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智力开发奥秘大全(二)

 荷花小女子 2012-05-28

 

智力开发奥秘大全(二) 
 
素材来源/网络     编辑制作/荷花小女子
 
 

智力开发奥秘大全(二)

目录

13、怎样开发右脑功能
14、怎样培养创造能力
15、睡眠与智力的关系
16、让注意力听从指挥
17、多学习不会损害大脑
18、利用下课时间休息大脑
19、“开夜车”无益
20、记忆的要领
21、科学用脑
22、环境对智力的影响
23、自然环境与人脑保健
24、音乐对开发智力的作用
25、弹琴对智力发展有益
26、利用玩具开发智力

13、怎样开发右脑功能
 
        我们先看看一个无意识的实验

美国的中学教师爱德华,在上美术课时,发给每位学生一幅人物肖像作品,让他们去临摹。但许多同学感到力不从心,无处下笔。爱德华也无法辅导。正在他焦急之际,忽然冒出一个怪主意:让孩子们把肖像倒过来再照着画!这样做的结果出人意料,学生倒着画,不仅能画出肖像,而且大多很成功!孩子们不费劲地将肖像的主要特征很快画了出来,又快又好。

为什么改变了画的位置后就取得不一样的效果呢?这是因为,当画面正放的时候,孩子们看到的是一个“人”,因此就想千方百计地把这个人画得“像”,而这些思维过程是在大脑左半球内进行的。将画面倒过来放,孩子们看到的就成了各种线条和空间结构了,只要将这些线条和空间结构画好就行了。我们知道,大脑左半球是指挥逻辑推理和语言表达的,右半球却具有空间、形象的思维功能,转移到了右脑,从而使右脑的功能得到开发和利用。
如果您有意培养孩子走上艺术的道路。就应该在早期教育中有意识地开发和运用其右脑功能。即使孩子将来不从事艺术工作,但右脑功能的开发利用,对整个大脑的协调、思维的广泛、灵活等方面将有终身的裨益。
右脑功能,主要是表现在直觉、节奏、形象、想象、空间感、整体性等方面的能力。如从小就对这些方面的能力进行训练,其效果将会更好。

开发右脑功能的方法很多,但多是艺术方面的措施。例如,每天让儿童听音乐,熟悉音乐语言;也可以让孩子边听音乐边画画,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将自己感受到的音乐形象画成纸上的图像;还可以让孩子随着音乐即兴舞蹈,或随着音乐操作乐器。这些音乐方面的训练,可以使右脑具备较高的灵敏性。

图形的变化和组合,则有利于培养右脑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这方面可让孩子做折纸、拼图、积木、图画创作等具有设计性质的练习。

在形体锻炼上,应有意识地让孩子多做些左侧肢体的运动。因为右脑半球控制左侧肢体,多做左侧肢体运动可以刺激右脑。家长和老师在设计游戏、舞蹈、体操、演出等活动时,要多考虑这些。例如,在玩彩色游戏棒的时候,可规定用左手去抽、取、挑、拨,以训练右脑半球的精细功能。平时要鼓励孩子学会用左手做,如左手拿剪刀、切菜、打乒乓球、写字、画画,用左脚踢毽子、踢足球等。当然在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要让孩子变成“左撇子”,但训练后,用左右手交替从事活动,对大脑机能的平衡、协调,对右脑功能的开发利用是非常有好处的。


14、怎样培养创造能力
 
        大多数的家长都认为:要想孩子能成才,就必须多学习文化知识。这种想法有一定的片面性。因为文化水平与成才并不是完全成正比关系的。成才必须有文化知识作基础,但有了深厚的文化基础却不一定能成才。人才的标准并不是文化水平,而是有没有创造精神和创造力。因此,要想培养出一个人才,就必须从知识和创造力两个方面去努力。

所谓的创造力,是指一个人在传统知识和习惯的包围中,发现、探索、掌握新事物的能力。这就是说,创造发明是无法在现有知识中找得到的。这就是知识多并不等于创造力强的原因所在。有不少中小学生读书很用功,各门功课背得滚瓜烂熟,但遇到具体问题需要发挥创造力去具体对待时,却傻了眼。这些学生,往往考试时能考出非常好的成绩,但长大走上工作岗位后,却往往落后于人。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高分低能”现象。

而有些学生,尽管看来成绩平平(也有十分优秀的),但却能在需要发挥创造力的地方大显身手,走上工作岗位后常常表现出非凡的创造精神,这就是所谓的创造型人才。

创造型学生有哪些特点呢?根据多方面的研究和观察,学术界比较公认的特点有如下3点:

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多疑好问,思维特别活跃,想象力也很丰富,常常会提出一些意想不到的观点或问题。

在学习过程中爱动脑筋,善于从原理上理解所学到的知识,不注重死记硬背(这实际上也是对创造能力的培养)。

兴趣较广泛,除了文化知识外,对其他知识如文艺、体育、文学等也怀有浓厚的兴趣,并且愿意学习和掌握多方面的知识。

知道了这些,我们就可以对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提出具体的原则来。家长和老师可以根据孩子的不同特点,因才施教,目的放在创造能力的提高上。

提高和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尤其不要对孩子提出的“古怪问题”泼冷水。

训练孩子的独立精神,要鼓励他们用自己的力量来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决不能包办代替,直接告诉他们答案;也不要直接告诉他们解答的方法,而是应该提示、引导他们自己想出解决的办法。

诱导孩子的想象力,鼓励和引导孩子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理解世界,将这个世界重新组合。这是想象力训练的关键;此外,音乐、美术等学科对想象力的提高颇有作用。

