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怎样获得面罩共鸣

 兿海名洋 2011-08-05
(三)怎样获得面罩共鸣
双击自动滚屏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11-6-7 阅读:119次 【字体:

1.要找到“声门适度感”
    大家知道,面罩共鸣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声音进入面罩以后,会产生一种频率很高
的泛音。这种高泛音的色彩像缎子一般富有光泽,像银铃一般悦耳,成为无数歌者梦寐以求的
目标。那么,高泛音是如何形成的呢?除了良好的呼吸动力的支持和通畅的共鸣空间外,“声门
适度感”就成了一个十分关键的环节。
    可能大家都知道,“声门”就是声带闭合的间隙。所谓“声门适度感”就是歌唱发声时声带的
适度闭合。闭得太紧,气息就不通畅,而且声带上容易挂着喉咙肌肉的力量,干扰了两条声带各
自产生的分段振动,于是只有整体振动的基音频率,没有分段的、边缘振动的泛音组合频率,所
以,声音色彩就不美了。反之,如果闭合无力,声门就会漏气,声音也必然空洞无力。要想使自己
的音色美,声带闭合的“声门”必须“适度”。
    如何才能使“声门闭合适度”呢?沈湘先生这样说:“要想让‘声门适度’,先就不能在发声时
主动闭合声带,这样,容易把‘门’关死,嗓子上老挂劲儿。我说,在声门上是找气儿不找劲儿,感
觉气和声音混在一起,一道从‘嗓子眼儿’出来。”在本书前章有关打开喉咙的一节中我们曾谈
到,沈先生说的这个嗓子眼儿,也就是我们说的胸的“支点”。这个“支点”不在喉咙里,而在胸部
第二钮扣处。这是美声唱法的音源的发声位置。
    沈先生说的“在声门上是找气儿不找劲儿”,意思是不要用强硬的声门闭合来起音,而要用
类似“软起音”的起音方法:“起音时在‘嗓子眼儿’的位置上轻轻一‘叹气’,气一碰‘嗓子眼儿’
就响了。”这时,嗓子上没有任何多余的力量,明亮的高泛音音色,似薄薄的蝉翼,高高地悬在头
腔鸣响,悠长嘹亮,余音绕梁。
    观察自己的“声门”是否适度,可以从两个感觉上检查:一是从内在肌肉运动感觉上看自己
的嗓子周围和下巴是否都很松弛,没有任何多余的劲;二是靠“听觉”,听自己的音色是否透明
清澈、连贯流畅、优美动听。
    2.要多练“哼鸣”练习
    通过上一节我们知道,想要得到好的面罩共鸣,必须具备的因素之一,是声带的振动要充
分地舒展、伸张,又要适度闭合,这样才能得到很好的基音(声源)。那么必须具备的另一个因
素,就是要有良好的共鸣空间,面罩共鸣实际上从很大程度来说,是打开鼻咽腔的产物。所以,
初学歌唱的人,要想得到声音的高位置获得面罩共鸣,最好多练“哼呜”练习。当歌者全方位地
打开了喉咙,尤其是把声音送进打开了的鼻咽腔时,他(她)的鼻腔、面罩部分就有一种晕乎乎
的、近似于麻木的感觉,这说明歌者打开鼻咽腔,把声音哼到头上去了。在意大利有个说法:你
能哼到哪里,就能唱到哪里。
    “哼鸣”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动作。有的人在得意高兴的时候哼,有的人则往往把自己的不
满或不服气的情绪用一声“哼!”来表达。歌唱中的哼和生活中的哼在原则上没有什么不同。只
是歌唱中的哼要求喉咙要打开,而且要把“哼”的感觉贴在叹气的深呼吸支持之上。否则,是哼
不到面罩里去的。哼的感觉如果对头,带出来的声音就比较通畅,位置也高。哼的方法如果不
对,带出来的声音则可能又紧又僵。
    检验哼鸣方法正确与否,通常采用以下这种办法:在哼鸣时,看嘴巴是否能自由动作而又
不影响发声,如张着嘴哼和闭着嘴哼一个样,音色不变时,就说明方法基本对头,声音已经进入
了高位置的面罩里,这时,嘴巴咬字也不会影响声音了。
    根据这同一个原理,一些有经验的声乐教师在教学时,常采取利用鼻辅音的办法,帮助学
生寻找面罩共鸣。即用辅音m、n带出元音a、o、i、e、u来给学生练声。这种办法,也可以说是先
找鼻音后找面罩共鸣。学生在发m、n这样的鼻辅音时,鼻腔感觉自然比较明显,有时,也可能
是纯粹的鼻音,关键是接下来要他捏着的鼻子松开,逐渐扩大,松开喉咙,松开胸口,叹下气来,
这样,鼻音就自然消失了。
