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姓家谱

 新郪书苑 2011-07-30
李姓家谱种类繁多,数量惊人,据说美国犹他家州谱学会存有115种,北京图书馆收藏有67种,民间保存者不计其数。从时间上说,李姓族谱始于宋代,盛于明、清,还有一些是近现代的,基本上都是私修,而且有初修、续修、再修等版本。修谱的主要目的是“尊祖收族”,并对宗族成员进行“尊尊亲亲之道”的伦理教育,也就是尊敬祖先,加强宗族团结,明确怎样为人处事。族谱的主要内容是记载李姓世系(即世代相传的统系)和重要人物的事迹,一般前有序文、凡例,后记祠堂、祖茔、辈分、族规、家训等。序文介绍李姓起源、分支始祖、本谱编修宗旨等。  

家谱序言


家谱来源

李性图腾、李姓、家谱、姓氏、家族家乘”一词,最早出现于北京,是从《乘》衍生出来的。春秋时晋国的史书名《乘》,后因称史籍为史乘。北宋诗人、书法家黄庭坚著有《宜州乙酉家乘》,是记载私家之事、日记性质的作品。此后,有人撰写家谱时,袭用“家乘”之名,意为家族之史。“谱牒”是古代记述氏族或宗族世系的书籍,因魏、晋、南北朝时特别重视门第,有司选举必稽谱牒,所以古代的谱牒是地主官僚保持门阀的工具;这里所说的“家乘谱牒”,指记载一姓一族世系和有关事迹的书或图表,即族谱家谱宗谱,里面有各种字辈。


李姓家谱序言

我族旧为湖茫李氏,原籍丰城县湖茫里(今江西省丰城市段乡湖茫村)。明洪武初年,我祖李民迁居寿光县斟灌庄(今山东省寿光市洛城镇斟灌村),后遂称斟灌李氏
明朝近三百年间,我族人在寿光这方热土上辛勤劳作,繁衍生息,蔚成巨族;清代,我族考取功名者达200多人,有15人考中举人,有6人考中进士,3人钦点翰林,其中,李迥官至刑部侍郎,李封官至湖北巡抚、兼署湖广总督、刑部左侍郎,李鋐官至广西布政使、顺天府府尹、宗人府府丞,人丁兴旺,析村而居,遂成北海望族。
嗣后,列强入侵,军阀混战,山河破碎,民不聊生,我族有识之士为了寻求救国的真理,谋求民族解放的独立与富强,毅然投身革命,抛头颅、洒热血,多人献出宝贵的生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经济快速发展,国家繁荣昌盛,我族人从工从农,从政从商,多有建树。

家谱编修

家谱、家族、李姓、家族网李姓家谱种类繁多,数量惊人,据说美国犹他家州谱学会存有115种,北京图书馆 收藏有67种,民间保存者不计其数。从时间上说,李姓族谱始于宋代,盛于明、清,还有一些是近现代的,基本上都是私修,而且有初修、续修、再修等版本。修谱的主要目的是“尊祖收族”,并对宗族成员进行“尊尊亲亲之道”的伦理教育,也就是尊敬祖先,加强宗族团结,明确怎样为人处事。族谱的主要内容是记载李姓世系(即世代相传的统系)和重要人物的事迹,一般前有序文、凡例,后记祠堂祖茔辈分族规家训等。序文介绍李姓起源、分支始祖、本谱编修宗旨等。

李姓祖训


祖训

明明我祖,汉史流芳,训子及孙,悉本义方,仰绎斯旨,更加推详。
曰诸裔孙,听我训章:读书为重,次即农桑,取之有道,工贾何妨;
克勤克俭,毋怠毋荒; 孝友睦姻,六行皆臧; 礼义廉耻,四维毕张;
处于家也,可表可坊; 仕于朝也,为忠为良,神则佑汝,汝福绵长。
倘背祖训,暴弃疏狂,轻违礼法,乖舛伦常,贻羞宗祖,得罪彼苍,
神则殃汝,汝必不昌。最可憎者,分类相戕,不念同忾,偏伦异乡,
手足干戈,我民忧伤。愿我族姓,怡怡雁行,通以血脉,泯厥界疆;
汝归和睦,神亦安康,引而亲之,岁岁登堂,同底于善,勉哉勿忘。


家族网、家族、家谱、李姓家谱、家族名人家训
敬祖宗
物本乎天,人本乎祖。子孙之身,祖宗之所遗也。尤木有根无根则枯,如水有源无源则涸。子孙永世得享,承国乐利之泽,祖宗积庆之所致也。不敬祖宗则忘本,忘本则枝叶不昌。故岁时祭祀,晨昏香火,必敬必恭,无厥无慢。至於立身修德,无忝所生,此尤敬祖宗之大本大原。凡我族人念之。
敦孝悌
父母之恩,天高地厚,恩情罔极人伦。十月怀胎,三朝乳哺,推乾就湿,保抱抚  摩,忧疾病,闻饥饱,调寒暑,父母受尽万苦千辛,方得子女成人长大。为子女者即幸遇父母有寿,急急孝养,难报天恩。人生时日限也,万一错过,殁后即披麻带孝,三牲五鼎,竟亦何裨?且孝则天佑,不孝则天谴,吲敢拂违,自罹罪罟。凡我族人念之
睦宗族
宗族者,同宗共祖之人也。虽有亲疏贵贱之别,其始同出于一人之身,故尧典曰亲睦九族,周室则大封同姓宗亲之谊,由来重矣。今世俗薄淡间,有挟富贵,而厌贫贱,恃强众,而凌寡弱者,独不思富贵强众,皆祖宗身后之身耶?观于此,而利与害共,休戚相关,一体同视可也。倘有博众以暴寡,藉智以欺愚者,当睦宗族为念,,凡我族人戒之。
端伦常
尊卑有别,长幼有叙,乃定於天人,忤长上乃乱天伦也。须坐则让席,行则让路,口勿乱宣,事不乱专。智不敢先,富不敢加。谦恭逊顺,绝去骄傲放肆之态,方是为伦常之理。先贤云:幼而不事长,贱而不事贵,不肖而不事贤,谓之三不祥。子弟者不肯安分循理,任情倨傲。行不让路,坐不让席,揖不低头,言不逊顺,曾不思尔将来也。做人尊长,尔做窳劣示人,亦将忤尔忤人,实所以自忤。凡我族人念之。
友昆仲
兄弟姊妹,同气连枝。父母左提右携,前襟后裾,飨食传衣,亲爱无间,且一本所生,同胞共乳,除却兄弟姊妹,更有谁亲?且从父母分形而来,子女之身来自父母,若兄弟姊妹相戕,是戕父母矣。念及父母安忍戕兄弟姊妹乎。勿听他人离间撺掇。兄弟姊妹中纵有不是,大家逊让些何妨?若锱锱铢铢计较多寡,彼此相戕,则父母之心不安,死亦不能瞑目。诗云: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凡我族人念之。
和夫妇
夫妇为人伦之始。夫和其妇,妇敬其夫。夫以修身齐家事为本,妇以人伦道德情操为重,同事耕耘理家创业,夫妇协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休戚与共,百年好和,白头偕老,同建和谐家庭,万事兴矣。凡我族人念之
教子孙
家之盛衰,不在田地多寡、帛金有无,且看子孙何如耳。古云:未看山前土,先观屋下人。子孙果不肖也,眼前富贵不足恃;子孙果贤也,眼前贫贱不必忧。然人未有生而皆能贤者也,当其幼时不可失教。禁其骄奢,戒其淫逸,出外亲正人。闻正言,则心胸日开,聪明日启,久之义理明白,世务通晓,自能担事,振家声,光大门楣。人非同类,切不可令子弟往来。古语云: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泥不染自黑。又云:与善人亲,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之化矣;与不善人亲,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时时求教于先生长者。故子弟不宜避宾客,若一味回避,偶接正人必至如樵夫牧竖,手足无所措,大为人所鄙也。家有一贤子孙,则家门生色,子孙不肖,则家门遗羞。故为父母者,切不可不教子孙。有不如教便当责训。至若女子,亦尚且当教他亲兄弟,务教以节孝廉耻。为女者,兼悉三从四德,纺绩针指、厨爨井臼,则长大适人,必成贤妇。如或不教,则儿女不才,有辱门庭。凡我族人念之
尚勤俭
俭可助贫,勤能补拙。勤俭者,起家之本,传家之宝,立业之基,人生当务也。勤而不俭,则财流于奢,俭而不勤,则财终于困。人世间,见名门世族,以祖考勤俭为成立之本,下代之福,因子孙奢侈而败家之业。盖俭则富贵长保,家计不难振兴。倘男不务耕作,女不事内,好逸恶劳,鲜衣美食,一旦娇惰,习惯俯仰无资,将祖资财一败而空,拖衣漏食。节俭者治家之要义也。饮食莫嫌蔬食,衣服莫嫌布素, 房屋莫嫌湫隘,婚娶莫竞妆奁,死丧莫竞斋醮。晏客伏腊有时,不可常时群饮,设席数肴成礼,不必杯盘狼藉,多一事不如省一事,费一文不如节一文。当务勤俭。凡我族众念之。
恤孤寡
鳏寡孤独,天下最苦,无告之人也。无家产者,朝不能保暮,饥不能谋食,寒不能谋衣;有家产者,鳏寡不能自行,孤儿幼弱不能自主,凡百家事,皆听于人。我族有此种种苦愁,谁诉?亲房伯叔族众当秉公代为经事,阖族尊长俱宜加意怜悯,竭力扶持,庶穷于天下者不致颠连失所、仃伶无靠矣。凡我族人念之。
家族网_李姓家谱最著名的序言
戒唆讼
人之好讼,虽其人之无良,总起於无赖者之教唆。然无赖之徒,专以人之告状  为酒肉之窟,为张威趁钱之门,故或两人本无甚怨,装出剖腹之情,而构成大嫌。本人尚可含容,捏作骑虎之势,而使之先发插名作证,便作主盟。两家索贿,反覆颠倒,弄讼者於掌股之上,搅得邻里撩乱,鸡犬不安。渔讼者之财,破讼者之家。即讼者事后懊悔,亦摆他不去。若而人者,国法之所不容。即逃得国法,亦皇天之所必诛者也。凡我族人念之。
安生理
士农工商者,然视其天赋择业,士者实去读书,农者实去耕耨,工者实去造作,商者实去经营。若生而愚鲁,不适读书,家道贫寒,无田可种,又无本钱做买卖,又不会做手艺,便与人佣工,替人苦力,也是生活。只要勤心鬻力,安分守己,此中稳稳当当,便有无限受用。至若妇女,亦要勤纺绩,务针指,操井臼,协同丈夫,共成家业,方是贤妇。凡我族人念之。
勿非为
非为者,或包搅金帛,侵欺花费,终者竟要卖产赔补不足,殃及子孙,甚而危及性命。或摊场赌博,或群聚酣饮,倾败家业,因而陷死妻儿老小。或掇拐掏摸,或抢夺吓骗,或争斗撒泼,或毁廓侵坟,或占人田土,或伪造货币,或横行乡里,或挟制政府,或嘱托赞剌,此皆亡身破家之举,受祸不浅。凡我族人戒之。
忌毒染
世人蠢蠢,吸嗜烟毒!日久难收,体魄渐削,形若骷髅,力莫能举,处不能事,名声泯灭。终朝烟雾缭绕,男女混杂,晨错夕颠。典当家财,帛金耗尽,绝嗣戕年。全无利益,自取尤愆。堕其术者,凡我族人绝禁之!
慎嫁娶
男婚女嫁者,人伦之始,联婚不可不慎。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古之常情。执德为首,男女婚姻,不能包办代替,嫁女择佳婿,娶媳求贤女,嫁女勿计厚奁,勿取重聘,勿贻误族女。时下婚嫁,多徇财俗见,或厚赀以耀聘,或竭财以侈妆名。为争门面,则败家产而为。昔者有云;婚姻几见闻丽华,金佩银饰众口夸。转眼经年人事变,妆奁卖与别人家。则女之适人,必戒而行;娶妇事翁姑,经事理,执妇道。凡我族人宜知之。
勉诵读
崇师道,习圣贤之书,明君臣父子之大伦,忠孝仁义之大节。人不读书,大伦大节何由而知?子弟颖悟者少,迟钝者多。必须延贤师,访益友,涵育熏陶,终归有成。为人子弟者,当体父兄之心,交相劝勉,勿恃聪明,勿安愚昧,勿沽名而钓誉,勿勤始而怠终,随其性之敏钝,以为读书多寡总要细心体认,着意研习,刻刻不忘于久之,隅坐向难析疑。勿生厌薄,勿可荒嬉,耳提面命敬而听之,自有融会贯通处,亦得以所学训子弟开愚蒙诵读之益大矣。我族子弟勉之.
重交游
志同者为友,道合者为朋。交游以信为先,信者相通,守望相助。既诺勿欺,订交勿苟。然宜谨慎,择善而握。与善者交如入馥香之室久而自香,直谅多闻,尤宜亲厚。善乎平仲,相敬耐久。凡我族人念之
谨丧祭
丧祭者,慎终追远之大事也。丧尽其礼,祭尽其诚。父母在生之时,尽力供养,逝后要从俭治丧,勿须无财大操大办。丧事从简,也不能俭而不顺民情。当慎谨治丧执事。凡我族人切记之。          
远酗酒
酒浆之酿就,非以为祸,冠香丧祭,礼用清酌,洗爵尊戽,献酬交错。惟彼贪夫。不知节治。终日醉乡,颠狂失措,耗所损精,形骸脱落。贪杯误事者,不胜数也。凡我族人远之远之。
出异教
邪教惑众蔑国,触逆国法律条,邪说诬民,法所不允。更有甚者无赖之徒,往往假凶祥祸福之事,以售幻诞无稽之谈。实则诱取资财,阳窃向善之名,阴怀不轨之计。一旦发觉惩逮株连,遗患无穷,凡我族人应出其异教,以正家风。 
省自身
遵圣训,洁身自律,日当三省,常思己过,莫论他人是非,切不得自甘自戕,辱没家族声望,保其永世清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乃人生要意。则家风正耶。享用斯人,永利后世。凡我族人记之。

李姓起源

家族网,李姓寻根,家谱李(Lǐ)姓出自嬴姓颛顼的后代皋陶,在尧舜时担任掌管刑狱的理官,他的 子孙世袭了“大理”职务,并以官为姓,称为“理氏”。商代末年,皋陶后代理征因办案公正,得罪了纣王,被暴君无故处死,其妻带着儿子利贞逃难,一路上以木子为食才得以活命。为了不忘这段蒙难的历史,利贞的母亲决定将“理”姓改为“木子”构成的“李”姓。李利贞从而就成了李姓的得姓始祖。。李氏是中国第一大姓氏,人口近一万万人,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七点九四。起源主要有三:

