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六年级下册教案

 风过无痕625 2011-08-12

数学教学总计划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简介:

本册教材内容分为圆柱和圆锥正比例和反比例总复习三部分。总复习包括4个单元。

(一)圆柱和圆锥:包括面的旋转”“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圆锥的体积”4个课题。

(二)正比例和反比例:包括变化的量”“正比例”“画一画”“反比例”“观察与探究”“图形的放缩”“比例尺”7个课题。

(三)总复习 :包括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解决问题的策略

2、教学目的和要求:

1)、使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特征,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会求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掌握圆柱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

2)、使学生理解、掌握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种量否成正比例、反比例。学会使用数对确定点的位置,懂得将图形按一定比例进行放大和缩小。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正确计算平面图的比例尺。提高学生利用已有知识、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周密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3)、通过对生活中与体育相关问题的解决,使学生学会综合运用包括算式与方程在内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4)、通过对生活中与科技相关问题的解决,使学生扩展数学视野,培养实事求的科学精神和态度,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5使学生比较系统地牢固地掌握有关整数和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简易方程、比和比例等基础知识;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能力,会使用学过的简便算法,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会解简易方程;养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

6)、使学生巩固已获得的一些计量单位大小的表象,进一步明确各种计量单位的应用范围,牢固地掌握所学的单位间的进率,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名数的简单换算。

7)、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的几何形体的特征,进一步掌握一些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和相互之间的联系,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些几何形体的周长、面积和体积,巩固所学的简单画图、测量等技能,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8使学生掌握所学的统计初步知识,能够看懂和绘制简单的统计图表,能对统计数据作简单的分析,并且能够计算求平均数问题。

9)、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的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和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能够比较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解答所学的应用题和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学情分析:

本班有学生37人,其中男生有22人,女生有15人。从总体上看,学生都能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上课能专心听讲,认真思考问题,积极主动地发言,提出不同的看法,绝大多数学生能按时完成作业。反应比较慢的有5个,一道非常简单的计算题,你给他讲一遍不会,再讲一遍还不会,继续讲一遍仍然不会。

三、教学措施:

1、进一步培养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分析、比较和综合能力;
3、培养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判断、推理能力,以及迁移类推的能力;
4、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5、培养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7、加强口算练习,学会解答比较简单的整数、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8、能掌握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和应用题的解答方法,逐步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9、增加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学生获得正确的图形表象,正确计算一些几何形体的周长、面积和体积。
10、能掌握单位间的进率,能够正确进行名数的换算。

四、教学课时安排

(一)圆柱和圆:13课时

(二)正比例和反比例:14课时

(三)总复习:31课时

其中:数与代数20课时

空间与图形8课时

解决问题的策略1课时

 

 

 

 

 

 

 

 

 

 

 

 

 

 

 

 

单元教学计划

 

第一单元  圆柱与圆锥

一、教学内容:

面的旋转、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圆锥的体积

 

二、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引导学生整体把握“点、线、面、体”之间的联系。

2、  从多种角度探索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3、  探索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发展空间观念。

4、  经历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体会“类比”的思想。

5、  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用活所学知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教材分析:

学生已经直观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并初步了解了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平面图形的性质,学习了这些图形的面积计算,学生还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与体积的含义及其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本单元进一步学习圆柱和圆锥的知识。本单元主要通过五个活动,引导学生学习面的旋转(圆柱和圆锥的认识)、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圆锥的体积等内容,并参与实践活动。本单元教材编写力图体现以下主要特点:

1.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引导学生经历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过程,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联系教材的第一个活动体现的内容由平面图形经过旋转形成几何体,这不仅对几何体形成过程的学习,同时体会面和体的关系也发展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这也教材将此课题目定为面的旋转的原因。教材呈现了几个生活中的具体情境,鼓励学生进行观察,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经历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过程。在结合具体情境感受的基础上,教材又设计了一个操作活动,通过快速旋转小旗,引导学生结合空间想象体会立体图形的形成过程,发展空间观念。教材还提供了若干由面旋转成体的练习。

2.重视操作与思考、想象相结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操作与思考、想象相结合学生认识图形、探索图形特征、发展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在本单元中,教材重视学生操作活动的安排,在每个主题活动中都安排了操作活动,促进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发展空间观念。如圆柱的表面积的教学中,教材引导学生通过操作来说明圆柱的侧面展开后一个怎样的图形,并呈现了两种操作的方法:一种把圆柱形纸盒剪开,侧面展开后一个长方形;另一种用一张长方形纸卷成圆柱形。再如本单元的最后专门安排了一个用长方形纸卷圆柱形的实践活动,先让学生用两张完全一样的长方形纸,一张横着卷成一个圆柱形,另一张竖着卷成一个圆柱形,研究两个圆柱体积的大小;然后组织学生将两张完全一样的长方形纸裁开,把变化形状后的纸再卷成圆柱形,研究圆柱体积的变化,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深化对圆柱表面积、体积的认识,并体会变量之间的关系。

