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茶叶博物馆馆藏精品赏析

 安徽文武 2011-07-21

清·粉彩过枝瓜蝶纹盖碗一对。通高10.2厘米 口径8.8厘米 故宫博物院调拨入茶博
口微撇,深腹,有盖,圈足。底和盖顶圈足内以红彩书“大清光绪年制”二行六字楷书款。碗口沿及盖圈足口沿饰以金彩。该器内外壁及器盖绘过枝籁瓜、竹枝及蝴蝶,意为“瓜蝶绵绵”,寓意“福寿绵长,子孙绵延”。该器做工规整,釉色洁白莹润,绘画技法生动,构思巧妙,瓜叶浓淡相间,图案清新活泼,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官窑佳作。

清·青花釉里红茶叶瓶。高 18.6厘米 底径15.8 厘米 口径4.4
圆口,平肩,长方体瓶身。瓶身除圈足外用青花绘山水、花鸟纹饰,展开即是一幅绝妙的山水画。只见画面远山近水,意境开阔,两老者黎杖踽踽而行,远处孤帆远影,一副秋江送别图。用釉里红点缀山石、树木,更增添了一种秋天的气息,渲染了画面的意境。
该瓶造型方正,古朴敦厚,青花用料浓淡相间,不失为康熙民窑中的精品。


清乾隆·粉彩套杯(共十个)高5厘米 口径9.5厘米
撇口,敛腹,浅足,器倒置如马蹄形,大小十个为一套。器物口沿都饰以金彩,器内壁均施以松石绿釉,器外壁施不同粉彩的纹饰,依次套合而成为一体。此种套杯多见于清雍正至道光时期。


清·豆青地白花茶叶瓶。高15.6厘米 长13.2厘米 中国文物流通协调中心调拨
圆口,平肩,长方体瓶身。通体施豆青釉,釉面淡雅柔和,色浅淡若湖水,釉面凝厚。瓶体一面用白釉绘一枝梅花,另一面绘荷花荷叶,构图简洁,花叶刻画生动。


清嘉庆·青花加彩人物纹盖碗。器底盖内圈足书 “大清嘉庆年制”三行六字篆书款。器与盖口沿饰青花如意纹,圈足上部饰变形莲瓣纹,中间主体部位用五彩绘庭院仕女,画上仕女近共百人,神态各异,千姿百态,俨然一副热闹的“百美图”。
 

清乾隆·仿雕漆瓷茶船。高 4.9 厘米 长14厘米
船形,外壁口沿雕刻回纹,船身雕十字花瓣形饰纹,足沿雕仰莲花瓣纹。内面金彩涂染,惜已磨掉。外底施淡绿粗彩。外壁施珊瑚红釉仿雕漆“剔红”,作法是瓷胎上先印纹样,经雕剔,入窑素烧后,施矾红釉,低温二次烧成。
朱琰《陶说》记乾隆时,制瓷业能仿“戗金”、“ 髹漆”、“竹木”等多种手工艺品,此茶船形、色、纹均具雕漆器的质感,乍看几可乱真。
 
汉·青铜釜 。烹饪器,高15 厘米,径25厘米,敛口,平底,腹微鼓,器壁较薄,两侧肩部为对称的兽面形环形把手。秦汉时期,人们对茶的饮用采用的是羹煮法,即将茶碾末后加葱﹑姜﹑盐等入釜煮饮。古代青铜烹饪器中,各种形制都有其特定的用途,如鼎:煮肉器;鬲:炊粥器; 甑:蒸煮器等,而此青铜器就是汉代的煮茶器。

 

高29厘米,宽24厘米
整体造型规整、敦厚,壶嘴弯曲有致辞,壶盖为典型明式如意纹图案,钮为颇具匠心的镂空金钱如意纹装饰。壶身刻有“瓦瓶新汲龙泉水,纱帽笼头可自煎”诗句,落款为草书:“丁卯年,用卿”,制作年代应为1637年。陈用卿,明代天启崇祯年间人,据“阳羡名陶系”称其书刻为“落墨拙而用刀工”。另据明代杭州名士张岱在其“陶庵梦忆”中称“宜兴罐,以供春为上,时大彬次之,陈用卿又次之。”可见此壶作者当年与时大彬齐名而年技俱后,不失为一代制壶名师。陈用卿壶存世量很少,足见其珍稀!
明·金钱如意紫砂大壶。

