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筋经DVD高清晰-健身气功1
健身气功 易筋经 教学1 健身气功 易筋经2
健身气功 易筋经 教学3
健身气功 易筋经 教学4
健身气功 易筋经 教学5
易筋经
《易筋经》此套功法,通过练习可以达到易髓易经的目的,能使全身筋骨得以伸展,配合招式的开合调理气血经脉,长期修练最终达到强身健体之功效。本人正在练习,效果很好,所以拿出来推荐给朋友们,希望有所帮助(特别适合老年朋友练习)。 易筋经共计十二势,其预备式为:两腿开立,头端平,目前视,口微闭,调呼吸。含胸,直腰,蓄腹,松肩,全身自然放松。 少林易筋经韦驮献杵 两臂曲肘,徐徐平举至胸前成抱球势,屈腕立掌,指头向上,掌心相对(10厘米左右距离)。此动作要求肩、肘、腕在同一平面上,合呼吸酌情做8-20 次。 少林易筋经横担降魔杵 两足分开,与肩同宽,足掌踏实,两膝微松;两手自胸前徐徐外展,至两侧平举;立掌,掌心向外;两目前视;吸气时胸部扩张,臂向后挺;呼气时,指尖内翘,掌向外撑。反复进行8-20 次。 少林易筋经掌托天门 两脚开立,足尖着地,足跟提起;双手上举高过头顶,掌心向上,两中指相距3厘米;沉肩曲肘,仰头,目观掌背。舌舐上腭,鼻息调匀。吸气时,两手用暗劲尽力上托,两腿同时用力下蹬;呼气时,全身放松,两掌向前下翻。收势时,两掌变拳,拳背向前,上肢用力将两拳缓缓收至腰部,拳心向上,脚跟着地。反复8-20 次。 伸直,掌心向下,头微右斜,双目仰视右手心;左臂曲肘,自然置于背后。吸气时,头往上顶,双肩后挺;呼气时,全身放松,再左右两侧交换姿势锻炼。连续5-10 次。 气时,两拳紧握内收,右拳收至右肩,左拳垂至背后;呼气时,两拳两臂放松还原为本势预备动作。再身体后转,成左弓步,左右手交替进行。随呼吸反复5-10 次。 以两脚尖支持体重。再两掌缓缓分开,上肢成一字样平举,立掌,掌心向外,随势脚跟着地。吸气时,两掌用暗劲伸探,手指向后翘;呼气时,臂掌放松。连续8-12 次。 上;右手由肩上屈肘后伸,拉住左手指,使右手成抱颈状。足趾抓地,身体前倾,如拔刀一样。吸气时,双手用力拉紧,呼气时放松。左右交换。反复5-10 次。 片刻,两手翻掌向下,小臂伸直放松,如放下重物状。动作随呼吸进行,吸气时,如托物状:呼气时,如放物状,反复5-10 次。收功时,两脚徐徐伸直,左脚收回,两足并拢,成直立状。 之自左至右水平划圈,手划至前上方时,上体前倾,同时呼气:划至身体左侧时,上体伸直,同时吸气。左右交换,动作相反。连续5-10 次。 起,目注前下方。吸气时,同时两臂伸直,上体抬高并尽量前探,重心前移;呼气时,同时屈肘,胸部下落,上体后收,重心后移,蓄势待发。如此反复,随呼吸而两臂屈伸,上体起伏,前探后收,如猛虎扑食。动作连续5-10 次后,换左弓右仆脚势进行,动作如前。 性气功之充精壮阳功全套图文教学 充精壮阳性气功是根据古人提出的“行闭气发热法”和“存想火热法”以生阳充精的原理,创制而成。