3.引导学生经历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体会类比等数学思想方法类比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合情推理时常用的方法。教材重视类比、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在圆柱的体积教学时,教材引导学生经历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探索过程。由于圆柱和长方体、正方体都直柱体,而且长方体与正方体的体积都等于底面积×,由此可以产生猜想: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也可能底面积×。在形成猜想后,教材再引导学生验证说明自己的猜想。在圆锥的体积教学时,教材继续渗透类比的思想,再次引导学生经历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探索过程。另外,教材还注意转化、化曲为直等思想方法的渗透,如在验证说明圆柱的体积=底面积×时,引导学生把圆柱切割拼成近似的长方体进行研究,体现了化曲为直的思想方法。

4.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巩固所学知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圆柱和圆锥的知识在生活中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教材在编排练习时,选择了来自于现实生活的问题,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如学习圆柱的表面积时,鼓励学生计算薯片盒的包装纸的大小、通风管需要的铁皮的面积、压路机压路的面积等,由于实际情形变化比较多,需要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选择有关数据进行计算。在学习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后,教材鼓励学生计算水桶的容积、圆木的体积、圆锥形小麦堆的体积、铅锤的质量等。这些实际问题的解决,将使学生巩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丰富对现实空间的认识,逐步形成学好数学的情感和态度。

 

四、课时安排:12课时

 

第二单元  正比例和反比例

一、教学内容:

变化的量、正比例、画一画、反比例、观察与探究、图形的缩放、比例尺

二、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赖的变量;在具体情境中,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2、  结合丰富的实例,认识正比例或者反比例;能根据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或反比例

3、  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实例,会利用正、反比例的有关指示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

4、  通过观察、操作与交流,体会比例持产生的必要性和实际意义,了解比例尺的含义。

5、  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三、教材分析:

单元教材分析这部分内容在学生已经学过比的意义、比的化简与比的应用的基础上学习的。本单元教材编写力图体现以下主要特点。:

1.提供具体情境,使学生体会生活中存在大量互相依赖的量我们生活在一个变化的世界中,从数学的角度研究变量和变量之间的关系,将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认识现实世界、预测未来。同时,研究现实世界中的变化规律,也使学生从常量的世界进入了变量的世界,开始接触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我们知道,函数(函数可以直观地理解为: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y,对于x的每一个变化的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之对应,y就叫做x的函数)研究现实世界变量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模型,对它的学习一直中学阶段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而国际数学课程发展的趋势表明,对变量之间关系的探索、描述应从小学阶段非正式地开始,早期对函数的丰富经历十分重要的。其实,以前学习的探索数、形的变化规律,字母表示数等,已经为学生积累了研究变量之间关系的经验,而本章的正比例、反比例本身就两个重要的函数。函数刻画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重要模型,体会函数思想需要丰富的情境,学生将在这些情境中,感受到生活中存在着大量变量,有的变量之间存在一定关系的,一个变量随另一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在正式学习正比例、反比例之前,教材设计了三个具体情境,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使他们体会变量和变量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并尝试对这些关系进行大致地描述。多种研究表明,为了有助于学生对函数思想的理解,应使他们对函数的多种表示———数值表示(表格)、图像表示、解析表示(关系式),有丰富的经历。因此,教材在呈现具体情境中变量之间的关系时,分别运用了表格表示、图像表示、关系式表示的方法。在后面正比例、反比例的学习中,也十分重视三种方式的结合。

2.提供丰富情境,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正、反比例的过程正比例关系、反比例关系数学中比较重要的数量关系,同时,学生理解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往往比较困难。为此,教材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设计了系列情境,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存在大量相关联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有着共同之处,从而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并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认识成正比例的量、成反比例的量以及正比例、反比例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这些系列情境也为学生理解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提供了丰富的直观背景和具体案例,例如教材从不同的角度(实际生活、图形)提供了有利于学生探索并理解正比例意义的情境,这些情境中既包括时间与路程”“购买苹果应付的钱数与质量等生活情境,也包括正方形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等数学情境,情境中有正例也有反例,以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概括出正比例的过程。

3.注重引导学生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关注知识之间的联系正、反比例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教材不仅仅在引入时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现实情境,还鼓励学生寻找生活情境中成正、反比例的量。如,设计找一找生活中成正、反比例的例子,并与同伴交流的题目,使学生认识到正、反比例的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教材还特别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呈现了大量学生以前学过的量与量之间的关系,鼓励学生判断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底一定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高;圆的周长与直径。

4.在画图或解决实际问题等的活动中,体验比例尺的应用对于比例尺的知识,学生并不陌生,生活经验比较丰富,如地图上的比例尺等。尽管如此,比例尺的应用对于学生来说还比较抽象的,教材结合具体的活动和实例,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感受到比例尺的广泛应用。如,在探究活动中,通过在方格纸上画小猫图,讨论哪只小猫长得更像乐乐,让学生初步体会比例尺的应用。再如,在实践活动中,通过画自己卧室的平面图,设计巨人的教室,进一步体会比例尺在生活中的应用。同时,通过你知道吗栏目中的知识,了解比例尺的另一种形式,拓宽学生的视野。

