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什么抗生素不静推而要静点? 一是因为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原因(房室模型,表观分布等有关), 二是因为油溶液及水(油)混悬液禁用于静注(抗生素多为水混悬液),因为可引起血管栓塞的危险.这在11版新编药物学上有明确指出. 三是可能过快的注入带来过高的血药浓度易发生不良反应 以前要求静推的观点是改变了!! 2.用盐水还是糖水配伍抗生素的问题: 其实这是和药物自身理化性质有关了,通常头孢类,青霉素类的抗生素在盐水的PH值中比较稳定,在外界配好后12小时内静滴都可以,但是在葡萄糖这类大分子物质中,抗生素会络合,稳定性下降. 而合成类抗生素如甲硝唑,奎诺酮类等由于其分子结构的特定性,5%的葡萄糖溶液比生理盐水形状更稳定。 (如:培氟沙星 :要求:溶于5%GS 250中,忌与含氯离子的溶液配伍,以免沉淀。加入盐水会出现白色混浊的悬浮物!(参考文件:《合理用药》谢惠民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年第四版 P136) 因为盐是中性液体,糖是酸性液体.若抗生素是碱性就减弱其效果.如果抗生素是酸性,和糖配就增加其效果.可是因为盐是中性液体所以对抗生素无影响 主张使用生理盐水,主要还是从抗生素的稳定性方面考虑的。 以青霉素类为例,它们在近中性(PH=6~7)溶液中较为稳定,酸性或碱性溶液均使之分解加速,应用时最好用注射用水或等渗氯化钠注射液溶解青霉素类。 溶于葡萄糖液(葡萄糖在生产过程中需加入盐酸,成品溶液PH多为3左右)中可有一定程度的分解。 青霉素类在碱性溶液中分解极快。因此,严禁将碱性药液(碳酸氢钠、氨茶碱等)与其配伍。 (参考:陈新谦 金有豫 汤光主编. 新编药物学(第十五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P49) 而生理盐水ph稍高,一般为4~5。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在碱性条件下抗菌效能比酸性条件下可增强10多倍(有相关的研究报道),故建议选盐做溶媒,或在溶媒中加入碳酸氢钠提高PH值。 但是在临床上,碰到一些病人还是用糖水配抗生素,比如一些需要限制液体输入量,但是又需要能量补充的病人,虽然也知道糖水会影响效果,但是为了兼顾,还是这样做了。 葡萄糖溶液在制备时为了灭菌,其PH值偏低,在输入过程中可激活凝血系统,使体内处于高凝状态,对于有凝血倾向的患者应用时要注意。 3.为什么用100,溶媒使用的量: 溶媒使用的量一般以说明书规定的最低量控制。对于半衰期短的药物,如青霉素,溶于500ml糖溶液,输了2个多小时,前面的药物都代谢了,还没输完,根本达不到有效药物浓度。现在大多是使用100ml+抗生素,或许是治疗习惯,这样效率比较高。 也可能是习惯问题,没有绝对要求,但是对于那些需要限制水输入量的患者(肝硬化腹水,心衰),以及需要迅速把药输完提高血药浓度的,应该用100ml液体配伍. 药理学上的药物代谢动力学中有个“一级动力学”和“零级动力学”讲的就是这方面的问题,还有什么“药-时曲线”“坪浓度”什么的。 青霉素时应临用前配制,放置两小时后不宜使用 |
|
来自: maonana007 > 《临床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