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辣椒虫害(转)

 一品菜园 2011-08-09

烟青虫

 

 

  危害症状:烟青虫属鳞翅日,夜蛾科。主要危害辣椒、烟草、棉花、番茄、甘蓝、向日葵、南瓜、苋菜等,以辣椒受害重。
  以幼虫蛀食寄主的蕾、花、果实为主,造成落蕾落花、落果或虫果腐烂。如不防治,蛀果率达30%,高的可达80%。有时也能危害嫩叶和嫩茎,食成孔洞。
  形态特征:
  与棉铃虫极近似,区别在于:成虫体色较黄,前翅上各线纹清晰,后翅棕黑色宽带中段内侧有一棕黑线,外侧稍内凹。卵稳扁,纵棱一长一短,呈双序式,卵孔明显。幼虫两根前胸侧毛的连线远离前胸气门下端,体表小刺较短。蛹体前段显得粗短,气门小而低,很少突起。
  发生规律:四川一年均发生6代,以蛹在辣椒地表土下作土室越冬。虫蛹越冬后,56月羽化为成虫。成虫喜昼伏夜出,对黑光灯趋性强。对新枯萎的杨树、臭椿、柳树等的树枝有较强趋性,同时对草酸、蚁酸类化合物亦有较强趋性。成虫交配后,经23天即产卵于蔬菜的果萼、嫩叶、嫩梢等处,卵散产。初孵幼虫先食卵壳,然后在嫩叶或小蕾处取食,呈小凹斑;2龄后即蛀食蕾、花、果,造成张口蕾脱落,或食空幼果或使大果形成孔洞,严重时腐烂、脱落。幼虫可吐丝下垂转移危害,其自身具有假死性和自残性。老熟幼虫入土化蛹。在大面积的棉田和烟田附近的菜园易受害。每头幼虫一生可危害10个左右果实。
  防治方法: 
  栽烟草诱集越冬代成虫产卵。因越冬代成虫对烟草有较强的趋向性,可诱集越冬代成虫产卵,以利集中消灭。还可用黑光灯或杨树枝把诱杀成虫。
  冬季翻耕灭蛹,减少来年的虫口基数。
  人工摘除虫蛀果,以免幼虫转果危害。
  抓住防治适期,及时喷药防治。6月上、中旬防治第1代幼虫,7月中旬至8月下旬防治第2、第3代幼虫:9月~10月根据虫情发展和危害情况确定防治第4、第5代幼虫。使用下列药剂有良好的防效。可选用21%灭杀毙乳油6000倍液或2.5%功夫乳油 5000倍液或2.5%天王星乳油3000倍液或20%杀灭菊酯乳油3000倍液或2.5%敌杀死乳油3000倍液喷雾。喷药应在幼虫3龄之前进行,否则防效降低。

朱砂叶螨

 

  危害症状:朱砂叶螨又名棉红叶螨、茄子红蜘蛛,属蛛形纲,蜱螨目,叶螨科。
  朱砂叶螨为多食性螨类,在蔬菜上可危害茄科、豆科、葫芦科及百合科等多种蔬菜。成螨和若螨均在叶背吸食汁液。茄子、辣椒叶片受害,开始出现白色小点,后变灰白色;果实受害使果皮粗糙呈灰色。豆类、瓜类受害,叶片出现枯黄色或红色细斑,严重时全田枯黄带红色,如火烧一样,可使叶片脱落、植株早衰,缩短结果期,影响产量。
  形态特征:
  成螨:雌螨体长0.40.5毫米,椭圆形。体色有红色、锈红色等。体背两侧有大型暗色斑块。体背生长刚毛。4对足略等长。雄螨体长0.4毫米,长圆形,腹末略尖。
  卵:圆球形,直径0.1毫米,体黄绿至橙红色,有光泽。
  幼螨:体长0.15毫米,体近圆形,较透明,足3对,取食后体变绿色。若螨:体长0.2l毫米,是4对,体色较深,体侧出现明显斑块。
  发生规律:朱砂叶螨在长江流域一年发生1518代。每年45月份迁入菜田,69月份陆续发生危害,以67月份发生最重。
  朱砂叶螨常群集叶背基部,沿叶脉扩散并吐丝结网。虫量大时常集结成球,随风扩散。该螨除两性生殖外,可营孤雌生殖,繁殖力强。该螨初发时先在田边点片发生,逐步向田中央扩散,直至全田。朱砂叶螨喜高温干旱环境,故干旱年份易重发,田间杂草多,往往发生重。
  防治方法: 
  