教育孩子要有勇于认错、勇于承担责任的精神。这是科学创造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不要压抑“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但要引导孩子在关键时刻也能锲而不舍。

辅导孩子经常动手搞小实验,关键是要孩子自己做,并要求一丝不苟地按实验要求去做。

熏陶孩子的协作精神和集体主义感情,提倡多与别的小朋友合作;教会孩子理解和尊重别人的成果。

教育孩子树立为科学献身和不计名利的思想。“心底无私天地宽”,凡生活淡泊,不计名利的人,往往创造能力最强。

以上种种原则性提示,实际上也是一个创造型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只要家长、老师以及孩子本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其智力发展必将会收到良好成果。


15、睡眠与智力的关系

人的一生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缺少睡眠或睡眠过多,都会对智力发育产生不良的影响;而正常的睡眠,则是人体解除疲劳,恢复体力和脑力,有利于工作与学习的一种生理现象。

人的大脑和其他器官一样,必须有张有弛,有兴奋有抑制,才能正常进行智力活动。白天用脑造成疲劳,夜间睡眠时全身肌肉松弛,各种代谢降低,体温降低,有利于体内合成营养物质,积蓄大量氧气和其他营养物质,就可以为第二天的脑力运动供应大量的物质基础;睡眠时大脑组织对葡萄糖的需要量减少,代谢产物随血液循环带走,从而有利于防止神经细胞的功能衰退。此外,神经生理学认为,人在白天所遇到的事情、接受到的刺激都非常多,无数信息汇集在脑海里,只有在睡眠中才能将其过滤,使无用的信息淘汰,将有用的信息加以深化巩固,形成永久的“记忆”。

一般来说,睡眠的时间有一个年龄特征,即年龄由小到大需要睡眠的时间会越来越短。初生儿几乎一天之内全部在睡觉;在幼儿园,孩子们必须保证的睡眠时间大约在10~12小时之内;小学低年级,每天需要10小时左右;进入小学高年级后,仍需要每天8小时以上。

低龄儿童入睡的时间,以晚上9点以前为好,起床时间则最好在早晨6点半左右;小学中、高年级的孩子入睡时间不宜超过10点,早上在6点前后起床。

中午应该午睡,午饭后,缓步5~10分钟,然后睡1小时左右。事实证明,午睡对保护大脑智力很有好处,能保证下午和晚上的学习效果。

关于睡眠的姿势,中医很讲究,强调“卧如弓”,其标准姿势为:身体向右侧卧,屈右腿,左腿伸直;屈右肘,手掌托在头下;左上肢伸直,放在左侧大腿上。认为这种姿势能“不损心气”,而睡醒之后要改为仰卧,伸展四肢,即所谓的“睡则不嫌曲缩,觉须手足伸舒”,这样可使“精神不散”。

孩子睡眠之前,一定要用温热水洗脚。这能使身体上(脑)下(足)保持协调,从而清心安神,使睡眠安宁。

枕头对智力和大脑的保健也很有讲究。由于孩子睡熟之后会辗转滚动,因此枕头要长一些。枕头不宜过高,“高枕无忧”这句话是错误的。因为过高的枕头会使颈项部的肌肉紧张,通往大脑的血液循环不通畅,第二天会昏昏沉沉,头胀头痛。孩子们的枕头,一般以10~15厘米左右的高度为宜,幼儿园的孩子不宜超过10厘米,婴儿则可以不用枕头。

某些智力障碍或智力不全的儿童可以试用药枕(请医生开出针对病情的装枕药物),也可以选一些具有治疗作用的枕芯填充物,如荞麦皮、桑叶、菊花、绿豆皮(即发豆芽时剩下的绿豆壳),这些药物有清脑安神、除热宁心的作用。


16、让注意力听从指挥
 
        人的大脑有其一定的活动规律,有时注意力非常集中,大脑便能超常发挥;有时却杂念纷纭,心绪不宁,这时考虑问题便效果很糟。如果人们学会一种方法,想让大脑什么时候集中精力,就能很快镇静下来,该有多好!
下面要介绍的,就是使你能够有意识地、轻松自如地让大脑集中注意力,并能使之保持一段较长时间的方法。

起床时的训练法:

清晨是一天中精神状态最好的时间之一,经过一夜的休息,大脑的信息经过处理,负担最轻,因此最容易“听从指挥”。这时也是我们介绍的训练法最好的锻炼时间。当你睡醒之后,千万不可以再恋床,睡个“回笼觉”,因为第一次醒来后的精神状态与睡过回笼觉后醒来时是大不一样的。后者往往出现的是一种沮丧感觉。而第一次清醒后,哪怕睡眠不足,也会很容易地转为兴奋状态。

醒来后第一件要做的事便是伸懒腰。伸懒腰必须注意深、长、充分,多做几次也无妨。伸懒腰时什么也别想,憋住气,全身用力。伸过懒腰后全身放松,还是不要考虑问题。这样做的结果是:全身毛细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手心发热,腹部变温,额头发凉。这是大脑注意力集中时的最佳生理状态。

穿好衣服后,可以打开录音机,让音乐来振奋精神。音乐的风格随人而异,凭爱好而选曲,民乐、军乐、交响乐均可,但要求激动情绪,催人向上。只要能激发人的情绪,便能使人在一天中的脑部活动增加催化剂。
然后打开窗户,呼吸新鲜空气。如果可能的话,漫步长跑也是重要的措施之一。