有时,有些初学者在做哼鸣练习时,可能鼻音很重,以至于把鼻音当做了面罩共鸣。其实,
  鼻音和面罩共鸣的声音的区别是很大的。鼻音比较暗涩,不开放,声音比较挤,喉咙比较紧,而
  面罩共鸣则是喉、口、鼻三个咽部的腔体上下畅通,尤其是鼻腔及面罩上的各个窦体内都在哇
  哇作响,所以,有的声乐家总是说要唱响鼻子,或者说要把鼻子“吹响”。
    检查自己是否有鼻音,一个最简便的办法便是:用两个指头捏着自己的鼻子发音,听声音
  的变化,如果声音并无多少变化,头腔仍有振动感,则说明是面罩共鸣的唱法。
    哼鸣练习最好放在每次练声的前面做,可以用半音模进的音阶进行,一般从上往下哼比较
  好,有利于体会放松、叹息的感觉,不同的声部要根据自己的声部特点来调整音域。一般先在中
  言区,然后逐渐向上下两头扩展。
    3.要模仿小声哭泣的感觉
    模仿小声哭泣的感觉能够帮助体会面罩共鸣。为什么这样说呢?首先要搞清楚,为什么小
  言练习要多于大声练。
    我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胡小平女士在一次接受采访中,当别人问她,当她唱得很好时,自
  三本人是怎样的感觉时,记得她的回答是两点:第一,自己听起来音量不大;第二,歌唱时自己
  最多只给了百分之八十的力气。而听过胡小平本人演唱的人都知道,她的歌声音色优美,泛音
  .很多,音量也不小。即便是坐在剧场的最后一排也能清楚地听到她的歌声。而我们有些歌者,尤
  其是初学者,却盲目地追求声音的亮和大,错以为声音明亮,音量大就是美。当然,正常地发挥
  洪亮的声音,不能说是一个歌者的缺点,但是,问题在于必须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要有正确的
  发声方法,不能唱得脸红脖子粗,声嘶力竭。这样往往会使自己的音色失去应有的魅力,影响音
  域的扩展。因为这种声音大部分卡在喉咙里,或是直接从口腔出来的真声,没有面罩共鸣的高
  位置,到了高音就几乎成了喊叫,使人感到吵闹吃力,甚至替他(她)捏一把汗。
    这样的歌者往往是受了唱片或磁带等电声音响的声音的欺骗,因为通过电声音响出来的
言音,失真的成分很多。吴其辉先生就曾经说过:“听很多外国名歌唱家本人唱,觉得他们的声
音没有他们的唱片那样明亮、光彩,声音比较暗。但他们发的声音有很多泛音,唱出的声音离喉
咙很远,完全超脱了,好像不是从喉咙发出的。”我们切不可盲目地去模仿唱片和磁带的声音,
不可盲目地去与人家比音量。要知道,具有高位置、高泛音的声音才是最美的。而小声练有利于
体会和寻找具有这种优美音色的面罩共鸣。这就是我们坚持说要小声练唱的依据。当然,一旦
掌握了面罩共鸣的唱法,声音达到了收放自如的境地,高位置、高泛音、具有穿透力的声音自然
就出来了。
    为什么要模仿哭泣时的感觉呢?细心的人一定曾经注意过:当人们在痛哭时,或在呜咽时,
音色会发生变化。平常声音比较细的人,这时声音变宽了;平时音色比较亮的人,这时音色变暗
了;就连平时声音比较单薄的人,这时声音仿佛也变厚了。意大利声乐家贝基先生来华讲学时,
也曾在课堂上用嚎啕的哭状来给人们作声音示范。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不妨自己细细地琢磨一下哭泣时的喉咙状态,当人们在哭泣时,之所以声音变宽了,
变暗了,就是因为于无意之中自然地打开了喉咙,整个咽部处于比较激动的扩张状态,声带也
变薄了;同时,喉结的位置也比较低。最可贵的是:此时喉结的位置虽低,但舌根却一点儿也不
压;软腭也比较兴奋地向上抬起;鼻腔也是比较通畅的,在鼻腔里有一种。嗡嗡,,的回声感;这时
横膈膜的动作幅度’也比平时要大得多,深得多。所有这些,恰恰是我们平日在声乐课堂上所苦
心钻研,苦苦追求的。当然,我们歌唱时,要根据歌曲的词曲内容来决定我们的情绪和情感,而
不能老带哭腔,我们模仿借鉴的仅仅只是此时的发声状态。
    综合以上的分析,我们模仿小声哭泣时的感觉,是不是很有利于帮助我们体会面罩共鸣的
感觉呢?当然'从理论分析上我们很容易搞明白,难点在于实践中如何把握,如何把握自己的发
声状态,这也是我们学唱需要动脑筋琢磨、需要请老师的原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