出自嬴姓,皋陶之后

传说皋陶也叫咎繇,是上古东夷族首领少吴氏曾孙。商朝末年,皋陶后裔理征因直谏纣王而被杀害。其妻契和氏携幼子利贞外出逃难,走到今河南西部伊河流域“伊侯之墟”(也就是伊侯曾经居住过而后已经荒废了的地方)时,母子二人饥饿难忍,疲惫不堪,幸好契和氏发现附近树上结有一些“木子”,母子二人靠吃野果保全了性命。后到豫东,在离淮阳不太远的苦(gu)县(治所在今河南鹿邑东)安家落户。为感激“木子”保命之功,同时为躲避纣王追缉,又因皋陶曾任尧、舜的大理之职(掌管刑法的官),理、李同音通用,自利贞开始改理氏为李氏


出自他族改姓

三国时,诸葛亮平哀劳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北魏鲜卑族有复姓叱李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汉化政策,改为汉字单姓李氏。唐李思摩,原为突厥颉利(东突厥)族人,名阿史那思摩,唐太宗李世民赐为李氏。李嘉庆,本蛛鞘族人,姓茹,名常,徙幽州,为朔方部将,以战功赐姓李,更名嘉庆。李国昌,本朱邪氏,名赤心,沙陀突厥酋长朱邪执宜之子,因随从康承训击败庞勋起义军有功,被赐姓李名国昌。另有回族李姓、苗族李姓、壮族李姓、瑶族李姓、白族李姓、畲族李姓、犹太人李姓等。


赐姓改姓

唐朝大规模赐姓,是李氏宗族庞大的转折点。受唐朝赐姓者,见诸史籍之人颇多。据《路史》及《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徐氏邴氏安氏杜氏胡氏、弘氏、郭氏麻氏、鲜于氏、张氏、阿布氏、阿跌氏、舍利氏、董氏罗氏、朱邪氏,皆以立功被赐国姓李氏

李姓迁移

家族网、凤池李姓家族宗庙始祖:李利贞 李姓从形成时起,族人世居今河南鹿邑一带,春秋时期的李耳,是正史中立传的第一个李姓人物。据《新唐书》记载:李姓始祖李利贞娶陈国契和氏家的女儿,生子李昌祖,后在陈国任大夫,住在苦县。李昌祖的儿子叫李彤德,彤德的曾孙李硕宗,被周康王赐采邑于苦县。其后代分出两支,一支在陇西(治所在今甘肃临洮),为陇西房;一支在赵郡(治所在今河北邯郸西南),为赵郡房。后来,陇西房又分为三十九房,赵郡房又分为东、南、西三组。
两汉、三国时期,李姓人又在许多地方开辟出新的聚居点。西汉时,李姓有徙居今山东、江西者。到东汉、三国时,李姓有更多的人走向四面八方,向东北发展至今辽宁一带,向西北发展至今宁夏一带,如东南发展至今江苏,向南发展至今广东、湖南、湖北,向西南发展至今云南。十六国时,先后出现了两个李姓政权——大成国和西凉国,提高了李姓声望。隋唐时期,李姓随陈化父子入闽留居当地,子孙散处龙溪、漳浦诸县。武周时因避祸,宗室李姓部分人从长安、洛阳逃到比较安静的江南定居。“安史之乱”时,又有一批李姓人逃往江南避难。随后,李光弼因平定“安史之乱”出镇徐州,进封临淮王,徙居金陵(今江苏南京),从此形成金陵李氏,后分衍于江西、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唐宣宗时,因“牛李党争”,李派首领李德裕被贬为崖州(治所在今海南琼山东南)司户,子孙有部分人留居当地,成为最早徙居海南的李姓人。
唐末至五代年间,河南一些李姓人随王潮兄弟入闽,定居于莆田晋江,后又分支宁化上杭邵武清流等地,进而又向西发展,分布于广东、广西一些地方。唐代以后,出于多种原因,李姓播迁更加频繁,分布地更为广泛。特别是宋代“靖康之变”后,中原人大规模南迁,有的追随宋高宗赵构,有的则自找去处,总的流向是长江以南地区。迁徙江南的李姓人,以寓居浙江、江苏者为多,其次还有迁至上海、江西、湖北、湖南、福建、广东、广西等地者。
明清时,李姓已遍布全国大部分地区。除大陆地区外,李姓还是少数在海外形成大族的姓氏,如在越南,自1009年起,李姓朝廷历八主二百一十六年,李姓人口急剧扩充,成为越南的大姓。在朝鲜,自1392年起,李氏朝鲜历二十七王五百一十九年,至到日本侵占为止。李姓发展为朝鲜第二大姓。目前李姓人口列全国第一位。
炎黄子孙,华夏一统。天下李氏,同宗陇西。海外李氏华人与中华李氏同出一源,血浓于水,情系大唐。他们秉承着盛唐帝王之血脉,施展着帝王般的雄才大略,裂土封疆,称王海外,延续着李唐盛世的帝王霸业。海外李氏,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南部周边国家,如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其次欧、美、澳洲等国家和地区;非洲则是李氏人口相对较少的地区。
朝鲜李氏
越南李氏
日本李氏
新加坡李氏
南洋李氏
欧美李氏
澳洲李氏
非洲李氏

李姓字辈

家族网·李鸿章家族、家谱、李姓名人陇西堂李氏派语:国正添必茂,高腾秀起彰,宗荣征瑞庆,祖泽远光昌,德盛繁家祉,修悠发久祥,于时增振耀,弈稷衍其行。
东山李氏派语:世开国运,文士宏兴,正心诚意,盛德日新,英才应遇, 克建功勋,荣华继美,光宗显亲。
高桥李氏派语:世德相承远,扬泽锡恒光,文明昭裕启,家声庆福长。
善邑曲江李氏派语:本曰守承先世逢,绍廷政学安邦国,书田基业振家声,景运文明光祖泽。
云湖李氏原派语:义根思远,荣秉丹良,应开永世,枝芳助茂。新派语:瑞集星垣,祥徵齐宇,德绍前徽,光昭祖绪。
锦潇堂李氏派语:子民享盛世,国祚自长春,祖德周贤士,宗功汉彦臣,贻谋宏远大,文允启开新。
湖南宁乡李氏派语:鞠公口占原派:崇志奉正宗,祖方应兆龙,荣华发达茂,永远曜先公。一修原派:文光恢世绪,良泽启廷封,长振家声大,祯祥国祚雍。三修新派:忠孝功名显,诗书道业隆。派次:宏开景象,家世克昌,承宜祖德,永锡贤良。
湖南沅江李氏派语:景继修凤玉应,春世时之成,大学文名显,鸿勋泰运新,克勤功益懋,遵道治常隆,守训承先志,敦行尚本真,有恒斯建业,能立定增荣。
南郭李氏派语:居均元景,丕基式廓,文献日存,英明代作,规启来哲,道裕先觉,美继西昆,盛传东洛,奕叶香腾,新枝秀擢,甘雨和风,增辉花萼。
龙船港李氏派语:德以仕大,万李春胜,赐隆先光,开联荣荫,人文蔚起,升朝辅政,世泽孔长,家风愈盛。
腾冲叠水河李氏派语:自立根肇守,诚振本性生,天其钟有庆,端显永炳文。
甘肃陇西李氏初定派语:经纶道节展奇才,辅佐天家登相台,宪章祖训扬先泽,洪起心传庆方来。重定:经纶承祖泽,光裕振家声,肇建洪模永,宗支裔代荣。通谱班次:享叙传谟典,洪基肇吉安,泰和家政协,鼎甲焕新班。
京江李氏派语:福泽由天定,心田在而耕。
井岗李氏派语:秀公九族亲,甲第冠千军,石羊发基址,均志李连陛,应尚仕忠臣,国太永安宁,荣华光宗祖,富贵远传名,道德辉先泽,诗书裕哲昆,文章称寿世,学业建经纶。
衍庆堂李氏偶公股前派:万荣道兴恺,明常崇德彰,春应贞元泰,雍熙乐允祥。贤公股前派:才文寿妙广,永玉万森崇,应一启振家,声川长必祥。偶贤两支合汀后派:忠义开鸿绪,龙族著烈光,经纶昭实学,廉敬历官方,根本培深厚,芝兰奕世香。
三桥李氏字辈:远世思明德,昌时衍令谟,彦奇蕃克绍,昭朗盛宏敷。
岩田李氏字辈:仁信兴邦本,忠诚忠具辉,高实从正发,滋赞美明颀,俊秀潜龙跃,簪缨起凤飞,诗书光德业,文采焕珠玑。
高密李氏字辈:元宪诒敦迪,嗣符亶毓;衍祚最隆翼,永传赞厚。

郡望堂号


君望

李姓、陇西堂、家族、姓氏陇西郡 战国置郡。此支李氏开基始祖为秦司徒李昙长子李崇。
赵 郡 汉置郡,治所在邯郸(今河北邯郸西南)。此支李氏开基始祖为秦太傅李玑次子李牧。
顿丘郡 西晋置郡,治所在顿丘(今河南清丰西南)。此支李氏为陇西李氏分支,开 基始祖为西汉名将李广一世孙李忠。
中山郡 汉高帝置郡,治所在卢奴(今河北定州)。此支李氏为赵郡李氏分支,开基始祖为李玑第三子李齐。
广汉郡 汉时置郡,治所在乘乡(今四川金堂东),东汉移治雒县(今四川广汉北)。此支李氏为陇西李氏之后,开基始祖为李尚(李广之父)。
渤海郡 在今辽宁、河北、山东三省之间,渤海湾沿岸一带。
襄城郡 治所在襄城(今河南襄城)。
江夏郡 治所在安陆(今湖北云梦)
梓潼郡 治所在梓潼(西魏改巴西,今四川梓潼)。
范阳郡 公元226年改涿郡,治所在涿县(今河北涿州)。
梁 国 公元前202年改砀郡为梁国,治所在睢阳(今河南商丘南)
南阳郡 治所在宛县(今河南南阳).


堂号
陇西堂 因为李氏望出陇西郡,故名。
其它堂号:①郡望堂号:赵郡、范阳、顿丘、渤海、丹阳、安邑、平凉、姑臧、敦煌、绛郡、武陵、牛山、颖川、常山、平棘、辽东、江夏、广陵、汉中、柳城、略阳、鸡田、武威、高丽、西哉、代北、河南、京兆、南阳、梁国、广汉、梓潼、中山、襄城。②自立堂号:绵远、平棘、衍庆、笃谊、本立、雍穆、培元、善庆、世美、介祉、追远、师俭、敦复、崇礼、如在、敦本、青莲、叙伦、四平、百德、敦睦、三鉴、四平、龙门、五经、思孝等。

家族网、家谱、家族、姓氏、寻根家族网简介
“国有国史,省有省乘,县有县志,族有族谱,意义均在于记载其发展的历史。家谱具有史实意义……自民国二十六年六次续家谱以来,又五十多个春秋了。家族人丁繁衍兴旺,支脉广布。随人口增加、星散,多有面而不识,不知列祖列宗之后人。因此,有必要重续家谱,以使后代明祖明宗,知其家族血脉之渊源……”
家族网是专门为华人家族提供寻根,建立家谱,管理家谱的互动社区  网站。家族网汇聚了全球华人,您可以与家族人员一起编写家族历史,探讨家族名人,整理家谱,共同追溯姓氏起源。每一个家族都有辉煌的家族历史和千古流芳的家族名人,家族网通过互联网各种功能和工具,为华人家族提供家族树(在线家谱),时间轴(可依据时间编写家族史),群组(家族讨论区),个人空间,家族空间等多形式的娱乐互动应用。对此,家族网对人们和个大家族以及家谱文化做了充分的研究和调查,我们发现:姓氏、寻根、家谱依然在人们心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国人叶落归根的思想和传承家族的意识是不可被磨灭的。于是,家族网决定唤醒沉睡已经的家族文化,在每个人都认为社会冷漠的时候,家族网要用亲情和文化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不但让每一个人知道自己家族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还要让每一个人都能找到自己家族的人,一起分享家族了去,共同编制自己的家谱,形成多种形式的家族互动和家族帮助。

李姓百科
李姓百科是家族网为周氏家族成员提供的免费姓氏寻根服务,集合了图书馆、博物馆、网友等众多资料,编织了中华李氏家族的起源、迁移路线、分布图、家族史、家族景点等。
李氏家族、祠堂
 
