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鱼的品种形成

 凛凛犹在 2011-08-16

一、金色的家养史

陈极教授(1954)曾根据我国历史资料的记载,对我国金鱼的家化过程进行了精辟的分析研究,使我们对我国金鱼的家化史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半家养时期

在江河湖泊中,野生鲫鱼都是银灰色的。古代人偶见野生金黄色的金鲫鱼,认为是非常神秘的东西,因而不敢侵犯它。

东汉明帝永平10年(公元67年)佛教开始传入中国。佛教是禁止杀生的,释放被捕动物的举动叫做放生,借以积明德,图好报。汪汲(1797)曾记载:“唐肃宗乾元中命天下置放生池八十一所,是放生始于梁而置放生他于唐也”(《事物原会》,卷1,页21)。由此可见,我国放生行为始于南朝的梁(公元502~557年),而设置专门的放生油则始于唐(公元618~907年)。自然界中罕见的金黄色鲫鱼,因带有神秘的色彩,自然是被放生的对象。由于浙江等地金黄色鲫鱼较多,被捕到的机会也多,所以最早把金黄色鲫鱼放生饲养手池中的也就在浙江嘉兴和杭州两地。这就是金鱼半家养的开始。
这时期的金黄色鲫鱼除了颜色不同之外,其他形状均与野生鲫鱼完全相同。这是半家养时期。

(二)家养时期

1.泉池养育时代

到了南宋(1127~1279)时期,家池养育开始。当时来朝的敌国——金,已经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宋朝的两个皇帝赵估和赵桓也被金兵俘虏去了。赵家的另一后代赵构上台做皇帝,号称高宗。赵构逃到长江南岸,选择杭州作为都城,改名临安。赵构生性淫泱,在杭州建立了怯懦债虐的小朝廷,大造宫殿,御花园多至40余所。他曾建造大石地放养金鱼。

南宋时期的统治阶级都有造池养金鱼的嗜好。根据史料记载,吴瞩由杭州到四川做官,还把金鱼和养鱼技土带去,并用3只大船满装湖水运往四川。由于当时统治阶级的爱好,就有了养鱼的专业,名叫“鱼儿活”。这些养鱼技士已知道用污水中的小红虫来喂养金鱼,并且知道了繁殖金鱼的方法。

南宋时期的金鱼品种很少,只有金黄、银白和职调(黑白花斑)3种。1206年,吴成往四川赴任时,金鱼的野性还很大,必须用大量的水方能将金鱼养活。到了1241年前后,金鱼的野性已减少,已习惯于吃人投下的饼饵了。这是家池养育时代。

2.为池养到长菲达波对代南来以后(1280~1546),是地养金鱼到盆养金鱼的过渡时代,这个时期主要是在池塘中饲养金鱼。根据史料记载,1330年前后金鱼已传到镇江和北京,如俞希鲁(1332)在《至顺镇江志》中写道:“金鱼:有鲫有鲤,初生正黑色,稍久而斑纹若俄援,渐长乃成金色,既者则如银矣。人家池塘多畜之”(卷4,页47)。到明朝正德年间,即1506~1521年,北京皇宫的“南城”(即现在北京城南池子附近)养有许多金鱼。

3.放养时代1547年以后,许多地方都用盆缸养育金鱼了。在这之前,养育金鱼需要家庭中修有鱼池,这只有大官僚和大地主等统治阶级才能做到,一般人民是无此财力的。而盆养金鱼的规模可大可小,家家都可以饲养,所以,自从盆养金鱼成功之后,玩养金鱼的人数增加了,地区扩大了,逐渐大众化了。

从家池养育金鱼开始,到大众用盆养育金鱼,大约经过500年时间。在这一过程中,养金鱼的容器大有改变,玩养金鱼的人数增多了,金鱼的颜色和体形如产生了新的变异,就很容易被饲养者发觉选择保留下来,而把不良性状的鱼淘汰掉。根据史料记载,当时人们只知道选鱼,而不知道选种。虽然如此,因为后代的鱼是从前代被选留下来的鱼产生的,没有当选的鱼则被淘汰掉,当然不能长大繁殖其后代。所以,选鱼仍然起着选种的作用,起着无意识选择的作用。

