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難言也集

 周珏 2011-07-14

難言也集

2008-12-24 09:57:48|  分类: 默认分类 |  标签: |字号 订阅

(1)      題辯

意拳正軌序:「技擊一道,甚矣哉之難言也!」今我以難言而強言之,「言出無心」也。「心無其心」、「無心之言」,是謂「無為而為」耶!朱謙之解道:「與時遷移,應物變化。」故難言也。

(2)         韓嗣煌先生打油詩(作者 -- 韓嗣煌先生)

「不重神意重鬥牛,鯉魚掛在柳枝頭,猴子游泳羊上樹,痴兒猶想抱鐵球」。不論散打推手,最忌鬥牛,易生拙力也。

(3)         步原韻和韓嗣煌先生打油詩(作者 -- 葉希聖)

「努力糾纏似鬥牛,扯髮拉衫抽「褲頭」,雙雙倒地葫蘆樣,合演〝英雄〞滾雪球」。

(4)         步前韻縮腳詩   ( 作者 -- 葉希聖 )

「不重拳道重吹牛,隔山打死牛多頭,千招萬式成何樣?破球!」

(5)         力之訣 ( 附註 )

試力如抽絲,發力似斷繩,欲緊須先鬆,運力猶打棉。 ( 附註 )

(6)         單簡勢之簡義

「空中旗」、「浪中魚」、「水漂木」、「風捲樹」、「湖裏舟」……無他也,趁勢、順勢、應勢、因勢、乘勢,借勢而已。

(7)    六力而巳乎

意拳正軌︰「動時大小關節無處不有上下前後左右百般之二爭力,如是方能得周身之渾元力也。」

(8)         具形與形具

讀意拳綜,意拳正軌歌訣一章關於「形具切忌散」,「形具」一詞之推敲,我以為此兩字其實是手民之誤。只要將兩字互調,「形具」寫回「具形」便可,因「意拳正軌」有:「有具形而出,無形而落」之句。又,「具形切忌散」乃「形不破體」、「破體而力散」之合義。

(9)         師生口徑

王薌齋老先生 ( 以下簡稱王老 ) 常說:「直接了當」。 ( 不寫直截了當 ) 。韓星垣老師 ( 以下簡稱韓師 ) 常云:「只有一、沒有二」。王老:「一觸即發」。韓師:「一碰就出去」。此種打法,以清脆利落為準,拖泥帶水不為能為也。

(10)       「推」與「發」

一般人以「推」為「發」,殊不知「推」與「發」既相干又兩碼子事。個人以為有時候在某種情况之下:「推」只是手段,「發」是目的。「推」是持續力,「發」是發放力。「推」又如撬棒之撬動物體 ( 起重作用 ) 。「發」如弓之放箭。己如弓,彼如箭也,並不是吾人所見的怒目張眉,頸筋大現,滿臉通紅,硬使勁地往前撞推,逼使對方後退失重或碰著椅子而倒下謂之「發」也。

(11)  推手之本

推手者,不是詞語上之你手推我手也。果如是則名副其實之推手矣,難言技也。推手之意義有多種,例如聽力、化力等。此處只談其「本」是基於推手時力量之來源而言。夫推手者,以我足推我身,以我身推我手也,是為「本」。若是以不附加身體力量之手推對方之手或身,則流於「末」。手原來是末梢,足為根本也。單以梢節之手力推對方,其力必然是片面的、局部的、本末倒置之力,且易為人所制。故發動推手,應以足推身,以身帶動手,以身推手及於對方之身手,是謂「推已及人」也,一笑!

