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温州市实验小学校长白莉莉:建一所现代“笑园”

 道可道…… 2011-08-02
                            

 

   前言:1月16日,《教育信息报》“教师周刊”栏目以《白莉莉:建一所现代“笑园”》为题,用整版篇幅报道温州市实验小学七年多的办学经验,这是2009年以来权威报刊对该校的第四次报道。前三次分别是《教学月刊》(9月刊)以6篇学术性论文对该校“整理课”进行专题成果推广,9月和11月份《教育信息报》和《人民教育》均以上万字的大篇幅从不同侧面报道该校办学成果。

     近年来,浙江省教科院推出“浙派教育家发展共同体”沙龙项目,发挥沙龙的平台和孵化器功能,引领我省校长不断提升办学水平,为浙江教育实践者“成家”开启破冰之路。《教育信息报》与浙江省教科院携手推出的“浙派教育家发展共同体”系列报道,是本项目的重要构成。16日的报道是该栏目精心推出的第三所小学、第三位小学校长。

 
 
 
白莉莉:建一所现代笑园
 
 
  导  语
    一所迎着世纪曙光创办的小学,仅用了7年的时间就冲出名校林立的温州,在全省、全国叫响品牌,被浙江省专家称作“优质教育和特色教育的旗舰”。这是一所怎样的学校?这所学校有过一段怎样的传奇?

   简  介
   

   白莉莉,温州市实验小学校长、党委书记,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副院长。1981年8月参加工作,曾任百年老校温州市广场路小学校长,系浙江省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曾获温州市首届名校长、浙江省首届“教改之星”、浙江省功勋教师、全国模范教师、第五届中国“内藤国际育儿奖”等荣誉称号。

  我的办学感言

  
教育需要理想的情怀
  教育永远与追求相伴,与理想相随。“适合孩子发展”、“孩子的最佳发展”是一个无限接近目标的任务,是一条永远开拓延伸的路,是学校教育逼近完美的过程,也是孩子得到更合适教育的过程。让课程关爱孩子的差异发展,让教学适应孩子的学习方式,让德育呵护孩子的生命成长,这是教育者永远的教育梦。教育需要梦想,教育需要情怀。有着这种梦想和情怀的支持,教育者能够一直努力实践。
  教育需要独特的载体
  理论是重要的,思想是可贵的,但理论和思想都不能立刻变成实践操作,否则就是教条主义;同样,外地的、外国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很重要,但也不能照搬照抄,否则就是经验主义。对待理论和他人经验的正确态度是:把它们纳入自己的思考,变成自己理解的一部分,并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通过独特的教育工作路径,创设平台,达成目标,实现我们的预期。随着一批项目负责教师走上前台,学校需要变革行政管理,加强行政的引导、指导和服务能力。
  教育需要系统的视野
  教育是多因素参与的复杂系统,遇到任何一个教育问题,都需要从整体出发去考虑。横向来说,学校内部需要协调各位教师、各个处室的关系和作用,对外需要处理与社区、社会乃至外来文化的关系;纵向来说,一个学生的教育、一项工作的开展都有前因后果,都与历史有割舍不断的联系。同时,教育因为有了人的参与,因而具有情境性、独特性和唯一性,需要教育者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拥有宽广的教育视野和系统思维的观念。

  我的教育信条

  教育的对象是人,而人是具有无限差异、无限可能性的,因此教育必定是面向个体的。
  班级授课制容易忽略教育的个体性,遮蔽学习者的动机和情感,使得“教”极大地膨胀、“学”逐渐萎缩,给教育者带来了更大的智慧挑战。在现阶段班级授课制无法被跨越或抛弃的条件下,如何基于学习者的情感、动机主动建构,增加学习者的兴趣和幸福感,是当前教育面临着的重要选择。
  对于一个学校来说,一个孩子可能只是几千分之一;对于一个家庭来说,这个孩子是唯一的;对于孩子自己来说,小学的每一个年级、每一天是不可复制的。个体才是教育价值的实现环节,因此教育的起点和全部意义在于个体,学校、教师的道德、职责、智慧在于面向每一个孩子,培养好每一个孩子。
  面向个体的教育,必定是全人的教育
  “全人”指“完整的人”,是相对于“半人”或“非人”的。应试教育造就了一大批具有人格缺陷的人,这种教育弊端造成的后果已越来越成为文明建设的障碍。考试只是教育中最容易做的部分,教育有比考试更重要的东西。
  面向个体的教育,必定是全程的教育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呈几何级数增长、更新。因此,教育不能只是停留于传授知识上,要考虑传授什么样的知识、以何种顺序传授知识、以怎样的方式传授知识,还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喜欢学习。如果我们不能给学生继续学习的能力,不能培养学生喜欢学习的感情,教育的真正意义就没有体现出来。
  面向个体的教育,必定是幸福的教育
  学生不仅是一个学习者,还是一个现世的生活者。生活的本质属性是人的幸福,作为生活重要组成部分的教育,不能异化为工具。痛苦和压力不是学习过程的本质,教育也不是只有未来的价值。教育要关注学生的精神愉快和人生幸福。

