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福志:让儿童走进思维的殿堂

 沉默的证人 2011-07-17

王福志:让儿童走进思维的殿堂 [图片]

 

 

    《吉祥三宝》唱到:

叶子绿了什么时候开花?

等夏天来了。

花儿红了果实能去摘吗?

等秋天到了。

果实种在土里能发芽吗?
图片

在儿童的早期,他们需要充满好奇的眼光在对周围五光十色的世界注视中产生最早的想象和思维联动,从而促进脑的发育,手的运动以及行走的平衡。而只有大自然能充分满足他们的这一点需求。

类探索未知的好奇心是在最初的童年萌发。为什么鱼儿和青蛙离开了水鱼儿很快死掉青蛙却不死,为什么捉来的蝴蝶和蜻蜓被石块压在水底长时间不会被淹死,我为什么不能跑得跟兔子一样快,我为什么不能像鸟那样飞翔?怎么才能学会。这些思考后的好奇和发问,能促使他们认真学习,以期弄懂我们这个世界的秘密。逐渐在自然的博大、有序、神奇和多彩中优化着谦虚、内敛的品质,润物无声地学会深思熟虑和独立寻求自然界中各种因果关系。从而,在以后的路上,更多了一份气定神闲的心境。
图片

儿童初窥世事对什么都好奇。为什么天是蓝的?为什么人活着?为什么我不是男孩……总是试图解惑。

而传统的教育中,对于孩子提出的问题,很多大人总是绞尽脑汁,搜肠刮肚给孩子满意的答案,很多时候,孩子都能从大人给出的答案中获知因果关系。

在这一点上,文化层次较高的父母自以为占尽先机而洋洋自得,觉得这样一来,孩子懂得多,就会聪明起来。而没有文化的父母,则摇头自责,捶胸顿足。

对孩子提出的问题,如果家长总是以一问就答的形式满足孩子,就等于包办了思考,这种变相代替,孩子动脑的机会就减少了,甚至不用再动脑了。这会让孩子产生思考依赖,长此以往,孩子会产生思考的赖惰性,什么事情都不爱动脑筋,悟性就会停止生长。而且,这样的孩子上了学遇到问题会习惯性发问。表面上看来不懂就问虚心,但说不上真的好学,更算不上什么好品质,因为好学者的特点是刻苦钻研,刻苦钻研才是好品质。所以,当孩子有问题时,必须自己经过认真思考后,在实在无法自我解决的情况下,再向别人请教久而久之,他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创造能力才能培养起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