李氏家族、祠堂


李姓名人
李耳,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即老子,字聃,亦称老聃,一说字伯阳。楚国苦县(河南鹿邑)人。传说是东周王室管理典籍之史官。孔子曾向其问礼。著《道德经》五千言。认为“道”是天地万物之本原。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反对儒家“仁义”观和墨家“尚贤”说,在中国思想史上有深远的影响。《史记》称其“无为自化,清静自正”,是“隐君子也”。是见于史书记载的李姓第一人。
李悝(前455-前395),战国时法家。初为魏国上地之守。前406年,被魏文侯任为  相国,主持变法。经济上主张“尽地力之教”,奖励农耕,推行平籴法;政治上主张“食有劳而禄有功”,赏罚严明,剥夺贵族特权,以法治国。著《法经》,分《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法》、《具法》六篇,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法典。其中《杂法》禁止赌博、欺诈、贪脏、淫侈等。李悝变法为魏国称雄奠定了基础。《汉书·艺文志》有《李子》三十二篇,列为法家之首。一说即李克。
李克,战国魏臣。子夏弟子。经翟璜推荐,任中山相,佐中山君(即太子击)治国,有政绩。《说苑·政理》载:他曾建议魏文侯,要“食有劳,禄有功,使有能,赏必行,罚必当”,“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汉书·艺文志》著录有(《李克》七篇,列儒家。清马国翰有辑本。一说即李悝。
李冰,战国时水利家。秦昭王时任蜀郡守。他在前人治理岷江的基础上,征发民工在岷江中游令灌县地方,凿筑离堆,采取在中流作堰的方法,修成都江堰,将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两支,内江主灌溉,外江主泄洪排水,既消除岷江长期存在的水患,又引水开渠灌田数百万亩,当地人民世代收其利。
李兑,战国赵臣。前295年,公子章反叛,他与公子成起兵保惠文王,杀公子章及其党徒,困死主父于沙丘宫,以功迁司寇,后至相国,封奉阳君。主张合纵抗秦,曾与苏秦协力,发动五国攻秦。见《史记·赵世家》。
李牧(?-前228),战国末赵将。长期驻守雁门,智勇兼备,能攻善守,治军有方,颇得军心。十余年间,屡败东胡,降服林胡,匈奴不敢犯边。赵孝成王十五年(前251),以副将从廉颇大破燕军。赵王迁三年(前233),率军向秦反攻,在肥累大败秦军,因功封武安君。后赵中秦反间计,他被杀,秦遂灭赵。
李斯(?-前208),秦代政治家。楚上蔡(今河南上蔡西)人。少时为郡小吏,后受业于荀卿。战国末年入秦,初为吕不韦舍人,以贤任为郎,遂向秦王献灭六国、成一统之计,受秦王赏识,拜为长史、客卿。前237年秦宗室贵族提出“逐客”主张,他上书劝阻,又得秦王采纳重用,迁任廷尉。秦统一中国后,官至丞相。他力主废分封,设郡县;提议焚诗书,禁私学;主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均为秦始皇采纳。又以小篆为标准统一文字。前210年,秦始皇死,他与赵高合谋,伪作始皇诏书,逼迫始皇长子扶苏自杀,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后遭赵高所忌,诬以谋反罪,腰斩于咸阳,灭三族。
李广(?-前119),西汉将领。陇西成纪(甘肃秦安)人。善骑射。文帝时,因击匈奴有功为散骑常侍。景帝、武帝时,任陇西、北地等郡太守。智勇善战。匈奴称之为“飞将军”,不敢犯边。元狩四年(前119),随卫青攻匈奴,以失道被责,自杀。
李广利(?-前88),西汉将领。汉武帝宠妃李夫人之兄。中山(今河北定县)人。武帝闻西域大宛产良马,名为汗血马,遣使前往购买,使者被杀,钱物被抢。武帝乃封广利为贰师将军,于太初元年(前104),率众数万攻贰师城。但路途遥远,又多高山大漠,所过诸城皆闭不给食,攻之不下,士卒逃、死者十分之六七。广利被迫撤兵,回到敦煌,途中来去2年。武帝闻之震怒,下令退入玉门关者立斩。三年,武帝命复攻大宛,派精兵6万,牛10万头,马3万匹,驴、骆驼万余运粮草军资,又增调甲卒18万以为后援,始得攻入大宛外城。大宛以汉退兵为条件,送良马3000余匹。汉军返至玉门关人仅万余,马剩千匹。广利被封为海西王。征和三年(前90),复率7万骑出五原击匈奴,兵败投降,旋为单于所杀。
李延年(?-约前87),西汉音乐家。中山(郡治今河北定县)人。乐工出身,父母兄弟亦皆为乐工。因犯法被处腐刑,供事于狗监。善歌,又善创造新声。其妹得幸武帝,称李夫人,他被任为协律都尉,宠幸与韩嫣相等。曾为《汉郊祀歌》十九章配乐,又作新声二十八解。李夫人死后,其弟犯罪,被族诛。
李陵(?-前74),西汉将。字少卿,陇西成纪(甘肃秦安)人。李广之孙。少为侍中建章监,“善骑射,爱人谦让下士”,“有广之风”(《汉书》)。武帝时,为骑都尉。天汉二年(前99),率步骑五千余出居延北击匈奴,遇敌十万余,陷重围,他苦战九天,终因矢尽粮绝而降匈奴。武帝闻之,族其家。后病死于匈奴。
李固(94-147)东汉臣。字子坚,汉中南郡(陕西汉中)人。少好学,博览经典,结交英贤。顺帝时,上书陈外戚、宦官专政之弊,任议郎、荆州刺史等。后任将作大匠、大司农。冲帝即位,迁太尉。冲帝死,他议立清河王,为梁冀所忌,被免职,杀死。《后汉书》称其“据位持重,以争大义,确乎而不可夺”。
李膺(110-169),东汉臣。字元礼,颍川襄城(今属河南)人。官宦世家。初举孝廉,后历渔阳太守、度辽将军,桓帝时任司隶校尉。反对宦官专权,受到太学生所拥戴,被称为“天下楷模”。为名士“八俊”之一。党锢起被捕下狱,释放后禁锢终身。灵帝初窦武执政,起用为长乐少府,与陈蕃谋诛宦官失败,再遭禁锢。不久卒于狱中。
李育,东汉经学家。扶风漆(今陕西彬县)人,字元春。曾任侍中。专治《春秋公羊传》,谓《左传》“不得圣人深意”。章帝建初四年(79),在白虎观争论五经同异时,以《公羊》经义同古文经学家贾逵相辩难。著有《难左氏义》,已佚。
李左车,秦汉之际谋士。初附赵王武臣,被封为广武君。汉将韩信、张耳击赵,他建议主将陈余出奇兵断汉粮道,使其不战自溃,陈余不纳,果败。旋归附韩信,以“兵固有先声而后实者”(《史记》)说韩信取燕、齐。信用其策,果得齐、燕地。
李典(174-241),三国曹魏将领。字曼成,山阳巨野(今属山东)人。曹魏时期历为颍阴令、中郎将、离狐太守、捕虏将军等。曾主动迁宗族部曲三千余家于邺,受到曹操嘉奖。好学问,礼遇士大夫,不与诸将争功,有儒雅之风。卒后谥愍侯。
李密(224-287),西晋臣。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东)人,字令伯,一名虔。师事谯周。少仕蜀,为郎。晋征为太子洗马。以父早亡,母再嫁,与祖母刘氏相依为命,因上《陈情表》固辞。刘氏死,方赴洛阳,先后任太子洗马、温令、汉中太守等官。以朝中无援而不得为京官,有怨言,被奏免官。
李流(248-303),西晋益州流民起义领袖。巴氐族。巴西宕渠(今四川渠县)人,后迁略阳(今甘肃秦安东南)。李特弟。永宁元年(301)六郡流民起义,推李特为首领,他任镇东大将军,率主力与晋益州刺史罗尚相拒。李特死后,与其侄李雄退军赤祖(今四川绵竹东),自称大将军、大都督、益州牧。后率军破罗尚,进围成都。不久病死。 
李香君、家族、家族网、美女李雄(274-334),十六国成汉建立者。304-334年在位。字仲儁,巴西宕渠(四川渠县)人。巴氐族。李特子。少以烈气闻,识达之士皆器重之。晋太安二年(303)继李特和叔父李流为起义军首领,攻克 成都。次年,自称成都王,旋继帝位,国号大成。在位时,“简刑约法”,“兴学校,置史官”,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晋书》),中原人士多往避难。以疾卒。谥武帝。
李充(约317-?),东晋文学家。江夏(治今湖北云梦)人,字弘度。幼好刑名之学,善楷书。王导辟为掾。后为大著作郎。整理秘阁典籍,在荀易分类基础上,分为经、史、诸子、诗赋四部,开中国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之先河。官至中书侍郎。著有《翰林论》、《学箴》、《释庄论》等,原集已佚。
李暠(351-417),十六国时期西凉的建立者。400-417年在位。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人,字玄盛,小字长生。出身凉州大族。北凉段业任为敦煌太守。天玺二年(400)自称凉公,建立西凉政权,年号庚子。招纳中原流人,重视农业、教育,死后,子歆继位。
李安世(443-493),北魏臣。赵郡平棘(河北赵县)人。历任主客令、给事中、刺史等。太和九年(485),鉴于百姓困饥流散,豪右占夺,建议实行均田,以济弱抑强,增加政府税收,为孝文帝采纳。任相州刺史时,“敦农桑,断淫祀”,举贤才,打击不法豪强,使境内肃然。有“圣朝不贵金玉”语留世(《北史》)。
李冲(450-498),北魏臣。字思顺,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人。献文帝末为中书学生。迁秘书中散。聪明善断,行为谨慎,为冯太后私宠。孝文帝太和十年(486)建议行“三长制”。迁中书令,封陇西公。赏赐月至数千万。帝亲政,依为心腹。冲知无不言,竭诚奉公。参定改制,国戚旧贵皆服其决断。主持营建洛阳新都,尽心竭力,受人赞誉。帝征齐,冲为左仆射守洛阳。兄弟亲戚,虽痴呆者,俱有官爵。李彪因冲荐得帝信任,不复敬冲。冲怒极上表劾彪,并自劾。遂发狂疾,卒。帝还洛,抱病望冲墓,流涕不止。谥文穆。
李春,隋桥梁专家。开皇、大业之际,在赵州(河北赵县)南门外河上设计与建造赵州桥,又称安济桥,桥全长50.82米,面宽近10米。单孔,跨径37.37米,拱弧矢高7.23米。造形美观奇特、建筑精致牢固。为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石拱桥。
李轨(?-619),隋末割据者。字处则。武威姑臧(甘肃武威)人。隋末任鹰扬府司马。617年起兵,自称河西大凉王。次年称帝,年号安乐,攻据张液、敦煌等河西五郡地,由其户部尚书安修仁掌握枢密。唐高祖密遣修仁兄兴贵入凉,他任为左右卫大将军。后修仁兄弟引胡兵破其城,他被擒,斩于长安。
李百药(565-648),唐史学家。字重规,李德林子,定州安平(属河北)人。仕隋,历太子舍人、礼部员外郎等职。大业末,任建安郡丞。贞观初,为中书舍人。著《封建论》,反对分封功臣;以《赞道赋》讽太子之淫。奉诏修五礼律令,又依其父旧稿,兼采他书之长,历十年成《齐书》五十卷,即今《北齐书》。又长于五言诗。《旧唐书》称其为“名臣之子,才行相继,四海名流”。有文集三十卷。
李渊(566-635),即唐高祖。唐朝建立者。618-626年在位。字叔德,陇西狄道(甘肃临洮)人。《旧唐书》称其“倜傥豁达,任性直率,宽仁容众,无贵贱咸得其欢心”。隋末,为太原留守。大业十三年,起兵攻入长安,立炀帝孙杨侑为帝,次年废侑自立为帝,建唐朝,建元武德。武德九年,被迫传位给次子世民,自称太上皇。
李延寿,唐史学家。相州(治今河南安阳)人,字遐龄。贞观时,累补太子典膳丞、崇贤馆学士。曾与著作佐郎敬播同修《五代史志》,又参预修撰《晋书》。转御史台主簿,兼直国史。曾撰《太宗政典》三十卷,历迁符玺郎,兼修国史。其父大师多识前代旧事,常以为南北朝修史互相诋毁,详于本国,略于他国,每致失实,因拟改撰、未成而殁。他继承父业,修成《南史》(宋、齐、梁、陈)、《北史》(北魏至隋末)二书。
李靖(571-649),唐初军事家。三原(今属陕西)人。字药师。通书史,知兵法。初事隋,后归唐,拜行军总管。武德四年(621),以李孝恭长史,参予击萧铣,擒辅公佑,多建殊功。太宗践祚,授刑部尚书。又破突厥,擒颉利,拓地至大漠,封代国公,迁尚书右仆射。吐尔浑寇边,复以靖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进兵讨之。改封卫国公。卒谥景武。后人录其论兵语为《李卫公问对》。
李密(582-618),隋末瓦岗起义军首领。字玄邃,一字法主。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十二年入瓦岗军,献计翟让,击杀隋大将张须陀。后自统一军,号蒲山公营。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九月,因麻痹轻敌,为王世充击败,部众或降或散,他率残部投降唐朝。不久,又叛逃东走,至熊耳山(今河南宜阳南),为唐军截击杀死。
李子通(?-622),隋末江淮地区农民起义首领。东海丞(山东枣庄)人。少家贫,以渔猎为生。初投长白山左才相起义军,后投杜伏威。旋率二万人占据海陵,自称将军。皇泰二年(619)攻占江都,自立为帝,国号吴,建元明政。620年,为杜伏威所迫,降唐。622年,又叛唐南逃,被捕杀。
李建成(589-626),唐高祖李渊长子。隋大业十三年(617)随父起兵,屡立战功,封陇西郡公,从平长安。武德元年(618)立为皇太子。五年,与弟齐王元吉领兵击灭刘黑闼。后因与弟世民争夺皇位继承权,武德九年在玄武门之变中,与弟元吉被世民所杀。后追封为息王,谥隐,史称隐太子。
李孝恭(591-640),唐将领。唐高祖李渊堂侄。少时沉敏有识量。封河间王。武德初年,招降巴蜀三十余州,拜山南道招慰大使,率军击败萧铣,攻下荆、湘,开置屯田,建立铜冶。武德六年(623),招降岭南四十九州。次年,与李靖俘起义军领袖辅公祏,克扬州,任扬州大都督。他统帅李靖、李勣、黄君汉、张镇州、卢祖尚等将领,攻取江南地区。贞观初年,任礼部尚书,封河间郡王。他生活豪奢,有歌舞伎百余人,然宽恕进退,无矜伐之色。
李勣(594-669),唐将领。本姓徐,名世绩,字懋功,曹州离狐(山东东明)人。家富有,初从翟让,以功封东海郡公。败后降唐,任右武侯大将军。封曹国公。赐姓李,避太宗讳,取单名。后从李世民镇压窦建德、刘黑闼等起义军。贞观三年(629)与李靖出击东突厥,以功封英国公。高宗时官至司空。《旧唐书》称其为“近代名将”。
李白、李姓名人、家族网
李白、李姓名人
 