(1)栽培中选用无螨秧苗。茄子、辣椒选用早熟品种,避开害螨发生高峰。清除田间杂草。
  (2)对有螨()株率达30%,百株螨()100头以上菜园,应进行药剂防治,可选用1.8%虫螨克4000倍液,或用5%尼索朗乳油或15%达螨酮乳油或5%卡死克乳油2000倍液,喷雾。
  (3)可用20%复方浏阳霉素乳油1000倍液喷雾。

地老虎

 

 

  危害症状:地老虎又名土蚕、地蚕、黑土蚕、黑地蚕,是一种分布广、危害极重的地下害虫,食性最杂。幼虫将辣椒幼苗近地面的基部咬断,使整株死亡,造成缺株。
  形态特征:幼虫灰褐色至黑褐色,体表粗糙有颗粒。老熟幼虫体长约50毫米。成虫是暗褐色的蛾子,体长约20毫米,翅展约45毫米。前翅有两对""字形横纹,翅中部有黑色肾形纹,外侧有3个三角形黑斑。后翅灰白色。
  发病规律:在四川一年发生45年代,以幼虫和蛹在土中越冬。一般以第一代于 3月~6月危害春播作物最重。成虫有取食花蜜习性和趋光性。喜在疏松较湿的环境(鹅儿肠、清明菜等杂草上或土缝内)下产卵,初孵化的幼虫群集在心叶及幼嫩部分危害。3龄开始入土,此时食量小,4龄后食量大增,白天潜入表土,夜间四处活动,尤其在天刚亮露水多的时候危害最凶。老熟幼虫有假死习性,受惊缩成环形。
  防治方法:
  早春消除田间四周杂草,减少地老虎产卵场所,杀死虫卵和初孵幼虫。
  疏沟排水,降低土壤湿度,不利于地老虎幼虫生存。
  人工捕杀。每天清晨查苗,发现断苗后,便扒开表土捕杀,连续进行56天。
  诱杀防治:用红糖6份、醋3份、白酒1份、水10份、90%敌百虫1份调匀,在成虫发生期设置,均有诱杀效果。也可用某些发酵变酸的食物,如甘薯、烂水果等加入适量药剂,诱杀成虫。用湿泡桐树叶,每公顷椒地均匀放置10501350片叶诱集,翌日清晨在泡桐树叶下收集幼虫进行杀灭,也可用地老虎喜食的灰菜、刺儿菜、苦荚菜、小旋花、苜蓿、艾蒿等杂草堆放诱集地老虎幼虫。
  药剂防治:地老虎13龄幼虫抗药性差,且暴露在寄主植物或地面上,是药剂防治的适期。可选用21%灭杀毙乳油60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或20%杀灭菊酯乳油3000倍液、20%菊马乳油3000倍液、10%溴马乳油2000倍液、90%晶体敌百虫800倍液喷杀。

蚜虫

 

 

  危害症状:危害辣椒的主要是桃蚜(烟蚜)和萝卜蚜(菜缢管蚜)。在辣椒叶背或嫩梢嫩叶上危害,造成节间变短、弯曲,幼叶向下畸形卷缩,使植株矮小,造成减产。同时传播病毒病厉害。
   
