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我的文友忠恕之约,为他即将出版的《让孩子一生快乐奔跑——成长型思维校园实践》(以下简称《让孩子一生快乐奔跑》)一书撰写序言。既感到荣幸之至,又有些力不胜任的感觉。因为忠恕多年来研究成长型思维,既是专家,又有践行;而我,对于成长型思维,只是略有了解而已。当然,也并非无言可说,虽然多系一些感想之类的浅近之言,也还是言出由衷,希望能给读者一些启发。
第一次接触成长型思维,是2021年4月24日,在忠恕就任校长的河北省雄安博奥高级中学参加“成长型思维——赋予学生向前快乐奔跑的能力”会议,聆听了他及12位教师的精彩演讲,并承蒙抬举,为他们作了即兴点评。
那时,这些教师阅读成长型思维的书和听忠恕的讲座等,也只有半年多的时间;可是,听着他们侃侃而谈,且不时有震耳发聩之感。尤其是洋溢着自信自豪的精神气象,让我感到那是一批“士不可以不弘毅”的有为青年,在当下为学生播撒下灿烂阳光的同时,他们自己也有走向了美好未来的可能。
回到济南之后,便应燕山小学高红燕校长之约前去采访,情不自禁地谈到忠恕及其老师们讲演成长型思维的盛况。高红燕当场决定,邀请其中一位青年教师为全校教师作一场演讲。于是,就有了5月11日下午在燕山小学的孟庆薇老师之讲。她很年轻,并非专家,亦无名师的头衔,可因为有了成长型思维的底气,以及激荡在其心中的豪气,极大地震撼了燕山小学的老师们。
2022年7月27日,在《新校园》编辑部主办的“首届全国名家名师大讲堂”上,我又听了忠恕所作的《让孩子一生快乐奔跑》的演讲。距离上次听他演讲,虽然只有一年多的时间,却有一种“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感觉。在他从容自然的言说中,不但折射出一种理性的光芒,而且还看到了他们学校在成长型思维的实践方面结出了更加丰硕的果实。
今天再读这本书的时候,又让我“横看成岭侧成峰”地领略到了成长型思维的万千风景。
非常欣赏“培养学生一生快乐奔跑的能力”这个书名,因为一个人的生命长度,并不能决定其生命的厚度。正像赛跑一样,同样的距离,不同的赛跑者,所跑的时间并不一样。人生亦然,如果一生缓慢而行,甚至在原地徘徊,根本不可能抵达辉煌的殿堂;相反,如果一生奔跑,不但可以跑出更长的路程,还可以创造出更多和富有价值的成果。
这里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一生”奔跑,而非一时奔跑或一段时间奔跑。目前有一句流行的话语:“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可是,他们却没有想到,起跑领先了,可后来速度慢了,甚至不跑了,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吗?所以,我有一句常说的话:“不要输在中跑线上。”这里的“中”,时间跨度非常大,它有可能在起跑的时候落后了,可在此后整个生命时空里,却一直在奔跑着。所以,真正成功者,并不一定是输在起跑线上者。我出身农民,第一学历是专科,不只是在起跑线上,甚至在起跑之后的不小一段时间里,在一般人看来我已经“输”了。可是,自从1978年进入济宁师专读书到现在44年多的时间里,我一直在奔跑着。迄今为止,发表了1000多万字的文章,出版了65本著作。这不是自己多么聪明,相反,我有点儿笨,可是,我“奔跑”了44年多啊!当然,我如果从小就已起跑,奔跑至今,当然会有更大的成就。所以,如果比我起跑早的人一直在奔跑的话,他们所取得的成就肯定远在我之上。所以,最好一生奔跑,而且忠恕在研究中发现,成长型思维品质的培养,最好从小学甚至更小的年龄开始,因为具备了这种品质的人,就可以真正实现一生奔跑的愿望,也一定会取得巨大的成就。
忠恕在“奔跑”之前,还加了一个定语“快乐”,这是极有见地的。如果奔跑的时候一直处于痛苦之中,身心就会受到伤害,寿命也会由此缩短。即使学习等,效率多低下,效益也不会好。所以,忠恕对于学生负担之重问题谈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在很多时候,并非学生学得时间长与获取知识多就负担重,如果爱学了,不但不会形成负担,反而会乐此不疲,大有收获。他由此谈到孔子的“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是啊,孔子终生好学,可是,却快乐无比,并由此构建了他那闪耀着精神光芒的乐感文化。所以,有了“快乐”,不但会大大提升奔跑的速度,也会让奔跑着的心里洋溢着幸福的欢快。又何苦之有?更谈不上负担了。
