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促进人的身心、智力、情感、审美意识、责任感和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使之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合格公民。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既要掌握技能和技术,还要自尊、自立,具备独立工作和团队工作能力,诚实正直、守时负责;既有全面的综合知识,又具备某个领域的专门知识,具备在学习型社会继续学习的能力。
教育应该力足于用人单位的需求,培养拥有较强职业能力和正确的价值观的人才。据调查资料显示:90%以上的企业都已认识到,制约其发展的最大因素是缺乏高度职业化人才。事实的确如此,在一个职业化程度很低的企业里,再高明的战略也不可能得到执行,再怎么强调细节也无法得到贯彻,其他方面也是一样。人才是21世纪最宝贵的资源和财富。人才是企业的生命,是影响企业竞争力的根本。拥有高度职业化的人才队伍,是企业赢得竞争的关键。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具备较高职业能力和正确价值观的职业化是进入企业(学校),立足职场的准入证,是不断提高、长足进步的源泉,更是取得事业辉煌的基础。据飞一般网络传播公司对中大两场招聘会的调查显示,到场招聘的企业,大多数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是比较大的,有67.9%的企业一年内对外招聘几次。而企业最关心应届生的条件依次是个人实际能力(78.5%)、社会实践经验(53.%),以及专业方向、职业道德、表达能力,最后考虑的才是个人学习成绩,占21.4%。想要立足职场并取得辉煌成就,成为职场中的佼佼者,必须先将自己培养成具有较高职业能力和正确价值观的人。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能力和价值观教育是职业教育的政策要求。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育人为本,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把职业能力培养与职业道德培养紧密结合起来,保证实践教学时间,严格要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专业技能、敬业精神和严谨求实作风。”所以德育工作者,应当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明确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和重点,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进行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道德教育。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能力和价值观教育是德育课程改革的需要。通过课程改革,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培养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健全人格的人,使他们具有有较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使德育课成为学生主体成长过程中的需要,家长期望子女成人、成才的需要,企业挑选合格人才的需要,学生参与社会各类生活的需要,总之,要使德育课程成为学生做人做事的指路明灯,为职业发展,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
根据学生在实习、择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在学校课程改革探索、实践的基础上,整合相关教育教学资源,编写适合学生需要的、能指导学生实习、就业的读本。通过课程教学,增强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培养管理自己的心态、养成管理自己的习惯、学会管理自己的工作、成就自己的职业、自己的人生。力争把每个学生培养成一个品质诚信的人、一个能力出众的人、一个为用人单位和社会贡献与服务的人、一个受用人单位和社会欢迎与重用的人、一个追求成功快乐的职业人。
唐志华
2007年11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