形态特征:
  桃蚜:无翅胎生,雌蚜体长1.82.0毫米,体淡色,头部深色,体表粗糙,触角长约2.1毫米,腹管长筒形,尾长黑褐色,圆锥形。 
  萝卜蚜:有翅胎生,雌蚜体长约1.4毫米,头、胸黑色,腹部绿色,生有蜡质白粉。第16腹节各有独立绿斑,腹管前后斑愈合,第l节有背中窄横带,第5节有小型中斑,第68节各有横带,第6节横带不规则。触角第35节依次有圆形次生感觉圈:2129个,714个,04个。无翅胎生雌蚜体长0.91.7毫米,宽1.3毫米,绿色或黑绿色,被蜡质白粉。表皮粗糙,有菱形网纹。腹管长筒形,顶端收缩,长度为尾片的1.7倍。尾片有长毛46根。 
  发生规律:寄主范围极广,成虫具有孤雌生殖能力,一年可繁殖3040代,45月有翅蚜开始向辣椒地里迁飞。一头雌蚜可产仔数十头至百余头,气温在20℃左右,45天便可繁殖一代,蔓延很快。气温超过27℃,加上高温多雨,特别是暴雨,对蚜虫繁殖有毁灭性作用。
  防治方法:
  清除田园及其附近的杂草,减少蚜源。
  蚜虫多着生在心叶及叶背皱缩处,要求喷药时除周到细致外,应尽量选择兼有触杀、内吸、熏蒸作用的农药,如国产的50%抗蚜威或英国产的50%辟蚜雾(成分为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0003000倍液具有很好的效果,并且选择性极强,仅对蚜虫有效。其他可选用21%灭杀毙乳油6000倍稀释液;25%溴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20%菊马乳油2000倍液;25%乐氰乳油1500倍液等药喷杀。
  地膜覆盖种植可采用银灰色地膜,避免有翅蚜迁入辣椒田危害。

茶黄螨

 

           

 

  危害症状:又名茶嫩叶螨、跗线螨。成螨和幼螨集中在作物幼嫩部分刺吸危害,受害叶片背面呈灰褐或黄褐,具油质光泽或油浸状,叶片边缘向下卷曲,嫩茎、嫩枝受害变黄褐色,扭曲畸形,严重者辣椒顶部干枯;受害的蕾和花,重者不能开花、坐果;果实受害,果柄、萼片及果皮变为黄褐色,丧失光泽,木栓化。
  形态特征:
  
雌成螨长约0.2毫米,宽约0.15毫米,椭圆形,淡黄色,第4对足纤细,其跗节末端有1根鞭状刚毛。
  雄成螨长约0.2毫米,宽约0.1毫米,体末端有一锥台形尾吸盘,尾部腹面一很多刺状突起。
  卵长约0.1毫米,宽约0.08毫米,椭圆形,灰白色,背面有6排白色突出的刻点。
  幼螨椭圆形,乳白色,体背有一白色纵带,足3对,腹末端有一对刚毛。
  发病规律:在四川一年发生约2.5代。一般6月发生,危害盛期为79月。热带及温室条件下,全年都可发生,露地栽培在不同地方发生时间不一样。以两性生殖为主,卵散产于嫩叶背面、幼果凹处或幼芽上,经23天孵化,幼螨期约23天,若螨期23天。发育繁殖最适温度为1623℃,相对湿度为80%~90%。世代发育历期在2830℃,为45天;在1820℃,为710天。成螨活泼,有强烈的趋嫩性,卵和幼螨对湿度要求高,只有在相对湿度80%以上才能发育,因此温暖多湿的环境有利于茶黄螨的发生。
  防治方法:茶黄螨生活周期较短,繁殖力极强,应特别注意早期防治,每隔7l0天防治1次,酌情施用3次,可控制危害。常用药剂20%双甲脒乳油1000倍液;73%克螨特乳油2000倍液;5%尼索朗乳油2000倍液;21%灭杀毙乳油2000倍液;2.5%天王星乳油3000倍液。

斜纹夜蛾

 

 