但是,快乐说起来容易,做到却绝不简单。休说孩子,就是大人,尤其是关乎到本人的荣辱得失的时候,也未必就能快乐起来。所以,要真正做到一生快乐奔跑,还需要精神的升华,生命的修炼。
如何升华与修炼,忠恕给出了答案。
忠恕荣获《中国教育报》2015 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绝对是名至实归。他一生的成长史,都与读书有着不解之缘。
忠恕认为,读书是培养成长型思维非常有效的途径,因为真正经典名著中的典型人物,包括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一些千古不朽的人物,他们经历了无数的磨难,却百折不挠,最后终于走向上辉煌的成功殿堂。看来,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并不是“得来全不费功夫”的,所以,没有奋斗,不可能取得成功。如果有了这种思维,就有可能奋斗一生,从一个成功的殿堂再跃升到另一个更高的成功殿堂。忠恕说,这就是成长型思维所结之果。
也许有人说,读书多矣,可并没有像忠恕那样让生命焕发如此的奇光异彩。这不得不说忠恕并非一般的读书人,而是一个很有智慧的读书人。因为读书有一个走向,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如果读世界大师的作品,很难达到其水平,可是,却可以到达中层;如果阅读中等水平者,则只能在下层转圈复转圈。而一般人所读之书,尽管有些趣味,可是,其思想与文化品位大多在中下层次,所以,读得再多,也只能像跟着庸师读了很多年的书,却鲜有长进。忠恕大多读的是古今中外大师的著作,也就是说,他几乎天天看跟着世界大师上课,所以,才有了大大超越一般人的生命飞跃。
可有的人也读了高层次的书,却只是停留在读的层面,没有走向实践大地,所以,尽管对自己的心性与境界有所提升,可所惠及的人却寥寥无几。而忠恕既是一个读书人,又是一个实践家。他对王阳明所说的“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了然于心,又付诸于行动之中。其实,孔子之所以伟大,其中一个重要的关键就是他是一个实践哲学家。空头理论不管说得如何天花乱坠,只要不落地,也只能像天上的浮云一样,一阵风吹过,便会不知去向。理论只有落地而又生根之后,才能发芽、开花,并结出丰硕之果。忠恕就是这样一个人,现在如此,以前亦然。早在唐山市丰润区岔河中学担任校长的时候,他就系统地学习了《论语》,并把孔子的教育思想用之于教育教学实践之中,让这个名不见经传的乡村初中,走上了全国名校的行列。为此,他还写了一本著作《半部<论语>铸名校——“岔河现象”解码》,2017年1月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我有幸应邀为之撰写了序言。可以这样说,让一所乡村初中腾飞的关键性元素,就是忠恕将孔子的教育思想付诸于教育教学实践之中的。即将出版的《培养孩子一生快乐奔跑的能力——成长型思维校园实践》,他依然将《论语》中的成长型思维元素提取出来,让人感到,孔子原来就是一个成长型思维的人,只不过当时还没有成长型思维这个词语罢了。同时,他又阅读了卡罗尔·德韦克的《终身成长》等当今世界上一流的成长型思维的大量经典之作,并且内化于心,讲述于人,让人听来怦然心动,且引领他们付诸行动,并在实践的园地里开出了绚丽之花。这让我不由得想起了孔子之言:“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忠恕,既是一个不断学习与发展者,而且希望并引领人们向前发展,从而让老师们绽放出不一样的精彩,而学生甚至家长们,则成了直接的受益者。
这本书中不仅讲到了成长型思维的关键性的理念,而且就在实践之中的叙说中,了无痕迹和道法自然地将其嵌入其中,让人在不自不觉中,了悟了成长型思维的内涵。没有像有的专家那样,将其理论说得高深莫测,遥不可及,而是就在当下,就在自己身边,就在自己身上。这当是对于理论阐释的高层之说,尤其对于一线的教师和家长来说,虽不能说轻而易举地步入其中,至少可以较快地明白了其中的要义,并可以循着张校长所导引的路线,走向成长型思维之路。