练此功法时,意念起着重要的作用。要求练功时思想集中于下丹田部位.意想有一个炽热烫腹的火球存于下丹田。火球自转意即下守丹田.火红代表着“阳”,球代表着“气”火球就是“阳气”,由于火球自转加之于思想集中于下丹田,内气充沛,发出沿任督脉(前降后升)的循经感传,(见图11-1),闭气发热产生能量,达到充精壮阳的效果。 所谓意守丹田,即练功时集中思想,意守着丹田部位,通过意气相随等活动,使真气逐渐在丹田部位聚集。 此功法着重于意守下丹田,因为下丹田这个部位对人体生命活动的关系最为密切。它位居人体中心,其范围包括关元、气海、神烟、命门等穴,自然包括这些穴位的作用和“肾问动气”的功能;它是任脉、督脉、冲脉经气运行的起点.是真气升、降、开、阂的枢纽;也是男子藏精,女子养胎的处所。《养生肤语》上说:“丹田为气禀之源.犹若果实受气于蒂,坎离上下,以此为中宫,气脉升降.以此为基地……人诚能以祛病延年之法,敬而行之,或行或坐,或立或卧,念念不忘,旬日之间,气血循视而不乱,精神内固而不摇,衰者起,萎者愈,疲雇转康健之躯,枯搞回温润之色,顿觉增精补髓.养气助阳,晴目光明,身轻力健,百病减除,功简而效速,诚保身至道,祛病之秘诀也.”练功中意守丹田.则丹田之气充实旺盛,就可调动人体潜力,使真气能循任、·普、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通畅运行,从而达到防病治病,延年益智的目的。 。充精壮阳功的第二个特点就是练运精、气、神,而核心在于“精”.古人云“在上三宝日、月、星,人身三宝精、气、神”。精、气、神是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主要物质,是人的性命之根本。 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它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 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来源于先天,它有生殖之功能。 后天之精,是指水谷所化生的各种营养物质,由后天的脾胃运化而成。 炼“精”首先要“养精、聚精、节精”,认真做到“百日补亏”,方能达到预期效果. 习练此功时,要达到充精壮阳的目的.首先要保持良好的心境,宁神,调息,静思,明心,在完全入静的境界下,让呼吸听其自然,心无所托,一切感官活动和思维暂停止.在恍惚之间仿佛感到自身并不存在,有虚无飘渺之感,方此时,才运用意念。这时,人体各种微妙能量被调集起来,周天运行,意气疏通,循经传感,达到充精壮阳之目的。 此功功法多样,学习时也可参看本书中介绍的《神通固精功》,补肾、壮阳、固精是中华雄功之精要,历代为道家秘传之功,散布民间,因此功法多样,章法不一,但目的相似。本书中所介绍的充精壮阳功,是在古人传统功法的基础上,结合现代中医理论,、创编而成,它的特点是功法简单,易学,实用,而以具备良好的医疗作用,对精气衰弱,面色暗淡,身倦肢冷,尿清便塘等中老年质虚体弱的患者,有良好的疗效,对于青壮年阳痰不举,交姚早泄,滑精,少精无精等元气不足之症,更是功到病除,另外,由各种风湿引起的疾患,如脾、胃、肾虚、清化不良等病亦有辅疗作用。 充精壮阳功练法 1.预备动作:姿势不限,坐,卧,站,行都可以练功。 2.不摆架式,舒适自然,不拿劲。
3.舌抵上教,两眼微闭,排除杂念,思想集中,达到入静的垅界,调息,宁神,明心,物我皆忘。(见图11-2)
意想下丹田有一个大小如拳头的火球,正熊熊憔烧,火星四溅。(图11-3) 5.将所有意念贯注于这个火球上,闭气。
6.火球在意念的驱使下缓缓地在下丹田部位向正前方自转。(图11-4) 7.意念火球自转的同时,仍需不断地进行闭气。 8.开始闭气时时间短些,逐渐闭气时间长些,能忍受为度。闭气10-15次,就不要闭气了。