宋·建窑兔毫盏。高6.1厘米 口径11.6厘米 底径3.6厘米
敛口,斜壁,深腹,圈足。赫黑色釉有兔毫纹,外壁施釉不到底,圈足无釉,酱褐色胎。该器胎体厚重,造型敦厚古朴。此器为福建建窑烧制,是因当时斗茶的需求所制的茶具。北宋人论茶事专著茶录大观茶论对建窑的评价甚高。清异录中有“闽中造盏,试茶家珍之”的记载。斗茶茶汤色贵白,建盏色黑“易燠发茶采色”,胎厚而茶盏不易凉。盏底深浅适度,便于观色,故斗茶家首推建盏。

唐·绿彩茶碗。高5.9厘米 口径8.7厘米 底径3.0厘米
敞口,深腹,假圈足。器内外壁施绿彩,外壁施彩不到底,露出土黄色胎,胎质较疏松。器底还留有绳割纹痕迹。这是唐代生产的彩色低温铅釉,以白色粘土作胎,以铜作釉料着色剂,并在釉里加入含铅的助熔剂,经过800度左右的温度烧成。

清·铜胎画珐琅茶船
此器造型为十字花形盏托,在红铜器胎上涂以洋蓝珐琅彩料,正面用彩色珐琅描画宝相花及大白菜图案,底部为缠枝花图案。画珐琅虽在制作上要比掐丝珐琅(景泰蓝)要简单一些,但在色彩变化上却比掐丝珐琅更加多姿多彩,画珐琅器主要产于清代乾隆年间的宫廷造办处及广州两处。此茶船线条奔放,构图繁密,色彩明快,应为当时广作贡品无疑。
 
良渚文化 黑陶异形壶。口径6.8厘米 高11.7厘米
良渚文化的存在时间是5300年前到4000年前,是一支环太湖流域一带分布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文化,以擅长制作玉器和黑陶而著称,其制作的黑陶器已掌握了快轮拉坯、慢轮修坯的技法,所以加工的陶器器型规整,器壁匀薄。这件黑釉器造型较为特殊,两立耳稍外撇,应是新石器时代的水器,可看成是中国茶具的源头。



东汉原始瓷灶
高15厘米
原始瓷界于陶和瓷之间,因其烧造的温度已远远超过陶器,因此非常坚硬。原始瓷最早出现于商代,到了东汉更加成熟。这件原始瓷灶是一件明器,主要用于陪葬,汉代重视厚葬,视死如生,从这件原始瓷灶上可见汉代灶台的形制。汉代饮茶已在南方的贵族、士大夫之间流行,当时主要是以煮茶为主,以釜煮茶应是当时的饮茶方式之一。


唐长沙窑“荼”碗。15 厘米 高4.5 厘米
长沙窑是唐代的著名窑口,曾生产大量的酒具---大口注子,但这件青釉碗心刻有“荼”字,已十分明确这类碗的用途,可作为长沙窑青釉茶碗中的一个标准器。

 
五代越窑瓜棱执壶
通高19厘米,底径8厘米,腹径18厘米。
胎灰白,通体施青釉,釉层温润柔和,直口微内收,圆肩,瓜棱状圆腹,矮圈足。有盖,盖上有菱形花草纹,盖口相交处有两孔用以穿绳系盖。肩部一侧有管状曲流,一侧安花形执耳,底部刻有“方六十”三字楷书款。器物造型优美,极具韵味

 
宋青白釉葵口盏。口径11.8 厘米 高 4 厘米
器型为宋代典型的斗笠形,器壁很薄,釉色青中泛白,白中泛青,如青玉一般。宋代除了流行黑釉盏外,南北各地的窑口也生产大量的瓷茶具,景德镇的青白瓷茶具就是其中之一。
宋龙泉窑青釉壶。口径6厘米 高8厘米
这是南宋龙泉窑的产品,釉色青中泛灰褐色,釉层有透明玻璃质感,釉面略有开片现象,整个茶壶造型敦厚古朴,如瓜型,因器型小巧,正好一手握,故又称为“一手壶”。

