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宋翘楚—谢翱

 风云际会2009 2011-08-13

核心提示:谢翱(1249-1295),字皋羽,号晞发子,福安穆阳人,随父移居闽北。宋元之交著名文学家,诗、文、词俱工,曾追随文天祥抗元,任咨事参军,抗元失败后,辗转避入浙江;始终笔耕不辍,有《晞发集》行世,诗文多情系故国和亡友,表达忠贞气节,享誉“文学忠义昭宋季”。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三)悼故国 丹心照汗青

  故国沦亡,谢翱潜匿于闽浙民间。在浙江水嘉括苍(今丽水地区)期间,他隐居于山林间,从不以困顿穷厄而连累朋友。每于秋末运载当地薪炭至杭州贩卖换米艰难维持生计。谢翱虽然隐遁流亡,颠沛流离,但抗元复国的精神从未消竭过。

  创办“汐社”,参与组织“月泉吟社”,以诗会友,以诗结义,聚集民间抗元力量,传播爱国主义精神。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公元1282年1月),当谢翱闻悉良师益友文天祥被捕后誓不降元被杀于燕京柴市时,无比悲痛,常独自行游于浙水之东。他不再避讳元朝官府追缉,公开于苏台、越台、严台三哭祭。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四月初五,被喻为“铁脊男儿”的谢枋得在元大都绝食殉国,谢翱获此噩耗,悲愤交加,和泪研墨写下《哭广信谢公》。这些慷慨诗歌,重苦思锤炼,既屈蟠沉郁又激厉雄迈,善于曲折达意,时造新境。谢翱写出了他个人的悲剧,也写出了南宋的悲剧。著名的《登西台恸哭记》、《哭所知》、《西台哭所思》等作品,深切地表达了亡国之痛和对罹难的爱国志士的悼念。至元成宗元贞元年秋(1295年),谢翱竟因恸哭亡国友而肺病复发,卧榻不起。年仅47岁的谢翱客死他乡后,其友方风、吴思齐等人遵其遗嘱,将其埋葬于爱国隐士严子陵钓鱼台南面山源,以诗殉葬,并在墓前左边修建了许剑亭,以作永久纪念。

  (四)天地间 皋羽存浩气

  毁灭了一个王朝,毁灭了一种理想,但留下的却是一种操守,一种气节,一种很难以用成败来衡量的精神力量。在宋末爱国诗人中亲身抗元宁死不屈且诗名远播者,当首推民族英雄文天祥,其次就是被喻为“铁脊男儿”的“二谢”了,即谢翱和谢枋得。谢翱在苦难深重的时代交替中和深刻的民族矛盾里走完他的诗歌之路的。他的诗歌,字字句句浸透着国事深挚情怀和人生傲然节气,充分展示了忠贞爱国的崇高精神,为我们寻觅和保存了一个民族文化的根。他传世的《晞发集》、《晞发遗集》、《天地间集》等10余卷作品,是留给我们及后人宝贵的精神遗产。从这些诗里找寻悲情南宋,不禁唤起人们思慕祖国的民族精神。

  愤世怀贤志不灰,麻衣绳履哭西台。

  凄怜泪落吴江水,节烈神埋越岛埃。

  投笔从戎行正义,抗元复国果贤才。

  牢骚澈发桀骜作,翘楚文章觉未来。

  岁月无情,精神长存。谢翱的诗歌在七百五十多年历史过程中,常常在那些史乘、专著和诗话中被人们提起。钱谦益则评说:“唐之诗入宋衰,宋之亡出,其诗始盛,翱之恸两台……如穷冬互寒,风高气粱,悲恸怒号,万籁杂什。古今之诗莫变于此时,亦莫盛于此时”。《四库全书提要》则称谢翱“诗文桀骜有奇气,而节概亦卓然可观”。古人在评价谢翱诗的艺术成就时,总是把“奇气”、“节概”紧紧地扣在—起的。正因为谢翱诗歌在刚顿中见精神气节、见才情学识、见文章风骨,所以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生命力,正因为谢翱“铁骨诗魂民族气概,高风亮节爱国情怀”,所以历代义人才常来富春江畔严陵钓台凭吊谢墓,为文祭之,以志悲感,永慰芳魂。

  谢翱的一生,文章道德,彪炳千秋。如今粤东揭阳一带谢氏在隆井都九曲水建有一个谢翱的假冢,每逢九月十八日,族人前往祭祀。墓与不墓,倒无碍英魂所寄,重要的是应该永远缅怀那一种惊天地、泣鬼神的道义追求。作为翘楚故卫的闽东人,更应该以“爱国诗人”为荣,弘扬气节垂青史,浩然正气励后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