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课的时候非常顺利,不代表孩子都学会了

 常乐其乐 2011-08-07
每个老师在备课的时候,总希望把自己的课堂上的顺顺利利,孩子都能够学会本节的知识点。所以,通常在课堂上,每个老师都尽心尽力的演示每一个问题,将知识点十分详细的解答给孩子们听。说完之后,还不时的会问一句“大家都听懂了吗?有问题可以提出来”,当然,基本上所有的孩子都会说“听懂了”。但是,在过一阵子的测验中,总是有不少孩子表现出不懂的意思,一道完全一样的试题,都可能答不出来。这时候,老师总是会十分气愤,当时不是都说听懂了吗?为什么遇到实际问题就做不出来了!

    其实,不仅仅是孩子们这样。我们成年人,又何尝不是呢?在我们的工作中,当一方提出自己的方案时,我们都能够明白他在说什么,而且也会细心的记着安排在自己头上的任务是哪些,自己需要做什么事情。但是,等会议结束后,要回想起刚才的内容,还是有些混乱,待到实际执行的过程中,就会更加的迷茫。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一个知识点,从老师的讲解中会传递一部分信息到孩子的脑子里,但是孩子们并不清楚老师给他们讲解这个知识点的核心目的是什么,是单纯让他们理解这个知识点呢,还是让他们养成这种思维方式。所以孩子们会用自己的方式和理解把它记在本子上或脑子里,然后跟着老师的思维方式去理解这一个知识点。这是一个相对比较容易的方式,孩子自然也会觉得他学会了。但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核心思路,不是孩子自发想出来的,而是老师直接传授给他的。所以当孩子独立遇到问题时,孩子只是想用老师传授的思路去解决这个问题,而并没有通过自己独立的思考去解决这个困难,当问题稍有变化或者间隔时间稍长一些,由于记忆力的衰退,孩子就慢慢的不懂这道题了,就变得不懂的。所以,一节课,越是顺利,说明孩子掌握的越浅,越有可能存在问题。当然,我不主张刻意的拖慢课堂进度,人为的给孩子制造困难。

    我记得我有个教数学的老同事说过,对于应用题,如果孩子会自己编一道应用题出来,说明孩子掌握的程度远远大于那些只是会解题的孩子。会解题的孩子可能已经养成了一种解题的思路,但是会利用这个知识点编写应用题的孩子,才是把这个思路融会贯通,会编自然就不会担心不会解,这是一个互相进退的过程。

我个人最喜欢考学生的问题,是那些在书本上没法找到答案的问题,因为只有这些问题才是真正锻炼孩子思考能力的问题,其实和编应用题的思维模式一样,孩子编出来的应用题是他独立思考的结果。当一个孩子能够把书本上没有的答案通过自己独立的思考整理出来的时候,那么我敢说,这个孩子才是真正的懂了。我认为,课堂上,老师的任务不是顺利的让孩子去解决问题,而是应该给孩子碰碰壁,从失败中认清困难,找到真正的解决办法。正如我以前说过的,7+8=14,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