 
宋白口黑釉盏

口径10.9 厘米 高6.6厘米
此黑釉盏敛口,深腹,浅圈足。口沿一圈施白釉,起到特殊的装饰效果。釉色略带褐色,也是宋代斗茶用器
 
宋越窑青釉执壶。口径10厘米 高22.7厘米
越窑是我国浙江的重要窑场,位于宁波的上虞、慈溪一带,自汉代以来就以生产青瓷而出名,晚唐五代时达到顶峰,烧制出“千峰翠色”般的“秘色瓷”。到了北宋,越窑青瓷还在生产,这件执壶是越窑典型的产品之一,制成瓜棱形,长流,曲柄,适用于宋代的点茶。

 


辽黄釉小碗。口径 8.3厘米 高3.9厘米
辽代典型的姜黄色釉,釉层施得较薄,略有杂质,且施釉不到底。底部及圈足露胎。辽代与宋基本上处于对峙状态,受宋代经济、文化、政治体制等影响,辽代上至贵族,下到平民百姓均喜饮茶,这在许多辽墓壁画中有关茶事、点茶、斗茶的场景中可见。


明耀州窑青釉茶壶。口径4.9厘米 高14.3厘米
耀州窑主要兴盛期是在五代、两宋时期,到了明代还时有生产。这件青瓷壶应属明代耀州窑产品的精品,造型规整,气度不凡。明代散茶流行,以壶瀹泡茶叶是当时十分流行的泡茶法,因此茶壶大量出现。

  明末清初黄花梨茶壶桶。桶高 32厘米
整器以黄花梨为材质制作而成,提梁上雕有螭龙纹,以浅浮雕的形式出现。明清两代出现以各种材料制成的茶壶桶(套),起到很好的保温作用,但以黄花梨为料制作的茶壶桶还是十分罕见,应是大户人家备置的。
 





清德化窑白釉茶杯。口径7厘米 高4.3厘米
德化窑是福建的一个著名窑口,在明清两代以生产白瓷而扬名海内外,明代生产的德化白瓷具有象牙的特质,白瓷中略泛红色,釉质肥腴。清代的德化窑白瓷产量也很大,其基本特点是白中泛青,这件小杯应是清初的产品,白度很高,釉层也很厚,其中把柄制作成龙形,颇有创意。




清青花折枝花茶壶。口径6厘米 高13厘米
这是典型的清代康熙青花壶,造型敦朴,釉色淡雅,也是外销欧洲的茶具之一。近年来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大量的海外茶具也开始走上了回流之路。

  清乾隆青花庭园仕女图茶海。口径 46 厘米 底径 31厘米 高6厘米
茶海由承盘和漏板两部分组成,承盆撇口,折腰,弧腹,矮圈足,平底无釉。内壁近口沿处绘青花锦地花卉纹,内心主体纹饰为青花庭园人物纹,远处是山水,近处是庭园、竹石,一仕女立于牡丹花旁作赏花状。
漏板用青花绘相似的纹饰,惟镂雕的工艺镂雕出花形漏孔。青花发色沉艳,釉面平整。器外壁以青花绘三折枝花,平底无釉。茶海系功夫茶具之一,其上放置茶壶、茶杯,便于浇淋茶壶时不致使茶水外溢。
此茶海系从法国购回,保存完好,器型硕大,在国内茶具中实属罕见。

 

清青花“莲心”茶叶瓶。口径4厘米 高29.5厘米
这是清代嘉庆年间典型的瓷器,器呈长方体形,肩部及四周均绘青花缠枝牡丹纹,正面的中心开光,内写有隶书“莲心”两字。莲心是明清两代散茶中的一个品种,以茶叶采摘时的形状来命名茶的类型,龙井茶中就有芽茶及莲心之称呼。
 

锡胎椰壳雕茶具一组。这是一套海外回流的茶具,以茶壶、茶叶罐、茶杯及盏托组合而成。是清代乾隆时期专门用于外销欧洲的茶具。自明末开始,中国的茶叶和陶瓷就源源不断地输往欧洲,海外市场对中国陶瓷和茶叶的需求也是与日俱增,到了乾隆时期过到顶峰。更为重要的是东西方文化交流在这套茶具上得到很好的体现,这套茶具的设计包括胎釉及造型是中国式的,但是到了欧洲以后,加上了本国特色的金彩,起到了珠联璧合的装饰效果。


