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服用包含服药时间和服药方法。服用方法恰当与否,对疗效有一定影响。徐灵胎《医学源流论》中说:“病之愈不愈,不但方必中病,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法,则非特无功,而反有害,此不可不知也。”因此,方剂服用方法应予以重视。以下乃历代方剂运用之总结。
一、服药时间
1、一般情况,于饭前1小时服药,以利药物尽快吸收。
2、对胃肠有刺激的方药,饭后服用,可防产生副作用;
3、滋补方药,空腹服用;
4、治疟方药,在发作前2小时服用;
5、安神方药,睡前服用;
6、急证重病不拘时间服用;
7、慢性病,定时服用,使其可持续发挥药效。
8、病情需要,有的可一天数服,有的可煎泡代茶时时饮用。
9、个别方剂,古人对服药时间有特殊要求,如鸡鸣散在天明前空腹冷服效果较好。
10、前人服药论述,考虑病位上下远近,从有利于除邪和养生而论,可供临床参考。如《千金要方•序例》记载的“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后服药;病在胸膈以下者,先服药后食;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满而在夜。”以及《医心方》载葛仙翁曰:“服治病之药,以食前服之;服养生之药,以食后服之。”
二、服药方法
1、运用汤剂,通常1日1剂,将头煎、二煎兑合,分2次或3次温服。
2、特殊情况,可1日连服2剂,以增强药力。
3、散剂、丸剂则根据病情和具体药物定量,日服2次或3次。
4、散剂中可直接用水送服,如七厘散等;
5、有些粗末散剂,可加水煮沸取汁,如香苏散等;还有些散剂用于外敷或掺洒疮面,如生肌散等;有作为点眼或吹喉用的,如八宝眼药、冰硼散等。
6、各种丸剂都可直接用水送服,至于其他不同剂型,可参考制剂情况及方药功用酌情而定。
7、特殊汤剂经验服法:
如服发汗解表药,趁热服,药后温覆避风,使遍身漐漐微似有汗。
热证用寒药冷服助其清,
寒证用热药热服助其温,
寒热偏盛、阴阳离决、相互格拒,出现服药后呕吐的情况,如真寒假热证候则宜热药冷服,真热假寒证候则宜寒药热服。此乃反佐服药法,即《素问•五常政大论》中所说的“治热以寒,温而行之;治寒以热,凉而行之;治温以清,冷而行之;治清以温,热而行之。”
服药呕吐者,先服少许姜汁,或用鲜生姜擦舌,或嚼少许陈皮,后再服汤药;或采用冷服、少量频饮。
昏迷病人及吞咽困难者,现多用鼻饲法给药。
8、使用烈性药或毒性药,应审慎从事,先进小量,后逐渐增大,至有效止,不可过量,以免发生中毒。《神农本草经•序例》中说:“若用毒药疗病,先起如黍粟,病去即止,不去倍之,不去十之,取去为度。”乃毒性药运用规范。
总之,治疗过程中,应根据病情和药物性能决定不同服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