 

四、课时安排:15课时

 

第三单元  总复习

一、教学内容:

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教学目标:

1.整理常见的量以及量的单位,体会实际意义。

2.进一步理解四则运算在实际中的运用;复习整数、小数、分数等运算的顺序,提高运算能力。

3.体会估算的作用,总结估算的方法,提高估算的能力。

4.加深对运算率的理解。

5.回顾和整理有关代数的初步知识。

6.运用方程解决问题,体会在某种情况下运用方程的优越性,巩固解简单方程的方法。

7.回顾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体会函数思想。

三、教材分析:

1.重视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

2.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

3.注重整理与应用相结合。

每部分内容的复习部分都分为“回顾与交流”“巩固与应用”两部分。“回顾与交流”再现知识进行系统整理,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巩固与应用”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课时安排:20课时

 

 

 

 

 

 

 

 

 

 

 

 

 

 

六年级数学教学进度表

20093

周次

日期

教学计划进度

课时

实际进度

1

3.2--6

面的旋转---练一练(1--4

4

练一练

2

9--13

表面积---体积(5—10

4

体积

3

16—20

圆锥的体积---练习一(11—16

4

圆锥的体积

4

23—27

实践活动---画一画(17—22

4

 

5

30—4.3

画一画---观察与探究(23—27

4

 

6

6—10

图形的放缩---比例尺(28—32

3

 

7

13—17

练习二---整理与复习(33—37

4

 

8

20—24

整理与复习---巩固与应用(38—43

4

 

9

27—5.1

巩固与应用---常见的量(44—48

3

 

10

4—8

运算的意义---计算与应用(49—53

4

 

11

11--15

计算与应用---运算律(54—59)

4

 

12

18--22

运算律---正比例与反比例(60—65)

4

 

13

25--29

探索规律---线与角(66—71)

3

 

14

6.1--5

巩固与应用---图形与测量(72—77)

4

 

15

8--12

图形与变换---统计(78—83)

4

 

16

15—19

统计---解决问题的策略(84--90)

4

 

17

22—26

 

 

 

18

29—7.3

 

 

 

19

 

 

 

 

20

 

 

 

 

备注

     清明节一天   五一节一天     端午节一天

 

课题

面的旋转

教时

     1    1

 

 

1.通过初步认识圆柱和圆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等,初步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3.通过由面旋转成体的过程,认识圆柱和圆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各部分名称。

 

 

联系生活,在生活中辨认圆柱和圆锥体的物体,并能抽象出几何图形的形状来。通过观察,初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组成及其特点。

                                             

一、活动一

如图:将自行车后轮架支起,在后车车条上系上彩带。转动后车轮,观察并思考彩带随着车轮转动后形成的图形什么?

                                            学生根

二、活动二

    观察下面各图,你发现了什么?

 

三、活动三

如图:用纸片和小棒做成下面的小旗,快速的旋状小棒,观察并想象旋转后形成的图形,再连一连。

 

1、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然后根据想象的图形连线

      1——1(圆柱)  2——3(球)  3——4(圆锥)  4——2(圆台)

 2介绍:圆柱、圆锥、球的名称。并请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介绍一下这几个立体图形的特点。指名请学生说。

一.    找一找

请你找一找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

 

二.    说一说

  圆柱与圆锥有什么特点?和小组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圆柱:有两个面大小相同的圆,有另一个面曲面。

圆锥:由一个圆和一个曲面组成的。

 

三.    认一认

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完全相同的两个圆。圆柱有一个曲面,叫做侧面。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圆锥的底面一个圆。圆锥的侧面一个曲面。从圆锥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圆锥的高。(教师画出平面图进行讲解。并在图上标出各部分的名称。)

 

四.    练一练

1.   找一找,下图中哪些部分的形状圆柱或者圆锥?

2.   下面图形中圆柱或圆锥的在括号里写出图形的名称,并标出地面的直径和高。

3.   想一想,连一连

 

4.   应用题

 

 

 

 

学 生 活 动

 

学生思考后回答。

 

 

 

 

 

学生发现:

风筝的每一个节连起来看,形成了一个长方形;雨刷器扫过后形成一个半圆形

学生体验:线动成面

 

 

 

 

 

 

 

 

 

 

 

 

小结:我们学过的长方体、正方体都由平面围成的立体图形,今天我们学习的圆柱、圆锥和球也立体图形,只与长方体、正方体不同,围成的图形上可能有曲面。

 

 

 

 

 

 

 

 

 

 

圆柱:有两个面大小相同的圆,有另一个面曲面。

圆锥:由一个圆和一个曲面组成的。

 

 

 

 

 

 

 

 

 

 

 

 

 

 

 

 

 

同学们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圆柱或者圆锥的。

 

 

板书设计

 

 

面的旋转

 

 

 

 

 

 

 

 

 

教学反思

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等,初步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通过由面旋转成体的过程,认识圆柱和圆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各部分名称。

 

 

课题

圆柱的表面积

教时

      2    2

 

 

通过想象、操作等活动,知道圆柱侧面展开后可以一个长方形,加深对圆柱特征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结合具体情境和动手操作,探索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使学生认识圆柱侧面展开图的多样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起兴趣。

拿出圆柱体茶叶罐,谁能说说圆柱由哪几部分组成的?想一想工人叔叔做这个茶叶罐怎样下料的?(学生会说出做两个圆形的底面再加一个侧面)那么大家猜猜侧面怎样做成的呢?