清粉彩西洋人物纹茶壶。口径6厘米 高14厘米
这是清代中期景德镇生产的茶壶,画面是两位西洋人物和一只西洋犬,这也是受欧洲文化影响而设计的茶壶。

 
清银錾胎珐琅碗。口径11厘米 高4.5厘米
以银为胎,其上利用金属錾刻技法,刻出缠枝花的纹饰,再上填珐琅彩,借鉴了铜胎錾刻珐琅的工艺而制作,中国传统手工艺术之巧可见一斑。

 
清紫砂加彩杂宝纹茶叶大罐。口径13.7厘米 高27.5厘米
这个茶叶罐是以宜兴紫砂做成的,罐身再饰以粉彩杂宝纹,器型硕大无比,底部有“龙成茶庄”的字样,说明是民国时期龙成茶庄曾用之物。
 

 清青玉诗文壶。口径6.5厘米 高8.5厘米
整壶以青玉制成,周身刻着诗文,系清代中期的作品。以玉器制作茶壶,也说明了清代茶具的丰富性,主要用于欣赏和把玩。

 
清红木茶籝。高32厘米
红木制成,设计巧妙,下有抽屉,上部分割成两大空间,可放置茶壶、茶杯等茶具,以可伸缩的卷帘式门为装饰。托盘暗藏背面,与整器融为一体,并有效节省空间。
茶籝的名称最早出现于唐代,陆羽在《茶经》中指明茶籝系采茶装盛器具,随着历史的发展,茶籝的含义也有所变化,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提到为外出携带方便而设计的提盒,清代称之为茶籝,此茶籝与故宫珍藏的清宫茶籝功能一致,系放置茶具的器具。
 
清铜胎画珐琅花蝶纹高提梁壶
高33厘米 口径6.5厘米
壶唇口,束颈,平肩,倭角四方体腹,四角有倭角方足,坡盖宝珠顶,四方形三弯流,上小下大,方圆形高提梁。
整器以黄筒为胎制成,再施以画珐琅工艺,纹饰富有层次,用色淡雅,盖面近钮处绘莲瓣纹,盖面绘三蝠纹,外圈绘连T纹,颈肩以粉白为地上绘如意纹一圈,肩部及腹部先饰以草绿色龟甲绿为地,再饰以大小开光,开光内以白釉为地,上绘蝶恋花纹,壶内腹及盖内延施仿炉钧釉的料彩。
整器造型挺拔,设色淡雅,虽纹饰繁多,但显得繁而不乱,应该是广东地区所制作的铜胎画珐琅之作。

  清青花诗文杯、托。托高3.2厘米 口径18.7厘米 底径14.5厘米
杯高5.5厘米 口径7.2厘米 底径3.3厘米
托敞口,深腹,折腰,矮圈足,托盘以青花书楷书七言诗句,集摘自中国唐床诗文,青花发色鲜艳,字体端正,书体排列以一首七言诗为中心,其它七言诗均围绕中心作扇形排列,宽圈足无釉,底足有青花四字行书款“宝珠利记”。
杯敞口,深腹,浅圈足,杯腹以青花行书七言诗句“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圈足以青花书“满堂福记”四字二行行书款,香港罗桂祥茶具馆也藏有同样款识的青茶茶具。


民国象牙卷荷双龟茶则
高3厘米 长14.5厘米
象牙材质制成茶则,茶则是用来量茶入杯的器具,唐代陆羽《茶经》中即已提到茶则,自品茶出现,茶与水的关系历来为人重视,对茶的配量也颇为讲究,量茶入器成为煮茶、点茶及泡茶的重要环节,茶则应运而生。
一般茶则以陶瓷、木质、竹质为多,以象牙、犀角、羚羊角制成的茶则较为少见。
此象牙白中泛黄,制作者巧妙地利用象牙原材质设计成卷荷型,背面为阴面,刻画出卷荷的茎叶及蒂柄,阳面设计成卷叶成则,更巧妙的是两只小龟匍伏于卷叶之内,刻画生动,栩栩如生。龟乃灵性之物,我国古人常以龟象征长寿,把茶则设计成卷荷藏龟,大概也同喝茶养生、长寿有关!


