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基础理论.方剂学 第一单元.总论.

 张继少华总部 2017-11-04

方剂学

第一单元.总论.

(-)方剂与治法.

1.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1)治法为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

(2)“方从法出,法随证立”。方剂是体现治法的主要手段。

(3)方剂必须“针对病机,体现治法”。“以法统方”,包括以法组方、以法方、以法类方、以法释方。

2.常用治法.

治法是针对临床证候所采取的治疗大法,临床证候的复杂性决定了治法的多样性,清

代程钟龄在《医学心悟》中将诸多治法概括为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

 

(1).汗法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等作用,使在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汗法不以汗出为目的,主要是通过出汗,使腠理开、营卫和、肺气畅、血脉通,从而能祛邪外出,正气调和。汗法主要治疗外感六淫之邪所致的表证,凡是腠理闭塞,营卫郁滞的寒热无汗,或腠理疏松,虽有汗但寒热不解的病证,皆可使用汗法治疗。由于病情有寒热,邪气有兼夹,体质有强弱,故汗法又可分为辛温发汗、辛凉发汗,或与补法、下法、消法等配合使用。使用汗法要注意辨清病邪的性质;中病即止,慎勿过量兼顾兼夹病证;不宜久煎。

(2)吐法吐法是通过涌吐的方法,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涎、宿食以及毒物等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治法。适用于中风痰壅,宿食壅阻胃脘,毒物尚在胃中,痰涎壅盛的癫狂、喉痹,以及干霍乱吐泻不得等,属于病位居上,病势急暴,内蓄实邪,体质壮实之证。使用吐法要注意因吐法易伤胃气,体虚气弱、妇人新产、孕妇等均应慎用吐后应调养脾胃。

(3)下法下法是通过泻下、荡涤、攻逐等作用,使停留于胃肠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结痰、停水等从下窍而出,以祛邪除病的一类治法。凡邪在肠胃而致大便不通,燥屎内结,或热结旁流,以及停痰留饮、瘀血积水等形症俱实之证,均可使用。由于病情有寒热,正气有虚实,病邪有兼夹,所以下法又有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之别,并可与其他治法结合运用。使用下法要注意辨清病情之属性;中病即止,顾护正气。

(4)和法和法是通过和解与调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种治法。和法既能祛除病邪,又能调整脏腑功能,且无明显寒热补泻之偏,性质平和,全面兼顾,适用于邪犯少阳、肝脾不和、肠寒胃热、气血营卫失和等证。和法的分类较多,其中主要有和解少阳、透达膜原、调和肝脾、疏肝和胃、分消上下、调和肠胃等。

(5)温法温法是通过温里祛寒的作用,以治疗里寒证的一类治法。里寒证有部位浅深程度轻重的差别,故温法又有温中祛寒、回阳救逆和温经散寒的区别。使用温法要注意壮火食气,少火生气(《内经》)真热假寒”证,不可误用。

(6)清法清法是通过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等作用,以清除里热之邪的一类治法。适用于里热证、火证、热毒证以及虚热证等里热病证。由于里热证有热在气分、营分、血分、热壅成毒以及热在某一脏腑之分,故清法之中又有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清脏腑热等不同。使用清法要注意:不可滥用,注意顾护正气真寒假热”证,不可误用。

(7)消法消法是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水以及驱虫等方法,使气、血、痰、食、水、虫等所结成的有形之邪消缓散的一种治法。适用于饮食停滞、气滞血瘀、癥瘕积聚、水湿内停、痰饮不化、疳积虫积以及疮疡痈肿等病证。使用消法要注意与下法区别应用治宜缓图,难以速效常与补法等结合运用。

(8)补法补法是通过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以主治各种虚弱证候的一种治法。适用于各种虚证。补法的目的,在于通过药物的补益,使人体气血阴阳虚弱或脏腑之间的失调状态得到纠正,复归于协调平衡。此外,在正虚不能祛邪外出时,也可使用补法以扶助正气,并配合其他治法,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补法又可进一步分为补气、补血、补阴、补阳等,在这些治法中又包括分补五脏之法。使用补法要注意辨清虚证型,不可滥用补法应善用“通补”,不宜“呆补”。

上述八种治法,适应了表里寒热虚实不同的证候。但是,对于多数疾病而言,不是单独一法所能奏效,常须数种方法配合运用,才能照顾全面。所以虽为八法,但配合之后变化多端。正如《医学心悟》中说一法之中,八法备焉,八法之中,百法备焉”。

().方剂的组成原则.

方剂不是药物的随意堆砌,它是依据辨证与治法的需要,将药物有原则、有目的地配合在一起。方剂的组成原则是君臣佐使。

1.君药.

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在方剂组成中不可缺少。

2.臣药.

(1)协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作用的药物。

(2)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3.佐药.

(1)佐助药,即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症的药物。

(2)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能制约其峻烈之性的药物。

(3)反佐药,病重邪甚出现拒药,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

药物,以防止药病格拒。

4.使药.

(1)引经药,即能引导方中诸药达到病所的药物。

(2)调和药,即能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

()方剂的变化形式.

1.药味增减的变化.