清晨进行上述训练,目的是给体内兴奋激素的分泌打开闸门,使一天中能更多地出现舒畅的心情和充足的信心,为集中注意力打下基础。

白天的训练法:

在上学或放学的路上,可以进行一种“影像训练”,即随便抓住一件事情或情景,如路旁的广告牌、电影宣传画等,利用这些形象性较强的情景进行构思,将自己作为所构思影像的主人公。所构思故事要有逻辑性和生活基础,而不是想入非非的天方夜谭。如果能联想出很长的故事,又不致入迷到撞到墙壁,则说明集中注意力的训练已见成效。

睡觉前的训练法:

不能在心情焦虑、烦躁时入睡,因为这时大脑处于紧张状态,体内产生的是不良激素。如果在心情愉快的状态下入睡,则体内分泌的多是充满活力的激素,睡眠质量最好,第二天醒来后大脑就会清醒,信心百倍。
为了使孩子能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入睡,如条件许可,最好睡前洗个温水澡。

此外,睡眠前家长要陪孩子做一会儿轻松愉快的游戏,诱导孩子回忆一天中值得高兴的事,如受到表扬、取得好成绩等等。千万不可骂孩子,使孩子在闷闷不乐中入睡。
上床后,要在幸福的体验中做深呼吸,注意力放在体验身心松弛的舒适感上面,不要过多地想到一天中遇到的困难。如果在“绞尽脑汁”后入睡,就会影响第二天注意力的集中。

临场时的训练法:

在考试前夕或考试中,大多数人免不了会产生紧张感。对此,可采用自我暗示法来克服紧张状态。

自我暗示也可以叫做精神预演,是利用联想的方法诱导大脑产生有利于考试的脑波出现。如何精神预演,可根据各人情况和特定场合具体决定。如在入学考试之前,可以想象被录取后的情景,也可以回忆以前自己所取得成功时的心理状态。这些暗示方法,可以激发大脑所储存的成功信息,让“成功”的信息去诱导大脑产生有利于考试的脑波出现,从而使自己有取得成功的激情与自信,注意力自然而然就会集中起来。

在自我暗示的同时,最好采用闭目加深呼吸的方法,能克服急躁和慌乱,使暗示的效果加强。


17、多学习不会损害大脑
 
        人的大脑是地球上物质进化的最高产物。它像一部最精密的机器,但与机器不同。它是在使用中发展的,是靠不断的刺激而进化的。美国曾在70年代初期对1300多位科学家进行过为期5年的调查研究,得出了规律性的结论:这些科学家之所以有超常的智力,都是通过“博学→专深→广识”这条道路获得的。其中勤奋学习是基本的基调。“用进废退”的进化规律在智力的获得和提高上体现最充分。因为大脑的神经细胞只有通过不断学习,不断接受外界环境的刺激,才能保持形态和功能的完整,才能使大脑的潜力得以正常的发挥。少年儿童处在大脑功能旺盛发展时期,经常分析问题,解答难题,会使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加强;提出问题,讨论问题,会促进反应能力,使大脑更加灵活;多做造句,常做作文,可以促进大脑的综合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计算算式,解开方程,则会加强脑细胞功能的精确性;音乐、演唱、体育等方面的形体运动,又可使左右大脑的功能更加平衡。因此,勤于学习、善于用脑的人,智力必然会得到加强,超出常人;而少用脑、不用脑的人,大脑细胞得不到锻炼,反而会出现废用性萎缩。人的大脑中的神经细胞多达140亿个,可以储存5亿本书的信息;一个人如果能将圆周率π值小数点后面的数字背诵到20000位,也用不了他大脑记忆功能的千分之一!人们在一生中,对大脑的使用率怎么也达不到10%,如果有人能将大脑使用率提高到30%,那他的智力必将举世无双。这说明,人的大脑功能有绝大部
分处于静止状态,无论怎样拼命使用脑力,也不会全部发挥脑功能的潜力。

认为勤用脑会“伤元气”、“损寿”,其实是对养生和长寿知识的无知。从小到老都勤于用脑的人,只要注意保养,营养合理,预防疾病,其寿命只会超过常人。

有人曾对我国历史上2000多年来的3088名著名学者的寿命进行过统计,结果平均寿命为65.2岁,均大大超过同时期人的平均寿命。

那么,为什么勤奋学习反而会健康长寿呢?我们知道,大脑是人体的总司令部,全身各个脏腑、器官、组织的功能活动都要听从脑的指挥。在少儿时期,大脑的发育处于上升期,这时候多用脑,可促使大脑的发育更加蓬勃旺盛,进而促进全身的发育,使身体更加健康。到了中年以后,脑细胞以每天10万个的速度死亡。但这不是人体衰老的主要原因,因为这个数字与脑细胞的总数相比,根本不足为奇,即使每天减少10万个,40年总共才会减少14亿6千万个,而脑细胞共有140亿个之多!现代科学研究认为:老年人智力退化,甚至出现老年性痴呆,主要原因是人在进入垂暮之年后,社交活动减少,用脑减少,意志消沉,生活兴趣低落,精神空虚,心理衰老加速了生理衰老,大脑营养不足,脑细胞得不到有效刺激,造成废用性萎缩,造成肌体代谢的恶性循环,进而影响寿命。根据这个原理,就要勤于用脑,善于用脑,以勤奋的学习和工作来使脑细胞的新陈代谢旺盛,以延缓衰老。

对少年儿童如何用脑的教育、引导,应掌握孩子的特点,做好以下3个方面:

