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文: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

 人文心声 2011-07-23
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

       所谓习惯,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指由重复和不断的强化而长期逐渐养成的,一时不易更改的行为、倾向,并且能为完成某种工作而巩固下来的一种需要。习惯培养是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因为就人的学习来说,不仅是智力活动,而且还和非智力因素有关,诸如求知欲、学习意志和学习习惯等。所以,一个好的习惯对于孩子有更重要的意义。 当前《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的实施,把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提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对于小学生来说,思想道德更重要的是养成良好的习惯。“我们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生活的一切良好习惯。在德育方面,要养成待人接物和对待工作的良好习惯;在智育方面,要养成寻求知识和熟习技能的良好习惯;在体育方面,要养成保护健康和促进健康的良好习惯。”“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种种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我教育,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叶老又说:“习惯养成得越多,那个人的能力越强。我们做人做事,需要种种的能力,所以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的习惯。养成习惯,换个说法,就是教育。”由此可见,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不光是学校、家庭的需要,是社会的需要。

习惯,心理学上通常指人们根据具体要求或规范经过长期反复练习养成的比较固定的行为方式和行为倾向。儿童时期是培养习惯的最佳时期,也是进行养成训练的良好时机,实行家校结合,更有利于培养儿童良好的习惯。

一、理论指导——明确习惯养成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就是养成教育,养成教育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如培养文明礼貌习惯、学习习惯、劳动习惯、卫生习惯、语言习惯、思维习惯等。一个人的发展是受多种因素制约的,但习惯是其重要的基础。养成教育很有利于孩子成才、成人。叶圣陶就认为,人要是各种好习惯都养成了,我们的教育目的就达到了。如学习上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劳动上有良好的劳动习惯,道德上有良好的道德习惯……那么这个孩子就是一个好孩子。目前我国独生子女多,存在的问题也各种各样,一般都存在着六小问题,即小霸王小懒虫小馋猫小犟牛小磨蹭小马虎。所有这些问题,归结起来都是个习惯问题,可见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有些家长在孩子学习不好的时候,没有从学习习惯上找原因,而是从表面、客观上找。其实孩子的成绩和他们的学习习惯是成正比的,凡是学习好的孩子,往往也是学习习惯好的孩子,培养良好习惯不仅是为了让孩子成才,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成人,为孩子以后走向社会奠定基础。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温馨港湾,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家庭的熏陶。我们学校把“传承创新叶圣陶先生教育思想作为立校之本和兴校之路”,“养成良好习惯”是我们学校的校风。为了让家长了解我们的办学思路,配合学校共同教育学生,我们定期开展家长学校活动,组织家长学习叶圣陶先生有关“养成教育”的论述和关于教育方面的论述,明确良好习惯培养的重要性,从而在家庭教育中讲究方法,注重学生各方面好习惯的养成。我们还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向家长公布学校的网站,让有条件的家长利用网络资源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动态,自觉主动地配合学校加强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训练。

          二、讲究方法——追求习惯养成的实效性

有了家校紧密结合这个优良的环境,孩子们就有了健康成长的保证。但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还要进行反复的历练。
      
首先是“抓好开端,严格训练。”俗话说:“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以“坐”为例,“小孩子的坐正站直是‘以规矩’,成为有礼貌的孩子是‘成方圆’。”于是,结合新时期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我要求孩子们从最基本的做起,提出人人能够做到的《养成训练细则》,如:见到老师问声好,见到垃圾就捡掉,校园内不喧哗……利用晨会课、班队课、活动课,通过演讲、表演、讨论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理解、执行,每周有重点的训练,评比,督促学生对照《细则》认真执行。同时,通过家长、学校、家访、家校联系卡等多种形式,要求家长对照学校《细则》内容给予密切配合。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要求一经提出,硬是要养成,决不马虎了事。”保证学校的各项规定的权威性。