  危害症状:又名莲纹夜蛾、莲纹夜盗蛾。幼虫食叶、花蕾、花及果实,大发生时可将全田植株吃成光杆并转移危害。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416毫米,翅展3540毫米,体暗褐色,胸部背面有白色丛毛。前翅灰褐色,表面多斑纹,从前缘中部到后缘有一灰白色阔带状斜纹。后翅白色,仅翅脉及外缘暗褐色。老熟幼虫体长约30毫米,头部黑褐色,体背各节有一新月形黑斑和黄白色点。胸足黑色,腹足外侧暗色。
  发病规律:一年可发生56代,以蛹及幼虫在土内越冬。成虫夜间活动,对黑光灯和糖蜜有强烈的趋性。卵多成堆产于叶丛中或落叶下,上覆盖有灰黄色绒毛。2龄以前幼虫集中在叶背啃啃叶肉,残留叶表皮长大后逐渐分散,渐成暴食,叶片常被吃光,仅留叶脉,并有成群迁移的习性。幼虫期共6龄,老熟幼虫在土中化蛹。
  防治方法:
  清除杂草、秋翻冬耕,结合田间作业,摘除卵块及带有低龄幼虫的"窗纱状"被害叶。
  诱杀成虫。在成虫发生期,可用糖醋盆诱杀成虫。糖、醋、酒、水的比例为6:3:1:10,加少量敌百虫,春季结合诱杀小地老虎成虫进行。
  药剂防治:3龄前为点片发生阶段,可结合田间管理,进行挑治,不必全田喷药,4龄后夜出活动,因此施药应在傍晚时进行。药剂可选用21%灭杀毙乳油6000倍液;2.5%功夫乳油5000倍液;2.5%天王星乳油或20%灭扫利乳油3000倍液;20%菊马乳油2000倍液。10天施药 1次,酌情用药23次。

金针虫

 

  危害症状:又名铁丝虫、黄蚰蜒。属鞘翅日,叩头虫科。成虫称叩头虫,幼虫称金针虫。
  在江淮流域主要有两种金针虫,即沟金针虫和细胸全针虫。金针虫主要危害四季豆、豇豆、蚕豆、白菜、萝卜、马铃薯、瓜类等蔬菜。
  金针虫在土下活动,能危害刚发芽的种子,在地下,咬断刚出土的幼苗根茎,或在较粗根茎上咬成缺刻或孔洞,使幼苗枯黄、凋萎、甚至枯死。危害严重时往往造成大片缺苗断垄。
  形态特征:
  沟金针虫:成虫:雌虫体长1418毫米,稍扁、体深褐色。前胸背板宽大于长。鞘翅长约为前胸的4倍,其上纵沟不明显,后翅退化。雄虫体细长,略小。鞘翅长约为前胸的5倍,其下纵沟明显,具后翅。卵:长约0.7毫米,椭圆形,乳白色。幼虫:末龄幼虫体长2030毫米,黄褐色。体较宽而略扁平,背面中央有一纵沟,尾节分叉。蛹:体长1522毫米,纺锤形,裸蛹。初为淡绿色,渐变成黄绿色或黄色。
  细胸金针虫:成虫:体长89毫米,体细长,暗褐色,具光泽。前胸背板略呈圆形,长大于宽。鞘翅长约为头胸部的2倍,具9条纵列刻点。卵:长0.5l毫米,圆形,乳白色。幼虫:末龄幼虫体长23毫米,体细长,圆筒形,淡黄色。蛹:体长89毫米,近纺锤形。初蛹乳白色,渐变至黄色。
  发病规律:
  
沟金针虫23年完成1代,以成虫或幼虫在2085厘米土层越冬。第二午春天3月中旬开始[:升活动,3月下旬至4月中旬为活动盛期。成虫白天潜伏于表土中,夜出交配产卵。雌虫无飞翔力,雄虫善飞,有趋光性。成虫于4月中下旬产卵,6月上句田间大量低龄幼虫出现,活动危害较烈。911月上旬为全年第二次活动危害盛期。11月以后又潜入深土层越冬。幼虫喜欢干燥疏松的砂壤土,最适宜的上壤含水量为 15%~18%。
  细胸金针虫活动、危害习性与沟金针虫相似。但其更适应于低温(711℃)条件。因此早春危害严重,但当表土层温度超过17℃后,一般不再危害。
  防治方法:
  
(1)农业措施  有条件的地区可进行水旱轮作,精耕细耙,杀伤虫源。
  (2)药剂防治  拌种:用50%辛硫磷乳油0.5千克,加水1520千克,拌种子200千克;毒土:每亩(666.72)用40%甲基异硫磷100毫升或25%对硫磷缓释剂后的细干土20千克拌匀撒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