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者老师讲《神农本草经》-

 建华1968 2011-08-09
 
 

行者老师讲《神农本草经》――(1)人参


喂,大家好啊。今天呢,今天有点事耽误了点时间。今天讲人参,不知道大家对人参这味药有没有进行一下课前预习一下。下面就给大家讲一下《本经》。咱们平时所用的中药吧,有三味药被称为“夺命救急三药”。三个非常主要的药,第一味就是人参,第二味是附子,第三味是大黄.

今天第一个就先来讲人参.人参在《本经》上品之中,它的位置是比较重要的,首先看《本经》描述的这个人参,“人参,味甘,微寒”,什么叫甘呢?大家都舔了一下,味甘呢,中央生甘,这个中央呢,居住中央的那个中气,生湿,有湿气,然后呢湿生甘,这个甘味呢代表脾土所主,微寒呢,微寒代表什么气,人体的气呢,有温有热,温呢,升达,热呢就开散,微寒呢,相当于是凉,就是说稍微收敛的这种作用.
再看这个人参,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五脏是什么呢?五脏就是肝心脾肺肾,这五个脏器,脏者,藏也,这个五脏又叫做五藏,五藏藏什么,内经里面讲的,藏精气而不泄,满而不能实,腑器呢是运化物,实而不能满,所以这个五脏呢,安藏精气,安藏五神,精神魂魄,再加一个意,这是五脏所藏的五神.

大家再讲一个什么叫做神?神藏五,人参的这个气机吧,由阳气开始萌动,由阴然后慢慢出阳,由精开始化气,然后再由气化神,这是三个过程,而这个神呢,它处于一个用最通俗的这个解释来说,它是一种气,它是一种人体元气变化所产生的各种现象,就是神,其实就是说精气神三者是一物,本来就是一种东西.什么叫做精呢,它开始处于一种非常凝练的状态,大家不是有一句话吗?叫做,聚者成形,散者为气,聚在一起,气机就凝化为精,散开来运行开来后就叫做气,然后气产生各种变化各种功用,看着神用无方这个变化就叫做神,其实它就是一种元气,生长发展的这种过程,分成三种神态,把它分开来叫,这个人参呢,安精神定魂魄,主补五脏,大家再看这个主补五脏的这个“补”,现在很多人呢认为,什么叫补呢,补就是好象往里面填东西,泄呢就是往里面减东西.其实不是这么机械的,内经里面讲,什么叫做补,顺其性就叫补,什么叫泄,夺其情就叫泄,就是说你顺着它就叫做补,这五脏呢,五脏是五藏啊,藏精气而不泄,既然要补五脏,就是顺着五脏的精气要收藏.

“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为什么说有点除邪气,这个除邪气呢主要是讲人身体的精神魂魄意志一定下来之后,自然而然,气各从政,什么叫邪气呢,这个正气不敛,然后是喜开与邪路,除邪气这种字眼都容易让大家产生误会,“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你看底下这个,人参,一名土精,人参呢,生长周期比较长,得地气之精,所以含藏能力比较强.人参呢这个古代的和现在的不一样,人参亦名土精,一名神草,一名黄参,雪参,其实种种名字都是对它的作用从侧面的一个阐释,大家看多了就会有感觉.

再看人参呢,主补五脏,我们学了本经以后,想到人参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它所有药性呢,浓缩起来,精华所在,大家对于这个,一定要理解.主补五脏,你看有些病人,就是说,处于弥留之际,是元气大虚的时候,或者受了惊吓,他的魂魄意志都不能收,这个阳气由发而不能潜镇,这种情况下呢吃人参非常好,现在由于我们大家就是说,经常学习火神派的这个学说,对于如何升达阳气用得比较多,而对于说收敛神气,收敛神气就是养生啊,这方面做得比较少,古代的人参一般说从那个唐宋时期吧,人参是生于中原的,在河南,他生于中土的吧,那个时候人参是上党的比较好的,然后呢几个地方中原几个地方的人参呢.

怎么判断人参的真假呢,过去的人参效果是非常好的,就是一个本经图注里面有一个,就是说判断人参的真假,叫一般的壮年人,两个人同时跑上五里地,嘴里含一片潞参,这个上党的潞参,跑完这五里地以后,喘气的就是假的,不喘的就是真的,所以说呢过去人对人参的讲究非常好,现在很多人参吃下去都没什么感觉,可能生长周期也短,而且现在的人参主要是东北的,东北人参呢,东北的地气比较厚一些,所
以现在的人参,比中原的(中原土气渐薄)效果要好一些。我就先讲本经这个人参这种用法,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提一下。

那我就接着往下讲,人参在中药方剂的运用。古代的人参呢,还不是现在的党参,古代的人参是人参,党参是党参,是两种。现在的这个党参如果非得说人参呢,也只能说是劣质的,长得那个形啊状态啊,跟过去的人参还是有差距的。现在我们用人参都是用东北人参比较好。关于教科书上说人参是微温的,这点关于性味上的,我主张呢还是从本经的比较好。因为为什么呢,现在很多人,用完人参之后,很多病人比较精神,以前的四肢发冷也比较温和了,其实四肢发冷本来是元气不藏、守不住,那点阳火守不住,吃人参后敛回来了,收回来了,所以感觉到暖了,阳气回去了,自然就温了.因为阳气散在外面,虽然是口张手热,但是本身的肝脾的阴气都不能化了,所以人参的性味啊不是靠你看的这个作用效果来断定的,象附子一样,附子用大量以后,很多病人特别凉,全身好象掉了水井里一样,其实那是附子开破的作用比较大,一下子把阳气行开了,然后阴气也跟着化开了以后,所以感觉比较凉。这个定性味啊,这个也不能说是比较草率的。象现在定的这个人参微温,或者人参补啊,吃完人参后上火,其实人参它就是收气,如果有邪气的话,本身就寒湿邪气阻隔的话,吃人参一敛就庸滞住了,一庸滞住了,气就易变成火,全身各处都可以因六气有余而化火。

这个有人说现在的药材不是道地药材,各种炮制也不符合规定,这是有影响的。象现在的人参啊,不光现在,明清那时候的人参,很多参农为了人参长得比较快,都用砒霜跟人参种在一块,用砒霜种的人参略带温补的那个效果,砒霜本来是阳精大足的这个药,所以现在人参的作用还是有所变化的,我们一般讲的人参是山参,没有经过砒霜,这种拿砒霜喂人参的方法还是比较普遍的,在很多地方得到认可的。但是它种出来的人参作用跟效果就有点不一样了。所以现在人参吃完了,它有辛温的特点,这个跟砒霜在一块,这个种植效果。

下面讲这个,首先呢,我们学本经是为了更好的理解《伤寒论》,现在呢首先,通过伤寒论的方子来理解人参的这个作用。

首先第一方是小柴胡汤,小柴胡汤呢柴胡半斤,半夏半升,人参是三两,很多人认为小柴胡汤,柴胡肯定是君药了,但是很多人不这么认为.象柯韵伯啊,伤寒大家,他认为小柴胡汤这味药之所以能够开解枢机能够斡旋,关健在于这三两人参,这三两人参,其实是小柴胡汤方中的君药,柴胡是将,人参才是帅,柴胡这个药呢推阵出新主胸腹结聚的,它本身是一味开破的药,如果是中土脏器不足的话,阴精守不住的话,很容易开破的,不但起不了开解枢机的作用,而且会导致肝脾的阳气下陷,所以说人参这个作用,通过主补五脏.

另外一个定位呢从中土开化源,能够收藏脾精,当然了,它的这个作用如果要讲这个养脾精的作用,跟白术还是没办法比的,白术由于它比较滋润,形质上更偏于阴一点,就象伤寒论里,其人旧有微溏者,平常就有点大便不成形,有点拉肚子,小柴胡汤不中与之,这两个字差不多,也就是这个柴胡汤呢,本身就是说脾胃之气还不是太亏虚的时候才可以用。

这个少阳枢机要枢转靠的是什么?大家看黄元御的书都知道,中土脾阳不能升清的话,厥阴也不能开达,少阳气也不能生长,所以说要舒解少阳,必需有人参斡旋中州,而且呢,见肝之病当先实脾,少阳一为病之后,马上底面就是厥阴,由风木之气克伐之后,脾土必然虚,所以这个人参在这里必不可少。

小柴胡汤的人参,但是它下面又有加减法,若咳者,去参,加干姜细辛五味子。若渴者去参,人参的气机是收敛的。人为什么会咳嗽,脾肺不得交,脾肺不能相交的话,因为脾气要升清,肺气是要往下降的,脾气不能升清之后,饮食的精微的这阴浊就会填结在这个肺中,肺气就不能把这个浊气降下来,这个时候呢,干姜细辛这些辛散的药,再加上五味子一收一敛,助脾肺相交。脾嘛,脾主地,肺主天,地气上升为云,天气下降为雨,这个天地交泰,这个是平常咳嗽的这个病机.

咳嗽的就是这个病机,一般人有痰的,没痰的这个厥阴风木克伐,这里面柴胡汤加减法,这要去人参,本来寒湿都不化,是不能开散,寒湿要行开啊,象我们交通一样,交通堵塞了以后,我们不去疏导,反而去增加车辆,肯定会越堵越厉害,所以这个要去人参,去人参之后,要加干姜细辛五味子,这个方子就变了。这个方子按归经方法来说,就是属于肺经了,主上焦开散。

这个药物也是比较奇怪,药物怎么奇怪呢,随着你用药的清浊,你用药如果浊的话,它就沉降,你药味如果清的话,它就漂上来走肺胃,然后一点都不犯中下焦,就象那个经方实验录中讲过,大黄芒硝甘草,如果用大黄厚朴枳实芒硝,就走下焦,如果不用厚朴枳实,只用大黄芒硝,再加点甘遂,它就走胸胁,一点不犯下焦,药服完之后,就在胸胁反复激荡,五味子性酸温,它本性又可以升达少阳之气,但是它这干姜细辛五味子,五味子用量比较多的,五味子用量一多以后,酸收的作用比较明显,而且五味子本来就是温药,用五味子的量一定要跟细辛对上.因为现在你看,干姜细辛五味子的量,伤寒论里面一用就是三两,按照现在常规的量你起码要十克吧,十克到十五克,但是用到这么大的时候,有些人体质弱的可能受不了,所以五味子相对要加上,现在一般来治咳嗽的小青龙啊,小柴胡汤的加减法啊,或者真武汤的加减法啊,用到细辛的话,一般开五克的,如果管理比较严格的,一般不要超过三克,细辛量少了,五味子量也要少,这两味药可以更好的治疗开肺气,一收一发,但是如果没有这两个药的话,这个方子的意义还在,把干姜再加上,稍微再加点生姜,其实也可以。过去古人说“细辛不过钱”,主要是讲的生用药、胶囊啊、散剂、粉剂,这个生用药过于峻烈,很多人吃完细辛后会闭气,吃完之后会出现呼吸暂停的现象,憋闷,所以生用口服生药的时候,细辛不要超过三克,但是汤药的时候呢,有一分阴寒就有一分细辛,细辛是直入少阴的,少阴如果寒气重的话,给上五克十克效果都能体现出来,就作用大的时候用上一二十克,这样才能反应出来细辛的开通作用,病人才能够“知”,古人说一剂知,吃完了以后感觉这病动弹了,这药有起效果了。讲到人参不得不讲这个理论“甘温除大热”,这条理论在李东垣在补中益气汤的时候,很多人作为甘温除大热的注脚 ,其实不然,辛温才能除大热,甘温是除不了大热的,甘温只能收敛一下虚火浮阳,象补中益气汤一样,补中益气汤很多人这四肢烦热,四肢烦热是因为脾气不能升以后,阳明之气又不能降,太阴脾跟阳明胃是互为表里的,太阴脾升阳气不能由阴出阳,那边浊气就不能够由阳入阴,所以浊阴就徘徊于上,浊阴徘徊以上之后,三阳之气降不下来,所以全身体现手足烦热啊,口渴的这些的,然后是口疮,象很多顽固性口疮,用理中汤,用补中益气汤效果非常好.

我以前上学时治过一个,当时大家都讲这个好象是顽固性口腔扁平苔癣,西医说这是顽症,很难治了,口腔科都没治了,当时这种病呢就试着用了一下补中益气汤,病人吃完了,大半年好不了的这个舌头烂啊,吃完第一剂马上感觉舌头疮口就收了,第二剂就一点感觉不到痛了,光看到舌头那个疤,第三剂连那个疤都消了.

所以这个中药用对症了,治某些病是非常迅速的。就是从这个甘温除大热,为什么会甘温除大热呢,就是这个中焦斡旋,脾阳不能升动,浊气不降,天明则日月不明,本来阳气由阴出阳而化神,现在化不了神了,神气散漫在外面,君火不能明之后,国家皇帝昏馈,大臣们都想着各谋私利,个别的人还想着图谋篡位,干自己非分的事情,这就是虚火阴相火上见的例子。但是真正的就是说辛温才能除大热,为什么,一般来说阴虚之热都是缓热,为什么?阴不能敛阳啊,阳气是徐上,这个时候呢,它都是低热,偶尔有一阵阵潮热,阳虚之热才是暴热,阳气之热阴气格阳,这点阳气都逼在外面了,它是炽热,有时候看体弱的病人出现某地方的灼热,双脚啊双腿啊,腹中啊,手心的那种灼热,绝大部分是阴盛格阳,阳明证的很少,即使有阳明证的,阳明底面是太阴寒湿,治这种病这种大热的,四逆理中主之,只有这种辛温之药才能破散这种阴邪,破阴还阳.

这个时候就要考虑,有的病人就要用四逆,有的病人就要用附子理中,为什么?附子理中和四逆还不一样,四逆吧,纯是阴盛格阳了,用附子理中呢,用于中土不足,后天之气不足,不足于生化,所以要加点理中,后天如果不固的话,你吃完药后,中土之气守不住了,中土之气不能守的话,这个药的作用发挥非常有限。这个四逆汤的甘草用量有时候非常大。中土之气尚足,阴气比较盛的话,治疗阴盛格阳首选白通汤。如果病人已经出现了亡阳啊,白通加童便猪胆汁都可以用。

人参是主补五脏,五脏呢又是藏精气而不能泄,所以对于亡精失血的这种病人,人参是非常适宜的,有时候不要因为这种亡精失血的病人产生了虚热而不敢用人参。还有关于黄芪这味药,一谈到人参就要谈谈黄芪,黄芪走的层次就和人参不一样,黄芪走表,本经里说黄芪甘温,主痈疽久败疮,它是起脾胃之气达于表的,所以这个黄芪跟人参这两味药一表一里,虽然都是从中土开发脾阳的。至于关于现在的人参的炮制,我一般都喜欢生晒参,现在人参一般分白糖参,红参,我们用的两种,但是这个生晒参呢也不是没有蒸过,生晒参其实不要蒸,光晒干就行,红参是蒸过的,白糖参呢是白糖泡过的,然后再晒的,所以说要用生药的话,气比较足的话,就要用生晒参,或者白糖参也可以,红参是蒸过的,它的气性相对比较温和一些。

很多病啊一些久病,有人问:一般方中的人参可以用党参代替吗?可以。但是有些方中可以代替,但是有些病的情况不可以用党参来代替,党参达不到这种效果,而且人参呢一般用山参,一般稍微差点的用移山参,虽然稍微差点但是也不便宜,移山参比现在用的红参生晒参效果还好一些。再一个用人参一般都是看年限的,比如五年生的,一般五年生的话就稍微贵一些,这个十年的就非常少见,一个方子里面如果有十年生的就太贵了,好几千上万了。

刚才讲的这个人参,人参主补五脏。过去讲的补药有参,茸,胎盘,这些东西都有类似的作用,就是说,现代医学呢虽然对它们研究的不是太深刻,但是可以借鉴,这个参茸胎盘里面都含有某种激素,它其实也是暂时应用。凡是用过这种参茸这种药的人,身体都慢慢的不会好到哪里去,所以要用的话也是暂时用,用了时间长了以后,这个人的体质还是会虚,它也是把人的这个潜能给激发出来,有这方面的意思,就类似于这种激素。
  
“生山谷”,人参的生长环境,按说人参这种东西呢是不可以久服的,过去说它能久服,要看它这个量,而且要看他这个体质。过去讲的这种药食的服食嘛,这个道家里讲的就是这个地元丹法,地元丹法这种练习是非常有讲究的,就是说你服食这种东西嘛,你必需达到清心寡欲,你如果不达到这种清心寡欲的话,一方面补五脏精气,精气足了以后,使精神调动,反而说人的这种元气耗散得比较快,就跟草木一样,草木生长是有周期的,你过于用它的话,开花成熟时间短了,虽然长得快了,但是生命力就削弱了。所以调病养病的这些病人用参茸的这些,慢慢的都需要清心寡欲,做一些打坐的这些,如果象现代人啊,生活特别繁忙,七情六欲特别杂,然后就是每天工作压力特别大,每天晚上又不能按时睡觉,这种情况的病人建议尽量不要用参茸,用参茸可能对他还有很大的弊处。当然它吃完了这个参茸附子之后,马上感觉到精力比较充沛,症状都消失了以后,但是吃多了以后慢慢的就感觉体弱。不是说调动真阳了,吃了体弱是因为吃了体强之后反而不知节制,这种耗散得更快了。
   
我以前看过的一个报道说:东北的参农的小孩从小吃人参,他们的发育就特别快,长得也特别胖,特别状实,一般等到二十岁以后,尤其是吃过那种砒霜喂过的那种参,这种小孩就会得各种病,一些大家想不到的一些病,比如说猝死啊,西医解剖一看,肾上腺已经非常肥大了,吃人参后肾上腺调动太过了,然后产生了这种猝死,全身的这个调整跟不上。这个中药呢要讲对症,什么叫对症呢,“观其脉证,知犯何逆”,就是气机各从以顺,就象我们一个单位一个国家一样,每个人都忠于自己的职守,你要是插手别人干的事情呢,能和别人产生矛盾,这就叫逆,而用药呢就是把这种逆气给收回来,这个逆气也是正气,比如他现在没有走正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所以中药呢人参也是一样,久病元气过于耗散,就要收敛一下,这是对症了,慢慢收敛完之后,饮食调养,慢慢的练,开始气功导引,然后逐渐摆脱这药,不是长吃的。
   
下面给大家讲几个方子吧。
   
第一个讲理中汤。其实伤寒论里没有理中汤这个名字,伤寒论里叫人参汤,人参汤就是理中汤,又叫理中丸,这个理中汤呢主要是斡旋中州的,中土是,人每天的脾胃嘛承受的这些五谷精微物质,饮食入胃游溢精气,脾气靠脾阳转枢上去,然后才能够脾气散精,然后肝气淫精,然后精气才能够舒达开去。
   
所以第一步是脾气升清的过程,阳气出动,而这个脾气这个升动要靠是一身的元阳。元阳之根呢,就是肾阳。这个理中汤呢,就是理中焦,它元阳不虚的情况下,主药君药是参术姜草,其实参术姜草这里面比较重要的药就是姜,姜、草,理中汤这方子如果没有参术,光有姜草的话,中土湿郁还是管用的,如果不用干姜,光用前两位,光用参术草,肯定会产生庸滞。
   
所以干姜在这里的作用就好象小柴胡汤里面的柴胡一样,它是起脾阳。白术呢,白术是运脾湿,白术这味药呢是比较滋润的,大家如果见过生白术的话,汁比较多的,有点粘腻,它可以养脾精,这个人参呢主要是敛五脏之气,所以说理中汤这味药呢,中土有湿气但是湿气没有庸滞住,如果中土湿气庸滞住的话,光用这几味药还不行,还要用砂仁半夏厚朴这些开破的东西辅助它,所以后代在理中汤的基础上产生很多加减法,但是总不离理中汤。
   
大家看这个伤寒论方子,不但要背方子看作用,还要看加减法,这个加减法呢,这个一方其实不是一方,其实是很多方,加减变化之后呢,发现很多方子都是相通的。比如柴胡汤,小柴胡汤可以配成大柴胡,小柴胡呢可以理解成半夏泻心汤,它就是进出加减变化成很多方子,它是相通的。你看这里面的理中腹痛,加人参四两,理中汤这个腹痛呢,为什么会腹痛呢,痛则不通,不通是什么不通?中焦斡旋,脾气升清,胃气降浊。脾气是靠什么升清的?是靠肝中阳气升清,腹痛肯定是木气郁扼,不管是寒气郁扼还是浊气郁扼,肯定是木气。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如果中州虚寒的话,如果有腹痛的话,加人参是为了补中焦脾气,为什么肝木会克伐脾土呢?内经里有一句话就是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肝气啊,中气虚的时候就克它中气,腹痛,当然这个腹痛是指肚脐以上的大腹。肾气虚的时候,它就克于下焦 ,会产生二便不利,小便淋漓,或者少腹痛小腹痛,这都是木气在作祟。如果是中下焦之气都顽足的呢,上焦肺气虚,什么叫肺气虚?肺气还是我上堂课我讲的观点,一听到肺你脑子里不要想到肺,而是收敛之气,叫肺气。什么叫心气,心气就是开散之气,什么叫肝气,就是升达之气,什么叫肾气,就是闭藏之气,肾气虚了,就是下元闭藏之气不足了。不要想到唉哟还有个肾阴肾阳。
   
近代中医学呢,从张景岳,张景岳这个人呢本来水平是很高的,但是他列出来很多呢足以让后人产生误解,再加上有一个程门雪,《医学心悟》,他们把很多观点都弄错了,把一个肾分成肾阴肾阳,把一个肝分成肝阴肝阳。这个内经里边根本不是这样讲的,内经里提到胃就是胃阳,提到脾就是脾阴,这是讲的形质,提到功用的时候就是脾阳,提到胃就是胃的通降作用。所以说呢,现在一提到肾就提出肾阴和肾阳,其实它既不懂肾阴也不懂肾阳。什么是肾阳,肾阳是水中之木气,寒水中一点真阳开发出来的,就是木气,什么是肾阴呢,肾阴就是金中一点真阴,就是肺金敛降了,这种阳中一点真阴下了,这就叫肾阴。现在大家搞得都好象肾阴肾阳都在里边在里面,六味地黄丸补肾阴,金匮肾气丸,八味地黄丸,就补肾阳,这已经闹得非常机械了。
   
这当然跟那个临床那个温补派,温补派很多理论就非常杂了,它的很多理论,说实在的,寒凉派攻下派,这些大家的理论还是比较精纯一些,比温补派要强。所以说脑子里不存在一丝一毫的疑惑,所有名词什么五脏,全都是取类比象,脑子里树立出怎么个现象,没有任何名相的组合,这是学中医的第一步。我当时上大学上到大三大四,感觉学不懂了,同学们都觉得还可以,按书上的解释什么的,我觉得很多问题你都得去搞明白。“太阳病,七八日,下后,”,首先什么叫太阳病,什么叫七八日,这个七八日就有点玄了,它是讲究这个行经的周期的。这个不讲。太阳病大家知道,太阳是寒水之经啊,太阳寒水之经为病,太阳寒水之经为什么为病啊?太阳寒水之经是怎么开化的,这条经是怎么走的,这个气是什么象,太阳经它病了,什么叫病,就是太阳经不能正常气化了。
   
什么叫“下”?一谈到伤寒说这个下后,其实这个下后也是有学问,我当时就莫名其妙,什么叫下啊?想了很长时间,才稍微想明白,你是怎么下的,你吃什么药产生下的,这个下是什么作用,这个药是什么作用产生下。这个下后产生五脏六腑六经气机的变化,它的变化在哪点?这个下后产生什么样的作用。这个脑子里得明白。还有这个汗后,你就感觉这个,本来是太阳病,这个下后怎么样干扰它了。这个汗后,你脑子里都得非常清楚。然后是下后出现什么什么症状。
   
所以学中医呢第一点要学会取类比象,不会取类比象你就不要学中医,学出来的不叫中医。当然还有两个因素,学会了取类比象之后,你还要合于法,然后按照这个五运六气的取象类比,然后再纳于病人的病情之中。取类比象是第一步,这一步不能够建立比较纯熟的话,这中医肯定学不好,因为过去古人都说老中医,现在老中医其实不行,现在老中医都是东抄点西抄点,学点秘方什么的,然后个人弄点经验。过去的老中医不一样,过去的老中医不断的取类比象,不断的摸索这个象,慢慢年纪大之后,就象刘渡舟,过去跟我们讲过课,他说:每当读起内经,“什么春三月所谓发陈……东方生木,木生风……”读完之后,唉呀这么晓畅这么贴切。你要问他怎么解释什么意思,他说没得解释。其实就是,你读完之后这个象建立起来之后,越读内经,越感觉到贴切,看病的时候你越来感觉到得心应手,然后慢慢的就会有神来之笔。所以这个一步一步的合于道,慢慢的就合于道了。
   
你把脑子里的固有的名相啊,慢慢的打破掉,就合乎于现象的这个变化。中医里面讲究这个象,这个象其实比较高明,这万事万物,它都是一象,它都是在象的不断变化当中,象都是虚假的,因为都是虚象,是暂时显现的,它过于之后就显现象的不断变化。
   
所以说呢,只有用这个象的道理来阐述这些东西,才能没有一丝一毫的这种滞涩。所有问题,一意贯之。孔子不是说嘛,吾道一意贯之。我的言辞思想,所有看病行为,全都一气呵成,全都统一起来,一脉相承,其实连一都没有,就是这样,全都融为一体。孔子他老人家是非常高明的。
   
四逆加人参汤,本来在亡阳的基础上,亡精血,精血有点脱失,所以加人参是固护中气,固护后天之本,后天是气血生化之源啊,人参是敛五脏精气回守。白虎加人参汤也一样,三阳气燥扰,造成脏经不得守,然后腑阳亢盛,这个是白虎加人参汤。
   
(下面是同学发言后老师的回答:)
   
这个谁说“大道不可言,只能用道来解释道”。呵呵。大道不是不可言,你懂了的话,你合乎道之后,你举手投足,你一言一语,自然中于道,你不懂的话,怎么说都背于道。过去我们古人用象,也是对事物理解的方法。观象取类的话,这是一种研究事物比较好的方法,在研究事物,内经里面就的是:“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智者呢,所有现象归结起来,看它们的共同点共同处,把它们串起来,整个归纳起来,然后呢,愚者察异,不同点在哪,把它们分门别类的分割开,这样呢就入海算沙,越算越烦。当然了,这种方法用在物质上,西方就是这种方法,用在物质上呢,它可以研究得非常精细,在物质文明上有很高的发展。但是思想是缓慢,慢慢的不知所终,自己不知道自己的根本在哪里。象我们东方文化呢,为什么我们东方文化多少千年来,火药什么的都造出来了,为什么物质文明发展的这么慢呢。就是因为我们不断的归纳,发现一点差别以后呢,马上回到根本。
   
这个孔子啊,历代易经学说,这套道统,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所以造成了在物质文明发展很不足,但是呢,在社会形态上,在文化思想上,是一种非常稳定的一种状态。虽然有外族侵入过来,虽然有改朝换代,但是它这种社会状态一直处在非常稳定的状态,然后国家社会道德也是有一定的规范,非常的和谐。象现在这个社会呢,很不好说了,人民的思想毫无指归。东方人有比原子弹厉害千万倍的东西,你看现在物质发展的现代社会,你不管武器发展多么发达,还是要人来应用,你应用不对了话,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而且研究这些科学的这些人呢,他们只能算是百工,他们是没有立场的,只是工具,所以毛泽东有一阵瞧不起知识分子,这是有道理的,知识分子研究各种知识,他们对于根本的心应之学呢,他是比较肤浅的。他们由于对某些问题比较专精 ,看问题又比较深刻一些,比较尖刻一些,然后自己的心态又没有达到很高的涵养,所以对国家啊,对政治啊,会产生很大的混乱。
   
你看我们中国,我们中国跟西方完全不一样,我们中国的那些市长啊省长啊,都不是西方那些参议员啊州长的,咱们中国向来都是父母官,他拥有人民心目中的地位啊,封疆大吏什么的,外国人呢,他看那些议员州长,这是政客,他们才是老百姓的一些工具。所以整个是倒过来的。
  
道,什么是道?万事万物、疾病发展有他的规律,万事万物都有它的发展规律。内经里说过:于万物浮沉于生长之门。你看每个事物的时候,你撇掉自己的立场,然后合乎他的这种立场,这种生长这种发展去理解,然后每件事物都一样,然后你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看自己的这种生长发展思想变化的状况,然后你才能比较客观的去了解。道,任何都是道,宇宙大千世界什么不是道呢?但真能体会到达到一种所谓的无我,你把个人的这种我戒我执抛开之后,你才能和同于大道,所以其实他是一个非常现实的东西,并不是虚玄的。
   
什么“道,天地之阴阳也。”这些不是你说的话,你说这些话一点用都没有,首先要明细阴阳,什么叫阴阳呢,这个阴阳跟道之间的关系,要讲阴阳的话,就要讲太极,把阴阳跟太极彻明了以后,然后我们谈和同于大道,其实这个问题是非常之深刻的。现在我跟大家讲课,大家听完了以后,脑子里不断在思想不断在动,然后还有一些游丝妄想自己没有觉察到的,这个是百千万种,纷纷杂杂,这个是不能谈阴阳了,里面那个是万物浮燥,谈到阴阳的时候,你脑子里能够作到清清明明,一起来一个念头,你能清清楚楚的看着自己的念头在起,这个时候你可以谈阴阳。根都静不下来,每天浮燥烦乱,然后谈阴阳谈道,没用。所以,你要放下,象一杯水啊,慢慢的放下,到了沉淀以后自然就静下来。要说这个话,就不好沟通了,就没法沟通了,你要是到状态了说出一句话,大家自然能沟通了。
   
这有什么话,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你应无所住你说出这句话,你已经住在那了,脑筋都焊在那了。
   
这个人参啊,生于北方,北方是寒水之性,人参其实是收敛之性,所以生在北方,我国东北方向,地气是偏厚的,“天不足西北,地不满东南”,固定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北方的地气比较厚的,东北方偏于阳的。
   
这个水啊,五行的问题啊,不要硬靠,你要是硬靠的话,什么问题都感觉虚得很。因为人参啊,所有药性有它的生长规律,有它的生长特性,因为每个人都不一样的啊,要建立这种生长规律这种物质基础上谈,如果单念一种,人参,性甘微寒,甘微寒的药其实很多,但是为什么人参这个药是这样子,别的药为什么又不一样呢,这里面它的角度其实还是很多的。

补中益气汤,治疗部分顽固性口疮,就是这个脾中阳气不升,脾不能升清则胃不能降浊,浊气不降。这个三阴经呢,是由足而上升,三阳经呢由头走足。由足走胸的三阴经呢,都是往上走,阴气呢由阴出阳,阳气呢由阳入阴。相反我们好发口疮啊,舌头肿啊,口疮舌头肿是什么?上七窍眼睛红啊什么的,七窍是什么?七窍是五脏之气外越于上,五脏之气藏不住,它不藏,不藏表现是什么呢?这边阳气生长不上去,那边该收藏收藏不了,浊气啊这些阴浊的营养物质敛不下去。当然了,这三阳气,三阳的经络由头走足肯定走不下去,它走不下去,头面产生了少阳眼睛红啊耳朵不舒服,阳明呢就口舌出现问题。

西洋参跟人参有什么区别?西洋参是偏寒的,西洋参有时候脾胃中焦,这人参有点偏阴,中土确实有寒湿的时候,只能用人参不能用西洋参。

脾和,口能知五味。脾中阳气不升了以后,首先第一点,不想吃饭,但能不能吃得下去就不一定。有人脾阳不升以后还能吃很好,因为什么?因为少阳阳明火不降,团聚在那里,消烁,糖尿病人就这样,糖尿病人脾阳不升,然后是二阳不降,二阳之为病,就气喘为消,你既要降它的二阳之气,又要抬它的脾,既要用温升的药又要用寒凉的药。

胃口不好呢,分两种,一种是不想吃,另一种是吃不下,想吃饭,哎,两口进去就顶了。

有一个非常有名的方子,柴胡桂枝干姜汤。我在诊室里经常用,这个方面以前三七生也经常用,而且三七生在这个方子上作了加减,就是柴胡桂枝干姜汤加附子,而我又在这基础上作加减,柴胡桂枝干姜汤加附子加人参,中焦脾虚的时候加人参,这个方子加减变化可以治非常多的疾病。柴胡桂枝干姜汤,桂枝干姜升达脾阳,柴胡天花粉黄苓降三阳,这个桂枝干姜升达脾阳有时候因为下元有寒湿所以脾阳不得升动,所以要加附子。柴胡桂枝干姜汤,上面有少阳火不降,为什么少阳火,少阳底面即是厥阴,少阳与厥阴相为表里,所以说呢,如果是少阳风火不是太炽盛的话,这个人没有明显的寒象,可以不加附子,如果中下焦有虚寒的话,一般把附子用上,因为什么?厥阴一上来以后少阳才会降啊,你厥阴不升以后,脾阳也不得升动,少阳也不得降。所以,仲景有代表的有乌梅丸,乌梅丸是治疗消渴的啊,病人又消瘦什么,还加附子还加桂枝,还加干姜细辛,这也都是为了脾阳在升动,厥阴一生了以后少阳才能降,但是里面肯定要有人参,乌梅丸里面肯定要有人参,不能斡旋中州不行,这个厥阴一升是升降的升,用那个升,是二阴交尽一阳初升的升,在这里和讲义有点不一样。

柴胡桂枝干姜汤为什么要加人参呢?“左脉浮弱,右脉亦弱“,这个胃口好的病人嘛,分两种,一种是确实胃口好,第二种老觉得饿,是不是啊?如果老觉得饿了,可能就是少阳不降了。你说哪个病人服下去全身难受坐卧不宁?就是说真正健康的病人是什么吧?见什么东西都想吃,胃口都比较好,是不是啊?你不吃的话,他没事。这种病态的少阳积火呢,他不行,他觉得饿,只要填点东西,尤其是面食油腻的那些东西,你要叫他吃点水果他就不吃,他就是为了少阳积火消烁,要用阴的东西把火气压一压,要真的胃口好的病人,真的胃口好的正常人,他可以吃点东西,胃口好,吃得少也无所谓。

“左撇子如何解释?”,呵呵,这个不好解释。一般人呢,左为阴右为阳,为什么呢?左边是阳气升动,它是三阴之气,由阴出阳,右边呢主气,内经里讲的左为阳右为阴,其实用处了以后,右为用,右为气啊,左为血,一般人的右手足有力,它这个全世界的人基本上都这样,再加上中国这个“天不足西北地不满东南”,它这个现象呢所以不明显,左撇子呢,它是一种后天一种变化,是一种逆象吧,这个不好解释,有这种左撇子的病人,他肯定有变化,等我回来再仔细想一想吧。

就象我们平常不是搭脉吗,切脉,有反关脉有内斜脉,其实都讲究,反关脉从什么地方反,一般从列缺反,从关部反,还有斜飞脉,这都不一样,这是什么回事呢,就是说手太阴肺经呢,手太阴肺经合于手阳明经,手太阴肺经是敛的,手阳明大肠经呢是升的,所以反关脉的人嘛,看左手看右手,如果右手的话,肺经之气敛降不足,他如果是左手呢,手太阴肺合于手阳明了,容易有燥气。还有一种呢是内斜脉,手太阴呢在关部向内斜,合于手厥阴心包经。这个左手合于手厥阴心包经的话,这个人天生就是说比较内向,容易琢磨事,老容易烦心。因为什么呢,因为这个手太阴脉气,老容易干扰心包经,这个心包经呢这个气机是升的,它升不上去,它就郁结

“素食跟肉食的问题啊”。古人有句话是讲:“食素者夭而慧”。吃素的人吧寿命短,但是他心态比较平静细腻,想问题比较有智慧。“食肉者勇而悍”,大家既然吃素的话,心态自然比较宁静柔和,如果你的心境特别浮燥的话,相火在那里扰动,这时候你光吃那个素呢,你没有这些适当的肉食物这些阴精的物质去转化,这个时候呢相火容易消烁,这个脏腑的经气会受到消烁,所以说人的寿命不足,吃肉多的人吧,相火比较旺,然后办事比较冲一些,所以“食肉者勇而悍”。

吃肉吃素的情况嘛,这要看自己的情况,你要是在家里没有事,就吃点素,你要是单位比较忙,要应对很多事情,你要思索这些,你要稍微吃点肉,但是你如果平常静坐啊你有一点功底的,你就可以吃素。

好,今天有点事,今晚就到这里,咱们下周再见吧。
 


 
 

行者老师讲《神农本草经》――2干姜与生姜

今天给大家讲的是本经里的干姜与生姜。先讲一下干姜。大家先看一下这个干姜,本经原文是这样的:干姜,味辛温,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癖下痢,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下气,通神明。生山谷。
    
我们来看这个干姜味辛温,干姜这味药呢,气是温的,味是辛,温呢,大家知道温是春气,温就有升发的这种特性,所以干姜可以升达肝脾阳气,干姜主要的性味是味辛温,它有一点微微的甘味,所以说讲干姜的时候讲归经,干姜入中土脾胃,味辛呢,味辛入肺,干姜又可以去肺中的寒饮。
    
主胸满客逆上气,一般的病为什么会胸满呢?三阴经是由足走胸,三阳经是由头走足,三阴经由足走胸呢是代表着下元肝脾阳气的升达由中土斡旋,而肝郁于肾中之元阳,而三阳经呢由头走足,三阳经阳气要下潜,首先关于肺胃,肺胃气降,再加上肾气的闭藏,这个胸满呢,清气不升则生飧泻,浊气如果不降在上则生滇胀,这个胸满是滇胀的一种,所以说呢胸满是三阳经潜降不利而导致的,三阳经是阳气啊,太少阳明,这个三阳经阳气不能潜降,首先第一点大家感觉到就是说上火,但是这个胸满呢是阴证居多,为什么这样呢,咱们人嘛,三阳经是经络,还带有个腑气,什么脏腑之气,脏腑之气呢,由于我们每天吃饭啊喝水啊,这水谷之气,都要靠三阳气的下潜,这个腑气的通行,然后才能通降。这个时候呢,腑中的水谷津液不能得降的话,这就导致,肺要逆了,水上高原,中土呢中焦湿满,这是中腑胀满,其实也是三阳经这个阳气不降,导致浊阴上逆的这种。
    
干姜这味药入肺气,主开,有开才能降,所以它降浊阴。胸满咳逆上气呢,是它斡旋中州,肝脾的阳气要温升了以后,肺胃这种浊阴才能降下来。这是中焦的一个象打水的辘轳一样旋转的过程。象一般,讲干姜就不能不讲人参了,咳嗽这个病,咳嗽分很多种,但是仲景用外感咳嗽内伤咳嗽用最多的就是干姜细辛五味子,这是它的一种加减法,为什么要加干姜细辛五味子呢,而且是以干姜为主呢,就是因为浊气不降,上壅于肺中,所以肺气满闷,肺气满,咳逆上气,导致这个咳嗽,要治这种现象呢,首先要降浊阴,温化脾阳。
    
大家知道,要降浊阴的话,干姜不如生姜,但是这个干姜既能斡旋中州又能温升脾阳,这是生姜所不具备的,所以选择的药物组合是干姜细辛五味子。至于生姜呢,生姜降浊阴下气通神明,这是它这味药的主要作用。生姜主要治这个呕逆啊腑气浊阴上犯,导致这种病症,所以用生姜。温中止血,出血的病症很多。郑寿全先生开创火神派的,治很多失血病人,用干姜,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尤其是现在很多慢性病,消化病出血、肝病导致的一系列吐血,这些都需要用温中止血的方法,为什么呢,大家都知道,血为营血,营血之中含藏的是阳气,肝阳,肝阳是易动,动而不居的。所以一般止血,通过温病学派沿袭下来就是说血宜静而不宜动,主张治疗出血,都是从清热凉血,然后略加以活血的药物,来进行治疗,而不知道真正出血是怎么回事,真正出血是浊阴上犯了以后,浊阴的淤破导致营血的郁阻,然后血错而不回,这种现象,所以干姜斡旋中州了以后,浊阴之气一敛,三阳之气自然就封固住,然后这种出血的情况得到很好的治疗。
    
这个汗出也一样。
   
逐风湿痹。大家看这个逐风湿痹,在治疗风寒湿痹的时候,近代的用药的治疗其实很少用到干姜的,但是呢,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它的根本是什么?首先是要有风邪,风邪是最基础的,然后于风邪然后寒湿几气杂合,但是呢,平常治病的关健点在于湿邪,没有湿邪的附着的话,其他几邪气不能够停滞,光是有风痹的话,它来去有个周期是很快的,来得快走的也快,热痹也一样,只有湿气凝滞住以后,它才会缠绵难愈,所以呢,治疗风寒湿痹的关健点在于开化中焦,中焦湿气得化,这种痹症自然而然根源上解决了,然后再用相对应的养血柔筋柔肝这类方法,这样治起来就会事半功倍了。
   
肠癖下痢,这个就不用说了,温升肝脾阳气,肠癖下痢是什么,这跟前面那个胸满咳逆上气是相对应的。内经上讲,清气在下,则生飧泻,浊阴在上,则生嗔胀。就都是因为中焦不得枢转,肝脾清阳不得上升,肺胃浊气不得下降。
   
生者尤良,大家看,这个生者尤良讲的不是生姜,讲的还是干姜。主要是对于生姜来说,炮制过了以后,它的作用跟一般生药材相比,生姜跟干姜相比,这两味药还不太一样,干姜主要讲的多年生的,多年生的母姜,生姜一般是新姜。
    
下面再讲这个生姜。把这两个大概讲一遍之后,再进行比较。生姜,气味辛微温,无毒,久服去臭气,下气,通神明。这个去臭气通神明道理跟干姜是一样的。生姜跟干姜的主要区别是,生姜的辛味比较足,缓和的温性不足,但是由于它是一年生的,所以它的气味辛味比较完整,用于开破解毒啊,去一些浊气,而生姜呢,是多年发过子姜了之后剩余的部分,它那个辛味已经走散了很多。辛以润之,大家都听人讲过唉呀药物辛燥,辛燥伤阴怎么的,那又为啥说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有时候肺气闭郁了之后,肺气不能通达皮毛,然后导致手足干燥这种症状,其实这个用干姜用生姜效果都比较好的,一般情况下从中焦开化时用干姜。辛以润之,辛以润之以后,肺为水之上源,肺气一旦一开了以后,这个肾气就有所闭藏,这个时候呢也可以由另外一方面滋养肾经,这就是辛以润之的概念。
    