9.由于火球自转加之思想集中于下丹田.内气充沛,发出沿任督脉(前降后升)的循经感传,闭气发热产生能量,使全身有一种舒畅的感觉。(图11-1)
10.最后连球的转动自然消失地忘掉了.达到入静。(图11-5) 11.收功:意想气归丹田,拍打全身,顺时针方向按摩曲骨穴及肾俞穴各25次。 12.练功时间,每日早、午、晚各一次,每次30分钟。 注意事项 1.练功前必须达到入静的境界方可练功。 2.不能随意改变意守部位,以免出现偏差。 3.练功时不可裸露下身,以免精气散时,晚后不宜练此功。 4.此功老少皆宜,不受场地和天气的影响。 性气功之壮腰强肾功全套图文教学 壮腰强肾性气功历来为医家、养生家和武术家所重视。其主要目的是对肾腰的锻炼,他们认为对肾腰的锻炼,也就是对人精、气、神的俄炼.而中国古代百家都十分注重“精气神”的培养,视之为人生三宝。庄子曾指出“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敬则为死.’《太平经》说:“精、气、神三者共为一体,·…故神者,乘气而行,精在其中也。三者相助为治,故人能长寿者,乃当爱气、养神、重精也。”由此可见古人是如何重视“精、气、神”的a养和锻炼了。所谓.,外练筋、骨、皮,内练精、气、神”,,'亦是并重于养精,调气,摄身的。 再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肾的功能,你就不得不引起足够的重视了。肾位于腰部.是人体生命的根蒂。它的主要功能是“肾藏精”。所谓藏精,包括人体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受察于父母,后天之精来裸于水谷,精藏于肾.使人体得以发育和生殖。精化气后即为肾气,肾精充足.则肾气旺盛,肾气旺盛,则身健体壮,神光焕发,耳聪目明。 “肾主水”.肾气有调节人体水液代谢之功能。 “肾主骨生髓”,肾精充足,精能生髓。筋居于骨中,滋养骨胳,则骨胳,牙齿坚固。 “肾通于脑”,脑为“元神之府”。主人的精神思维活动,脑依赖髓聚集而成,髓为肾精所化,所以脑的梢神思维活动,也与肾的功能有密切的关系。 中医学还认为,命门与女子胞亦属肾的范围。 命门在两肾之间,又称元阳,肾阳,真火。命门之火是人体生活机能之根苗。所谓“火强则生机由之而壮。火衰则生机由之而弱,火灭则生机由之而止”。这说明命门对人体生命活动是与丹田同具重要意义的,因此有时也把命门归于丹田范围。丹田在气功锻炼中是重要位置,练功中意守丹田,可以加强肾之元阴元阳的功能,并可上济于心,使心肾相交,水火相济,从而为全面调和脏腑功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女子胞又名胞宫,系子宫、卵巢、输卵管的总称。它不属于五脏六腑,但它也是内脏之一,且亦“形同于腑,功同于脏”,故诸书均列为奇恒之腑。它具有通调月经和孕育胎儿的功能。它的正常生理机能,还决定于冲、任二脉的盛衰,而冲、任二脉的盛衰,又与肾脏的功能有密切的关系。 肾合膀脱,它与膀胧互为表里。膀脱为州都之官,主贮存排泄尿液.气化行水。与肾相通,互为表里.膀胧为表,肾为里,所以膀胧病变,每与肾脏密切相关。如膀肤阻滞,气化失常.久之肾气必衰,肾气不足,气化不利,亦可导致膀胧启闭失常。 壮腰强肾功旨在根据肾的这些重要功能。运用意念及武功强化这些功能,达到填髓补精、壮外强内等作用。有病疏病,无病强身。