  我的办学探索


  2002年2月,我被任命为校长,着手创办温州市实验小学。如何建一所心目中的理想学校,实现温州百姓“把最好的教育办在家门口”的愿望?我给新学校的定位是:建一所现代“笑园”,为孩子们营建一个精神家园和学习、生活的乐园。
  
  你今天快乐吗
  任何学校办学首先要问自己:什么是孩子的发展?须以何种方式去促进孩子的发展?我们的回答是:“做最好的自己。”这至少在三个层面上表达了我们的观念:
  1.指向学生的差异发展。学生不只是具有“类”的意义。“做最好的自己”指的是作为个体的学生的最佳发展。我们的基本教育观就是要促进每一个孩子的发展,这也是我们永不放弃的道德责任。
  2.指向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是具有巨大潜能的,这是我们的基本教育信念,也为脑科学所证明。教师要研究学生,明白每一个学生的特征、差异和潜能之所在,明白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然后选用最合适的方式,用最大的热情来促进每一个孩子符合其个性的发展。
  3.指向学生的自觉发展。“做最好的自己”是让学生自己来“做最好的自己”。通过激活学生的自我意识,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愿望,并通过学生自觉自愿的途径去实现。因此,让学生学会学习、乐于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很重要。
  同时,20多年的经历告诉我,教育是一项复杂性事业,做教育就如在复杂的丛林中去找一条合适的路。那么,我们要走什么样的路,如何平衡各种关系,如何维护儿童的快乐和愉悦这根底线?我想到了一个问句。每到一个班级调研或者听课,我遇到孩子总想问一问:“你今天快乐吗?”我努力着让所有的教师和所有的员工都问问学生:“你今天快乐吗?”我这样解释这句话:
  其一,“快乐”寄寓着我们对教育的理解。我们对教育的理解是,教育不仅为将来做准备,教育过程本身也是一种生活,让孩子在学校里过好每一天也是我们的教育目的。我们提出要致力于孩子的幸福,不仅是将来的幸福,更是每一天的幸福。
  其二,“快乐”体现了我们基本的学生观和师生观。我们不是看重“蹲下来”的形体动作,看重的是师生间在心灵上的平等,看重的是教师对学生稚嫩心灵的真情呵护。
  其三,“快乐”是一种深层的情感状态。“快乐”不只是脸上的表情和手舞足蹈的动作,而要看重是否给孩子们营造了安全、和谐、融洽的教育环境。学生内心的安详和安全感是更高层次的“快乐”。
  其四,“快乐”是我们的理想和追求。“快乐”和作为教育手段、教育过程的“批评”并不矛盾。对学生要有“尊重”,同时也不能没有“要求”。当然,我们还是要慎用批评,在运用批评的时候要不忘教育规律,不忘我们的理念和目标。
  