 

二、自主探究,发现问题。

研究圆柱侧面积

1、独立操作:

2、观察对比:观察展开的图形各部分与圆柱体有什么关系?

3、小组交流:能用已有的知识计算它的面积吗?

4、小组汇报。重点感受:圆柱体侧面如果沿着高展开一个长方形。(这里要强调沿着高剪)这个长方形与圆柱体上的那个面有什么关系?

长方形的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即  ×  =底面周长×高,所以,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      S  ==  C  ×  h

如果已知底面半径为r,圆柱的侧面积公式也可以写成:S=2∏r×h

如果圆柱展开平行四边形,否也适用呢?

(因为刚才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剪开的,所以可能已经出现了这种情况。此时可以让已经得出平行四边形的学生介绍一下他的剪法,然后大家拿出准备好的圆柱纸盒用此法展开)

研究圆柱表面积

1、现在请大家试着求出这个圆柱体茶叶罐用料多少。 2、圆柱体的表面积怎样求呢?3、动画:圆柱体表面展开过程

三、实际应用

1、解决书上的例题

2、填空:圆柱的侧面沿着高展开可能   )形,也可能    )形。第二种情况因为(                

3、要求一个圆柱的表面积,一般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4、教材第六页试一试。

 

学 生 活 动

 

 

 

 

 

说说自己的猜想。

 

 

 

 

 

利用手中的材料(纸质小圆柱,长方形纸,剪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验证刚才的猜想。

选出一个学生已经展开的图形贴到黑板上。  

长方形的长圆柱体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圆柱体的高。

 

 

 

 

 

 

 

学生动手操作,动笔验证,得出了同样适用的结论。

 

 

 

学生测量,计算表面积。 

得出结论:圆柱的表面积 =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

 

 

 

 

 

 

指名板演,互相纠正。

 

 

 

 

 

学生互相讨论后完成。

 

 

 

 

 

 

课后完成。

板书设计

圆柱的表面积

教学反思

学生能够将展开图与圆柱体的各部分建立联系,并推导出圆柱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公式。

 

 

 

课题

圆柱的表面积

教时

     3   3

 

 

1、进一步理解圆柱体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2、掌握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中解决问题。

 

 

掌握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中解决问题。

                                             

     

一、基本练习

二、实际应用

求压路的面积求什么?

三、实践活动

学 生 活 动

 

说说计算方法。

 

 

 

 

 

 

 

说自己的想法,独立解答。

 

说自己的想法,独立解答。

 

学生讨论后完成。

 

 

 

 

 

学生实际操作。

板书设计

圆柱的表面积

教学反思

学生掌握了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中解决问题。 个别学生计算的不准。

 

课题

圆柱的表面积

教时

     4   4

 

 

1、进一步理解圆柱体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2、掌握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中解决问题。

 

 

掌握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中解决问题。 

                                             

     

实际应用

1

 

 

 

 

2

 

 

 

3

 

 

 

学 生 活 动

 

指名读题,说出题意以及解题思路,然后指名做出。

 

 

 

 

结合生活实际进一步明确题意,以便做出。

 

 

 

 

 

学生互评互议。

板书设计

圆柱的表面积

     圆柱的表面积 =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

 

教学反思

在实际应用中,简单的问题还能轻松完成。

 

 

 

 

 

 

 

 

 

 

 

 

 

 

 

 

 

 

 

 

 

 

 

 

 

 

 

 

 

 

课题

圆柱的体积

教时

     5    5

 

 

通过切割圆柱体,拼成近似的长方体,从而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这一教学过程,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通过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

 

 

圆柱体体积的计算。

                                             

     

一、            复习引新

   1.求下面各圆的面积(回答)

      (1)r=1厘米;    (2)d=4分米;    (3)C=6.28

   2.想一想:学习计算圆的面积时,怎样得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

3.提问:什么叫体积?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4.已知长方体的底面积s和高h,怎样计算长方体的体积?(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

二、探索新知

1.根据学过的体积概念,说说什么圆柱的体积。(板书课题)

2.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呢?我们能不能根据圆柱的底面可以像上面说的转化成一个长方形,通过切、拼的方法,把圆柱转化为已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呢,现在我们大家一起来讨论。

  3.公式推导。(有条件的可分小组进行)

   根据圆面积剪、拼转化成长方形的思路,我们也可以运用切拼转化的方法把圆柱体变成学过的几何形体来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你能想出怎样切、拼转化吗?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以下实验,边观察边思考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与拼成的几何形体之间的关系。教师演示圆柱体积公式推导演示教具:把圆柱的底面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数量一般为16),然后把圆柱切开,照下图拼起来,(图见教材)就近似于一个长方体。可以想象,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

    (4)讨论并得出结果。

你能根据这个实验得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吗?为什么?