在盆养时代(1547~1847年)的将近300年中,金鱼品种除了原有的红黄、白和花斑这3类外,新生品种有五花、双尾、双臀、长鳍、凸眼(龙睛)和短身(蛋鱼)。这时金鱼的体形已近似于现代的金鱼圆凸的体形,与野生鲫鱼和金鲫鱼比较起来已有很大的不同了。

4有意识人工选择时代到了1848年以后,我国金鱼的饲养已经进行有意识的选种了。如句曲山农(1848)在《金鱼图谱》中写道:“咬子时雄鱼须择佳品,与雌鱼色类大小相称。”宝使奎(1899)在《金鱼饲养法》中说:“鱼不可乱养,必须分隔清楚。如,墨龙睛不可见红鱼,见则易变。翠鱼尤须分避黑白红3色串秧儿。花鱼亦然。红鱼见各色鱼,则亦串花矣。蛋鱼,纹鱼,龙睛尤不可同缸。各色分缸,各种异池,亦令人观玩有致。”拙园老人(1904)在《虫鱼雅集》中写道:“养鱼一块,各归各盆。母鱼食白,亦如孕娠。若相搀杂,种类不分。即或出子,必难成文。”当时的人们,不仅知道了选鱼,而且知道了选种,把具有优良性状的前代金鱼选择出来,到了繁殖的季节,即用来进行配种,产生其后代,再在后代中不断挑选,选择优良者;淘汰不良者,或当作商品出售。待到来年春季,再进行配种,这样周而复始,不断反复循环,到1925年的77年中,已有了墨龙睛、狮头、鹅头、绒球、朝天眼、蓝鱼、紫鱼、翻鳃、珠鳞、水泡眼等10个新品种。

5.杂文育种时代 1848~1925年,金鱼饲养者不仅知道了选择鱼苗,而且开始了有意识的选种。但是,当时的人们还不懂得利用不同金鱼品种进行杂交来培育新品种,那时人们只知道各品种应分开饲养,不可混养在~起,否则种类不分,容易混杂。
在人们尚未意识到选种的重要性时,有时候可能是各品种混养在一起,这样往往也会发生自然杂交,否则就不会有“墨龙睛不可见红鱼,见则易变”这样的认识了,实际上这正是墨龙睛与红色金鱼杂交后发生的变异。又如花斑鱼的出现,就是红色与白色鱼杂交的结果。自然杂交在人们尚未意识到选种的情况下,也会发生的,只不过是不为人们所注意罢了。

1925年以后,人们除了有意识地进行人工选择外,还利用金鱼的各种不同品种进行杂交来选育新品种。如陈校教授(1925,1934)曾利用蓝花睛鱼与紫龙睛鱼杂交,培育出紫蓝龙睛鱼的新品种,五花龙睛是由透明龙睛与各色龙睛杂交而来的。蛋球(龙背绒球)是由龙球呢睛球)和蛋鱼杂交而来的。又如龙珠(龙睛珍珠)是由龙睛鱼与珍珠鱼杂文选育而成的。近几十年,由于我国的金鱼饲养者普遍地采用了杂交的方法来培育新品种,使许多性状得到重组,很多新品种得以不断地出现。

综上所述,金鱼最初发现于我国晋朝(公元265~420年),处于野生时期。唐朝开始半家养放生时期,这时只有红黄色金鲫鱼,仅在颜色上与野生鲫鱼不同,没有新品种出现。南宋(公元1163年前后)时,金鲫鱼由半家养进入家化阶段,开始了家池养育时代,这时出现了白色和花斑2个品种。南宋以后(公元1280~1546年),是由他养过渡到盆养的过渡时代,这个时期,没有发现新品种的记载。明朝至清朝(1547~1847年)为盆养时代,这个时期出现了五花、双尾、双臀、长鳍、凸眼和短身等6个新品种。清朝(1848年)时已开始了有意识的选种,到1925年时,出现的新品种有墨龙睛等10个。1925年以后,进入了杂交育种新时代。这个时期新品种层出不穷,且绝大多数都是在以前的基本品种上经过杂交重组,形成的多个性状结合在一起的新品种。