微温。这个微温呢,温性如按气味来分的话,厥阴风木,可以单单是木气,微温呢,就是微微一点少火,大家知道有一个叫温胆汤,温胆汤用的是:二陈、竹茹、枳壳、生姜。而这个温胆汤里头,这个用量最大的是生姜,生姜用量是五两,是其他药的两倍。这个生姜是温胆汤的主药,如果没有这个生姜的话,谈不上温胆。胆呢,是甲木少阳之气,温温而升,就是温胆汤了,大家看这个方子,除了这个生姜之外,大部分都是平而偏凉的这些药物,这些药怎么能温胆呢。足少阳胆经由头走足,生姜能够降浊气,浊阴一降,然后手少阳三焦经阳气微微温升,这是这个方子的关健所在了,大家以后经常用这个温胆汤就会有体会了。经常用了生姜比较有特点的是真武汤,真武汤治疗水气上犯,土不制水,用生姜,土不制水这个水气从何而来,是从下元而患的,用生姜镇摄群阴之气,然后是导致这个腑中水谷的阴浊之气,整个得以清肃,这是生姜的作用,如果真的是下元水寒,寒水之气动了的话,就象那种四逆汤症,寒水之气太过,还是用四逆汤。
    
另外是吴茱萸汤。用的是吴茱萸人参大枣和生姜,这个吴茱萸汤里生姜的用量也是非常大的。吴茱萸汤的作用是什么,就是治疗三阴呕逆,三阴这种呕吐上逆和下利什么的,吴茱萸汤就是厥阴气不开了以后,三阴寒凝以下,导致了三阳不得降,所以头痛啊上焦的那个浊阴上犯啊,下焦又是纯寒的这种病人,用吴茱萸汤效果非常好。
    
下面再来看,干姜与生姜对比一下。为什么一些方子只能用干姜,有些方子只能用生姜呢,这个生姜的作用,偏于驱邪的作用比较明显一些,为什么驱邪呢,因为它辛散,它就动的作用太强,可以行经络腑中的这些浊阴积滞,而干姜呢比较柔缓一些,它可以温散寒湿,导致五脏经气缓缓收藏,五脏之气是藏精而起亟也,五脏藏五神,五种神气呢,精气闭藏了以后呢时而开发,这是脏。而腑气呢,腑气是通行的,受纳五谷然后进行运化通行,这是六腑的作用。人身就是这样,外而三阴三阳经络,内而五脏六腑,这个经络和脏腑是两个层次,一表一里的。我们用药也是一样,平常生病了以后,首先是外感六淫,天有六气,六气有所偏盛了以后,我们人也有所六气,这个六气呢,受外在六气的偏盛偏衰,产生相互感应,外在寒水之气盛了,感应我们内在的寒水之气,相对应的产生潮夕盈涨,出现很多的症状,这是六气相互感应。外感六淫呢,就是因为外在六气太过,然后导致体内六气也产生太过不足的现象。这六经发病呢,是一经一经传经的,因为六经之气如长江大河,如环无端,周而复始的,它不可能是有所停留的,只有病邪舍于脏腑,与内在脏腑机制有所连结的话,这个病程才会凝滞,然后导致一日二日,始终太阳证,始终是阳明证……
        
干姜这味药呢,本经里面讲的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癖下痢,生者尤良,大家既然学本经的话,首先一条,就是把原文要背会,原文背会了以后,从原文理解反复体会药的本义吧,你看现在干姜的作用,干姜的主要作用还有温脾胃的作用,中焦温脾胃呢,你看我们每天日进水谷,这水谷之气呢,靠什么温化的?这靠元阳,元阳升动,然后脾阳消磨水谷,然后是津液升化。这个时候呢,干姜恰恰可以佐助中焦脾胃湿气的运化。现代人由于饮食比较精美一些,营养物质比较高,精气比较厚重,再加上平常思虑过于繁重,三阳之气不容易潜纳于中土,导致中土无火,就不得温化,所以中土处于寒湿这种状况是非常多的,所以导致很多种疾病,首先上来必需温中土,不管他外表是血热还是其他这种燥症,先温中土,中土湿气一化的话,然后紧跟着不管是滋阴药凉血药,其他的药,然后侍机的才能够各从其性,如果中土湿气庸滞的话,吃多少药也没用,吃了药还是会庸滞中土,导致症状慢慢的加剧。
    
所以说滋阴药能用吗?你象很多药,熟地?当归?阿胶?首乌?这些滋腻厚重之品,大家学惯火神派的话,一用这些药就感觉,这些药有用吗?这些药真有用,这些药的基础就是说,中土得以运化的情况下,用这些药,它可以收敛脏腑的精气,敛降三阳的这种虚火,如果中土湿气不化的话,这些药进去之后更增加上下的隔阻,三阳之气的更不利于降,三阴之气更加凝滞。

干姜这个药的用处非常之大的,以前临床上遇到的干燥症啊干眼症啊,现在很多医生都喜欢从知柏地黄丸这个路子走,其实不见得,这些病人大都要从中焦温化走,就象树的蒸腾作用一样,没有给足够的阳光的话,你喝下去水都化不了,整个腠理津液不能开达,所以说需要干姜从中焦温化,温化了以后适当加上一些归芍生地这些滋润之品。象近代彭子益先生写的书里面说,他对姜桂的认识还是不足,他认为这两味药偏于燥烈,临床上用得少,其实不知道现代人的话,中焦寒湿的比比皆是,用姜桂的话是不厌其多,所以十个人里九个人适合用姜桂的,这是有道理的。

干姜有温煦中焦的作用,而生姜呢,生姜就不一样,象我们平常感冒喝一些姜糖水,生姜有发散的作用。生姜这种发散的作用就是说,在近代很多用来治疗水气病,水肿啊,痰饮,多加点生姜进行开散,这是为什么呢,这个饮食入胃游溢精气,转枢于脾上归于肺,这个饮食的精微散布是全身,它这叫精微,只要一有停滞就叫什么?叫湿。停滞得多了,稀的部分叫饮,浓稠的叫痰。这就是痰饮发生的一种原理,这个时候呢,所以治疗痰饮,痰饮的根本在于脾胃,脾胃不得运化了以后,导致肺胃之气有所淤滞。干姜呢是温化脾胃,(温化脾胃呢这个痰涎根本得以活源溯本的这种治疗),而生姜呢辛散,既然这个痰涎津液郁阻在脏腑的脉络之中了,就需要生姜这种药,既能温胃又能开散,所以说很多水气病要加生姜,不但是因为生姜温化,开散作用,开散了以后就通调水道,行水,利气,象那个肺气开散了以后,水道一行了,水气慢慢归于下元。这是辛以润之。

有的同学问,干姜能治痛风吗?痛风病人都是得在四肢未关节,小关节,关节属什么?凡是关节都属于肝肾,关节是骨啊,骨之缝,百脉溪谷,凡是筋骨的缝隙里面,这里面行的是什么?行的是寒水之精。少阴之地,百脉溪谷皆属于少阴。关节里头出现这种凝聚滞涩呢,第一点肯定是少阴之气闭藏太过不得开化,首先要从温化三阴着手,至于说干姜治痛风呢,咱们不这么讲,就是说痛风呢,也是有很多种情况的,光凭干姜一味药能不能治好,这很难说的。别人说少阴溪谷脉络里有滞涩了,有滞涩了很可能化热,不过要温的话,还要加通行的药物,加生姜,除了干姜还要用生姜,甚至用麻黄细辛这类药。

干姜和生姜是火神派常用药之一。一把姜桂附,赢得火神名。干姜呢,是应用最广泛的。除过现代人这个一般这个饮食厚味,然后精神不藏,导致中土容易湿化,除了这点以外。还有点就是,我们人既生在世的话,秉的是一股阳和之气,这股阳和之气是生生不已的,这是阳气的根本,所以说呢生命的消伐在于一层层的消剥,所以有七损八益之说,象一般的病症,尤其是现在很多病人,三阴病,三阴在下则为寒,三阳在上不降则为热,大部分病人是下寒上热、内寒外热这种现象。这个时候呢,很多流派很多医家呢,只看见了外热只看见了上热,而进行清热凉血,产生了这种温病学派的这种治疗,他们的治疗其实是非常错误的。很多种疾病通过简单的这种滋阴清热啊,益气养血啊,然后这种浮阳得以敛降,这种病得以一定的好转,但是脾阳只要一下陷了,这个病还会更深重,所以就是说现在火神派与温病派格格不入的根本点所在,只要明白这个道理来说,治病就可以说别具知也,这才是明白一点的好医生,如果临床上只追求疗效,这不是一个好医生。很多种情况,你暂时把病治好了,其实病情已经加重了,你不知道,这种例子大家如果细心观察的话是屡见不鲜的,你就象这种大病,糖尿病这个例子,从滋阴的角度来说,确实使得暂时很多症状都得到好转得到缓解,但是呢,这个滋阴只是一期之用,把这个升降调好了以后,紧跟着还得温升中下元,中下元如果不能温化的话,这个病还是不能根治,好转只是暂时的。很多人就不理解啊,就是在治疗过程中用了些温阳药,反复的用,总见有点效果但是效果又不明白,而且还会出现排病反应,吃一阶段药以后感觉不好,转而找别的大夫吃些滋阴清降的药,当然这个时候你吃一些滋阴清降的药,效果可能会非常好,因为象郑寿全先生所说的,没到收功的时候你收功,得到的只能是蝇头小利,暂时会感觉很好,以后会存在隐患,如果这个大夫不知道取得疗效是怎么回事,以为用药对症了,继续加大药量,这个时候这个病只会日见深重,很快会出现危症。

对于干生姜我先讲到这些,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提一下。

问:通神明怎么解?

答:什么叫神,心主神明,神明是绝对容不得一丝阴气的,我们平常呢浊阴上犯了以后总会感觉头脑昏沉,对事情反应特别迟钝,我们对事情的反应我们认识有时候就是说,你不需要去理解也不需要去加以分别认识,你只要看它一眼,很多事情就自然印在心里头,自然而然就会产生一些分别反应,这不是神的作用,如果三阳之气,内经里有句话就是:天明而日月不明。现在来解释这句话。什么叫天明而日月不明?天明就是三阳之气,阳气,三阳的阳气呢,至于上而不能降,这个时候叫天明,日月不明,日月是什么?日月是人体的根本,日行于天,这个比喻我们这个神明,心神。比喻我们的心神,只有浊阴,只有三阳的浊气降了以后,天空才一片清朗,而不会有任何焦灼燥热之象。所以说呢,生姜有下气通神明的作用。

很多病人就是,鼻炎,流涕,耳朵老感觉嗡嗡有点堵,眼睛模糊不清,嘴里有异味,这些,用生姜干姜都可以相互来治疗这些疾病。

问:炮姜跟干姜在用法上有什么区别?

答:干姜呢,它在临床上分炮姜、煨姜、姜炭这几种差别,煨姜呢,就是不用这种明火,只用这种小火慢慢的熏烤,这是煨姜,然后呢,炮姜的炮制比煨姜深一层,最深的是姜炭,姜炭已经烧灰成性,在临床上一般用这种煨姜,象有个方子叫逍遥丸,逍遥丸里用的就是煨姜,在治疗失血病人的过程中,一般用炮姜比较多一些,姜炭作用很微小,建议大家,姜炭其实没有什么作用,要用就用炮姜。为什么在临床上需要将姜炮、煨制呢,生姜这味药本身是辛温的,它辛温是走动的,在于很多病人呢,三阳本身不降,而这个脏精之气呢,本来就受到亏损,这时阴精不足,阳气容易浮动,但是中土又有湿气不化,在这种情况下呢,如果用姜桂附这些温燥的药,阳气肯定散而不收,阳气只要散而不收,阳气不能够闭藏的话,这个脏腑的虚寒还是不能温化,所以这个时候选择炮姜跟煨姜,少火生气,微微的,收敛浮火,一般这种病人体质较差,体质偏薄一点,精气亏损,形质也比较单簿比较瘦弱一些。

问:干姜跟生姜是怎么回事?

答:就是我们拿到的一般吃的姜是生姜,这个生姜是会发芽的,时间长了之后,深秋入冬之后,这个姜慢慢的就会发芽,放的时间长了,把这个芽切去,再种植以后,来年再长出来的这个姜又是一年的生姜,把这个去掉发芽部分的姜呢就是母姜,这个母姜呢就是干姜,而那个发过芽的那个芽长出来以后的就叫生姜,没发过芽的也叫生姜,我们用的这个干姜是发过芽以后留的,这个干姜呢第一年发过芽以后种生姜,它第二年保持好还会发芽,发过两次芽的这个姜,三年的这种姜,这种是比较道地比较好的干姜。

生姜治胃干姜治脾是比较笼统的说法,这种说法虽然有利于大家理解的,但是这个容易淆乱视听吧。你看生姜治胃,什么叫胃呢,为什么叫生姜治胃,这个光从字面来看意思比较笼统。干姜治脾,为什么说干姜治脾呢,因为这个干姜味道比较浑厚比较缓和一些,它偏于入脏气,然后升达肝脾之阳,所以它干姜治脾,而生姜气味比较发散比较开散一些,辛入肺胃啊,它可以辛降开散,它可以驱除浊阴,降腑中浊气,所以生姜治胃,它这个说有道理的,但是光从这个字面上的意思,容易教条。
      
问:晚上不宜吃姜吗?

答:这个人晚上呢,要看几点,一般到了晚上呢九点到十一点,这个时候是亥时,是阴气最隆盛的时候,阳气需要闭藏的时候,这个时候吃一些生姜呢,会发动阳气,可以说是往上调动,这个时候呢会使得阳气不容易敛降下来,不利于阳气合降,所以建议晚上少吃点姜,当然这相对于一般人来说的,但是相对于一些病人来说呢,某些病人本来寒湿之气重,到了晚上亥时之后寒湿之气更重,出现了一些比如胸闷,感觉到困乏,这些症状的,晚上吃一些干姜和生姜还是比较好的,这个因人而异。

问:冬天可以吃姜吗?

答:冬天可以吃生姜,但是不能多吃,还是少吃吧,冬主闭藏,吃生姜也是不对的,过到头古人不是说吗冬吃萝卜夏吃姜,冬天呢这个六经之气以闭藏为主,脏腑之气都是以收藏,阳气收藏在内的话容易导致一些淤滞,而这个吃萝卜呢,可以利于腑气的开通,有利于排除浊气,所以冬天这个萝卜比生姜好得多,生姜这个开散作用比较强,适合布散六经,表一层,又加上夏天呢内在水湿之气比较强,生姜这种温散力比较强,温中化湿。

今天讲干姜,既然讲干姜,大家要把本经的条文背会,只有背会了以后,才能有临证上不断的体会,不断的有所提高,如果不然的话,今天东学一点明天西学一点,这是没有根本,不知道从哪一点根本点为你的基础。

大家再看看吧.干姜,味辛温,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癖下痢,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下气,通神明。生山谷。这个要反复的背的。

这个去臭气是去什么气啊?肺胃之气不降,会有各种气味从口中鼻中出,这是因为三阳之气不能潜降,上交君火不足,所以浊阴上现。干姜斡旋中州,这是一味大将,当然了,很多病光干姜一味不行,要姜附同用。

最常见的胸满闷是心脏病,心脏疾患导致的胸满闷是最常见的,而这种病人呢在临床上是不是经常用干姜呢,这个是不一定的,因为干姜治疗的这个胸满闷跟我们平常遇到的那种血脉淤阻造成的恰恰是两回事。干姜治疗的胸满闷,是因为中州湿气不化,然后是腑中浊气上逆,阳明浊气上逆导致的,干姜生姜治疗的胸满是因为阳明之气上逆为主。我们平常胸满闷,冠心病经常见的那种,是少阳之气上逆,这两者是有很大差别的,它往往是满闷心悸心慌,胸胁连胀。这个胸满呢,要分开看,知道它是肺胃之中的,津液转枢不利,导致的这种痰饮阻塞,胸满咳逆上气。

湿中止血。临床上见到出血病人是很多的,但是没有人敢用干姜,你要是没胆量用干姜的话,你哪怕用炮姜也非常管用的。
出汗。生姜有辛味嘛,本身就入中州,宣五谷味,开发五谷津液,自然就会出汗的。
逐风湿痹,肠癖下痢。肠癖下痢,肝脾阳气不升陷于下,清阳在下则生飧泄,拉肚子。逐风湿痹主要温化中焦湿邪,风寒湿着而为痹主要是由湿邪,没有湿邪它停不下来。
     
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生者,说明它的辛温的力量足一些,煨炮的差一些。
     
更年期潮热怕冷的可不可以吃当归生姜羊肉汤?不好说,吃当归生姜羊肉汤可能会更加上火了,因为更年期就是人到达五十岁左右之后,五六十岁之后,元气逐渐衰弱了。内经里讲的:女子五七,阳明脉衰于上,面始焦发始坠。女子三十五岁以后,面色开始焦黄,慢慢开始掉头发,面色为什么焦黄呢,阳明脉衰于上,什么叫阳明脉衰于上?这个一身的阳气弱了以后,三阴三阳之气也会不足,尤其是阳明经气不足,阳明行于面颊,阳明经气不足了以后,是什么现象呢?阳明气想下来没劲下来,它停在上面,它行的是燥金之气,所以脸色焦黄、干燥,按我们通俗的说法是不水灵了,这人老了,这个时候恰恰是阳明气虚了,而现在人们常常是怎么治的呢?看到上面燥热就是清热去滋阴降火,生怕她活得时间太长了,而不能从根本本源去温化,温养脾肾这是一个大法。你看平常又怕冷,为什么怕冷呢?这阳明之气在上面,它本来应该气纳丹田,阳气归纳于肾中,纳入丹田之里头,然后下元寒水之气才能得到阳气的温化,才能寒水在下,它这个病人上焦外在是热,里边阳气又非常不足所以寒,所以说更年期经常潮热的这种病人,应该先吃点姜附,把下元温化一下,然后在姜附的基础上再吃一些羊肉什么的。我怕你用当归生姜羊肉汤用生姜的量足不足,如果足的话还是管用的,适当放点附子也可以,这个当归羊肉呢滋养经血的,配在一起还可以。
      
老年人是很容易上火的,很容易形成上火下寒的这种情况。近代温病学派呢都是从上焦滋阴降火,这是一个大流派了,这二三百年来都是害人不浅的。
      
大家把这点搞明白之后呢,就不会受温病学派啊火神派啊,无聊的争论了。
      
所以说我们平常讲养生,怎么样养生,长生久视,回光返照,就是要把这衰竭于上的阳气潜纳回去,再灌溉肾中,养肾,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生生不已,才能延缓衰老,才能达到长生不老了。至于说道家仙家服食的那些东西,在初级的层面上大多数还是温阳药,砒霜啊,钟乳石啊,这些东西都是阳经大热的东西,比附子的热性有过之而不无及,它的这种温阳的性格象散尽身体的这种浊阴,把阴气慢慢的破散开来,然后呢把虚阳敛回来。
      
问:晚上吃了附子理中丸睡不着
      
答:就看你的体质了,每个人体质不一样,不好解释,晚上为什么会睡着呢,是阳入于阴,阳气为什么不入阴呢,有很多种情况,是阻在少阴经这一块不是卡在阳明这一块了。

问:阳明之气不足了以后导致这种面焦衰老怎么治?

答:温阳啊,温中下元阳,四逆汤!但是这个也不是太管用的,为什么?因为对于我们平常人来说,每天要应付外在的事情很多,生活节奏快,情绪也比较紧张,三阳之气容易浮动在外,好不容易在晚上呢该收藏了又熬夜,又潜藏不下去,所以呢这个时候如果用四逆汤,用什么温阳的药,把阳气一旦温上去了,阳气足了,能下来了,但是你又不给它机会下来,所以更加导致脱发啊面色焦黄的这些,象诊室里很多病人,吃了温阳药后,精神了体力也好了,掉发多了,这个不好办了,他平常不能达到这个静养,你这时候一温阳,阳气足了以后,也容易导致脱发失眠这些,遇到这种病人呢要边温边降,在温阳的时候也要有敛降,这个也是没办法的,所以有时候治病也是很无奈的。

问:冬天怕冷能用四逆汤吗?

答:不一定。这个四逆呢,你看是虚而逆呢,这个营血不能够温煦四肢呢,它这个营血是闭阻在里面呢,还是因为营血虚寒不能达四未呢,他如果是血淤啊或者肝气容易郁滞在里面的,以淤为主的话,你就不能用四逆汤,用四逆汤肯定会出现一些火逆的症状。如果纯悴是三阴虚寒的话,那四逆汤用下去肯定会其效如神。

干姜治疗的胸满闷啊,是因为肺气,肺胃之气浊气不降啊,而那些心血管疾病的跟这种是不一样的,因为它的肺胃不降是因为太阴寒湿不化之后阳明的这种寒湿浊气也不降,病在阳明,不管是用生姜还是干姜呢,他都是脾胃的浊气,而象那种冠心病呢,很大的程度是关于少阳之火上逆,这是两者有所差别的。

问:干姜跟砂仁的区别

答:干姜跟砂仁的区别很大啊,干姜甘温啊,入中焦。砂仁辛燥,燥烈一些,砂仁的辛味就是说辛散达到了一定的程度,中医上讲究,大辛则大开啊,阳极而生阴,砂仁这种辛散呢已经象附子一样了,已经可以闭藏阳气了,所以入脾肾两经,可以封藏阳气。关于这个肾阳亏虚的一些病,砂仁可以封藏中下元阳。

问:冠心病跟心包经有关吗?

答:首先这个冠心病是西医的名词,跟中医不好对应的。心包经主要是什么?足厥阴肝经由足走胸,主升,手厥阴心包经由胸走手,主降。平常我们很多人胸烦满闷。这种心中烦郁不舒,无由苦恼的,很多跟心包经有关,因为心包相火不得潜降。大家可以看看我们脉象,我们脉呢,一般讲的是手太阴肺脉,关前九寸关后一寸,定的是我们现在的寸口脉,而关前的丸寸脉呢,有很多人都不是沿着手太阴肺经走,而是内斜于手厥阴心包经,所谓的内斜脉,现在人内斜脉比较多,就是说足厥阴肝经呢升动不利,无力,导致手厥阴心包经呢,潜降也无力。所以手厥阴心包经相火郁于上,手太阴肺脉不能直上,所以内干于手厥阴心包经。这种情况很常见。

我们讲的心包经跟冠心病是否有联系呢?这个不好说。冠心病是病在血脉,血脉内部有淤阻的话,你看炙甘草汤是从阴分入手……地中胶黄,生地阿胶,由阴分缓缓去化它,然后加上清酒七升。

下次讲桂枝,顺便把咳喘讲一下。大家不是讲吗?外科不治癣,内科不治喘。其实喘症没什么不好治的,只是因为温病学派兴盛,以前温补派的乱用,导致医法不明,导致喘症没办法治。其实用经方来治是非常好治的。

问:小孩适合每天早上喝生姜水吗?

答:肯定不适合。这个生姜水姜糖水呢,要根据每个人的体质适当用一用,即使是他中上焦有寒湿的,也只是暂时用一用,这个生姜的气味比较发散,再加上小孩子的元阳之气比较浑圆,但是这个阴精的形质又不足,老喝这种生姜这种燥烈东西很容易消伐的。

问:什么情况下会发生早博?

答:发生早博的原因有很多。平常我们中医讲的早博是什么呢,结、促、代、微、涩脉都会发生脉博的这种间歇,根据不同的脉象来分析出现不同种的疾病。这个要分门别类的讲。

问:寒湿病人脾虚可以用干姜吗?

答:糖尿病病人,干姜是味好药。脾虚不一定要用干姜,脾虚有参芪术草,都可以用,为什么偏偏用干姜呢,很多糖尿病人脾虚的其实是阴虚火重,可以适当加点炮姜,不一定要用干姜,因为他中焦没有湿,中焦脾胃都已经从燥化了,用干姜继续燥热不太合适。但是现在很多糖尿病人中土从湿化,所以还是要用干姜的,究竟要不要用干姜,要看中土是从燥化还是从湿化,从燥化就用白术了,白术可以治脾经的,参芪就少用了,用点白术,山药,然后用点归、芍养养肝血。

问:如果阴虚火旺的病人按照实火误用了苦寒药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答:不一定。你要看你怎么用苦寒药了。阴虚火旺的病人中土是从燥化的,你用知柏地黄丸效果会非常好的,用完后短时间内症状会很快的改善,火气归元了,就看阴虚火旺的病人中土从湿化,中土恰恰却是还是一片寒湿的,这时你用苦寒药要非常注意,即使你用点知柏的话,中焦也得用点干姜、茯苓。

问:如果让小孩子戴着这种干姜肉桂的布兜,每天喝生姜水。

答:这个要看小孩的体质了,如果这个小孩一生下来就是寒湿的体质,确实是可以戴一阵子。但是你说如果一个普通的孩子就么用的话,不是好事情。现在生活节奏比较快,小孩子接触东西也比较多,你用这个干姜生姜肉桂这些东西,就容易导致扰动他脏腑的经气,偏于动的一面。这个人啊,还是需要静养的。很多人身体不好,但是他活了很长时间,但是有些人精神特别好身体好,却活了时间短。就是一个过于好动,一个虽然体质差,有寒湿,偏于敛藏的这两种现象。

今天就讲到这里,下周见。



 
 