(12)    試力無限於動作之大小

「大動不如小動,小動不如不動,不動之動才是生生不已之動。」一般習意拳者以為大動作之試力才是試力,甚至攪到手指都顫動起來才是得勁。殊不知「動愈微,神愈全」。韓師說:「要盡可能做到看不到動為善至」。拳論:「試力由不動中去體會,再由微動中去認識。欲動又欲止,欲止又欲動,更有動乎不得不止,止乎不得不動」。「只許有動之因,不許有動之果」。所以嘛,試力無限於動作之大小也。至於試力進行中手指產生顫動,是意力達於指尖,欲出不出之現象。切忌刻意模仿,矯揉造作,雖然形似而力不逮也。手指之顫動有如上述,其他成因亦多:有用意念使之隨意顫動,例如推拿術之振顫法便是;有受冷而顫動;有驚怯而顫動;有盛怒剌激而顫動;亦有精神、神經、心臟他病引起之顫動 ------- 。

(13)  平樁與戰樁   

「平樁」,有人叫健身樁,「戰樁」,即是技擊樁。這兩個樁名是韓師傳來的。我挺喜愛戰樁這個樁名,聽到它,就好像聽到戰鬥號角之吹響,馬上雄糾糾,氣昂昂,精神振奮,勇氣百倍。「平樁」與「戰樁」都是意拳樁法, [ 能使弱者轉為強,拙者化為靈 ] 。 [ 利於生勁,便於實博 ] 。健身與技擊相輔相承,唯一區別者正面與斜面而已。你可相信「平樁」不能鍛練技擊,「戰樁」不能達致健身乎?須知正斜互轉,奇正相生,有其至理者。韓師授拳由「平樁」轉「戰樁」,「戰樁」轉「平樁」互為根用,守中用中,敏捷異常,非一般時下之將平樁與戰樁分家,兩不相干也。正面「平樁」好比迎客,斜面「戰樁」好比送客。正面是誘敵,斜面是擊敵。 ( 應當平面亦可擊發 ) 。王老詩云:「正面微轉即斜面,斜面迎擊正可摧」。正好說明「平樁」轉「戰樁」之運用及其相互關係。假設左斜面轉右斜面,其過程必經正面過渡,沒有正面之過渡能嗎?不能!那?你就會硬偏於左斜面,成為半身不遂之人矣。故此「面面能打發,點點皆彈簧」是吾人極力追求之目的。

(14)       駝背與突篤 ( 突臀 )

              「一身備五弓」之說,始見於形意拳訣:「一身俱五弓,身弓最為重,肘膝四張弓,發勁不離身。」後見於陳家太極拳。今人卻弄成駝背或突臀為能事,不可取也,因為如此一來,就好像彈簧之彈性疲勞,有放無遒,有?無歛,不但不能發人,亦抵消了自己發出之力。故「身弓」之重要乃在腰脊發力時形成之態勢,而非駝背與突臀。

(15)       含胸拔背

拳界有含胸拔背之說,其實能含胸即能拔背,反之亦然。不過拔背一詞用於「背脊向天」之獸類斯可,用於人類則有所?詳矣。人類自從站起來之後,拔背之義應以頭項挺拔代替之,而拔背改為圓背,庶乎可矣。「意拳正軌」有道:「胸背宜圓」是也。

(16)    圓胸背與脫肩

圓胸自能圓背,若懂脫肩,則一而二矣。用肩之法,南方曰脫膊、吐肩。北方曰脫肩、順肩、送肩。王老詩有云:「脫肩鬆臂懶束腰」。韓師亦說:「拔臂助長」。圓胸、圓背、脫肩三動齊作,有「打破」之力。

(17)    增長力量

嘗聞人云:「意拳沒有教人增長力量之功法」。其實不然,意拳的站樁、試力、發力都是增長力量之功法。習拳一得:「若主觀的認為以很簡單的姿式站著一動也不動,如何能長力? - - - - - 是根本沒有認識。其實就是這樣站著不動,不但能很快的增長力量 - - - - - 。至於試力、發力則更是加強增長力量之功法。可惜的是,習者隨學隨止,或一曝十寒,不肯下功夫,且更心存僥倖,妄求一夜大力之「神方」,難言也!