二、金鱼品种是怎样形成的

金鱼有如此繁多的品种,它是怎样形成的呢?陈帧教授认为金鱼品种形成的因素有两个:一是生活条件的改变;二是人工选择。这种观点,在我国广为流传,很有影响。如在一些城市公园的金鱼宣传廊中,向群众普及金鱼生物学知识,解释金鱼品种形成时,都是以这一观点作为依据的,而且一些有关金鱼的科普小册子,也是以此种观点解释金鱼的变异。如徐金生等(1981)在《中国金鱼》一书中说:“金鱼变异和优良品种的形成,主要原因是生活条件的改变和人工选择的结果。”也是接受了这一观点。那么,此种观点能不能成立呢?它是否是金鱼品种形成的原因?如果不能成立,那么,金鱼品种究竟是怎样形成的?笔者认为:

(一)生活条件的改变并不是品种形成的原因
生活条件是金鱼品种形成的原因,这一观点很容易被人们接受。的确,生活条件的改变,是可以使生物体发生一些变异的。环境可以改变生物的表现型“,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实。但是这些变异一般说来是不遗传的,最有说服力的莫过于鱼类性转化的实验了。如金鱼、罗非鱼和鲫鱼的性转化实验,当这些鱼孵化后不久,对性腺尚未分化的幼鱼,给以不同的性激素喂养,如在饲料中拌有甲基星丸素或丙酸睾丸素等雄性激素,其幼鱼发育成雄性;如以拌有雌性激素,如苯甲酸雌二醇或雌酮的饲料喂养,则其幼鱼发育成为雌性,而且是可育的。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性转化的鱼因受饲料中激素的影响,改变了表现型,但其基因型一并没有变。实验已经证明,金鱼的性别是XY型。有人把雌激素喂养的幼鱼,与正常雄鱼交配,其中有些鱼所产生的后代中,性比为I旱:3古,即雌性的近于25%,雄性的近于75%。这表明这些雌鱼的基因型为XY转化而来的,故与正常雄鱼交配获得1牟:3台的比例。因为只有*Y的雄性经过雌性激素喂养转化成雌性之后,与正常雄鱼的精子受精,才有可能发育成I旱:3台的比例,才会有25%为雌鱼,有75%为雄鱼。

这一实验结果证明,性激素喂养(即生活条件)只是在生理功能上有了改变,表现型起了改变,但在遗传上并没有改变,起作用的还是原来的基因型。生活条件(环境)的改变并不能改变其遗传型,只能改变其表现型。因为生物与环境之间并不能传递信息,所以,环境不能决定遗传性状。

同一环境条件下,金鱼在由放生的半家养到家养,由他养到盆养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性状,某些性状的变异同环境(生活条件)也没有直接的适应的关系。从外部形态来看,金鱼与野生鲫鱼完全两样,几乎没有一个单一性状没有发生变异,然而这些变异的原因很难从生活条件中找到答案。因为这些变异对于金鱼本身来说,并非有益。如水泡眼,在眼睛的旁边带有个大圆泡,把眼睛挤朝上,这有什么适应性呢?无论是地养或盆养并非必需;又如珍珠鱼,鳞片往外鼓起,形似珍珠,称为珠鳞;又如翻鳃、绒球等,这些变异的性状又有何适应性呢?可是在饲养者手里,却把这些变异视为宝贝,经过海劣选优而被保留了下来,成为名贵品种。其他性状的变异也是如此。而有些变异如单尾、残缺背鳍、残双尾等则被淘汰掉了,因而一般观赏者看不到,但这些单尾、残背鳍、残双尾的变异还经常在金鱼的后代中出现。这些事实是很难用生活条件的改变来解释的。更何况最初发现的红黄色金鲫鱼是与野生鲫鱼同处于一个自然环境中。因此,生活条件的改变作为金鱼品种形成的原因是不能成立的。