行者老师讲《神农本草经》――3桂枝


大家把书翻开,今天讲神农本草经的桂枝,顺便把常见病咳喘的治疗关键要点给大家讲一下。

神农本草经中有两种:一种叫菌桂,一种叫牡桂。牡桂就是今天讲的桂枝,菌桂是现在的肉桂。这种分法是有的医家这么讲的,今天沿用这种分法。
牡桂,味辛温,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久服通神,轻身,不老,生山谷。
桂枝这味药非常重要。桂枝味辛温,味温禀足厥阴之气,微微温升,开散,可以条达阳气。在黄元御的整个书中,桂枝的用法可以说达到一个顶峰。象仲景桂枝汤,大家觉得是太阳病的神方,是总方。其实不然,桂枝汤,第一走太阳病。第二太阴病,太阳底面即是太阴。因为桂枝汤是从中焦开达上去的。第三是厥阴,与其说桂枝汤是太阳方,不如说桂枝汤是厥阴方。桂枝汤主要是从厥阴开达到太阳。桂枝加附子汤就是少阴方。桂枝汤本身就调和厥阴。既然牵扯到厥阴,厥阴与少阳相表里。很多病有少阳症状,实际是厥阴不升导致少阳火逆。而用桂枝汤升达厥阴之气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大家看桂枝汤方:白芍,本经苦平,久嚼略带酸味。跟桂枝一发一收,一个是降少阳,一个是升厥阴。所以桂枝这味药定位就定在这儿:升达厥阴风木之气。
牡桂味辛温,主上气咳逆。为什么会上气咳逆?中焦犹如橐龠一般,又犹如绞水的辘轳。清气不升导致浊气不降,上气上逆,这一点比较关键。先从脏腑讲,左路肝脾要温升,右路肺胃要敛降。而六经中,左路三阴升达,右路三阳敛降。三阴升达化为阳气,三阳敛降收藏化为阴精,这是升降的过程。为什么会结气、喉痹?三阴之气升不上去,就会产生结气。三阳之气降不下来。阴阳抟结,就会导致上焦有喉痹。其实大家如果看伤寒论厥阴篇的话就会发现喉痹是典型的厥阴病。吐吸也是息不归根的现象。利关节,关节是什么?百脉溪谷关节皆属于少阴、厥阴之底。厥阴主筋骨;少阴主髓,骨髓、关节,通俗讲,就像现在所讲的关节之间的关节腔、关节液等等,还有人体内粘稠的体液都属于少阴的范畴。补中益气,这个非常普通。什么叫补中?中焦之气,就是厥阴之气升达了,肝脾之气升达以后,然后精才能化为气,这就是补中益气。很多药里面都有补中益气,但补中益气的角度不一样。久服通神,讲的是阳气上升的一个过程。轻身不老,很多药都有这个作用。温升阳气上升的很多药,象菖蒲、桂枝,一些助阳气条达上升的药,都有久服通神、轻身不老的效果。这是五脏精气充盈,然后精化为气达到的现象轻身不老、通神。
再回到第一点,主上气咳逆。大家记得前面讲过干姜也主咳逆上气,桂枝主咳逆上气与干姜有相似之处,作用机理都是一样的,一个升清,一个降浊。基本作用机理一样,但又是有分别的。桂枝是散厥阴的寒气,而干姜是散太阴的寒气。按陈修园所讲,太阴、厥阴正好形成一个复卦,正好是土木相合的一个状态。肝脾阳气能够升达,浊阴之气就能够敛降。下面结气喉痹也是一样的。吐息,什么叫吐息?呼出去的气吸不回来。很多医家解释说吐息是该吸进去的气吸不进去,其实是一种短气的现象。至于很多现代教科书上,一讲到桂枝,主要两条:第一桂枝能平冲降逆。桂枝为什么能够平冲降逆呢?冲气由何而来?冲气都是厥阴寒郁在下,少阳气相火上逆导致的。凡所冲气,都是底下浊阴在作怪。但冲气又不一样,有时候不光少阳可以冲,结合着阳明也冲气,三阳都可以往上逆气。但原因在于三阴之气郁结在下,三阳之气不但回不来,而且迫于上。主上气咳逆,这点偏于厥阴经。一些人左部肝郁,肝气郁结在左部,导致很多咳嗽,这时候可以用桂枝。而中焦虚寒导致的咳嗽、痰多,干姜必须用上,干姜化中焦太阴湿气。桂枝升达厥阴经的阴气,厥阴一上升了以后,就会由沉寒化为少阳之生生不已的生气。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提。
就桂枝而言,是体现黄元御真正水平的精华所在。你看凡是古人,包括历代很多经方派,他们对桂枝的应用,一部分人用的比较少,一部分人用的比较死板,用桂枝必须桂枝汤,桂枝汤加减,柴胡桂枝汤系列等等,或者桂枝附子汤,但没有象黄元御用的这么活。黄元御一味桂枝就代替厥阴,而伤寒论历代沿袭到今,关于厥阴篇的论述始终参差不齐,很多人认为厥阴篇是伪篇,也有很多人认为厥阴篇错简了,次序打乱了,没有办法读,总归对厥阴篇的解释都不是很透彻。直到黄元御从四象枢土的角度解释、然后又从人身体阳气生生不已的角度把厥阴篇讲得非常透彻。大家看黄元御的书,如果对厥阴篇没有理解的话,可以说对黄元御的书没有理解。一旦对厥阴篇理解的话,对伤寒六经整个都会贯穿起来。
问:市场上的桂枝有皮?
答:没关系。不会影响它的使用。因为我们现在用的桂枝都不是桂枝尖,所以有皮没皮无所谓。我记得是黄煌先生讲得,分什么桂枝体质、黄芪体质,这就不好说了。因为这是他的一家之言,这种分法我不太赞同。如果把人分成桂枝体质、黄芪体质,这么多药你都分一下,这是舍本逐末的一种办法。关键是要大家搞清楚六经的变化、阴阳出入。
问:伤寒论说: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承气入胃,阴盛则亡?
答:这个没什么解释的。桂枝汤本身是宣达阳气的,如果本来阳气就特别盛的话,再用桂枝汤的温散,阴气很容易就消亡了,而且如果一旦阴气消散的话,治疗起来非常困难。承气入胃,阴盛则亡,这都没什么说的。毙、亡,说的都是在外感伤寒重症的时候,用错药产生的效果。象平常人,尤其现代人,禀赋都比较弱,气也比较弱。多少克桂枝下去,想叫他不行、想叫他出问题也不太容易。倒是承气入胃会导致很多人腹痛、腹泻。
关于我讲的厥阴病的桂枝,因为我不知道大家理解到什么程度了,所以没有办法继续讲下去。我这么泛泛讲,你们如果听不懂,你们还会徒添一些知见。象桂枝体质什么的,我认为都是破词,根本没必要用。关键是理解六经气化是怎么回事,这个了解了,伤寒论的精髓就算是了解了,下面只剩实践了。整个内经讲得就是阴阳的变化,你把阴阳之气变化了,然后日思夜想,仔细揣摩真实了,医学就学到了。不但医学学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不敢说学透彻了,起码达到一个比较高的水平了。当然桂枝啊药啊这些乱七八糟的这些,都是用阴阳的观念去理会。
伤寒论讲得是六经气化,而六经气化的关键就在于厥阴经,伤寒六经排列的次序是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这是六经变化的次第。这个次第是怎么来的呢?郑寿全先生曾经讲过,说为什么叫伤寒论呢?就是人最表一层是太阳,伤及太阳寒水之气,就叫伤寒。他从这点阐释可以说也是有道理的。但这是不是伤寒论的原意呢?这个就不得而知了。但是总归一条,太阳不但是一身之表,太阳还是总统六经的。为什么?因为六经之气在人身来说都属于表。人身外而经络,经络之气是六经之气;内而脏腑,脏腑之气变化。太阳一经之气就总统营卫,所以太阳总统六经。从太阳一经变化就可以有六经的治法,但是如果学透的话,你说厥阴、少阴哪一经都可以总统六经,这都是一样的。人从太阴病、然后从太阳、然后次第往后,一直到最里面的厥阴,是不是?由表及里,这种气脉表里对应,人体是这样,跟外在的六气也是一样的。
天行六气,地布五行。天气的变化也是分五运六气。六气的变化是怎么变化的?内经里面讲得有,好像是气交变大论。天行客气,什么叫客气?对于我们人身来说,人身的六气是本气,外行的叫客气。如果讲五运六气,以天为本的话,那也有本气,也有客气。天行客气的运行次第跟人身六经传化的次第正好相反。先是厥阴,然后少阴,然后太阴,然后少阳,这个是怎么回事?这个次第反映的阴阳生化的次第。厥阴是最里一层,又叫一阴。少阴又叫二阴,太阴叫三阴。阴气升满了以后,由里而外,然后化为阳气,然后少阳、阳明、太阳,这是天行客气生化的次第,是由阴出阳生长变化的一个次第。而人感应客气以后,与人的次第正好是倒过来的。伤寒六经曾经讲过,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这有个传经的次第,这个次第存在不存在呢?这个次第是存在的。这个次第怎么存在需要大家真正练功或者真正对病人详查细微以后可以查到蛛丝马迹。但现在我只是从理论上给大家讲一下。就像一个平静的湖水一样,虽然表面上平静,但内在的水流也是在缓缓流动的,只是我们看不见,觉得它好像是平静的似的。这时候我们扔下去一块石头会怎么样?波纹就泛起来了,是不是?正好跟内在的波产生了一种相互的影响。扔下去一块石头,波就一波一波往远处散开,这就像人外感风寒的现象。外感风寒,天有寒气,天的寒气一盛了以后,首先人体三阴气不容易开化了,而人体太阳之气为什么叫太阳寒水之精?它是最里一层由阴出阳的,出到最表层由阳入阴,阳气一收藏就是寒水之象。这就是外而太阳,内而少阴,至阴之地,所以分为伤寒和中风两种。中风是什么?中风是厥阴之气不得舒达,导致中了太阳表一层产生的这种病。伤寒是什么?伤寒是少阴底面一层,少阴不得开化。这两种病与其说伤在表,还与内在的二阴还是有关系的。象伤寒病、早伤寒病适合加附子。大家看很多火神派的案例、验案就知道了。早期伤寒象用麻黄汤,体质弱的人加附子会好的很快,如果体质强盛的那就不说了,其实加了附子也没有太大关系,因为附子这味药是开散的,即使有火热也不会郁结住。
就我刚才对大家讲的这些,然后大家简单地提一下,看有什么问题。
问:为什么桂枝是太阳神方?
答:从阴阳六气的顺接,正好厥阴跟太阳是顺接的,桂枝汤升达了厥阴之气,太阳才能开化。关于六经表里、次第,大家要进行仔细琢磨,学问都在这里面,这要是琢磨透了,伤寒论也就算学通了,古往今来能看通的人估计也是屈指可数的。伤寒六经并不像我们普通理解的这样,好像表里一层一层的,伤寒六经之间的传行次第变化需要真正体会,它是多维的,并不像简单的平面的或者像立体那样能够阐述出来的,这需要大量实践和身心体会领悟出来的。
问:什么情况下不能用桂枝?
答:看病不要讲做什么情况下不能用什么,讲的就是什么情况下用什么,抛去用的就是不能用的。就像刚才讲的桂枝,有是症则用是药,有是症则用是方,这个都是对应的,息息相应的。没有在什么情况下不能用什么,不能用什么这都是后话了,用得多了看谁出现了常见错误指一下,这个都没必要讲。会的人只讲什么情况下用什么,就像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一样,能开的是这么多,剩下的肯定就不能用了,是不是?有的用了有害,有的用了无益也无害,是不是?没用。
问:药物作用于人体的次第?
答:药物作用于人体的次第这个话题有点大。药物作用于人体是怎么作用的呢?首先饮食入胃,药气也得入胃,然后中焦胃气宣达也要个过程,考虑到中焦胃气为本,胃气有无,有没有力,是不是?中焦胃气足的话,药物就能够到达病所;中焦胃气不足的话,你象有的药偏性太盛,就会伤中焦胃中的和气,这时候药物作用不但发挥不出来,还会产生一些不好的反应。首先中焦胃气非常重要,然后根据咱们神农本草经开始讲的,药吃了以后分时辰,每个时辰药物所走的位置、作用的部位还是有些许差别的。举个简单的例子,就像《十药神书》中所写的,肺结核病人必须晚上临睡觉服药,喝完药马上就睡觉,人卧寐则肺窍开,人晚上睡觉的时候肺窍才能打开,这时候药气才能够入深一层的脏器,所以一般病人不好治,跟没掌握到这个方法也有关系。刚才讲的这个药物入胃的传行过程,味重的会入脏腑,气盛的会散于经络之中,这个也有一个清浊升降的过程。要治肾病的话,必须药味厚重、组方单一的药。举个例子四逆汤,主少阴经,这时候需要用大药,附子、干姜需要用的量都比较大。相反,上焦如羽,非轻莫举,要治肺病,要治上焦病的话,就可以用的方药比较多一些,用个七八味、十来味,但是过了十来味,太多的药,这就杂了。这时候药物的剂量都比较小,轻轻上浮,这是温病学派的长处。然后药气的作用再分药的剂型,汤以荡之,汤药这个药剂是比较迅速的,在人体内药气的传化过程是比较快的。丸以缓之,丸药呢,就相对比较缓慢,作用就比较持久,就能够培元补虚。象一些虚证的病人,得用丸药,要不然都是从气分、腑器涤荡走了,就不能缓缓收敛藏精,达到这种作用。所以补虚丸药多一些,攻邪汤药多一些。还有散以散之,就是说有些邪气瘀结的,急用的话用一些散剂。
问:三焦辩证?
答:没什么三焦辩证,不用三焦辩证,三焦辩证是温病学派治疗疾病经常用的。其实人身体三焦就是一焦,强分开了以后就不太好。
问:一个外感病,从恶寒发热到咽痛不恶寒咳嗽,然后咳痰。
答:你讲的这个病例这是怎么回事呢?首先第一点,外感病,为什么恶寒发热?因为先是伤及太阳经,太阳寒水之气不化了,肯定恶寒,有恶寒是太阳病的明显标志。第二,为什么会发热呢?厥阴营气开达不起来,所以会发热。一般有发热就要考虑到,有表症的话就要用桂枝,没表症光发热的话?(此处听不清楚)。
为什么会咽痛呢?咽痛是个比较讲究的词,阳明病可以咽痛,三阴病都可以咽痛,要看清楚是不是纯粹的阳症还是纯粹的三阴症,不过现在大部分人都是三阴症:太阴咽干,少阴咽痛,发展到厥阴喉痹。象现在很多病人扁桃体肿大,就是个三阴症,三阴症还是以厥阴为主。看到扁桃体肿大这种慢性病,首先可以直接从三阴入手,不用考虑表症。不恶寒再到咳嗽,也有个讲究,不恶寒可能是误治了,再到咳嗽。不恶寒,第一个中间吃的饮食不注意的话,太阴脾湿开化不了了,虽然太阳寒水之气开化了,太阴中焦很多人用的是温病学派的治法,一下子把太阳经的逆气,太阳经是怎么出来的?太阳经是从胸中开达的。胸中阳明之气又是从哪来的?胸中阳明之气是从中土开化来的。所以现在很多人治感冒用凉药,也能治好。为什么?一下把逆气打到太阴那儿去了,所以产生太阴脾肺的咳嗽、咳痰,其实是个由阳入阴的过程,这样治下去人的体质会弱一些,然后虽然咳嗽咳痰,但经过一系列变化、肺气开化,过一阵也会好。但这阵子你要再用寒凉药的话,他还是不会好,会咳嗽咳痰很长时间,这是第一点。第二点,可能感冒期间饮食不对,饮食油腻了,脾气散精的时候,有些瘀浊转输到肺里边了。肺气开化不足,就会肺中脉络有瘀滞,就会导致咳嗽。内经里有一句话,叫做太阳不得引精,大家可能听过这句话,什么叫太阳不得引精?精从哪儿来?精从中焦来,经过阳明到达肺中要布散出去。肺气布散不了,太阳不得引精,是不是?三到七日就该不行了,为什么?都憋到肺里面了。所以说,感冒咳嗽后期有时候瘀滞,有时候三天或七天开始咳嗽,咳出一些粘稠的痰,这是太阳得以引精了,肺气宣散把这些瘀滞咳出去了。
既然讲到这里,就顺便把咳喘给大家讲一下。古人云:内科不治喘。其实,一本伤寒论专门治喘的。什么治不了喘?慢性哮喘是很简单的事情。为什么治不了呢?没有抓到这个病的关键。就我今天讲的这个桂枝的用法,知道了培土生金,不知道升达肝脾之气,不知道升达厥阴之气,要么是一堆止咳平喘药的堆砌,要么清降肺气,把中土脾胃又伤了。反反复复都是这些药,吃了好一点又坏一点,时间长了以后,倒是越吃越虚,这种病人屡见不鲜。首先,一谈到咳喘,第一点饮食油腻,第二个,是吃什么营养好的东西,你吃的营养越好,精气越稠重,散到肺气里面,肺气宣散不出去,都是更大的问题。首先,要清淡饮食,饮食要吃个六七成饱就行了,精气要平和。第二个,绝对不能吃水果,水果是寒凉的东西。这两点记住了以后,然后从中焦缓缓开化脾胃之气。
今天我讲的是六经,刚才你说的桂枝开厥阴至太阳,是否可以理解为肝气到肺?肝气到肺这个是脏腑问题,今天讲得是六气变化。人身有六经病,有脏腑病,一般的杂病都牵扯到脏腑,就是说外而六经有问题,内而脏腑有瘀滞。六经脏腑连接在一块,所以一得病了以后就显示出是阳明病,阳明病怎么不传了?然后始终是阳明病或者始终是太阴病?因为脏腑里有积聚了,脏腑表里内外相互感应,所以老显示是这一经的问题,瘀气逆滞在这一经。其实观察的话,这一经的病也在变化,随着七日来复症状也有变化。过几天好一点,过几天又不好。所以有的人吃几剂药,不好还重了。换了一个大夫,那个大夫开的药也不怎么的,又吃了三剂,又好了,好多了。其实这个就是所谓的治病头治病尾。人身本气变化有过程,你看病人要能够把这个过程了解清楚的话,你就知道前面三剂是不为过的,后面三剂也不见得有效,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不能以成败、不能以有效没效论医理、论方子的好坏,大家一定要以审慎的态度来看待问题。如果是以效果、成败来看待问题的话,这是非常鲁莽的。
既然疾病六经传行有次第七日来复,五脏传行也有次第它是五天一个次第。六经与五脏合起来,一阴一阳就是六十天一个次第。如果谈到这里边转化次第问题,这就比较深刻了,这一点我也没有好好研究过,只是通过自己的学问推知到有这么个变化,等具体研究透彻了大家再来讨论一下。
首先,咳喘有急性期的,是不是?有很多慢性到急性发作,急性发作过去很多经方大家认为小青龙汤总赅一切咳喘之症,无论外感内伤。当然这个说得有点面太大了,不过你要能理解小青龙汤的这个法的话,很多咳喘无论急性慢性只要是初期发作的时候,小青龙汤以及后期持续反复一直没有得到正治都可以用小青龙加附子。等小青龙把上焦胸肺部的为什么叫小青龙呢?大青龙是汗不得出,是不是?大青龙是一种恶寒、汗出,外在寒气比较重的一种重症。大青龙开周天之云雨,用的麻黄六两,按现在来说至少是十八克,寒气闭郁比较厉害,外寒内热都比较炽盛大青龙汤。小青龙汤行沟渠溢满,就是沟渠里的涓涓细流,就把肺中胸中的痰饮条达开。小青龙专去肺中的寒痰、痰饮,把这个涤荡开了以后,然后言归正传,就得温升肝脾。至于怎么温升肝脾,怎么用,大家可以到黄元御书里面好好参详参详。我要给个方子的话,大家可能得少为足,反而不利于你们学习。关于咳喘大家有没有什么疑问,可以讲一下。
问:有人说苓桂术甘汤中桂是肉桂?
答:伤寒论里头用的药应该说都是桂枝。桂枝跟肉桂作用有非常大的区别:桂枝是枝节,可以走百脉枝节,可以走关节;肉桂气是特别香窜的,可以破一切阴邪隔阻,那时候用肉桂比较好。
问:五脏皆令人咳,但是不是所有的咳嗽都有胸中痰多水饮呢?
答:肯定是的,要不然为什么会咳嗽?肺气为什么会逆?就算没有痰阻,也有逆气,有逆气的话,你想肺是什么?肺是干什么用的?肺是通调水道的,散布一身的精液的。肺气只要一有逆阻,肯定就有痰多、水饮什么的。
我刚才说得是内经里的一段话,叫做太阳引精。我这里面不能说话,可能说的是论坛时间还不够,不能够发言。引精的精是哪个精呢?对,太阳引精,精是什么精?是精微之气,是由中土开化、肺气布散的精微之气,是荣卫之气。这个卫气慓疾滑利,直接走行于脉外。营气呢,分为两种,一种精专者入于脏腑的,还有一种是入于六经的,所以分为两途。
问:咳嗽可以先治标后治本?
答:哪有标?哪有本?治病必求其本。没有什么标本了。治病必求其本。在这里解释一下内经中说的几句话。治病必求其本,然后有几种病可以治标,小大不利治其标,就是大小便不通的时候,腹满者治其标,这三种情况。但是呢,这点还是过去古人片面的:你要不治其本,怎么能治好腹满呢?大便不通了,你不知道他的本,你怎么治疗标啊?所以治病必求其本,不得本的话,也不得治标。就跟过去古人说的,不能观全局者不可治一隅,没有这种全局纵观的角度,你想独守一隅,把这问题的表面现象治好,那是不可能的,只会表面被掩盖。
问:什么叫干咳?
答:中焦有从湿化,有从燥化。无论从湿化从燥化都一样,肺里面肯定有痰气的瘀阻,只是没有咳出来,非得拿眼睛看到才知道是真的,这叫相信眼睛不相信脑子。人就是这样,很多时候,很容易被自己眼睛骗过去。
:咳喘有时与肾不纳气有关?
答:肾不纳气这都是后来的了。经常咳喘,肺不能敛的话,肾到哪儿纳气去?肺为水之上源。所以脑子里不要有这么多名词。哎呀,肾不纳气了,需要补肾了,什么补肾?哪有补肾的药?所有药里头不要想这个补肾、那个补肺、又补心,如果脑子里形成这么多观念来说,这个人学中医已经废了。就是说脑子里不要有一丝一毫的观念,所有东西的所以然是什么,全都得化掉。要不然的话,这一大堆知见。中医到今天为什么这么没落呢?很多人学的时候,历代名医辈出,每个人一个说法,弄得流派这么多,一个个争长论短,根本就不知道本源是什么问题。
中医是要好好学的,要学习必须要真正精思,以一个审慎的、端正的态度来学习。过去古人讲,学习首先要什么?并不是你找个好老师,而是端正你的学习态度,这个是最关键的。你的学习态度不端正,注定你学不好,就算张仲景来教你都教不好,就是这样。
象我学习也没有老师,不过是跟大家接触接触,然后自己不断地对很多问题不断思索,然后结合一些书慢慢看,自己有点体会。所以,对于经典、对于很多问题,首先不要盲目否定。首先要怀疑,怀疑为什么是这样?得靠自己来思索。古人提出来尊师重道,首重师道。
我看网站之中很多人在回一个帖子在批判三七生的一些方症的议论以及三七生的一些病例。三七生在中医这方面是很有悟性的,他理解的一些东西可以说是很多大家都达不到的。论坛上很多人从他那儿学了东西以后没有整个理解透,然后转过头来批判他,这个做人的态度就非常值得考虑了。如果是这样的话,论坛以后就没有人给你们讲东西了,是不是?三七生为什么走?刘文澄为什么走?对不对?刘文澄讲一堂课收几百块钱,有人就不满意了。要叫刘文澄说,他这点东西几百块钱是贱卖了。你听不懂的话,分文不取,就怕你听不懂又交了钱,然后还说学了他的东西,去糟蹋这些学问。论坛就是这样,现在中医论坛可以说良莠不齐吧,没有一个学术气氛。咱们论坛学术气氛就不行,为什么?真正有知识的、大家在一块喜欢钻研中医的人不能够受到一定的保护,变成了针对的言论自由。什么叫言论自由?言论自由就得象台湾议会那样搞得大家互相对骂?你说那种结果能要吗?论坛既然要讨论问题,有时候就必须得分一个高下尊卑,必须要有一定次序、一定原则。如果大家谁都来讲什么东西,拿个秘方都可以招摇撞骗。我们是传承中医的,我们不在乎他有什么秘方,他就算可以把艾滋病治好,有什么秘方我们也不需要,是不是?我们不是来治病的,我们是来传承中医医道的。所以,我今天来给大家讲这些,做学问、学中医,大家一定要以一种虔诚的心态来学,要没有这种心态来学的话,难!是不是?中医要抬高到一定位置上。就讲这么多吧。
问:请谈谈您当时学中医的情况?
答:每个人学中医都有每个人的经历,大家有时候没什么法可以借鉴的,不太一样。尤其我这种学中医的方法,我觉得你们更没有什么借鉴。说实话,我学中医的时间并不太多,各种经典当时看得也不算透,但是偶尔、只是很少的时间隔上几天会对有些中医问题进行思索一下。只要以前看过一眼的东西,看过的经典,思索的时候能够恍然有所理解。如果讲从我这儿有什么借鉴的话,那就是大家有个勤学的态度,再加上我所具备的对阴阳的理解,就可以成为一代名医,就可以超越近几百年所有的医生。
第一点,中医是一门内证的学问。什么叫内证?你是以直心来做人。什么叫直心?就是无论说话、做事都是以坦直的胸怀、坦直的态度来应对,这时候你的思维也会比较坦荡、直率,你脑袋里的杂念就会相应沉淀下来。这时候你来思索事物变化,也就会跟事物越来越契合。因为人的脑子想控制想停停不下来,总是杂思妄想,浮想联翩,一个念头接一个念头,想静也静不下来。初步做到直心以后,就相对应容易集中了,不论你打坐、入静,你能够集中起来了。先直心,完了以后进行一些静坐,深深地把这些问题研究研究。象我当时也就偶尔打打坐吧,慢慢地脑子里就比较静了。然后通过学习一些佛法跟自己的一些修证,慢慢地就能够领会到人念头的出入,这个比较重要,这个没有实际的功夫你是达不到的。你自己念头起落能观察到,念头起落如电光火石一般,可以说千万分之一秒都不足以形容它,就是一闪而过,只有人在极静的状态下能体会到人下意识那个念头的出入。如果能对这个状态有所领悟的话,你就能够知道世间事物无外乎一来一往。就跟念头一样,念头一动的话,就跟闪电一样,一来一回就过去了。因为你要动念的话,绝对是一来一回。不是说天下之事,无有一来而不返者?这都是从实际功夫境界中领悟出来的话,这不是凭着脑袋智慧想出来的。
然后咱们再说阴阳,什么叫阴阳?事物一动则有阴阳,没有动的话就是太极。首先分辨动与不动在于自己的一心,观察自己的一心的心念是怎么动的?就是差别念你去强分别什么,念头要动了。你要在原来祥和的状态下心静的时候强加了一个自己的观念,是不是?看见一朵花,很漂亮,自己心态非常好。你突然间觉得,呀,真漂亮。你觉得漂亮就是动了一念了。很漂亮,但你不动分别这个念头,就是这个。
问:无极是不动吧?
答:什么叫动与不动?动与不动都是相对而言的。我现在用的这个动是相对于一念、分别念来讲。我给大家讲一下当初是怎么作意、怎么明白的。首先是不起分别念,不起善念,也不起恶念,以平常心对事,什么以平常心?历经世事,司空见惯以后,见到有些人做恶事,你也不大以为忤,也就觉得不就那样嘛,他们做的这事也有他们的环境。有人做了善事,你也就随喜随喜,如此而已。所谓分别念,你要强加的念头、不去主动去分别他,这个是怎么练的?当然这也是密宗的方法,不过我没看到密宗的书,然后自己随便胡练的。首先练没有分别念,自己在观心的同时,你见到好的东西,你见到鲜花,也不会觉得清新,或虽然觉得清新舒展,你也不会去脑子里强加一个念头:好啊,坏啊。你去了厕所,见到这些污秽、苍蝇,见到恶心的东西,你也不产生厌恶的心理,虽然你也感觉到不舒服。这是初步,你慢慢训练自己,身体的感官不能影响你的心理变化。这时候就像庄子所说的,南郭子綦隐机而坐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这种齐物的境界、观念。这是第一步初步的观行达到境界。达到了以后,下面还有很多,就需要每个人分别对待,看每个人怎么入手。根据达到的这种程度,然后怎么相机深一步,这就需要因人而异了。能够达到我刚才说的这种状态的话,这时候你的人生境界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千古而下,惟一人而已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真正是天地辽阔。有了这种思想境界,你就会觉得你真正把握住生命的真谛了,真正认识到事物的本源了。你有这种想法了,还不对,为什么?因为让你去说、去透彻地解答出来,你还解答不出来,这还是非常大的问题。这种问题只是相似的,所以下面还有很多问题。在这种状态下,一念不生全体现,你不去生分别念头的时候,你对周围的事物分别得恰恰是最细微的,因为你没有带任何有色眼镜,没有带任何强加的任何观念,你去觉察到万事万物以本来面貌呈现出来。如如不动,了了分明,这个词已经很陌生了,好像十几年前经常听说。有了这种心态、有了这种心境,需要长期观心、长期观想慢慢打造的。但第一步这种功夫就不好做,大家谁要能有所突破的话,那时候再来学医、听我讲课、听我的这些医论,自然就会感到比较亲切了。如若不然,就像彭子益,他学黄元御先生的书,理解的都是医术,讲的理论还差不多,大家看不出来有什么不一样的,一看他用药就都知道了,深一层的东西根本没有理解到。黄元御先生讲究的四象枢土的深一层的底蕴就是火神派的这种元阳、一元真气的运行,这两个是可以合在一起的。如果你学了他的东西,不能跟郑寿全的东西合在一起,那是有问题的。
要谈到阴阳,我觉得我还不够资格来讲,我只是有了一点领悟吧。中医咱们过去中国古人讲,真正通晓阴阳的人,可以变化山河大地,象道家的奇门遁术,周围的物景皆可以随心应用产生变化,至于产生一些特异功能,也是自然而然的。我只是对太极有一点理解,然后根据自己念头的起落,对阴阳有了自己初步的理解吧。什么叫阳?从大的方面来说,就是一股业识之流。咱们人类生生不已,辗转轮回,靠的是什么?靠的是一股业力,佛教叫做业力,是不是?咱们叫做生命之流,这种源源不息的这种动力,这是咱们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因为咱们是欲界众生,它是一股爱欲之流,是一股欲望。这种欲望驱使对人身体是一种动力。欲望炽盛的时候,人身体相对应的会比较好,精神气色都会比较好,但有个前提,他的身体跟他这股炽盛的欲念要相合。如果欲念太强、身体弱的话,承受不了也衰老得快;如果欲望淡泊的话,这个人平常会显得不精神,好像身体老比较弱。但通过真正地锻炼,真正修炼,然后才能达到比较好的状态。所以有些人会说,有些学佛的人身体为什么这么弱呢?这是有关系的。这股业识之流,这股莫名其妙的动力,是咱们的生命之源,这就是阳主动,这就是元阳。这股元阳一动则有一来一回,为什么叫一来一回呢?你站在一个什么角度来看他?它一动则有一收一发。心脏怎么动的?可不是一盈一缩嘛,盈就是阳,缩就是阴。阴阳俱使动,所以这就分出阴阳了。就像太极一样,太极是动了以后,然后才能有阴阳,一动则判阴阳,这是相对应的。明白这一点以后,你再去体会。我这是把理论给你们讲一讲,你们可能也能大概听明白,但是肯定印象不深刻。第二点呢,自己也没有体会,必须自己在临症上、自己的观行慢慢体会。体会多了以后,什么叫真阳、真阴,自己脑子里观念才会牢固。这时候就算张仲景蹦出来对你说什么是阴、什么是阳,你照样一脚把他踹开。因为你自己对阴阳已经有了最直观的认识、最直观的理解,发自身心有这种体会了,这就叫不一之见。象郑寿全先生在他的前言里写道,这个问题思之日久,什么问题?就是阴阳的问题啊、六经的问题啊。朝也想,日也揣摩,每天对自己的悟境进行揣摩,然后对自己内心进行观察,不断想,朝也想,夜也想,然后慢慢就得出来了。为什么说你们要想得出来难呢?举个(用功的)程度吧,你们白天考虑的问题,你们白天对阴阳思索的问题,你们晚上做梦梦到过没有?你们如果白天想了,晚上马上做梦梦到,甚至晚上做梦也在思索问题,甚至你想不通的问题你晚上做梦想通了。白天想不通的问题晚上做梦有人告诉你是怎么回事了。然后你白天一想就是这么回事,但是你在不断思索,这种现象是经常存在的。以这种现象来考察你是不是全身心投入了。我在学校学习的那段时间,白天想什么,晚上做梦就梦到什么,梦到跟人在谈什么,梦到自己在琢磨什么。想不通的问题晚上做梦跟人谈,有人告诉我是怎么回事。当然这不是别人告诉我,是我自己脑子里想出来、琢磨出来是怎么回事。自己去体会,如剥丝抽茧那样,一点一点把自己脑子里的这些知见剥掉,这就是我自己学习的过程。没有老师,没有名家。有什么刘渡舟,我也看不上他们。
当然就纯中医医术来说,我医术还是比较肤浅的,但我对医学医道的理解还是有一定深度的。如果把真正的医学医术圆融起来再加以学习的话,几百年来,近千年来吧,很多医家写的书都可以不要看了,他们那些书只会乱后人眼目,直接就看伤寒论,直接看神农本草经,然后从内经、六经、阴阳贯穿下来,然后看郑寿全先生的书,甚至他们书中的很多观点、名相都要一一破开,如果还留有他们的痕迹,这也不行。
现在讲到,既然领会到阴阳升降了,然后配合六经的变化。六经的变化,三七生原来写了一个阴阳开阖枢,是不是?那是三七自己对阴阳六经变化的一个认识理解吧,自己的一个领悟。是否正确?是否能够很圆融地解答这个问题呢?这个需要大家去领悟。大家不要去照搬他那个理解,你要照搬他那个理解的话,也会有很多障碍的。还是从我说的这个阴阳的角度不断深入、不断透彻,然后一阴一阳,如果按照黄元御的解法,黄元御的解法是什么?阴阳枢四象,四象枢土这是五行,中间土气枢转,这是五行。六经就是另外一个观念了。人生天地间,是生于天地气交之中的。天气降,地气升。人生天地间,就是三才。三才各有阴阳,就化为六道。六气的变化跟黄元御先生的四象枢土是两套体系、两种思维方式,大家不要拿黄元御的那个套,需要单独去领会它,从天地乾坤立极的角度来考虑。至于有了什么体会以后,大家再结合伤寒论来讨论讨论,现在讲也只是结合自己的一些理解,大家没什么体会的话到时候听了也是白听。有什么问题大家可以再提一下讨论一下。
问:请讲一下中气的问题。
答:既然前面谈到阴阳了,我就用我所理解的方法来讲一下什么叫中气。有阴阳则有中,相对于一个问题来说,一元真气一动则判阴阳,因为一气一动则分向背,它动呢就有方向,既然有离一些东西近的,就有朝一些东西渐渐远离,这样远近高下就产生出来了。光谈这一动,还是太极。但是缠着一动的变化,就产生了阴阳。动就有向有背,你怎么看向背呢?是因为你站在一个中间的角度来评判它们的,是不是?天为尊,地为卑。天为高,地为下,是不是?你人在其中,这就叫中气。三才天地人,人为中。再根据向背,向就是阳,你离那边近。把向的部分、升的部分分为两段,就会产生木火。把那背离的部分产生两段,就会产生两象两种现象,就是两种方位吧,就会产生金水。中间你这个观察的角度来说,这就是中气。它们再有动、向背的话,都不离中。为什么不离中呢?因为观察的角度啊,它们要跑出你的视野范围呢,跑出你这个力的范围呢,这就过了。过了就会产生什么?阴阳要离决。所以整个中气是什么意思?中气就是你这一动整个力的上下出入,整个就叫中气。所以中气是把元气这一动从里面抽出来就叫中气,所有一动的中间这个基础就是中气。中气讲的也是元气,不要讲脾胃功能,是吧?脾胃只是后天的一象,谈中气、元气的时候先不要谈这些脏象,把中气理解好了以后再谈。
给你们简单举个例子,我们大家有钱的时候要花钱,是不是?我们既然花钱了肯定有钱吧?有钱就能花钱。我们一个月多少工资呢,一个月两千块钱工资。收入两千,花出去两千,是不是?如果花的少呢,就会积攒下元气。而对于你整个人来说,比如固定资产多少多少,流动资金多少多少,你这个流动资金就是中气。流动资金你只有五万,突然花出去六万,那就多了,你中气肯定推不动了,是不是?这时候就要调动元气,从元气里面要提取,这就是非常之举,就要超负荷了。但超负荷了是因为你还有资粮,所以你还可以调取。但你存钱老调老调调到一定程度,用激素、用温阳行气的药用多了以后,没有存款或存款见底了,这时候就该麻烦了,这病就不好治了。所以先按照这个初步理解理解,初步理解再归于象中,然后再去理解这个元气,再去理解这个中气,这个大家听明白了吗?人身体生生不已的元阳之气要一动就是厥阴,就是由阴出阳这一刹那这是最关键的。如果要没有厥阴这一点开发之气出来,你就是一片死阴,人生气就要灭绝。内经里讲过一句话叫做:一息不转则针机穷,元气转而不回,回而不转,讲得就是这一点厥阴之气,这一点要不能生发上来,就没有治疗的机会了,用针用药已经没有下手的地方了。
:中医如何学好呢?从何处下手呢?
答:我还是讲那句话---以前有个人叫古龙吧,写过武打小说---“天下没有干不好的事情,只要你想干好就能干好,就看你有多大决心、多大毅力。
一息不转则针机穷的针是针灸的针,过去内经经常是针刺。
中医的着手,刚才讲的是你有多大决心了,你有多大决心、多大志向,你就有多大水平。当然了,我们既然要学医了,就得从根本入手。就像过去武打小说中说的,练武功就一定要学玄门正宗,你一定要跟一个高明的师父来学。你学中医就一定要从黄帝内经、伤寒论开始学,不要跟三脚猫师父或者现在一些师父,他自己本来就看不好多少病,是不是?跟他学,学完了以后,一肚子他的东西,还不如他。陈修园说过:群言淆乱衷于圣,就是大家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各种派别纷杂淆乱的时候衷于圣,你就得从医圣、从经典的角度去入手去理解,因为大家再怎么争论都是从经典中理解出来的。
当然也有人能看病、能治好一个病,但不从经典着手、不从经典中来,他也否认经典,这种人也存在。他的治病也有他的道理,但不入正途,是不是?这种你也就不用管它了。你可以把经典学好了以后再去参详、再去理解,更加开拓自己的眼界。你不要一开始就因为他而否认经典。
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问一下,还有几分钟。学医就是这样,你看你们问的问题,没有一个象样点的问题。问出去一个好点、难点的问题,我也好给你们解释啊。要不然,我看你们问的这些问题,总觉得好像没在学医似的,只是业余来听听课。以这种方法来听讲课,想要受益,比较困难。还有人问相火不藏的问题,我就不想讲了,因为这个问题我已经讲过很多次了,只是你没有仔细去听。
不要说悟性,这个悟性,什么叫悟性?只要你肯学就有悟性,悟性是体悟,不是去盲目地外在地追求。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吧,讲完也就算今天讲课的结束吧。是一个学佛的故事。当年雍正皇帝也讲过这个故事。有一个人诚信观世音菩萨,一心向道,每天就念观世音、观世音……,然后如此辍行不断,一步一头,拜到了五台山。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走一步,磕一个头,观世音菩萨……”。半年有余,快到一年了,还没到地方。有一天走到山腰,观世音菩萨就感念他的真诚了,就现前了,问他你既然这么真诚,你就问问题吧。你对于学佛有什么问题,尽管说,我来解答你。这个人是真正一心向道、一心学佛,一心想见到观世音,等到观世音真正现前的时候,他脑子里就突然一片空白:自己学佛这么长时间,有很多问题,但当他一见到观世音,这些问题突然就都没有了,就感到什么问题都想不起来了,脑子一片空白。过了好一会,他突然由身心内部踊跃,产生一个奇思怪想,连自己都想不到,就问观世音:我每天拜佛,我们凡人每天学佛、拜佛,您是观世音,您已经成佛了,您拜不拜佛呢?看,这个问题问的多好!是不是?这个问题就象有人问:你怎么学的?你现在还在干吗?是不是?就得要这么问。然后观世音一听他这个问题就回到:我还拜佛。这人一听当时就有点傻了,您还拜佛?紧跟着就问第二句:您拜哪尊佛?你还在不在学医?你怎么学?你还在跟谁学?是不是?观世音菩萨回到:我拜的是观世音。这个人听到这个故事就言下顿悟,怎么顿悟?你还在不在学中医?你在学什么?你不是学的内经,你不是学的伤寒论,你是学的你自己,你是不断用你的内心去领悟内经、领悟伤寒论。你每天在这思维,每天在这观心,看看你的内心是怎么样理解的。每天去反思,每天去反问你自己:到底什么是六经?什么是阴阳?阴阳如何转化?六经是如何气化、如何运行的?张仲景说它是这么回事,那为什么是这么回事?是不是?为什么?每天一天到晚都在问这个为什么?问自己啊。哪有老师给你问?老师顶多给你句话。到底是怎么回事?你不是求的这句话,你求的是真正能够看见,真正能够心里彻明了解到就是这么回事。哪怕张仲景过来了,你也不会有丝毫怀疑。所以学医就是这样。
好了,今天就到这儿吧。这周讲完桂枝、咳喘的问题。我讲课的药物的排列,黄元御书里面第一个温阳的方子是天魂汤,我就按照天魂汤这个次第给大家讲解。
下周讲附子。
 


 
 
 

行者老师讲《神农本草经》――4附子


今天给大家讲的是《神农本草经》的附子,“附子,味辛温,主中风,恶风洗洗,出汗,除寒湿痹,咳逆上气,破积聚,寒热。”(铁牛注:老师在讲座念的上面的文字应该是“乌头”的内容,而不是附子。不知是否有误。附子在《本经》里的药性记录是:“附子,味辛温,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破徵(病字头)坚、积聚血瘕,寒湿委(加足旁)辟(加足底),拘挛膝痛不能行步。”)(查中医古籍出版之本经如铁牛言)


大家先把附子《本经》的原文看一下。

今天给大家讲的是附子这味药,附子呢是一味常用药,历代名医对这个药都有很多论述,我们今天讲的附子呢,附子对现代人的体质来说是作用尤其重要。因为什么呢,现代人的饮食条件比过去好得多,饮食这种精微摄入多了之后,这个人体的形质就丰盛一些,再加上由于生活不规律呢,形盛而气弱。这时候用附子这大辛大温这种药呢,更能够练形化气,有这方面的帮助..

附子这味药呢,味辛温,是至辛至温,是大辛大温的一味药,大辛呢,辛以润之,辛是打开的,开到极点,有大封大固的作用,所以内经里讲辛以润之,开以则能合。温呢,大温。附子这味药是大辛大温结合一体以后,所以就是说开极而能合,所以很多病亡阳厥脱的话,就是以附子为主药。

大家看本经原文,“主风寒咳逆邪气”,风寒咳逆,为什么会咳逆?咳逆一般是指的浊阴之气上犯,这个主治的咳逆之气跟桂枝跟干姜是有所不同的,它们这个风寒邪气上逆,这个附子主要讲的是中下元阳,干姜主要讲的中阳,而桂枝主咳逆上气主要讲的是厥阴肝经。
“温中”就不讲了,附子本身是大辛大温,具有温中化湿的作用,

“金疮,破徵(病字头)坚、积聚血瘕。”大辛大温开破,但是这个徵(病字头)坚、积聚是阴结,徵(病字头)坚、积聚分几种啊?一种是气结,一种是血结,附子偏破的是血的凝滞,为什么?血的凝滞的话,是因阳气不得发阴寒凝滞,导致的这种淤滞,还有一种的气结,气结因为三阳经气不能和降,淤滞住。导致这种气结,这种阴气敛降导致的这种积聚。

“寒湿委(加足旁)辟(加足底),拘挛膝痛不能行步。”主要讲的是,在下之经脉不得荣养,为什么经脉不得荣养?阳气者刚者养身,柔则养筋。阳气不能输达于四肢,就会导致少阴经的这个经气不能温养,所以会产生这个筋骨方面的问题。

大家看本经原文就是这样,但是呢我们今天讲附子呢,主要是,因为这里大部分人对郑寿全先生的几本著作的学习,对附子的应用是相当广泛的,孙思邈先生讲过“附子为百药之长”。既然说它是百药之长,意思就是说,附子这味药并不是因为它有毒,附子这味药品性还是很中正淳和的,就是说虽然有偏性,偏性也有一股至中至正的和气,就好象五虎将一样,虽偏而不失其正。

讲了这个附子的应用,就不能不讲讲人身体的一元真气的运行。附子这味药为什么用途这么广呢?就是因为我们人的日常生活,无外乎是元阳的一盈一缩一收一发,而元阳的升动呢,是基于全身的这个精气的基础上的发动,这叫“用”,这个“用”是什么,“用”就是练精化气的过程,精足了以后,精化气才能产生诸多的功用,人这个精神啊体力啊各方面才能够充沛,附子大辛大温呢,恰恰能够练精化气,能够在这方面阻住人体的精化气的过程,不是一般其他药能代替的。但是它既然是炼精化气的东西,长期用了以后,人体本身元精必然亏耗,这是自然的,所以附子这味药呢,大量用的话不能久用,久用的话,形质必然慢慢的亏乏下来。

什么人可以大量的用这个温阳药,什么人可以久服,就是说清心寡欲,恬淡自守的这种人,这种人五脏之气能够安藏,附子激发了以后,然后练精化气,然后所谓的这种气呢,产生诸多的功用,这就是练气化神,神气散出去了,神气要收藏起来。一般人这个气呢,只往外发而不能收,这导致过于用的话,体质会越来越差。这就是道家常说的是,长生久视,回光返照,张果老倒骑驴,意思就是说,我们平常用心呢不应该老出去,而应该把眼光往回照一下,意思就是说把这个神思收敛回来,神思收敛回来了,这是一个就是说精神能不能够敛藏于脏腑,这恰恰是我们平常敛精固气非常关健的这种,一般人不行,一般人用这些参茸附子啊这些药,用多了以后,五脏精气必致亏损。

现在网上有很多伤精的患者,大家都说伤精的患者不好治,就是说治好的不多,有没有治好的?有治好的。应该治好的人也不在少数,但是为什么大多数的人都很难治愈呢,应该和他平常的养生非常有关系的,他平常神这种情志处在这种涣散浮散的状态,你如果注意一下他的相火的话,他的相火不能归位,自然而然的话,这个神气就流散掉,只能说不断的激发,不断的用药不断的补的话,而且还会越补越虚。所以很多人自己埋怨用药不对啊,药不好啊,其实他没有找出原因,原因就在他自己。

我为什么在网上叫大家练“栽接续命法”,练栽接续命法就是要把神气收敛回来。通过这个练习,很多人会说,这种练功方法为什么只收不发呢,只往下降不往上升呢,这个是有它原因所在的,现在的人就是说把精气敛藏了以后,精气足了以后,自然会发出来,很多人练过了以后都会有比较明显的效果,如果能敛藏起来的话,栽接续命法只要练上一星期就会有非常明显的效果。

但是这第二步又是比较难办了,精气敛藏了以后,如何练精化气,这个需要有很好的意志力,通过不断的坚持锻炼,然后练动功,这才有很好的效果,但是这是初步的,栽接续命法主要是对应情志精气虚弱的人,或者是辅助于练习,所以如果再有伤精的患者问,怎么治不好啊?本来这个病就是治不好,为什么,不从他的日常生活,不从他的身心状况下手的话,光从药物治疗,只会越治越差。

这个附子这味药呢,网上说了很多,大家对附子讲了很多,我看讲堂互动里也写过很多,大家去看一下,他们讲过的我就不再重复了,我主要在这里讲一个关于火神派的,和我个人在临床上的一些运用。

首先,既然是我们人的生长在于一元真气元阳的盈缩,这个一元真气一旦有亏的话,就会导致阳气不足,什么叫阳气不足,这一元的元阳升动不足,而附子呢,恰恰是助元阳真气的升动,是助它的“用”,助它的功能,在这个助“用”的功能上是很多药,很多其他温阳药都不能比拟的。又加上现代人,一般三十岁以后慢慢由于饮食条件好了,形盛气又弱,经常熬夜经常劳心,这个形质偏于丰盛,这恰恰需要温阳药,然后把这个浊精来进行炼化,这个时候呢要练化这个浊精呢,不光要补精,还要附子去升达元阳,如果这个人本来精气敛藏又不足,这时用附子要根据本人的脉象合理的调整。

再来讲讲这个外感病,外感三阳病。太阳病,现在很多病一感冒了,一吃外感药,体质好的人一吃就好,体质差点的人怎么吃都不好,为什么呢,因为太阳与少阴相表里。

本身寒气在内,有外在的天刑客感,就是六淫相互感应,导致的这种发为就是现在人说的病毒性感冒啊,这种例子是非常多的。

象外感三阳病,象以前三七生先生他们治疗的经验都是:无汗,用麻黄理中;有汗,考虑用桂枝加附子汤。有汗,麻黄理中呢,也是用麻附子黄理中。在这个反复的应用过程中发现,这样用法取效非常迅速的,尤其是对于现在很多小孩子,本身就长期运用抗生素。麻黄附子理中,麻黄开太阳,附子理中温太阴少阴的寒气,这个方子的制作其实是非常有道理的,因为营卫之气都是根于中下二焦的,根于下焦发于中焦,中焦气足了以后,营卫气才能周流。所以用法是:无汗用的是麻黄理中,而有汗的时候用桂枝加附子。其实这个桂枝加附子大家可以这样理解,无汗麻黄理中,有汗桂枝理中,这是对很多体质比较弱的病人,体虚易于外感,然后有外感以后化源不足,又无源作汗,一个是营气不足,无以开,用麻黄开,一个是卫气不足,微敛,两者是不一样的。

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问一下,我接着给大家讲。

关于附子这个运用啊,临床上,我一般用量是30克最多,然后不往上用,最少用量是6克、3克,这都是根据病人的不同体质来用的,常用量是10到15克,这个国家药典的规定呢,附子用量是10克以内,有的说是6到9克,15克以上是为中毒量,这里面大家心里要明白,你要用到15克以上的附子,这个病人就可以告你,10克以内是常用量,15克以上是中毒量,10到15克介于两者之间呢还是可以允许的。15克以上是中毒量,但这一味药的话,因为大家可能在座的医生少些,对于附子的用量……我在临床上是经常用的,用附子的年头也有十来年了,很多病人吃附子也有各种各样的急性的症状,有些病人对这个附子不理解的话,在用到15克以上出现一些症状,容易产生一些医患纠纷,所以我对大家用到15克以上,你必须对病人作一些交待,和病人做很好的沟通,如果没有这个作基础的话,病人或者病人家属很可能产生……这个附子中毒以后没有什么好的方法,附子中毒以后就是一个过程,附子用15克以上……附子中毒以后一般讲究是用蜂蜜,或者是用甘草水,用甘草煎汤,这两种方法我在临床上也经常用过,还包括绿豆水啊,效果都不是很好,只要出现中毒症状,轻症也得要一到四小时,重症可能需要一整天,症状才会消失掉,就象西医所说的乌头碱才会代谢。

咱们国家现在常用的附子一般是黑附子,还有清水附子,清水附子炮制比较浅一些,力量比较大,辛味比较足一些,在临床上很多病,你看象肾衰有时候重症,肝硬化,肝炎,阴寒凝盛的这种病症,不用附子,你无法短期内取效,如果用附子又用不到量的话,如果用附子一次用不到量的话,反复用,它又会造成累积作用,也是会中毒的,但是这个时候呢,效果又达不到,所以就是建议要用附子就要看准一次用到量,一次用不到量的话,有人反复用的,效果反而不好。

清水附子是淡的,清水附子是淡附片,是有点淡黄色透明。至于有人用了120克,这都没有什么稀奇的,因为附子用到二三百克的人也比比皆是,我以前也吃过象这种一二百克,没什么太大反应。关健是这个附子一旦要30克以上的话,要先煎1个小时以上,要是四五十克的,大家就要先煎两个小时。如果是急病,病比较急,重症阴寒,我建议大家用20克附子,不要去先煎,或者先煎一二十分钟,不要用太多了,用得再多的话,你先煎上一两个小时,反而力量不够,辛开的力量不够,光剩温通的劲儿。

白附子跟附子是两回事。这个川附子中经常有淡附片,这个是淡黄色的,大家看到现在有些附子是白色的,有些是盐附子,是盐制过的,一般附子要是切成片初步晒干的话,会带点淡淡的黄色,淡附片一般稍微小一点,盐附子因为有盐,所以锁住水分,看起来稍微大一些。

关于这个附子的先煎和不先煎。要是纯为了驱阴寒的话,可以用10克15克不要紧,如果阴寒已去,脉象沉弱的话,这时候你可以用得比较多,可以用到60克,然后先煎两个小时,这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这个附子先煎的时间越长,辛散的力量越弱,但是留下的这种温热的这种品性。先煎的时间越长,越不容易有中毒的反应,体质弱的人,形质弱的人,用附子的话,建议一定要先煎,从小体质就瘦弱,然后不断的生各种病,平常稍微有点瘦,看起来禀赋比较薄的人,即使6克附子都有中毒的先例。

这个“一二三”问:你用的附子嚼着麻吗?

答:不用嚼,只是用舌头舔一下,大概十分钟之后就会感觉到非常麻。

讲到附子的,首先要给大家讲基本运用,一般什么方子用附子,一般用多少克,著名的方子是四逆汤,四逆汤的大家可以选用一个剂量,附子干姜甘草等量,附子10克、干姜10克、炙甘草10克。这个比如给小孩的话……这个“一二三”说有人用10克就中毒了……有时候不是中毒,有时候是药物反应,古人所谓药不眩冥绝拂无效,大家要注意这个中毒和药物反应,要有个比较好的鉴别,这个中毒一般是什么现象啊?是因为禀质薄不耐附子的偏性。而这个药物的反应呢,药物反应是一些经脉的震动,产生的一些腹泄呕吐,而没有看出来形质……就是说脉还不乱,脉博虽乱,即使节奏不齐的话,还有一种和缓之象。

全身恶寒不是附子中毒反应,很多病人吃完附子之后全身恶寒是正常现象,因为本来虚阳在外,吃完附子以后,阳气开达,然后阳气先内敛,全身恶寒是正常现象。

问:冬天可不可以用附子?