李道宗(600-653),唐宗室。高祖李渊堂侄。唐立,授左千牛备身、略阳郡公。从秦王讨灭刘武周。出为灵州总管,破梁洛仁及突厥兵,封任城王。贞观元年(627),迁鸿胪卿。三年,助李靖破突厥,亲执颉利可汗,迁刑部尚书,徙封江夏王。贞观十五年(641),护送文成公主至吐蕃,与松赞干布成婚。《新唐书》称其“晚好学,接士大夫,不倨于贵”。后遭诬,流象州,死于途中。
李淳风(602-670),唐天文学家、数学家。岐州雍(今陕西凤翔)人。通晓天文、历算、阴阳之学。贞观初为将仕郎,直太史局,造浑天仪,著《法象志》。并主持《晋书》、《五代史志》中《天文》、《律历》、《五行志》的编写,又预撰《文思博要》。高宗时,受诏同王真儒等注《五曹》、《孙子》十部算经。还撰有《麟德历》、《典章文物志》十余部书。官至太史令。
李元吉(603-626),唐高祖李渊第四子。小字三胡。李渊起兵后,留守太原。武德元年(618)任并州总管,封齐王。刘武周攻汾、晋时,他逃归长安。后屡随太子建成、秦王世民出战。他支持建成,反对世民。玄武门之变时,与建成同时被杀。追封为海陵郡王,谥剌。又改封巢王。
李义府(614-666),唐臣。瀛州饶阳(河北饶阳)人。贞观中以对策擢第,补门下省典仪。《旧唐书》称其与“来济俱以文翰见知,时称来李。”高宗初,迁中书舍人,兼修国史。因助立武则天为后,迁同中书门下三品。面似温恭,实偏忌阴贼,时称“李猫”。封河间郡公,任中书令。曾奏请重修《氏族志》,提出不论门等,凡得五品官者皆升士流,更名为《姓氏录》。坐罪长流嵩州。
李善(约630-689),唐学者。江夏(今湖北武昌)人,或云江都(今江苏扬州)人。曾任崇贤馆学士、兰台郎等职。学识渊博,但不善治文,人称“书簏”。曾流放姚州,遇赦后寓居、郑之间。曾为《昭明文选》作注,共六十卷;并以讲《文选》为业,学生多自远方而至,传其业,号“文选学”。死后葬于武昌九峰盘龙山,有墓碑可考。
李峤(644-713),唐诗人。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字巨山。高宗时进士,历仕高宗、武后、中宗、玄宗四代,官至中书令。善诗文,与同乡苏味道并称“苏李”;与苏味道、崔融、杜审言合称“文章四友”。明人辑有《李峤集》。
李思训(651-716),唐画家。字建。高宗时官江都令,武则天时弃官潜匿。中宗复辟,历官宗正卿、益州长史。开元时官至右武卫大将军。工书画,尤擅山水树石。笔法工细,设色艳丽,有“富贵”气象。首创金碧青绿山水画,为后世所取法。明董其昌推其为“北宗”之祖。其子昭道亦擅画山水,世遂有“大小李将军”之称。
李邕(678-747),唐书法家。字泰和。扬州江都(今江苏扬州)人。李善子。历任左拾遗、南和令、富州司户参军、左台殿中侍御史、户部员外郎、崖州舍城丞、户部郎中、括州司马、陈州刺史、北海太守等。世称“李北海”。为人刚强,生性豪纵,后被李林甫诬陷杀害。工诗善文,尤长碑颂。善书,初学王羲之,后自创新格,反对一味摹仿,时有“书中仙手”之誉。文集已佚,明人辑有《李北海集》。碑刻存《麓山寺碑》、《东林寺碑》、《李思训碑》等。
李重润(683-701),中宗子。本名重照,避则天讳改。圣历初封邵王,大足元年受诬陷死。神龙时谥懿德,追赠皇太子。
李昭道,唐画家。思训子。官太原府仓曹、直集贤院、太子中舍人,与父同有画名。人称“小李将军”。善画金碧山水,多点缀鸟兽,并创制海景,画风工巧繁缛,后人曾有“变父之势,妙又过之”之评,但亦有以为“笔力不及思训”。存世《春山行旅图》,传为其所作。
李阳冰,唐文字学家、书法家。字少温,赵郡(今河北赵县)人。乾元时为缙云令,官至将作监。为季白从叔。肃宗宝应元年(762年)作当涂令,李白自那时起依附于他至死。李白死后,他为之编诗集并写序。擅长篆书,得法于《峄山刻石》(秦李斯所书),然而书法变化开合,独创一格。人称“笔虎”,自谓“斯翁之后,直至小生”。后人多效法其篆书笔法。碑刻有《怡亭铭》、《般若台题名》及《颜家庙碑额》等,又曾刊定《说文》三十卷,今佚。
李白(701-762),唐诗人。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南)青莲乡人,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北),隋末,先人流寓碎叶(唐属安西都护府,在今苏联吉尔吉斯北部托克马克附近),他即于此出生。幼时随父迁至昌隆。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少年即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并好行侠从二十五岁起离蜀,长期在各地漫游,对社会生活多所体验其间曾因吴筠等推荐,于天宝初供奉翰林。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受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政治抱负未能实现,使他对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获得较深认识。天宝三载(744),在洛阳与杜甫结交。安史乱中,怀着平乱的志愿,曾为永王李璘幕僚,因璘败牵累,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飘泊困苦,卒于当涂。其诗风格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是继屈原而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诗,皆为人传诵。有《李太白集》。
李辅国(704-762),唐宦官。本名静忠。入侍太子亨。安史乱起,玄宗入蜀,他劝太子至灵武即位,为肃宗。自任太子家令。判元帅府行军司马事,并改名辅国。专权擅为,群臣无敢议。上元三年(762),肃宗将死时,杀张后,拥立太子豫,是为代宗。被尊称尚父,加中书令,独断朝政。曾谓代宗曰:“大家弟坐宫中,外事听老奴处决”(《新唐书》)。旋罢职,被代宗派人刺杀。
李龟年,唐宫廷乐师。善歌,自撰歌曲,善奏羯鼓、筚篥。因与弟彭年、鹤年皆以歌舞为玄宗所识,便供职梨园。曾作《渭州曲》。安史乱起,流落江南。杜甫《江南逢李龟年》诗即记此。
李光弼(708-764),唐将领。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契丹人。天宝时,历官朔方都虞候、兵马使、节度副使。十五载(756),任河东节度使,与郭子仪合军下井陉,在河北击败史思明旋闻潼关失陷,主动西撤,至德二载(757),守太原五十余日,击退史思明、蔡希德等军,乾元二年(759)邺郡败后,代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副元帅,守河阳(今河南孟县西)。与敌相持,屡挫敌焰封临淮郡王。后因宦官牵制,败于洛阳邙山宝应元年(762)出镇徐州,进临淮王。曾派兵镇压浙东袁晁起义军。以惧宦官程元振陷害,不肯入朝,卒于徐州。
李怀仙(?-768),唐将领。柳城(今辽宁朝阳南)胡人,世事契丹,镇守营州。安禄山用为裨将。安史失败后降唐,任幽州、卢龙节度使,迁检校兵部尚书,封武安郡王。广德元年(公元763年),仆固怀恩叛唐,他驻守河北,趁机扩充甲兵,自署文武将吏,私收责赋,不服朝廷管辖。后为部将朱希彩所杀。
李颀(?-约750),唐诗人。籍贯不详,或云东川人。长期居于颍阳(今河南登封西南)。开元二十三年(735)登进士第,曾任新乡尉。后去职,归隐颍阳,炼丹求仙。天宝八载(749)秋,高适任封丘尉,颀有《赠别高三十五》诗,后行踪不详。其诗内容颇为丰富,尤以边塞诗著称。他擅长七言歌行,格律严谨,颇为后世所称许。《全唐诗》录存其诗一百二十余首,编为三卷。有《李颀集》。
李林甫(?-752),唐宗室。小字哥奴.厚结武惠妃,任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封晋国公。《旧唐书》称其“性沉密,城府深阻,未尝以爱憎见于容色”。又“面柔而有狡计,能伺候人主意,故骤历清列,为时委任”。妒贤嫉能,排斥异己,杜绝言路,屡兴狱案,人称“口蜜剑腹”者。掌政达十九年。国事日败,又重用少数民族将领任边地节度使,终酿大乱。
李华(约715-774),唐散文家。字遐叔,赵郡(今河北赵县)人。开元进士,拜吏部员外郎时,安禄山陷京师,署为凤阁舍人,乱平,罢官居家。善作文,“文体温丽,少宏杰之气”,与萧颖士等齐名,有集十卷。
李冶(?-784),唐诗人。字季兰,乌程(今浙江湖州)人。自幼聪敏,五、六岁便能作诗。长大后才貌双全。工诗词,善弹琴。作风潇洒,行为浪漫。后出家为女道士。与陆羽、皎然、刘长卿有密切交往,与朱放、韩揆、阎伯钧、萧叔子等亦很相投。天宝年间,唐玄宗听说了李冶的诗才,特地召她赴京入宫,留居宫中月余,得到丰厚的赏赐,然后返回故乡。后因曾给叛将朱沘写诗,被唐德宗处死。李冶一生中写了许多诗,与薛涛、鱼玄机、刘采春称为唐代四大女诗人。著有《李季兰诗》一卷。
李端(?-约785),唐诗人。字正己。赵州(今河北赵县)人。少居庐山,师诗僧皎然。大历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后为杭州司马。晚年隐居衡山,自号衡岳幽人。为“大历十才子”之一。工诗,才思敏捷,诗多律体。又兼工七言歌行。有《李端诗集》。
李公佐,唐小说家。字颛蒙。陇西(今属甘肃)人。进士及第。历任江淮从事、洪州判官、扬府录事参军等。著作有传奇小说《南柯太守传》、《谢小娥传》、《古岳读经》、《庐江冯媪传》等4篇。成语“南柯一梦”即由《南柯太守传》而来。明汤显祖《南柯记》、车任远《南柯梦》皆取材于此。《谢小娥传》写谢小娥为父亲和丈夫报仇的故事,后人据以改编为杂剧《龙舟会》。
李肇,唐文学家。赵郡(治今河北赵县)人。贞元间任华州参军,元和末自监察御史充翰林学士;后因事遭贬,大中间任台州刺史。熟悉掌故,留心艺文。有有《翰林志》、《唐国史补》等。
李筌,唐学者。号少室山达观子。陇西(今属甘肃)人。居嵩山之少室,好神仙之道。开元中,为江陵节度副使、御史中丞(一说为荆南节度判官;一说为荆南节度副使、仙州刺史)。时为李林甫所排挤,入名山访道。主张改革政治,反对卜筮迷信。认为天地为阴阳二气构成,人们应以“天地阴阳之道”观察事物变化。又认为战争的胜负主要决定于人事,继承和发展了先秦的军事辩证法思想。著作有《太白阴经》、《中台志》。曾注《孙子兵法》和《阴符经》。
李复言,唐小说家。名琼,陇西(今属甘肃)人。历任巡官、谏官、澄城长、彭城令、尚书郎、寿州刺史、苏州刺史,京北尹等。与元稹、白居易友善,有诗唱酬、所撰传奇小说《续玄怪录》系续牛僧儒《玄怪录》而作。所记多为怪异,以《定婚店》、《李卫公靖》、《杜子春》、《张老》等篇较著名,后世盛传“赤绳系足”、“月下老人”,即出自《定婚店》。此书今存宋临安书栅本,共四卷,清胡珽又从《太平广记》中辑得《拾遗》二卷。
李嘉祐(?-779),唐诗人。赵州(治今河北赵县)人,字从一。天宝进士。曾任秘书省正字、侍御史,坐事贬鄱阳令,又量移为江阴令。上元中,出为台州刺史。大历中为袁州刺史,世称李袁州。后闲居于吴越一带。工诗。与严维、刘长卿、冷朝阳诸人友善。有《李嘉祐集》。
李希烈(?-786),唐藩镇割据者。燕州辽西(北京顺义)人。初为李忠臣偏将。德宗时,为淮宁节度使,奉命讨代割据淄青(山东益都)的李纳,他却与之通谋,并和朱滔、田悦等勾结,自称天下都元帅、建兴王。784年初,攻入汴州(开封),称楚帝,年号武成。后被刘洽打败,逃归蔡州(河南汝南),被部将陈仙奇毒死。
李宝臣(718-781),唐藩镇。原名张忠志,范阳(今河北涿县)奚族。初参与安史之乱,后归朝,拜恒州刺史、统成德军,占有恒、定、易、赵、深、冀、沧七州土地。曾出兵攻讨田承嗣、朱滔。大历末迁左仆射、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德宗时拜司空兼太子太傅。不久饮“甘露汤”卒。
李泌(722-789),唐臣。字长源,京兆(今陕西西安)人。擅写诗。天宝中,玄宗令待诏翰林、东宫供奉。肃宗即位,拜银青光禄大夫,辅佐重要政务,权逾宰相。代宗时检校御史中丞、杭州刺史。德宗朝位至宰相。喜谈神仙道术,好空言。
李晟(727-793),唐将领。字良器。洮州临谭(属甘肃)人。初在西北边镇任裨将,屡立战功,后调任右神策军都将。德宗时,率军讨伐藩镇田悦、朱滔、王武俊的叛乱,朱泚叛据长安,他回师收夏长安。任凤翔、陇右节度等使,兼四镇、北庭行营副元帅,封西平郡王。787年被解除兵权。在军四十余年,始终勇敢善战。
李皋(733-792),唐宗室,嗣封曹王。字子兰。历任衡州、潮州刺史,湖南观察使、江西道节度使、江陵尹、荆南节度使。多有战功。曾在江陵(今属湖北)修复古堤二处,辟良田五千顷。又造战舰,用脚踏二轮前进,航速颇快,宋代称为“车船”,为中国古代造船业中一大进步。
李益(748-约829),唐诗人。姑城(今甘肃武威,位金昌东南)人。字君虞。代宗(李豫)间进士,任郑县(今河南郑州)尉,后弃官而去,游历燕(今北京顺义北)、赵(今河北赵县,位石家庄东南),并在北方从军多年。宪宗(李纯)闻其诗名,召为秘书少监,后官至礼部尚书。其诗长于七言绝句,其中所做之边塞诗流传颇广,常被谱入管弦乐中歌唱。著有《李君虞诗集》。
李吉甫(758-814),唐臣。字弘宪,赵郡(河北赵县)人。贞元初,任太常博士。后任忠、郴、饶三州刺史。宪宗即位,召为考功郎中、知制诰、中书舍人。元和二年(807)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因故出任淮南节度使。六年,复宰相,监修国史,得封赵国公。《新唐书》称其当国“经综政事,众职咸治。引荐贤士大夫,爱善无遗”。著有《元和郡县志》等。
