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翱诗文的爱国主义精神(一) 文 | 杨史辉 南宋末年著名诗人谢翱的名字千百年来在中国文学史上闪烁着耀眼的光芒,谢翱与谢枋得号称“南宋二谢”,谢翱留下的诗文被誉为铁血诗魂民族气概,高风亮节爱国情怀。血泪凝成的文字,极大地鼓舞着后人,其忠义与诗文为世所推重。 南宋是一个屈辱、悲壮的朝代,国仇家恨,血雨腥风,亡国之痛,产生了一大批伟大的诗人和作品。在国家民族危难面前,谢翱用生命和热血投身到抗元的行列中,并留下了一部熠熠生辉的诗文集《晞发集》,在中国文学史上闪烁着耀眼的光芒,谢翱的爱国主义精神一直激励着后人。 谢翱(1249-1295),字皋羽,一字皋父,号宋累,又号晞发子(“晞发”一词出自《楚辞·九歌·少司命》意即在天池沐浴后晒干头发,常指高洁脱俗的行为,谢翱自号“晞发子”暗喻自己的坚贞情操),长溪(今福建福安市)人,后徙居福建浦城,性耿介,有大节。谢翱幼年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熟读历史上英烈人物传记、故事,景仰先贤精忠报国的精神,养成了自己的坚贞气节和爱国精神。在宋室危亡,国家将倾,山河破碎,烽火连天,民族罹难之际,毅然决然追随文天祥投身于抗元救国。宋德佑二年(1276)元兵攻陷临安,五月宋端宗在福州即位改元景炎。七月右丞相文天祥改任枢密使、同都督诸路兵马,传檄各州、郡,举兵勤王。谢翱献出全部家产,并招募乡兵数百人,到南剑州(今南平)投奔文天祥,被委任为谘议参军。翌年元兵由浙入闽,谢翱跟随文天祥抗击元军,转战于闽西龙岩、江西会昌、广东梅县、潮阳等地。后来文天祥兵败撤退,在赣州章水上与谢翱握别时,文天祥赠与他一方端砚以作留念。不久元军占领江西,谢翱离开赣州回浦城。1279年2月,文天祥不幸在广东海丰被俘,被押往燕京,文天祥于至元十九年 (1282) 十二月初九在燕京柴市就义,时年 47 岁。 抗元失败后,因不堪元人繁苛的徭役压迫,谢翱将家人留在潮州,自己隐姓埋名,辗转入浙江,在浙期间谢翱隐居于山林间,所交游的朋友都是南宋遗民,成立“汐社”,“月泉吟社”等暗图恢复故国。宋亡后尽管元人对谢翱追缉甚紧,在险恶的环境下他对宋室的忠心仍未改初衷。谢翱一生笔耕不辍,时常以诗明志,写下了大量缅怀故国、反映社会、揭露元朝统治者暴政和纪念文天祥的诗文。 谢翱在宋末遗民诗人中,他的成就是最高的。谢翱一生写了不少诗文,爱国主义精神是谢翱诗文的主要内容,这些诗歌极大地鼓舞了人们的爱国热情,有积极的意义。 1279年的崖山最后之战,陆秀夫背负幼主,蹈海殉国,胡茄悲鸣,国人饮恨,南海浮尸十万。山河破碎,神州陆沉,国已不国,南宋灭亡,一幕悲情的历史大剧以亡国而告终,南宋悲壮屈辱的历史令人不堪回首,越过时空的隧道,今天重读这段历史,心中总有一种难以摆脱的沉重之感。生活在这一时期的谢翱,他的诗文正是历史的反映和记录,谢翱一生的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忠贞渝不的民族气节是其主要内容。表现了宋末元初特殊年代风云变幻的历史和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他用灵魂在呼喊,一腔热血倾注于作品之中,他的诗文被黄宗羲誉为天地间的“至文”,明朝著名文学家王世贞称其为“南宋翘楚”,铁血诗文见证诗人的起伏人生,记载着时代更迭一页悲怆的历史,交织着千秋家国之恨,充满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情结可与屈原、文天祥相提并论,他的诗歌创作在中国文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元朝的苛政统治下,诗人的不满和愤怒反抗之情化作一首首诗词,从心中奔涌而出:“丈夫事业在简册,要令姓名留耿光。”(《杂言送郑主簿炎之官昌化》)抒发自己热血报国的情怀和志向,他在《小元祜歌送刘君鼎》中写道:当秋淮甸枯草黄,弯弓北向射天狼。狐星南光天狗坠,人蔡生擒完颜王。诗中诗人发出了“弯弓北向射天狼”的豪迈之气。诗人热爱祖国故土,用诗表达了深深的家国情怀:“越禽惜羽毛,不向恶木栖”(《效孟郊体》其五)。他在《重过二首》中有“闻说就中谁最泣,女冠犹有旧宫人”之句,表达了亡国遗民对故国的怀念;他的许多诗作真实地再现当时在沦陷区的荒凉景象:“归来多雨臼生鱼,穴虫祝子满户枢”(《废居行》),描述元兵铁蹄践踏之下沦为遗民的百姓凄苦生活“夜长天籁绝,宛转愁奈何”(《铁如意》)。在《西台哭所思》中抒发对文天祥受害的深沉哀思:“残年哭知己,白日下荒台”,有直陈雪耻复国的心志的“鞭尸仇未报,函首捷终驰(《结客行》)”等等,读来荡气回肠,令人扼腕。他的诗文不是用墨写,而是用血、用泪、象火山奔涌,象闪电闪烁夜空,诗人用自已的一腔热血书写的瑰丽诗篇,与日月同辉! 【作者】 杨史辉,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