     创适合孩子发展的教育
  基于我对教育的理解和当今教育中“人”的缺失,我把一句流行语“创适合孩子发展的教育”作为办学理念,以指导自己的工作。
  我从三个维度来界定“适合孩子的发展”:
  从目的维度来看,适合孩子的发展是“每一个”的发展,是有差异的发展;
  从途径维度来看,适合孩子的发展是内外兼修的发展,是视野宽广的发展;
  从方式维度来看,适合孩子的发展是孩子的快乐发展,是创造性的发展。
  办学以来,学校在教育的每一个环节进行了教育适应性的探索,以呵护孩子的健康发展,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我们进行了配方制课程、差异课堂、套餐作业、“上不封顶,下要保底”评价、生命德育和整理课教学等面向每一个孩子和差异发展的探索;还在面向每一位教师、每一门学科等方面进行了探索,提出了“教师特色发展”、“学科品牌发展”等理念,通过特色课堂、个性课堂、风格教师,进而发挥名师工作室、首席教师流动站的作用,以培养具有人格魅力、生命活力、竞争实力的教师队伍。
  整理课: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做校长多年,我一直关注一个现象:不少孩子升入初中后,常常不适应,成绩直线下降。追根溯源,是小学阶段教师包办得太多,孩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没有培养起来。
  我产生了一个朴素的想法:设立一种课型,让孩子们每天能像整理家务一样整理自己的学业。一天的学习即将结束时,反思一下当天哪些知识掌握了?上课走神的时候哪个知识点溜过去了?哪个问题还没弄明白?然后带着问题去请教同学, 或老师。6年下来,一定很不一样。
  整理课自2002年列入学校课程表以来,走过了一个艰难曲折的道路。如今,“总结推广温州市实验小学整理课经验”被列为温州市教育局2008年的“温州教育40个期待”,《小学整理课的行动研究》获得2008年浙江省优秀课题成果一等奖。
  从工作而言,整理课是学校功课表中的一节课,安排于周一、周三、周五下午的第三节,语文、数学、英语三科教师协同教学。弹性设置每节课时间,最多40分钟,整理好学业的学生随时去参加课外兴趣活动(如开放式的科技活动、体育活动、文艺活动等)。增设整理课的时间来源,是学校压缩日常课时所节省的时间(由一节课40分钟压至35分钟)。
  整理课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业整理为主要内容,以自主、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以逐步建立个性化学习策略系统和养成可持续、终身发展的行为习惯为主要目的,兼具学科课程和实践课程特点的课程形态。
  整理课有几个要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习惯、品质的培养及迁移;学业整理为主,心情整理、学习工具整理辅之;教师合作教学并进行有效、合适的指导。
  为此,学校设立六年一贯的教学目标,采用分段推进的教学策略:一年级“帮扶入手、指导起步”;二年级“以扶为主,适度试放”;三年级“扶中有放,以扶带放”;四年级“扶放结合,半放半扶”;五年级“以放为主,放中有扶”;六年级“大胆放手,引领自主”。
  设置整理课,可以说回应了现代教育中学科精细化分工对学科综合的忽略,和手段技术化、目标知识化对全人教育的忽略。整理课为自主学习和主体教育提供了一个自主的空间和操作的平台,在家庭自由学习之前提供了一个演练的环节,在学科教学和德育工作之间建立了一个中间地带。同时,整理课为教师的发展搭建了平台:使教师跳出自己的学科去思考问题;用整理课的经验去反哺学科教学;培养教师的研究意识和能力,培育学校的研究状态,是校本教研的一个平台。
  家庭实验室:人人亲历科学过程
  科学素养,是无法像知识那样直接“教”给学生的。只有让学生经历科学实验,在过程中才能感受、体验并内化。“家庭实验室”项目便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载体创新。
  “家庭实验室”指的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家庭为活动地点,以实验、观察、制作为主要方法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专家调研“家庭实验室”后,将它概括为:一条核心理念、四个基本要素、四项运作和指导策略、四大长效机制。2008年6月温州市教育局召开温州市实验小学家庭实验室工作现场会,推广我校“家庭实验室”经验。2008年12月省教科院召开“创新育人模式,推进素质教育”经验推广会,我校“家庭实验室”经验在省级进行推广。
  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现在,科学教育既惠及每个孩子,也有越来越多的孩子在科技大赛中获奖,金斌斌还发明了桂花采集器,为学生们获得了第一项国家专利。
  2007年8月31日,陈耀作为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受到了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的接见,“家庭实验室”的做法,受到了温家宝总理的好评。中国科学院院士闵乃本、姜伯驹,中国工程院院士毛二可、何多慧为“家庭实验室”亲笔题词鼓励。2008年9月,《基于“家庭实验室”运作模式的小学科学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被立项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
  套餐式分层作业:36个孩子36种作业
  课程是教育的核心环节,教育是通过课程实现的。2002年办学之初,我们就对学校课程进行了大胆的改造和完善,建构了学校特色的课程结构,中央教科所专家称之为:配方制课程。
  配方制课程这种改革,直取传统的全国划一的课程之僵化弊端,努力体现学校课程对学生的匹配性和适切度,扩大学校课程之于学生的选择性,提高学校课程原本应有的灵活性和组合性。学校课程探索的成果专著《我们的教育梦:让课程关爱学生的差异发展》于2007年11月由浙江科技出版社出版。
  在课程探索的同时,学校进行了作业的持续探索,它经过了从关注教师精心设计作业到关注学生自主选择作业和学会学习的转变。当一些教师还在为怎样设计、布置适合每个孩子的作业而苦恼时,英语老师陈录叶用“一种作业”就破解了这个难题。陈录叶说:“理想中的作业,是针对每个孩子的学情的,是孩子自己主动要做的。” 要让孩子们主动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并非易事。陈录叶首先将想法说给孩子们听,在观点上达成一致:既然要做作业,就做对自己有效的作业。有了做作业的欲望,接下来就是授予孩子们一套“自主选择作业”的方法。教师会告诉学生,为什么布置这些作业;学生也会在作业中跟教师沟通选择这种作业的原因。
  刚开始,陈录叶会占用课前几分钟时间,让大家欣赏优秀的个人“调整”作业,与此同时,学会分析什么是适合自己的有效的作业“调整”。既肯定了做得好的孩子,也为没“进门”的孩子起到示范作用。渐渐地,每一次作业都成了孩子自我反思、自我成长的生长点,成了孩子学习的一种自觉需要。
  从分层到不分层,不断放开,到了高段,甚至不再布置作业,因为孩子们已清楚为什么做作业、做哪些作业,会根据自己的情况去更改作业了。
  这种做法在学校迅速推广,其他学科教师也正将这种做法运用于自己的学科教学。作业探索得到了专家的充分肯定,全国小语会会长崔峦认为我们的研究取得了累累硕果。特级教师周一贯看了我们教师的作业设计后,非常赞赏,称我们的研究使得作业产生了“四变”,即:从“机械式”到“情趣式”之变;从“陈述型”到“产生型”之变;从“知识化”到“生活化”之变;从“被动型”到“主动型”之变。研究成果《指向儿童个体差异的小学作业设计和案例开发研究》获浙江省基础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