李虚中(762-813),唐术士。籍贯不详。字常容。第进士。元和中,官至殿中侍御史。韩愈为作墓铭,称其最深五行书,以人之生年月日所直日辰干支,推寿夭贵贱,百不失一。世传命书三卷,题鬼谷子撰,虚中注,后人推为星命家之祖。
李绛(764-830),唐臣。字深之,赵郡赞皇(河北赞皇)人。贞元进士。宪宗初,任监察御史、翰林学士等职。直言敢谏,尤疾宦官专横。元和六年(811),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历仕穆、敬、文诸朝。《旧唐书》称其“以直道进退,闻望倾于一时”。后在山南西道节度使任所,因兵变而遇害。死后,其甥夏侯孜辑其生前论谏为《李相国论事集》。
李观(766-794),唐文学家。字元宾,陇西(今属甘肃)人。一说为李华侄,误。二十四岁自江东入京应试。贞元八年(792),与韩愈、李绛、欧阳詹、崔群、王涯、冯宿等同登进士第,时称“龙虎榜”。其年又登博学宏辞科,授太子校书郎。二十九岁卒于京师,韩愈为之作墓志,称其“才高于当世,而行出于古人”。工于古文,名著当世,陆希声谓其文“不古不今,卓然自作一体”(《太子校书李观文集序》),唐末,陆希声编其文为三卷,后赵昂又辑其遗文为外编二卷,今并传。《全唐文》录存其文四卷,《全唐诗》录存其诗一卷。
李翱(772-841),唐散文家、哲学家。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洗)人,字习之。李冲十世孙。贞元进士。元和初,任国子博士、史馆修撰,以言论激烈,久不迁官。后任考功员外郎、礼部郎中,屡因事左迁。晚年官至山南东道节度使。早岁曾从韩愈学古文,文辞为世所重。所撰《复性书》糅合儒佛两家思想。有《李文公集》。
李绅(772-846),唐诗人。字公垂,润州无锡(今属江苏)人。元和进士。召为翰林学士,与李德裕、元稹同在禁署,时称“三俊”。长庆二年超拜中书舍人,受李逢吉排挤,贬端州司马。会昌初入为兵部侍郎、同平章事。四年后出任淮南节度使。与元稹、白居易交游很密,为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全唐诗》录其诗四卷。
李愬(773-821),唐将领。字元直,洮州临潭(今属甘肃)人,李晟子。有韬略,善骑射。初任坊、晋二州刺史。元和十一年(816),任唐、随,邓节度使,率兵讨伐吴元济的叛乱。他善于观察形势,选择战机。次年冬,乘敌松懈,雪夜攻克蔡州,生擒吴元济,进授山南东道节度使,封凉国公。十三年(818),任武宁节度使,和宣武、魏博等军共讨淄青节度副大使李师道。后历任昭义、魏博等节度使,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疾甚,不能军,以太子少保还东都卒。
李真,唐画家。师尹琳,擅画人像、肖像和宗教画。贞元间在长安招福寺库院画《鬼子母》壁画,唐安寺和资圣寺有他和尹琳的壁画和绢画菩萨。后人论其作得周昉法度。日本僧空海来中国留学,携归《真言五祖像》等十幅,传为李真等十余人所画,其中《不空金刚像》为存世唐画珍品,今藏日本京都教王护国寺。
李德裕(787-850),唐臣。字文饶,吉甫子,赵郡(治河北赵县)人。《新唐书》称其“少力于学,既冠,卓荦有大节”。历仕宪、穆、敬、武、宣宗诸朝,官至宰相。时为李党首领。在相位时,贬逐牛党(牛僧孺等为首)人物。宣宗时,遭牛党打击,贬为崖州司户。“身为名宰相,不能损所憎,显挤以仇,使比周势成,根株牵连,贤智播奔,而王室亦衰。”著有《次柳氏旧闻》、《会昌一品集》。
李贺(790-816),唐诗人。福昌(今河南宜阳西)人,字长吉。唐皇室远支,家世早已没落。曾官奉礼郎。因避家讳,不得应进士科考试,韩愈曾为之作《讳辩》,谓不必避而竟不应试。早岁即工诗,常骑马出游,得句即投锦囊中,暮归乃足成之。见知于韩愈、皇甫湜,并和沈亚之友善,死时仅二十七岁。其诗善于熔铸词采,驰聘想象,但亦有过于雕琢之失。
李训(?-835),唐臣。初名仲言,字子垂,陇西成纪(甘肃秦安)人。进士擢第。太和中,得文宗信用,迁礼部侍郎、同平章事。《新唐书》称其“大权在己,锐意去恶”。“迁贬无阕日,班列几空,中外震畏。”杀宦官陈弘志,王守澄。又以左金吾卫石榴树上有甘露为名,企图诱杀宦官仇士良。事泄,亡至终南山,被杀。
李宗闵(?-846),唐宗室。字损之。贞元进士。元和四年应制科,在对策中指斥时政,为宰相李吉甫所恶,数年不调。吉甫死,入朝。穆宗即位,授中书舍人,因子婿进士及第,遭事李德裕等攻讦,遂结朋党,两相倾轧。太和三年拜相,旋引牛僧孺同知政事,二人唱和,尽逐德裕之党。七年,德裕作相,他被罢免,出任山西道节度使。会昌初,又被德裕贬为郴州司马,不久卒。
李商隐(约812-约858)唐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河南沁阳)人。开成进士。官弘农尉、秘书郎、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属牛党,故长期遭李党排斥。“能为古文,不喜偶对。”“博学强记,下笔不能自休”(《旧唐书》)。艺术上构思缜密,富于想象,语辞优美。尤长于七言律诗。在晚唐诗坛上具有重要地位。有《李义山诗集》、《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编》。
李群玉,唐诗人。字文山,澧州(今湖南澧县)人。善吹笙,工书法,诗笔妍丽,文采倾动一时。不乐仕进,专以吟咏自适。亲友强其应试,一举不第,即弃去。裴休任湖南观察使时,非常器重他,为之延誉。大中八年(854),以布衣游长安,献诗三百首。时裴休为相,荐授弘文馆校书郎。后弃官归乡。与杜牧、张祜、段成式等友善,与方干唱酬尤多。其诗多为羁旅游览、送别寄赠之作,情思深婉,韵致清幽,语言流丽。《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其诗集三卷、后集五卷,今传,共存诗二百四十八首。
李舟,唐音韵学家。曾据孙愐《唐韵》加以订正,撰《切韵》十卷,使韵部排列各以类相从,又使四声的次序相配不乱,奠定《广韵》二百六韵次序的基础。已佚。
李可及,唐著名艺人。咸通年间伶官,擅参军戏,精通音律,善歌唱,曾编《叹百年》、《菩萨蛮》等歌舞,深得懿宗欢心,授以都知、都都知、威卫将军等文武官职。唐僖宗时被逐,死于岭南。
李存孝(?-894),唐将领。代州飞狐(今河北涞源)人。本姓安,名敬忠,后被李克用收为义子,赐姓名。勇猛善战,率军与孟方立争夺邢、洺、磁三州,战功居多。历为汾州、邠州刺史、邢州留后等职。因怨赏功不公,又为李存信所构,遂降附汴、赵军。克用率军围城,他最后出降,被车裂而卒。
李振(?-923),五代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字兴绪。李抱真曾孙。唐咸通、乾符中屡举进十不第。至大梁,朱温用为从事。天佑二年(905),唆使朱温贬逐朝官多人,谓此辈自谓清流,宜投之黄河,使为浊流,遂于白马驿(今河南滑县东)杀三十余人,投尸于河。入后梁,授殿中监,迁户部尚书。代敬翔为崇政院使。末帝时,为赵岩及张妃兄弟所离间,所言多不用。后唐兵入汴,他投降后仍被族诛。
李茂贞(856-924),五代时藩镇。字正臣,本叫宋文通,唐僖宗赐今名。深州博野(河北蠡县)人。行伍出身,渐至凤翔节度使,封陇西郡王。昭宗被宦官劫至凤翔,遂挟以抗朱温。兵败城困,被迫以昭宗求和。后唐迁洛阳,上表称臣,改秦王,不久病死。
李嗣源(867-933),后唐皇帝。沙陀人。李克用养子,名嗣源,本名邈佶烈。926-933年在位。因骁勇号称李横冲。以功官至蕃汉内外马步军总管。同光四年(926)他合魏州兵入洛京。庄宗死后,称监国,旋即位,为唐明宗,改元天成。次年更名亶,于庄宗弊政多有革除,“爱人恤物”,“兵革粗息,年屡丰登”。但“仁而不明,屡以非辜诛臣下”(《新五代史》)。因变乱频仍,抱恨而终。
李存勗(885-926),即后唐庄宗。五代后唐王朝的建立者。923-926年在位。李克用之子。初嗣位晋王,据太原,与后梁争夺黄河以北地区。曾大败梁军于柏乡,使战局改观。再取幽州俘刘仁恭父子,因梁魏州兵变而得魏博,至贞明二年(916)尽取河北。龙德三年(923)称帝于魏州,国号唐,改元同光,史称后唐。同年灭后梁,迁都洛阳。三年,灭前蜀。自负以“十指得天下”,无政治家器度,任用宰相竟以前朝士族为条件,致将相以比附门第为贵。又贪财如命,任意杀戮。爱狩猎,常破坏民田,糟蹋庄稼。又喜唱曲演戏,致放纵伶官干政,成为一大敝政。终以财政困难,诸军饥窘,致洛阳兵变被杀。
李珣(约855-约930),五代前蜀词人。字德润,梓州(今四川三台县)人。其祖先为波斯人,故其友尹鹗曾戏称他为“李波斯”。妹舜弦,为前蜀王衍昭仪。珣为秀才,事王衍,蜀亡不仕。有诗名,尤工词,为“花间派”重要词人之一。著有《琼瑶集》,已佚。《花间集》录其词三十七首,《唐五代词》辑得五十四首。又精通医学,所著《海药本草》,为宋唐慎微《证类本草》、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所引用。
李克用(856-908),唐将领。沙陀人。因目失明,号“独眼龙”。曾杀大同军防御使段文楚,据云州,后为唐军败。后复起,率兵镇压黄巢,攻破长安、被任为河东节度使,进封晋王。长期割据河东、并与朱温对峙,连年争战。其子存勖灭后梁,建后唐,尊他为太祖。
李昪(888-943),五代南唐建立者。字正伦,徐州(今属江苏)人,吴国宰相徐温养子,故曾改姓徐,名知诰。初为润州刺史,及温子知训被杀,他平定内乱,代知训执掌朝政。温卒,袭封东海王。937年代吴自立,初国号大齐,后改为大唐,建都于金陵,正式建立南唐政权,继续割据江淮地区。在位凡七年。
李守贞(?-949),五代时后晋将领。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初为本郡牙将,后晋时,官至侍卫都虞候,平定杨光远叛乱有功,加同平章事,旋任兵马都监、知幽州行府事。后为契丹所败,降于契丹,任为司徙。后汉高祖入京师,拜太保、河中节度使。乾佑元年(公元948年),与赵思绾、王景崇叛乱,自号秦王。次年,为郭威所败,自焚死。
李璟(916-961),五代南唐元宗,亦称中主,943-961年在位。本名景通,改名瑶,后名璟,因避周庙讳,改景,字伯玉,李昪之子。在位时出兵灭闽、楚两国,后为周世宗所败,献江北地,称臣,去帝号,改称国主。他能诗词,今存词四首,在晚唐五代词中意境较高。后人将他与子李煜(后主)所作词,合刻为《南唐二主词》
李廷珪,五代造墨家。祖籍易县(属河北),后迁居歙州(安徽歙县)。本姓奚,南唐赐姓李。承父祖业造墨,技艺尤精。所制墨,坚如玉,文如犀,时称“廷珪墨”。与“澄心堂纸”、“龙尾砚”并称文房三宝。弟廷璋、子文用皆袭其业。
李廷珪(?-967),五代时后蜀将领。太原人。少隶孟知祥帐下,后从入蜀。后蜀孟昶时,以战功任兴元节度使。公元955年,任北路行营都统。同年,后周命王景率军攻后蜀,他等驰援,被击溃。965年又被北宋军击败。后降宋,任右千牛卫上将军。
李成(919-967),五代宋初画家。字咸熙,北海营丘(山东青州)人。世称李营丘。纵情诗酒,善画山水。初学荆浩、关仝,后自成一家。以画平远寒林山水见长。画法简练,好用淡墨,画山石若云卷动,后人称为“卷云皴”。与关仝、范宽各为五代北宋间北方山水画三大流派的宗师。传世作品极少。
李顺(?-994),北宋四川农民起义领袖。青城(四川灌县)人。王小波妻弟,茶贩出身。淳化四年(993)随王小波起义。小波死后被推为领袖,率众攻打州县。实行“均贫富”政策。五年正月攻克成都,称“大蜀王”,改元“应运”。其势力北抵剑关,南至巫峡,众至数十万人。五月宋军攻陷成都,被害。一说他逃至广州,后被害。
李昉(925-996),北宋文学家。字明远,深州饶阳(今属河北)人,后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后汉乾佑进士。后周时曾为记室,从征淮南,累擢知制诰、判史馆、翰林学士。宋初,加中书舍人,后擢参知政事,拜同平章事。博学善文,习白居易之风文,浅近易晓。曾参与编纂《太平御览》、《文苑英华》、《太平广记》等书。
李煜(937-978),五代时南唐国君。字重光,号钟隐,初名从嘉,南唐中主李璟之子,世称南唐后主、李后主。961-975年在位。“为人仁孝,善属文,工书画”(《新五代史·南唐世家》)。初封吴王。嗣立时宋已代后周,故改奉宋正朔。国灭于宋,被俘至开封。后被毒死。前期词作多写宫廷生活,后期多思恋故都之作,抒发亡国之君的哀痛。
李建中(945-1013),北宋书法家。字得中,号岩夫民伯,京兆(陕西西安)人。太平兴国进士。任知州,官至工部郎中。淡于荣利,爱洛阳风土,屡请掌西京御史台,故人称“李西台”。善修养之术,多藏古器名画。工书,字形瘦健,称一时之绝。为黄庭坚等所推重.存世作品有《土母帖》、《同年帖》等。
李继迁(963-1004),西夏建立者。亦叫赵保吉。宋党项族首领。李继捧族弟。世居银州(陕西米脂)。继捧纳土归宋,他遁去。联络各部族反宋,渐强。袭据银州。辽册为夏国王。继捧奉命返故土讨伐,乃降宋,太宗赐姓名赵保吉。其后叛服无常,屡烦征讨,真宗授夏州刺史、定难军节度使等。咸平五年(1002)攻陷灵州(宁夏灵武),改称西平府。次年都之,宋割与银夏等五州。攻西蕃,中箭。越年死。追尊皇帝,庙号太祖。
李元昊(1003-1048),即夏景宗。西夏国建立者。又名曩霄,小名嵬理。1032-1048年在位。继迁孙,德明子。1038年称帝,国号夏。制订官制,设汉官与党项官,定军制,全国设左右厢十二监军司,建立蕃学,选蕃汉官员子弟入学。创制西夏文字。击败吐蕃和回鹘。对宋多次进行战争。至天授礼法延祚七年(1044)与宋约和。
