥有着自然纯朴本性的大学生。走出了大山之后,却失去了音讯。连最本源的亲情孝道在残酷的现实冲涮也下消失不见。这是山里与山外的矛盾,人性本质的揭露,让我们在欣赏影片唯美的自然风光与纯朴的风俗人性美时,无法不正视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不和谐,由此强烈的对比下在观众心中留下的痕迹是亦然沉重的,它所企及的是我们所无法回避的现实社会,以及对生活、对人性的思考。

一条邮路,承载着乡邮员们一生的守望和梦想,两代人的情感也在邮路途中达到了归一。感动与唯美的背后,留给我们的是挥之不去的痕迹和发人深省的思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