清代素心茶。1990年出土于福建漳浦县,墓主蓝国威是康熙六十年贡生。墓中出土一息茶叶罐,罐内装满茶叶,茶中有10.5cm的小纸条,墨书“素心”二字,为茶叶品名。
 
瑞典哥德堡号沉船茶样
哥德堡号航行于哥德堡与广州之间,1745年9月12日在驶进哥德堡港口时沉没,载有370吨茶叶。后打捞出大量茶叶,中国茶叶博物馆收藏的沉船茶样分别为前副总理田纪云转赠、瑞典驻上海大使馆赠送。
 
清代“向质卿造”宫廷砖茶
普洱茶转,茶砖一面为阳文(文字凸出):“向质卿造”,长12.3cm、宽12.3 cm、高3.5 cm,重约250g, 中国茶叶博物馆收藏。
 

明代古茶样。福建省漳浦明代工部、礼部侍郎卢维桢墓出土的明万历三十八年纪年墓的古茶样,是目前有确切纪年的最早的茶样。

清·“江案卿”款紫砂树瘿壶。高8.5厘米 口径5 厘米
壶身呈椭圆形,口椭圆形,短流,执柄作三叉形。仿木瘿器,随形作凹凸坑和皱纹,盖作瓜蒂形,盖内印“案卿”二篆书款。
壶身呈栗色光泽,许次纾《茶疏》记供春茶壶“盖皆以粗砂制之,正取砂无土气耳。随手造作,颇极精工。”故而“大为时人宝惜”。文震亨《长物志》也有“供春最贵”的评论。清人吴骞《阳羡名陶录》记其制品“栗色,如古金铁,敦庞周正”。供春壶在明末清初,已是壶中的精品了。后世仿龚春树瘿紫砂壶很多,该壶系民国江案卿所仿。江案卿,是号称民国狮球壶制作第一人。



清·青花茶叶瓶(芽茶) 胡龙官赠
 
清·青花竹节壶 胡龙官赠

 
宋·窑变蓝釉兔毫盏 吴远明赠

宋·玳瑁茶盏 吴远明赠
明·青花菊纹茶壶 吴远明赠

 
清·紫砂加彩椿段壶 致麟先生赠

 
清·三彩云鹤纹六方茶叶罐 致麟先生赠

清·粉彩花蝶纹盏托 致麟先生赠

清·粉彩花蝶纹盏托 致麟先生赠

民国·紫砂炉壶 吴远明捐赠

明·影青加彩壶 吴远明赠

 
咸丰·照验 清咸丰 倪龙江捐赠

民国·丝茶银行纸币(五元) 朱德水赠
 
丝茶银行纸币(十元) 朱德水赠
 
售茶园户捐照 清同治10年 倪龙江捐赠
  
茶捐照 清同治十二年 倪龙江捐赠
 

“同大元”茶庄价目表 民国 倪龙江捐赠
“吴元兴茶庄”广告单 民国 倪龙江捐赠


营业许可证 1951年 吴胜天捐赠
 
“天成茶庄”包装纸 现代 卜英文捐赠


“永德堂茶庄”广告单 现代 卜英文捐赠
 
香港茶文化邮票纪念封 现代 卜英文捐赠
 
民国“福茂隆茶庄”金字招牌 唐楷之捐赠

 
民国“隆泰茶叶”招牌 胡龙官捐赠

民国 紫砂刻花鸟纹茶盘 李长平捐赠

 
明 青花高士图茶壶 吴远明捐赠

明 紫砂茶叶盖罐 李长平捐赠

 
清末 铜镀铬双耳茶叶瓶一对 倪龙江捐赠

晚清 紫砂八方矮蛋包壶 李长平捐赠

 
唐 茶碾轮 毛昭析捐赠

明末紫砂绞胎加釉瓜楞罐 吴远明捐赠
 
清初紫砂绞胎六方茶叶罐 吴远明捐赠

 
明末清初紫砂提梁壶 吴远明捐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