对防治肾虚腰痛,腰部劳损,脊住病变,推间盘突出症,神经衰弱,记忆减退,遗精,阳痰,耳鸣等疾病,均有较好的疗效。 壮腰强肾功历史悠久。早在二千多年前对肾的锻炼就引起了人们的足够重视.中国最早的医书《黄帝内经》及历代的医学论著,都对肾的功用及锻炼有比较精辟的见解。此功法都是许多武术大师.气功大师,养生学家必修之功,某功流传之广,遍及四海,各大门派都有其固有的特点,各有其一家之长。例如本功法中将要介绍的“壮腰八段功”,其中的8个导引术式,大都是从距今两千多年前的先秦时期就产生而流传下来的,“采阳补肾功”其功理就来自于《黄帝内经》中的《素间·遗篇刺法论》:“肾有久病者,可以寅时面向南,净神不乱思,闭气不息七遍,.以引颈咽气顺之。如咽甚硬物,如此七遍后,饵舌下津会无数。” 壮腰强肾功高度运用气功中的静息,意念真气及术数,集气功之精华,熔武术于一炉。达到防病治病,强身延年之目的。 本章中将主要介绍三种有代表性的强肾壮腰功:(一)采阳补肾功,(二)壮腰八段功,(三)壮腰强肾功。这三种功功法不同,各有特点,但目的相同,都是壮骨强肾,养身强身,为壮阳、固精之首,是中华雄功之重点。 采日补肾功功法简单,易学,其特点是吸日与自然之表气,吐脏腑之浊气,疏冲、任两脉之通盛,以达到填髓补精之目的。 壮腰八段功,其特点是以腰为轴,从各种不同角度来锻炼腰部,有壮腰固肾、畅活气血、强骨充髓、聪耳补脑、滑利腰脊、增强腰腹力量等作用。壮腰强肾功则取两家之长,综合而成。 1.调息采阳 面向旭日,自然站立,两脚分开,与肩宽,腿微曲,膝放松。 两手持抱球状,两劳宫穴对准下丹田. 头正直,舌抵上胯,两目垂帘,目之余光视两手间的球,意想万道厦光照射小腹及腋中穴。(图10-1) 吸气,意想阳光进人破中和神圈两穴,呼气,身体放松,使气下降至丹田。时间5-10分钟。 2.合什朝阳 面向旭日,双手合什,两手指相触,两掌根相接,.掌心虚空,直立脚前。:叮 手指不超过鼻尖,两眼微闭,目之余光视指尖。两腿微弯放松。(图10-2) 吸气时,意念万道霞光从玄光(两目之间)腋中穴,神胭吸入体内.呼气时全身放松,使气直达涌泉。
吸气时身体有上升感,呼气时身体稍有下落感,时间5-10分钟. 3.背阳合十 转体:背向太阳,使温煦阳光烘照背部督脉。姿势同上。(图10-3)
吸气时,身体稍有上升感。意念阳光从大椎,命门两穴吸入.呼气时,身体稍有下落感,意念吸入之阳光下降,从.两腿后直达涌泉穴。时间5-10分钟。 4.左右采阳贯腹 转身:面向旭日,右腿后坐(重心后移),左腿自然前仲。双手掌仰放在左腿上方,劳宫穴对准阳光。吸气,身体重心微向前移,左腿微弓,意念万道霞光从劳宫穴及神圈穴吸入.呼气时,重心后移,右腌后坐,左腿微伸直,两手回拢,把阳光收入小腹丹田处,共计9次。 然后左腿后坐(重心后移),后腿自然前伸,做右采阳贯腹,动作同上,共计9次。 5.拍打小腹 面向旭日,自然站立,两目微闭,.有隐约之光,两手轻轻拍打小腹及耻骨上方180次。 6.拍打腰部 背向阳光,自然站立,两目微闭,两手轻轻拍打骶骨部位180次,又轻轻拍打腰肾俞穴180次,可起到纳阳通督,治疗腰痛的作用。 7.万念归一 面向旭日站立,双目微闭.左手掌贴于下丹田,右手掌盖在左手背上(女子相反),两手一起按逆时针由小圈转到大圈,转36圈,再按顺时针方向由大圈转到小圈,转.36圈,(女子先顺后逆转)。 8.收功 睁眼,轻轻用手浴面,用手指梳头,两掌压住双耳,轻轻揉动9次,再用手拉动耳垂几下。两手掌压住双耳,两手指在胸后轻轻敲打36次。 9.练功注意事项: (1)宜在清晨阳光较弱时练此功。 (2)练功时要面带微笑,怡然自乐。 (3)最好每月阴历14, 15, 16三天晚间按此动作对月亮作功,以便吸日月之精华,保持阴阳平衡。 (钓练功期间,百日之内禁绝房事。 (5)练功场所保持日气清新,避风之处. (6)练功前应排出大小便,腰带要放松。