一要引导孩子聚精会神。勤用脑不等于胡思乱想,用脑学习时一定要聚精会神,思路集中在要学习的范围之内,排除无关杂念。这样才不会损伤大脑功能。而杂念纷纭,学习的时候想到玩乐游戏,会伤神损脑。古人认为:用脑时“戒杂,杂则分,分则劳”,只有专心致志,才能“用而不劳”。

二是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浓厚的兴趣能使孩子在学习时处于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之中。每当孩子们感到知识世界是五彩缤纷、美不胜收时,他们大脑的活动就会灵活异常,产生各种与学习内容有关的联想,从而提高大脑的创造性。这就需要教师、家长们采用形象化和趣味性的教学。孔子认为:“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意思是说:有知识的人不如想学习的人,而想学习的人又不如学习兴趣高的人。这句话是很有哲理的。

三是提倡孩子学习时五官、五体并用。大脑与身体是一个整体,可以互相促进。孩子们好动,“动”也是促进大脑功能活跃的一种方式。学习知识虽然以用脑为主,但眼看、耳听、口诵,甚至以手舞之、以足蹈之,可以使大脑接受更多的信息和刺激。因此,教师或家长对孩子进行用脑诱导时,应有意识地让孩子多听、多读、多写、多提问,上课或做作业时不要强迫他们保持单一的姿势,在不影响课堂秩序、不妨碍他人的情况下,应当允许孩子们手足活动。

总之,勤用脑还必须善用脑,让孩子们的大脑永远处于良好的求知状态,是健脑益智的最好方式。


18、利用下课时间休息大脑
 
        上完一节课,孩子以端坐姿势坚持了40~50分钟,在这段时间内,腹部、下肢的肌肉一直保持紧张状态,这要消耗大量的体力。体力消耗过多,身体就会感到疲倦。有些体力较差的同学往往在课未结束时就会不知不觉地往桌上趴,或者手托腮部,就是身体倦怠的信号。因此,下课铃一响,最好先长长地伸个懒腰,或张大嘴巴打个呵欠。伸懒腰时,能使腹部和下肢的肌肉得到充分的放松;打呵欠时,实际上是一次深长呼吸运动,可以促使肺部郁积的二氧化碳充分排出,同时吸入大量的新鲜氧气,从而改善长时间不活动而引起的脑部供氧不足。同时,打呵欠时嘴巴大张,控制嘴巴张开、关闭的嚼肌群高度收缩,向大脑发出强有力的觉醒信号。神经生理学证明,嚼肌紧张时对大脑的刺激作用(指觉醒刺激)比任何肌肉发出的信号都强。

刚下课时,可以让孩子们将伸懒腰与打哈欠合并起来一起做。

上述动作只需半分钟即可完成,随后收拾桌子,拿出下一节课的书本、文具,再去解小便等等。剩下的时间,最好做30秒到1分钟左右的跳绳运动。也许有人认为这么短的时间内,运动量太小了,也不足使孩子们尽兴。其实,这样运动是最科学的。因为孩子静坐了一节课,下面还将集中精力听另一节课,如果在下课的十多分钟内进行跑、跳等剧烈运动,就会过量消耗体力,感到劳累,不利于下一节课的学习。而半分到1分钟的跳绳,基本上能满足改善脑供血的目的,大部分孩子在1分钟左右的跳绳之后,脉搏差不多都能加快到160次左右,这是利用体育运动改善脑力的最佳标志。那些一下课就满操场跑、跳,一直到下节课上课铃响才进教室的孩子,成绩大多比小量运动的孩子差,其原因就在于体力消耗过大,精力难以集中。

此外,如还有剩余时间,可闭目静坐,排除杂念,直至上课铃响。

课间虽短,但只要合理地加以利用,将休息与运动结合起来,也能起到健脑作用。


19、“开夜车”无益
 
        “开夜车”是种靠延长学习时间来提高学习效率的笨办法,非但不会增加孩子的智力,反而会损伤孩子的大脑,降低孩子的思维功能。从长远的观点看,这种方法有百害而无一利。

人的大脑就像一台极其精密的机器,机器不用,会生锈长斑,运转不灵;但运转过度,又必然会磨损过度,损坏零件。大脑是体内最精细的组织,也是最容易疲劳的组织,少年儿童的大脑细胞发育不完全,更加容易疲劳。经常开夜车,长时间地用脑学习,增加大脑的工作强度,会引起大脑皮层神经细胞的倦怠,这时候学的东西不仅记不住,反而会增加大脑的负担,影响大脑的正常功能。脑组织是人体消耗能量最多的组织,脑细胞的主要活动过程是兴奋和抑制,开夜车过久,大脑消耗的能量得不到补充,兴奋和抑制规律被打破,时间长了,脑细胞就会变得反应迟钝,“不听使唤”了。而“不听使唤”的大脑怎么能牢固地记住书本知识呢,更不会灵活地对外来刺激作出极其敏锐的反应。

开夜车对孩子整个身体的发育也有不良影响。因为人的生长发育是由脑垂体前叶分泌的激素来控制的,前叶激素分泌不足,人就会患侏儒症;分泌过多,又会患上巨人症。而前叶激素几乎只在夜间睡眠时才开始分泌。长期开夜车,睡眠得不到充分保证,生长激素分泌不足,就会影响孩子正常的生长发育。

开夜车还会招致疾病。人体各种器官的功能到了夜间开始下降,血液流动变慢,肌体的抵抗力因此而降低,这时候坚持学习,就会被夜间的阴寒之气所侵袭,引起疾病。如果因开夜车而患上疾病,就是得不偿失了。

 

 

