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闲话万历一:张居正“鞭法”

 cntic 2011-07-14

闲话万历一:张居正“鞭法”

21世纪网 缥缈 2011-07-08 08:44:35  评论(1) 随时随地看新闻
核心提示:张居正的“鞭法”实行后,导致民间财富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越滚越多。

近来正在读明史,特别是晚明的历史。读的过程中,想到黄仁宇先生的名著,《万历十五年》(英文版名为《1587-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1981美国耶鲁大学出版)。两相对照,发现近年以来,推崇黄著之人甚多,但是真正读懂万历十五年的人,可谓寥寥。

可以这样说,要读懂晚明万历一朝的政要,对于三个人,不能不慎。这三个人,依其重要性,就是张居正、戚继光和李贽。

有关经济:张居正其人

晚明“经济”,采取严格的中央集权,施政方略,并不着眼于提倡扶助先进的国家性质的工业业态,以增进国民的财富;而是保护相对落后的地方经济,以均衡的“社会清明”、“政治清明”,维持王权的稳定。严格地说,明代的官场,不鼓励发展商业以及金融业。

万历十五年,既公元1587年,在西欧,为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全部出动,大举征讨英国的前一年;而在中国,当时“四海清平”,全年并无大事可言(“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

张居正,生于1525年,卒于1582年,字叔大,号太岳;湖北江陵人,是徐阶的门生。1567年入阁,为东阁大学士。此前,他曾向隆庆帝上了《陈事方略》,对嘉靖朝政的种种弊政,进行逐条地分剖,建议实行“改革”。

明代总计17帝(包括建文帝),其中在位40年以上的,只有两位,一是嘉靖,在位44年;一是万历,在位48年;而张居正恰好就在这一时期,因而“大有作为”的。

万历既大位的那一年,只有十岁,所以,他对于张居正,既敬畏又尊重,“朝政悉决于太岳”。

张居正的经济之道,要点在于土地。当时,全国土地兼并和欺瞒官府的现象,十分严重,丁口逃亡,户籍不清,地方的赋役负担,极度失衡,导致“国匮民穷”。对此,张居正下令在全国重新丈量田亩,清查偷漏的田产,追缴积年欠税。

为改变“税赋不均”以及“徭役不均”,减轻无地以及少地的农民(其中很多是接近于赤贫的商户、丁户)的浮税;并于此后开始实行“统一役法、计亩征银、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的“以产计税”,这就是有名的“一条鞭法”!

“一条鞭法”把原来百姓与商家,必须贡献“徭役”,改为“以银代役”,这对于解放生产力,解除“恶吏管制”,有着不可忽视的进步意义;对于一般工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以及明代晚期快速的农村人口城镇化,都有积极意义。

“一条鞭法”的另一个好处,就是形成的长期的“业作”,官办企业的产业工人,从此“职业化”了。晚明中国社会中,存在大批的实质意义上的“产业工人”,相对于此前徭役法中的“工匠们”的“轮班制”,张居正的“鞭法”,要求政府必须用银“雇人充役”,手工业得以从传统的农业体系中,逐步分离出来,不但为国内的商品经济的繁荣提供了可能,同时也摧生出了中国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的最初的萌芽。

生产发展,物质丰富。市场与商品的流通扩大到所有的城镇,城镇人口增长,而且日趋繁华。各种专业性的行业(经济形态),不断出现,城镇居民,大量参与商业活动,中国的影响,遍于全世界。

以外贸而论,明代晚期,始终处于“入超”,大量的银元,通过“茶马丝绸”,以及各种闻所未闻的“奢侈品”,通过海外贸易,流入中国;当时市场上的一切商品,均以白银计价。

万历年间,中国的富足,以及流通货币的占有量,以当时的白银储备计算,大约比全世界其它所有的国家平均财富占有量的总和的10倍,还要多得多。

众所周知,经济稳定,需要一个稳定的、富裕的社会环境,相对于嘉靖一朝的“嘉靖者,言家家皆净而无财用也(海瑞语)”,张居正的“鞭法”实行之后,由于“以产计税”,而非以人口计税,所以人口得到确实的增长,当时的大户人家,人丁少则数百口,多则连县连城,富户以婚姻(明代无论官民,皆盛行一夫多妻)、长佃、长租等形式,繁衍人丁,不断扩大家族势力,导致士农工商,家族为单位,可以相互“帮衬”,这直接导致民间财富,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越滚越多。

中国历代的经济问题,其实都是政策执行的问题,或者说是人的问题:强臣弱帝,内阁当权,一般向好的方向转,反之则向坏的方向转。

张居正一生,其功业,可与霍光相佐;其勤勉,可与诸葛并论。

可惜的是,此人死的太不是时候,57岁,英年早逝,人死政息。

如果他早死十年,就不会被牵扯进入“遗诏”案;当然,如果他晚死五年,就会死在海瑞之后;一句话,天意亡项,死不安于坟,非战之罪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