其次是“顺应心情,日常导行。”好动是儿童的天性,活动常常逾越常规,“就是因为他们对环境感到新奇,非常羡慕,于是引起了求知、求行、求享受的欲望。”“顺着他们欲望的倾向,作为教育的入手方法,使他们如愿以偿,才是教育者应当尽的事务。” 我曾经为孩子的危险性游戏而担忧,也为孩子热衷“战斗陀螺”而苦恼,于是,跳橡皮筋代替了追逐打闹;下棋代替了打弹子;趣味24代替了“打纸卡”;研究“陀螺”怎样转得快、转得稳……“顺着他们的欲望,并不是使他们纵欲肆志,而是不加摧残,不与违拗,引导他们满足欲望,归结到合理而有系统的道路上去。” “他们有了替代的欲望,不蹈空虚,不生恶果,终于得到了满足,那是何等的安慰,何等的快活!”        

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做事都从学生特点出发,为学生着想,在活动中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第三是“家校互通,取长补短。”通过家长学校的学习,大部分家长对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视,但由于孩子的个性不同,家庭教养的方式不同,孩子养成好习惯存在着个体差异。为了让学生间和家长间互相学习,每学期的期中向家长开放,让家长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包括一同走进教室听课。家长在活动中看到了自己孩子的发展状况,同时也看到了其他同龄孩子的发展水平,通过家长交流,现场讨论,老师也进一步了解了学生在家里的具体表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家长们更是取长补短,互相学习,明白了如何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配合学校督促孩子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四是“抓住典型,锲而不舍。”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也并非是一劳永逸的,在养成良好习惯的过程中,允许有反复,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的:“凡是习惯,都不是几天功夫就能够养成的。要养成一种好习惯,必须经过反复的历练。”要是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关键在于仔细观察学生,找到学生习惯中的典型,锲而不舍,帮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习惯。如要求学生养成“先完成作业再玩”的好习惯,一方面树立正面典型教育学生,另一方面要抓那些贪玩不按时完成作业的学生,要求他们从不完成到完成,从马马虎虎完成到认认真真完成,逐步从老师的督促转为自觉的行为,当然这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学生好了一个时期,可能又因为外界的什么刺激使刚刚养成的好习惯“夭折”,我们并不能就此放弃,认为学生不可救药,其实这是正常的反复,只要再次提醒,再次督促,以前的好习惯还会回来。养成好习惯就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就是不断地与坏习惯较量的过程。

第五是“创设条件,不断实践。”习惯的养成,必需通过实践和反复的练习。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必须给学生创设条件,让学生有机会实践。如为了培养当前的独生子女劳动的意识,我在班里一方面安排学生参与班级的卫生管理,每人有劳动的岗位,另一方面,教育学生在家也要帮助家人干一些家务,让孩子们在实际的劳动中体会到了劳动的快乐。我们充分挖掘校园内的劳动因素,如草坪维护、花木维护、公共场地打扫等,既培养了劳动能力,养成劳动习惯,也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观念、主人翁意识。当然,也不忘记与家庭的配合,要求家庭也为孩子提供“用武之地”,不包办代替,共同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

三、实践验证——展现习惯养成的多面性

如果说好习惯的养成停留在意识层面上或“自以为”层面上,那都不是真正的好习惯,学生最终是要走向社会的,如果只在校园里表现出良好的习惯,不能说真正拥有了好习惯。为了让学生从意识走向实践,走向社会,在我们班也会经常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如社会调查活动“如何让水更清,天更蓝,”,同学们通过实地考察、调查访问、个别采访等形式,提高了环保意识,活动中学生良好的文明行为、言谈举止、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探究习惯等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也增强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我想,做教师的果真要使训导收到效果,就要从最基本的事情做起,把儿童的性情详细研究一番,然后本着自己人生观的方法,顺了他们的天性,指导他们也走上正当的轨道。”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只有善教善导,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好习惯才能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逐步养成。总之,好习惯的形成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教师要综合利用各种资源,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习惯,因为,拥有好习惯的孩子,也会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