20、记忆的要领
 
        一个人知识的多少,往往取决于他在大脑中记忆了多少学问。中小学生的成绩好坏,更与记忆的好坏有密切关系。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说过:“一切知识不过是记忆。”我国宋代著名学者张载说得更明白:“不记则思不起。”正是因为记忆是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创造发明的关键,所以也可以说记忆是智力的基础。

记忆力与遗传有关,但更主要的是取决于后天的努力。在学习的环境中,在老师家长的教育下,加上科学的记忆方法,就有可能形成牢固的记忆力。

获得良好记忆力的关键在哪里?记忆力的训练有没有要领可以借以参考呢?下面介绍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归纳起来的5个要领:

第一,要有明确的记忆目标。

一个住在三楼的人,住了10年以后,有人问他,从楼下到三楼共有多少级楼梯?尽管这人每天上下楼梯好多遍,10年来何止上万次,但却回答不出这个问题。在一个高层次的研究生班上,老师有意提出这样一个问题:2元的人民币正面是什么图案?全班几十人瞠目结舌,没有一个回答出来。这些例子并不是说他们记忆力太差,而是提问的内容根本没有进入他们的记忆之中。因此,在记忆的要领中,首先是要有一个明确的记忆目标,给自己提出要求,并时时检查,这样才能记得牢。

第二,要对记忆对象有浓厚的兴趣。

兴趣是人对一定的事物产生的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了兴趣,就会产生积极的情感和主动的热情,因此记忆得也就比较深刻。正如歌德所说的:“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
第三,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对记忆对象,要进行深入研究,充分了解它的本质、规律、特点,通过理解来加深记忆。

第四,不断复习和加深记忆。

对记忆对象要及时复习,经常复习,强化它在大脑中留下的痕迹。

第五,排除不良干扰。

在一些关键性的考试中,往往一些记得烂熟的东西却想不起来,以致水平得不到应有的发挥,考得很糟糕。这实际上是被自己的不良心理压力所干扰。对考场气氛的不适应,老师、家长施加的心理压力,怕丢分的自我担忧,都是记忆力再现的干扰。如果消除了干扰,记忆的贮存和提取就少了不少障碍。至于外界干扰,如同学的嬉戏,窗外的游戏,家中电视机的诱惑等,都对记忆的贮存有不良于扰作用。

以上有关记忆的要领,普遍适用于所有需要加强记忆的人们。至于具体的记忆方法,那就更多了,下面将较适用的记忆方法作提纲式的列举。

归纳记忆法:即对知识进行条理化、系统化的处理。诸如示意图、表格、摘要等均是。

直观形象记忆法:如电化教学。

联系实际记忆法:如多做实验,多看标本。

联想记忆法。

分解记忆法:即将整体分解为个体,先记住个体,再连贯起来记住整体。如记英语单词,先从词根、词干入手,结合派生、复合、缩写、词类转化等各种方法,来记住一连串的单词。

重复记忆法。

轮廓梗概记忆法:所谓轮廓梗概,就是该题所说的“提纲”或“精华”。

顺口溜记忆法:所谓的“谐音记忆法”也属这一类型。也有将要记的内容每句抽出一个字,编成顺口溜(如24节气歌)加以记忆。

死记硬背法:有些内容,必须死记硬背。如数学、物理、化学的关键公式;外语单词(尤其是无规律可循的单词)等,只有死记硬背才能掌握。多数伟人在充分运用多种记忆方法的同时,也不排斥死记硬背法。如俄国大作家托尔斯泰每天坚持做所谓的“记忆力体操”,练就惊人的记忆力,他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等多种外语,学识极为渊博。“记忆力体操”其实就是每天早晨起床后,强记规定的外语单词或其他知识。革命导师马克思、列宁,都会10种以上的外语,他们的记忆力也得益于“记忆力体操”。


21、科学用脑
 
        不少高考落榜的考生并不是自己不努力,而是学习方法不当,不会科学用脑所致。因此有计划,有规律的休息,注意学习方法、学会科学用脑最为重要。有些人平时学习时间不抓紧,一到考试就慌了手脚,手不释卷地“开夜车”。到了第二天上课或考试时,无精打彩,头昏脑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迟钝,情绪低落,信心不足,本来记得很熟的内容也回忆不起来,结果影响正常水平的发挥,致使学习效果或考试成绩不佳,时间一长还会导致神经衰弱的发生。所以说只有学会科学用脑,才能发挥高效率,获得理想成绩,做到事半功倍,也才能避免神经衰弱的发生。但如何学会科学用脑呢?

第一,调动积极情绪,提高学习兴趣:首先要了解学习的意义,明确目的和要求,激发对学习的兴趣和自觉性。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也就是说,浓厚的学习兴趣才会调动考生的自觉性,使考生在学习时处于一种良好的心态之中。精神饱满,情绪高涨,思维活跃地投入学习,才会产生最大的效益。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必须先做好课前准备,搞好预习,对不懂得或难懂的问题,作个记号,待上课时集中精力有重点地听讲,有的放矢地加以“消化”。对仍然弄不懂的问题要先自己动脑筋,在自己无法解决时再去请教老师,这样老师讲解时就更易触类旁通,印象深刻,难以忘怀。总之,要勤于动脑,善于动脑。