答:冬天当然可以用附子了。冬季阳气在内,阳气在内不容易开达,久用附子,冬天容易中毒,药不戒的话,冬天容易中毒。

王正龙对附子的运用,可以说经验非常丰富,大家可以把他的书拿来多看一看。王正龙先生对于四逆汤的运用,常量是附子30克、干姜30克、炙甘草30克。这么用法是治疗什么疾病?主要是温补脾肾的阳气。

这个人体啊,附子的作用是辛散的力量是非常炽烈的。而这个人体呢,就是说有一分阴寒就用一分附子。这个阴寒什么?寒性凝滞,闭藏,正好附子是开散的,有一分阴寒就用一分附子,附子的开散正好把阴寒破散掉了,这用完了以后,不会导致一些不良的反应……至于有人用完之后,口唇双手发麻……这个不足于反映用药是否不良反应,这个都可以忽略,主要看其他的反应。

但是呢,我们临床上经常遇到的病人,不是纯寒或者纯热,而是寒热错杂的,一般的病人往往是上热下寒,或者是外热内寒,在于现代人来说这种疾病比较多一些。三阴证,尤其是厥阴病,厥阴之上,风气主之,中见少阳,所以厥阴病化见少阳相火是非常多的,大家一看,一感冒一上火,其实有时候恰恰是下面厥阴寒上面产生的虚火,有的人就清,清完以后当然舒服一些了,寒气更盛了一些。

太阴病也是一样,很多人太阴病,太阴病中土虚寒,可是呢,阳明之气又不降,三阳之气不降,然后呢,恰恰又甚至还比较年轻,元气还比较足一些,所以脸上起疙瘩啊,口腔溃疡啊,口臭的这些,种种这些疾病。下面拉肚子,大便不好,上面还经常上火,厥阴太阴之病经常会有上热下寒、上热中寒的现象。

至于少阴病就更常见了,少阴咽痛,很多阳虚非常重的病人咽痛,咽痛起来非常厉害,用的什么药?《伤寒论》里用的是桂枝甘草半夏,桂枝就是由少阴之地升发,开达的是从厥阴之气开达,入于太阳。当然这个认识就需要比较纯正了,你说上热下寒,张隐庵就曾经说过:有一分浮热用一分附子。上面热俞盛,用的附子量越大,这是他临床实践中得出来的道理,我以前也经常这么用。在临床上效果是非常好的。

这个用热药啊,用附子,第一个要考虑的是精气是否足,形质偏薄的人,这个用途要不耐毒药,第二个方面呢附子既然是温通的,要考虑到温通到什么程度,什么程度算是阴寒已经散尽了?只要形质禀赋还足的话,一般用附子产生的各种发热啊上火啊流鼻血啊,种种症状都可以不予理睬,直接用,直到用到周身壮热,口渴饮冷,这个时候周身壮热是从表来说的,因为有很多用了温阳药,周身壮热,是阳气郁在阳明了,而里面太阴还是寒的,而口渴饮冷呢才是里面阳气温足了,温到这个时候可以收功,这是郑寿全对温阳药收功的一个指征。这讲也是有道理的。“热之有毒者速而易见,寒之有毒者缓而难察。”寒之有毒者确实是不容易观察到,在色脉方面不能深入观察的夫,他根本不能观察到这个病机已经转机了,已经深重了,他还以为自己用药有功,所以说网上很多人说“中医看疗效”,这个疗效要看谁说的,有的时候病人感觉自以为有效,恰恰是病情深重了,有的时候以为病情加重了,恰恰是已经向愈,这个病人是不知道疾病的变化的,只有自己对然后疾病的色脉进行观察才知道疾病的转归。

讲到这个基础问题,看刚才有的人就说什么附子用于亡阳虚脱、肢冷脉微、阳萎宫冷、心腹冷痛,这些诸多现象都要靠你们自已辨,辨完了以后然后再用附子。至于说诸多种用法,这都不是灵活的心法,这东西说多了以后,反而容易障人眼目。

我是不希望从这方面讲的,什么附子大热归于心肾脾经,归经的问题啊,有时比较难说了,这个药物啊同气相求,根据它的性味,有善走的地方,但是你要非要拿出来归经,归经这个学说绝对牵强,如果不能取类比象,很好的体会这个药物的性味的话,光片面的拿这个药物的归经来指导用药,绝对是有害无益的,你看附子归心兼走脾经,它不走肝经吗?不走其他经络了?这是个人都可以想象到。药物入气啊各随其性味,有偏盛有偏衰,有它专走的地方,但是还有一个药达病所,病位在哪个地方,它就作用偏在哪个地方。

所以说临床上很多症状,大家上来就必须要看,如果上面有发热口苦这些症状,底下三阴确实有寒,尺脉沉弦,或硬或弦,是下寒无疑,这就要用附子。什么时候禁用附子?尺脉浮。尺脉浮是什么,浮是精欲化气而郁于下,考虑中焦肝脾阳气不得升达,看来是不是用桂枝理中之类的,疏导中焦,如果这时还继续一味用四逆、白通之类的,会导致下焦郁气更盛更重。然后甚至出现二便不利,二便失禁的可能。

刚才“我行医我快乐”讲的一个病症:“冷,睡而梦多,脉象寸浮滑,关尺细弦,舌质淡,有齿痕,胎滑”。这个看病的时候大家要知道,舌胎是不可凭据的,它是不可靠的,舌质可以作为诊断寒热虚实的一个标准,舌胎只是胃气的一个上浮,上现,它可以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对于疾病的转归来说,这个舌胎啊,很多病人向俞的话,他舌胎会越来越厚重,湿浊之邪由里外出的话,这种病人不少见,你不能根据舌胎就用化湿的药,然后越用越厚重,必然还得继续温中。

脉象寸浮滑,关尺细弦。这个没有说左右,脉象来说左右不等,一般的病人左右都不等,左右等的病人基本没有。难经里有句话:“脉左右阴阳相等者,死”。这是什么意思大家可以进行体会。所以说现在,当然了,从伤寒金匮来看是脉象不分左右,其实它大概把阴阳分出来,寸部为阳尺部为阴,从阴阳这个角度来论述,没分左右,这个还是很大的缺陷,凡是出来对脉法经常有实践的人对病人都有体会,左右不等,没有左右相等的。

左右者阴阳之道路,左为阳右为阴。所以呢,象过去,景岳啊这些人呢,都从“左主血右主气”,左右分主气血来考虑用药,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象“我行医我快乐”提出来的医案,这个简短的几句话,大家对这个病怎么看,有什么用方?首先是“冷”,这个病人不是怕冷,这个“冷”只是一个字,代表是阳气不足,畏寒,三焦的相火不足,睡而多梦,人卧则血归于肝,魂气是藏于肝,睡而多梦是什么现象呢,魂不藏于肝,魂为什么不藏于肝呢,阳气的敛藏是通过阳明经然后是入于少阴经,不一定血虚。很多阴寒的病人,因为有阴寒,上焦三阳之气不得敛,也会梦多。

“脉象寸浮滑,关尺细弦”。关尺为什么会细弦呢?关尺部俱细弦,这个俱字,单弦为饮双弦为寒,如果左右脉俱细弦的话,寒盛无疑,下元寒盛无疑,如果是单侧脉,如果是单独是左关尺部细弦,这可以考虑有下焦精血不足的现象。

血虚是有作梦啊,但是作梦是不是就血虚呢?我们不能把作梦当成血虚。

首先大家看第一点就是关尺部脉俱细弦,下焦肯定是寒气凝结起来了,这个脉道细弱,这个细呢,是形不足,是下焦精血不足的现象。这个弦呢?是阳气困郁,是阳气郁发的一个现象。这个弦是有代表,是风象,是精血不足,阳气发于外细弦之象,下焦有风象。

“舌质淡,有齿痕”这是中土虚寒的现象。从这个角度来说呢,下焦需要温养,要荣升肝木,既要滋阴,又要温阳,一般临床上讲的是,如果三七先生来看这个病的话,肯定是当归四逆理中加减了。但是我们看的只是一个关尺俱细弦,上部还有一个“寸部脉浮滑”, 寸部脉浮滑,光凭这个“浮滑”这两个字,浮滑现象有很多,一个是浮滑有力,一个是浮滑有余,一个是浮滑不足,它所代表的含义都不一样,这个“寸部浮滑”是什么意思啊?上焦是寸部脉属于阳气的,阳气是要入阴的,现在天气不能潜降而入阴,这个阳气不能入阴是什么回事呢?是有余还是不足呢,首先看关尺两部脉肯定是不足的,这个病人基本上说是一身元阳亏虚的,而上部脉是浮滑的,关健点肯定是肺胃之气不降,在上心肺之气郁于上,在下呢,阴不得出阳,在上呢,阳不得入阴,阳不得入阴郁在上,就会产生脉浮滑,这些口干苦啊,一见这些病人你就可以问问:“头重脚轻吗?”一般都是头重脚轻,头晕,然后是……或者是左关部脉细弦而浮的话,肯定是口苦的,少阳见证。

浮滑多痰饮,这个痰饮的浮滑嘛,跟在上气盛的浮滑两个又不一样,这个气的浮滑嘛,以浮象为主,痰饮的浮滑以形为主,这两者的浮滑的感觉应该是不一样的。大家搭脉就可以知道,痰饮的浮滑这个脉是阴脉,能搭出阴盛的感觉。这个头晕阳气浮越,少阳阳明之气逆于上这种现象,是浮滑而有力,痰饮的浮滑是浮滑而无力。

鉴于病人的这种现象呢,就是说,第一个,我认为呢,浮滑可以不考虑痰饮的现象,是这种虚阳上浮的现象,关尺部俱细弦,是下焦脾肾不足的现象,所以呢,这个病人理中汤必需用。而关尺部俱细弦,附子也肯定要用,而兼于脉细呢,也必需要养营血,所以适当可以加上一些当归熟地白芍之类的,佐以桂枝,至于上焦脉浮滑,可以适当加入一些,黄芩,柴、芩、连。君药主要还是人参。

脉象最关健的是什么?不是什么滑啊什么涩啊……这些都不关健,大家第一步把浮沉搭出来,六部脉的浮沉,这一步掌握了,这第一步算入门了,如果没有这第一步,其他任你说的天花乱坠都不行。这个六部脉的浮沉就体现了这个气血升降盈缩。你看左关浮右关浮,这两个典型就不一样,左寸右寸,还有左尺右尺,这个学问比较大,如果大家要仔细研究的话,可以看《四圣心源》里的脉法解和《伤寒悬解》里的脉法解,把这个浮沉掌握好了,可以说这个医学打开圣门了,这个进而言之,就能对郑寿全先生的一元真气盈缩有更深刻的理解,当然了,郑钦安先生对脉法论述我还是不太赞同的,他的脉法的讲述,比起黄元御先生的还差得很远。

有人说浮沉迟数四脉是关健,这个迟数呢你要是下功夫去领会的,不能够单从拿表来看多快多快,这个浮沉是一种感觉,迟数也是一样,迟则在脏数则在腑,有表里阴阳的差别,这个都是要一步步去领会的。

“左右两部脉的不同之处啊?”左路呢,由阴出阳,右路由阳入阴,关健在中焦这个脾胃的升降,枢机的升降。郑钦安先生不是不重脉,郑钦安先生对脉理研究得不是太透彻,所以他的脉理很多都指导不了实践的。

这就是天地之间其如橐瀹乎。仲景先生,对脉的理解是非常深的,很多我们只能够依据前人留下来仲景这个遗论,进行研究,是不断的去领会,至于他到什么程度了,我们是无法测知的。

脉象左大于右,就证明肝木郁滞住了,你想想看,一元真气流行的话,它郁在哪个地方,哪个地方就会大,就象水皮管一样,它哪个地方堵住了,哪个地方就会郁起来肿大。左边大于右边,左边木火升达一路受阻,右边大于左边,右边肺胃敛降一路受阻。左边脉微,阳气是不足,左关部脉微,这个人恐惧惊慌,胆子非常小,办事没有决断力。

行,今天讲到这里。


 
 

行者老师讲《神农本草经》――(5苍术与白术


大家好,今天开始给大家讲神农本草经的白术,《神农本草》中白术味苦温。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作煎饵。久服,轻身延年,不饥。


本经里面的术代表白术和苍术是两种,而这个本经里面术呢更偏于白术,按照古人取类比象,白术就是它整个切面偏于白色,苍术偏于青黑色,大家看看饮片炮制,这两种不同,中医取类比象白色入肺经,敛降,而苍青色属木,升发,所以从这两点说,在术的基本作用上,白术跟苍术这两种药物产生出一升一降的差别,苍术比较燥烈一些,白术润一些,这是因为白术他里面质地汁液浓稠一些,大家如果尝过的话就知道。

我们以后用药常用苍术燥湿,来推中焦湿热结聚,为什么用苍术呢?因为苍青之色,主木气生发,中焦只有木气生发上来郁滞才能打开,所谓中土有郁滞,什么郁滞啊?中土是靠木来疏泄的,如果木不能疏土的话,就会导致土木不和,这在中医卦象中讲是剥卦,而那个土木相和是一阳来复的复卦象,所以中焦寒湿雍滞的话,不用白术而用苍术,中焦禀赋不足,有着津血不足,考虑用白术,白术可以养脾津,苍术偏于振奋脾阳。这两味药在基本作用上升降是有所区别的。白术伤寒中经常是若大便干者加白术四两,这是桂枝附子汤。从这一点上来看,白术有润大便的作用,脾虚大便干的患者经常只用生白术,二三十克,就会产生效果,

下边原文给大家讲讲,白术味苦温,白术苍术都是苦温,苍术苦温稍微浓重一些,苦能燥湿,主风寒湿痹,死肌,这是作用部位显示出来了。苍术白术本身是入中土的,风寒湿痹,湿为主,湿去则痹不成,痹症必须待在一个地方,要不湿气没法停聚。死肌呢,肌肤长期慢慢淤阻溃烂,与黄芪主风湿久败疮,黄芪里有个主大风,久败疮,这个是什么意思呢?它可以入脾胃经,脾主四肢肌肉,可以医治溃烂,所以临床上,痈疮溃疡,烂了一个大洞,整个肌肉都溃烂掉了,这种情况下用药得当的话肌肉还是会慢慢长起来的。

痉,是什么?伤寒论中讲刚痉柔痉外感病,这里的痉指什么?是指抽搐,筋脉不和,这里主要讲的痉很多药都可以治疗,白术治的不同,中土湿聚了,津液不能荣养经脉了,导致的这种痉。这种痉一般是说白术化湿的作用,白术既能化湿,又能润养筋脉的枯燥,但是临床上真正要治这类病的话,一般要白术茯苓干姜一块用,中土燥化了津液疏达就能养筋脉了。

临证上,痉证,关于脾湿的话,黄先生用茯苓泽泻这两味药去湿止痉,大家可能说止痉都是酸柔,酸敛啊,岂不知痉在经脉是燥,在中土是寒湿,如果中土寒湿不化的话,只用木瓜四物丹参只能治疗标,不能治本,大家一定要分清楚。还是黄师那句话,中土是从湿化还是燥化,如果是湿化的话,立足中土为主,如果是燥化的话,还是荣养肝木,养肝血,滋水涵木这条路。

我看教材写的什么配黄芩能清热安胎,提醒伤寒最关键的查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你只要治疗对证了,砒霜大黄也能救人,治不对了,黄芪党参也能害人,所以清热安胎这个胎动不安是为什么,要搞清楚,如果这些搞不清楚了,妄用一些套药的话,不能无功好象也无过,其实已经有过了,只是常规的看法看不出你的弊病罢了。你像腹泻腹满啊,胀满分很多种,还是内经的话治病必求其本,大小不利治其标,腹满者治其标,其实还是治本,为什么?你不知道他为什么大便小便不利为什么腹满,当然了,本经,他这个意思就是说,这三种症状比较急,大小不利的话马上导致人身生化的机制,产生凝滞,会引起一系列的问题,腹满化源不开,那是更大的问题,所以说指出来关键问题,其实每个病都是治本,没有说是治标的,不能治本的人也治不好标,呵呵。

痉疸,疸证一般就是或湿淫于内,寒湿湿热,造成的一种,分为五疸,白术呢,正好是走中焦脾胃化湿,这几种疸证呢白术大部分都可以作为佐助药。

止汗,什么东西能发汗什么东西能止汗,知道了汗是怎么出的,才能知道怎么止汗怎么发汗,那个不知道生理更谈不上病理了,正常的生理这个基础上太过不及,产生了一种病态,首先生理这个汗是怎么发的呢。汗是取之中焦,营卫二气化生,开达于肌表,毛孔开达作汗,嗯……像白术这味药啊,是从中土化湿,中土一旦湿了就产生了一种是脾不升,一种是胃不降,脾湿胃燥,脾属阴,胃属于阳,胃是怕燥的,所以要润降,三阴要升达不能缺乏阳气,脾经作为脾的话要温升,这是常态。

有的时候,脏腑精气匮乏的话就要润,养脾经的话,要用大枣白术另外说,为什么会止汗呢?营卫二气开发于外,营气开泻,卫气收敛,二气都是开发于中焦的,二气不足的话,卫气不足呢,营气过于开达,就会产生汗出。另外一种是营气不足,不能够营润,产生皮肤干燥的疾病,卫气不足的话,就好像营卫都取于中焦,开达于外,力不足的话,第一个体现就跟那个什么,就象射箭一样,劲道不足,射了一半就不足了,开达到了肺部他没有足够的力量敛降。在上阳气不足第一方面怕风怕冷,易于出汗,一活动就多汗,卫气不足呢,营气过于开达导致平常的自汗。

下边一条止汗除热,除什么热?营卫之气,只能发而不能收的话,滞于半途则发热,白术治疗的发热,典型的甘温除大热,其实甘温不能除大热,只能除小热,辛温才能除大热,在李东垣的补中益气汤得到了体现,而白术治的发热正好的反应这个的,姜附除的热跟这个还不一样,辛温啊不是除大热的,是除暴热,亡阳,就是说莫名其妙产生高烧,甘温除热是中焦不足,徐徐热,其实是阴虚热,正真为什么叫阴呢?三阳气敛降不下来了,左路是升阳,右路敛降阳气。黄先生左路温升用的是姜桂附,又不能缺乏生地首乌,当归白芍这滋阴统统归于温升阳气,为何?万物生长,靠阳光,更离不开雨露,所以中土能够运化的基础上,既要有姜桂附的温燥,又要有归芍生地首乌的敛凝,只有底下封固好了之后元阳才能升达,这就是滋水涵木

相反今天讲的黄芪白术,是把中焦之气升达上去,只有充分升达呢才敛降,中焦中气不足的话,不能开的话根本填不起来降,开降是同时的,有开才能降,黄先生把黄芪白术人参右路敛降,中土开达敛降,对于很多右面的疾病,阳气不敛的疾病,中上二焦气不化足的话,选择参黄芪白术开化源,紧跟着上焦三阳之气才能敛降,这个在郑先生书中有体现,当归补血汤,以及还有个别的补阴的例子,阴虚病经常用到黄芪,而在温阳中却很少用到。

消食,作煎铒,久服轻身延年不饥,消食这一点又偏于苍术,燥烈的味道,苍青入肝木啊,白术是敛降的,主金有敛凝的意思,久服轻身延年不饥,这一点应该是白术的,大家有什么问题问一下。

问答

我问问大家,我刚才看到有位朋友说,腰痛用白术二三两水煎服,一剂痛减半,再剂愈,当然了,对于腰沉痛,在伤寒中用肾着汤,君药是白术,这个白术为何治疗腰痛?

不要讲什么白术可以通腰脐之气,这个太泛泛了,黄元御先生讲过两点,肾气为何不足?第一点盗泄于肝木,第二点是耗散于己土,盗泄于肝木好理解,肝气不升达,肝木克犯导致肾水更不能闭藏,在下有亡精失血,在上有健忘,盗汗。

第一个盗泄于肝木,与泄泻是不一样的,第二个是耗散于己土,这是为什么?为什么会耗散于己土,湿气为什么会耗散于己土?脾主意,我们这些平常人那,意志不坚定,平常处于涣散的一种状态,这种情况并不好治疗。你像有些病人,你这个病是怎么回事,要怎么治疗,让患者充满信心,通俗地对病人引导一下,这样意志就会坚定,脾土就会敛凝。不然徒服草木之品更加耗散,所以说这是一方面,病人信不信,很多慢性病的治疗很关键。意要不能敛的话,脾土津不能收,土不能治水,导致肾精不能敛藏,一派湿象,用四逆辈,温啊温,一温好一点,不温又不行,其实这种病人长期用附子理中汤,四逆汤,恰恰不好,因为他精气不能敛。反复吃草木,到最后精神倒是好了一点,体质又匮乏了,这种病要养。

白术这味药既能燥湿,又能收养,温燥中土,脾阳自生,润脾津,这脾就敛了,这个方面呢肾着汤为什么湿邪留住肾腑,第一个就是肾气不藏,肾气本来就湿泛滥了,肾湿为脾湿之来源。肾气不藏了中土才会上泛,重用白术,会达到很好的效果,腰困重如裹五千钱,白术根据他的习性,药物的个性所在,也并不是说就入中土这简单,只是那个,提到这个养病啊,养生是怎么养呢,要收敛意志才叫养病。不是说我们,要去干事业,要去奔波忙碌,现在很多人养病,每天呆在家里看电视玩电脑,还不如在外面活动活动肢体更好一些。

所以古人说大家练功第一步是练己,收藏己土,练意啊,到最后为什么会有,这个意志散乱了都收起来,中焦戊己土,这个意是总督五神的,把意控制住了以后,精神魂魄就在其中。就是说,所以说呢道家练功夫是练己的工夫是贯穿前后的,这一点大环上掌握了以后,功夫上就不会有太大问题。

刚才讲到白术能去湿,湿从何处来呢?有两种来路。一种饮食,水,这个水谷精气散布是通过脾胃运化以后散布在全身经络之中,只要稍有停滞,就会有痰饮,也可以叫湿。如果,这种内经伤寒正统的叫法,在上为痰饮,在下水湿,在下怎么来?肝脾阳气要升达,水木之气要升达,这个时候阴气不升阳导致水湿凝结,脾阳不能升动导致的叫湿聚,这两者都可以叫湿。白术治的湿是什么呢?就是脾阳不升动导致湿气泛于下,湿之本在肾标在脾,首先下元为什么会有湿?

大家如果看过张锡纯先生写的书,有一条叫理饮汤,理痰汤,相对于湿之本在肾,他哪里用的药是什么?半夏 白术这些平降脾胃之气, 关键在下元黑芝麻芡实,这两味的应用,是他年轻时候开的,得到了当时非常有名的老中医的赞赏,就是说能够治湿病想到这两味药。黑芝麻本身就是养肾精的,养肾精就能安藏。怎么养肾精啊?精气润的药浮进去之后,润燥自然精气就能够收敛。你像巴戟天,吃过的都知道,他是里面黏糊,有点那个精气比较浓重的,本身就能补精气,又是大辛大温的,主大风,既能收也能发,中风病人一个特关键的药.             

另一个淫羊藿,它也温肾阳的,但它跟巴戟天就绝然不一样,它是树叶啊,品性是什么?辛平或寒,后来人说是温啊就不对了,它这个药呢,本身气飘逸,辛寒有收敛,本来是树叶入上焦,开而能收,所以治疗失眠,很多失眠病人精神狂躁的病人吃这个淫羊藿有镇静作用,有人说淫羊藿治疗什么什么病,时而用这个那个,时而还把这几个药杂糅在一起用,治疗好治不好自己也不清楚,听天由命了,淫羊藿治疗失眠,他治疗上焦的气不足,心慌之类的,

生白术炒白术区别,其实没多大,炒香了入中焦脾胃,增加了几分燥气。要是觉得白术有点雍了,你把他炒一下,白术雍滞之气少一点,这个是什么,古人在恒量之间用药。但是我觉得你既然用白术了就不用炒,觉得白术有点雍了,加点二陈什么的稍微佐助点,阴分重加干姜。

大家对苍术白术有什么疑问?苍术讲得比较少。

苍术还是以中焦消食为主,作兼铒,这个呢,这个煎是一种做法,铒是另一种做法,我认为应该分开来读,白术呢,过去有人服食用白术,过去的白术是新鲜的嫩的,皮毛去掉之后在火上一烤就能吃,现在都是木质的,大家都习惯用炒白术了,生的倒少了,这炒黄啊,焦香入脾,这属于木火之性,健脾运化湿气的,理中汤啊都以炒白术。生白术是,在上是热燥在下是寒燥,用生白术。

有人问苍术在越鞠丸中的作用。

■现在课本中都是五药治疗六郁,丹溪制方不会那么简单,五个人各派五个用场,肯定有较巧妙的用法。苍术去湿积,什么什么川芎解血郁,神曲是治疗食郁的,香附是气郁的,这个我当时学完之后就没有看过这个方子,就是说啊,既然讲到了这个方子,丹溪主要理论是相火宜藏而不宜泻,不是苦寒滋阴。用药之中就偏于加点苦寒养阴的药,就形成了后世的滋阴派,后世滋阴派就不能理解这个相火安藏的这个道理,就越用越滥,导致很多误治的。跟人家的原意不同了,还有一点就是杂病多郁滞,人生之事不如意者常八九,心里有了不痛快还不能告诉别人,所以导致郁证很多。   

郁证以气郁为先,首先一点是肝郁,肝气不的蔬泄,肝气不得条达,这个肝呢,跟土木关系密切,土木关系调节好是比较关键的,要解肝郁的话,现在柴胡芍药一加,中焦土气雍就会条达,香附这个药是太燥了,我建议大家对燥烈之品偶耳用之,多用就会导致脏精的亏耗,与其用他还不如暖水燥土,疏达肝气用桂枝,燥脾用理中,用桂芍理中,这是比较厚重的用法。

能否重点讲一下附子理中?

■这个附子理中呢,在伤寒论上讲的是理中丸,人参汤,加减法中说到下寒甚者加了附子,其实要讲的是理中汤,参术姜草,理中者理中焦,中焦就是太阴湿土啊,阳明燥金,三阴而升,阳明而降,一个三阴一个二阳,理中汤升达脾中阳气,中焦湿气不化,脾阳之气不达,党参白术是降,干姜温升,甘草中土,这几味药,虽然同入中焦,但有升有降。

这小草问腿没劲是不是阴虚?

■腿没劲怎么是阴虚呢?过去讲腰酸腿软有几种,脾主四肢,你首先要看大腿还是小腿,大腿没劲是脾肾阳气不足,不得升,小腿没劲相火不敛,上热下寒,阳气不藏。是不是?过去别人讲,大腿,小腿没劲有时候又可能是相火虚亢于上。中土有点胃涨,湿盛可以中满,气郁也可以中满,不要随便把阳虚阴虚搬上来,搞清楚什么是阴阳虚再用,小腿没劲还是阳气不藏啊,下焦要温,上焦要敛。

问逍遥丸中的用苍术白术的区别

■这个不好说,我的所学是根据经方派的这套思路上来的,在我所学逍遥丸不是很好的方子,时方和经方在用药思路上是不一样的。

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问一下,今天就是讲了这个苍术和白术,

“我想问一下耳鸣是怎么回事啊?”

■耳鸣有很多问题,五脏不和可以上逆七窍,这个肠胃不好可以引起耳鸣,耳朵为孔窍,很多种情况的,其中真耳眠是肾虚耳鸣,是非常不好治疗的,其他的还可以。“我这个看病的时候他们说是神经性的,有三四年了”看病再说吧,这在这里说不清楚,啊。“好”

伤寒方里都是白术,为何黄先生白术有雍滞之弊,伤寒方中很多也考虑到了,行,今天就讲到这里吧,下回再讲,下回我们讲甘草。

不要说什么白术治什么什么病,这样就把中医糟蹋掉了,要用六经思维,好了,再见。
 
 


 
 
 

行者老师讲《神农本草经》――(6甘草


大家好!

今天呢,给大家来讲神农本草经的这个甘草。

以前几堂课中,给大家已经分段把附子、桂枝、党参、白术、干姜,都做了一下讲述。今天开始学习甘草。

甘草,味甘平。主五脏六府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肿,解毒。久服轻身延年。这段话是本经的原文。

大家可能经常吃药的时候都会,吃药或者开方的时候都会用到甘草这味药。这个药在于处方中出现的频率应该说是最高的。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从伤寒,仲景用方的这个,用方的习惯来说,一般在调治汤药的时候,甘草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广泛被应用的一味药。大家都知道,我们现在服的这个汤药呢,叫水剂,用水煮。用所有药物先进行浸泡以后,然后通过水煮,煮在不同时间,然后是决定它药物走的远近。上焦药呢,就一般煮得比较轻浅一些,然后是作为解表;入中焦呢,就是煮的时间差不多;下焦呢,叫做汤、煎,煮的时间是大概在一个小时左右。为什么就是说这种用水煮的方法呢?大家可能会想水煮的话那药渣的作用会怎么样呢?这个水啊,水性闭藏,水性有封藏的作用。所以呢,在煮药的过程之中,药物的很多气味,然后经过煮了以后,这个汤里面的这个,尤其是煮的时间稍微长点,汤里面的这个气味要比这个留下的药渣里面远远为多。所以我们过去古人一般吃药是只吃第一煎的,而现在作为从节省的角度来说可以吃两煎。

甘草气味甘,甘呢,甘属中土,主脾胃,主土。平呢,这个平也属于中土。本身这个甘草,甘能缓,平呢,这个平是指它的寒热温凉之性。所以说呢,这个甘草呢主要性味还主要是入于中土。象我们平常吃汤药,这个汤药首先服了入于脾胃之中。入于脾胃之中,靠脾胃的运化,说过一句话叫做:胃若分金之炉。分金之炉是什么意思呢?你把金银铜铁各种不同的金属放到一个炉子里,这个炉子呢经过高温加热了以后,它根据各自不同的比重、重量、特性,然后它就分成几层,它俨然分开的,这就是金属的;

而胃也是一样。你吃下去凉药,它凉药有凉药的路,清降有清降的路,升发有升发的路。姜桂附有姜桂附左路的升发,麦冬五味大黄枳实厚朴它有右路的敛降。所以说呢,这个药物入胃,内经里有句话叫做:“各随其所好”。根据药性的不同,然后这味药它就有它的偏向,所谓的同气相求。浊气呢,它就慢慢地缓行于下焦,清气呢它就发散于上。这是不同的药物入胃了以后,但这个根本,它不管是怎么分金,怎么上下、升降,它总归靠的是中土脾胃的枢转。如果脾胃不能枢转,中土无力,所以吃进什么药,也会呆滞成一堆。温燥药呢,只会耗散精气。寒凉药呢,就会导致脾湿壅滞,甚至阳气下陷。这就是枢轴败坏的现象,叫“枢败”。中焦的枢机不转。

所以说作为很多汤药,大家看伤寒论就知道,甘草的用量首先它是助胃气的。有很多疾病来说,它作为一个调和的药,因为每个药物都有偏性。靠甘草的力量来中和偏性,然后来减轻它对胃气的影响。但是呢,又有不同的时候,有的情况下不能用甘草。就甘草这个特性是什么?是中缓,入中土的话它是甘缓。甘缓的话首先脾土,脾土如果不是因为元气不足而是因为邪气重,就是说判断一个脏腑的虚实,大家首先要考虑到两点,顺便讲吧就是说,大家有时候觉得是虚啊实啊,其实没有虚实的。没有实,只有虚。第一句话就是:精气夺则虚。脏腑始终都是虚的,这个脏始终都是虚的腑可能有实。邪气盛则实。邪气盛了精气肯定虚。是不是?但是以邪气盛为主。有的情况下是因为精气虚,但是邪气不实,只有这两种情况,不要说好像虚实好像脏腑还有太过。

这个观点很多人脑子里模模糊糊都存在的。所谓古人说“肾无实证”,也就是从这点阐发了。其实何止肾无实证,五脏俱无实证。因为实证的意思就是说,脏腑的精气总是亏多的,然后是邪气可能有时候逆气,寒热逆阻它有时候有实证。而在邪气盛的时候呢,有时候需要用偏性来调和。有时候攻邪的时候寒邪凝滞的话有时候不需要甘草。中焦湿气过重的时候痰湿阻滞过重的时候有时候不需要甘草。

甘草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五脏六腑寒热邪气这是什么?所谓邪,什么叫邪?“当其位则正,非其位则邪。”所谓什么叫寒热,就为什么体内会寒热的表现呢?这个阴气不能升动则为寒,阳气不能敛藏则发为热。这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呢,有时候寒热现象也是因为不协调,不当其位所显现出来的。这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呢,就是中土不得运化,周身气机不能流转,所产生的脏腑有邪气瘀滞。甘草主五脏六腑寒热之气,甘草正好可以推动中焦的气化,来调整五脏六腑寒热虚实。首先讲就是说,这个甘草能够治疗的五脏呢,寒是什么寒,大家一定搞清楚,热是什么热。这个寒热虚实分很多种,那甘草它治的这个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它是什么问题。

从中土走的话,还是一点,由于中土虚,以太阴脾为主的这个中虚来说,中虚第一点是三阳不得含藏,第二点是三阴不得开发。如果中虚脾土导致的下焦阴不能出阳,这时候产生的寒症可以使甘草。阳不得入阴,就是我以前讲的甘温除大热,甘温除大热就是参芪草,来主治的。是因为上焦火不归土,大家都知道火能生土是吧,心火能生土,火能生土这个转化过程。但是火不归中土的话火气不能藏,中土必然虚。这时候中土一实了以后火气自然能够能含藏起来了。讲的也就是这个道理。

现在讲的一点就是说至于甘草这一味药的升降,就是说每味药首先讲它的时候它都有升有降,有它天性,有它近似的脏腑归经的问题,服药了以后有它同气相求的类比。甘草呢本经里边应用的时候大多数都讲究是炙甘草,它后面都有注解。炙甘草是什么,炙甘草是治疗五脏之寒冷。甘草经过炒制了之后它更偏于阳气的由阴出阳,疗补虚寒,有这个偏性。

而生甘草的运用可以敛五脏之热,敛六腑,五脏六腑的三阳之气不得敛降。我简单举个例子:桔梗甘草汤就是一个例子。桔梗甘草汤的这个用药是生甘草,用于敛虚热的时候大多是以生甘草为主。这个为什么呢?这个生甘草大家如果吃过之后就会发现,其实生甘草有点辛味,有点苦味,除过这个以甘为主呢,乍尝起来甘草汤它有点辛味,有点辛散,苦降的作用。生用的话偏走于气分,助上焦的三阳之气敛降,炒制了以后性质就比较温和,温和它是甘温,可以佐助中阳的升达。
坚筋骨,长肌肉,倍力。这都是讲的一个中焦开化的自然产生的这种效应。中土为后天之本,受气曲直之源。金创肿,解毒。久服轻身延年。关于金创肿这个说法,古人都说生甘草可以泻火去热,生甘草所谓这个泻火去热的也是讲的它入中土的这个效果。

金创肿是什么,就是受的外伤啊。受了外伤之后伤的是什么?脾主四肢肌肉,伤在脾胃啊。为什么甘草能够治疗这个金创肿呢?甘草是补中土开化源调和营卫之气。所以它对金创肿这个恢复是有作用的,解毒。这个解毒呢恰恰就是甘草。。。大家如果拿这个甘草尝过之后呢就知道甘草这个甘味还是不同一般的,在嘴里尝了以后这个余味是非常明显的。甘就是中土之味,它为什么解毒呢?五行四象皆己土啊,就是说全身这些不足啊全都靠中土的作用来发挥产生的,但是呢中土有含藏作用,就像人身体呢也有五行也有六气,六气也有变化,但是都不显现出来,就是归于中和,甘草的作用呢就是使药物的偏性偏而不过。只要药物的偏性不能够破坏中土的和气,它就不算有毒,这就是所谓的解毒。毒就是药物的偏性达到一定程度人身体这种阴阳升降之极的平衡承受不住了,第一个就是说胃气病,消伐胃气了。第二个就是胃气伤,最后达到胃气逆衰败了,这个就是毒药产生的作用。从这点来说甘草可以解毒。但是有的毒药它作用的性质不一样,所以甘草就是,也不能尽用。
关于甘草这个原文呢大家还需要仔细看一看,学中医就是这样,对于经典原文呢必须要反复诵读,最好背下来。背下来以后隔一段时间读一遍,这样子久而久之通过自己的取类比象就能领悟出味道出来。这是一个渐修的法门吧,上来不要求建立一个五运六气彻明的了解,只是通过药物啊伤寒论啊进行不断的诵读,渐渐地渐悟的方法。

大家现在有什么问题可以提问问一下。

刚才说的这个金创肿啊,不是伤在脾胃,是脾胃它有所合所充,有了充养的本源,脾胃充养呢,脾胃是什么,脾胃的开化呢也就是以荣卫二气,荣卫二气对这个肌肤血脉的荣养。这个营气呢,自脾升达;这个卫气呢是经过肺胃的敛降。脾胃的虚实关乎营卫二气的充实。

这个治疗金创肿的话肯定是生甘草,大家不要想炙甘草。这个生甘草的作用呢,气机补在脾胃,它归经入经有四肢肌肉这方面的作用。

甘草和甘草梢一样么?

不太一样。这个甘草梢是比较细的一个部分。

咱们中国在药物的运用上非常讲究取类比象。对于一个药来说,它的根、茎、梢它是不一样的,是不是。它的根呢相当于人身的底部,气机发源的根部。这个茎呢,相当于人的胸腹、躯干部。梢呢,相类比人的四肢肢节。

炙甘草是怎么制的?

炙甘草我们一般是拿蜜制的。拿蜜进行炒。

小石头问,药一般是什么程度可以停止,有什么具体的指标?

这个就问得非常外行了。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下面还有一条就是,中病即止。你知道它的逆气所在了以后,然后用药物进行调整,就中病即止。只要邪气稍微调和,然后这个方子就可以变了。当然现代人呢由于生活条件各种影响吧,一般人外在呢风寒暑湿的侵袭虽然少了一点(但是也不少其实,空调啊,空气污染啊,各种东西吧),内在呢主要情志内伐的比较厉害。所以这就是慢性病。慢性病有时候就不可能中病即止,为什么?病人的情绪得不到调整。虽然内伤情志了以后,脏腑的精气得到了耗散,这时候外在的六经之气外在相应的地方也产生了逆乱,这时候你虽然中病了,然后六经的气机得到了调整,(但是)脏腑的精气没有得到充足,而且脏腑的淤积打不开的话,这个病过几天又会反复。所以说现在的疾病治疗过程中呢,以脉象为主。脉象产生逆乱的话,它必然有它逆乱的指证。首先关于六部脉大象,六部脉大象如果是失去了胃气的平和,有少胃气,有无胃气等等现象。再一个看各部脉,各部脉也有相生相克,比如古人常说的最常见的例子,弦居中土,就是弦脉啊跑到右关部了;还有缓临水宫,这也是常见的,就是缓脉啊虽然属土,但是缓脉入于尺部,叫缓临水宫。这两种都是按过去古人说是不治之症啊。其实这两种还是可以治疗的,只是比较难治而已。

弦居中土呢,中土如果是弦而无胃的话这个胃气欲败,这种病非常难治。这种病,一般病人平常思想上,个人思想精神上就有点问题。这个缓临水宫呢这个先天阳气欲败啊,要到这个地步的话,古人就可以推测能活几年几年了三五年或者是,推测时间了。但这也不一定。缓临水宫这个临床上也有例子我也治过,通过治疗的话也可以好转,但是过一阵子不治疗的话缓脉又会出现在尺部。当然那个病人在西医来说是个绝症了,什么扩张性心肌病,当时说他只能活几年来着,现在看着也还行。这都不是绝对的。

有什么具体的标准么?这个看病啊一定不能搞什么具体的标准,要搞这个啊就跟现在啊这个所谓的卫生局要残害中医要搞什么量化。本来是心法上的东西,本来是一种无形流动,非得要拿这种僵化的物质教条来去框死它。你说这样框死它了以后还有那种无为的妙用么?症状消失不见得。有的症状消失恰恰是加重。古人说过了:医家善以治不病以为功。本来一些病就没什么病,体内产生了一些正常的变化,发生了一些症状,有些情况下就可以不药而愈。恰恰是用了药以后觉得病好了就觉得是大夫的功劳。而有的病呢产生了这种所谓的,三七以前讲过的排病反应,你用药物给他治下去了,恰恰是加重了有时候,隐病,这一点不是说所有大夫都能认识到的,需要对疾病观察到一定程度然后才能慢慢的体会到。

象温病学派,很多种治疗方法是最善于隐病的。可以说荼毒国民这二三百年吧,也是该到时候调整调整了。就是因为它善于隐病,所以它在很多治疗过程之中能够起到明显的效果。这个中土气机一旦扭转的话,它的郁结就会显示出郁迫,有凝滞的地方它就要开结,它就会产生更大的矛盾。温病学派的寒凉药把脾阳一压住,元阳升动一压制住,马上这症状就没了,有时候人还可能会显示的更精神一点,这是为什么?就是说有很多病人吧,吃了寒凉药,恰恰有时候还暖和一点,精神一点,这是有道理的,为什么?现代人的思绪纷飞啊,本身这个相火就不敛,寒凉药有时候在某种情况下可以敛这个浮阳,但是这个基础是什么?中焦的枢转尚未完全陷败,如果中土真正是阳气衰陷的话,寒凉药一用病人马上不受。虽然给掩盖部分症状,但是病人的主流的精神气色是掩盖不住的,马上就会出现衰竭症状。

我看过很多病例在网上,病人是浑身发热,郁热四现,用了一两年的滋阴寒凉药,用完了以后还是郁热。这为什么呢?本来就是厥阴病阳气郁结在里面了,越用寒凉药越瘀滞,其实这时只有用温热药枢转中土,阳气一开散了以后,为什么临床上很多病人和大夫说这一点,在大量过用附子了以后,病人首先体现是四肢冰凉,或者是全身冰凉。这种现象正好是郁结开达了以后,然后病人马上阳虚症状马上体现出来。所以这点基本问题大家还是要细把握的。要不然的话只是治病的话,那到头来也还是害人啊。

这个疾病的治疗的转归呢,首先明白这个疾病的来去。这个脉象也不可凭。为什么?因为对于一般的病人他来找你就诊的时候你不可能知道他平常脉象的常象。因为每个病人脉象都有他的常象,先天禀赋各不一样,平常这个脉的高下就有偏盛偏衰。这个时候呢,我们只能说考虑他疾病是怎么来的,产生了脉象的变象。症状消失了以后再根据脉象的这个变化,考虑出他现在的这个逆象调整过来了,这就基本告一段落了。以后再进一步就是养生的过程。当然了,看病其实也没什么,看病有时候不过是为病人患者所谓的,料理料理这个一些后事擦擦屁股而已。这些患者大家每天声色犬马,是不是,暴寒暴热的,然后呢一不好出现逆证,大夫调整调整,关键在于养生,这个治病都是其次,次而又次的。这要内经的说法就叫:斗而铸兵,渴而掘井。等到真正出问题的时候再去挖井,口渴再去挖井,那已经晚了。

内经在开篇第一篇上古天真论就说过:“上古生民,圣人之教下也。”怎么“教下”呢?“虚邪贼风,避之有时。”虚邪贼风现在谈不上了,是不是?这个比较少一点。空调,可以说现在这个虚邪贼风。还有暖气,暖气冬天不能太热,夏天空调不能太凉。这个就是现在主要的虚邪贼风。下面就养生的大要:“恬淡虚无,真气从之。”这个恬淡虚无是因,真气从之是结果。“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就这四句话。这四句话是养生的关键。也是对我们平常大夫要求病人调整的一个指规。恬淡虚无,精神内守。恬淡虚无自然精气从之。精神内守自然病安从来。

上古人其实讲究养生呢,我们中国道家讲究养生分三种法:天元,地元,人元。每种练法都不一样。“恬淡虚无,精神内守”这是合于天地的,比较高的入手的方法。然后,处在过程之中呢,可以辅以药食,药食就是我们现在这个药食治病啊,这是地元。通过服食可以达到一种很高的境界状态。但这不是我们今天讲的内容了。

这就是说我们中国古代来说对疾病来说,重在于调养,重在于养生,而不重在于看病治疗。这个西医呢,就是更等而下之了,专门执着在症状的治疗和纠正之中,可以说是下之又下的下策了。但是虽然是下策,从这种物质有形的基础上入手的话,大家看得见摸得着,很多大夫能够一下子能够学到,所以呢它的实用性比较强,导致呢大家对它比较关注。但是它对整个国家和长时间来看这个文化的传承,没有一点好处。这是有害无利的。你看看医院里现在,很多制造了多少活鬼?很多病人不断地手术,腹腔里没几个好的脏器了。这个心血管科呢,来个病人装个金属进去,来个病人装个金属进去。糖尿病人现在也要装。胰岛素泵装来装去还是不好,该死还得死。所以说,这个国家弄到最后越来越不和谐,这治病的这种方法也是一样的。本来抗生素、激素本来就是涸泽而渔了,再加上各种手术、各种机械。

甘草一般平常咽痛就吃这样对还是不对?

这不对,肯定不对。这个咽痛我说了,这虚火在上的人甘草可以敛虚火,是中土素薄的人;你要是中焦脾胃湿的话,你吃甘草那不是更加加重了么?就跟很多人咳嗽,老感觉干咳不行,老吃甘草片,这有一部分人就是恰恰吃甘草片非常错误。本来呢,肺的气化要是开达的话,它就会把偶尔有些痰啊淤浊啊虽然少啊排出来,再用甘草这种甘缓的性格把痰闭在里边,很多咳嗽都变成慢性了。长期咳嗽就会伤损肺气。所以说甘草这类药呢吃了暂时不咳了,感觉好,过两天再吃吃,这个越吃越坏,到时候还想不到是甘草害的。

口含生甘草能不能止牙疼?