(板书:V=Sh)

    (5)小结。

    圆柱的体积怎样推导出来的?计算圆柱的体积必须知道哪些条件?

  4.教学算一算

   

审题。提问:你能独立完成这题吗?  

教学试一试

小结:求圆柱的体积,必须知道底面积和高。如果不知道底面积,只知道半径r,通过什么途径求出圆柱的体积?如果知道d?知道C?知道rdC,都要先求出底面积再求体积。

 

三、巩固练习: 练习册练习

四、课堂小结新课标第一网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这个公式怎样得到的?指出:这节课,我们通过转化,把圆柱体切拼转化成长方体,(在课题下板书:圆柱些长方体)得出了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V=Sh

 

学 生 活 动

 

要求说出解题思路。

 

 

指出:把一个圆等分成若干等份,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圆的面积。

 

 

 

 

 

 

 

 

 

(1)请同学指出圆柱体的底面积和高。

 (2)回顾圆面积公式的推导。(切拼转化)

 (3)探索求圆柱体积的公式。

 

 

 

 

 

 

 

让学生再讨论:圆柱体通过切拼,圆柱体转化成近似的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圆柱体的底面积 相等,这个长方体的高与圆柱体的高相等。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以高,所以,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圆柱的体积=底面积× (板书:圆柱的体积=底面积×)用字母表示:

 

 

指名一同学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列式依据什么?应注意哪些问题?最后结果用体积单位)

 

板书设计

圆柱的体积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 

 

用 字 母 表 示:V=Sh

 

 

 

教学反思

 

课题

练习

教时

     6    6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并能应用到实际解决问题中。

2 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让学生认识转化的思考方法。

 

 

理解和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一、基本练习

二、实际应用

说说哪个体积大?为什么?

上升的2厘米什么

三、实践活动

 

学 生 活 动

 

说解题思路(指名板演后完成。)

 

 

 

 

说解题思路

 

 

 

 

 

 

 

 

 

 

 

 

这道题的注意的地方:单位的统一

 

 

 

 

学生仔细读后完成。

 

 

 

分别说说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板书设计

圆柱的体积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 

 

用 字 母 表 示:V=Sh

教学反思

 

 

 

 

 

 

 

 

 

课题

圆锥的体积

教时

         7    7

 

 

使学生理解求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让学生认识转化的思考方法。

 

 

  圆锥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一、铺垫孕伏

1、提问:(1)圆柱的体积公式什么?(2)投影出示圆锥体的图形,学生指图说出圆锥的底面。

2、导入: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圆锥,掌握了它的特征,那么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圆锥的体积)

二、探究新知  课 标第 一网

(一)指导探究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1、教师谈话:下面我们利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究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老师给每组同学都准备了两个圆锥体容器,两个圆柱体容器和一些沙土.  

2、学生分组实验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积相等,高不相等,圆锥体容器装满沙土往圆柱体容器里倒,倒了一次,又倒了一些,才装满.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积不相等,高相等,圆锥体容器装满沙土往圆柱体容器里倒,倒了两次,又倒了一些,才装满.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积相等,高相等,圆锥体容器装满沙土往圆柱体容器里倒,倒了三次,正好装满.

 4、引导学生发现:圆柱体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体积的3倍或圆锥的体积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

5、推导圆锥的体积公式:用字母表示圆锥的体积公式.板书:

6、思考:要求圆锥的体积,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

7、反馈练习

  圆锥的底面积5,高3,体积(  )

  圆锥的底面积10,高9,体积(  )

(二)算一算

           

三、全课小结通过本节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学 生 活 动

 

 

 

 

 

 

学生指图说出圆锥的底面。

 

 

 

 

 

 

实验时,先往圆柱体(或圆锥体)容器里装满沙土(用直尺将多余的沙土刮掉),倒人圆锥体(或圆柱体)容器里.倒的时候要注意,把两个容器比一比、量一量,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并想一想,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3、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柱体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体积的3倍或圆锥的体积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

 

 

 

 

 

 

 

 

 

 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说说解题方法。从两个方面谈:圆锥体体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和公式的应用

板书设计

圆锥的体积

教学反思

学生通过分组实验,明确了圆锥体积与圆柱体积(等底等高)之间的关系,理解了公式,有利于计算。

 

 

 

 

 

 

 

 

 

课题

圆锥的体积

教时

         8    8

 

 

进一步掌握圆柱和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熟练地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进一步熟悉圆锥的体积计算。 

 

 

圆锥的体积计算。

                                             

     

一、基本练习

圆锥体积计算公式

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多少?

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多少?