(二)品种形成的因素

现代生物学已证明,生物发生可遗传的变异“突变”是客观存在的,它是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突变的发生,是不定向的。当然它也应包括有适应于环境的变异,但绝大多数是不适应的变异。所谓适于环境的变异,乃是选择(自然选择或人工选择)的结果、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有了突变,经过饲养者仔细观察,由无意识的选择到有意识的选择而形成各个不同品种。有了突变种,人们还可以利用其进行杂交和人工选择,培育成新品种。杂交在动植物育种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在金鱼育种上当然也不例外。杂交使基因获得重组,经过于代若干世代的自交,隐性突变性状得以稳定地表现出来,在饲养者手里,通过海劣选优,逐渐形成了新品种。一般说来,在自然界发生的自发突变中,大多数是隐性突变。如家养的金鱼品种同野生鲫鱼杂交,其后代绝大多数都表现为野生型性状。正由于是隐性突变,所以在当代并不表现出来,但通过杂交和子代自交若干代之后,在纯型合子中隐性性状一出现就能真实遗传,新品种得以形成。

我国古书中也有关于金鱼杂交方面的记载。如陈善(1579)在《万历杭州府志》中写道:“七日盆鱼:为金,为玉,为戏幅,为水晶,为蓝。其异品者若梅花点、鹤顶红、天地分之类,名色甚众,不能尽识。说者谓鱼本传沫而生。即红白二色雌雄相感而生花斑之鱼。以溪花郎与白鱼相感而生翠色之鱼”(卷32,页12)。这说明花斑鱼是红色鱼与白色鱼自然杂交而来的,这也是符合事实的。只不过古代人并不是有意识地利用杂交作为有种的手段而已。直到1925年以后,金鱼才进入杂交育种时代。通过杂交重组,出现新的变异性状,培育出许多新的品种,这比单纯依赖突变培育新品种的速度要快得多。

生物的遗传与变异是对立统一的。生物有遗传保守的一面,以保持物种的相对稳定性;但又有变异的另一面,使物种出现新的变异,得到新的发展。遗传是相对的、保守的,而变异是绝对的、前进的。没有遗传,不可能保持物种的相对稳定性;没有变异,就不会有新的性状发生,也就不可能有物种的进化和新品种的选育,也不可能出现今天成千上万样的物种。

突变是怎样发生的呢?这主要是基因突变,还有基因的重组和其他类型的突变,例如多倍体。在金鱼中也发现有多倍体的存在。基因的重组是通过杂交使不同的基因在配子形成中自由组合而获得的。这是遗传的基本规律之一,称为自由组合定律。基因的重组提供了变异的多样性,在生物进化上起着很大的作用。在培育新品种工作中,利用基因重组的原理,可说是最经典最有效的方法。金鱼中有许多性状组合在一起,就是把某些基因全部集中到一个基因型里而形成的新品种。例如朝天泡眼即朝天眼与水泡眼杂交重组而成,龙珠(龙睛珍珠)就是龙睛鱼与珍珠鱼杂交而成的新品种。

基因重组虽然能够创造出各种新的基因型,但它却不可能产生新的基因,就像砖头虽然可以砌成不同形式的建筑物,但红色砖头,却不能砌成白色的楼房一样。只有突变才能产生新的基因。比如金鱼的眼睛,如果不发生突变,那么,不管如何进行杂交重组,它也只能是正常眼,而不会有其他的眼睛性状出现。发生了突变,才出现龙眼、朝天眼和水泡眼的性状。通过杂交重组又出现了朝天泡眼、珠泡(珍珠水泡)眼新品种。由此可见,突变是生物进化的基础。没有突变发生,生物就不会进化。