就是这个作用!口含生甘草何止能止牙疼,还有某些口腔溃疡就是说虚证的,老来复发的反复复发的口腔溃疡,中土虚的很多一系列症状,都可以达到这个效果。
中焦寒湿啊,按照伤寒来说是太阴病。太阴病有它的提纲,大家可以翻开伤寒论看看。但太阴病的这个关键是,腹满不欲食。中焦寒湿的病人肯定是纳呆,不想吃饭。进而之,或有腹满,或腹满甚,就平常肚子胀。这是太阴病的一个就是说眼目吧,不欲食。他吃也吃不下去,中焦寒湿都壅滞着呢。这一点呢,太阴病跟厥阴病就有两条都讲到这个食的问题。这个厥阴病呢,厥阴之上,风气主之,中现少阳,总是中现少阳,相火,所以说呢,这个厥阴病呢,是想吃,饥而不欲食;这个太阴病呢,是食不下,也不想吃。它这是两点。它为什么会饿呢,厥阴病?是因为有火。太阴病呢,是寒湿在中。太阴病即使中焦化现阳明之气的时候,也是腹满,也吃不下。

还有一个就是说,太阴病中焦寒湿的病人有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口中和。如果是单纯的太阴病,单纯的附子理中汤证,不兼有厥阴少阳不兼有明显的少阴证的话,他必然是口中和。什么叫口中和啊?口里头没有乱七八糟的杂味儿。口苦,少阳火上逆了;口甜,口甜这个杂病不单是中焦寒湿水泛,这个口甜呢也是三阳之气逆上。

这个临床上如果大家临证多的话就会遇见很多病人,我在这里大概给大家讲一下。以后遇上了别人不会看的话你就可以直接开方子。有很多病人就是口辣,总感觉舌头特别辣。口辛,口辣就是口辛,这是一证;口苦,口里极端的苦;口甜。五味上现呢,它有一点就是,中焦有湿,肯定是中焦有湿了。脾主五味,舌为心之苗。这个舌头辣呢跟口辣还不一样。这个舌头辣舌为心之苗这肯定了这一点不用看,只要是舌头特别辣的病人吧肯定是少阴病你不用想。上面有少阴君火底下肯定是太阳寒水,直接予四逆理中温就行了。温完以后口就不辣了。

至于说这个口苦呢,这中焦肯定有湿,是不是?上焦口苦是少阳火,你得考虑到,既得中焦温中化湿,上焦又得降少阳火,这两点把握住了以后,这就治疗口苦。还有一个口甜,口甜是怎么回事?这个甘为脾精啊,甜味为脾精,口甜呢是精气不藏。精气不藏有几点呢?肯定有阳明热,少阳阳明这三阳不降。然后导致脾精不能藏。这个时候呢,滋脾阴,养脾土。还有降三阳的热。一般呢,见肝之病,当先实脾。见脾之病呢,就知道肝气易于冲伐它,这时候口甜呢,就要柔肝。就芍药你就要考虑用。还有口咸,口咸是什么?肾气不藏。是因为中焦有湿,土气不收,导致的肾气不藏。这个时候呢,既得要温肾气,有得要化脾湿,助肾气的封藏。你象芡实啊、山药啊、补骨脂啊,略微加点参姜附啊,把中土的湿气化一化,然后再收敛一下。

酸,口酸大家知道,这口酸呢,这也非常常见。口酸的病人也不少。酸味是什么?辛苦皆属阳,是不是?辛苦甘呢甘属中焦属平也算阳味儿。咸与寒(酸)呢都是阴味儿,口酸的病人肯定中焦是不但有湿,中焦是有寒的。这个时候呢,口酸的病人直接温化中土,大用辛温。然后呢寒湿一化,口酸就自愈。

但是呢大家要知道,治湿邪呢有一条呢,治湿邪绝大部分都要利小便。如果治湿邪你不利小便你光温中的话,三阴倒是温化了,三阳也不降,闹得病人到时候,阳明腹满,少阳火壅滞在上,头晕之类的。所以说光用温燥有时候(也不行),讲到这个治疗方法。

胃里反酸啊吐酸水啊,中土肯定是寒湿的。这胃酸既然要反上来的话,是怎么反,首先阳明胃气不降。酸属什么味?酸为肝味。肝气不藏,肝味基于中土发泄于上,这个是中焦土湿之气犯肝了。这时候呢,你要疏肝的话要用到辛味,辛散疏肝。而阳明不降呢,中土阳明上逆阳明不降那必然少阳不降,少阳经脉是怎么走的?少阳经脉是起于胁下,循于胃口然后上出。它经过胃口的话,如果阳明不降的话首先导致,如果少阳气在下就会胁满,如果少阳气在上就会口苦咽干目眩。

所以的话,阳明与少阳是一对。少阳不降能影响阳明不降;阳明不降肯定会引起少阳不降,或多或少的问题。还一个是口淡无味。内经里讲呢,脾和则口能知五味。口淡不能知五味者,是脾气不和。脾气为什么不和啊?有虚有实。那就要考虑到是虚还是实。绝大多数是虚。那怎么补啊?参草,人参甘草,直接补就行了。口淡无味这个淡呢,这个脾土主的是中和之气,其实是甘平,平常真正的口淡无味呢,这个才是脾气虚的本相。不是说这个口甘啊,口甘是偏于实邪。口淡无味呢,这个偏于脾气虚。人参主补五脏,第一条,要补脾,那不人参么,甘草。人参,这味药非常好用。但是现在好的人参不多。将就着用点也会效果不错。然后甘草,主五脏六腑邪气。也可以深达脏腑,这两味药路子都比较深。

这个问人参补一切虚证么?

人参是补一切虚证的。补的什么虚证?五脏之虚啊!能补五脏。但是呢,很多病人出现的虚不受补这种,什么叫虚不受补?脏腑内虚,经络之气外结,产生了邪气瘀滞,这个时候如果单纯用人参的话,经络之气本来就有阻隔,单纯用人参的话必然产生瘀滞更重。所以说用人参也是有讲究的。

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提一下。

有人问什么情况下不可用人参?

我只知道什么情况下可用人参,什么情况下不可用人参,自然不言而喻了。人参补五脏之虚,凡是脏腑精气匮竭的虚证,都可以用人参。

什么样的人会虚不受补?还是那一点我刚才说的,精气夺则虚,精气夺的人就可以用人参;邪气盛则实,邪气盛的人就会虚不受补。先得除邪。先得纠正逆气。

桂林古本中,很多汤头的方意比较浅薄,我个人认为,这不是仲景原文。有个别汤头我个人都可以造得出来。而真正古本伤寒论里边,仲景经方来说,那是非常深奥的。古方就古方。当然这是我个人的认为了。你说要是三七生弄一个当归四逆理中,弄一个柴胡桂枝干姜汤加附子这是挺好的,但是你非得要拿它做为一个汤头加减那就不必了,非得要硬塞到伤寒论里头。。。

这不是常人吃附子人参上火。常人吃人参是不会上火的。这必然是脾胃有壅滞。
炙甘草汤中的炙甘草量不是最大为什么叫炙甘草汤?

炙甘草汤的主治是什么?是脉结代,是不是啊?炙甘草汤之所以叫炙甘草汤,首先是它甘草用的是比较大的量,四两,这在所有伤寒方中用的量是比较大的。我们不能用剂量的对比来看大小,炙甘草汤中什么药用的量最大呢?地黄半斤,地黄半斤算大么?那你说酒呢?水七升酒八升。清酒用了那么大量,你说酒是君药主药么?不是。关键在于药物有君有臣,就是说药物起的作用,哪个是枢轴,哪个是真正关键作用所在。

请谈一下口咸的治疗。

我给你们讲一下机理吧。口咸的病人有很多种变化。咸呢肯定是肾啊属肾。肾水之气不藏呢肯定是太阳寒水之气上犯,太阳寒水之气上犯治疗有很多种,你得看中土从湿从燥的化相。有人口咸,上焦还咳嗽啊,中焦脾胃又想吃凉的,这些治疗就不一样了。如果中焦脾胃一派寒湿之象又口咸那就直接真武汤上了。如果口咸中土又从燥化呢,当然这种情况比较少,可以考虑用滋阴降火的方法。当然这种病症比较少,知柏地黄丸证还是比较罕见的,当然临床上也有吧。这种知柏地黄丸证呢,临床上有很多人就类似于火热郁结在上相火不收的,当然知柏地黄丸非常好,但是要考虑到,很多人虽然吃了知柏地黄丸比较好,但是脾阳在下陷,这个病人在治疗过程中症状虽然好了,精神也好了,相火一收敛,相火只要一收敛,元气肯定足,但是这边脾阳生动,脾阳又受到了削伐。所以说这个病是治好了治坏了,实在是不好说。

人的右眼睛发红是为什么?

这个不好说了。你白睛是怎么发红?白睛是有血丝呢?还是整个白睛巩膜一片红赤呢?这两者是不一样的。再一个就是说按照中医常用的观点来看,左青龙右白虎,右边眼睛发红嘛,还是主要考虑到三阳不降。然后再看你是全眼睛发红还是眼内侧还是外侧发红,白睛是局限在一个部位呢还是整个呢遍满了血丝发红,这个不一样的。如果光是缕缕血丝的话呢,这个考虑肝的问题。如果整个白睛发赤,眼白能看到红色的话,考虑肺热。一个是木火,在血脉中呢,一个是肝木,木火刑金,这两者还是有差别的。

还是内经那句话:察阴阳之所在,以平为期。谨守阴阳无与众谋。不要说拿着附子当个宝一样。整天附子前附子后的用。附子用多了以后耗伐元阳,人的阳寿也跟着削减了。但是有些病人陈寒你还不得不用。所以说呢你就要考察这个病人,真正的寒湿之邪,去其大半而止;真正需要温养的病人,就得用制附子,就得用附子久煎、先煎来治疗。真正用附子不先煎的话,这是散寒的治疗。

这个十字春风说可以讲一下咳嗽么?

这个咳嗽我以前在讲干姜桂枝的时候已经讲过了。如果想看的话可以拿以前听课的录音再听一下。但是我要提一点就是说,过去人老说:诸病易治,咳嗽难医。内科不治喘,外科不治癣。这为什么不治呢?就是这二三百年来温病学派横行的结果。喘咳有什么不好治的?这些温病学派上来就是寒凉清降,脾阳一旦衰陷,就是慢性咳嗽,这就是咳喘之症遥遥无期了。可是呢他们根本就不知道这里面原因,继续平喘啊降逆啊,然后是治到最后脾肾同治,又滋阴啊又补肾啊,治到最后,这个病人还总是好不了。

皮肤干燥容易角质化起硬皮。这是为什么?

大家都知道,皮毛属于肺金。皮毛干燥呢津液不得疏达,津液是全身的荣卫的这种。。精气是怎么疏达皮毛的?是靠营气来濡润的。大家都如果学过中医的话可能学过中医基础理论叫做:气熏之血以濡之。血是怎么样濡润呢?肝藏血,肝主营气,肝脾。这个营血之气不能达到肌表,是因为阳不足。过不来了。还有一种可能是水不足,本身水就不多。这两种情况你要一一地甄别,是不一样的。皮肤干燥如果阳不足的话是四肢发凉,还干燥;另外一种是皮肤干燥四肢还热,阳气不敛。血虚就阳气不敛,血为阴。为什么容易角质化,这角质化是什么?阳化气,阴成形。为什么这些肝肺之气疏达到肌表容易产生这些瘀滞容易角质化呢容易不那么起硬皮容易不那么凝结起来,阳气不能达于肌表了。这个表气,肯定是阳气不足。第一个是阳气不足,第二个是阳气瘀滞。才会容易导致角质化。这时候你可以,现在通常的治疗方法都是软坚的破结的然后是通散的,这都是小法。用一些养血的疏肝的温阳的温升肝木的濡养肝木的,把肝血荣润滋养了以后,自然能够通达皮肤血脉之气。然后这个病逐渐会好转。

“冬天无扰乎阳”是不是不要用附子?

这个话说得不太对,非常不对。什么叫“无扰乎阳”?无扰乎阳是叫你不要用中上焦的药,不要用生姜,生姜那是夏天吃的药,少用生姜,少用那些走上焦,麻黄啊什么的,荆芥防风,开达上焦。阳气这个时候要敛藏了。附子这个药则不一样。附子大辛大温啊,能有封藏之效。如果呢先天元阳就虚,下焦少阴有含藏之困,本来就有寒气凝结在那,阳气想敛敛不回去,鸠占鹊巢。这个时候就得用附子来开散寒邪。寒湿之邪一开达了之后,阳气自然就收敛回来了。老来开达中上二焦之气,阳气怎能收得了?中上二焦是什么?你不要助用。助用过多了以后呢,用有余而收不足。附子这味药还是个好药。主要是用在对于姜桂这些而言的。但是冬天如果是伤寒的话,那该用还得用。

这个每味药能用不能用啊不能这么谈。内经里面“有故无陨亦无陨也。”什么药都能用。怀孕两个月的孕妇我照样给她用大黄,是不是。他只要有这类病症你自然要给他用相类似的药,他就像那个病人,他得了这种痢疾重症,血气凝结郁在下,大黄本来就是破血气腹中之郁结的,就得要用。

如果不能在短期内解决他的症状,恰好是对他最大的伤害。当然了,还像伤寒论说的:设便有微溏者当与小柴胡证不可与小柴胡。小柴胡本身就是籍借中焦枢转之气然后,半斤柴胡,才能够升达肝气。十克人参,这是它的中轴啊。但是设若本来大便就老有溏泻,为什么大便会溏泻呢?清阳在下则生飧泻。这个阳气升不上去都陷在底下了,则生飱泻。这个便溏恰恰也有这方面意思,阳气还是陷于下的。这个时候呢,脾阳陷于下。你再用小柴胡汤,半斤柴胡,苦辛平的枢转,转得动么?转不动。转不动就彻底掉到底下了。所以这个时候如果再用小柴胡汤,恰恰就是揠苗助长。所以呢,就有微溏者不用。你象,这个孕妇呢,你要给她用活血药,要给他用泻下药的时候,设当用的时候你减量用,稍微把量减一些。不要因此扰动胎气。但是呢,你要不用的话,这个疾病本身这个逆气无法纠正的话,本身它就足以为害。所以说其中这个关键还在于权衡之中了。

这个十字春风你又说外行话了。民间中医网上说脚气是胃里有菌的缘故。

民间中医网上绝大多数人都是中医外行,每天胡说八道,我也看惯了。中医就不认为有细菌存在,一气流行,皆是一气之化。哪有细菌啊?各位用脑子仔细想一想,这个世界间有细菌么?我们这个大千世界变化纷纭,如果真正是用现在的物理来解释的话,它只不过是一些微小的分子不断运动,产生一些分子云变化,我们的视觉不能最有效地分辨而已。那么分子又是什么?这些分子云又是怎么构成的?这些分子云又是一些极细微的微粒进行不断的运动,产生了一些幻象,然后我们认为有这种东西,其实说到最后物质是无限可分的。分到最后不是说这个物质的本质有区别,而是说这个物质的本质的排列现象有不同。

它一层一层的排列现象不同。所谓的现象就是象,就像卦象一样。它内外的关系不一样。大家学过元素周期表,那里边原子分子是怎么排列的,多多少少的,是不是,它们有没有质的差别?没有,它们就是排列的顺序不一样。就是组成的现象不一样。中医发展到现在,中医是从最大的宏观角度来看待每个现象,都是排列顺序不一样,都是内外的组成的位置产生区别,就像我们现在看随便一个国家,一个公司,一个团体,它的主次关系,领导和属下的关系产生了变化,谁当领导谁不当领导这个国家的政策马上发生变化,它人还是里边那些人。领导权决策权产生变动马上气象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说不要拿这个细菌拿病毒去视为实有,这就叫“一叶障目不见森林”,就像现在中医很多人都说,治肿瘤,都看这个肿瘤了,一瘤障目啊!不去从根本上六经气化不是从根本上脏腑虚实来解决问题的话,被一个瘤子把眼睛遮盖住了,那治不好病了。

中医能治疗狂犬病么?那还用问么?“言病不可治者未得其术”是不是。这个看病的时候有很多种方法。中医肯定是万能的。你要谈中医呢就是,我们祖先传下来这一套高妙的心法,它可以用之于宇宙,用之于天地四合,绝对是至臻至妙的。就像我们过去说的,马克思主义用在哪里哪里好,呵呵。

有人说是“桂枝温心阳,肉桂温肾阳”,是这样么?呃,也可以这么说吧。但是这么说的话比较牵强一点,为什么,中医这样分的话比较容易僵化,因为肉桂和桂枝呢这个部位不一样,所以呢它这两个药物的收发倾向就不一样。肉桂这个药呢,它是辛香无比啊,可以为诸药兼并通使,可以扩散一些寒邪隔阻;而这个桂枝呢是横走枝节,最善于开达中上二焦,入于血脉枝节,所以呢桂枝是温心阳的,肉桂呢可以化少阴寒气。

但是呢,我提的一点,我们在用药的过程中呢,一定要有表里的差别。象伤寒论本经的用药准则就是,第一个是六经为病,经病,腑病,脏病。这个一表一里。六经致病呢,六经为表,这个六气周流不息,一日一病;而脏腑致病呢,脏腑如果有结聚有留滞的话,这个病就不流动了,就会产生所谓的表里症,表里症的话这个病就不容易流动了。所以说呢,我们说,讲这个药的作用的时候,首先讲究药对六经的作用,然后再对脏腑的作用,这个分谈的话要有层次感。不能说心阳、肾阳,这种分法太过于笼统,是不是。大家首先讲究药物作用,六经是什么作用。少阴肾水,太阳寒水,这种讲,一看才是内行。象后代上来就杂七杂八就直接,肝阳、肝阴、脾阳、脾阴,搞得倒挺成系统的,没用。搞不清上下升降,左右表里了,到时候一头雾水,早就僵化了。

舌苔厚腻是怎么了?舌苔厚腻是胃里头有积滞,那肯定的不用问。因为胃气之上潮,胃气薄则苔薄,胃气厚则苔厚。这是胃气的一个体现。为什么有人早上起来舌苔那么厚?经过一夜脾胃的运化,宿气在内,有人早上舌苔特别厚,这是脾胃平常就有湿者;赶等到吃完饭了以后一看舌苔没了,为什么呢?脾胃受温热饮食的运化以后,胃气一下流行开了,吃饭以后胃蠕动也快,胃气流行开了以后舌苔自然就掉了。并不是吃了饮食以后舌苔化掉了。吃完饭以后过一阵子舌苔又厚了也是一个道理。但是有的人呢,吃饭以后舌苔也不下去,胃气结聚重一点。

骨头里有寒应该怎么治疗?

骨头里有寒,这个说法比较笼统一些。骨头里有寒有两种,第一种感觉骨头凉,凉气不少;还一种,是感觉骨头里边冰凉,不是怕风,这属于少阴寒。这两种同是精气不足。一生一发的不足,一个是生不足,一个是发不足。

真武汤的附子可以加大么?

真武汤的附子当然可以加大了。任何一个方子的药物剂量都是可以调换的,没有一成不变的,根据病人的体质,根据病情的变化。你象桂枝汤,因为桂枝和白芍的比例可以产生很多种变化。所以说经方运用的时候,首先要懂经方,熟了以后,经方里每个药都是可以加减变化的,比例不一样,比例是关键,这个比例不一样。本来桂枝芍药是一收一发的,这个收发之间,比例不一样,整个象就不一样。你虽然桂枝白芍用量都比较大,但是比例一样的话,它效果还是相近的。但是你要是力量超过一定范围,脾中土受不了了,或者是因为产生了这种五脏之气收藏产生了影响,那是另外一回事了。

好了,今天就给大家讲到这里。


 

行者老师讲《神农本草经》――(7芍药


芍药——《神农本草》味苦平。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艺文类聚引云:一名白术,大观本,作黑字)。生川谷及丘陵。


芍药这个名字呢是古人对白芍跟赤芍统称,古代芍药花分两种,开白花的和开红花的,有一种分法呢,这个芍药开白花的叫白芍,开红花的叫赤芍,统称为芍药。可是近代呢,白芍跟赤芍是两种东西,是两种药物,他们科属也不一样,本经的芍药主要讲白芍。

大家一般对每个药物的作用功用建议是原文熟读,这样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这个条文会慢慢的反馈出来,进行逐渐的深入理解。芍药味苦平,其实我们今天品尝芍药呢微苦是有的,但主要是酸,芍药在口里嚼的时候慢慢体会到酸味还是很重的。首先呢酸收,苦泻,酸收是收什么呢?白芍的颜色呢大家可以拨开看看是淡红色,取类比象入营分,营血,白芍的质地硬壮类金石,这是它的形质跟质地跟石头一样,没有树木之感觉,所以呢白芍比太阴肺气,金气肃杀敛降。

苦泄,所以说呢今天芍药主要作用在伤寒论中,走营分,酸先入肝,入肝经的话芍药凭其酸味就可以收敛肝气。肝体阴而用阳,一厥阴肝经雍滞以后,体阴不足,津血不足的话,肝气容易倒逆,这个时候呢,白芍凭其酸味和金石之性可以平敛肝气。收郁滞精血不足的话,容易泄肝气,芍药是泻肝平肝一味好药;

主邪气腹痛,什么邪气呢?正邪非得要从根底上好好研究,有人说邪气就是不正之气,当其位则正,非其位则邪。中腑地带是足太阴脾经所主范围,大腹痛按照内经讲,五脏之性,甚则克其所胜,辱其所不胜,虚则受制于其所不胜,而这个邪气,肝脾调和木能疏土,这个时候呢肝脾之气和升,足厥阴肝气郁滞,邪气所犯,其气必虚,这时候脾气如果有虚损的话,肝经之气就会克伐脾土。最著名的方子是小建中汤,戊己汤,芍药甘草汤,这个都是讲的中焦腹痛,还有就是理中汤加减法若腹痛加白芍,这都是讲白芍的酸敛苦平,帮助精气,肝气敛则脾自和;

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这个止痛呢,主要讲的是白芍入营分,凡是草木之品皆属于木气,白芍也不例外,虽然是酸苦平,但它也属草木类,所以它药气都以升达发散为主。入血分疏达血气郁滞,酸可入血分,苦可开泄,止痛也是讲它的活血化淤的作用,以前讲的邪气腹痛和这个不一样的。有关的方子像是张锡纯的方子,在止痛里面当归芍药都要用的。

主邪气腹痛,除血痹,什么是血痹呢?内经分五痹,皮毛筋脉髓五痹,这五个层次。血痹主要讲的是营血的郁滞。金匮治疗血痹的方子是当归黄芪五物汤,主药是白芍,加上黄芪当归的佐助,这两个是通经药,当然了生地啊也是,如果没有白芍的话黄芪当归桂枝温行的作用达不到血脉之中,大家知道炙甘草汤生地是半斤,要有这个足够的入阴分的药引经,辛热的药才能够有一定层次一定道路的选择。所以在药物的归经方面归经学术它是有一点道理的,要不然徒然用温药一般发散肌表肌腠之中了,很难入血脉;

破坚积,白芍是酸味药,酸敛为什么可以破坚积呢?是不是。它破什么坚积呢,白芍破的是营血血脉中的坚积,破的是肿瘤啊郁滞,白芍坚若金石,本身药气是锐利的,凡是药物吧跟它的品性都是相关的,白芍是缓消的,不是说一下子就破开的,类似药物的有莪术也是破的,非常坚硬的,白芍还有点木材的样子,莪术就纯粹是硬的。

这个寒热呢,就是伤寒病的外感,白芍是什么?芍药甘草汤可以作为外感,桂枝汤用芍药是什么意思呢?外感伤风时候,风气开泻,卫气不敛,营气不开,导致卫气不敛,肝脾营血郁滞,肝脾营血郁滞首先导致的是厥阴的不升,少阳相火上逆,营气愈不能出,卫气愈不能敛,导致汗出啊这些症状,兮兮发热,所以白芍第一个敛厥阴肝木盗泄,苦平降少阳相火上逆,白芍这味药主要是入厥阴少阳两经,可以借助太阴肺经平降;

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这个益气呢,白芍这个破坚聚和大黄芒硝不同,白芍是缓消,靠营血流动慢慢去消磨。淤血去新血生,营血之气开达了,元气自然生长,方剂中的复原活血汤,很多久病虚损的患者,泄药不受,补药不受,为何?脏腑之元气衰败,痰湿淤血又凝滞于脉络中,补雍泄虚,一般这时选用这种入于血脉之中破营血郁滞的,佐用补气的,喻通于补,这个方法是常用的,这种病人临床很容易见到的,更有些就是先泄后补,当然这个时候不能用大黄之类的,如果他不是腑气的郁滞,而是脉气的雍滞,就用走脉络营血的,用这些药泻,药已中病的话,会泻下秽物,或多或少吧,然后再温补调补,才会好转,当然配合病人脉象观察;

疝气是什么呢?足厥阴肝经的脉络郁而不升导致腹疝之类的,芍药呢可敛养肝体,抑制肝气风木盗泄,盗泄一止元气自复。

暇也是一种假性包块,类似囊肿,类似营分受病,这是古人用药经验。现在有些人将囊肿归为痰饮,这个不确切,你得看长在什么地方,肝肾子宫卵巢中?如果是长在营血为主的地方,按营血淤滞处理,如果是长在右路金水敛降这一路,就可以类比为痰饮,有人讲是用峻逐痰饮的方法治疗的囊肿,这类囊肿应该是讲的后者。

原文就基本这样解释了。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问一下。

白芍在伤寒论诸方中的应用,其实白芍的应用该是非常广泛的,对白芍的应用,火神派在这方面还有所欠缺,所以在这里做一下解答。

可遇说: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这一点是什么?

■太阳总统营卫这是第一点,第二点是太阳出于至阴,至阴是太阴,太阳之气由胸中开发,胸中是阳明。营卫二气化生于中焦,中土气虚,营卫二气第一无源化生,第二马上就要郁陷.太阳病下之后,下的是什么?用的是苦寒的药。伤的是什么?伤肝脾升达的阳气,肝脾阳气伤了之后中焦不能开化营卫二气,营卫二气郁陷于内,这个时候还没有出现陷于胸中,还没有出现痞满,先是胸闷。促是什么?数而偶停,这个时候是脉气勃发而不能续接,这是营卫郁滞。营气郁滞产生的胸闷,为何不用白芍了呢?这营气没有出现盗泻,是营气本身不足,本身的中土阳气不足以升达。这个时候用桂枝去芍药汤主之,桂枝姜枣草,姜枣草顾及中焦,桂枝升达肝脾阳气,你说换个方子行不行?加点药行不?当然行了,如果中土湿则加理中可,下焦阳虚加附子是完全可以的。

仲景是在示法,向我们开示治病的方法,领会之后方子是可以随意变化的。

小石头说“西医里的恶性肿瘤跟良性肿瘤怎么看?”

■这个问题不小,西医讲的这个囊肿吧,西医对这个囊肿的认识是十分不明确的,因为他们只能看见,不知道为什么会发生,为什么会不断地长,为什么会长得快,他们判断良性恶性有个细胞分类的方法,这个细胞分类跟中医的怎么类比还需要研究仔细一下,西医除了看细胞的分类还有一个就是看生长的速度。而们中医来看呢,不是脉学得很精的话是很难觉察到的,对于体内的徵暇(肿块)的善恶是根据两点来分的,中土气机败现的话是指恶证,元气亏败的话也是恶证,首先察神,比如长在体表的囊肿的话,样子怎么样啊,是阴证还是阳证,是善证还是恶证,这在过去的外科书里经常有描述。

下面讲讲芍药在三阴病中的用法,芍药作为阴药苦平酸敛,酸苦涌泄为阴,如欲开发中上之阳气必去芍药,芍药有这个收敛的功效就跟本不能用,不光是它有苦寒的性质。芍药偏寒,脉促胸满,这是个眼目,也是仲景提出来得,用上一丝芍药则会失效。当然脉也可以不促,种种情况显示出来在上阳气欲升而不得升达,困于胸上这时候就可以选用桂枝去芍药。

首先讲桂枝加芍药汤,是太阴病的一个主方,但不是正方,理中汤才是正治之方,伤寒论讲的是六气外感为主线讲述疾病发展的道理。“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原文)本太阳病,因三阳之气不得开发,由于医者用了泻法以后,营卫之气郁在中焦,传经之气雍在太阴,一者太阴之气不升,二来三阳之气逆阻导致腑气不通,加芍药是用来干什么?厥阴肝经之气与郁滞在脾中的三阳杂经之气产生郁阻,肝经郁阻肯定会盗泄中焦脾土,这时侯腹满时痛,肝气阻格之象,用芍药敛泻,扩散中焦之气则通,厥阴肝经之气与郁滞之阳气,这个方子只适用于外感传经之邪下陷而内伤杂病时很少用的。

与其讲这个还不如讲讲理中汤腹痛加芍药,腹痛了以后就是肝气克脾土,肝脾郁滞。在火神诸多论述中,火神派的跟本缺陷就在于跟本不理会肝经风燥,导致很多病人开始见效逐渐产生风火燥热,病人形体消烁。当然火神派的大家呢,他们是很注重这方面的,后世学火神的学者呢,这方面有所欠缺,导致他们用方太过单一,首先太阴病克犯中焦时要加芍药,理中汤加芍药这是一法,大家必须要记住。

第二点,少阴病呢,第一个方是附子汤,下焦小便清长属少阴,这是讲的少阴相火虚衰,小便清长这用附子汤,为什么?小便清元火不足,夜尿多,这夜尿多是怎么回事呢?夜半后阳气升动,本来下焦虚寒,升达不足,都郁陷在下面。所以仅存的阳火之气都通过夜尿泻下了,附子汤,附子 人参 白术 芍药,这里头呢,白术的量很大,最大的量是附子,附子用到制附子三枚,就是现在的五六十克,有人说更多,我在临床上用到三十克,这得跟据病人的体质啊,患者瘦弱则附子量斟酌,小便多就是肝气郁陷于下厥阴肝木盗泻之象了,这时候徒用温阳的话,必须特别精准,用药不到的话,温中焦脾下元,它有个关键,用附子理中也许很多症状会见效,但是呢有些病人用温养下元的药如附子理中四逆汤等后夜尿会更多,肾经盗泻更严重,为何?下元寒气不是一朝能打开的,寒邪不能驱散的话厥阴肝经就不能和升,有一部分阳气就必然郁陷在下面,肾精本来就亏乏了,肾气不得闭藏阳气肯定走泻于下,所以附子汤中附子用炮的,炮是什么?就是消减其辛散之性,然后存其温和之性,然后芍药收敛,这个方子的整个力量还是在于参术伏苓还有附子,整个方子采用流动之象,以去下元寒湿,所以没有用甘草。

真武汤,下元寒水甚,为何用白芍呢?这是火神派很多书中都没讲清楚的一点。真武见证振振欲辟地,寒水上临胸中,会亦悸动之象,这种悸动之象本来就是厥阴风木之气失于和敛,为什么这样?下元水寒啊,水寒了以后,水不荣木,中医里有两个词:水燥木枯,下元阴精不足,水不荣木,第二是水寒木枯,水中没有阳和之气啊,木气也没办法生长,木气也是燥急的。加大量白芍于附子生姜之中,来治疗下元肾水不收。

那么提个问题,真武汤水气凌心,阳虚水泛,这个水为什么会泛?四逆汤证,白通汤证为什么水不泛,光这真武汤证水会泛?怎么泛的?

给大家讲讲真武汤,什么是真武?真武是水啊,北方水受,水气不收,水气不得镇,真武镇于北方,方名代表用意。

有人说是不是土不能制水啊?土不能制水的话可以用附子汤,还有理中汤啊,附子汤是在真武汤中去姜加参,有理中之意,附子汤温补脾肾之阳气啊,凡是脾肾阳亏的病人可以仿附子汤之意。

真武汤与附子汤,附子白术量不同,真武茯苓量大一些,生姜是真武汤的眼目,脾肾阳虚。真武和附子汤都用芍药,证明阳气郁滞陷下,水寒木郁厥阴不得和升肝木陷于下,而有盗泄之象,第一点附子汤肾精不足,白术本身就是滋润的偏于养脾精的,真武汤这个方子是厥阴肝木之气郁而不升,子病及母,肾水不封藏,肾为水脏,肾水之气不能闭藏,肝木厥阴之气就会激荡肾水泛于上,生姜三两,临床可以用50—200克,生姜可以去臭气,生姜治疗水气上临,靠的是什么?生姜辛味为主,能开达上焦,使太阳寒水开达,它走的是少阴与太阳表里的路。生姜量不大的话恐怕这个真武汤速利小便,很难达到这个效果。

加减法,若咳者加细辛五味,小便利则说明膀胱气化尚且可以,去茯苓,若利者去白芍加干姜二两,下利是厥阴之气下陷并不重而以中土脾虚下陷为主,而不是厥阴下陷为主,导致的肾水失藏,是肾之水气尚不亏,如果下元肾气匮乏的话,肝木一克就化燥,从阳化而不从阴化,这是两者的区别。

生姜这味药,辛散的作用比较狠,凡物极必反,辛散太过的话就有封固的作用。所以生姜又可以封固下元阳气,与生附子的作用相等,有点类似,所以有的病人下元风木盗泻,上焦盗汗,下焦二便失禁亡津失血,这病人不一定出现水肿,这是风木肆虐,主要看它的水气足与不足,水气也是津,能有这么多水跟他肾脏所藏精气息息相关的。如果这个病人肾中精气本来不足的话,得病能够拖延的时间也很短。

厥阴病,厥阴病错宗复杂,寒热错杂,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现少阳,厥阴病从乎中现,这是什么意思?厥阴病下寒上热,上焦少阳相火化现占据主流,就象我们讲的伤寒六经厥阴从中现,风火燥热,下寒就容易忽略,自从火神派的治疗措施广泛实施了以后,大家就是说只温下元,不管上焦风火燥热,厥阴风木下元温后相火之气自收,这种例子是非常多的。

肝经藏血足的话从阳化就少,从阳化少的话用温阳药就不容易带来一些负面的作用。我们看为什么三阴病有时候现的是一派热象呢,风火燥热之象,它到底有没有寒呢?有寒,这个寒要不要去管它,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这一点要考虑清楚。

伤寒论六经三阳三阴都是讲的是足经,为何不讲手经?少阴从乎表里,以太阴为例,足太阴脾经湿气,手太阴肺经燥气,一个阴土,一个阴金,这两个脏器禀气不同,为何从乎足经?就象两个人合伙作生意一样,谁的钱多谁就做董事长,谁就说了算,这点好理解吧。

足经占的面大,气盛,手经从现,当足经出现郁阻大不足大虚损的时候,手经就会现出来,会出现不同的化现,胆经郁阻住了三焦就会化现出来。所以说三阴病方见上热便知下寒之甚。管不管下寒呢?仲景有谓: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病已经反本当从标治,厥阴相火盛大先平相火,否则盗泄不止,下元寒气更不得收啊,厥阴病在仲景之后黄元御之前大家都搞不清厥阴病是怎么化现的,这手经足经是怎么转化的,只有黄元御把这一点讲得非常透彻,没有一点疑意,大家可以把四圣心源好好看看。

厥阴主方是乌梅丸,这是立法,黄氏给了桂苓阿胶汤:桂枝 芍药 当归 阿胶 茯苓 甘草 下寒加姜附 上热加黄芩黄连,就是少阳火逆,也可把加大白芍,中土脾气虚的话不可太加大白芍,白芍这药有破散的作用中土虚的话可能受不了。黄芩就不一样了,还有厚脾胃的作用。

所以现在的一些疾病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大多属于厥阴病的范畴。

弦脉厥阴风木之象为六残贼脉之首,张顽石讲百分之七十多的病人都是弦脉,肝木盗泄之象。所以说厥阴病囊括大部分杂病,尤其是慢性病皆在于桂苓阿胶汤的加减化裁变化之中。

桂枝汤是典型厥阴病的方子,隶属于太阳中风,风气从何而来?厥阴风木之气。厥阴走表的话就可以用桂枝汤。看六经传递,厥阴为最里一层枢转,太阳为最表一层,这个两经表里之间连贯,这两经之气是有传化的,所以太阳神方用的是偏厥阴病的方子桂枝汤。

其实仲景六经给的是法,少阳病小柴胡汤典型病症少见,为什么我喜欢柴胡桂枝干姜汤加附子呢?因为六经病你分无可分,你那边是少阳病,一遇寒了你这边就是厥阴,你这边是厥阴病上面就是化现少阳,表里之间是相连贯的。网诊的时候又不可能把脉,把病情搞得那么清楚,所以先以胡桂枝干姜汤加减斡旋中洲立于不败之地。半夏泻心也是少阳方,黄芩黄连泻的就是少阳火,三泻心汤都是这个原理。

今天遇见一病例,阳明病,通过这病例给大家讲一下这个治法。这个病人是手足汗出不止,天气热点还好点,天寒加重,天气更冷时就出冷汗,典型阳明中寒,问诊的话肯定大便干。伤寒阳明篇有这样的病例,这种病人不少啊,一般没得到很好的治疗,欲作固暇,阳明胃腑寒凝,这种病人要分一下,有的患者几天不大便,先干后溏,这是辩证法,但是有的病人他大便初硬后不溏。

唯一能辩证是否是中寒可以看脉象舌苔。一般是理中汤加减,理中汤要破散中焦淤结,可以加入破结的药物,一般在腹中主要加气分的药。治疗肿瘤要搞清楚气分血分,在血分和在气分用药是不一样的,这个欲作固暇我们就解释为在气分,气分结聚需要药的气雄烈,不是走味的是走气的,吴茱萸走气,莪术走气分的血分,还有附子生姜的用法得分清,中焦固暇破开了手足汗自止,有可能中年过了不出汗了,这可能是大问题,这是阳气不足了,出也出不来了,大家如果遇见这种病的话可以按我说的方法来治疗。

当然了还有素体化寒化热的倾向,考虑有没有风木盗泻的问题,中焦固暇长期在这里精血不能濡养经脉的话,经脉还有个燥急之象,这两天皮肤出汗,过几天又不出汗皮肤干燥,这个时候有可能又得用点归芍,温中的考虑着用,还有因寒而燥的,有因热而潮热的,这是阴阳同化不同的现象。

大家有什么问题提一下。

现在用的白芍跟赤芍有什么不同?

■白芍有补养阴分的作用,为什么呢?质地致密,金石之性,肃杀收敛作用,对精血来说正好是敛藏,白芍隶属阴药,本经的中品。

赤芍本经有的话是下下选,质地疏松,红色入血分,活血破淤效果,肿瘤长在右路血分用赤芍没问题,白芍赤芍同用都行。

怎么样辨别在气分,血分?

■这个一下子不好讲,简单点说左路是阳阴长,右路阳杀阴藏,脉象左脉是阳阴长,右路阳杀阴藏,左脉体现精化气,气化神,右路君火以明,相火以位,气化精,精敛藏,一般说左路归为血分,右路归为气分,这样的。

口咸可否用真武汤?

■口咸,咸为肾味,那就是水气不藏,水气相对有余,阳气相对不足,根据具体情况,真武汤镇水气。

这个讲到气分血分啊,插一句,人体不简单也绝对不复杂,第一不要把六气跟脏腑混淆,六经可以谈寒热,脏腑只谈虚实,不谈寒热,按内经的说法,脏是藏精的,实而不能满,腑是传化物,满而不能实,它是流通的,脏腑谈虚实,六经谈寒热。六经为表脏腑为里,六经和脏腑是表里输应之间的关系,不可割裂开来说明脏腑辩证六经辩证;第二元气的问题,先天之气元火,盈缩变化化生脏腑,这就是火神讲的先天一元盈缩变化。在这种盈缩变化之中呢,有先天有后天,人总要吃饭啊饮食啊,后天中土就产生出来了,中土吃的饮食都是阴物啊,每天脑子里都要想事,相火妄动的话,五脏藏的神都不能安藏在其中,做梦也不断想,白天镇住了晚上镇不住,这都是问题。

火神派注重温养下元,练精化气,练气化神,这人就精神起来了。但不注意保养的话,生活不节制,耗散太过,这不够用的。所以呢要安藏元神,所以就出来了丹溪这一派,养阴之派。

养阴,阴是什么阴?就是要敛藏,要收固,后面温病学派跟着来了,温病学派也是敛藏,但不如丹溪学派那么明确啊,平时相火欲欲浮动就得敛藏收固,所以以后火神学派和温病学派也不要争了,知道它的意思,都有偏的地方,都有好处,不要固受一家,每一个大家的经验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学透以后要跳出来,成为一体。

今天就讲到这里。
 
 
 
 


 
 
行者老师讲《神农本草经》――8地黄

 

今天讲神本草经的地黄这味药,地黄这味药神农本草经叫干地黄,味甘寒,主折跌绝筋,伤中,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作汤,除寒热积聚,除痹,生者尤良。久服,轻身不老。一名地髓,生川泽。

今天讲这个地黄呢,地黄这个药呢,在我们平常用药中,火神派是比较少用到的,而历史上做为滋阴学派是用得非常普遍的,养阴派就是丹溪那一派,温病派这味药用得相对来说要少一些,温病学派后期衍变主要在南方,南方用药以清轻灵巧为主,象生地这味药还是用得比较少。

今天我们讲这味药呢,主要就是讲它的根本用意,这个地黄呢,从阴阳的角度来阐述,来阐释本经这些原文。

干地黄,气味甘寒,甘是入中,寒呢?气味是寒热温凉,分属于四象,寒象相当于北方水的封藏之象,所以地黄这个药呢,寒可以入少阴肾,类比肾经之气,又因为这个药呢它又名地髓,深藏地下,骨主髓啊,肾主骨生髓,正是水象。所以在归经上属于少阴肾,也是一种取类比象。

甘呢,甘属足太阴脾经,地黄呢,如果大家知道这个生地熟地,如果知道这个药的话,它那个汁液,味道是比较浓厚的,是滋养粘腻的东西,内经里,对于气味是怎么解释的?味厚者为阴,相对于来说是气为阳,味为阴,味厚者为阴,味薄者为阴中之阳,味厚则泄,你象这个地黄呢,味偏于厚重的,味偏重于厚重的相对于来说,味它是同气相求,入于脾胃后同气相求,药阴它就入阴分,我们这个熬药呢,取的不是汁,是气。不管是气也好味也好,熬药熬出来的,都是经过中州脾胃运化出来的,都是药气,药气呢,有浓重的,有轻清的,清轻的发散,浊厚的沉降,根据它不同的状态显示出来与不同的与脏腑相济,有补有逆,所以说是味厚者为阴,味厚则泄,泄什么?泄下焦阴浊,它是阴中之阴啊,阴气重了是什么呀?阴气重了有可能走阴,阴气在下,它是入于阴中之阴的。

还有一个就是味薄则发,那个是味厚则泄,味薄它是形,它跟厚不一样,气薄则发泄,气厚则发散,气厚为阳中之阳,气薄为阳中之阴。

再来看地黄这个药,既然气味浓郁厚重的话,为阴的话,它就有泄浊阴的作用,反观本草里边这么多药,凡是气味厚重的药,或多或少,包括酸味厚重的药,它都有一定程度上的开泄,为什么呢?它是使药性趋向于阴分,阴者,中之守也。所以说地黄这个药,中者什么?中者太阴也。

所以地黄味甘,可以入于足太阴,所以它味特别厚重,所以可以补阴气之不足,折跌绝筋就是外伤,外伤久了以后,产生了瘀滞,凡是这种外伤啊,第一个是瘀,第二个才是阳气不足,因为它走的是经脉血脉之中,第一个血脉不得荣养,第一个是属于肝木的升发不能够达于末,这时候肝木是靠什么涵养,水能涵木,一般有外伤或伤重的时候造成经脉的瘀阻,由于精血不能荣养经脉,总显示经脉的内瘀外燥,到了内部呢,内部的血瘀又会影响肝脾的瘀滞,内在可能是湿热,外在可能是燥,靠地黄这种药呢,入于阴分,阴分这种味厚浊重,可以行散一些瘀浊,营养局部的经脉燥扰的情况,当然是作汤,除寒热积聚,除痹,生者尤良。

汤者荡也,地黄通过汤液的作法以后呢,这种阴浊之气,它这种阴气,浓郁的阴气可以入于脏腑,入于经脉骨髓的深处。一般的药物走不到。按一般的药物走向规律,要入于胃以后,清阳实四肢,清阳开腠理,浊阴归六腑,就是说阴浊重的药啊,它走的是脏腑,走得比较深远,药力也比雄长一些的,比如说血痹,填骨髓,长肌肉,这都是养五脏精气。作汤,除寒热积聚,这个寒热积聚是什么?这个寒热积聚是那个水不涵木,木气郁结所产生的,而这个痹症,更是因为那个风木燥急,你看那个如白术,地黄,很多药,它们都是主风湿痹,你看那些风药,它们都是除痹的方向都不一样。但是这个痹证,痹证是风为主,是以风气为先,而经年久痹,是湿气为主,而这个一般的行痹,这个流窜性的走窜性的,是以风为主,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而地黄除痹,恰恰是因为因为这点道理,主血痹,填骨髓,长肌肉。

它取象,它既然是阴味厚重,得地之精气的,又名地髓,它自然可以养五脏之阴,一般讲课吧,自己主要是看看原文,大家有什么疑问的话,可以随时进行探讨。然后互相教学相长,互相启发,有时如果光讲一个药的话,它有时候题目太窄,我也没有办法发挥。主要是讲这些药的领会,然后给串讲一下。

大家有什么问题就提一下,等会我主要是对这个地黄在临证上的应用,伤寒论里的应用,火神派的应用,还有丹溪一派的应用,用得比较多的呢,你象温补派,温补派其实用地黄这是用得最多的,有的地方还是值得商榷,不是六味就是八味,阴虚六味阳虚八味,这点已经证明这个问题。现在大家可以谈一下问题,等一会儿如果你们没什么问题我可以提问你们。

1、人过四十,吃六味地黄丸可以滋补,这种说法有道理吗?