第二,学习的内容要循序渐进,穿插进行:学习的规律应该先易后难,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按步就班,一步一个脚印地循序渐进。知识要靠一点一点地积累,决不能坐直升飞机,一步登天,急于求成。但也不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每日学习内容的具体安排要穿插进行,差别较大的学习内容,如数学和语文要相互交叉进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交叉,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相交叉则更好。如在用脑之后做一些清洁卫生和体育运动;在撰写作文一小时后改变誊写文稿,这样不仅可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保护大脑不受损害。因为这样可使大脑管理不同功能的部位得到轮流的兴奋和抑制,避免长期使用一个区域而使大脑发生疲劳。如果进行一种单一的学习内容,时间过长,大脑的能量耗尽,兴奋性必然降低,出现头昏脑胀,注意力不集中等疲劳现象而自动休息。这时如果拼命去钻,就会越钻越糊涂,越钻越不通,事与愿违,适得其反。

第三,左右脑同用,眼耳口手兼使:有人研究证明,人的左右脑的功能相互联系,却又分工不同,理工、师范、哲学、外语等学院的学生多数只用了大脑左半球,而右半球则不常使用。这就会使不常使用的半球无能。相反,如对不常用的半球加强运用,给予不断的刺激,常用的与不常用的两半球互相配合,互相启发,互传信息,就会使两侧大脑半球的潜力得到开发,学习的效率就会大大提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了开发智力,提高效率,建议在上述学院的学生,兴趣要广泛一些,不要怕耽误时间,常找不同专业的学生聊聊、看看报纸、听听音乐、跳跳舞、参加假日旅游。有意识地活动左手,既有益于身心健康,又有利于右侧大脑的开发,使两侧大脑都动用起来,协同“作战”,把人的智力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就是一个把大脑的两半球都动用起来的人。他说他并非在书桌旁,而是在夏日躺在山丘上的时候,才发现他的相对论。另外,有人还发现,记外语单词如用多种器官协同活动,即眼看、耳听、口念、脑子想着字义等来自不同感官的刺激信息,同时在大脑皮层留下“同一意义的暂时神经联系痕迹,比默念等单一感官信息的刺激容易记得牢。因此提倡左右脑同用,多器官兼使,不仅可开发智力,增强记忆力,提高学习效率。且可护脑、健脑;防止大脑早衰。

第四,进餐莫到九分饱,思维能力可提高:众所周知,不吃饱,脑子就会缺乏营养,没有能源和动力,当然也就谈不上科学用脑。但如果吃得过饱,大量的血液集中到消化系统,而脑的供血量则相对减少,所以饱餐后不宜马上工作和学习。而且吃得越饱,需要停止工作和学习的时间就越长。为了改善脑的机能,既不可空腹,也不宜过饱。应该使肠胃处于适当空闲状态,以便让血液更多地流入大脑。进餐最好只吃八分饱,尽量减少大脑倦怠的时间。对消耗量大的人来说,宁可将每日3餐改为每日4餐,也不要每餐吃得过饱。

第五,注意劳逸结合,丰富文化生活:前面讲过,学习时间过长,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就会下降;如果不注意休息,就会头昏脑胀,思维迟纯,学不进去,事倍功半。所以科学用脑,必须注意休息,劳逸结合。此外,还应该适当参加一些文体活动,丰富文化生活,如在学习中间安排一定时间的课间操或拉琴、唱歌、跳舞,以及假日郊外旅游等。使处于紧张状态的大脑得以松弛,使原来兴奋的脑细胞转入抑制——休息。文体活动,特别是郊外旅游可以欣赏大自然的风光,吸取新鲜空气,促进新陈代谢,加速血液循环,改善大脑的血氧供应,有利于大脑功能迅速恢复。此外,还可锻炼人的个性,陶冶情操,扩大眼界,心胸开阔,使考生们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22、环境对智力的影响
 
        人的生活环境和学习工作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人的心理和智能发展,主要受社会环境影响,包括周围的人物、场所、风俗和社会制度、人际关系、经济生活、文化教育等。对于绝大多数考生来说,其社会环境主要指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虽然一个人学习成绩的好坏主要取决于个人主观努力的程度,但家庭和学校的环境影响,老师和家长的培养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却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几十年前被人发现从小生活在狼群中的印度“狼孩”重回到人类社会后,尽管接受了文化训练,但13岁时的智力只相当于3~4岁的正常儿童。我国辽宁省也发现过类似情况的“猪孩”。这些活生生的事例都充分说明了环境对人的智力发育的影响。有关专家还通过实验研究,将一部分双胞胎分开,放在不同的环境中进行培养。结果,这些双胞胎儿童的智力发育的相似程度,远远不如与他们生活在同一环境中的非双胞胎儿童。古人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国外有位心理学家甚至说“我可以按照不同的要求,用不同的方法把一群健全的儿童随意培养成医生、律师、或者乞丐、盗贼”。这说明,在肯定遗传因素的前提下,环境因素对一个人的成长、智力发育和学习确实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环境对考生学习成绩和智力发育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除了营养状态与饮食环境有关外,还与劳动关系甚为密切。人类拥有得天独厚的大脑皮层,是劳动思维的长期刺激后所形成的。劳动分为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前者是对智力的锻炼,后者则是通过反射的机制来运动大脑,因此在人所处的环境中,劳动量的多少,劳动的形式等等都与智力发育密切相关。此外,还与人们所处环境所提供信息刺激量的多少亦关系密切。在许多轻度呆傻儿童和智力较差的孩子中发现,这些人的大脑根本没有问题,而是与他们在大脑发育高峰阶段用脑太少,接受信息刺激太少有关。为什么偏远山区中的孩子要比都市中生活的孩子智商低,原因就在于此。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安德尔门德用小白鼠做实验发现,生活在丰富环境中的小白鼠脑皮质增厚,脑重量增加,脑组织中酶的活性增多,神经末梢有生长迹象;而生活在单调环境中的小白鼠根本就没有这些变化,神经末梢仍然是光秃秃的。上述事例进一步说明,环境因素对于大脑的发育和提高智力有着非常重要的直接作用。如果我们处在一个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四肢不勤的环境中或者仍然处于在一个鸡犬相闻、不相往来,自我封闭的类似原始社会中,试问,大脑怎么能向高水平发展呢?学习成绩又怎么能提高呢?因此,要提高学习成绩和促进大脑发育,搞好脑的保健,除了学生个人主观努力多用脑、多动手、勤劳动之外,老师和家长为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学习的良好生活学习环境,也是十分重要和不可缺少的。


