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牛”故事

 zbhshn 2011-07-31

“解牛”故事

  • 说到“解牛”,首先想到的无疑是《庄子·养生主》中著名的“庖丁解牛”。庖丁熟知牛的肌理结构,达到了“目无全牛”——也即整头牛在他眼里本是散架的境地。在解牛过程中,庖丁“因其固然”、“依乎天理”,在易为的地方享受“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的顺畅,在难为的地方体验“怵然为戒”的谨慎。最后,牛“如土委地”,人“踌躇满志”。庖丁以其精湛的解牛神技启发出深刻的养生或生存妙道:刀即生命,牛即世界;刀在牛体中游走,生命在世界中生存;用刀的至高境界是“游刃”,生存的至高境界是“乘物以游心”、“虚己(心)以游世”——这两句话,正是庄子哲学的核心精神之所在。


在博大悠久的中国历史中,所谓“人才辈出”,擅长“解牛”的也不止庖丁一个。比如,姜太公不仅钓鱼,也曾做过“屠牛”的勾当,只是不知道技术咋样,后来遇到文王才飞黄腾达起来——这是在中国士人中“传世永流传”的标准励志故事。


《管子·制分》记载说:“屠牛坦朝解九牛,而刀可以莫铁,则刃游闲也。”可见,这个叫屠牛坦的人不让庖丁,解牛技术亦是了得。一个早上就能解九头牛,而且屠刀依然锋利到削铁如泥的地步。这里的“游闲”,并非“游手好闲”的意思,闲即间,“游闲”即“游间”,与庄子“以无厚入有间”的“游刃”是一个意思。落实到生存上来说,如果说“游刃”即“游心”,那么“游间”即“游世”。前者由主体而言,后者从客境而言。


相比于《庄子》,后来的“抄袭者”《吕氏春秋》则明显有点文采不足了,其《精通》篇中说:“宋之庖丁好解牛,所见无非死牛者,三年而不见生牛;用刀十九年,刃若新磨硎,顺其理,诚乎牛也。”“死牛”,啥意思么?“诚乎牛”,啥意思么?


在《淮南子》中,则又祭出了另一位人物,他叫“屠牛吐”。《齐俗训》说:“屠牛吐一朝解九牛,而刀可以剃毛;庖丁用刀十九年,而刀如新剖硎。何则?游乎众虚之间。”很明显,《淮南子》集合了《庄子》和《管子》的记载,“屠牛坦”被误记为了“屠牛吐”,并与庖丁一起,成为了“游虚”的杰出代表。


而从汉代的另一部著作,即贾谊的《新书》来看,那时候屠牛坦好像比庖丁要更有名些。贾谊说:“屠牛坦一朝解十二牛,而芒刃不顿者,所排击、所剥割皆象理也,然至髋髀之所,非斤则斧矣。仁义恩厚者,此人主之芒刃也;权势法制,人主之斤斧也。今诸侯王,皆众髋也,释斤斧之制而欲婴以芒刃,臣以为刃不折则缺耳。胡不用之?淮南济北,势不可也。”这里的屠牛坦又多宰了三头牛,成了十二头。这段话的大体意思是:屠牛坦解牛的时候,是屠刀和斧头并用的,容易的地方用刀,困难的地方用斧。仁义就好像是屠刀,法制就好像是斧头。现在的局面很困难,应该用斧头去砍,而不应该用刀刃去割,否则就会让刀子变折或缺口。贾谊在提倡法制,而非仁义——这一点,放在当代的中国竟然是丝毫不爽。不亦怪哉!不亦哀哉!



总之,“解牛”不止是厨师或屠夫的作为,它一直启示着中国思想家对“养生”、“治国”的思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