答:这个说法呢,内经上有一句话叫做,“年四十而阴气自半”,所以很多人根据这一条理论,说是人过四十要常吃六味地黄丸来滋补。凡是这么说的人,肯定是不懂医了,首先。因为仲景教育我们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如果是中土从于湿化的病人,是不是?他会怎么样呢,吃六味地黄丸中土愈湿啊,中土湿了之后,精血无生化之源,是不是?中湿外燥,所以说这一句话根本就不值一驳。六味地黄丸绝对不能乱吃,就象景岳他们那一派,造成很多流弊,六味地黄丸吃着吃着人阳气慢慢就会衰弱,就阳气虚衰啊,时间长了以后就可以导致中风,阴气孤危。但是如果你是中土从燥化的病人,尤其是现代,现在有很多人中土从湿化不明显,而平常由于应付外在的事情,生活节奏特别快,又有夜生活,这些种种的,造成相火妄动,他这种情况下,时常吃点六味地黄丸是非常合适的,而且由于这种相火妄动虚火内滞造成的,比如最简单的,肾结石,肾囊肿,这种情况下治疗肾囊肿肾结石就会非常好。

中土不从湿化,并不一定要从燥化,中土没有显示明显寒湿壅滞的现象,这个时候相火燥了,风木就盗泄于下,就可以。附子理中当然也不能常吃了,很多人如果是经脉郁滞的话,吃附子理中丸可以郁热内聚的,到时候也会产生很不好的效果。
第一个经脉没有很大的郁滞,第二个中土有寒湿,但是现在人中土常从湿化,是不是?中土从本,厥阴少阳从乎中见,是不是?所以每个人,因为他们体质的不一样,选药就不一样。脑子里一定不能有定见,岳飞不是说过吗?变化之妙,存乎一心,如果有定主定法定式的话,那就不叫高明的东西了。大便溏可以吃吗?你看你为什么大便溏啊?有很多大便溏的人,他是脾阳下陷,不但六味地黄丸不能用,小柴胡汤,很多桂枝加芍药汤全不能用。

金匮肾气丸这个方子,现在已经不是金匮肾气丸了,他是采用的济生肾生丸加减,他的温阳的力量可以说是比以前金匮肾气丸不可同日而语。桂附的量已经加到跟熟地山茱萸等同的效果了。

什么叫滋腻呢?就是说中土已经从湿化,水湿不化了,肾阴水湿都弥漫上来了,是不是?这个时候你再去把地黄给它增加一点,这个肾气一个是盗泄风木耗散于已土,耗散已土就是脾不藏意,中焦湿化。

2、刚才还有个同学在问,地黄滋腻,有痰者忌用。

答:说这个话的人,还可以说他不懂医。
因为象金匮肾气丸这个方子,就是治疗肾虚痰饮的,因为熟地一味啊大量应用,就可以治疗肾虚痰多,临床上很多病人就是咸痰,口吐咸痰,非常咸的一些痰,这个可以应用金匮肾气丸,这个时候疗效是非常好的。

在温病学派与伤寒学派中,有很多案例,是治疗顽痰久痰老痰,用什么治好的,用生地治好的。这个显示为什么呢?这个是因为中土没有从湿化,而是下焦肾水不得封藏,由于相火不收,肾本来主什么?肾主水,藏精气的,现在水气不藏,泛上来了,又加上肝木的疏泄,炼液成痰这些燥扰炼出痰来了,这种痰必须要封藏下元,封藏下元怎么封?必须要敛相火,相火是虚浮之火,相火必须归根,相火归根以后,虚火自敛,痰涎自消。有很多顽痰老痰粘痰,他咳不出来,就这个道理。金匮肾气汤,金匮没有肾气汤,金匮肾气丸,金匮肾气一般是用丸药,不做汤剂的。因为汤液涤荡,金匮肾气做汤不符合它的治法。

3、后世地黄补血的机制?

这个我都没法说,首先呢,血为阴,精血同源。这个髓空了怎么填啊?给二两地黄,二两猪骨髓牛骨髓就填了?必须开脾胃化源,中焦脾胃必须不从湿化,不从燥化,中焦脾胃中和生化,这个时候就能够生化精血。

第二点呢,就是说要预防肝木的燥扰,肝为贼脏,肝能盗泄五脏的精气,必须要先柔肝,肝气不柔的话,六残贼脉,弦脉为首。几乎百分之七十的虚损病人全都是弦脉为首,当然有时候是合脉,有时候弦结,弦涩,弦实,肝气郁滞了以后,导致很多环节的,对肝气的荣养呢,分寒分温两种,一种是肝气寒郁寒滞导致的,举个例子,就好象入秋后,大地非常寒凉,一派肃杀之象,空气中又是异常的干燥,这就是寒燥,肝木易盗泄金气。还有一种是热燥,刚入秋的时候秋老虎,这是热燥,热燥也是伤金气,这两种一般来说寒燥相对多一些,寒燥就是说用桂枝,当归,用这些苁蓉啊,巴天啊,中焦用生白术,用这些温润药来生肝,那个温燥呢,温燥就不用说了,温燥就是滋阴降火敛阴气呗,是不是?生地,首乌,山茱萸,是不是?再加上很多都是滋养肝的药,可以佐助一下。

4、金匮肾气丸治疗肾阳虚很对症吗?

答:首先做为一个医生来说,脑子里就不应该有肾阳虚这个词,凡是有这个词的,这个就已经,按照过去练武功的来说,这已经是你最大致命的缺点了。
什么叫肾阳虚啊,什么叫肾?首先搞清楚,肾者藏也,首先闭藏之气,因为有闭藏,所以有水象,水性本来闭藏,什么叫肾阳虚呢?能藏则能发。后代有人比喻说,肾为阴阳之脏,既含阴又含阳,阴中含阳,但这是说法,你要先把这个象给理解清楚 ,到时候你再说,你说肾阴也对,你说肾阳也对,你脑子里没有把这个象搞清楚,领会到,说肾阳不对,你说肾阴也不对,你张口就错,肾火不就肾阳吗,不懂脏腑经络,开口就错,但是作为这句话来说呢,可以说百分之八九十的医生专家教授,他们都是开口动手便错。

你举一个例子,你讲肾火,肾哪来的火?人体外而经络,肌肤腠理,内而脏腑,外在就流动而言,不讲形质,从气入手,内而精气内在的是脏腑,外在的是经络,就肾而言,属于脏腑,脏腑只能谈虚实,不能谈阴阳。而六经的气化你可以谈,从阳化从阴化,从湿化从六气的不同的从,从化你可以谈,但是脏腑你谈,你谈虚实,对脏言,脏无实证。脏主藏精啊,满而不能实。只能是精气越藏越满,这个五脏精气越充足,人就生命力越旺盛,人的抵抗外在不协调的能力就越强,满而不能实。
六腑主传化物,实而不能满,六腑运化是运化精气的,所以说,它有壅也有实的,六腑也可以就是说,六腑主要讲的是寒化,一个气机传导,脏呢,是讲精虚,一个气亏。所以呢,脏为阴,脏精亏虚,腑为阳,就讲到腑气不足,所以内经有句话则说,“精气夺则虚,邪气实则盛”,虚的什么?虚的是精气夺,实是实的邪气盛,邪气是什么,不能当位之气,就是六经不当位之气。

六经之气这里问题也大了,现在很多人搞这个问题也搞得不好,你象平平常常一个肝经吧,你哪来的肝火啊?只能说厥阴肝经,厥阴肝经属什么?足厥阴肝经,它在上面心包经化点火,但主动权是足厥阴肝经是,足厥阴肝经是风木之象,它从中见才化少阳相火啊,本身就是阴象,它为什么化火呢?肝为什么会化火呢?是因为肝气郁滞了以后,表里之间不得相通,不得枢转,少阳相火在上下不来,厥阴肝经也升不上去,这点是相火。还有一点是什么?足厥阴肝经不升,连带的是一大系统,连带的是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大肠经之气升,手少阳三焦经之气升,手太阳小肠经之气升,它们这三经的气都是升的,它们三经都是有关于相火,所以这时候才有肝火,所以肝火是怎么来的,心里要有数,走哪条路,怎么出现的,你走的小肠呢,你知道火郁是从哪来的,这时就是肝火,肝火怎么来的,要清楚。

手少阳小肠的火,从哪来的,你可以清小便,栀子清心利小便,木通啊这些的,甘草,补中,通过从中焦敛心火,你大肠下面痔疮犯了,是不是?你这是中气不举,你可以泄泄 ,黄连,泄泄痔疮火热,大肠经火热下泻,这个什么?少阳三焦经的火,栀子泻三焦之热,栀子它那个样子,你说,那个里面是一个浑圆的一个空形,通之象,三焦之火,利小便,三焦有火小便黄的话,你用上去,你在临床上一用上去,自然就会体会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这样看病就会好。

至于内郁真阴真阳啊,哎哟,这些都是后代些道家学说,没事就往上面使劲搀和,讲得玄乎其玄,没用。你懂了阴阳鱼太极图,随便说,你不懂都是魔障。用地黄,你必须要用的话,中土从于湿化,加辅助的药,陈皮可以治中焦,砂仁可以去寒湿,干姜,茯苓,实在需要用的话,真是中焦寒湿明显的话,那就治病必求其本,那就是首先握住中土,中土化源一开,很多情况就慢慢缓解了。

5、问:如何补肾?

答:伤其五脏者,半生半死。真是肾脏不足的话是,肾精不足的话,这就很难。但是既然说补肾呢,顺其性为补,夺其情为泻。你看这个肾啊,肾主藏精啊,北方为水,是闭藏之象,蛰藏之象,我们就要顺着它的蛰藏之象就是补肾,所以说很多补肾的药,你象熟地啊,知柏啊,上面连肺经一块敛,猪骨髓啊,什么龟板啊,首乌,山茱萸啊,是不是?这些,还有一些大腻滋阴的,凝敛啊,但是你第一个要考虑,中土脾气有没有陷啊?中土脾气一陷,你吃进去这么多东西,反而成了败精瘀浊,有人问,左归丸好象是补肾的,这句话你先不要问,我刚才讲这么多,你再仔细想一想,想完了之后再问这个。

熟地这个药,确有它独到之处,善用者,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我能教给大家的是纯粹的理论,用理论分解各种方方面面的验案,有了精深的医理的话你去看温病学派,再去看前贤的医案,自己去解释。他们有的经验都不一定能自己解释,肾精虚了确实不好补,本身就是相火浮躁,三阳气也跟着不往下敛,人就处于浮燥的状态,又加上现在电视那个什么电脑,这个声色犬马,当然犬马没有,阴气很不容易敛,医患之间要配合之个事,决定很多慢性病的愈后,如果没有良好的医患配合,就算仲景在世也没办法,大家没什么问题了,

问:从黄元御的角度来谈一下。

我学了黄元御,我学了就是我的东西,我这没有黄元御的东西,因为我不可能代表他,医学这个领悟,也许我们真正的领悟,但是每个人学完了记住,以后,你一定要你学完了就是你自己的东西,你用自己的语言自己的心,去接触到这个病例,独守阴阳,不与众谋,你以后可以说从这里得到了启发,不可能是别人的原样,你不可能就那么精准的全面的理解了。

黄元御为什么那么早死?

讨论这个问题非常没有意义。

科考之前得了结膜炎之类,黄元御本身是先天寒湿体质,医生来了以后,既然是眼疾,眼睛属心又属肝,是不是,这个自然是清降木火,清了半年之后,我们的黄老师呢,就脾阳衰陷了,脾阳衰陷了之后,精气不济了,导致了一只眼睛瞎了,以后呢黄元御先生从这个角度,也就不考试了,悲观失落,大家知道,悲观失落阳气更不容易上升了,所以他领悟了医学的道理,从原来的易经理象的角度阐释了一下中医,当然了,以他这个材料来学中医,恰恰是非常合适的,自然是一览无余,一洗上千年,没有任何说不清道不明的地方,命数。禀赋,命数。你看历史上的养生大家邵康节你看活多少岁?,释迦牟尼也就八十一岁,自己通过养生的道理能知道其中的内涵,变化就对了,你为了活多少岁大大不必,你就为了活多少岁来学医?现在中医主要是为了治病,然后牵扯到养生。其实今天很多问题今天我都讲通了,没有仔细思索,

有人说,熟地在肾不纳气喘证中的应用?

相火不得收藏,当然了,肝木燥急了,水不涵木了,如果没有这种特征,浊阴上泛,凌于清窍,典型就是清阳不振,你再用熟地的话,这就是趁火打劫,估计祸不旋踵了。

有人问中医的肾和西医的肾的比较,这个恕不回答。不要拿形质上的东西和气化上的东西来比,中医就是变化之妙存乎一心,取类比象,泛万物之变化,你看见了有形有象的东西,就把你的心智思维,变化的象闭锢住了,就会产生了问题了,你会害很多人。如何来养肝呢?法无定法,方无定方。说什么都没有,

我不知道肾炎是什么病我,你找西医去说吧。

我不知道你所谓的肝非肝,肾非肾什么意思,听起来很玄妙的,谈到肝肾,就不是解剖上的这个肝肾,没有西医的物质概念,现在教材上不都是讲肾阴肾阳,当然了,他们也会看点病,他们对中医可以说基本上不懂,只拿了末梢枝叶,,产生了很多种名相,互相进行,中医到他们那儿,本来很纯粹很简单的东西,到他们那越变越复杂,越变越不可琢磨。

伤寒论当中对地黄的运用,不象姜桂附草,芍药这些药应用这么广泛,但要谈的就是金匮肾气丸,金匮肾气丸中地黄与桂附的比例是八比一,所以说呢,金匮肾气丸这个里面桂附为君。为什么是君药呢?少则为贵,有时候少则为贵,有时候吧,在环境之中,但有的情况下呢,谁占据了重要的位置,谁就掌握了,物以稀为贵吧,金匮肾气丸来治疗肾囊肿呢,类于痰饮,囊肿也可以说它是什么,水液代谢存留,类比痰饮之象,在上的饮气和在下的饮气,这个,金匮肾气丸治疗肾囊肿,金匮肾气丸为什么可以治疗这类饮证,大家可以理解一下,理解了把它写出来。

内经有制药之法,君一臣二,君一臣三,这种制法呢,类比的列法,从那种角度,伤寒论的方是不是按那个法来制的,伤寒论的方是不是按那个法治的,我认为不一定。我认为很多伤寒方不是按那个治的,是后来产生的,就是说方子你先立出来,这个病是什么象,你要用什么象来吻合于它,这个象出来以后,然后再用君臣佐使。上来就谈这个君臣佐使,还有点这个跨度了。

肾囊肿治疗,因为金匮肾气丸本身有一条,短气微饮,是不是?短气微饮这个可以在上,可以在下,在上的怎么治的,在下的怎么治的,大家把这个问题给解释一下。
因为就是说,我们现在谈这个医学呢,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个是理,一个是象,如果谈到这个方药的,这个很简单,学医之道,虚静为宝,除了理象之外,中国文化,第三个就是数。数的变化本身就是微妙的,它是在理象的基础上很好的把握了之后,再延伸出来的。

我们古人对于这方面有过研究的书籍不多,你象内经里有关制药的篇章的研究,在相关的论述,刘完素的宣明方论是按内经的制法来进行制药的,,刘完素本身对理象数都是有一定的研究的,里面宣明方论每个方的数,大家可以去看看那个大家,我本人对于数来说只是懂一个非常皮毛吧,古人都非常注重传承,你看高明如黄元御先生吧,对数也没有什么研究。

数的研究都是几代人通过精研了以后,慢慢传承下来的,当然也是对易经的研究到达了一种境界。可遇说:“汗不与奇,下不与偶,”这个好理解,就是说偶数这种状态,是分散性的,分头前进的,为什么奇数呢?奇数它是力量是专一的,走得远。趋于阳分呢,走入上焦的话,君药可以偏于几种,然后是各行其。

关于数的问题吧,首先要从河洛周易去进行研究,河洛周易呢,我自己对数一点浅在的认识就是,六十四卦,从中国古代的方圆图,一二三四,简单的数是没有意义的,要把数与时空结合起来,用方圆图结合起来,圆图是时间的,方图是对空间的这种,把方圆图和空间时间联系起来,然后易经这个数它这个内涵就出来了。然后把方圆图进行细致的解释,每个卦进行解释,每个数进行,考查的事情大小都会有不同的类比,所以它的数都会产生一个比较,必须有一个参照物,去推理其他的数,然后由此可以推断疾病的发生发展,需要具体的时间,到最后具体的分秒,当然这个需要一种极其精微的思维吧,一般人是达不到的,既然能达到的话,需要专门的奇才,刘力红的师傅李阳波,我看了一下,好象是对于数,只是漏了一点只言片语,关于数上还是有一些,没有进行具体的讲述,也无法看出到了哪个层次,

刚才解释的这个短气有微饮者,《金匮要略》里有苓桂术甘主之,肾气丸亦主之。它们两个其实主的不一样,都主的话各有偏重,本身金匮肾气丸主下元阳虚相火上扰水甚虚火妄动这个概念,本身水甚,脸肿了,下焦肾气不得气化,水气不得封藏,金匮肾气丸是助下元封藏的,而且木郁风燥,有了这点以后,水气才可以由中下而上,如果不是这点的话,就是真武汤证,如果错用了的话,服第一剂有效,服3剂就反,这个在临床上很多见了。

大家不要先玩数,先谈理象,理象把握透了,到了一定层次的话,数自在其中。到了一定层次以后,经过相关的人经过探讨,慢慢就明白了,要不然刚上来就谈数的话一点没意义。

痰饮是怎么产生的,痰之标在肺,痰之本在脾,中焦受气取汁,是不是?这个饮入于胃,流溢精气,肺气的宣散是靠脾中的阳气宣达,一但脾阳亏了以后,水湿陷于脾中,痰湿壅盛,在上则为饮,中下,这个时候有两种,肝脾的阳气要升达,精气也往上疏布,这时候如果郁滞了就会产生精不化气,阴不能出阳,因为这种所以产生水肿,比如腹水,下焦的这种浮肿,双下肢水肿,这是水气。在上的是后天的水谷呢,经过后自治天的炼化了以后精气要游散到全身,经过三焦产生了:上焦不归,水泛高原,中焦不归,水湿泛滥,下焦不归,二便失调,水泻的现象是由于后天的,治水之法,要考虑到左路还是在右路,是关于肝脾升达不足呢还是关于肺胃的敛藏不足。在上的敛藏,在三焦经的,三焦为水气的枢纽。少阳相火上逆的话,可以产生水饮,饮在肋下饮在胸中啊,因为水饮的阻隔啊,气不归元,短气以为饮,这时候治疗呢偏于燥化的用肾气丸,偏于湿化,用苓桂术甘,这是用处的不一。,在这说一说。

睑,眼袋,下眼睑属脾,上眼睑属胃,一个偏于阳,一个偏于阴,下眼睑属于阴,下眼袋很重的话属于中焦,偏温,不是黑,一般是青,青到一定层次就发黑了,青为苍啊,苍色为木,黑又属肾,表现的是什么?脾胃所主,脾阳下陷了,连带着肝脾郁陷在下,肝郁则青,显出水湿的本象,当然了,肝脾郁陷了,并不一定寒湿为重,有是肝郁下陷了导致少阳相火犯于上,这个时候既要考虑厥阴肝郁风燥又要考虑中土寒湿的情况。

喝啤酒属水湿啊,中土气化总有限,喝多了肾气虚了,老上厕所啊,走泄肾阳举不起来了,肯定肝脾郁陷升不动了,有眼袋的人,脾肾阳虚,行,今天就给大家讲到这里吧,下一趟课给大家讲另外一个重要的药吧,当归吧。脾肾阳虚,附子理中可以,当然也得考虑肝木有无风燥的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非要说个汤头的话天魂汤宜之。



 
 
 

行者老师讲《神农本草经》――(9)当归:

今天给大家来讲《神农本草经》当归这个药,不知道大家以前有没有把这个药仔细看看,不单是看一看的问题,我建议大家每次讲哪味药时,把每味药的药性仔细思索一下,看下有什么疑问,不管什么样的问题都行,带着问题再来讨论这个药的话会更有收获一点.
先看《本经》这个当归的原文:味甘温。主咳逆上气,温虐,寒热,洒洒在皮肤中(大观本,洗音癣)。妇人漏下绝子,诸恶疮疡金创。煮饮之。一名干归,生山谷。

为什么今天讲药的顺序是这个顺序呢?为什么今天要讲当归呢?因为以前我们先讲过了桂枝,在桂枝前讲了是理中汤,附子理中汤给大家讲了,讲完后又讲了桂枝,桂芍.今天再讲那个当归.正好是厥阴病,厥阴病,当归四逆汤.再加上太阴病的理中汤.这个框架基本上就有了.讲这几味药呢就是通过这几味药把握关于厥阴病的主线脉络;这点正是历代伤寒大家们所欠缺的.也就是黄元御学说所长.

大家看,当归,味甘温.通过味甘温,大家首先就会有分析.这点分析我前几堂课已经讲过了,大家试着分析分析,味甘入中土.,寒热温凉,一谈到温,大家都在想木气.当归这个药在火神派来说,当归属于温阳五虎将之一,当然是后代的温阳学派来评判的当归,其味雄烈,这个药的气非常雄烈,这是许多温病学派的人对他的评价.他温阳不在于他的气,在于他的入血分,推荡作用。

温阳五虎将,温阳有什么药呢?大家想一想,姜桂附,毫无疑问的啦,前三味.然后呢?黄芪当归.为什么别的药选不上,因为这几个药的代表性太强了,各有归经;各有所入.

当归味甘温。主咳逆上气,当归也主咳逆上气,当归主咳逆上气与我们之前讲的白术啊,可以止咳.生姜啊,干姜以及桂枝这些个止咳逆上气有没有什么区别呢?都止咳逆上气,这个大家可以想一想,当归为什么主咳逆上气,咳逆上气这个是怎么来得?

就象我以前讲桂枝的时候讲的,为什么会咳嗽呢?是肺气上逆,不降,肺气为什么不降呢?人身的气机就好象,李时珍在脉学中写到的一样: 气如橐龠,血似波澜。”.营血之间预存了巨大的能量,好象大海的波涛一样.那个气分呢,气分就好象是那个风箱里的气?一样的.它是不断的循环往复,这个肺气是这样的,肺气之所以不降,源于不升,升发之始,开达之路没有.那它就降不下来.所以说,咳逆上气,他一个很大的关键就在于,导致咳逆上气的有几种。

一种:肺气为什么不降,肺气不降.为什么?手太阴肺经. 而手太阴肺经现在不降.手太阴本来是手经,本来不该陷于上,应该是从化于足三阳经,足三阳经气盛,本来应该是陷足三阳的气,伤寒论伤寒就是这样,足经气盛,陷的是足经,那陷手经之气呢?第一点足经气弱.足太阳膀胱经. 足太阳膀胱经,太阳之气如果不能开达,第一点,足太阳之经太弱,阳明之经不合的话,就象阳明胃气,阳明胃气如果有阻滞的话,也会导致气弱,就说这个弱吧,光用强弱来分析问题的话,就是说容易造成误解。

古人用太过不及来评价,就是说三阳三阴啊他那个气啊,有时候说盛衰,他不是讲那个气弱了,而是指讲往下行的这股力量弱了,比如女子五七阳明脉衰于上,面始焦, 阳明气衰于上,阳明气挺旺,是一派燥象在上,怎么能说阳明气衰呢?恰恰就是说阳明气往下行的这股力不足了。

还有一点就是少阳,少阳气不降,少阳气不降的话直接影响到阳明,紧跟着就是肺气,三阳不降,肺气都是息息相关,五脏六腑皆可令人咳,为什么五脏六腑皆令人咳呢?五脏六腑皆因肺气不降而令人咳,为什么肺气不降呢,就要考虑到六经的气化,当归治咳逆上气, 当归治咳逆上气主要靠少阳,当归是荣升乙木,乙木不得容升的话呢,导致甲木上逆,相火就是说木火刑金,一般用老话来说其实就是相火在上导致肺气不降,这样的话呢,是因为是风木燥扰.这时候就是当归主的咳逆上气,当归就是主的这种咳逆上气.
温虐,寒热,洒洒皮肤中,来看这一点,这点也跟与前面是息息相关的,为什么会温虐,寒热,洒洒皮肤中这种感觉呢?这是太阳病,太阳病前几天就讲过,太阳中风,太阳伤寒就是,太阳气是从哪来的,是厥阴开达过来的。

伤寒首先讲的是桂枝汤,然后才是麻黄汤.大家不知道以前看过论坛中的医案吗?有个病人外感了以后,全身怕冷发热,三七生就给了一味当归30克煎,服完两天以后症状消失了。这个病案恰恰是当归主温虐,寒热,洒洒皮肤中.为什么这么说呢,在外感受了风邪,或者是那个皮毛中的邪气郁滞的话,乙木欲升不得升,郁于皮肤中,为什么不得升呢,是因为乙木不得荣升,妇女一般在产后,多容易有血虚引起类似症状,这时候一味当归就可以治疗她的一些外感症状,但是如果真是有伤寒这种外在的寒邪的话还是需要以桂枝汤加减。

妇人漏下绝子,诸恶疮疡金创.妇人为什么产生漏下,妇人产生漏下一个关键性原因是什么?乙木郁于下,风气燥扰而漏于下,这时候呢,乙木不得荣升以后自然会燥扰而下,关键在于中土不得枢转,这个时候呢中土还需要加茯苓干姜这些燥土胜湿的药,然后再以当归白芍桂枝这些药;如果单是一味当归的话对于现代人的体质来说难胜任这个妇女漏下.漏下绝子,诸恶疮疡. 诸恶疮疡说的是当归在这里的用处作为辅助药来用,因为诸恶疮疡,疮疡呢,就是古人说痈嘛,痈疡生在肌肤之中,营卫之气雍结之说,这个时候呢营卫之气足则病易愈,容卫之气衰的话这个疮疡就不容易愈合.包括金疮是一样.原文就讲这么多。

现在讲一下几个方子中当归的应用,当归是有苦味,但当归的苦味不是它的主味,大家还是应该以本经的说法来理解这个本经的药,当归尾确实它的用处不一样,归尾的力量比较大一些,活血通络作用强一些,归身补益作用强一些.这两个合起来没有问题.但是就是看你怎么用了.你要说为了活血通淤,可以用归尾,你要为了补益气血,可以用归身.

当归为血家之圣药,没有必要起这些名字吧,你说防风是风家之始,是风中之圣药,怎么怎么样,没必要搞这么多名堂。什么叫血家呢,一般血家就指的就是那个亡血啊,漏下啊.也就是说这类出血性的诸多疾患中。

在这种各种出血性的疾病中呢,第一个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呢?首先想到的是中医上讲的咱们人身六气行于表,血脉润性于中,就好象是江河之流行一样,循环往复,这个时候呢,如果有哪一个脉络,有哪个道路阻塞了,就会导致局部的压力会增大,局部的那个负荷会增加,这个时候就会产生所谓的亡血,就产生漏下,崩证啊,种种出血的这种疾病。

这种疾病首先要考虑的是什么?首先考虑的是郁滞打开,要使离经之血归于经,当归呢?归者归也,它本身在这点就有很好的作用.当归这个药,本身即能活血又能温通,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对于很多亡血的病来说当归是个比较好的药,但是对于外感六淫造成的天行客气,邪气雍盛化热的时候呢,这个时候,当归不适合,这个时候只适合清热敛营,用这些药物来使血分波澜慢慢地逐渐宁静安宁。

当归是我在临床上经常用到的一味药,火神派就是在升达中焦气血的同时,要荣升乙木,要是光用暖水燥土的话,就姜桂附这些,容易导致乙木枯燥,这种精血枯这种现象,所以很多人长时间运用了会产生失眠啊多梦啊头发白啊,这些,然后阳气还不容温升反四处倒泄,这都是乙木不能荣的原因,所以要适当的加上当归,加上当归的基础上如果乙木不能荣升的话必然会产生少阳相火,上逆的现象,第一种是象少阳相火,相火上逆,这个时候呢就可以适当加上白芍。

关于妇女漏下绝子,诸恶疮疡这都是讲的当归能入血分,养血通达,妇女漏下,也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病啊,月经期或者是产后,血呢,肝主厥阴,是不是,肝藏血,肝现在不能藏血,漏于下,第一个原因呢就是说木源土而生,肝木要靠中土才能生达上去,靠脾阳升达才能升达上去,如果是脾土有湿呢肝气的升达就会受影响,会郁滞,就会产生一些原因,很多人病人都是这样.脾湿,木燥,中焦脾胃就是那个脾土湿郁,肝经就会风燥,这样的话既要燥脾土就需荣升肝木,脾土如果是寒湿的话就不适合用首乌生地啊熟地啊之类的,就适合在桂枝理中汤的基础上加当归。

张锡纯法,张锡纯的方法对于崩漏来说.张锡纯对崩漏常用的有一个就是山茱萸,有时候用的量比较大,这点呢就是说我还没有经常用到,但是对于临床上很多崩漏漏下的这种病来说,如果用理中汤这个加减的方法,效果是非常快的.但是呢就是说对于有的崩漏话,温病学派常先凉乙木,这个时候也可以达到止崩漏的效果,但是如果确是中焦有寒的话,中土本来从寒湿而化现的话这个时候用张锡纯的方法和用温病学派的方法效果就不好了,当然这要根据每个病人具体情况,如果是病人中土燥化比较明显,理中汤就不适合了,直接用那个归桂胶这些生地啊,桂枝丹皮这些之类的,这需要看具体的情况。

小孩晚上磨牙,大家就要考虑到,为什么磨牙,牙啊,牙属肾,牙者肾之芽,过去古人讲,牙者芽也,什么芽,就是萌芽,牙是属肾啊,但是牙龈呢?牙龈属于阳明胃,小孩晚上磨牙了,两种情况,一个看是在胃还是在肾,一般来说在胃的多,阳明胃气如果老有阻滞,不降的话,他就是产生晚上磨牙,口气,象那个什么<金匮要略>说的,用就是说可以通降阳明之气,法调胃承气之汤,不是痞证,痞证是虚证,上焦那个真正的肺脾不交,相火逆于上,那个否卦天地不交,这个时候呢,中焦用的是人参,看那个半夏泻心汤,人参是个非常关键的药。

再一个就是说牙者芽也,牙呢?上一课牙就是说古人说,牙者芽也,是肾气的萌发,有时候这个牙出现了问题,他可能就是相火之苗,相火燥了,小孩这个晚上睡觉磨牙就是说阳明胃气燥扰了,阳明胃气燥的话一般就是给他吃点炒山楂二陈啊这些,平降胃气,当然就看原因了,他有时候是因为外感导致阳明胃气不降,有时候是因为中焦寒湿导致阳明胃气郁滞,小孩不可妄用寒凉。

对于成人有时候磨牙呢也要考虑到.由于长期的阳明胃气有脉络的壅阻滞,然后导致肾气不能归藏,这个时候通过用降阳明的药还要用一些清敛相火黄柏栀子砂仁,当然,这都是临证主要观察脉象,过六部脉浮沉来看六部上下是否有余不足,五脏的这种脏腑之气是有余还是不足。

这个把脉首先要讲的是,大家如果看过内经的话切脉关键是查独,什么叫查独,六部脉大概都是或弦,或浮,但是有一部脉独独与其它五部脉明显不一样,独在何处,这个病未起,其他就是整个身体的素质的大象.他的独了以后,然后在查奸,就是这脉,独独就这一部脉弦,别的脉都是浮而大,这一部脉带弦的话你就看是弦脉兼浮还是兼沉.或者是散.或者是凝滞,清浊,这个查啊,内经是写得那个检查的查.现在的人呢切脉不讲究这个尺肤的这种润燥啊或者是对于六部之间的.大家仔细观察每个人的这个寸口脉的时候会观察的.这个六部啊,有的部位会陷下,有的部位会隆起这个有不同的含义,独陷下就这一部脏腑在这地方禀气不足,如果是独坟起的话,那可能是禀赋比较好还有可能就是说长期以来局部有邪气雍滞.当然这个查陷下,查那个六部肌肤的这个丰盈状态,可以查到脏腑的禀赋.

有的问说红眼病是肝血虚吗?
红眼病跟肝血虚好象联系不上.查独,查奸,查陷下,这是内经查脉三法,然后根据脉象。

有的人问小便多怎么用药,这小便多就有很多种,第一个小便多是就是主代表次数多,第二个是量多,这个是不同的那个,单是那个小便多就是阳明病可以小便多,少阴病可以小便频数,但这两个小便多不一样,少阴病小便频数有个附子汤证它有个小便色白小便无力的感觉,小便清长;

阳明病的小便多呢,大家都可能知道有个病名叫尿崩证尿崩证里面大多属于阳明证。需要用那个白虎加参汤,但是一般那个小便频数大家分析一下这个人呢,夏天汗出得多小便就少,冬天呢汗出得少了小便就多,或者呢有时候天冷,有的人天一冷,冷得历害地也想去小便,有的人有这个现象.这里面一个关键就是一个是阳弱了,阳弱的话它就气化不足,升不上去,所以容易出现那个肝气盗泄于下。

这个时候呢,就要看这个病人小便频数,是一天都频数呢,还是还是后半夜频数还是前半夜频数呢.这个非常关键,后半夜是指一阳已经升动,一阳以后的小便频数都是有点关于那个阳气虽然弱,但是相火燥扰于内,这个时候呢用肾气丸病症,有很大一部分病症是肾气丸,如果是前半夜呢,有的病人,前半夜频数,那是阳虚无疑,这种病人少一点,大部份是后半夜.后半夜的话还得考虑到荣养肝木。

总归,小便频,是不能收,不能收呢,第一点,肺不能收考虑到白虎.第二点是水不能藏,考虑到是少阴,一天内都频数的话你还得看看平常人的情况是怎么样,没搭到脉象,小便一天之内都频数的话,就是说看看频数的量大不大,如果频数每次量都大,这可能又不一样了,还有一个这个频数跟喝水有没有关系,有的人这边一喝水这边就想小便,这边一吃饭这边又想大便,这样的病例也不少,就要考虑到有关收藏的问题,肾水不能收藏的话他有几点,就是说一个肾阳不足,阳气为固啊,就象刚刚我讲的女子五七阳明衰于上,这就显示出一派的就是说慢慢脸色变成黄脸婆了,脸色焦黄,头发也慢慢开始白了。

这个时候很多人想第一点就是说要青春永驻怎么办?第一点想到的就是清上焦相火,要滋润,玄参啊,麦冬啊,养胃阴,养肝血,然后归勺芍啊,这就不对了,既然是阳明脉虚,总归的一个上焦之气阳气就不足,这个时候应该主要从参芪入手,从参芪入手再加二陈就是降阳明胃气的药,这个时候再佐以清敛上焦相火玄参啊,当归啊.这时候效果就好,这时候吃完以后就慢慢容光焕发了,也会看得就是说精神一些。

如果是光用那些滋阴养阴的药啊,人会看得好一些,你把上焦阳明燥气一清,人肯定会看得水灵一点,但是精神不会好.容光不会焕发。再有下元,下元那水为什么不能藏?水还是阳气不够,阳气收藏呢,这元气这个劲走了九十九步了,就差一步圆满了,走不到了,小便还收不了,所以他是阳气虚在下,这时候是怎么回事,需要用姜桂附把下焦那个寒邪打开,把那个道路畅开,阳气自然就敛下来了。因为下焦厥阴寒气收束在下,导致三焦阳气敛降不下来,所以有什么引火归原啊,什么乱七八糟全都出来了,其实不是引火归原,本来就是一个寒证,还有可能就是我刚刚说的肝木盗泄,阳气想回来回不来,必须得荣肝木,六味地黄丸.小便频数用六味地黄丸,麦味地黄丸等;

关于治的漏下的几个病例,脉细弱,这个有点太笼统, 有点不好说了,因为这个细弱啊,就是说带弦不带弦,是浮还是沉,这个就是说他反应了郁结这个情况,还有一点就是说五脏腑之间克犯的情况,到底是怎么回事,到底是风气盗犯木气了吗,就是风木之气盗犯了中焦脾土呢?还是脾土雍滞把肝气给郁滞住了,看关系是什么,谁强谁弱,把这些搞清楚,搞清楚了用药有时候才会丝丝入扣。

非常简单的一点你说这个就是理中加桂归芍,理中汤加桂归芍比例还是有讲究的,如果纯是肝风燥扰的话,脉弦细的话那就得用纯的阴药,你象那个什么,你象那个干姜你就不要用了,桂枝你也不要用了,你就换上个川芎三五克意思一下就行了,实在不行就桂枝丹皮,稍微用一点桂枝加丹皮芍药这些,先凉乙木,病已反本.本来是个厥阴寒,厥阴的那个本来是个寒气在下,阴霾之气,现在化成少阳纯火了,病已反本当从标治,不能从本。

第一个讲的是理中汤,第二讲的温经汤。

温经汤是仲景立法的一个方子,温经汤这个方子含盖量非常大,即有暖水燥土的药,又有清风木的药,又有固中土药,又有柔肝的药,又有暖下元的,又有丹皮啊,这些的,他就是说方子整个是立法,用这个方子的时候一定要学会加减,比较说该舍哪个药,该用哪个药,你不能原方套用。

这原方套用了以后,我想给大家说一个故事,大家如果看过俞嘉言的医门法律的话,不知道看过他那个序言没有,俞嘉言就说过,如后世某人用吾某某方,无效,还套用说用俞嘉言某某方不效,然后怎么怎么样,而未得其法者,吾必化厉鬼于以击其首。什么意思,就是说他的方子是活方他的方是活法,你要是死死的去用他的话,用得不合适,还非要玷污他的名声,就要化厉鬼于击其首了。

你象那个什么,也不是什么高人不高人的,主要是那个什么临证还需要很多揣摩,我也在不断的揣摩.你象用得最普遍的,大家看过网站上的,虽然就是说根据症状也在不断的变化,你象非常简单的一个常用的柴胡桂枝干姜汤,,这个方子的横盖面积比较广,柴胡桂枝干姜汤,你如果是在上的话,浮阳症状大的话柴胡要量大,桂枝小;如果中焦寒湿气重的话干姜的量就要大点;如果阴邪上泛的话有心悸的情况就要把黄芩去掉换茯苓,没有口渴就要把花粉换掉,换半夏;如果中土有虚衰的情况下就要加生晒参;如果下元有寒的话,可能就要把牡蛎去掉换成椴牡蛎加附子,原为生牡蛎到底是取寒水之精,所以说就是每个病就根据他的变化不一样就得产生不同的变化,法无定法啊。

柴胡桂枝干姜汤简单的一个方子,如果你看这个方子有清相火的没有荣润乙木的,如果乙木本身就是血虚风燥的话,这个时候你就要把归芍和首乌往里面加.这样就是说才能对于疾病丝丝入扣,有的人提倡仲景的经方就要原方原量的用,这点呢就是说一种学习精神,刚开始对方子不了解的话可以,了解以后建议还是一定要打开,如果经方不打开的话全都是死方了,把仲景的经方打开的话你就发现仲景这113方其实打开再合起来也就没几个方子了。其实也就那么几个方子,但是如果这113方又打开又合起来的话,他就可以变化合成数千个方。

温经汤的君药,后代人看法不一,温经汤这方子君药吴茱萸.厥阴病的一个正药,但是后代很多人又认为吴茱萸呢是君药,他用的不是一君,用的是二君,就是说麦冬也是君药,麦冬是补阳明之虚的,不但能补阳明之虚还有能够清敛相火.这麦冬用的量比较大,大家可以看那<金匮要略>原方,麦冬的用量赶上麦门冬汤了.这两味药一润一燥,同入阳明,麦冬入于阳明又可以清敛上焦肺经浮游在上的相火。而吴茱萸呢入于阳明也敛降阳明而温下元厥阴之寒.所以这两样搭配起来还是非常巧妙的.