(7)阴天时仍可面向东方练功。
(二)壮腰八段功 歌诀:大鹏展翅万里遥,鸽子翻腾上云霄;古松迎客斜展枝,降龙伏虎逞英豪。二龙戏珠显灵功,货郎击妓神逍遥;观天按地炼精气,黑熊晃身天柱摇。少年练腰练到老.能文能武寿亦高。 1.大鹏展翅,为拧腰功。古名“鹤北”图象与式名见于西汉帛画《导引图》. 两足开立不动,以腰为轴,向左后方转身,两臂随腰部扭转之势,徐徐抬成侧平举,宛如大鹏展翅或鹤向北飞(行动时面南背北).举拳与扭腰动作应同时起止,上体在两脚不动的情况下尽位向后方扭转,视线随左手转移。稍停还原,接做右式,动作相同,惟方向相反(图10-4) 2.鹤子翻腾,为翻腰功。古名.壑狼”,图象及式名出处同上。 先俯身弯腰垂钟,继而在腰部翻腾旋转的同睁,两臂由下向左、上、后举,同时转颈向后顾盼。再由上向右而下,还原成弯腰垂臂势也就是两手在空中划一圆.接做右式。(图10-5) 3,古松迎客,为侧腰功.古“蛇屈”,见晋代首洪《抱朴子·杂应篇). 右手上举,屈肘横臂于脑后,手心向前,虎口向下,指尖向左;左手下伸,屈肘横臂于后腰,手心向后,虎口向上,指尖向右.同时,腰部向左侧方柔顺缓和地侧屈至最大极度,两臂随势相应地尽可能向对侧方向伸展。稍停,接右式。(图10-6) 4.降龙伏虎,为拗腰功。古名“龙导虎引”.见《抱朴子》 先成马步腰拳预备势。左拳由腰侧向腹前伸展.拳心向下,虎口向内与肚脐相对,间隔一横拳半;此时右拳由腰际向额前上方伸展,虎口向下,拳心向外,也与额部相隔一横拳半。两拳上下遥遥相对.动作协调一致.随即两足璨地,腰向左转,变马步为左弓步。同时两拳徐徐变掌,左掌下接至左髋侧后方,成俯拳后撑势,指尖向左,右掌则向左领前方尽情外撑,掌心向外,指尖也左指。两臂前上,后下相互对称成开弓势,颈项,腰部都向后拗至最大限度,双目专注于后手,稍停,接做右势,即在向右转腰之际两掌变拳,右拳沉于腹前飞左拳向额前伸展;同时,两足蹂地,由左弓步经马步变右弓步,两拳变为掌,以上除过渡动作不再做腰拳姿势外,余均同上式,惟方向相反。这是全套功中较复杂的一式,要做到上、下胶动作协调,两手相互呼应。(图10-7) 5.二龙戏珠,为折腰功,又名“折腰回转”,图象见《导引图》。 两臂侧平举,随俯身弯腰之际,右臂向下伸展,右手至右足外侧沿地面向左足外侧直臂划拔,仿佛在滚动一球。此时左手直臂缓缓高举.两臂始终要伸展如一字.接右式。(图10-8) 6.贷郎击鼓,为拍腰功。以腰为轴,两手直臂随转腰之际向左右前后挥摆,同时用向右运动的手掌拍击后腰,用向前运动的手掌拍击对侧的腰魏部.也可兼顾胸、腹、肩、背等部。拍击的力量要按轻'重一轻之次序,以各部有舒适感为度。(图10-9) 7.观天按亏,为弯腰功.由古“鸟伸”衍变而来,名见《庄子·刻意篇》。 两手托护后腰,指尖向下,先仰身使腰部柔缓后弯,略成反弓型,抑面观天,同时深深吸入外界清气。稍停,把身直道并继而俯身弯腰,同时两掌手尖前指向地面按落,成按掌势,并深呼出腹中浊气。两手下按时,手部不可触及地面;若手能及地.就会向前移位。亦不可低头下冲,必须昂首前视。此式无左右之分。(图10-10) 8.