李觏(1009-1059),北宋思想家。字泰伯,世称盱江先生,建昌军南城(江西南城)人。倡立盱江书院,从学者数百人。皇佑二年(1050)范仲淹荐为太学助教。后为海门主簿、太学说书,以文章知名。其学说有唯物主义因素。认为五行万物是阴阳二气之会合,主张正视人民的“利”和“欲”,拥护庆历新政,力斥佛、道二教。有《盱江文集》。
李之仪(约1035-1117),北宋文学家。沧州无棣(今属山东)人,字端叔,号姑溪居士。元丰进士。登第几三十年,苏轼知定州时,始辟为幕属。历枢密院编修官、通判原州。元符间,监内香药库,以曾应苏轼辟召,勒停。徽宗初,提举河东常平,又因为范纯仁草遗表、行状,编管大平州(今安徽当涂)。后徙唐州。李公麟(1049-1106),北宋画家。字伯时,号龙眠居士。庐州舒城(安徽舒城)人。熙宁进士。官至朝仪郎。博学多能。以画马知名,形神兼备。擅画人物,多用“白描”,如行云流水。亦工山水,曾作《龙眠山庄图》,为世所宝。论者谓其画“以立意为先,布置缘饰为次”,推为宋画第一。存世作品有《五马图》、《临韦偃牧放图》。
李廌(1059-1109),北宋文学家。字方叔,号济南,华州(陕西华县)人。少孤贫,勤奋力学。以文谒苏轼,深受赏识。为“苏门六君子”之一。中年后绝意仕进。定居颍昌长社(河南许昌)。为文喜论古今治乱,条畅曲折,辨而中理。元祐时,曾献《忠谏书》、《忠厚论》、《兵鉴》于朝。著有《济南集》。
李诫(约1060-1110),北宋建筑家。新郑(今河南新郑)人。字明仲。曾于将作监任职十余年,参与建筑城门、宫殿、官舍、楼台亭廊宇等工程。以其多年丰富实践经验,耗三十余年劳苦之功绩,考证群书,并与工匠艺人之说教,在北宋喻皓《木经》基础上著《营造法式》三十四卷,分别名利、制度、功限料利、图样等四部分。该书为我国古代完整的建筑专著之一。
李处温(?-1122),辽臣。析津(北京)人。被萧奉先荐为相。遂“因奉先有援己力,倾心阿附以固权位,而贪污尤甚,凡所接引,类多小人”(《辽史》)。保大二年(1122)天祚帝奔逃,他拥立耶律淳为帝,任太尉,乘机大事搜括。不久淳病死,都统萧斡等立淳妃萧氏为太后,主国事,他被揭发私结金、宋,谋为内应,赐死。
李彦(?-1126),北宋宦官。宣和三年(1121)继杨戬提举“西城所”,置局汝州。常指民间良田为荒地,括为公田。焚民故券,使交田租,诉者即施严刑,致死者盈万。又大量征用农民和耕畜,运送供奉物资,使很多农民饿死或自杀于途中。时有“朱缅结怨于东南,李彦结怨于西北”之语。为“六贼”之一。钦宗即位,被削职处死。
李邦彦(?-1130),北宋臣。字士美,怀州(河南沁阳)人。《宋史》称其“美风姿,为文敏而工”。“善讴谑,能蹴鞠”。自号“李浪子”。太学上舍及第。因勾结宦官,迁中书舍人、翰林学士承旨。宣和三年(1121)拜尚书右丞,历左丞、少宰,人称“浪子宰相”。靖康初任太宰(左相),金军迫京城,力主割地求和。太学生陈东伏阙上书,斥之为“社稷之贼”。
李师师,北宋名妓。居汴梁,本姓王,染局匠之女。幼丧父,入娼籍李家。居汴京金线巷。色艺双绝,慷慨有侠名,号“飞将军”。名士周邦彦等多与往来。《宣和遗事》记,徽宗微行,屡至其家。徽宗禅位后,曾献资助饷抗金,并乞为女冠。靖康之难后,流落南方。
  李唐(1066-1150),南宋画家。字晞古,河阳三城(河南孟县)人。北宋徽宗时入画院。南宋初,流亡临安。后以成忠郎衔任画院待诏。师事荆浩、范宽等。擅画山水人物,创“大斧劈”皴,笔法豪纵,气势雄伟,自成风格,与刘松年、马远、夏珪,并称南宋四大画家。存世作品有《可壑松风图》、《采薇图》、《清溪渔隐》等。
李纲(1083-1140),宋臣。邵武(今属福建)人。字伯纪。徽宗政和进士,钦宗靖康初为兵部侍郎。金兵入侵,以主战被谪。高宗南渡,首召为相,整军经武力图恢复;而高宗意偏安,黄潜善等又忌而沮之,故不久罢去。卒谥忠定。纲诗文雄深雅健,喜谈佛法。著有《易传》、《论语详说》、《梁溪集》等。
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属山东)人。父李格非,母王氏皆博学善诗文。夫赵明诚,善金石之学。少有才名,长善诗词。“靖康之难”后,流亡至江宁(江苏南京)。夫死后,又流亡至温,衢等地。绍兴二年(1132),改嫁张汝舟,旋离异。后整理赵明诚《金石录》遗稿,进表于朝。长于诗、文、词,又精书法、绘画、音律。词作为婉约派代表,风格蕴藉清丽,豪放悲凉。所著《词论》,主张“词别一家”。其作品后人辑为《漱玉集》。另有《李清照集》辑本多种版本。
李成(约1091-约1160),南宋叛将。雄州归信(今河北雄县)人,字伯友。初为京东河北路都大捉杀使。建炎二年(1128),叛攻宿州。后受南宋舒、蕲镇抚使之命,连兵数万,攻掠江淮。绍兴元年(1131),降伪齐,屡充金、齐攻宋前锋。齐废,仕金为安武军节度使。十年,攻占河南洛阳、嵩、汝等地,为河南尹,后因故夺官。正隆间,起为真定尹。
  李若水(1093-1127),北宋臣。字清卿,原名若冰,洺州曲周(河北曲周)人。太学上舍登第。靖康元年(1126)为太学博士,奉命使金议和,归任吏部侍郎。金兵陷汴京,次年正月随钦宗入金营。金将逼钦宗易服,他抗言力争痛骂不已,被杀害。金帅粘罕谓:“辽国之亡,死义者十数,南朝惟李侍郎一人!”著有《李忠愍公集》。
李侗(1093-1163),南宋学者。南剑州剑浦(今福建南平)人。字愿中。称“延平先生”。从罗从彦学,得其《春秋》、《中庸》、《论语》、《孟子》之说。长期居山乡,绝世故。朱熹曾从游其门,为学主“默坐澄心,以验夫喜、怒、哀、乐未获之前,气象为何如。”肯定儒学和佛道等“异端”的不同,在于掌握“理一分殊”之旨,其语录由朱熹编为《延平问答》。
李彦仙(1095-1130),南宋将领。字少严,初名孝忠,宁州彭原(今甘肃庆阳)人。靖康初,郡县募兵勤王,他率士应募,补承节郎。用计复陕州,知陕州兼安抚使。建炎四年(1130),据城抗击金兵,败金将娄宿,外援皆绝,坚拒诱降。城破,他率众巷战,矢集身如猾,易衣突围,投河死。乾道中,谥忠威。
李迪,南宋画家。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供职于孝宗、光宗、宁宗三朝画院。擅花鸟、竹石、走兽,亦作山水小景。存世作品有《雪树寒禽》、《鹰难》、《风雨归牧》等图。
李显忠(1110-1178),南宋将领。初名世辅,绥德军青涧(今属陕西)人。年十七随父从军。金兵攻占延安,被迫任金国官职,知同州,用计智擒金帅撒里曷,推其坠山崖下,后归宋朝,高宗赐名显忠。完颜亮犯淮西,与虞允文所部大败入侵之敌,获采石之捷,为淮西制置使。金军来犯,奋力捍御,邵宏渊按兵不救,为金军所败,史称“符离之战”,坐贬散官,卒,赠开府仪同三司,谥忠襄。
  李焘(1115-1184),南宋史学家。眉州丹棱(今属四川)人,字仁甫,一字子真,号巽岩。绍兴进士。初在川中任地方官多年,关心民瘼。后任内外官,主持修史最为长久,谙熟当代典制。累官礼部侍郎,进敷文阁学士,同修国史。卒谥文简。以名节学术知名海内,生著述繁富。积四十年心力撰成《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述北宋一代史事另有《六朝通鉴博议》、《说文解字五音韵谱》、《李文简诗集》等。
李嵩(1166-1243),南宋画家。钱塘(浙江杭州)人。少为木工,爱好绘画,为画院待诏李从训收为养子。为光、宁理宗三朝画院待诏。工人物,亦精山水,尤擅界画。曾作梁山泊宋江等三十六人像。存世作品有《服四图》、《观潮图》、《货郎担图》、《花篮图》等。
  李心传(1167-1244),南宋史学家。字微之,一字伯微,号秀岩,隆州井研(今属四川)人。庆元初下第,绝意科举,闭门著书。晚年因荐为史馆校勘,赐进士出身。修《中兴四朝帝纪》,继修《十三朝会要》。有史才,其著作今存者有《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建炎以来朝野杂记》、《旧闻证误》、《丙子学易编》、《道命录》等。
李全(?-1231),金末潍州北海(今山东潍坊)人。善骑射,舞铁枪,号称“李铁枪”。金末,杨安儿起事于山东,为金兵所败,全与其妹杨妙真结为夫妻,统领其部下。嘉定十一年(1218),投宋,率部攻海州,击败金兵,擢广州观察使、京东总管,心怀异图,扩充兵力。淮东安抚制置使许国上奏称,全奸佞、必叛。宝庆初,杀害许国。三年(1227),蒙古军围攻青州,数战皆败,粮尽食绝,乃降蒙古,授为山东行省。绍定三年(1230),参知政事郑清之与袁韶见理宗,陈攻讨李全。决意派兵平叛。次年,全率部围攻扬州,兵败,为宋兵刺杀死。
李俊民(1176-1260),金文学家。字用章,号鹤鸣,泽州晋城(山西晋城)人。金承安进士第一,为奉翰林文字。旋弃官,以程朱理学教授乡里。“从之者甚盛,至有不远千里而来者”(《元史》)。后隐居。元世祖在潜藩,以安车召之,延访无虚日,得宠信。后乞还山。著有《庄靖集》。
李东垣(1180-1251),金医学家。真定(今河北正定)人,名杲,字明之,号东垣老人。从张洁古学医。认为饮食不节、劳役所伤和情绪失常易致脾胃受伤、正气衰弱而引起多种病变;又提出发热的疾病应分辨“外感”或“内伤”,治法上重视调理脾胃和培补元气以及扶正祛邪。著有《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等。
李璮(?-1262),宋元之际割据者。字松寿。潍州(山东潍坊)人。李全之子(一说为养子)。继父割据山东,受蒙古汗国益都行省、江淮大都督官职。政府调兵每托故不至,以防宋为辞,整军经武,割据山东三十余年。1261年起兵,接受宋节度使官号。次年被元将史天泽围攻于济南,战败被杀。
李冶(1192-1279),金元之际数学家。亦作李治。真定栾城(今属河北)人。金末进士。出知钧州事。1232年,蒙古军破钧州,他逃至忻、崞间。后被忽必烈召至蒲府,问以治道,献策立法度、正纪纲。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诗同修国史。精于算法,著《测圆海镜》数学名著,为古代天元术集大成。又有《益古演段》等数学著作。
李芾(?-1276),南宋抗元将领。字叔章。衡州(湖南衡阳)人。历知永州、温州。1265年,知临安府,因不附和贾似道,被罢黜。1275年,为湖南安抚使,知潭州(湖南长沙),抵抗元军,守潭州三月,城破后和家属、部将壮烈殉宋。
李志常(1193-1256),蒙古太祖时道士。字浩然,号真常子。元观城(今河南范县)人。1220年随师丘处机西行,后同返燕京(今北京)。1227年为都道录兼领长春宫事。1233年受诏教蒙古贵官子弟。1238年嗣主道教事。后因允许道士毁坏佛像侵占寺庙,并刊行《老子化胡经》及《八十一化图》等,引起佛教徒抗争。所著《长春真人西游记》2卷,记丘处机西游事,翔实可靠,为治西北史地和研究中西交通史之重要资料。
李庭芝(1219-1276),南宋将领。字祥甫,随州(属湖北)人。嘉熙末献江防策于孟珙,权建始县。淳佑初第进士。开元初任扬州,主两淮制置司事。咸淳中以京湖制置大使援襄阳,范文虎迟留,失襄阳,贬官。德佑元年(1275)以参知政事守扬州。二年临安陷,拒降,扬州粮尽,突围被俘杀。“死之日,扬之民皆泣下”(《宋史》)。
李恒(1236-1285),元将领。字德卿。西夏国主后裔。父惟忠自幼为蒙古亲王所抚养,官至达鲁花赤。1270年,他为万户,从军攻襄樊。伯颜东下攻宋,他留镇鄂州(湖北武昌),移守江陵、常德。不久,任左副都元帅,取江西、广东。文天祥进兵收复江西,亦为所败。1279年,会张弘范军,参与崖山之战。官至中书左丞。
李衎(1245-1320),元画家。宛平(今属北京)人,字仲宾,号息斋。少孤贫,后在太常寺充小吏。至元十九年(1282),累迁江浙省员外郎。二十四年,改江淮省员外郎。二十八年,入为都功德司经历。成宗即位,以礼部侍郎奉使安南,还授嘉兴路同知,迁婺州路,升常州路总管。皇庆元年(1312),入为吏部尚书,拜集贤大学士,致仕后居扬州。擅长画竹,师文同、李颇。有《竹谱详录》。
李好古,元戏曲作家。保定(今河北保定)人,一说东平(今山东东平,位泰安西南)人。又一说西平(今河南西平,位驻马店北)人。生卒年月及生平事迹无考。《录鬼簿》列为“前辈已死名公才人”。著有杂剧三种,都属神仙故事,今仅存《沙门岛张生煮海》一种。
李直夫,元戏曲作家。德兴(今河北怀来)人,女真族蒲察氏。世称蒲察李五。至元、延佑间人。曾任湖南肃政廉访使。善杂剧,撰杂剧《怕媳妇》、《劝大夫》、《错立身》、《占断风月》、《夕阳楼》等11种。现仅存《虎头牌》剧及《伯道弃子》残篇。
李武,元末红巾军刘福通部将领。至正十六年(1356)秋与崔德率军西征,克商州(今陕西商县)、潼关,转入河南,克虢州、陕州,又渡黄河入山西,进攻平陆、安邑。次年春入陕西,进攻七盘山(今蓝田南)、蓝田,再克商州,被元将察罕帖木儿战败。后长期转战子陕、甘、宁。二十一年,降于元将李思齐。
李善长(1314-1490),明臣。字百室,安徽定远人。《明史》载其“少读书有智计,习法家言,策事多中”。元末迎谒朱元璋于安徽滁阳,劝元璋效法汉高祖,知人善任,以建帝业。得留幕府,与参机密,屡献奇谋。洪武初为左丞相、太师、韩国公。参与裁定明初各种制度。病归。后以胡惟庸案牵连,举家被诛七十余人。曾监修《元史》、《祖训录》、《大明集礼》等。
李思齐(1323-1374),元末将领。字世贤。罗山(属河南)人。1352年,与察罕帖木儿镇压红巾军,转战河南、陕西。1358年,驻兵凤翔,官陕西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割据一方,与诸将自相攻击。1369年,穷蹙降明。后奉命至蒙古见扩廓帖木儿,被截断一臂。南还后即死。
李文忠(1339-1384),明初将领。字思本,小字保儿。盱眙(今属江苏)人。朱元璋姊子,一度姓朱。十九岁为将,骁勇善战。取严、衢等州,授浙东行省左丞,屡破张士诚军,洪武二年(1369),以偏将军从常遇春攻克开平(今内蒙古多伦北的石别苏木),后又连次出击,重创元军。封曹国公,掌大都督府、监领国子监事。后因劝说朱元璋少杀戮,忤旨被责。未几病死。