地黄这味药,就是说大家对这味药,火神派对这位药的运用还有那个黄元御的运用是比较窄的,但是地黄这味药却有奇用,尤其是入于丸药之中啊,他这个滋补的力量有时候还是无以替代,大家可以看下这些后代温补派关于熟地应用,他那个在很多病症应用的一些验案,熟地这个药主要是润乙木之风燥,乙木风燥以后是子盗母气,首先盗的是肾水,把木气藏住了以后肾气自然能敛藏.这一点就不是那个虚则补其母。

下面大家可以再问一些问题,刚刚讲了地黄这味药,地黄这味药主要就是荣润乙木的,然后因为已木盗泄的得很多种疾病,他就是说可以有独到的用途,象我以前讲的那个乙木盗泄,肾水不能封藏以后水泛于上,然后会有这种长期有痰,咸痰这种,就用这种熟地,而这种乙木盗泄的痰呢,他盗泄的下焦由于肾水不得封藏,盗泄中焦以后导致阳明胃气不降,二阳之气不降,少阳之气不降的话就会在上面炼液成痰,粘痰难以咳出,老感觉嗓子有口痰咳不下来,这个时候有的病人恰恰要用金匮肾气丸,更有一些病人可以吃麦味,甚至是六味地黄丸,会有好的效果,如果单纯是嗓子有口痰,而进行不断的暖水燥土,导致这个风木更加燥急,这时候可能进一步的产生瘰疠痰核。临床上都是会这样的例子出现.

风燥都有哪些表现呢?你想想看这个厥阴风木之气和而不现,只要不和之现就有燥热之象,这个风气啊,风行消烁,风燥之象呢第一点就是说显示干,眼睛干皮肤干,是不是啊,肌肤不得容润首先讲的就是说一个气不到,还有一个是血不到,乙木容润周身嘛.气不到阳气不到这威胁就大了,一般都是气到了而血不到,足跟疼,有些人早上一起来脚跟不能着地,一着地就觉得疼,然后活动一会就没事了,歇了以后又一着地又不行了,他这就是这样,就是这气到了血还未到,筋血不得容润,这时候就要容润乙木了。这个血不到,气不到阳不到呢问题就大了。阳不到呢就可能类风湿性关节炎早上起来沉僵,厥阴风木之气升不上来,这血该到到不了,因为气不足,阳不足以推动.

这个时候阳啊,主要是功能,阴主要是感觉荣润.如果感觉唉那个手感觉差了,摸什么东西触觉不灵敏了,血虚,手指头活动功能不灵敏了,阳虚.在<金匮要略>讲了,就是说荣润的时候讲了,就是营虚则不仁,卫虚则不用。讲得恰恰是阴阳的两个作用,大家可以仔细想想,这个风燥的种种表现,内经和各家书上讲得非常仔细,一时也讲不到那么全面,只能从这个概括性的提一下.

问1:三仁汤中靠什么宣上?

周身有这个湿气弥漫的话,确实得宣上,治水之上源嘛,湿气才能开达,一般的什么才能宣上呢?宣上的有两种,一种是在上的不下,主要清敛下来,一种是那个升达上去,两种不同的说法,第一点,靠什么宣上呢,三仁里面有个白豆蔻.白豆蔻这药辛温他在中焦可以起上燥土的作用,宣阳这种作用,没有他在中土作为力量的话,三仁汤的力量就大减,湿为阴邪嘛,是不是啊?阴邪得阳则化,必须靠阳药来为他主动是不是,象其他的还有厚朴也有宣达通行的作用,但是没有那个白豆蔻呢,他不会往上宣达,只能往下宣达.还有这个竹叶,竹叶是把上焦郁霾的这种浊气往下宣降.

问2:脾虚风燥的情况下先用理中湿化后再加当归,还是直接下手就用理中加当归.

即有风燥,又有脾湿,你是润木呢还是燥湿,这个问题就比较关键,这个问题就牵扯到治病必求其本.就是说由于脾湿导致的风燥,这时候呢,凭茯苓泽泻就可以润风木了,如果是脾虚风燥,这个风燥时间长了,本身这个病人性格很燥扰,肝风郁积这种状态时间长,风燥已经非常明显了,这个时候不但要用当归,还可能要用熟地白芍,都可能要用,以润乙木之燥,在这个基础上再加上茯苓白术这些,下面再加上以仁,但是呢还是要以荣润已木为主,所以呢就看谁先谁后,如果纯粹是中土阳气不化,那就直接附子理中,想都不想,所以说要根据病人的首先判断。

过去古人不是讲了吗,知病之所从来,当知从何而去,可以为工也,看了一个疾病,你要知道这个疾病是怎么来的,脾湿啊,风燥他是怎么来的,怎么得的,谁先谁后,然后现在是个什么情况,以后治的话他也是什么先好,什么后好,把这个关系整个都能够在心中理明的话这就可以为工了.就是一个好大夫。

但是呢,很多临床上效果并不如意,所以内经要就说,要把门窗关上,把心思都收回来,象对待贵人一样仔细的问他到底是怎么回事,以前情况是怎么样,现在到底是什么感觉,数问病情,以知其源.要不断的循问,不断的思索,然后才知道这个病是怎么来的,要一个一个的问,一个一个的仔细对待,这样水平会提的比较快点.然后再根据脉象把线索理出来.当然这个是需要下很大一翻工夫的,所以说先是脾湿还是风燥,脾湿是怎么来的,风燥是怎么来的,有的情况下脾湿暂时处理不了,病人的风木燥急又影响了其他一些变证,必须先处理,所以有缓有急,有标有本.

今天讲的当归呢,主要是中焦土气脾阳能升达的情况下才有用,要不然的话也是没用。

问3:一年四季手足皲裂

手足皲裂他有可能是手上的一个湿疹,这类病人也比较多,有时候可能是夏天好一点,冬天就差一点.有的人夏天严重一点,冬天又好一点,不一样的.冬天严重的这种病人呢可能牵扯到跟大家讲的乙木风燥的问题.这个夏天严重一点呢可能是脾湿比较盛一点,就是说一个脾湿风燥,一个就是说土湿木郁,几乎把百分之八九十的病例全部概括了,如果说水寒土湿木郁的话,火神派基本上的那个病程变化,其他只是变化应用而已.这就叫做执简御繁。

不要看黄元御什么病都是水寒土湿木郁?是啊,什么都是土湿木郁,什么都是水寒土湿,但是你把这点把握住了,变化万千,你把握不住,你觉得没有新鲜玩意,那就正好是内经所说的智者查同,愚者查异,智者分析万千事物的时候,总是再找事物的共同点,把他们的共性找到以后,站在共性的基础上来分析他们的变化.这愚者呢就站在他们各个不相同的差异角度来分析他们各种不同的属性,所以他永远分析不透,永远千变万化,越分析名堂越多,就好像现在西医,越分析名堂越多,越分析好象越复杂,分析到最后非常庞大的体系就出来了。

问4:高血压服用何种中成药

高血压就没有什么好的中成药,这高血压呢,大家想一想,气如橐龠,血似波澜.这个血气之行啊,现在受到了郁阻,现在一身血脉的压力比以前要大,这个为什么?第一点阴寒之气阻于脉络,阴于脉络之外,然后导致的是寒气收引啊,营血之气就受到郁遏,以前讲过,小青龙汤可以治疗高血压.但是小青龙汤对这个高血压的治疗啊.就是说营郁的寒气啊,也得看不同的情况.大家都要分析不同的变化.

第二个当归四逆汤可以治高血压,当归四逆汤在治临床高血压的时候这个验案屡见不鲜了,理中汤可以治高血压,为什么理中汤可以治高血压,理中汤可以治高血压就是因为中焦湿气不化导致全身湿浊雍滞,也会导致,当然说一千,道一万,既然是营血郁遏了,那肯定是厥阴病了,你把握住在木郁这一点上。这是没有错的.

问5:糖尿病.

糖尿病一样啊,也是在血上啊,血糖高啊,血中浊精不化,血糖堆积在血里头,化不了,这两个都病在营血,高血压,糖尿病这两个病是息息相关啊,一个是在外,一个是在内,一个是外在阴浊闭阻,一个是阴邪留滞于中,这两个一内一外,治疗用药上非常相似,但是一内一外在主题上的差别,大家可以在临床上体会


问6:患者左大腿前面游走性疼痛:  

大腿前面属脾,游走性痛,感觉方面要考虑营血,如果是左大腿无力啊,可能就要考虑是气分,气分就要考虑脾肾阳虚,脉弦紧,这个是寒象,不但有那个弦,弦者无水也,一个弦象肝木就已经不能不和升了,舌苔白,便可,面色较黑,血压偏高,食纳可,面色较黑啊,这个黑,大家如果看一个人的面色的话应该要跟平常人的面色相比较,如果平常面色就黑的话,他这时候在得病的期间,面色更黑了,就有差距,比如平常就特别白,稍微不白了,已经有暗色了,所以说你这个黑不黑是讲的气色,而不是讲的这个肤色,这个有没有黑气,或者有没有紫气,青气,红,这个讲的是气,大家在望面色的时候是望气,而不是望色。

这血压偏高,食纳可,食纳可这是什么意思,是食欲旺盛还是平常就这样,而且这个脉弦紧有个说法,脉弦紧是寸脉弦紧可有大问题了,是关脉弦紧呢还是尺脉弦紧.这光一个弦紧是六部弦紧呢是双弦还是单弦,左手弦还是右手弦,这都是有区别的.关于弦紧的话我只能知道风木有郁滞,紧呢有寒象,舌苔白呢病人中焦脾土湿化为主。这个时候呢如果用药的话就是说可以从当归四逆汤为基础进行考虑,

问7:一年四季手足皲裂,病机是怎么回事?

病机呢:双玄为寒,中焦为重,你看当归四逆汤基础上需要不需要加上吴萸生姜,看手脚是不是特别凉,如果是你看象吃饭一般,什么叫一般呢,吃饭还可以没有所谓的中焦虚寒的这种症状,可以直接用当归四逆汤.如果有中焦湿寒呢,气虚的话你可以加上三七生的当归四逆理中.这个手足湿疹是怎么回事,,内湿外燥,中焦脾土一定要化湿,外面燥的话你一定要外面濡润,是不是,即要养血又要那个什么,我今天讲这个当归主要是讲的这方面,你只要把我今天讲的好好想一想这个手足皲裂,这个湿疹不难治疗的.

不冷,痒,是不是?这个痒跟冷是不一样的,是不是,痒呢是阳气到了却郁滞了,就凭一个痒的话,这种荣血养血柔肝的量就要加大,中间加了温阳通血脉的桂归量比较少,其它的何首乌啊,白芍啊丹皮量比较大,阳郁不通则痒,中土一定得化湿,然后呢有时候还可以再加类似的引经药,宣散一下,到底已经到了手上了,要它走表,走末稍.吃饭一般,左右都弦,双胁畏寒

“治疗糖尿病的时候用四逆汤加减,反而血糖增高,只是缓解了无力.”

有时候就恰恰是这样,为什么血糖会升高呢?这时候乙木还没升上去,乙木没升上去的话你在底下肾气又点了把火,本来一趟车跑这条路还有点慢,你现在又增加了一趟车可不血糖升高了嘛,但这只是暂时情况,就是说你不但要用四逆汤,还是要用桂归芍,不但要用桂归芍,可能还要用熟地.这有时候治糖尿病他就不一样.糖尿病他是血气内浊啊,他这里面浊经不化啊,你这时候考虑就是还有一点苍术也要用.苍术啊,山楂啊,还有就是说中焦运化浊精这些药.荔枝核啊,散的药,都得用,你要不用的话,这浊精不散的话,这光在外部治疗就相当于治高血压了.

其实糖尿病这个病啊比高血压还难治一点.高血压相对好一些,总之我跟大家讲的就是说沿着我的思路你象高血压是什么,切入了那个病,血压高,压力增大,什么什么,你就考虑到他用取类比象,用这一项的阴阳来理解他.他是动有余呢还是静有余,是阴有余呢还是阳有余,独守阴阳无与众谋。

那这里面浊精不化血糖那么高,血糖为水谷之精嘛,他郁在血管里头出不去,转化不了,浊精内郁啊,是不是,你这时候都郁在血脉里头肯定是厥阴病了.他化现了相火,多饮多尿多食,相火肆溢,这个时候呢,你不能光灭火,你如果光灭火.那下边呢,但你又不能不灭火,你不灭火,火把房子都烧完了,以后你住哪啊?所以说你先得即灭火还得舒达,把这个浊精郁阻把这个根本问题,既得治标还得治本,然后还得要浊精归化的问题.由于这个血压长期高的话,他会导致其它的一些浊精郁阻的问题.都得考虑在内,当然了,现在各大名医在糖尿病治疗过程之中,很多情况他们都考虑到了,他们的用方用药,他们的验案之中也都有宝贵的经验可以借鉴.

就需要靠我们这些明眼人把他们的经验都拿来然后整合起来我们就能治糖尿病,它们治不了,或他们仅有验案,他们不明白,我们是用这个理论来指导临床,所以各家的验案有时要看,有时候他水平不行的人他也有很多验案,他也有很多莫名奇妙的理论,虽然不合理,但他里面有道理,可以吸取到一些可能很高明的一些东西,但必须要立足于六气学说,必须要立足于脏腑的变化,外有六气,内有脏腑,脏腑的虚实,六气的盛衰.六气的开合枢,运化的.

问8: 皮肤一抓就是一大块.睡着了热了就痒,吃了很多西药,抗过敏的.

这个可能热分还是营血,但我没有见到你的那个整体的症状,一看一热了就痒,一热了为什么会痒呢?这个人体身体一暖和了吧,这个阳气在升达,要宣发出来,宣发不出去,所以有时候阳气郁着就痒.为什么会有郁滞呢?就说明这肌肤在表一层的位置有郁滞,这个时候你看他肌凑理的可能都是一些寒郁,需要活血,需要温通血脉,需要濡润,在皮肤里的就需要开达,就需要风药,就需要荆芥,防风这些热药,就需要金银花,有些需要凉开,有些需要温开,这不一样的.

问9:冻疮有什么好方法.

我知道冻疮没什么好方法,主要是冻疮还要根据人的体质来看,平常如果体质没问题的话你就可以采用当归四逆的基础上进行加减,因为他到底是冬天,寒气在外导致营血不能荣润四末,其实是有当归四逆的意思,你要荣血,至于外面的冻疮呢.这可能还需要一些外用药,进行一些外用,要洗,用汤药进行洗.

问10:中医对肿瘤是怎么认识的.

中医认为就没有肿瘤,它就是说讲究的一个徵瘕积聚,不管是什么积聚徵瘕,大家一定要把脑子放在阴阳气血营卫,是不是,这上面来考虑,如果在这上面琢磨的话你就会越想越那个什么,智者查同嘛,越想越开通,越想越打成一片,越想越顺,你若离开了你的五行阴阳,离开了你的营卫气血津液,这交流,脏腑的虚实,你单独造一个肿瘤在那,打破头你都想不通。

不是中医对肿瘤怎么认识,中医分各种流派,各种学说,你现在只能说是我对肿瘤怎么认识的.现在有人说我去看中医,中医怎么治,现在私下里头很多中医已经那个失去了中医的味道,是不是,我在前面一些课讲过对肿瘤.可能是在讲附子的时候吧,讲过一些对肿瘤的认识.肿瘤就是说它是个结聚,既然他是个结聚的话你就要考虑到他是郁在气分还是郁在血分,他是个血积还是个气积,因为不管是什么肿瘤,都是由气血凝聚而成的.营卫郁阻了,他先是气郁还是血郁,特别关键,如果是先是血郁在导致气郁的话他就可能会影响到阳气升降的路上,升达的路上,它就影响到左路,脉象就会显示到左路,左路肝脾啊他就显示出来.如果开始是因为气氛郁滞的话,然后再导致血分凝结,它可能会到右路,所谓的右路就是肺胃之气降达的一路,甚至包括肾,因为肾,他就是三焦血液通达的一个现象,也是属于这个右路。

所以说这个肿瘤啊,你看西医现在讲的这个肿瘤是恶性肿瘤和良性肿瘤,还有一个就是说除了肿瘤之外,还有一些全身的,粉瘤啊,囊肿啊,血管瘤啊,等等之类的,这之类的都要按我刚刚说的那种方法分析,你可以简单的往下分析,以我来看,肺癌呢跟胃癌呢,既然在右路呢,他是由于不降造成的,你就应该把在活血破血的基础上主要应该把右路降,开降,要降右路气分,首先就得要有凉燥,凉燥就生参芪啊,气足了才往下降。

左路呢,左路可能是肝脾,肝脾的肿瘤,甚至是胰腺的肿瘤,包括就是说某些妇科的,子宫的这些肿瘤.这些呢是偏于血份的基础上,血份的基础上这温升啊,桂归啊,桂归是很重要的药,然后再加上丹皮啊,桃仁啊,这些,

这个肾虚讲的这个加减啊,吐涎的这个情况.为什么吐涎沫的情况要加减呢?这有时候吐涎沫的情况下恰恰就是说肾水不得封藏,肾水不得封藏就是脾主涎沫啊,这个脾经不藏有时候会吐涎.但是单是这个吐涎的情况呢可能有两种.第一种血气实,第二种精气夺,精气夺的话肝风燥扰,所以你看那个金匮上关于这个吐涎啊,他有好几个方子,有泽泻汤.泽泻汤就是水气郁,水气由水饮造成的.所以说你治这个病的时候就得看,所以说糖尿病啊你就单纯用一个四逆汤来治的话太莽撞了,如果你这么一直治下去,确实可以治好一小部分,但是很可能有一部分人治得很不好,他就找你麻烦.

问11:用温肾壮阳的方法治疗冻疮有没有效果.

肯定也有效果,但是你得根据病人具体情况.用温肾壮阳治疗这个冻疮.阳气慢慢温升了之后自然可以达到四末,对冻疮也会一定的好处.我觉得这不是正治,因为呢如果病人是因为肾阳不足.下元的肾精不足,阳气亏乏,这个时候你用补肾精壮肾阳.如果根本他没有这个明显的症状,兼证,你用这个方法来治,我认为这效果有限,而且只会暂时的好转,而且象你刚来说的那个痒会加重.
我今天这当归就讲到这里.

下节课我们讲黄芪.



 
 

行者老师讲《神农本草经》――(10黄芪


大家好,今天给大家讲《神农本草经》-黄芪,黄芪这味药呢,是临床的一个常用药,也是我前面给大家说的温阳药的一味主药,为温阳五虎将之一吧,黄芪这味药呢甘微温,甘微温它为什么也说是温阳五虎将呢,这一点也是它跟姜桂附不同之处,所谓少火生气,壮火食气,黄芪这个药呢,味,甘微温;主升的是少火微微的生气。


大家看这个条文,小儿百病以及补虚这一点,为什么虚损呢,虚损的病人呢就是阳气不能来复,一方面壮火食气精血挥耗,另外一方面是少阳之气不能来,所以,黄芪这个药为温阳五虎将之一,是非常有道理的。

黄芪,“甘微温,无毒,主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再看,味甘,甘味入中土;微温,前面给大家说了寒热温凉四气这个微温,甲木性,少阳生生之性,陈修园曾经把他归为胆与三焦。

刚才有人问,温阳五虎将是什么?温阳五虎将以前讲过,就是说,前人有人归为,姜桂附和黄芪当归,作为温阳五虎将,代表温阳学派的代表用药吧,但是呢,这温阳五虎将不是单纯从它温阳驱寒的角度说的,你看当归这个药,全身四肢逆冷的话,血脉温气不能达,非当归不行,当归可以引温药入经,本身其气就雄浑,所以当归作为温阳五虎将之末。

我们现在讲的是黄芪,主痈疽,痈疽是什么?痈者壅也,痈疽这两种病呢都是外科疾病,外科疾病它病的是什么,它病的是人的皮肤肌腠,以及经络之中的这个血气臃结,臃者壅也;疽呢,也是血气郁结的现象,但是两种病呢,痈疽这两种病呢,恰恰有阴阳的不同,而黄芪这味药呢,它禀的是少阳的生气,所以它能入于人身的肌腠,它能入于表一层,久败之疮,也是这一点,黄芪主要是补脾肺之气,补脾肺之气呢,一个呢是肺主皮毛,脾主肌腠,皮毛与肌腠之间的那个营卫之气充沛了以后,自然而然久败之疮可以痊愈;

排脓止痛,这个排脓也是一种托的现象,黄芪呢,气足了以后可以把邪气由内向外,然后人身体自然排病的一种现象,郁结通痛自止,这个止痛,这个痛一般讲什么?不通则痛,凡是有痛的地方必然有气机的郁阻,气机通才能止痛,所以呢,这个痛就分两点,在临床上见很多痛证的病人吧,泻可以止痛,补也可以止痛,所以要注意,邪气实的病人暂时要泻,精气夺的病人要补,补就是顺着气脉的走向,顺着疾病的来势;泻就是夺,沿着经络气脉的走向去逆,逆着它的来势消落它,行针的时候这顺逆之间就能体现出来,所以说,很多种疾病,虚症的病人,你去泻它,有可能疼痛也会缓解,但是这个病人可能正气还没到达衰竭的地步,你这个时候去治它吧,虚虚实实呀,正气越虚邪气越实,虽然止痛于暂时的话,其后必然会加重。

“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这个“癞疾”呢,千金方里面,这也算一种风毒呀,当时,各种书里讲,“癞疾”也是一种天行逆气,属于风毒致胜的一种病,一般讲风毒,大家要理解,有风毒有湿毒有火毒,有六气就有六毒,毒呢,毒就是六气之盛呀,天气之盛就叫毒,并没有说除了这六气之外还有一个毒还有一个叫风毒,大家不要这样想,偏利之气呀,一般这种偏气达到一定程度它就成为毒,“大风癞疾”,这个大风还是要给大家讲明白的,神农本草经里面主大风的有几个药,一个就是黄芪,升气,大风癞疾,一个就是巴戟天,巴戟天是中风病人也是一个要药,还有就是防风,防风就表浅一层,风中之圣药,这几种药,它治大风,对于久病虚损来说,这三种药都是。

风气不和呀,风能生万物也能杀万物,而且这个风气潜入体内就是肝气的盗泄呀,百病之贼,体现的就是说,人的和气,生生不已之气是什么?能凝六气于中而不现偏气的这种就叫和气就叫中气就是土气,只有木气可以克土,木气可以伐土,所以,风特别主要,所以风既能生万物也能杀万物,杀万物就是破胃气,破人的中和之气。

五痔,鼠瘘;痔呀,就是痔疮;因为痔疮长的位置不一样然后是表里的不同,它就有五痔的名目的差别,但是名虽有五痔,实则一也,为什么,五痔都生长在什么地方,都生长在肛门这地方,都是在魄门,魄门是什么地儿,魄门属肺,它本来就是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大肠经的最末端是魄门,肺气之所主,所以我们称它为魄门,再总观人身体一气之升降,一气,下之气应该以升为顺,现在这一气不升反降而郁结在下边呢,总源于中焦脾阳不得升达,脾阳不得升达造成肝脾的郁陷,肝脾郁陷以后,由于肝气不能升举,说这个肝气不确切,应该说足厥阴肝经,足厥阴肝经不升的话引起的马上就是,因为这个足厥阴肝经气最盛,是所有往上升达之气的一个主力军,它的不升的话就会引起其他气的不升,首先是手少阳三焦经,手阳明大肠经,还有一个手太阳小肠经,这个手三阳经虽然是气升,但是由于禀气弱,所以依附于足三阴经的升腾,然后才能升达,而足三阴经的升达呢更依靠于肝脾的和谐,肝脾和合了以后,脾中清气上达,足厥阴肝经才能够和升,这个时候手三阳经的经气才能够升达。

所以要治这个病呢,要治这种病呢,还得从足厥阴肝经入手,不从足厥阴肝经入手很难好,这个黄芪,虽然治五痔,鼠瘘;这个病的这个要药必须要用的药;黄芪本身入肺经又能够升举肺胃之气,它就是说是一个引经药,然后再加上柔肝的疏肝的,然后再加上一些升达的药,大家配合起来才能治疗痔疮,如果光凭黄芪这一个药呢,治疗痔疮还是略显单薄。

五痔,鼠瘘;鼠瘘是什么病呢,用句通俗的话来说呢,就是现在所谓的淋巴结肿,全身呢外而经络内而脏腑,淋巴结的通道呀,区别于血脉;它就相当于人身体外在的一个经络里气血交流的一个状态,相当于肌腠吧,致元气之充实,如果硬把它分类可以分为三焦之属,而这个黄芪呢,凭借着它的甘微温,可以引药入三焦经,从而到达治疗的目的,大家临床上常见一些小孩,感冒过以后会看到淋巴结肿大,治疗的话,不外乎一些牡蛎、玄参、花粉、半夏、川贝呀这些,清散郁结郁火的,还有配合一些清肝胆火的,这些都是治标之法,欲要治本的话还是要用黄芪这个药,黄芪这个药,名列温阳五虎将,它本身气味就雄烈,只要找对入经,就是用对药的地方,效果是非常迅猛的,淋巴结肿,光用黄芪这一个药,很多病人都可以见效,黄芪走经络通经络之郁结确有奇效,这在临床上大家如果慢慢领会的话用的话就会知道这个药的效果.

临床上一些关节久痹的病人,就得靠黄芪这个药来领药入表来开风邪的淤痹,当然有湿邪或者有血瘀的话,那就另外说了,至于,临床上还说黄芪这个药补虚止汗这个作用,这个止汗的作用呢,临床上也经常用,如亡阳多汗呀可以用芪附汤,肺卫气虚汗出自汗呢,可以用玉屏风散,这个效果都是非常好的药,陈修园先生解释呢,黄芪有走表之功呀,其实呢,也确实有这方面的作用,但是我认为黄芪应该从另外一方面解释,人身体之大气吧,由内而外的,阳气是由内而升达于外,升达到最表一层,好像黄芪之力一样,黄芪之力在表在梢,不能走于内,所以呢,它的气引领阳气的开张,开张到极点了就是.。

内经有一句话:“阳气者,卫外而为固也”,就像打水一个辘轳一样,你一个劲到表了以后,就像陀螺一样它自然就回来了,很多自汗是由于表气不足,属于元气不足,气一旦足了以后它自然能止汗,为什么会汗出呢,就是阳气不能够走于表,半道而衰了,中道而衰,就像过去的“出师表”一样,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一般的阳气虚呢,就是不能达于表,止于中下而虚于表,黄芪就能领姜附之力而达于表,所以,这个时候就体现出止汗的这个作用;而一般光用姜附吧,不能止汗,因为力量不能到达表,阳气足了以后,阳气自然会固护。

大家再温习一遍,黄芪,“甘微温,无毒,主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

为什么要反复强调这个神农本草经呢,我们临床上用每味药它到底有什么作用,它的根据何在,必须从神农本草经中出,必须从性味中出,如果不然的话,你用药就没有实据,只是凭着后代或者中药书上几句模棱两可的语言就说它能治什么病,那些病它没有所以然呀,所以说得都很模糊,这个药也能治,这个药也能活血那个药也能活血,但是之间有什么区别呢,这个药能治子宫下垂,那个药也能治子宫下垂,怎么治的?不从所以然处出发来说,这样学医来说大家会比较迷茫,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到最后不但误己也是误人,而本草经所有的药味药性呢它每一字每一言都是非常有来历的,大家如果遵循了这个来仔细研究每个药的药性,然后再由此拓展再接受诸家的言论,这就行了,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问一下,原文我就简单讲这么多。

设问:
这个鼠瘘比那个老鼠疮的面要广一些。

“黄芪主小儿百病,是否小儿有病就可以用黄芪?”,

这是不对的,没有说有什么药是万能的,必须有是证用是药,就算大米白面有病的时候也不能乱吃,小儿升气不足呀,小儿属于稚阳之体,少阳之气微微升腾,这个时候呢,是最强的也是最弱的,最强的是他的一点元阳至纯无杂,至弱呢,就是一点稚嫩的幼芽,是不是,是气有余而质不足,这个时候呢,小儿生气不达的话可以用。

鼠瘘和肛瘘还不是一回事,肛瘘还是属于五痔中的。

黄芪治痔疮是用单味药吗?那不是。

有人问,把补中益气汤讲一下,补中益气汤这个君药是黄芪,其它是臣使药,引经呢,臣使药之中还有柴胡升麻,黄芪一味药呢既是主药也是引经药;补中益气汤它补的是中上二焦阳气不足,体现的是元气虚陷导致的种种症状。

第一点,补中益气汤按李东垣的原文来说,第一点,就是气虚发热,补气汤治疗的是发热,是热症,所以补中益气汤又是甘温除热的代表方剂,由于病人长期疲乏乏力而导致的低热,对于黄芪为主药的补中益气汤它只治疗低热,对于真正的高热,必须用姜桂附来治疗,它是火来自下元,黄芪,这个药你想想,人身之气,足三阴而升足三阳而降,足三阳不能降则火郁于上,这个时候可以根据足三阳火不同然后产生不同的病,足太阳膀胱经,膀胱经在下是寒水之象,在上是,太阳之上,寒水治之,中现少阴;就是说,太阳是从表从本,由于太阳之气不降的话,所以人会出现恶寒发热种种症状,就是因为它从标从本的特性,还有一个是少阳经;黄芪所主的这个药不同于足三阳不降,它是手三阴不能潜降,火不能归于中土,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少阴心经还有手太阴肺经,这三焦之气呢;

大家看看,在临床上我们遇见很多病人,上火了,怎么,口疮、口腔溃疡、口鼻干、喉疼种种症状,一谈到上火大家可能马上想起来了,是阳气在上,阳气在上要降呀,怎么降呢?要是热者寒之,要凉降要苦寒,苦寒作主张了呀,是不是,但是你要考虑考虑这阳气为什么不降,哪根经的阳气不降,它是阳明气的不降你就降阳明,在上可以用甘寒在下你可以用苦寒;要是少阳经的不降了,你可以在苦寒的基础上加点酸敛的再加点甘味药调和一下,肝经不降呢,那就得用辛甘之味了,开达阳气;所以要根据每一经的病情的不一样来进行调整,但是由于足经主升降,它里面会呈现手经的不同,人体的这个元气呢是由下而升于上,由下而中升于上,阳气能够由中焦而升于上的时候,就会显示出来睛明五色现于面目,如果这个阳气不能够现于面目而是郁陷在中下的时候,在下就会出现火热寒瘀,在上呢,第一点是少阳火,第二点该降的心火不能降,肺气不得潜降,尤其是心君的那种二火,一个是厥阴心包,一个是少阴君火,这两火不得潜降就会导致很多虚火的现象,这个时候呢,就要看具体的情况了,如果是因为中焦的真正的气不足的话,这个时候可以用补中益气汤,甘温除热;

如果中焦是寒湿明显的话,那直接用理中汤,理中汤在治疗全身的这种虚热,无论是高热还是低热用处是非常广泛的,李东垣创造这个补中益气汤呢,这个汤头呢,我先讲一下它的禁忌吧,禁忌是什么,它没有顾及到下元的阳气,它只是升举中上二焦的,你看,当归,它既然还有荣升肝木的,是不是,陈皮,白术,连茯苓都不用,他怕茯苓渗泄,渗泄阳气,中焦又产生燥,利水生燥,所以说,他这个主方完全是从中上二焦考虑的,治疗中上二焦的心经、脾经、肺经;本来脏阴不足于内,然后呢,中上二焦的阳气又不能固护于上,所以导致的,中医有句话叫壤不藏火,火生土呀,火气不足了以后不能够归于中,这时候中下二元自然不能温,叫壤不藏火;另外一方面就是中土无力,中气无力了以后导致肝脾的那个阳气不足,然后上焦肺经的燥气,心经的君火自现,本来是和气的,自现了,它自己显现出来了,自己显现出来,为什么,它虚呀,所以呢,壤不藏火,是因为“壤”虚了,中土之虚,所以用补中益气汤;用来补足中焦之气。

补阳还五汤中的黄芪呀,补阳还五汤中的黄芪没什么好讲的,就是这个方子,补阳还五汤中这个方子也很一般,仲景有一个黄芪五物汤,可以用黄芪五物汤就能把补阳还五汤概括了,黄芪五物汤是补阳还五汤的这个变现,没有黄芪五物汤这个立法立得好,面比较窄,但是临床上补阳还五汤还是确有其用的,对于偏瘫病人来说吧,补阳还五汤适合治疗右半身肢体的,如果是左半身肢体偏瘫的的话,补阳还五汤的作用就微乎其微了,因为右半部呢恰恰是左半部阳气升而不能达,只能存于阳而不能注于阴,这个时候呢,黄芪就能够补足中上之阳气使上焦的阳气由阳而入于阴,所以在,大家如果看黄元御先生的书,元气不得降,上焦之气不得降的话,用黄芪这个药来降,降气,这恰恰就是说,这个气机升极而降这个道理。左侧不遂,大部分你看怎么办,左侧属肝呀,左青龙右白虎,黄芪是补的脾肺之气,所以可以入阳明经,助白虎那个敛降,而左青龙,青龙是什么,青龙就要滋水涵木呀,肝木要荣升,既需要温阳又需要润阳,所以呢,治疗左路的话,就要这些,首乌呀,在桂枝的基础上,再加首乌呀,当归呀,白芍呀,然后中焦这个生化必须要注意,你说,苓姜术草随治而施了,至于有时候可以再加一点引经药什么的,川芎蜈蚣呀,这也是有必要的;对于时间长久的病人可以加点马钱子呀什么的,那就是看每个人的情况了。

这补中益气汤跟理中汤呢,这两个方子其实都是可以作用于中上二焦的,这个理中汤是偏于中焦,偏于中焦的这个寒湿,补中益气汤呢偏向于中上二焦的气的不足,什么叫气的不足呢,人身体外而经络内而脏腑,内而脏腑时时考察五脏的精气亏夺与否,这是一个治病的关键,有时候根据人的先天禀赋呀,根据人的各种职业呀喜好呀后天这个调摄呀有着极大的关系,所以呢,能够通过脉象通过望诊还有通过问诊判别出来脏腑之气的虚实,就可以调整六经的升降,六经升降的调整必须依据脏腑的虚实情况,脏气虚的话,它对应的经络的气不易升也不易降,补中益气汤,人参主补五脏,黄芪可以润养肝木,然后白术,白术也是养中土之精,陈皮略调中焦之滞气;黄芪这味药是升达阳气,酌以升麻柴胡两个药,所有说呢,它这个方是立足于中土,偏于守,守中的一个药,略加升麻柴胡略微升举一下中焦的滞气,元气要真的虚陷的话,补中益气汤不管用,元气郁陷还管点用,如果因为中焦虚寒的话,元气陷它不管用,因为脏腑的精不足,导致的精不能化气这种气不足的话,补中益气汤比理中汤、四逆汤要好。

有人说,如果通过舌苔来判断寒湿,舌苔就不足凭,能凭者唯有舍质,舌质还略为可凭,舌苔绝对不足凭,大家如果依赖舌苔来看病的话就慢慢的沦为庸医了,这个舌苔受很多种因素的干扰,而舌质呢,舌为心之苗,首先呢,这个舌质是淡红的,舌质一旦不是淡红了,就有两点,第一点虚则精气夺,第二点,实则邪气盛,意思就是说这个舌质一旦有变化肯定是元气虚,毫无疑问,舌质有变化就是元气虚,元气虚了以后再看它是不是邪气实,舌质淡肯定是气虚了,如果舌质淡红,有相火淤滞在上,有邪热,元气虽虚有邪热,这意思我再给大家讲清楚一点,就是说,这个国家出了大乱子了,肯定国家内部有问题,冰冻三尺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有大乱先得要治乱,先要拨乱反正,一有大乱元气肯定虚了,这个时候你就不要想着这是个实症,怎么怎么清实邪,是要清实邪,一定要固护着元气已经虚了,精气吧是越足越好,没有说有精气实的时候。

舌质呀,一旦舌质有变的时候,首判阴阳,舌质有个润糙,还有鲜红还有紫暗,这两种,一般呢,舌质瘀暗这是阴症紫暗都是阴症,第二种是红,有点是紫红,这时寒瘀化热,舌质黑毫无疑问下焦有寒,寒邪是否化热这还不一定,这还得看舌质的荣润情况,一个少精一个糙结;舌质如果糙的话是中上二焦有热呀,舌质如果润的话那肯定是个虚寒证了;舌苔是胃气之上现,是主张胃气的,舌苔的有无,有时候可以评判胃气的虚实,还有郁结的情况,这个时候不作为脏腑虚实的评判,一般人舌质是微微得润,微润,这个时候,舌质淡红舌是正常情况,如果舌质淡了或者舌质红,红而润,这都是寒,寒在哪,元气,阳气虚寒,然后上有邪热,红而润,鲜红而润,所以看病的时候,先判阴阳然后搞清楚这虚实,虚实就是脏腑虚实,然后才是六经之气顺逆的差别。舌质上有很多裂痕吧,这个在临床上也非常多见,有的是先天的,先天的舌质裂痕就很多呢,因为这个舌本这个舌体就主脾,它就代表脾经,后天的多裂纹也反应了一方面这个阴分不足的一面。舌为心之苗,君火之色呀,舌质有变肯定君火不足相火上现这个现象根据不同的表现,舌质如果紫红肯定是寒瘀化热一般的紫呢它就代表血分,血分的淤滞。

这个黄芪与人参补气的作用有无不同?这个我都想讲了,你读原文,各读上十遍自然而然就出来了;这个人参:《神农本草经》: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这个跟黄芪不是一回事,人参的作用要比黄芪大得多;夺命救急三药第一个药就是人参,人参附子大黄。

生黄芪和炙黄芪,生黄芪的走窜作用比较强一点;达表的作用,通经络的作用,你要治疗五痔鼠瘘的话就得用生黄芪;你要是补虚的话你可以用炙黄芪,用补中益气汤的话用炙黄芪,要守呀要火归养内,火气要归于中,治痈疽久败疮你就要用生黄芪,排脓止痛你就得用炙黄芪。

本经中的药物是要炮制的,但是呢,它说的这个药性呢,是讲究一般都讲究生药的药性,这炮制佐助不同药性的发挥。

黄芪的常用量,我们一般都采用伤寒论的,根据伤寒论的用量基础上不断加减,然后再根据病人的体质。补中益气汤如果对于脏阴不足虚损的病人,以前见过很多医家这个补中益气汤这个用量非常小,黄芪用量最大也是十五克,起到轻轻升达的这个作用。

刚才有人问,中医在治疗卵巢囊肿有什么突破吗?这都不要用这个词,什么叫突破,我们的老祖宗别说突破了,这个病根本就不算什么,是我们有没有继承而已,再说你说的中医治疗卵巢囊肿,你这个中医指得是谁呀,你要指的是某某专家或者某某主任医师,还是指的是某某某,这个完全都不一样;你应该说西医在治疗什么病上有突破,中医已经盖天地无所不能,就看你怎么理解了。

关于这个卵巢囊肿,我认为还是属于饮邪积聚的一种,当然也要根据体质,我以前治病来说,在这方面也是想得比较少一些,现在是逐渐想得比较多一些,桂枝茯苓丸呀,这个方子典型从左路升达的,应该更适合治疗子宫肌瘤;金匮,仲景设这个桂枝茯苓丸这个方子来说本身就是对应于子宫肌瘤这个病的;而卵巢囊肿呢,它在卵巢这个部位,它的性质不属于血分,它从气分来,大家可以想一想,这个人身体呢,左路阳升阴长,怎么回事呢,左路这个精气呢,精上化为气,然后是血气也上升,也出于阳,由阴出阳;然后是由下焦肝肾上达于心脾肺。

右路呢,由气而敛于下,气归精这种;左路如果不升,大部分产生郁结,就是说,血气的淤滞,右路不降呢,在于肺胃,容易产生痰饮,尤其是三焦经,三焦经会产生水饮;肝脾不升呀也会导致水饮,肝腹水呀,下焦的水肿呀,但这个的水呢,跟右路不降产生的水肿完全不一样,一个是里水,一个是外头的;内经里头说的脾水之类。把这个卵巢囊肿呀,按痰饮来治的话不能单从血分入手,从饮邪第一个破脏腑积聚饮邪的有什么药,然后再考虑它是在左边还是在右边,右边从降路来治左边从升路来治,当然,你要能从脉象中来判别更好了,这个卵巢囊肿的左右跟脉象的左右是有关系的,一般来讲,就是左归之左右归之右,至于临床上用什么药呢,这个要具体看,能够破处痰饮阴邪的药临床上很多。
    
问:卵巢囊肿要手术吗?不一定呀,可以治,这个临床上治愈的案例还是不少的,但是根据每个人情况,有的人确实不好治。
     
以前网上刘文澄可能有的人比较了解比较清楚,他用于治疗卵巢囊肿有几个案例,用的是控涎丹,也就是子龙丹,大家要是在子龙丹的基础上再配合上一些具体的对于六经的辨证再用药的话当然效果是更好的,你可以在网上查一查;文澄在网上用于治疗囊肿这篇文章。

黄芪当归合用的作用呢,当然了,古人它有古人的讲法,我也有自己看法,黄芪当归合用呢,不外乎就是黄芪主升少阳之气,主入中焦升达脾阳,当归呢,它入足厥阴肝经,它可以荣升肝木,这两个药配合起来用正好是荣升肝脾的一对药,所以两药配合起来有温升阳气的作用,比较好,不要把它非得牵涉到一个补血一个补气,两个气血同补怎么怎么样;什么气不能离血血不能离气,首先呢,意思我告诉你,以后考虑问题呀,直截了当从六经入手然后再考虑脏腑的气血,脏腑一个是精气的虚实,五脏考虑的精的有余不足,六腑考虑的是气机的流滞问题,所以大家用药的时候一定要从六经那想,升,是什么什么经,降是什么什么经,先考虑的是足三阳经,足三阴经,这一升一降;然后由于足三阳经足三阴经它不足的话,它气本来就不足的话,手三阴手三阳就要变现出来,这个时候吧,手三阴手三阳为什么变现出来,这就是杂病了,它可能脏腑里面有问题了,本来不该变现的它变现出来了,就像公司里面的小职员,应该说非常听话的,它本来人微言轻各种力量都不足以显现,他忽然蹦出来了,你就要考虑有没有异常问题了,就要考虑脏腑内在有虚实的变化,就像这种五痔鼠瘘就是痔疮,就是一样的,既然长了痔疮,他那个下部,阳明呀肠道呀就有淤结,它这个与大肠相表里的肺气它就有变化,不光是经络,经络是升降的问题,脏腑它虚实就有变化,这时候你就要统一起来,说到底也是挺简单的,但是具体临床变化起来你就要(随症治之)。黄芪是升极而降的,这个药物有升降的,但是呢,你要是合理的灵活的去运用它,有时候你用它升的时候反而会产生降的效果,用它降的时候反而会产生升的效果,这个当然就要你去灵活的去体会它了,这一点不是用心粗疏的人能够理解的,我只给大家简单说一说。