突变的出现,一般和生物的生活条件没有明显的关系,生活条件不能成为金鱼品种形成的原因。突变也并不是走向的,因为基因A既可以变成等位基因。1,也可以变成等位基因a2 ,a3 等。例如金鱼的眼睛,既可以突变成龙眼,又可突变成朝天眼和水泡眼。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金鱼品种形成的原因是由于突变、杂交和人工选择这三大因素形成的。而在这三大因素中,突变是基础,杂交和人工选择是手段。人工选择在金鱼品种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即将消失的传统金鱼品种
 

日本金鱼名家雄谷孝良对于中国金鱼的品种有着这样的评述:“(中国对于)突然变异出来的什么金鱼都抓住不放,而且努力使变异的特征稳定下来。不用说龙金(即:龙睛),就是看起来像竖鳞病一样的珍珠鳞,鳃盖转起来而能看到红鳃的翻鳃,色相上青、蓝、褐等形形色色的种类都被稳定下来。”正是由于中国人对于金鱼品种的不懈追求,造就了如此众多的金鱼品种。

金鱼由于不断出现的新变异,而使得数百年来,为人们所痴迷,这也是金鱼的魅力所在。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里,对于生产力的的定义是:“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水平,反映了人和自然界的关系。”金鱼所体现的正是通过人工选择,背离大自然生物的发展规律,以及“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法则。从人的审美出发,保留了特定的变异,改造自然,从而形成一个个金鱼的“品种”。 据不完全统计,现存的金鱼品种达到了三百多种。

然而,由于多方面原因,有很多金鱼品种面临失传。这其中就包括以下几种:

龙背:又称蛋龙,由龙睛变化而来,是没有背鳍的龙睛金鱼。在金鱼的各种分类法中,有一种无背鳍的分类,被称作龙背种。其代表品种包括龙背和望天(朝天龙)。龙背种金鱼不是很繁盛,与文、龙、蛋三大类有着明显不均衡,因此常被归做蛋种一类。龙背上无背鳍,与蛋种相似,眼球凸出,与龙睛金鱼相似。曾出现过的品种有红龙背、黑白龙背、玻璃花龙背、五花龙背、银龙背等品种。值得一提的是,有些文献中记录红龙背最早出现于1726年,根据是1726年(清朝雍正年间),蒋廷锡等所著《古今图书集成--禽虫典》有一金鱼图,图中有两条无背鳍的金鱼,即认为在那时就出现了龙背。此说法有失偏颇,查此金鱼图,所绘仅是无背鳍的鱼,鱼的眼球并不外突,只能勉强算做蛋金。并非是龙背。对于龙背的出现年份,尚需要另作考证。

五花龙背金鱼
.

《古今图书集成--禽虫典》金鱼图

 

 


翻鳃:又称反鳃、纱帽翅。主鳃盖骨卷曲反转,造成鱼鳃裸露在外,在水中游动时,鳃和水的接触面积增大,并不影响鱼的呼吸。但由于缺少了鳃盖的保护,鱼鳃容易受到病虫害的影响,饲养中需要要稍加注意。这种变异在很多金鱼品种正常体中也会出现,但往往出现的是一侧的鳃盖变异,作为残品被淘汰。除了具有生物多样性和证明金鱼的一种变异以外,自身并不具有美感。被淘汰也属情理之中。翻鳃通过与其他品种的杂交,可稳定遗传翻鳃的特征。北京北海公园老鱼工徐金良用龙睛翻鳃和五花珍珠球杂交,获得五花珍珠翻鳃龙睛球这种“四料”金鱼。曾经出现过的翻鳃金鱼品种包括红龙睛翻鳃金鱼、红绒球翻鳃、五花蛋球翻鳃等等。

 

紫翻鳃帽子球

 

 