李在(?-1431),明画家。字以政,福建莆田人。宣德间与戴进、谢环、石锐、周文靖同以画待诏仁智殿。擅画山水,宗郭熙、马远、夏圭,格调细润豪放,兼工人物,能刻划神情,用笔流动而有气势。日本画僧雪舟曾与他切磋画艺。有《夏禹开山治水图》传世。
李满住(约1407-1467),明建州女真首领之一。李显忠之子。宣德元年(1426),袭父职为建州卫都指挥佥事。正统三年(1438)为野人女真忽剌温部所逼,自辽阳婆猪江(今浑江)流域西迁灶突山(今辽宁新宾西)东浑河上,升都督同知,仍掌建州卫。成化三年(1467),结董山等举兵叛明,兵败。在婆猪江畔被朝鲜军杀死。
李原(?-1471),明荆襄流民起义军领袖。绰号李胡子。河南新郑人。1465年,从刘通起义。次年,刘通死,起义军失败。他和王彪、小王洪等脱险后,于成化六年再度起义,活动于南漳、内乡、渭南等地,称太平王。次年在竹山(今属湖北)遭明军袭击,被俘杀。
李东阳(1447-1516),明诗人。字宾之,号西涯,茶陵(属湖南)人。天顺进士,官至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入阁参机务。宦官刘瑾专政时,周旋其间,为气节之士所不满,而实潜移默夺,保全善类。《明史》载其“为文典雅流丽,朝廷大著作多出其手。工篆隶书,碑板篇翰流播四裔。奖成后进,推挽才彦。立朝五十年,清节不渝”。加之地位显要,故影响颇大,形成以其为首的茶陵诗派。有《怀麓堂集》等。
李梦阳(1473-1529),明文学家。庆阳(今属甘肃)人,徙居开封。字天赐、献吉,号空同子。弘治进士,授户部主事。为人刚毅,不畏权势,武宗时遭权奸刘瑾陷害下狱。后起为江西提学副使,以挟制上官夺职归乡。才思雄鸷,卓然以复古自命,力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与李攀龙、王世贞、何景明为嘉靖文坛四大家。又与徐祯卿、何景明等号称“前七子”。有《弘德集》、《空同子集》、《李空同诗集》。
李濂(1488-1566),明文学家、学者。字川甫,号嵩渚,祥符(河南开封)人。正德进士。授沔阳知州,累擢山西佥事。嘉靖间免归。“少负俊才”,“慨然慕信陵君、侯生之为人”(《明史》)。作《理情赋》,得李梦阳赞赏,遂声驰河洛。归居四十年,益肆力于学,遂以古文名于时。有《医史》、《汴京遗迹志》、《李嵩诸集》等。
李元阳(1497-1580),明思想家、史学家。字仁甫,号中溪,白族,云南大理人。嘉靖五年(1526)进士。初授翰林辽庶吉士,因议事忤权臣,受排斥,借母丧回大理闲居。1531年,复出任江阴县令,严兵卫,拒“海寇”犯扰,有惠政,离任时民从为立生祠。擢户部主事,改监察御使,巡按闽中。因极言直谏,外调为荆州知府,政声显著。拔张居正于童试800人之冠。居正任宰相后,常与之书信往来。因不愿阿事权贵,隐居乡里,与谪居云南的概括杨慎相契最深。精研性理之学,著《心性图说》,与杨士云同修《大理府志》,晚年又重修该书,并修订所纂《云南通志》。文学著作有《艳雪台诗》、《中溪漫稿》,今只有《中溪家传汇编》十卷。在闽中曾校刻毕《史记题评》、《十三经注疏》、《杜氏通典》等计764卷,对祖国经史典籍的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
李开先(1502-1568),明文学家、戏曲作家。山东章丘人,字伯华,号中麓,嘉靖进士,授户部主事,调吏部郎中,擢太常寺少御。后上疏抨击时政,罢官家居。与陈束等号”嘉靖八才子”诗歌豪放,尤工词曲,擅为新声小令,改定元人传奇乐府数卷。与友人合组词社,研习戏曲。又好藏书,有名于时。作传奇《宝剑记》、院本《园林午梦》等。另有词谑《李中麓闲居集》。
李攀龙(1514-1570),明文学家。字于麟,号沧溟。明历城(今济南)人。嘉靖进士。官至河南按察使。先与李先芳、谢榛、吴维岳共倡诗社,王世贞等相继加入。少年才高气锐,互相标榜,名噪一时。主张文必西汉,诗必盛唐,以复古为标的。在明代文坛“后七子”中,与王世贞齐名,时有“王李”之称。并与明代文坛“前七子”中李梦阳、何景明并称“何李王李”。其诗以声调胜。著有《古今诗删》、《沧溟集》等。
李时珍(1518-1593),明医药学家。字东璧,号濒湖。蕲州(湖北蕲春)人。世代为医。他继承家学,研究药物,重视临床实践,主张革新。长期上山采药,深人民间,向农民、渔民、樵夫、药农、铃医调查研究。同时参考历代医药及有关书籍800余种,联系实际,对药物进行鉴别考证,纠正了古代本草书籍中药名、品种、产地等错误之处。并收集整理宋元以来民间发现的很多药物,充实了内容,经27年,著成《本草纲目》。收录原有诸家《本草》所载药物共1518种,新增药物374种。总结了16世纪以前中国劳动人民丰富的药物经验,对后世药物学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他还著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流传于世。另有《五脏图论》、《三焦客难》、《命门考》等,已佚。
李成梁(1526-1615),明将领。字汝契。铁岭卫(辽宁铁岭)人。1570年。以都督佥事为辽东总兵。他大修战备,屡破鞑靼插汉儿部。在镇二十二年,封宁远伯。他子弟均为贵官,虚报战功,以取爵赏。罢职后十年,再起镇辽,在职八载,加至太傅。子如松、如柏等五人至总兵官,如梓等四人至参将,为辽东将门。
李贽(1527-1602),明思想家、文学家。本姓林,名载贽,后改姓名。号卓吾,又号宏甫,别号温陵居士。回族。泉州晋江(属福建)人。嘉靖进士。先任河南辉县教谕,后任云南姚安知府,54岁辞官,晚年著书讲学。因对耿定向之伪道学多所揭露,对程朱理学也作了激烈攻击,触怒权贵,屡遭迫害,自杀于狱中。在文学方面,反对复古、剽窃、摹拟,主张抒发己见。曾评点《水浒传》、《西游记》等。著有《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等书。
李三才(?-1623),明臣。通州(今北京通县)人,一说陕西临潼人,字道甫,号道夫。万历进士。万历二十七年(1593)以右佥都御史总督漕运、巡抚凤阳诸府,裁抑矿税使,议罢矿税。与顾宪成结交,臧否人物,议论时政。以治淮有大略,得民心,屡加至户部尚书,三十八年,时论欲以外僚直内阁,意在三才,然忌者谤议四起。顾宪成贻书大学士叶向高力为洗雪,言者乘间并攻东林,形成党争。次年引退家居,朝廷因辽东经略乏人,欲加荐用,以议论相持未决而罢。天启三年(1623)起用为南京户部尚书,未赴任而死。
李之藻(1565-1630),明科学家。仁和(今浙江杭州)人,字振之,又字我存,号淳庵居,亦号存园叟。神宗(朱翊钧)万历间进士,官至大仆寺少卿,与徐光启从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学习西方天文、历法、数学等自然科学知识,著有《环容较义》、《新法算书》、《三年盖通宪图说》、《天学初函》、《同文算指》(《前编》、《后编》)、《译名理采》等译注。
李日华,明戏曲作家。吴县(今属江苏)人。明海盐人崔时佩把王实甫所作杂剧《西厢记》改编为传奇,他又据崔本加以更订,一般称为《南西厢记》,嘉靖时已行于世。
李日华(1565-1635),明文学家。浙江嘉兴人,字君实,号竹徽,又号九疑。万历进士。授九江推官,官至太仆寺少卿。以书画著称,又善鉴赏,也称博物君子,名声仅次于王惟俭、董其昌。著有《官制备考》、《姓氏谱纂》、《嘉兴县志》、《味水轩日记》等。
李流芳(1575-1629),明文学家、书画家。字长蘅、茂宰,号香海、慎娱居士等,上海嘉定人。万历举人。工诗善书,其诗信笔写景抒情,清新自然。与唐时升、娄坚、程嘉燧合称“嘉定四先生”。其作合编为《嘉定四先生集》。另有《檀园集》。
李中梓(1588-1655),明医学家。字士材,号念莪,江苏南汇(上海南汇)人。诸生。少擅文喜兵法,有文名。以多病研医,博阅古医典,多有所得,临证奇效,遂以医名。然“素自矜贵,非常贵家不能延致”。著述甚富,有《内经知要》、《医宗必读》、《删补颐生微论》、《雷公泡制药性解》等。
李玉(约1591-1671),明末清初戏曲作家。字玄玉,号苏门啸侣、一笠庵主人,江苏吴县人。崇祯末中乡试副榜。明亡后刻意戏曲研著。与吴伟业交好,又与苏州诸戏剧作家合著剧作。有传奇四十余种,今存《一棒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合称《一人永占》。另有《清忠谱》、《万里缘》、《北词广正谱》等。
李自成(1606-1645),(1606-1645)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本名鸿基,陕西米脂人。崇祯二年(1629)在金县杀参将王国率众起义,投闯王高迎祥。八年荥阳大会时,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战”方略,各部赞同,声望日高。《明史》载其“不好酒色,脱粟粗粝,与其下共甘苦”。次年迎祥战死,继称闯王。提出“均田免赋”口号,赢得民心,民歌之“迎闯王,不纳粮。”十六年在襄阳称新顺王。次年建大顺政权,称大顺王,年号永昌。三月克京灭明。旋为明将吴三桂勾结清军所败,被迫撤离北京。继而信谣言,妄杀李岩等,致使人心离散。永昌二年(1645)被害。
李万庆(?-1642),明农民起义军叛将。延安人。与张献忠、罗汝才等同时参加起义军,号射塌天。崇祯八年(1635),荥阳大会时,为十三家之一,转战陕西、山西、河南、湖广。崇祯十一年、张献忠诈降后,其部成为起义军中较强的一支。次年,在内乡战败,叛变投明。十五年,襄城之战,以副总兵从汪乔年,与李自成部起义军作战,城破被杀。
李岩(?-1644),明末农民起义军将领。本名信,河南杞县人。崇祯十三年(1640)参加李自成起义军,改名岩。曾建议均田免赋,作“迎闯王,不纳粮”等歌谣,促进了义军发展,封中营制将军。入北京后,建议驻军城外,保持军纪,招抚吴三桂,均未被采纳。退出北京后,向李自成建议移兵河南,为牛金星谗杀。
李成栋(?-1649),明末将领。陕西人,一说辽东人。初为史可法部将,弘光六年(1645),在徐州降清。从清军攻江南、福建、广东。顺治五年(1648),因清廷仅授以提督,心怀不满,又见明永历帝势力复振,在广东投明。次年,出兵江西,战败溺死。
李锦(1606-1650),明末农民起义将领。又名过、双喜,号一只虎,陕西米脂人。起义军领袖李自成侄。崇祯三年(1630)从自成起义,从骁勇善战著称。历任营制将军。进京后加都督衔。自成牺牲后,他与高一功等联明抗清。南明封其为御营前都左军侯,赐名赤心,所部号“忠贞营”。永历四年(1650)在广西庆远(宣山)病死。
李来亨(?-1664),明末农民起义军将领。陕西米脂人。清兵南下,从养父锦联明抗清。后推为主帅,继续征战。与郝摇旗等结寨,号称夔东十三家。与诸军攻重庆,牵制清军对云南李定国的进攻。康熙元年(1662)清军二十万包围茅麓山,败退守九莲坪,力竭矢尽,全家自焚。
李渔(1610-1680),清戏曲理论家、作家。字笠鸿、谪凡,号觉世稗官,又号笠翁。祖籍浙江兰溪,生于清江苏如皋。少时游历各省,组织艺人在各地演出。主张剧本情节应合乎社会实际,人物要真实。所作《闲情偶寄》包括戏剧理论、饮食、营造、园艺等方面的内容,在戏剧理论上有所丰富和发展,是其戏剧理论之代表作。剧本今存18种,以《笠翁十种曲》影响较大。另有短篇小说集《十二楼》、《无声戏》和《回文传》。作品多写才子佳人,情节离奇,间有庸俗描写。
李定国(1621-1662),明末农民起义军将领。字宁宇、鸿远,陕西榆林人。张献忠义子。从张献忠征战,封安西将军。献忠死后,与孙可望等率部联明抗清。永历六年(1652),连克桂林、永州、衡阳,名声威震西南地区。十年,迎永历帝入滇,封晋王。清军围剿,孙可望又降清,他兵败退入缅甸。后永历帝被清绞杀,他闻后悲愤而死。
李香君,明末歌妓。名香,号香君,金陵(今江苏南京)教坊女。十三岁从周如松学琵琶。曾在秦淮河与侯方域相识,力劝其勿接近阮大铖。侯下第离南京时,又置酒送行,暗示其应当爱重名节。后巡抚田仰仗势送三百两银子要她接待,她坚决拒绝。孔尚任之《桃花扇》便是以其事迹为题材而写成的。
李颙(1627-1705),明清之际思想家。盩厔(今陕西周至)人。字仲孚,号二曲。性至孝,父从明崇祯间讨贼死于襄城。颙年十九,只身访父骸,顾炎武为作《襄城记异诗》。名乃大著。少受父教,淹贯经史百家之言,常主讲关中书院,为关中大儒。康熙朝先后以隐逸真儒荐,称疾力辞,常拔刀自刺以示决绝,因自号“二曲土室病夫”,学者称“二曲先生”。著有《四书反身录》及《二曲集》。
李光地(1642-1718),清学者。字晋卿。安溪(今属福建)人。康熙九年进士。历官翰林院掌院学士,直隶巡抚兼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三藩之乱”时,正请假在乡,密上战守之策;募乡勇保守安溪。复建议速取台湾,荐施琅为将。颇得康熙帝信任。在直隶规划诸河水利,治绩尤著曾督顺天学政。主持会试。校理《御纂朱子全书》、《周易折中》、《性理精义》等书。康熙五十七年卒。谥文贞。
李塨(1659-1733),清思想家。字刚主,号恕谷,河北蠡县人。康熙举人,授通州学政,旋归。师颜元,时称颜李学派。显达多与论学。史学家万斯大见其著《大学辨业》,谓“圣学真传”。晚年授学习斋学舍,徒众。倡“理在事中,离事无理”。学务重实致用,反对宋明理学空谈。工文辞,善考据。有《恕谷文集》等。
李绂(1673-1750),清臣。江西临川人,字巨来,号穆堂。康熙进士。历任编修、内阁学士等职。雍正初任广西巡抚,后署直隶总督,以参劾河南巡抚田文镜得罪,改任工部侍郎。乾隆初授户部侍郎,后迁内阁学士。治陆王理学,所撰文章中对王安石事迹有所辨正。蔡上翔《王荆公年谱考略》多引其说。有《穆堂类稿、续稿、别稿》、《陆子学谱》、《阳明学录》、《《八旗志书》等。