 

二、实际应用x k b1.com

占地面积求得什么?

 

三、实践活动

学 生 活 动

 

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口答。

 

 

 

 

 

 

 

实际测量完成。

 

 

 

 

 

 

针对学困生进行指导。

 

 

 

 

 

 

 

 

 

 

 

 

 

 

小组合作完成。

板书设计

圆锥的体积

——练习——

教学反思

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了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从而达到理解。

 

 

 

 

 

 

 

 

 

 

课题

变化的量

教时

        1   9

 

 

1结合具体目标,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存的变量。

2在具体情境中,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结合具体目标,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存的变量。

 

                                             

     

活动一:观察并回答。

1、      下表小明的体重变化情况。

2  上表中哪些量在发生变化?        

3  说一说小明10周岁前的体重如何随年龄增长而变化的?

小结:小明的体重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26岁和6---10体重的增长高峰。说明这两个阶段孩子成长的重要阶段。

4、体重一直会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吗?这说明了什么?

6、   教育学生要合理饮食,适当控制自己的体重。

 

活动二:骆驼被称为“沙漠之舟”,它的体温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较大的变化。

观察书上统计图:新课标第一网

1、   图中所反映的两个变化的量哪两个?

2、   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

3  一天中,骆驼的体温最高多少?最低多少?

4  一天中,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上升?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下降?

5  第二天8时骆驼的体温与前一天8时的体温有什么关系?

6  骆驼的体温有什么变化变化的规律吗?

活动三:某地的一位学生发现蟋蟀叫的次数与气温之间有如下的近似关系。

3  你还发现生活中有哪两个量之间具有变化的关系?它们之间怎样变化的?四人小组交流你收集到的信息,选派代表请举例说明

4  你还发现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中有哪些量之间具有变化的关系?

全课小结:今天我们研究的两个量都相关联的。它们之间在变化的时候都具有一定的关系。下一节课我们将深入研究具有相关联的两个量,在变化时有相同的变化特征,这样的知识在数学上的应用。

学 生 活 动

 

观察表中所反映的内容,搞清楚表中所涉及的量哪两个量?观察后请回答。

 

 

 

 

 

 

 

 

说明:体重和年龄一组相关联的量。但体重的增长随着人的生长规律而确定的。

 

 

 

 

 

 

 

 

 

 

同桌两人观察并思考,得出结论后,记录在书上,然后再在全班汇报说明。

 

 

 

 

 

 

 

 

 

 

 

 

 

1  蟋蟀1分叫的次数除以7再加3,所得的结果与当时的气温值差不多。

2  如果用 t 表示蟋蟀每分叫的次数,你能用公式表示这个近似关系吗?请你写出这个关系式,全班展示,交流。

 

板书设计

变化的量

教学反思

 

 

 

 

 

 

 

 

 

 

课题

正比例

教时

        2   10

 

 

利用正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正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结合丰富的事例,认识正比例。

 

 

结合丰富的事例,认识正比例。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

                                             

     

活动一:在情境中感受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变化规律。

(一)情境一:

2、填完表以后思考: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的变化否有关系?它们的变化分别有怎样的规律?规律相同吗?

说说从数据中发现了什么?

3  小结: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都随边长的增加而增加,在变化过程中,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比值一定都4。正方形的面积一边长的比边长,一个不确定的值。

(二)情境二:

1、一种汽车行驶的速度为90千米/小时。汽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

3、从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三)情境三:

1、一些人买一种苹果,购买苹果的质量和应付的钱数如下。

应付的钱数与质量的比值(也就单价)相同。

4、说说以上两个例子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小结:

5、正比例关系:

1)时间增加,所走的路程也相应增加,而且路程与时间的比值(速度)相同。那么我们说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2)购买苹果应付的钱数与质量有什么关系?

6、观察思考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

(四)想一想:

1、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吗?面积与边长呢?为什么?

师小结:

1)正方形的周长随边长的变化而变化,并且周长与边长的比值都4,所以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

2)正方形的面积虽然也随边长的变化而变化,但面积与边长的比值一个变化的值,所以正方形的面积和边长不成正比例。

2、小明和爸爸的年龄变化情况如下:

小明

6

7

8

9

10

11

爸爸

32

33

 

 

 

 

2       父子的年龄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3       爸爸的年龄=小明的年龄+26。虽然小明岁数增加,爸爸岁数也增加,但小明岁数与爸爸岁数的比值随着时间发生变化,不一个确定的值,所以父子的年龄不成正比例。

 

活动二:练一练。

1 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个量,否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1每袋大米的质量一定,大米的总质量和袋数。

2 一个人的身高和年龄。

3 宽不变,长方形的周长与长。

2根据下表中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高相对应的数值,判断当底6厘米的时候,它们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随高的变化而变化,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高的比值不变,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高成正比例。(也可以用公式进行说明)

3  买邮票的枚数与应付的钱数成正比例吗?填写表格。先填写表格,再说明理由

应付的钱数随购买的枚数的变化而变化,而且比值不便。所以应付的钱数与买邮票的枚数成正比例。

4、找一找生活中成正比例的例子。

5先自己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说理由。

学 生 活 动

 

 

 

 

 

 

 

1  观察图,分别把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的变化情况填入表格中。请根据你的观察,把数据填在表中。

 

 

 

 

   课 标 第一 网

 

说说你发现的规律。

 

2、请把下表填写完整。

 

 

说说你发现的规律:路程与时间的比值(速度)相同。

 

 

 

 

 

2、把表填写完整。

3、从表中发现了什么规律?