(18)    日用平常之間

王老在意拳正軌自序中說:「夫真法大道,只在日用平常之間。」比如艄公搖櫓,船夫?船,轆轤打水,輪軸運轉,水中游泳,力士挺舉,遙控風箏,土人搗杵,打人如走路,蓄力似張弓。又如鑽孔、鋸樹、刨木、推磨、鉤銼 - - - - - 都是兩個力形成,且有多層意義,宜細味之。

(19)  站樁如打傘

拿打傘來喻站樁,似在攪笑,若揣摩其理,解開其意,則近技也:傘柄如身,傘把如足,傘頂如頭,傘開關樞紐如腰胯,傘骨架如上肢,傘包含開合、鬆緊、遒放、方圓、支?力、彈性力 - - - - - 還有力場。

(20)    力場

以抱?為例,如兩手所抱之空間,兩足相距之空間,上肢與下肢相距之空間,頭與上肢相距之空間,上肢與上下之軀相距之空間,兩足相距之空間 - - - -- 都有力場。此力場比方?塊磁鐵在相距之空間具有吸引力的磁力場一樣。此力場在「間架」各肢體之相互空間上,由神意使之靈通,形成有形「間架」和無形「間架之空間」之?一體。傘之力場可拿傘面布喻之;皮球之空氣可喻力場;天體各星球之間互有力場,這是宇宙引力 ( 萬有引力 ) 所形成。人體間架在拳學上之力場可以稱之為「爭力場」或「渾圓力」以區別電力場和磁力場。先師韓星垣先生之深厚,豪邁,雄渾功力,實與此有密切之關係,非徒肢節片面之力也。過去,韓師讓我們在站樁試力時要整體有膨脹感或說「鼓起來」就是包括間架之空間。拳論:「靜如海溢」、「運力如海溢」、「力漲如海溢」、「提抱含蓄,中藏生氣謂之圓」、「間架無乘隙」,都不是點、線、面之問題,而是立體之問題。  

(21)  抱球之意義

假借抱球之說,不單是不要讓球丟了和不要弄癟了球那?簡單,其主要意義在於:

  (一) 規範間架使之定形。

  (二) 鬆而不懈,緊而不僵。

  (三) 外方內圓,中藏生氣。

  (四) ?抱圓滿,體認漲力。

  (五) 求不動達致生生不已之動 。

     ﹝、、、﹞

(22)       簡單之鬆胯法

問:胯怎樣子才算鬆? 答:坐在椅子上體驗之。問:怎樣去鬆胯?答:裝矮個子便成。

(23)       胯之訣

胯不能鬆,腰難中用,稍事動作,吃力於胸,人雖有意,力不由衷, ( 以上兩句,合為 [ 有心無力 ] 之謂 ) 。遇敵週旋,兩手空空,處處受力,必然失中。補救之法,模仿晏公,不此之圖,難言拳勇。註:晏公者,晏嬰也,傳說是矮個子。

(24)       ?胯

鬆胯、沉胯、坐胯、墜胯、吸胯 - - - - 。鬆胯、沉胯就是鬆沉,相對於挺拔而言。鬆猶沉也,沉亦即鬆。坐胯即南方之「坐馬」。平江不肖生向愷然先生於「拳術」一書云:「打人先坐馬」。說的就是坐胯,而坐胯確具鬆沉之妙。餘皆意會。

(25)       坐胯 - - 鬆沉之妙

坐胯 - - 鬆沉,可作化力用亦可作「作用力」用。而「作用力」同時產生「反作用力」即具備化打之妙。

(26)       取力訣

硬進若人推,借力如靠牆,脚尖驚彈急,足跟發勁長。

(27)       肩?肘橫

肩?肘橫是肩架之重要規矩,有之則成方圓,支?力,彈性力,槓桿力,三角幾何力俱備。遺憾者,吾人動作時則不知 ” 芳蹤何處尋矣 ” !

 

* 力之訣打棉附註 *

「打棉」是廣東省廣花棉被之製造方法。由一柄與棉被差不多長略似弓形之工具,共兩端繫以一條用牛筋做成之弦線。匠人用木錘一下一下的,鬆緊得宜的,輕鬆清脆的,有節奏地錘打長長之弦線,使之產生共振而彈鬆棉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