黑熊晃身,为晃腰功。古名“熊经”,见《庄子》。 以腰为轴顺晃全身,两手俯掌,一屈一伸相互文替,在胸腹前各抹一个水平或斜立的圆圈,两圈相互连环,圆心应与腹中线相对。颇晃之时,腰脊与颐项随之左旋右转,两眼左顾右盼,身躯左摇右摆.两肩一耸一沉.双足跟一起一落。总之,应使周身处于刚柔、虚实、动静、屈伸、开合、吞吐、低昂、起落、摇摆、旋转、顾盼等阴阳矛盾变化中,并在颠晃中求沉稳,一沉稳中显轻灵,自然地流露出如熊娱戏般的轻松愉快。(图10-11) 9.练功注意事项: (1)练功时要明确左右分式及其先后顺序是以腰部动作的方向为准的,一律先左后右。 (2)下肢步型,除第4段“降龙伏虎”为马步与方步互变外,其余七段都是最简单的开立步势,即两足平行开立,与肩同宽,两臂自然下垂,双目平视。 (3)有严重的高血压,心脏病等患者禁忌。 (三)壮腰强肾功 1.预备姿势: 以自然站式,两脚分开与肩同宽,脚尖平行向前,上体正直,微向前倾,两手向下置于体前侧,自然下垂。手与腿离开一拳左右,头颐稍向前低,眼微闭,使鼻尖与眼内视自己肚脐,意守丹田。 2.横手拍打法 两手自然横甩拍打背后左右肾俞穴和命门穴,前腹天枢穴,上体自然跟随转动,拍打轻重由练功者选宜为适,先吸后呼拍打为I息(左右进行拍打为2息),共为50次。 3.上下相碰法 吸气上体自然挺直抬起,两肩阔胸弓开,两手收于两腿外侧。呼气上体自然下垂,两肩复原,两手同时向卜置于大腿前。感觉好象肾俞、命门、大肠俞、小肠俞、腰俞五穴位互相有触碰感。上吸下呼为I息,共为50次. 4.东西南北法 上体自然挺直抬起,两肩阔胸弓开,双手收于两大腿外侧,头颈自然旋转,自然呼吸法,左右旋转25次,共为50次. 5.猴子捞月法 上体自然弯曲,’自然呼吸法,用手腕大陵穴拍打膝前足三里穴.用手背合谷穴拍打膝后委中穴,(双手拍打同一脚)腰自然随着转动.不要僵硬,左右进行拍打为2次,共为50次。 6.上下推磨法 上体自然下垂微弯稍前倾,双手置于大腿前,头颈稍前倾,手与头颈不动为好,上体下肢跟随带脉自然360度旋转,自然呼吸法,左右旋转25次. 7.收功姿势 练功完毕后,稍停,从丹田意守涌泉穴。收势复原与练功姿势相同,两眼慢慢睁开,同时双手从下至上再从头顶前下至胸,丹田用意把气从腹内下压涌泉穴连续3次,收功散步或自由活动。 8.注意事项 (1)此功法始终意守丹田穴(收势除外),思想平静,精神愉快,全身放松,自然.无偏差与副作用。 (2)此功法主治腰痛,但对其它关节炎、坐骨神经痛、头痛、头晕,也有明显疗效。 (3)本功法不宜高血压、冠心病、孕妇练用。 (4)练此功最好早晚各I次,室内外均可,不能急于求成。 (5)待练到有气感效果最佳,凡出现各种感觉反映,属于正常现象。 易筋经十二式各家口诀录口诀为为承载练功方法的要点和要求,言简意赅,特将诸家口诀录之于下: 第一式:韦驮献杵第一式 来章氏注: 定心息气,身体立定,两手如拱,心存静极。 通行本注: 立身期正直,环拱手当胸 气定神皆敛,心澄貌亦恭 第二式:韦驮献杵第二式(横担降魔杵) 来章氏第一、二式合为一式 通行本注: 足趾挂地,两手平开 心平气静,目瞪口呆 第三式:韦驮献杵第三式(掌托天门) 通行本注: 掌托天门目上观,足尖著地立身端 力周骽肋浑如植,紧咬牙关不放宽 舌可生津将腭抵,鼻能调息觉心安 两拳缓缓收回处,用力还将挟重看 第四式:摘星换斗 来章氏注: 单手高举,掌需下覆,目注两掌,吸气不呼,鼻息调匀,用力收回,左右同之。 