23、自然环境与人脑保健
 
        噪音、缺氧、阴暗、过分强烈的光照及环境污染等都不利于人的生长发育和脑的保健。所以要尽量使我们所处的环境优美,安静、空气流通、光照适度、水源充足、清洁卫生等。特别应注意以下几点:

环境绿化好:一个良好的环境应该是树木成荫,绿草如茵。这样的环境能够使人心旷神怡,血压下降、呼吸心率变慢、精力旺盛、情绪稳定、注意力集中、有利于提高效率和脑的保健。为什么呢?因为:绿色植物细胞中的叶绿素通过光合作用,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而放出氧气,而脑组织对氧的需要量约占全身的20%,环境绿化得好,就等于增加了空气中的氧含量。空气中有充足的氧气,使人头脑清醒,心情舒畅,学习效率提高,对大脑有保护作用。绿色植物能防尘埃、减低噪音和净化空气,保持环境安静,还可调节空气的温、湿度,使温度宜人,空气湿润。绿化较好的环境中,除氧含量较高外,还有大量阴离子,有助于血压稳定,改善肺功能,对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有调节作用,而且可消除精神紧张和视觉疲劳。促进体内新陈代谢,加速组织氧化过程,提高肌体免疫功能等。有人作过测量,在大城市中的房间里,每立方厘米的空气中,只有40~50个阴离子,到了街道上就增至100~200个,而在绿色的田野里可达750~1000个,山谷和瀑布附近竟达两万个。如果我们有条件每天能在这些地方做一个小时的晨炼,并持之以恒,不仅会少得病,体质和精神也会日益健康、充沛起来,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采光通风好:阳光是生命下可缺少的条件,是重要的外界环境因素。阳光和空气、水一样,都是大自然赋于我们的极重要的保健条件,有句谚语说得好,“阳光不到的地方是医生常到的地方”。由此可见,人类早就认识了阳光与健康的关系。据记载,早在公元二世纪,古代医生就已经开始用日光疗法治疗疾病了。光线刺激视网膜产生神经冲动,经视神经等通路到达大脑皮层,通过它的机能活动,影响肌体的生理过程,物质代谢、全身的紧张状态以及睡眠的节律等。日光还可以改善人的一般感觉,提高情绪和工作学习效率。阳光中的紫外线还具有强大的杀菌作用。直接的紫外线能直接杀死细菌和病毒;散射的紫外线能削弱细菌、病毒的活力,抑制其生长繁殖。紫外线能使人体皮肤中的7—去氢胆固醇转变成维生素D2、维生素D2对促进钙、磷在肠道吸收,以及促进骨基质的钙化十分重要。缺乏时易患佝偻病,骨软化病,影响人体发育。此外,紫外线的另一个效应是红斑作用,这种紫外线红斑有抗炎症、抗神经痛、抗过敏、改善皮肤营养状况,提高皮肤抗病能力等多种效应。适量紫外线照射能促进新陈代谢和造血机能,提高肌体氧化过程和肌肉的活动性,使人体酶系统更加活跃,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改善神经系统功能和调节体温。因此改善光照条件,并进行适度的日光浴,也是促进身体健康发育和保护脑功能的一个重要方面。


24、音乐对开发智力的作用
 
        音乐对儿童智力的发育有重要的影响。实际观察发现,6岁以前的儿童对音乐有着天生的亲和力。而6岁以后,孩子的理性思维渐渐得到加强,知识越来越丰富,对形象性较强的音乐反而会逐渐地不敏感了。

那么,音乐为什么能开发人(尤其是儿童)的智力呢?科学家的研究发现,婴幼儿最初对音响感觉产生反应是在出生后三四周的时候;到4个月时,孩子对有节奏的声音(如拍打手鼓发出的声响)产生兴趣;到了一岁半,小宝宝会自发地哼唱不成调的“歌曲”;2周岁时能唱几句“正正经经”的歌曲,并有明显的节奏反应;3周岁时可以成段、成首地唱歌,也能够记忆旋律;4周岁时孩子就能边游戏边唱歌,音调、音高已经相当准确。

孩子在认识事物、了解身边的世界、学习人生知识的过程中,最早使用的器官是耳朵,使用最多的器官也是耳朵。孩子会用最纯真、最不带成见的听觉去感受世界上的一切音响,而音乐则是内容丰富、形式完美的音响组合。在日常生活中,人人都会有这样的经验:单念词的儿歌和谱上曲子的儿歌,后者会更快地被孩子记住;光有动作的舞蹈和伴有琴声(或节奏)的舞蹈,肯定是后者更容易学会。这是因为,语言、音乐是由左、右脑分管的,“念”的歌只被一侧大脑接受,而“唱”的歌则因为有词有曲,就能同时作用于两侧大脑,使孩子能合理、全面地使用左右两侧大脑的功能,促进两侧半球功能的利用,从而大大提高了记忆和思维能力。光有动作的舞蹈和伴有音乐的舞蹈也是同一个道理。正是因为这个原理,所以音乐能促进儿童的智力发育。

