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品味书房

 唐尧怡人 2011-07-22
邢台日报文摘

  一个人如果喜欢书,无论是为了什么目的,渐渐便会聚书、藏书,如果喜欢研究,那就更非建立一个小书房不可。现代的图书馆虽然方便,但是论到看书和与朋友讨论问题,莫如有书房为佳,这便是每个读书人如果在能力所及的情况下,总要有一间自己书房的原因。书房不同于藏书家的书阁、书楼之类,它只是很私人的活动空间。藏书楼则不然,它几乎是昔日爱书的藏书家的“掩藏秘器,爱护家珍”的地方,未必是好事。《老残游记》中的老残有一回到了山东的柳城,正想去柳家访书,不料碰了个钉子,因为柳家把书籍都锁在一个楠木的书橱中,任何人都不许去翻阅。老残见到书而拿不到书,不免惆怅,于是他只有吟诗来出气:“沧苇尊王士礼居,艺芸精舍四家书;一齐归入东昌府,深锁郎元饱虫鱼。”可见藏书家在昔日尽管收藏了许多好书,但对于真正爱读书的人是没有什么贡献的,所以读书人自设书房是理所当然的事。

  我记得“酒蟹居”的主人庄因曾在他的《书房》一文中说:“我总爱做梦,我梦想某一天会有一间宽敞、舒适,完全属于己有,让主客交口称善的书房。”又说:“其实,书房之于我,大小并无绝对重要性。”相信很多都市人都有同感,书房终是梦想中。现实生活里,只要真的有书房,大小并无问题。可惜连小的书房也不易有,这才是读书人的遗憾。

  梁实秋也有一篇谈《书房》的文章,一开头就说:“书房,多么典雅的一个名词!很容易令人联想到一个书香人家。”他又说:“寒窗之下苦读的学子多是没有书房,囊萤凿壁的就更不用说。所以对于寒苦的读书人,书房是可望而不可即的豪华神仙世界。”他再引了伊士珍《琅嬽记》里的话:“张华游于洞宫,遇一人引至一处,别是天地,每室各有奇书,华历观诸室书,皆汉以前事,多所未闻者,问其地,曰‘琅嬽福地也’。这是一位读书人希求冥想一个理想的读书之所,乃托之于神仙梦境,其实除了赤贫的人进餐不继,谈不到书房外,一般读书人,如果想要一个书房,还是可以好好布置出一个来的。”梁先生认为“一个正常的良好的人家,每个孩子应该拥有一个书桌,主人应该拥有一间书房。书房的用途是广藏图书并可读书写作于其间,不是用以公开展览藉以骄人的。”看来梁先生是主张大家应有书房的。

  诗人余光中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奈何那些诗书大半不在腹中,而在架上、架下、墙隅,甚至书桌脚下。”他感叹既有书斋,又经常在闹书灾!“何况一面理书,一面还要看书,书是看不完的,尤其是自己的藏书。谁要能把自己的藏书读完,一定能成为大学者。”

  这样看来,有书斋还是无可奈何的事,因为书灾严重,藏书多,谁能读完?

  事实上,也不能一概而论。书房固然是读书人的福地,如果没有书房,一样可以成为有学问的人,可能反而迫使你尽量把书放入你的脑中。还有电脑日新月异,现在任何书本都可以制成磁碟,也许未来不必藏书,只要有一大堆光碟,你所要的书已经可以储存其中,那么书房也不必有呢!

  话是这么说,像我辈爱书者,始终觉得享受读书之乐,还是要有不同版本的书籍,培养读书的欢乐气氛还是要在传统设施的书房里,因此,书房仍是值得注意的一个名词,也是值得研究的一个读书环境。

  可惜迄今还没有一本谈书房的书,很多人喜欢编书,什么性质的书都有人编出来,何以没有人编一本关于书房的书。把中外、古今著名读书人、学者、作家、艺术家、藏书家以至普通的爱书者,这些人的书房和关于书房的事,或文字,或图片,结集起来,不是一册很有意味的书吗?

  台湾作家林文月有一册《午后书房》,她的精致的日本古典释作和典雅的散文,相信都在她的书房完成的。但周作人的《书房一角》原序却这么说:“从前有人说过,自己的书斋不可给人家看见,因为这是危险的事,怕被看去了自己的心思。这话是有几分道理的,一个人做文章,说好听话,都并不难,只看他所读的书,至少便掂出一点斤两来了。”

  照周作人的说法,书斋是不宜公开的,真正要在书房工作和读书的人,事实上书房十分乱,私人的物品太多,确实有点不适合公开的情况,但愈不公开愈使人觉得神秘。而所谓公开,不外是可以接待一些朋友而已。情况不算严重吧,所以像周作人所说的书斋不可给人家看见似也不必禁止。我自己从前在乡居期间,因为地方较多,房间也多,收藏不少杂书和旧书,俨然是我的书房天地,有朋友来参观,我是不拒绝的。如今困居在一间高层的楼上,地方不够放书,不得不放弃大部分的藏书,所余和新买的书逐渐又多了起来,堆放在一间可算是书房的房间,“书到用时方恨乱”,又怎能接待朋友呢!所以现今绝少让朋友来看书了,变成周作人所说的不可给人家看见,我怕的是“失礼”,而不是有什么危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