忠恕的智慧还在于,他不只是将成长型思维作为一种教育理论,而是将其升华成一种学校文化。很多成长型思维的经典语句,就张贴在校园触目可及的墙壁上,让师生在不自不觉中“学而时习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一层楼墙壁上张贴的是从《论语》中精选出来的具有成长型特质的30章语句;二层则是成长型思维代表人物卡罗尔·德韦克的理论要义;三层是东西方文化融合的经典之言。由此,自然而然地构建起了一个成长型思维的文化圈,师生沐浴其中,自然而然受到熏陶与影响。
不只有这种外显的文化,更有内蕴于对话之中与各种活动中的隐性文化。比如书就收录了大量他与学生以及家长的对话,让人感到孩子们在成长型思维的熏陶下,有了长足的发展。
我很惊叹于忠恕用那么多的时间与篇幅与文字对话,这不知要消耗去他多少时间,可是,他“不厌其烦”又乐此不疲。这需要的不只是耐心,更有责任感与使命感。因为教师与学生的发展,是其心灵所系,甚至可以说是他的命根。
当然,还不止于对话,他的智慧是多元的。比如在每次期中、期末考试后分年级开展“失败周”活动,讲“名人失败的故事”、开“美丽的错误”班会、观看“从失败中崛起”的电影、分享“没有失败,只有反馈”的感悟等。还有大型考试后的“失败周”活动中,黑板上常见的标语是“美丽的失败”“找足找齐成长点”等等,折射出孩子们真正理解了“失败是成功之母”的意义。因为有的人失败了,一蹶不振,非但不可能成功,反而更加失败。只有不管遭遇多大的失败,也绝不放弃者,才有可能转败为胜。说其可能,即非必然也。不能是盲目地绝不放弃,而是分析失败的原因,寻找到转败为胜的路径。
人之为人,孰能无过,可是过而不改,还是自我修正,则会产生两个走向。为此,忠恕制定了“学生错误自主修正表”,由学生自己填写,最后由班主任、年级主任签字。这样,错误会越来越少,失败也会越来越少,还会由此升华成一种品质。因为学生有了面对错误和改正错误的勇气,必然会受到了人们的赞赏。恰如孔子的高足子贡所言:“更也,人皆仰之。”有了这种知错主动而改的品质,心理的健康也就不求自得了。
为此,忠恕为师生们注入一个成长型思维的精神元素,并用“尚未”这个词语予以表达,堪称精彩绝妙。即使当下失败了,从本质意义上并不是失败,而是在走向成功之路上一次跌倒,爬起来,继续奔向前方,因为成功的女神就在前方招手,现在一时的失败,只是“尚未”到达的状态而已。任何学生都可以成为优秀者,当下一时的失败,只是处于“尚未”状态中,有了这种认识,即使失败,也会认为这只是走向成功的过程中的一个小小失误而已。
人的一生,肯定会有成功与失败、顺境与逆境、得与失,而有了成长型思维之后,就会在成败、顺逆和得失之时,保持一种平和乃至愉悦的心境。以前,一些学校尤其是高中每次考试之后,都会有一些学生因考试失利而悲痛不已甚至失声痛哭,可是,具备成长型思维品质之后,即使考得很不理想,他们依然笑着,因为他们已经有了一个坚定的信念,这只是一次失败,此时成功已经向自己招手。真正的是失败者成功之母也。所以,在遇到困难与挫折的时候,“尚未”这个词语也会立即浮现在脑海里,旋即产生一种能量。在他们看来,困难与挫折,只是自己走向成功与未来的一种考验,甚至是上帝的一种特殊恩赐,于是,不但不会沮丧,更不会足不前,而是精神抖擞地走向未来,去迎接新的挑战,去领略成功的喜悦之美。
由此,学生不但具备有这种屏蔽负面情绪的能力,而且具有了自控力,于是,学习的效率大大提升,快乐的指数也大大提升。
这种成长型思维一旦定格在学生的心里,就会生成一种永久性的能量,不只是作用于当下,而且还向未来延伸,乃至终生受用。所以,不管在什么境况下,都是信心满满。不但自己洋溢出一种乐观而幸福的生命样态,还会在无形中向周围的人辐射,从而传递出一种积极的能量,甚至生成一种幸福的文化。
高中学校希望学生考出好的成绩,当在情理之中。可是,有的使出了十八般武艺,却未必能取得理想的成绩。可忠恕并没有特别强调考试成绩的重要性,学生的成绩却呈现出持续上升的趋势,不但在2022年的高考中取得了出乎人们想象的好成绩,就是在此后的招生时,不少原来对这所学校望而却步的学优生,也闻其名而纷纷前来报考,录取分数比往年大幅度提升。这是一种良性循环,虽未求之,却自然而来。这正像忠恕说的那样,取得好的考试成绩,虽是成长型思维的一个必然结果,但它只是一个副产品。因为它赋予了孩子们一种终生优质的心理品质,而且还不时地向其未来的生命延伸,从而让他们拥有一个美好的前程。
陶继新
2022年10月19日于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