李卫(1686-1738),清臣。字又玠,江苏铜山人。康熙末捐资授员外郎,累迁户部郎中。胤禛(世宗)即位,擢浙江巡抚。后加授总督,兼管江南苏松七府五州“盗案”。与田文镜同为雍正帝最信任的封疆大吏。雍正十年(1732)升刑部尚书、直隶总督。
李鱓(1686-1762),清画家。字宗扬,号复堂,别号懊道人。江苏兴化人。以画供奉内廷,但遭忌离职,后又被选任滕县知县。为政清简,颇得民心,因得罪上司而被罢官,后居扬州,以画为生。工诗文书画。曾随蒋廷锡、高其佩学画。后又受石涛影响,擅花卉、竹石、松柏,早年画风工细严谨,颇有法度。中年始转入粗笔写意,大胆泼辣,挥洒自如,感情充沛,富有气势。为扬州八怪之一,其作品曾遭到保守者的反对,认为有霸悍之气。有《土墙花蝶图》、《城南春色图》、《蕉竹图》、《五松图》等传世。
李方膺(1695-1754),清画家。字虬仲,号晴江、秋池,江苏南通人。以诸生荐官知县。因反对总督扰民下狱,又因不善迎附夺官。居南京借园,自号借园主人。傲岸不羁,为“扬州八怪”之一。善画松竹梅兰。老笔粉披,不拘绳墨,尤长大幅。亦善诗。有《梅花楼诗钞》。
李海观(1707-1790),清文学家。河南新安人,徙居宝丰。字孔堂,号绿园。乾隆元年(1736)举人。后累试不第,晚年任贵州思南府印江知县。著有长篇小说《歧路灯》。另有《绿园诗钞》、《绿园文集》、《拾攟录》,均佚。今人栾星辑其佚篇为《李绿园诗文辑佚》,收诗文百篇,分为三卷。
李侍尧(?-1788),清臣。字钦斋、昭信,汉军镶黄旗人。乾隆初以荫生授印务章京,见知高宗。历镇甘肃苏四十三起义,台湾林爽文起义等。历任工部侍郎、汉军都统、闽浙总督、军机大臣等。《清史稿》称其“精敏,过目成诵”,凡案籍经目,终身不忘。屡“以贪纵营私”论斩,帝终怜其才,曲赦之。
李调元(1734-1802),清戏曲理论家、文学家。字羹堂、赞庵、鹤洲,号雨村、别号童山蠢翁。清绵州(今四川德阳)人。乾隆进士。由吏部文选司主事,迁考功司员外郎。后在直隶通永道任上,因弹劾永平知府反遭诬陷,充军伊犁,后以母老得释归。晚年潜心著述。戏曲论著有《雨村曲话》、《雨村剧话》。另著有《童山全集》,辑有《全五代诗》、民歌集《粤风》等。
李长庚(1751-1808),清将领。字超人,号西岩,福建同安人。乾隆时期武进士。嘉庆年间,任浙江总兵,后兼署福建水师提督。率水师镇压蔡牵、朱濆起义。造大船号称“霆船”,转战浙闽两省海上。嘉庆十二年十二月(1808),在黑水洋与蔡牵作战,中炮身死。著有《水战纪略》。
李文成(?-1813),清河北、河南、山东农民起义领袖。河南滑县谢家庄人。木工出身,也叫李四木匠。入震卦教,被推为教主,兼领七卦,有教徒几万人。原与坎封教主林清约定于嘉庆十八年(1813)九月十五日同时起义,因机密泄漏,在滑县被捕,教徒提早于九月初七起义,攻占滑县,破狱,推他为大明天顺李真主。河北长垣、东明和山东金乡教徒纷起响应,攻克定陶、曹县。次年初,因滑县被围,率四千人到辉县司寨另谋发展。后司寨被攻破,自焚而死。
李汝珍(约1763-约1830),清小说家、音韵学家。字松石,大兴(属北京)人。诸生。曾任河南县丞。涉猎经史百家,于杂艺、星卜、书法、奕道,无所不通。精音韵学。晚年穷困潦倒,作小说消遣。生性忼爽,肝胆照人。著《音鉴》,主实用,重今音,敢于变古,为世所称。有小说《镜花缘》。
李鸿宾(1767-1846),清臣。字鹿苹,江西德化(江西九江)人。嘉庆进士。数疏朝政利弊,仁宗嘉之。历河东河道总督、两广总督等。受英领事馆贿数万金,让洋厮充当商行。道光间官至协办大学士。镇压崖州黎民起义。十二年(1832)因屡败于连州瑶民起义军,革职充军新疆。两年释归,卒家。
李兆洛(1769-1841),清地理学家、文学家。字绅琦,号养一老人,江苏阳湖(江苏武进)人。嘉庆进士。曾官安徽风台知县。遭父丧辞归,主讲江阴书院近二十年。精古文、诗、考证、音韵历算、地理。并能指导制器绘图。提倡骈、散合一。有《养一斋文集》、《历代地理志韵编今释》、《历代地理沿革图》、《大清一统舆地全图》等。
李文茂(?-1858),广东天地会起义军首领。广东鹤山(高鹤)人。原系粤剧演员。1854年会同陈开等起义,响应太平天国,率数万人,称红巾军,围攻广州。次年随陈开进军广西,在桂平建立大成国,称平靖王。1856年占象州、武宣等地。次年克柳州、融县、马平等地。1858年攻桂林不克,次年率众退黔桂边境病死于怀远山中。
李善兰(1811-1882),清数学家。字壬叔,号秋纫,浙江海宁人。少治经学,尤擅数学。后居上海,与英人伟列亚力合译《几何原本》后九卷。对尖锥求积术、三角函数与对数的幂级数展开式、高级等差级数求和等,皆有研究,已有初步的积分思想。同治七年(1868)任同文馆算学馆总教习。有《则古昔斋算学》等。所译《谈天》,介绍了哥白尼的学说。《清史稿》称其“聪强绝人”。
李续宾(1818-1858),清湘军将领。字迪庵,湖南湘乡人。贡生出身。1853年随曾国藩办湘勇,并随湘将罗泽南援助江西,镇压郴州人民起义。1854年随湘军北上湖北,与太平军战于武昌,汉阳和田家镇。1856年,湘将罗泽南被太平军击毙,他代统其军,攻陷武昌和九江,因功升任布政使。1858年秋,乘太平军主力会攻浦口,率湘军精锐六千人连克太湖、潜山、舒城。是冬进袭三河镇,被李秀成、陈玉成合力围歼,遭惨败,自缢死
李鸿藻(1820-1897),清臣。字寄云,号兰孙,直隶高阳(今属河北)人。咸丰进士。历官军机大臣、都察院左都御史兼总理各国事务大臣、兵部、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咸丰、同治年间,先后主持山西乡试,督河南学政,侍同治帝读书。上疏陈镇压捻军方略,请停修葺圆明园。中俄伊犁交涉,劾罢崇厚。中日甲午战争时,主张抗战,并争和约。曾督筑郑州黄河决口,署理河道总督。光绪二十三年卒。谥文正。
李秀成(1823-1864),太平天国将领。广西藤县人。初任副掌率、后军主将。咸丰八年(1858)枞阳会议后,与陈玉成破清军江北大营,取得三河大捷。次年封忠王。十年再破江南大营,攻占苏、常等地,并三攻上海。同治三年(1864)指挥天京保卫战。天京陷落时被俘,写供状数万言,终为曾国藩所杀。
李鸿章(1823-1901),清末淮军军阀、洋务派首领。字少荃。安徽合肥人。道光进士。曾率军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曾任江苏巡抚,湖广总督,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事务大臣。为洋务派首领。从19世纪60年代始,兴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并创建北洋海军,开办北洋水师学堂。曾代表清廷签订《烟台条约》、《中法新约》、《马关条约》、《中俄密约》、《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媚外卖国的典型人物。有《李文忠公全集》。
李开芳(约1826-1855),太平天国将领。曾改名李来芳,广西武缘(广西武鸣)人。金田起义后,历任将军、地官正丞相等职。咸丰三年(1853)率部最先抵南京。三月与林凤祥等奉命北伐,占静海,逼天津。因无援兵,南撤至茬平冯官屯待援。后被俘,遇害。
李文学(1826-1874),清云南彝族人民起义首领。又各正学,云南赵州(云南弥渡)人,雇农出身。咸丰元年(1856)率彝、汉、哈尼等各族人民起义,被推为彝家兵马大元帅,提出“驱除满贼,铲尽赃官,杀绝庄主”的口号,建立政权,深得各族人民拥戴。同治十一年(1872)北上援助杜文秀农民起义。后被俘牺牲。
李秉衡(1830-1900),清臣。字鉴堂,奉天海城(辽宁海城)人。光绪九年(1883)任广西按察使。中法战争时,主持后方事宜,不分主客军,公平供给。迁山东巡抚,因巨野教案被革职。义和团运动兴起后,先主剿,继主抚,受命统军赴杨村阻击八国联军入侵。军卒不战而溃,自杀。《清史稿》称其:“清忠自矢,临危受命,大节凛然”。
李慈铭(1830-1894),字伯,号莼客,室名越缦室。清浙江绍兴人。光绪进士。历任户部郎中、山西道监察御史等。遇事敢直言,不避权贵,多次弹劾大臣。学识渊博,于史学用力尤深。以诗文名于时,自成一家。日记30余年不断,朝廷政事和读书心得皆有记录,后影印为《越缦堂日记》及《补编》。另著有《白华绛跗诗集》、《越缦堂读书记》、《湖塘林馆骈体文钞》等。
李端棻(1833-1907),清末维新派。贵州贵筑(今贵阳)人,字苾园。同治进士。累擢内阁学士,迁刑部侍郎。曾四为乡试考官,一为会试副总裁,喜奖拔士类,支持变法。光绪二十二年(1896)疏请设立京师大学堂。二十四年密荐康有为、谭嗣同于光绪帝,旋擢礼部尚书。戊戌政变时被革职,流戍新疆二十七年赦归,主讲贵州经世学堂,以奖励后进开风气为己任,并首倡自办贵州矿产和铁路。
李世贤(1834-1865),太平天国将领。广西藤县人。咸丰元年(1851)参加太平军,授侍天福。七年任左军主将守芜湖。次年大败清军,斩浙江提督邓绍良。十年与李秀成击溃江南大营,功封侍王,乘胜克徽州、江宁,直逼湘军老巢祁门。天京陷落后,转战于福建漳州,后被汪海洋刺杀。
李凤苞(1834-1887),清外交官。字丹厓,江苏崇明(上海崇明)人。“少聪慧,究心历算之学,精测绘”(《清史稿》)。曾任江南制造总局、吴淞炮台工程局编译。光绪间以侯选道员弁赴各国学习文艺兵法,旋署使德大臣兼驻奥、意、荷三国公使。光绪十年(1884)回国,受命总办营务处,兼管水师学堂。旋以在德购买军舰时受贿,被革职。有《西国政闻汇编》、《文藻斋诗文集》等。
李来中,清末义和团首领之一。陕西人。原为董福祥部武卫后军(甘军)军官。生平事迹,说法不一。1899年到山东发展义和团,因遭袁世凯镇压,转到天津一带活动。次年6月在驻京甘军中活动,被指为北京义和团首领。八国联军侵占天津,率团众在北仓抗战。后下落不明。
李宝嘉(1867-1907),清小说家。字伯元。别署南亭亭长。曾用笔名游戏主人、讴歌变俗人、二春居士等。江苏武进(江苏常州)人。擅诗赋、工篆刻及制艺。后到上海,先后主编《指南报》、《游戏报》、《世界繁华报》和《绣像小说》,揭露清政府官吏昏庸腐败,贪污受贿劣迹。有《官场现形记》、《庚子国变弹词》等。
李桂玉,清末女作家。福建福州人。字姮仙。对词赋、音律、声韵均有造诣,尤其擅长弹词。作品凄怨哀婉,情深意切,曲折生动,多反映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作有长篇弹词《榴花梦》、《三奇缘》等。《三奇缘》今佚。
李莲英(1848-1911),清宦官。直隶河间(河北河间)人。绰号皮硝李。咸丰时以善梳新髻得宠西太后,由梳头房太监擢总管太监,赐二品顶戴。在宫五十余年,干预国政,卖官鬻爵,广植私党,反对变法,构陷帝党及维新派。西太后死后出宫,病死于宣统年间。《清史稿》斥其“秉性奸回,肆无忌惮”。
李经方(1855-1934),清臣。字伯行、端甫,安徽合肥人。李鸿章子。早年游历欧洲。兴绪十六年(1890)任驻日公使。后长期随父任秘书与翻译。二十一年随父赴日议和,鸿章被刺伤,代父为钦差全权大臣与日谈判。后任商约大臣、使英大臣等职。
其他李姓名人有西汉将领李敢;东晋文学家李颙;北魏藏书家李顺;唐皇帝李治、李显、李旦、李亨、李豫、李适、李诵、李纯、李恒、李湛、李昂、李炎、李忱、李漼、李儇、李晔;五代后唐将领李克恭;北宋大臣李迪;南宋藏书家李衡;元戏曲作家李潜夫;明大臣李纲;清学者李兑顺,数学家李锐等。近当代李姓名人有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李大钊、李汉俊,政治家李先念、李雪峰、李大章、李六如、李任之、李德生、李鹏、李瑞环、李铁映、李岚清,革命家李立三、李维汉、李富春、李裕智、李源、李之龙、李子洲、李超时、李硕勋、李井泉,青运领袖李求实,工运领袖李启汉,妇运领袖李德全,红军将领李天柱、李文林、李乐天、李明瑞,中华民国代总统李宗任,民革主席李济深,军事家李达、李涛、李天佑、李志民、李聚奎、李克农、李天焕、李成芳、李作鹏,解放军女将领李真,东北抗联将领李兆麟、李学福,地下工作者李白,爱国民主人士李公仆、李鼎铭、李锡九、李书城、李世璋、李章达,民主革命者李平书、李燮和,北洋直系军阀李纯,国民党官员李宗仁、李汉魂、李烈钧、李登辉,国民党将领李家钰、李品仙、李弥、李振、李延年,劳动模范李顺达,民族资本家李烛尘,香港企业家李嘉诚,地质学家李四光、李学清,地震学家李善邦,冶金学家李熏,化学家李方训,华裔物理学家李政道,华裔化学家李远哲,桥梁工程专家李国豪,地理学家李旭旦,水利家李仪祉、李赋都,植物学家李继侗,土壤地理学家李连捷,土壤农业化学家李庆逵,哲学家李石岑、李达,考古学家李济,医学史家李涛,法学家李木庵,国际法学家李浩培,社会学家李安宅、李建华、李景汉、李树青,教育家李登辉、李煜瀛,,语言学家李方桂,历史学家李平心、李亚农、李建农、李新,数学史家李俨,话剧活动家李叔同,小说家李劼人,作家李健吾、李准、李国文、李乔,散文家李广田,诗人李金发、李季、李瑛,画家李苦禅、李可染,油画家李铁夫,版画家李桦,作曲家李劫夫、李焕之,剧作家李伯钊,指挥家李德伦,歌唱家李谷一,音乐评论家李凌,电影导演李萍倩、李翰祥、李行,影视演员李小龙、李默然、李仁堂、李保田、李连杰,京剧演员李春来、李少春、李多奎,评剧演员李亚雯、李金顺,汉剧演员李春森,秦腔演员李正敏,琵琶演奏家李廷松,四川扬琴演员李德才,二人转演员李青山,足球运动员李惠堂,体操运动员李宁、李月久、李小双、李小鹏,羽毛球运动员李玲蔚、李永波,射箭运动员李淑兰,象棋运动员李来群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