  案  例
   
  (一)信息传递栏

  有一次,周小平老师遇到了一个难题:如果整理课中学生一遇到问题就去求助,将会扰乱整理课的气氛,影响别的同学整理,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不到提高。
  跟孩子们研讨了几次后,“信息传递栏”的雏形在周小平脑海里逐渐清晰起来:在黑板右下角打36个格子,每个格子对应一个学生,谁遇到问题就写到对应的格子里。“y”代表语文,“e”代表英语,“s”代表数学,“q”代表其他。, 已整理好的学生,可据此帮助伙伴。问题得到解决的在格子里贴个“笑脸”,没得到解决的贴个“苦脸”。学生贴上“苦脸”时,教师出手的时候就到了。
  后来,杨显攀小组对“信息传递栏”进行了改进。“y、e、s、q”只说明是个问题,不能说明到底是什么问题。他们建议把问题写在小纸贴上,贴到格子里去,整理好的同学上去看看,明确了问题后再帮助;小纸贴收集起来,对提问题者就是很好的“问题集”和复习资料。教师可以从中发现,哪些问题是普遍存在的,提醒自己教学时注意这个问题。
  这么一个简简单单的表格,却有着一个机制性的安排。
  其一,规定了学生应该在什么时候寻求帮助。要在黑板上把自己遇到问题的信息传递出去,学生就有一个自我努力、自主学习的环节。
  其二,对帮助者来说,是一个责任发现、品德培养的过程。如果没有这个表格,学生遇到问题就问旁边的同学,不仅问得随意,而且对任务还没有完成的同学来说,是一种干扰。而把信息写在黑板上,成绩相对较好的学生完成了自己的任务,看到同学有困难,再选择去帮助他人。
  其三,教师找到了指导学生的最佳时机和共性问题。这保证了在教师指导之前,有学生自主学习和互相帮助的环节。
  整理课上每出现一个难题,随后都有相应的解决办法被发明出来。
  不知从哪天起,整理课开始成型了:“一天很快又将过去/总得要去理一理/快乐的笑容/不知飘在哪里/你要悄悄问问自己……”整理课的音乐响起,教室里马上安静下来。孩子们有的看书,有的翻笔记,有的写着什么,有的想着什么……大约20分钟后,有的学生到走廊上的交流区进行互助,而有的学生依然在教室里独自安静地整理。如果问题解决了,就可以离开教室,到操场上、科学馆、图书馆,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音体美教师正在等待孩子们的到来。
  也不知从哪天起,教师们发现:孩子们仿佛一下子长大了,会思考问题了,会学习了,会帮助别人了,成绩更好了……整理课不仅带给孩子终身受用的财富,也带给教师反思的空间。
 