音乐对人类智力的作用,首先表现在它能加强人的记忆力。欣赏或演奏乐曲,能强化人的精神、神经系统的功能,使视觉记忆、听觉记忆都得到锻炼,并能加强情绪体验记忆。长期搞音乐的人,不仅有较强的记忆力,而且记忆的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都比正常人突出。生理学家也为我们找到了有关音乐促进记忆的奥秘:因为人的记忆过程与大脑的“边缘系统”有密切关系,而音乐能刺激“边缘系统”分泌的激素、酶、乙酰胆碱等增多,这些物质能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产生广泛的影响,因此促进了记忆能力。

音乐对智力的第二种作用,是加强人的注意力。注意力是智力活动的警卫。也是智力活动的组织者和维护者,它能够捕捉信息,并能“聚精会神”,使思维焦点集中。人在欣赏或演奏乐曲中,必定要使注意力集中起来才行,经过长期的音乐实践,其注意力也必定会得到加强。

音乐对智力的第三种作用,是能促进人的想象力。想象力是智力活动的翅膀,也是创造力的源泉。

音乐对智力的第四种作用,是培养人脑的抽象思维能力。音乐形象是比较抽象的艺术形式,没有具体的颜色、形态等外观形象,只能通过思维来理解。音律、节奏、乐曲结构具有高度的逻辑性,几乎可以和“科学皇后”——数学的高度逻辑性相媲美。因此,经常欣赏和演奏音乐,可以启发智慧,加强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


25、弹琴对智力发展有益
 
        我们这里所说的“弹琴”,是泛指所有乐器的演奏。那么,演奏乐器对智力发展能有哪些好处呢?

从原理上看,古人用两个极简练的词作了概括,即一为“调神”,二为“练指”。通过主动的安定情志和手指运动来发挥大脑的功能。

先谈谈“调神”。无论古今中外,对演奏乐器的要求,无一不强调要平心静气,进入一种淡泊的境界。实际上,宁静所要达到的效果,就是为了使人体的生理、心理节奏与大自然的节律互相融汇,使人的大脑处于一种最安静、最有序的状态。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中,大脑就会变得聪明,对全身的协调作用也会加强。其次,“调神”使身体的内环境保持稳定和平衡。加强抵御和修复致病因素侵害的能力。同时,调神时的心身运动,能对身体的组织器官起到自我按摩、疏通气血的保健作用。

至于“练指”,则是训练感知能力的一种好方法。广州星海音乐学院附中曾对学生作过调查,学生们在学习音乐、演奏乐器后,智力大有提高,其中注意力得到增强的有77.1%,记忆力增强的占91.9%,感知能力提高的有85.1%,情感体验能力提高的占87.8%,想象力增强的占95.9%,理解力提高的占97.3%。

在乐器的演奏中,无论是弦乐、管乐、还是弹拨乐、打击乐,左手的运动总是要超过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倍,而左手的使用可以大大促进大脑右半球的发育,对提高整个大脑的储存、传递信息的能力,提高思维速度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双手互相配合的运动,对提高整个大脑皮层的兴奋性极有益处,会使工作的效率大大提高。


26、利用玩具开发智力
 
        2~6岁的孩子,不明事理,也不懂学问之道,玩具才是他们喜爱的伙伴。如何利用这个特点来开发孩子的智力呢?

玩玩具实际上也是一种动脑、动手的训练,能促使孩子发挥他们幼稚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同时,锻炼手指的灵巧,以手促脑,使孩子在娱乐中变得心灵手巧。其益智原理与音乐疗法、书画疗法等相同。

国内外市场上的智力玩具已有2000多种,其中比较有效的益智玩具大约有250多种,如积木类、拼图类、插件类、声光类、电子类,以及综合各种原理的综合性玩具。花色品种琳琅满目。

选择益智玩具,尽可能要求手、脑并用的,而只有娱乐性,满足孩子“玩”或者只能哄孩子不哭不闹的尽量不用。

选择玩具还必须照顾孩子的兴趣,无论多么有趣的益智,孩子不喜爱也是徒劳。利用玩具对孩子进行智力训练,还要注意孩子的智力发展情况,前后对比,或与同龄儿童进行比较,以观察益智效果,以便合理安排下一步的智力训练。例如,七巧板是我国传统的智力玩具,利用这种玩具开发智力时,可以将七巧板交给一组儿童,看谁拼出的图案最多,花费的时间最少。对于同一个孩子,则可作前后对照。这样,可对同龄儿童或同一儿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进行对比。

当然,最好的智力玩具,是家长、老师根据儿童的身心特点设计出来的玩具。也可以创造性地利用现有玩具,如:幼儿园里皮球很多,老师可利用皮球这一简单玩具设计出各种益智游戏。像皮球掉进树洞,如何取出之类的游戏;也可以取一只小皮球搁在墙头,问孩子怎样才能取下,孩子们肯定会有各种不同的回答,如爬上墙头去取,或用竹竿挑下小球,或在皮球堆中取一只球去将小球砸下来……老师让孩子充分发表看法后,告诉孩子:用大球砸小球的方法最好,并告诉为什么。这既使小朋友们都动了脑筋,也使他们的思路拓宽,增长了知识。 

 美景美图

 精品美文

 音乐空间

 音画图文

 职场技巧

 感悟哲理

 星座运情

 生活智慧

 史海钩沉

 健康智慧

 书画古玩

 网页特效

 电脑技巧

 在线书架

 精美相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