药物是决定方剂功用的主要因素,当方剂中的药物增加或减少时,必然会使方剂组成的配伍关系发生变化,并由此导致方剂功用的改变。这种变化主要用于临床选用成方,其目的是使之更加适合变化了的病情需要。必须指出,在此所指的药味增减的变化,是指在主病、主证、基本病机以及君药不变的前提下,改变方中的次要药物,以适应变化了的病情需要,即我们常说的“随症加减”。

2.药量增减的变化.

药物的用量直接决定药力的大小,当方剂的药物组成相同,而用量不相同时,会发生药力变化,其结果可以是单纯的方剂药力大小的改变,也可以导致药物配伍关系及君臣佐使甚至是方剂的寒热、攻补性质的相应变化,从而改变方剂的功用和主治证候。

3.剂型更换的变化.

方剂的剂型较多,不同剂型各有特点。同一方剂,尽管用药及其剂量完全相同,但剂型不同,其作用亦有差异,但这种差异往往只是表现在药力大小和峻缓的区别上,在主治病证上也多有轻重缓急之分别。

()常用剂型.

1.汤剂的特点.

汤剂是将药物饮片加水或酒浸泡,再煎煮一定时间,去渣取汁,制成的液体剂型。汤剂是中医临床最为传统与常用剂型。汤剂可以内服或外用,大部分汤剂为内服,外用汤剂多作洗浴、熏蒸及含漱等。汤剂吸收快,能迅速发挥药效,而且可以根据病情需要进行加减,能照顾每个患者或各具体病变的不同阶段,因而多适用于病证较重或病情不稳定的患者。但汤剂也有不足之处,如服用量大,某些药的有效成分不易煎出或易挥发散失,不适于大规模生产,亦不利于患者携带。

2.丸剂的特点.

丸剂是将药物研成细粉或药材提取物,加适宜的赋型剂制成球形的固体剂型。丸剂吸收较慢,药效持久,节省药材,便于患者服用与携带。一般说来,丸剂适用于慢性、虚弱性疾病。但也有丸剂药性比较峻猛者,多为芳香类药物与剧毒药物,不宜作汤剂煎服,如安宫牛黄丸、舟车丸等。常用的丸剂有蜜丸、水丸、糊丸、浓缩丸等。

(1)蜜丸蜜丸是将药物细粉用炼制的蜂蜜赋型而制成的丸剂。蜜丸性质柔润,作用缓和持久,并有补益和矫味作用,常用于治疗慢性病和虚弱性疾病,需要长期服用。

(2)水丸也称水泛丸,是将药物细粉用水(冷开水或蒸馏水)或酒、醋、蜜水、药汁等赋型制成的小丸。水丸易于崩解,溶散快,吸收起效快,易于吞服,适用于多种疾病。

(3)糊丸糊丸是将药物细粉用米糊、面糊、曲糊等赋型制成的小丸。糊丸黏合力强,质地坚硬,崩解与溶散迟缓,内服可延长药效,减轻剧毒药的不良反应和对胃肠道的

刺激。

(4)浓缩丸浓缩丸是将药物或方中部分药物煎汁浓缩成膏,再与其他药物细粉混合干燥粉碎,用水或蜂蜜或药汁制成丸剂。浓缩丸体积小,有效成分含量高,服用剂量小,可用于治疗多种疾病。

3.散剂的特点.

散剂是将药物粉碎,混合均匀,制成粉末状制剂。散剂制作简便,吸收较快,节省药材,便于服用及携带。散剂有内服和外用两类。

(1)内服散剂又可以分为两种研成细粉,以温开水冲服,量小者亦可直接吞服。这类散剂吸收快,便于携带与服用。②制成粗末,以水煎取汁服用,称为煮散,这类散剂实际类似汤剂。

(2)外用散剂研为极细粉末,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对创面刺激小,可外敷、掺散疮面或患病部位,亦有作点眼、吹喉等用者。

4.膏剂的特点.

膏剂是将药物用水或植物油煎熬去渣而制成的剂型,有内服和外用两种。内服膏剂有流浸膏、浸膏、煎膏三种外用膏剂分软膏、硬膏两种。其中流浸膏与浸膏多数用于调配其他制剂使用,如合剂、糖浆剂、冲剂、片剂等。

(1)煎膏又称膏滋,是将药物加水反复煎煮,去渣浓缩后,加炼蜜或炼糖制成的半液体剂型。煎膏体积小,含量高,便于服用,口味甜美,有滋润补益作用,一般多用于慢性虚弱性患者,有利于较长时间用药。

(2)软膏又称药膏,是将药物细粉与适宜的基质制成具有适当黏稠度的半固体外用制剂。其中用乳剂型基质的亦称乳膏剂,多用于皮肤、黏膜或疮面。软膏具有一定的黏稠性,外涂后渐渐软化或熔化,因而药物慢慢吸收,持久发挥疗效,适用于外科疮疡疖肿、烧烫伤等。

(3)硬膏又称膏药,古称薄贴,是以植物油将药物煎至一定程度,去渣,煎至滴水成珠,加人黄丹等搅匀、冷却制成的硬膏。用时加温摊涂在布或纸上,软化后贴于患处或穴位上,可用于治疗局部疾病和全身性疾病,如疮疡肿毒、跌打损伤、风湿痹证以及腰痛、腹痛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