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方剂学基本理论:组成原则、变化规律、剂型

 瑯琊居士 2022-01-23
关键词: 
  方剂由药物组成,是临证治法的具体运用。方剂学是研究药物的配伍关系、组成规律、临床应用的一门科学,它是中医学理、法、方、药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临床各科的基础科学之一。 

  方剂的组成,不是几味药物的偶然排列,也不是同类药物的相加,而是根据病情需要,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配伍适当药物,规定适当剂量组成的。 

方剂的组成原则:
 
  方剂的组成,一般有“君药、臣药、佐药、使药”四个部分。“君、臣、佐、使”的含义分述如下: 
1.君药:是针对主病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2.臣药:是配合主药,加强疗效,起协同作用的药物。 
3.佐药:是协助主药治疗兼证,或缓解、消除主药的烈性、毒性的药物。 
4.使药:是引经(引导各药直达病变部位)、调味的药物。 

方剂的变化规律: 

1.加减药味 
  即某方基本适合患者病情,只因兼证不同,故在原方基础上,稍加变化,只变辅助药而不变主药,适用于主证未变而兼证不同的病例。 
2.改变配方 
  即通过改变方剂的配伍而改变其功效主治。 
3.调整药量 
  即由同样几味药组成方剂,因病情不同,将方中药量加以调整,使方剂主次与功能主治也因而不同。 
4.变更剂型 
  同样一个方剂,剂型不同作用也有差别,汤剂则效力迅速,宜于重症。丸剂或片剂则效力缓慢,宜于轻症。 

方剂的剂型:
 
1.汤剂: 
  是将药物饮片置于锅内,加水或酒适量,加热煎煮,去渣取汁,称为汤剂。 
  一般作内服用,如麻黄汤、归脾汤等。汤剂优点是吸收快,疗效快, 而且便于加减使用,能较全面地照顾到每一个病人或各种病证的特殊性,是中医临床最广泛使用的一种剂型。 
2.丸剂: 
  是将药物研成细末,以蜜、水或米糊、面糊、酒、醋、药汁等作为赋型剂制成的圆形固体剂型。 
  丸剂吸收缓慢,药力持久,而且体积小,服用、携带、贮存都比较方便,也是一种常用的剂型。一般适用于慢性、虚弱性疾病,如归脾丸、人参养荣丸等;亦有用于急症,如安宫牛黄丸、苏合香丸等。临床常用的丸剂有蜜丸、水丸、糊丸、浓缩丸等数种。 
3.散剂: 
  是将药物研磨成粉末后均匀混合而成。 
  有内服与外用两种。内服散剂末细量少者,可直接冲服,如七厘散;亦有粗末,临用时加水煮沸取汁服的,如香苏散。外用散剂一般作外敷、掺散疮面,或患病部位,如生肌散、金黄散;亦有作点眼、吹喉外用的,如冰硼散。散剂有制作简便,便于服用携带,吸收较快,节省药材,不易变质等优点。 
4.膏剂: 
  将药物煎煮取汁浓缩成半固体叫膏剂。 
  有内服及外用两种,内服的如雪梨膏等;外用的如风湿膏、狗皮膏药等。 
5.丹剂: 
  一般是指含有汞,硫磺等矿物,经过加热升华提练而成的一种化合制剂。 
  具有剂量小、作用大、含矿物质之特点。此剂多外用,如红升丹、白降丹等。此外,习惯上把某些较贵重的药品或有特殊功效的药物剂型叫作丹,如至宝丹、紫雪丹等。所以,丹剂并非是一种固定的剂型。 
4.片剂: 
  将中药加工或提练后与辅料混合,压制成圆片状剂型。 
  片剂用量准确,体积小。味很苦的,具恶臭的药物经压片后再包糖衣,使之易于吞服;如需在肠道中起作用或遇胃酸易被破坏的药物,则可包肠溶片,使之在肠道中崩解。片剂应用较广,如银翘解毒片、桑菊感冒片等。 
5.冲剂: 
  是将中药提练成稠膏,加入部分药粉或糖粉制成颗粒散剂干燥而成。 
  用开水冲服,甚为方便。由于含糖较多,小儿易于接受。 
6.酒剂: 
  俗称药酒。是将药物浸泡入酒中,经过一时间后,去渣取汁供内服或外用。 
7.针剂: 
  是根据中草药有效成分不同,用不同方法提取、精制配成灭菌溶液供皮下、穴位、肌肉、静脉等注射用的一种剂型。 
  具有作用迅速等优点。故对急症或口服药有困难患者尤为适宜。针剂是今后需大力研制的一种剂型,以适应中医急症之需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