通行本注: 单手擎天掌覆顶,更从掌内注双眸 鼻端吸气频调息,用力收回左右侔 注:侔意思为齐 第五式:出爪亮翅(依:来章氏。第五式为出爪亮翅。) 来章氏注: 掌向上分,足趾拄地,两胁用力,并脚立膀,鼻息调匀,目观天门。 牙咬,舌抵上腭,十指用力, 腿直,两拳收回,如挟物然。 通行本注: 挺身兼怒目,推手向当前 用力收回处,功须七次全 峨眉周潜川传口诀为: 挺身兼怒目,推窗望月来,排山还海汐,随息七徘徊。 第六式:倒拽九牛尾 来章氏注: 小腹运气空松,前跪后腿伸直,二目观拳,两膀用力。 通行本注(此式通行本为第五式): 两骽后伸前屈,小腹运气空松 用力在于两膀,观拳须注双瞳 峨眉周潜川传口诀为: 两腿前弓后箭,小腹运气空松,用意存于两膀,擒拿内视双瞳。 第七式:九鬼拔马刀 来章氏注: 单膀用力,夹抱头项,自头收回,鼻息调匀,两膝立直,左右同之。 通行本注: 侧首弯肱,抱顶及颈 自头收回,弗嫌力猛 左右相轮,身立气静 峨眉周潜川传口诀为: 侧首屈肱,抱头拔耳,右腋开阳,左阴闭死,右撼昆仑,左贴胛膂,左右轮回,直身攀举。 第八式:三盘落地 来章氏注: 目注牙呲,舌抵上腭,眼瞪口裂; 两腿分跪,两手用力抓地,反掌托起,如托千觔(本衙藏版作:紫金),两腿收直。 通行本注: 上腭坚撑舌,张眸意注牙 足开蹲似踞,手按猛如弩 双掌翻齐起,千筋重有如 瞪睛兼闭口,起立足无斜 峨眉周潜川传口诀为: 腭抵尖舌,张眸又咬牙,开裆骑马式,双手按兼拿,两掌翻阳起,千斤仿佛加,口呼鼻吸气,蹲足莫稍斜。 第九式:青龙探爪 来章氏注: 肩背用力,平掌探出,至地围收,两目注平。 通行本注: 青龙探爪,左从右出 修士效之,掌平气实 力周肩背,围收过膝 两目注平,调息心谧 峨眉周潜川传口诀为: 青龙探爪,左从右出,左掌纠行,踡傍胁部,右爪乘风,云门左露,气周肩背,扭腰转腹,调息微嘘,龙降虎伏。 第十式:卧虎扑食 来章氏注: 膀背、十指用力,两足蹲开,前跪后直,十指拄地,腰平头昂,胸向前探,鼻息调匀,左右同之。 通行本注: 两足分蹲身似倾,屈伸左右骽相更 昂头胸做探前势,偃背腰还似砥平 鼻息调元均出入,指尖着地赖支撑 降龙伏虎神仙事,学得真形也卫生 峨眉周潜川传口诀为: 两足分蹲身似倾,左弓右箭腿相更,昂头胸作探前势,翘尾朝天掉换行,呼吸调匀均出入,指尖着地赖支撑,还将腰背偃低下,顺势收身复立平。 第十一式:打躬势 来章氏注: 两肘用力,夹抱后脑,头前用力探出,牙咬,舌抵上腭,躬身低头至腿,两耳掩紧,鼻息调匀。 通行本注: 两手齐持脑,垂腰至膝间 头惟探胯下,口更齿牙关 掩耳聪教塞,调元气自闭 舌尖还抵腭,力在肘双弯 峨眉周潜川传口诀为: 两掌持后脑,躬腰至膝前,头垂探胯下,口紧咬牙关,舌尖微抵腭,两肘对手弯,按耳鸣天鼓,八音奏管弦。 第十二式:掉尾势 来章氏注: 膝直膀伸,躬鞠两手,交推至地,头昂目注,鼻息调匀,徐徐收入,脚跟顿地,二十一次,左右膀伸七次,盘膝静坐,口心相注,闭目调息,静定方起。 通行本注: 膝直膀伸,推手自地;瞪目昂头,凝神壹志 起而顿足,二十一次;左右伸肱,以七为志 更作起功,盘膝垂皆;口注于心,调息于鼻 定静乃起,厥功维备;总考其法,图成十二 谁实贻诸,五代之末;达摩西来,传少林寺 有宋岳侯,更为鉴识;祛病延年,功无兴类。 峨眉周潜川传口诀为: 膝直膀伸,推手及地,瞪目摇头,宁神一志,直起顿足,伸肱直臂,左右七次,功课完毕,祛病延年,无上三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