  (二)儿时的角落世界
  
  2006年的一天,有几个学生在全省科学比赛中又一次获奖,科学教师陈耀很得意,他激动地跑来向我报喜。
  我却给他泼了冷水:“得奖当然是好事,但学校这么大,有这么多学生,个别孩子得奖不奇怪。得了奖我很高兴,但这并不是我最看重的。我想看到的是,所有孩子的动手实践能力都能得到提高。你作为一名科学老师,应该考虑让更多的孩子参与到科学实验中来。”
  我的“不欣赏”,让陈耀非常沮丧。过了一段时间,陈耀突然兴冲冲地跑到我面前:“我想到了,我想到了。白老师,是不是可以搞‘家庭实验室’?”
  原来,陈耀这些天都在苦苦地寻找一种方式,在现有的条件下,如何让每个孩子体验科学实验的过程。他想起了自己小时候楼梯下的那个“角落世界”,在那个角落里,他和小伙伴用竹子做空气枪,玩皮影游戏……至今令他记忆犹新。那时候不知道什么是科学素养,但是长大后特别喜欢科学,他感觉是与这个“角落”有关系的。
  我当即拍板:“这就是我们要做的,要让每个孩子都拥有一个实验角落。”
  于是,“家庭实验室”诞生了,很快得到了教师们的响应。爱迪生的母亲为了11岁的儿子,在自家地窖建造的“实验室”,也许是世界上最有名的“家庭实验室”;而我校科学老师们,却为孩子们建起了世界上数量最多的“家庭实验室”。现在,三年级到六年级将近2000名小学生,拥有了1700多个固定的“家庭实验室”。
  “家庭实验室”的操作非常简单:在家里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角落,摆上喜欢研究的东西,做自己喜欢的研究。因为是自己的实验室,孩子们无形中对它增添了几分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们开始细心地观察生活,想办法把自己的家庭实验开展起来。
  以后的几年,孩子们在科学老师的指导下,有板有眼、真刀真枪地做实验:提取植物汁液制作洗发水、为玫瑰花保鲜,制作廊桥主体结构、制作太阳能烧烤炉、探索?草入侵对植物的影响……孩子们在小小的“家庭实验室”里动手,如痴如醉。
  单凭兴趣还不够,学校还建立了一整套机制,及时互动交流,跟进评价激励:整理成果册、开辟成果墙、举行家庭实验成果大奖赛、星级家庭实验室评比、少年诺贝尔奖评比等,并将家庭实验成绩记入期末科学成绩中。从2006年至今,孩子们已进行了7000多项家庭实验,收到家庭实验报告、日记5000多篇。
 
 

   解读白校长
   
     她的笑靥

      □《浙江科技报》总编辑  吴伯正  
  
    敬业、能干、数不清的荣誉……这些都是白莉莉校长给我的印象,而我印象最深的,是她那一脸有如春风拂面的轻松笑容。
  按理说,这几年她是无论如何没法轻松的。从零开始创建一所新校,起点、目标定得那么高:“面向21世纪的名校”、“把最好的教育办在家门口”……上级领导的重托,家长和社会的厚望,千万信任夹杂怀疑的眼神。这一切,对于一校之长来说,每时每刻都应该是沉甸甸的。
  可她步履从容地走过来了,短短几年,温州市实验小学就成了辐射全国、接轨国际、省内知名的小学,成了温州家长、学生的梦想乐园。难能可贵的是,在这白手起家、千头万绪的创业过程中,白校长脸上鲜有疲惫之色;相反,教师、学生、家长更多看到的,是她的微笑。
  慢慢地,我有些明白了,白校长的魅力和成功秘诀,也许就藏在她的笑容里。这笑容,体现了一校之长举重若轻的心理素质和工作作风。多个办学点、三百多名教师、三千多名学生,日常管理够繁重的了,还要承担国家、省、市那么多的教改任务,主动设计诸如“家庭实验室”、“少年科学院”、“整理课”、“美术模块教学”、“风格教师”、“名师工作室”等创新举措。有人因此会风风火火,有人甚至会愁眉苦脸,但白校长像一位出色的钢琴师,节奏把握得有条不紊。她也经常加班加点,经常第一个到学校。但紧张而不慌乱,繁忙而又有序。
  这笑容,也给了她的团队信心和力量。实验小学的教师来自五湖四海,他们的面前充满着未知数,学校的明天到底会怎样?这时候,校长的一个微笑,胜过一场慷慨激昂的报告。教师们从校长的笑容里,看到了希望,一切尽在不言中。
  这笑容,更带给了孩子们快乐。我十几年前就采访过白校长,知道她从当“园丁”的第一天起,就努力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关爱和温暖。当上校长后,她更把“创设适合孩子发展的教育”升华成办学理念。快乐和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但要是校长板着脸,学生快乐得了吗?于是,她的脸上总是洋溢着和煦的春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