这个十枣汤怎么要用十枚大枣,这个确实我也不太清楚,但是呢,中医里讲的理象数,如果按河洛之数来看呢,这个十枚大枣是符合土气的成数,天五生土地十成之,这个伤寒论的大枣的数量有什么意义,这个我没有进行专门的研究,但是这个数量肯定是有意义的,这个古人呢尤其是仲景呢,他对中医的这个理象数呢都是非常出神入化的这种造诣,我只能从理象这方面在多少量这方面,对这个数我现在还没什么研究,等研究好了以后再给大家报告吧。

黄芪治鼠瘘的经验方?这个挺多的,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淋巴结肿,然后加上生黄芪,这个大家如果临床遇上急性的可以用用,玉屏风加减治疗鼻炎,生黄芪用30克多不多?生黄芪用30克不多,如果表气虚的话,用玉屏风散治疗鼻炎可以,大家有问题再问一问。

囊肿和肌瘤的区别在哪呢?这个肯定是有区别的,肌瘤是实性包块,囊肿按照现在医学来说是假性包块,它里面是空的,是一些水饮这些,不是特别的致密这些,两者就是根据里面的实质产生一些差别,大家看囊肿吧,有病人囊肿在西医手术也有的,切开了以后都是些组织呀组织液呀还有些坏死的组织,它跟那个肌瘤不一样,肌瘤都是一些实性的,内在的血管非常丰富,营养非常丰富,这个肌瘤吧,也是有恶变,也就是恶变的程度比这个囊肿高一些。

有人说,叫讲一下玉屏风散的这个机理,玉屏风散实在没有什么好讲的,玉屏风就是治疗体虚易感,这个组方呢,是非常简单,用药也比较巧但是不太浑厚,防风呢,扶土抑木,防风这个药本身就主大风,理一身的风气,再加上黄芪,白术呢,白术补中土之精,所以呢,玉屏风散这个方子更适合一般虚寒不盛的病人,它这个偏于表,你要是中焦寒湿盛的人,这个方子还不效。
    
冬至是什么?冬至一阳生,冬至之前阴气隆盛,阴气隆盛到极点这个时候阳气就,阴极而生阳,对于平常体质虚寒的人,在冬至前后灸关元穴的话有利于一阳之气升动。
   
吃当归羊肉汤对养生有好处吗?当归羊肉汤对症的病人就可以吃,它是温养精血的药,冬至前后吃可以放干姜附子。
    
大家在看一看,黄芪:“甘微温,无毒,主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

我建议大家,神农本草经是要读的,反复的读,一字一金呀,不断的领会这个药的用处,不断的把它揣摩就会慢慢定位准,因为我们现在对药性,到底这个药什么作用,你没有实据,神农尝百草,我们没有对脏腑经络的这种功能的这种体会,用药只能凭借神农本草凭借伤寒金匮,如果没有这两个依据的话,我们根本无法用药,所以呢,必须把这个根本根本抓牢了,如果不抓,其他都是纸上谈兵,空中楼阁一点用都没有,这点草方验方治坏了你都不知道为什么,好了你侥幸,不好了你慌张,如果从本经伤寒入手学得比较扎实的话,即使病人看了出了很意外的情况,你也能有理有法的去分析它,做到心中有底,临阵不乱,这是个医生所具的基本素质,如果没有这个素质的话看病只能当作儿戏了。
   
人参养荣丸中黄芪的作用?林黛玉吃那个,人参养荣丸这里面的君药不是黄芪,是人参白芍;大家回去可以仔细翻一翻,白芍的用量是相当的大,这恰恰是养荣的关键,养营的关键。
    
结肠炎哪?还提结肠炎,结肠炎就是手阳明之气不升呀?手阳明之气为什么不升,第一表里之经可能有手太阴肺气的关系,但主要的就是足厥阴肝经足太阴脾经这个肝脾不升,脾经不升它湿气郁于下,肝气不升气血陷于下,这两经导致的,在上边只要一压制,它肯定升不了,这两经一升,手阳明之气自然跟着升,所以呢重在于治肝脾,包括尤其重症的溃疡性结肠炎,西医成为不治之症,都是从这个方法治,如果不从这个方法治,总用一些灌肠呀,然后是清利湿热呀,这些角度治,那中西医都是一回事了,根本治疗不了。

结肠炎跟溃疡性结肠炎在临床上治愈的案例还是非常多的,都是从肝脾入手,你要是多治几例你就知道了,尤其是治疗时间特别长的,乌梅丸治疗这个结肠炎也是确有其效的,就因为乌梅丸这个药也是从厥阴经入手,但是呢,你光用乌梅丸你不知道变化的话也不行,因为这个结肠炎有时候不是大便下血呀这些,它可能就要入营分入血分的药了,你光用芩连姜桂人参细辛,那不行,就得从归芍肉桂这些入手还好些。
   
尺脉弱者慎用黄芪?这个不一定,要是用芪附汤呢,可以的。
  
黄芪对血压的影响?有呀,大量用黄芪治疗高血压在临床上屡见不鲜,还是我上次给大家说的,高血压呢,这个病在表一层,为什么在表一层?它邪气在外,邪气在血脉之外,你可以考虑在血脉之外肌腠之内,它阴邪凝聚导致的这种血管的压力增大,是不是,营血的郁迫首先产生的这个肝郁,少阳相火就郁发这个时候呢,黄芪来治疗,黄芪来,体现了就是说由于阳虚不振,经络与血脉之外的这个阳气虚而受郁,用黄芪来振大气,宣散这个腠里中的阳气,腠里是什么,三焦腠里,元气之别使,这时候大量用黄芪治疗效果会非常好,但是你要看,如果脾肾寒淤寒湿整个淤滞在哪,你大量用黄芪血压就会升上去了。
  
  如果高血压的患者面红咽喉痛而夜尿多,怎么回事?这个怎么治我就不讲了,怎么回事,高血压的病人有时候面红呀,这是经常见的,为什么面红,高血压病人左路厥阴肝气升达不上去,为什么升达不上去,第一点就要考虑少阳相火不降,而少阳相火不降引起的就是说,那个少阳跟什么是一对的?足少阳胆跟足阳明胃这俩是一对的,这两个经脉在胃口互相纠缠了一下,所有呢这辆会互相影响,阳明气要不降了,这少阳气肯定跟着不降,这少阳气不降了马上影响阳明气,这个面红呢,人的颜面主的是阳明,这个面红呢主这个病人已经有阳明热了,这个时候你在方子里可以加生石膏,可以加生石决明,但是你得考虑病人胃中是否有虚寒,如果胃寒的话你可以干姜生石膏同用,这在临床上都是允许的。

当然了,很多医生可能没这么用,我告诉你可以这么用的,为什么生地可以和附子同用,干姜就不能和石膏同用呢。咽喉痛,恰恰是这个下焦寒症的体现,足三阴经都上咽喉呀,对于这种病人吧,夜尿多,这个夜尿多肯定是后半夜夜尿多,一定不是前半夜,前半夜夜尿多是真正肾阳虚就不会有前面这两个症,这种病人是上寒下热,底下阴寒太盛了,底下阴寒盛上边阳明经有郁热,你既可平潜阳明,阳明隶属于冲脉,一旦阳明经气犯于上了,这时候用药就要用金石之品,重镇,不能用草木之品,恐难凑效,然后呢,下焦附子你必须得用,就这点后半夜夜尿多呢,又得荣肝。

为什么后半夜夜尿多,子时一阳生,子时一阳升动了,少阳之气升动了它升不上来,为什么?中下寒气把它郁闭了升不上来,所以呢,这阳气一旦升不上来就往下迫泄,所以,夜尿多,过一会一泡尿,过一会一泡尿,阳气收不住了,这种病人早上肯定没什么尿,白天尿也不多。

关于这个厥阴病呢,这个咽喉痛,可以给大家讲一讲,三阴病多咽喉痛,阳明病也有咽痛,阳明病的咽痛多半是咽干,而阳明病的咽干在太阴病最明显了,咽喉痛,第一点,太阴病,咽干,这是非常常见的,因为太阴病,太阴之上中见的是阳明,“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所以有咽干症,太阴病的咽干,由于中焦虚寒导致的咽干,这个时候呢,咽干,口渴,不欲多饮;这种病人太多见了,直接理中汤一剂如神,这个就不用说了,

第二点呢,是少阴病,少阴病咽痛非常多,因为,少阴经过咽,它相火结于上,临床上有桔梗甘草汤,有半夏散及汤,是治疗少阴病咽痛的,然后呢,厥阴病,厥阴病是什么,喉痹,这个喉痹呢,也是讲这个咽喉肿痛,但它讲的喉痹多跟现在扁桃体一类有关系,但是,此症,高血压患者,面红咽喉痛,这个痛吧,考虑还是出于这种太阴有寒阳明有热的现象,然后呢,另外一方面才是下焦的厥阴病,厥阴病的喉痹呢,是根据经脉循行,寒气郁于下清气不升,关于这个咽喉病呢,黄元御先生有一段解释是,“清气不升者,喉病;浊气不降者,咽病”大家好好体会一下,高血压不是个简单的疾病,关系到左路的三阴不升,右路的三阳不降,但是呢,不外乎大象就是说,阴邪瘀阻在血脉之外,与糖尿病浊邪瘀阻在血脉之内正好形成一个对比。
  
  这个眼袋呀,很多人有眼袋,这个眼袋是脾肾下陷的现象,这个要治起来可不是简单的治了,可以用黄芪来升达,但是主要的还是温升肝脾吧。用天魂汤。这个漏经达一月,既然漏经了肯定要升肝脾呀,这个毫无疑问的,你就天魂汤升上去就管用,然后呢,至于漏经它是走血脉,你归芍就用上,归芍用上以后用药就入营分了,阳气就能入营分了,要不然在气分兜着也没用。    
  
  黄芪用多口干这是怎么回事?这个道理就太简单了,黄芪用了以后多口干是因为它本身上焦心肺之气就不亏,你用黄芪了,黄芪都升上去了,心肺之阳气盛了可不是,是不是?手太阴肺经自化燥金之气,口不口干?肺气不降,燥气现上,想从太阴×化,不从,为什么不从,它下不来当然不从了,现的是手阳明经的燥气。
   
收缩压跟舒张压在左升右降理论如何理解?这点还是值得大家考虑的,这个典型要用到中医的取类比象,我给大家讲这么多无外乎就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你们如何打鱼才是关键。

你看收缩压,什么叫收缩压,收缩压代表的是心脏盈缩的时候,收缩的时候,就是心脏收的时候产生的外在的血管的压力,它不考虑心脏就考虑外头的血管,心脏收的时候外头血管是个什么象,是个血液迸张的一个象,这是个阳气升达的现象,这是一个木火迸发的一个现象,这个时候木火升达;舒张压是什么现象,是一个金水敛藏的象,心脏一扩张,全身的血液往里收,流动,恰恰一个一呼一吸一样,就是呼出心与肺,吸入肝与肾;这个一个是木火一个金水,所以说呢,舒张压主肺肾之收,至于它的高低如何体现五脏的虚实,这个大家可以自己想,我也没功夫给你们讲了,因为,如果连这个都想不出来的话如何从脉象的一盈一缩中体会五脏六腑的虚实呢,你得开个头,我才能和你打成一片,你连头都开不了,我就没办法给你整个讲,要不然我讲的都是我自己的东西,跟你没什么关系;每天脑子里就是说阴阳表里雌雄之纪,然后是独守阴阳,天地之间就是一往一来,哎,就是这样逐渐逐渐的思考问题,多么难呀,现在的思维太繁杂了,叫你们达到这种状态,难若登天呀。

所以内经说,学医有道,虚静为宝。你要怎么虚静呢,你要打坐,学医一定要打坐一定要站桩一定要入静,如果你没有功夫你就没有工具来学中医,你学出来的永远的是,是吧,只有真正把握住空灵这种心态,能够在一动一静之间体会这个阴阳变化这个妙处,你才能随机变化,才能真正理会中医的妙处,才能不断的创造方子,才能不断的领会病机的实质,要不然的话,大家死死的,生搬硬套的传授,这不叫中医,这叫西医,我们中医是非常高明的,就要用整个身心智慧整个灵魂来学习,不是那么简单的,你不付出相当的代价,难!

声音哑是什么病机呀,声呀,肺主五音,肺主五声,这个音哑呢,有一个区别就是说,音为什么会哑呢,第一点,这个肺气不空灵了,空则能发声,金实不鸣,你敲不响了;实呢,痰涎下不去了,这时候你就得降浊,去痰;当然了,你看看外在是不是有表邪,寒邪郁表,开开表,这是实症,还有虚症,金破不鸣,肺金亏虚了,这时候金水相生,要滋养肾阴了,如白合固金汤。

还有几分钟我顺便给大家讲一下口臭这个病,我见很多人也在网上讲口臭这个病,现在大家治疗的方向跟机理都完全是错的,读过黄元御的书就知道,肺主五声,五脏之声皆肺气之所入,心主五臭,五脏之臭皆心气之所入,大家平常讲的这个口臭呢,这个臭,不光是臭味,肾主臭呀,肾就是臭的,五脏之臭,咱们一般所说的这个臭,第一个是肺,腥味,口里腥也叫臭味,口气臭也叫臭味,口里骚腥也叫臭味,总归就是来源于脏器这种腥臭之味,统称为口臭,凡是有了口臭了,上焦心君之火不正,心君之火肯定不足了,然后浊阴上见,口臭呢,分为几种,凡是口内呢,口内主脾呀,口臭吧,它来源有几点,人身体五脏藏精,五脏各有臭,五脏之臭不现的,脏阴不现的,现则为真脏,就是说脏气亏呀,一般都是邪气实,邪气实怎么,有两种,自己能闻得见的,至于虚实之间的用药呢···好,下周开始讲大黄.
今天就讲到这吧。
 
 
 


 
 

行者老师讲《神农本草经》――(11大黄


不好意思啊,今天是来了病人,过来耽误了一下,今天给大家讲一,现在开始给大家讲大黄。


大黄,味苦寒,主下淤血,血闭寒热,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

通利,这个通利水道,这个在过去呢,我以前一直看的这个原文都是通利水谷,这里写的通利水道,水沙,这个就不知道是怎么来的了,因为我按着这个意思解释吧,上回我给大家出过三个问题,先把这三个问题跟大家交流交流吧,大家关于这三个问题有什么意见吗,有什么看法吗,可以说一下。

关于人体呢,人体是这样的,有表里之分,外在有皮毛,肌肤,血脉,筋,骨,这是五个层次。作为一身的五个层次,这是外在的,而内在的是脏腑,脏腑是什么,脏腑是精气,脏藏精,腑行气,它是精气之所在。它是人身体这个,脏器它是流行湍急这个现象所产生的,所以呢,论人体的时候,气血就要分为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在,就是外在的经络论气血,一个是内在的脏腑论精气,也论气血,这是两个层次,所以说药物的话,先论的是药气,先走的是经络,感应的是经络。

天行六气啊,就是说人为什么会生下来啊,《内经·上古通天论》里有句话叫做:人生于地,为什么人生于地?人这有生以来,这套皮毛血肉骨,这套精血属于依着的部分,稟于地,悬命于天,悬命于天是什么,是内在的精气呀,它与外在的气血运行,与外在的六气时时相互感应,这外在的天气感应而生了人的六气的变化,所以人类也有六气的变化,所以《伤寒论》里以六经辩证来论治百病,所以呢,我们在论药物的时候,根据药物的偏性,所以有六经的引经,人体有六气的变化,根据一气的升降周转就是说团散的不同种状态,分为六种状态,这六种状态就叫风寒暑湿燥火。

药物呢,药物其实跟人一样的,药也是生于地,悬命于天的,不要以为好像人多贵重,人虽然为万物之灵,药物也是一样的,这个药物既然秉着天气的变化,是不是,它煎药了以后服入的话,首先它所对应的药气就会与人身体的这个气相互感应,我们人秉的是中和之气呀,咱这不说有的人先天禀赋会有偏,有偏的话就会表现为容易得某些病,不容易得某些病,在黄帝内经上已经分出阴阳二十五人他的各种秉性以及身体的各种有余,不足,这个现在我就不讲了,但是大多数人以此一股和气才是不病。

这个药物呢它秉的是偏性,它也是秉着风寒暑湿燥火这六气的有所偏盛,它这有偏盛的话,一进入人体就会感应,比如药气偏寒,一服入人体后就会感应寒气偏盛,风气呢就会感应人身体的风气,所以呢我们看就是说,看到寒气不要想到寒气,应该想到有一股团结之象,就是说它是一股收引之象,看到风呢,药秉的是风气,不要想到这个风,而要想到它是一股发散的状态,它吃下去会令人的元气容易处于一种散发的状态,开达。

这个热气一样,热气也是上炎,所以呢,就是说六气各有其象,这种现象呢,我们人身体呢是得其和,得其和象所以风寒暑湿燥火六气皆不现,不现其象,外在六气盛的时候,与人体相感应,所以叫外感六淫,并不是说有一个外在的寒气钻到人身体了,邪气内入了,首先现在很多人讲就是说,哎哟,这个邪气入里了,这句话一讲,就很可能,讲的人和听的人脑子里就形成了误解了。

没有邪气,只是相互感应产生了太过不及之象,本来寒气应该是,与寒气相对应的应该是属热,与阴阳之气相互都是调和的,所以不显现,所以都归于中土,有一气偏盛了就会打乱,就会显现出来,这就大家称邪气了,其实也就是不正了,斜了,它逆向了,该走的路它不走,该升发的它升发不了,都凝聚在那,所以就叫邪气了。

所以说呢,根据药物六气不同的状况啊,我们分四气,药物其实你看,它不像人秉天气风寒暑湿燥火那么细,它只分寒热温凉四性,寒热温凉四性是不同种的,也是跟六气划分其实有类似之处的,但这个为什么不同,为什么不把它分为六种,这是因为古代人他们做学问的时候,他们的思维体系不一样,并不是说这里面有什么玄妙,就是说到时候,也可能哪一天,谁谁谁,咱们医学大成的地步以后,可以把这种五行六气或者说四气五味,各种学说进行个会通,真正的会通,到那个时候,可能就会这个学术思想就会统一一些,但是现在呢,大家就是很多种学说就是沿用由来已久,再加上又没有人有这么通透的智慧,来把它进行一贯通统一起来,如果硬要拉到一块来分可能产生很多不必要的枝节。

所以说药有四气,秉气有厚薄吧,气的厚薄这就类似于就象征着风寒暑湿燥火各引用注六经的经气就不一样,它主要是药物用的气的话,它就走的偏于表,它就入的是气分,如果药物以味为主的话,它就走的是血分,而血分之中,它就又有厚薄之分,有厚薄之分,它入的这个层次就不一样,就象《内经》里说:“味之薄者,其气发”,就是说味之薄者,其气也是发散的,“味之厚者,发热”,就是说,味道薄的虽然入血分,它也是种通行的,味道厚的话入血分,它是泄的,所以说这两种不一样,你象大黄,《?》中讲,大黄,你少用点它是流通的行气的,你多用的话它就是泄下的,涤荡的。

所以说呢,从大黄的作用通关来看,大黄这个药是以味为主,所以我们要用大黄这个下淤血血闭,破癥瘕积聚的话,一定不能后下,一定要煎煮时间长,煎煮时间长的话,它的味道才会充分的入进来,至于说很多人在临床应用大黄的时候都讲究几克大黄要后下,我对于这个不太认同,为什么,因为大黄后下取的是寒性,是通泄的作用,而没有深一层的入于血脉脏腑之中,而这种苦寒之气重的话容易陷脾阳,导致脾阳下陷,所以说它这味药呢它久煎与后下有非常大的区别。

当然了,这个主下淤血血闭,当然是前辈像神农们留下来的一些用药经验了。主下淤血血闭寒热,这个本身这个寒热这个特点呢,寒热这在很多药中都出现,太阳病有寒热,阳明病也有寒热,阳明病有热大家容易想到,阳明病为什么会寒呢,太阳病有寒这个很简单,因为是太阳之上,寒气主之,中现少阴,少阴是热气,太阳是寒气,太阳经这经有个特点就是从标从本,既现本又现标,所以既现太阳的标象又现本经的寒气。

这个左右路有气血之分吧,不要僵化,一僵化就不行了,你象彭子益这本《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吧,彭子益先生是搞逻辑思维的,他没有实证,对中医一点实证都没有,因为中医这个要实证的话非常困难,就是一般的医家都没有实证。实证是什么,实证就是精思入神,对阴阳的就是说至深的这种体会,阴阳已经变成就是说身心的切实体证而不是说脑子里这种相似对比产生出来的观念,已经不是抽象的东西,已经是实实在在的。

我讲出来的东西我说左路部怎么样,右路部怎么样,我嘴里在这么说,我心里不这么想其实,因为我为了表达东西我必须这么说,你领会到以后也是这样,你要是脑子里真以为有个左路有个右路,硬把它分成表象,对你以后可能看病有时候会引起很大的误区,你就是领会它的意思就可以了,如果硬要说,血分,血分就在左路,气分就在右路,这不能这么想。

本来阴阳是无处不在的,一动就是阴阳,谈到气分就有血分,谈到血分就有气分,三十六计第一计就是瞒天过海那里面不是讲的,阳在阴之内,不在阴之对,这句话其实比较有学问过去古人讲,就是说这个阳啊一定在阴的里面,不在阴的对面,就是说万物互相对比就产生这种大的割裂分歧了,一定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这样来看问题的,不是说把什么东西都搞个矛盾对立,这个辩证法,这么一搞就搞不成中医了,可以说对中医根本的道已经了不相涉了,很多后代谈中医的人谈出大问题来都在这里面。

第一点我给大家解释的就是说这个药物的入血分入气分,它是有着味偏重是气偏重偏于左重的现象,所以产生这种有入血分有入气分这种不同,当然了,这是我自己的理解,古人对这个问题从来没有说,没有过相类似的探讨。

古人说, 这个入血分,它就入血分,它入气分,它入气分,从来没说过为什么,看书就要问为什么,如果不问为什么的话到时候就会在心里隐隐的产生一个结,什么结,这个东西你不明其所以然,好像学了一条东西一样,过去古人不是讲“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无为,无为而无所不为”,这是我们中医历来走的道路,“为学日益,久而腹中快美”,好像是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事实上是脑子里全身东西多得很,很多东西不会学以致用,不会临阵灵活变化,不知道变化之妙,存乎一心,这学了之后就学废了,就百无一用,学了一百种学问,该运用了拿起哪个都不合适,学了一万个方子,一看没有对证的。

我上回提的第二个问题现在讲一下,入脏和入腑的差别,你看,关于入脏和入腑在金匱要略里讲了这一点,就是说关于中风入脏入腑了,中风入脏即死,入腑昏不知人,这里就是讲了病气入脏入腑这点差别。

首先我给大家讲一下什么叫入脏什么叫入腑,不管是病气还是药物,药物的毒性,入脏入腑都是有明显差别的,而入脏入腑的这点差别是怎么评判出来的,是这样的,就是说什么叫脏,五脏者五神嘛,精神魂魄意,去掉精再加上志,魂魄精神志(神魂魄意志),就是说五脏各有所藏,就是神气,这五脏藏精气而不化,藏的这个五精,五精藏而不泄,一旦有脏器的这种脏精的这种泄漏的话,就会产生逆象,这时候就叫入脏。这入脏什么叫入脏,打乱了脏腑的藏精了,不管是药物的毒性还是邪气怎么样。

相反呢,脏腑的精气已经有盗泄有损伤了,这时候用药物的偏性来去扭转它来去收藏它,也叫入脏,有这种作用叫入脏,这个时候古人有很多经验都出来了,它入什么脏,它入什么脏,而且入脏还讲时辰,像《十药神书》里讲肺结核,像黄帝内经里讲,“人卧则肺窍开”,人往那一躺,不管你睡着没睡着,你一躺想睡了这肺窍就开了,这个时候有肺结核有肺痨有虚损呢,就是说肺气虚损,支气管扩张的病人,晚上临睡觉,服药便卧,过去古书都上有这一点,就是说,这叫药气归于脏。

所以入脏入腑第一个是根据人体疾病这个问题,第二是根据时辰,第三个根据药物的药性,药性必须重浊,药味必须持久,药性必须浓厚持久,要不然它走不了入不了脏,而且必须属阴,属阴的话助五脏收藏。

但是也有脏腑藏精之气藏气太过也有,藏气太过容易产生淤阻,并不是说藏得太多了淤阻这个地方了,这个时候你用姜桂附啊,吴萸啊,这些开破,这些不叫入脏了,治五脏者,半生半死。就是说凡是病关于五脏的话,附子严格讲起来的话,附子用的主要是温气,生用的话有它的辛味,这种辛味就是毒性作用巨大,我们现在一般都用的制附子,没这个味道,都用的温气,都走的是六经,脏腑的陈寒要靠现在这种附子效果难以达到,但生附子又非常危险,因为现在的附子有的弄不好,都是一些萝卜头呀什么的在里面,不好办,用过以后万一出现问题都是重大问题,这个医患矛盾也比较难以解决,所以说不到非常恰当的时机还是不要运用的为好,大家可以藏而不用,以备不时之需。

这个腑气呢,腑气是传化物,满而不能藏,所以说入腑和入脏有着明显的区别,现代人容易有脏腑的疾患,为什么呢,饮食肥厚,脏腑总有些消化不了的精气,老是吃各种肉食,讲究高营养高蛋白,这种浊阴的东西在里头蓄满了,他要运化呀,阳气又不足,阳气从哪来呀,阳气从脏来的,阴者藏精而起亟也,它本身脏精不足,无法起亟所以浊阴化物化不掉,所以现在很多人为什讲吃素呢,就是这点,老吃荤很多淤浊在里面化不掉的话产生很多问题。

你像野生动物老虎,豹子,人家虽然吃那么多肉吧,但老活动,第一个老活动,第二个,每天没有这么多电视啊什么起居不节呀这些个,现代人呢就是说两大疾患,一个就是说声色有余,声色调动什么,调动五志五神,神气散乱而不得藏,神气淡散则藏的话,神气动于内,精气摇乎内,神气跟外在的东西一感应的话,精气摇乎内,精气就有泄漏了。

所以说精气一天是不得安藏,时时刻刻有泄漏,所以五脏处在精气不足的状态,阳气也就不足,这时候再吃这么多厚味,蛋白质这么些东西,慢慢的就会产生五脏的这种淤滞,淤滞时间久的话,容易受外寒就会产生高血压,容易受内淤滞比较重的话就会产生糖尿病等等疾患,这是由内淤和外淤产生的两种大的疾患。长时间劳心就会产生心脑血管疾病。

脏气和腑气是如何流行?

第二点入脏给大家讲一下,腑气是满而不能实,传化物满而不实,光是蓄满的,满了以后马上就泄,六腑传化物而不藏,满而不能实,五脏是实而不能满。六腑是因虚因实,就是说肠胃里面有个虚实的交换,《内经》里面讲,“胃实肠虚,肠实胃虚”,这是它有个虚实的变化,我们讲精气的时候就讲的是满,讲究胃肠里头化物是一种实,所以对脏腑的阴浊有推荡作用的,在古人讲苦寒泄下一部分,有的讲的入腑,大肠小肠胆胃,又根据它们就是说入胆经的跟入肠胃大小肠的就有不同的区别,就跟它们秉气的厚薄产生差别。

大黄涤荡肠胃,推陈致新,光推陈致新这个话在本经里面就出现过好几次,第一个推陈致新首推柴胡,古人称柴胡又称小大黄,第二是茵陈,这三味药对腑气的推动都有作用,都有明显的作用,所以讲推陈致新,对于现代人来说对于这种腑气有淤滞的,长期饮食肥甘厚味的,柴胡大黄茵陈三味有推荡作用,用这三味药推陈致新有时候胜过温阳药,胜过温阳补气的这些药品。

很多病人如果不推陈致新的话,他第一步用温阳药马上就会淤滞,用寒凉药越寒,用温热药就会产生发热,所以有很多病人在于这个六腑的淤滞现象,在近代有一个流派叫做通下,专门讲通下,他们隶属于活血化淤派,活血化淤派在民国非常流行,盛行,就跟我们时下搞这种中西医结合。

我们大家平常不讲,就是看的那个子午流注,看的《内经》里面也有讲药物流行的次第,那个是讲营血流行的次第,就是营气流行的次第,他讲的不是脏腑,我今天讲的是脏气流行,脏气有它不一样,脏气流行是有盛有衰的,五脏每一脏都是藏精气,每一个都像一个湖泊一个海水一样,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五脏各自像一个精气凝聚的湖泊一样,然后还有奇经八脉,奇经八脉又是齐集各自的能量,各自的精气,奇经八脉是大而深广的湖泊,脏气又是另外了,也是比较深的湖泊,腑就好像是大河一样。

过去讲六经为川,肠胃为海,肠胃是大海,胆小肠这些都是大的河道的支流,人身体各种五脏之气又是深藏的地方,就像是泉水深藏在很多地方一样,奇经八脉之气又是大而深广的湖泊蓄藏的能量,蓄藏的精气,他这个五脏的精气就是应于天气四时的变化,应于海水的潮汐,我们讲五脏脏气盛衰的时候,哪一脏脏气盛衰的时候一定不要按照子午流注营血流行的次第,它那个没用,应按脏气的盛衰来。

早上起来阳气是厥阴风木之气,中午是火气,丙丁之火即心气,晚上就是肾水就是收藏固密之气,只谈五脏,不谈六腑,这个是论五脏之气的这种感应,在一天之中阴阳盛衰的这种感应,还有四季,四季大家一类比就知道了。如果住在海边,海水潮汐还有影响,这个腑气才是传化物而不藏,它的流动与饮食有关系,也与生活的规律有关系,跟地理环境有关系,吃的那个阴物化物,跟天时的影响其次。

行,下面我下面再给大家讲一下第三个问题吧。

药物的简单归经和取用部位,这个讲起来就是稍微比较简单一些,因为药物的取用部位跟归经说实在就是一个简单的取类比象,再加上一些临床应用的经验,但是经验反馈回来还是得取类比象,没有取类比象做基础的话都是不可靠的,都没有上升为这种理性的。像我们经常用的一些花呀,叶呀,其气都是浮,反为主(听不清),走表,都是以升散为主,但花不一样,有个别花就像旋复花,它升极而降,树叶的枝都讲究条达,比如四肢关节有问题的时候他就用桂枝桑枝啊,枝干啊它都走脉络,它的主干呢,一般呢药物用的都是茎,用茎的比较多,然后根茎比较多。

药物一般用根的话,它的根气都是比较收藏的,就是说它的药物的归经都是比较走阴分,阴分就是下焦之气,下焦就是肝脾肾,左三阴,但是用根的部位的也有走上焦肺的,虽然走上焦肺的,也都是往下降的,用花的都是升散的,都是往上升的,用根的都是往下降的。

但是根剂也有降极复升的,花也有升极复降的,但是都是极少数,它们再根据药物的各种取类比象,对于果实里的籽,它们就治一些疝气啊,睾丸啊,什么荔枝核啊,什么橘核啊,这都是用的取类比象的方法。

像有一味药大家非常熟悉的,瓜篓,瓜篓根是天花粉,天花粉这味药呢,白色入肺,它为根部是从肺部往下降的,这味药的药气偏于比较薄,比较浮散,比较薄比较淡,它入脏腑就趋于五脏之中阳的部分,阴中之阳,瓜篓,瓜篓实,上焦就是瓜篓皮,瓜篓皮就是开胸顺气的,瓜篓子呢,通泄利痰的,泄痰浊的,痰浊粘稠,然后胸中有郁结之气不散,它就是籽,这个籽本来就有郁结之象,用它这种现象来扩散那种郁结的部分,这是取类比象。

大家可能想,就是说,本来就郁结了,你再找个郁结的东西那岂不是更郁结了,比如过去治疗结石,或者是治疗肾病,要吃?什么的,这是引经药,这不是它的作用药,光吃这个作用小,用这个来引经效果就大了,所以取类比象有时候就是引经,引经了以后药物本身又带有它的各种特性,用这种特性去治疗它的病,用这种取类比象的形象去用的是引经。

药物本身,天下万物都存在一个同气相求,用取类比象就是说找到它们现象的共通点,契合处,然后再考虑到它们性味的弥补的地方,当然也有取类比象入肾的药,你一吃他肾病加重了,这就是这个药它虽然能入肾,但是药性不符合他现在的情况,不能够纠正逆气,反而是助长了逆气,所以致导致了这个现象。

这三个问题简单给大家讲一下,然后给大家讲一下大黄。

中国古人经常讲,夺命救急三宝,第一味药人参,第二味药大黄,第三味药附子,大黄这味药在临床上运用是非常广泛的,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临床之上就是说,对于虚损久劳或者说亡精失血的固托的这种作用,人参可以回元气,人参可以恢复五脏之元气,它可以收藏五脏弥散而元气已经溃散而不得收了,已经诸药无用,这个时候一般可以用好的人参来治疗。

所以说很多急症病人可以用人参来救命,大黄是什么,腑气郁浊不通,人参可以使气血相互为用,就是说气滞了血马上滞,大黄特性就在于这一点,不但能通腑气,主要的还是破血瘀,中风的急症病人,血压马上高起来了,血压一下涨到特别高,血气就是厥而不回,一下子气机就是厥逆上了,这个时候一定要观察腑气通不通,如果入脏的话那就不用救了,如果入腑的话,昏不知人的话这种腑气不通的话,这个时候一定要用大黄,酒军也可以,炒大黄也可以。

先通腑气,大黄这味药本身就是入血分然后通腑气的,它可以把血分的郁浊和胃肠道的郁浊整个破开,因为为什么要通腑气呢?因为大家知道,这个中风是什么中风,脑梗,脑淤血是不是,血气郁结于上,都是三阳之气降不下来了,三阳之气靠什么降,人身之气关键在于阳明,阳明之气一降,这太阳少阳之气也跟着降,三阳之气都降,所以说关键在于阳明,阳明又为多气多血之腑。

所以说阳明郁结血气马上郁结,这个时候光通大便不行,还得要破血,所以说大黄这味药非常关键,一般这个时候建议,当然我建议了,我临床上对这种病人一般用什么药呢,大黄要用,生姜要用,为什么,这类病人往往下寒,大黄,生姜,第二,护中气甘草,大黄甘草生姜汤,生姜也一定要用到大,因为什么,它这一股不是浊阴,不是纯阳顶着上面,一股浊阳顶在上面,你要降浊气的话必须得生姜,大黄降的是实浊,虚寒浊气降下来还必须要生姜。

所以说用这几味药,配合用大黄生姜甘草,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如果是纯虚寒的病人只用生姜甘草,如果是平常肠胃壅实,元气旺盛的病人就只用大黄甘草,当然附子就不用讲了,回阳救逆,脏气整个寒结了,然后是郁阻在里面,必须要附子来开通了。

现在附子没有生附子的话已经没有这效果了,虽然没这个效果,但是还是其他药物不能取代的,就是肠胃里呢,他都积聚些什么呢,大黄,大家一想起大黄,肯定是下宿便,通大便的,治疗脏腑的痞满燥实坚的这种燥粪燥屎这些,其实不然,你看本经,它祛的不但是脏腑之间的这个郁浊,而且饮邪也可以,饮入于胃,游溢精气,脾气转输,上归于肺,这个脾气要不能转输怎么办呢,这个饮气就会流行在肠胃之间,《金貴要略》里有个方子叫己椒沥黄丸,就是治疗痰溢水饮的。

所以说大家学这个第一步需要把内经里面,如果不能看内经觉得太麻烦,可以看黄元御先生这个五脏精气化生,这个精气怎么化生的,你知道它的路,就知道它逆过来怎么回事,他得病肯定是精气化生路逆住了,逆住了,精为浊,气为郁,痰就为饮,津液就变为郁浊痰饮,这个时候就产生了,既然知道了以后,就知道怎么样把它顺过来,它既然郁,那该排泄排泄掉,在肠胃腑中的你就要通过大便排泄掉,在上焦的就通过发汗排泄掉,在血脉的就要活血通郁浊,如果是在周身皮肤肌腠里的,就考虑用利水药。

当然了,我跟大家说一下,这个血呀,总归属于阴分,津血同源,这个津是津液的津,就是说天津的津,像临床上很多胸水的病人还有腹水的病人,他吃完了大黄以后,他饮邪走的道路从大便走,但是这里没有通道,西医他们很多人想不通,就是没有通道,这是他们一直搞不明白的,其实就是说中医讲的这个精气化生的道路一旦通了以后,就像胸水腹水马上就会转化掉,然后通于腑气,然后排泄掉。

这在过去刚才讲的那个就是说先泄后补他们这个流派之中的用药,他们经常讲到这些,就是关于转化的问题,就是说怎么样把脾气淤滞住,你首先第一个就是说要苦泄,脾阳要升发,先把脾阳升发之气要郁阻住,然后精气就能通过大肠下去,而大黄这个苦泄作用可以抑制这个,抑制住以后,本来由脾气转输到肺里郁结住的这些个痰饮水浊之气就会倒流回来,这个是关键,如果没有精气倒流的话,它不能从大便里出来,不从大便里出来,光凭利小便,光凭温中焦,健脾燥湿利湿都不管用,而且容易在胸肺之中产生痰浊的郁阻。

所以说关于十枣汤的运用,这一点是非常值得研究的。我们学了黄元御学说知道一定要温脾肾,一定要健中土,一定要暖水燥土,但是不知道就是说暖水燥土有暖水燥土的作用,然后遏制脾阳升发有遏制脾阳升发的祛邪的作用,所以说有精有泉这个在伤寒论中表现得非常明白,仲景是大宗师,这后代医生实在是一点都没于办法比。

行,大家还有什么问题问一下,生山谷啊,这个没什么讲的,这个只是过去古人对它的一个生长的产地的一种简单的描述,因为很多药啊,生在山阳面,生在山阴面,生在山谷,生在河畔,它都有不同讲法。

这不一定,这个可遇说:腑气的流行和精气的流行的关系。

你不能这么问,你知道吗,腑气流行有腑气流行,腑气怎么流行呢,它随着饮食,腑气有它流行的次第,脏腑都是精气团结的一个地方,你只能讲盛衰,每天有每天的盛衰,根据气候,根据每一日有它的盛衰,根据饮食的规律。

而精气的流行是什么,精气流行就是营气流行的次第,《内经》上讲的,营卫的营,营血啊,血流行的一个次第,现在讲精气流行,子午流注讲的是十二时辰对应的那个经脉,这两个是完全不一样的。

天行健问,通常中药能够保存多长时间?

不好说,你保存好了十年二十年没问题,看你怎么保存了,每种药有每种药保存的时间,你像艾叶,艾叶就得弄上四五年以上才有好用。

营气的流行啊是应合于外在的六气的变化的,就是应合于在天六气运行的变化的,然后才有表里变化联系,它脏腑之气主要是脏气受天气的影响,腑气受地气的影响,它俩各有阴阳的不同,腑气受地气的影响就是地理环境的差别吧。

至于它们之间如何起作用,你的意思就是说它们之间会怎样互相影响,营气的流行次第对脏腑之气是营养的过程,人的饮食入胃,靠营气周流来营养脏腑之气,所以人半日不食则气少,一日不食则气衰,讲的这个就是营气的流行对脏腑流行的滋养。

行,今天就讲到这里吧,今天有点晚了。

营气流行不通畅的话是否可以带来表气未解?

这个不一定啊,五脏啊跟一天的太阳运行的关系上,太阳一天运行由盛到衰啊,阳气有出有入,这五脏的阳气也有盛衰,月亮有盈亏,人体六经的气血也就有盈亏,所以五脏的盛衰,跟这个一日的早晚关系比较大,这个月亮的盈亏呢,一月之间这个呢跟脏腑精气也有关系,这个六经和五脏它是表里的关系,你说是天之六气和地之五行的关系,它不是这样的。

人的饮食五味,然后收藏天地的精气,然后运化了以后藏于五脏,五脏藏精气不化,藏的是什么精气,藏的是饮食的精气,藏的是鼻气通天,外在的呼吸的天地之气,五脏藏的是这些气,五脏藏精气以后再归于肾,受五脏六腑之源,然后肾再藏精气,藏精气以后满而不溢的话归于奇经八脉,这个次第。

如果营气不流畅的话,肯定是血淤了,不会说是表证未解,这个有时候还谈不上,至于说表证未解是营卫不和,营郁导致卫闭,卫气闭阻了以后,卫气闭在那里会导致什么情况,卫气本来是要敛的,收的,卫气现在不能收了,这可能人怕冷不能卫外而为固了。

小孩受风后容易咳嗽,为什么?

这个你稍微想一想,这是一个比较简单的道理,为什么会咳嗽呢,咳嗽是因为肺气不降,肺气为什么不降呢,它有两点,风气这个受了风以后,这个风气鼓荡肯定是感应什么,我刚才不是讲了吗,外感嘛,感应的是里面的营气,肝木之气是往上升达的,肝木之气要往上升的,本来小孩感冒后期的话,他脾肺之气有点弱,还没有恢复过来,这个时候再一受风啊就动了他的风木之气了,他风木之气往外一动的话,肺气的敛降就受影响了,就会咳嗽。

这个时候呢,一般以健中焦为主了,但是受风了以后如果出现营郁卫闭的情况,可以桂枝汤为主了。风从哪来,天之淫气,天之气是风邪,人感应的是什么,感应的是肝木之气,肝木之气是营血条达升达之气,外在风气盛的话,里面营血之气也就盛,营血之气要条达往上升,升的时候它不能尽生,整个气升有余而降不足的话,不是火克金,就会导致肺气敛降不足,就会导致咳咳,咳几声,没风了好了。

不要套五行,火克金,脑子里老是这些词,要求做到没有五行也没有六气,六经脏腑全都撂到一边,这个时候你才能行。

辨阳盛与阴盛请教

这都没法给你说,建议你看一看郑寿全的《医理真传》,看一看他辨阴虚阳虚的条目,阴阳本自一贯,你这么提出来问题就不太合适,而且这个题目也比较大,行了,今天就讲到这里吧,大家再见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