 

路程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路程与时间的比值相同;应付的钱数随购买苹果的质量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应付的钱数与质量的比值相同。

 

一个量随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这两个量的比值相同。

 

请你也试着说一说。

 

请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

 

 

 

 

 

1把表填写完整。

 

 

 

 

 

与同桌交流,再集体汇报

在老师的小结中感受并总结正比例关系的特征

 

 

 

 

 

 

 

 

 

 

 

 

 

 

 

 

 

 

 

 

 

 

 

 

5先自己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说理由。

板书设计

正比例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随高的变化而变化,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高的比值不变,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高成正比例。(也可以用公式进行说明)

 

教学反思

利用正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正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

 

 

 

 

 

 

 

 

 

课题

画一画

教时

       3  11

 

 

在具体情境中,通过“画一画”的活动,初步认识正比例图象。 会在方格纸上描出成正比例的量所对应的点,并能在图中根据一个变量的值估计它所对应的变量的值。 利用正比例关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在具体情境中,通过“画一画”的活动,初步认识正比例图象。会在方格纸上描出成正比例的量所对应的点,并能在图中根据一个变量的值估计它所对应的变量的值。

                                             

     

一 、复习

活动一;判断下面的量否成正比例关系?

1  每行人数一定,总人数和行数。

2  长方形的长一定,宽和面积。

3  长方体的底面积一定,体积和高。

4  分子一定,分母和分数值。

5  长方形的周长一定,长和宽。

6  一个自然数和它的倒数。

7  正方形的边长与周长。

8  正方形的边长与面积。

9  圆的半径与周长。

10  圆的面积与半径。

11  什么样的两个量叫做成正比例的量?

 

二、新授

活动二:探索一个数与它的5倍之间的关系。

2判断一个数的5倍和这个数有怎样的关系?

小结:一个数和它的5倍之间具有正比例关系。

3  根据上表,说出下图中各点的含义。(图见书上)。请观察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然后说说各点表示的含义。

4  连接各点,你发现了什么?

注:所描的点都在同一条直线上。

三、练习新课标第一网

活动三:试一试。

1  在下图中描点,表示第20页两个表格中的数量关系。

2  思考;连接各点,你发现了什么?

活动四:练一练。

1  圆的半径和面积成正比例关系吗?为什么?

教师讲解:因为圆的面积和半径的比值不一个常数。

2  乘船的人数与所付船费为:(数据见书上)

1       将书上的图补充完整。

2       说说哪个量没有变?

3       乘船人数与船费有什么关系?

4       连接各点,你发现了什么?

每人所需的乘船费用没有变化。

乘船费用与人数成正比例。

所有的点都在一条直线上。

3  回答下列问题:

1)圆的周长与直径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圆的周长与直径成正比例关系。

2       根据右图,先估计圆的周长,再实际计算。

3       直径为5厘米的圆的周长估计值为( ),实际计算值为()。

4       直径为15厘米的圆的周长估计值为(),实际计算值为()。

4、把下表填写完整。试着在 第一题的图上描点,并连接各点,你发现了什么?(表格见书上)所有的点都在同一条直线上。

 

学 生 活 动

 

指名学生完成。

 

 

 

 

 

 

 

 

 

 

 

 

 

1  求出一个数的5倍,填写书上表格。自己独立完成。

说说你判断的理由。

 

 

 

 

利用书上的图,把下表填完整。

估计并找一找这组数据在统计图上的位置。

自己独立完成。

在统计图上估计一下,看看自己估计地否准确 

 

 

 

 

学生先补充完整,然后指名汇报。

 

 

 

 

 

 

师生评议。

 

 

 

 

 

 

指名汇报。

 

 

自己独立完成。

板书设计

画一画

教学反思

会在方格纸上描出成正比例的量所对应的点,并能在图中根据一个变量的值估计它所对应的变量的值。          利用正比例关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课题

反比例

教时

     4  12

 

 

结合丰富的实例,认识反比例。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成反比例。利用反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反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认识反比例,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成反比例。

                                             

     

一、复习

1、什么正比例的量?

2、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种量否成正比例?为什么?

1)工作效率一定,工作时间和工作总量。

2)每头奶牛的产奶量一定,奶牛的头数和产奶总量。

3)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

 

二、导入新课

利用反义词来导入今天研究的课题。今天研究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的变化规律。

 

三、进行新课

情境(一)

认识加法表中和12的直线及乘法表中积12的曲线。

 

 

 

 

 

 

 

 

 

 

 

 

 

 

 

 


 

 

 

 

 

 

 

 

 

情境(二)

 

 

 

让学生把汽车行驶的速度和时间的表填完整,当速度发生变化时,时间怎样变化?每两个相对应的数的乘积各多少?你有什么发现?独立观察,思考

同桌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写出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一定)观察思考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变化关系乘积(路程)一定

情境(三)

 

 

 

把杯数和每杯果汁量的表填完整,当杯数发生变化时,每杯果汁量怎样变化?每两个相对应的数的乘积各多少?化关系

 

 

 

 

写出关系式:每杯果汁量×杯数=果汗总量(一定)

5、以上两个情境中有什么共同点?

 

 

 

反比例意义

 

 

 

 

 

引导小结:

 

活动四:想一想

P26页第123

关系式:X×Y=K(一定)

课后反思:

 

 

学 生 活 动

 

学生自由回答,相互补充。

 

 

 

 

 

 

 

 

 

 

 

 

 

 

 

学生观察,弄清题意。

 

 

 

 

 

 

 

 

 

 

 

 

 

 

 

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加法表中和12,一个加数随另一个加数的变化而变化;乘法表中积12,一个乘数随另一个乘数的变化而变化。

 

 

 

 

 

 

 

 

 

独立观察,思考同桌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写出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一定)观察思考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变化关系乘积(路程)一定。

 

 

 

 

 

 

 

 

你有什么发现?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变

 

 

 

 

 

 

 

都有两种相关联通的量,其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并且这

 

 

 

 

 

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一定的。这两种量之间反比例关系。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

观察与探究

教时

     5  14

 

 

1、让学生尝试用图表示成反比例的量之间的关系,利用图进一步认识反比例。2、渗透事物之间都相互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观点,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动手操作,用图表示成反比例的量之间的关系,利用图进一步认识反比例。

                                             

     

一、复习

长方形面积一定,长与宽成反比例吗?为什么?

 

二、新课

呈现情境

 

这节课我们用图表表示成反比例的量之间的关系。

xy表示面积为24cm2的长方形相邻的两条边长,它们的变化关系如下表。略

1、观察表格,根据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这8个长方形。

2、把图中的点用平滑的曲线依次连起来。

3、长和宽怎样变化的?有什么规律?—长扩大,宽缩小,相对应的长和宽的乘积24

关系式:长×宽=长方形面积(一定)

4、图上的点ABCD……在一条直线上吗

三、小结:

 

 

学 生 活 动

 

学生回答并补充。

 

 

 

 

 

 

 

观察表格,根据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这8个长方形。

把图中的点用平滑的曲线依次连起来。

 

 

 

 

总结后板书。

板书设计

观察与探究

长×宽=长方形面积(一定)

教学反思

 

 

 

课题

图形的放缩

教时

     6 15

 

 

通过观察、操作,体会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和按相同的比扩大或缩小实际意义。通过图形的放缩,结合具体情境,感受图形的相似。

 

 

体会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和按相同的比扩大或缩小的实际意义。

                                             

     

呈现情境图

 

 

 

 

 

引导学生分析这三名学生如何画的。

1、笑笑:图中的长与实际的长的比量多少?图中的宽与实际的宽的比多少?

笑笑按相同的比来画。

2、淘气:图中的长与宽的比多少?淘气也按相同的比来画。

3、他们都按相同的比来画,所以都画得像。

4、为什么同样大小的贺卡,却画出大小不同的长方形,而且有的像,有的不像呢?

5、将较大的长方形画成较小的长方形,首先可能量出原来的长和宽缩+相同的倍数,才能画得像。

画一画探究活动

P28 引导学生把原来的长和宽按32扩大。

学 生 活 动

 

讨论谁画得像呢?

 

 

 

 

指名回答问题,学生补充。

 

 

 

 

 

 

说明原因。

 

小组交流后,独立操作,教师指导。

板书设计

图形的放缩

 

教学反思

 

 

课题

比例尺

教时

     7  16

 

 

结合具体情境,认识比例尺,能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中的两个量求第三个量。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认识比例尺,能根据三个量中的两个量求第三个量,运用比例尺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呈现情境图

 

 

 

 

 

 

我家的房屋平面图

1、比例尺1100什么意思?

 

           图上距离

2、比例尺=--------------

           实际距离

4P30页第4题,怎样求窗户的图上距离? 5、指导

注意求比例尺时,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要统一。

P31页第1题,说明清楚两地距离一般假设直线距离,计算时,注意单位换算。

教师对困难的学生加以指导

 

学 生 活 动

 

 

 

 

 

 

考、讨

 

 

 

 

 

独立完成P30页第23题。

注意比成相成的单位后再计算。

完成P30页第5题。

P31页第2题,自己尝试独立完成。

放手让学生自己研究。

 

试一试

练一练

板书设计

比例尺

 

              图上距离

比例尺=--------------

              实际距离

 

教学反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