丹凤:又名蛋凤。属于蛋种金鱼,平头型,尾鳍十分长大,甚至超过鱼体的长度。游动时,尾叶宛如凤凰的尾巴。2005年香港发行的第二版金鱼小型张中,就有一尾淡紫蛋凤入选题材。在各种丹凤的特色中,尤以蓝色为贵,素雅的蓝色更托显此鱼的雅致。丹凤是传统金鱼品种,20世纪60年代,丹凤金鱼在国内市场上非常畅销,市场上出现红头白蛋凤、红丹凤、青丹凤、透明鳞丹凤、紫丹凤、红白丹凤、五花丹凤等很多品种。其中五花丹凤深受日本国赞誉。1963年秋,日本国对外贸易大臣访华期间,曾以30尾锦鲤向我国的北京动物园换取了30尾五花丹凤金鱼。

 

香港发行金鱼邮票----淡紫蛋凤

 

 

蓝丹凤球(《中国金鱼》外研社1988)

 

 

蛤蟆头:又名“猴面”、“蛙头”、“硬泡”在金鱼眼球下方,着生两个小水泡,嘴小,头宽而短平呈三角形,很像蛤蟆头的形状。蛤蟆头是水泡金鱼的原始品种,因而蛤蟆头早年是北京对水泡的别称。除了蛋种蛤蟆头以外,在文种珍珠以及蛋种望天、虎头等品种中都出现过眼球下方存在小水泡的个体,但遗传并不稳定,头型也与蛋种蛤蟆头存在差异。由于奇特的头部形状50年代初,上海地区蛤蟆头金鱼盛行一时。涌现出五彩蛤蟆头、朱砂眼蛤蟆头、红蛤蟆头、蛤蟆头翻鳃、五花蛤蟆头、透明鳞蛤蟆头、红白蛤蟆头、蛤蟆头珍珠鳞等众多品种。文种蛤蟆头:黑白文蛤蟆头、五花文蛤蟆头。


 

五花蛤蟆头(《中国金鱼》外研社 1988)

 

文鱼:文鱼是最古老的金鱼品种,从上俯视鱼体的形状就像汉字“文”字因而得名。它是从草金鱼直接演变而来,早在明朝《考槃余事》中已有记载,它是文种金鱼的代表品种。嘴尖,体短,腹圆呈三角形,各鳍十分发达,体格最为强健。1772~1788年间传入日本,经过改良后,培育出新品种--琉金,具有高峰背、高身型色彩浓艳的特点,是目前日本最畅销的金鱼品种之一。并且还进而衍生出土佐等品种。文鱼的品种有:红文鱼、红白花文鱼、蓝文鱼、五花文鱼、朱砂眼文鱼、青文鱼、白文鱼、透明鳞文鱼、墨文鱼、紫文鱼、喜鹊花文鱼、紫蓝花文鱼等


 

五花文鱼

 

蛋种珍珠鳞:珍珠鳞以其突起的的鳞片宛如颗颗珍珠而著称。常见的珍珠有皇冠珍珠、短尾珍珠、长尾珍珠,这些都属于文种珍珠鳞。而不带背鳍的蛋种珍珠已经很少见到了。珍珠鳞圆圆滚滚的身材,加上没有背鳍和几近退化的尾鳍,游动时常常跌跌撞撞、犹如一颗皮球滚动,最为奇特可爱。曾经出现过的品种有蛋种紫珍珠、蛋种五花珍珠、蛋种白珍珠、蛋种红白珍珠、蛋种红珍珠…

 

鹅头:金鱼头形有平头、狮头、鹅头、尖头之分。鹅头金鱼的肉瘤主要是生长在头顶,就像鹅头顶上的红冠一般,鳃盖两侧的肉瘤则不发达。鹅头型在文种和蛋种金鱼中都有出现,在文种金鱼中被称为高头,在蛋种金鱼中才被称作鹅头。鹅头金鱼中最为有名的当属鹅头红,特点是背部的鳞片致密,雪白色的体色,在阳光的照射下银光闪闪。鲜艳的红色头瘤虽不似虎头金鱼的发达,但更致密,更显周正。随着鱼龄增长,头瘤渐渐隆起,如同头戴红丝绒的礼帽,彰显华贵端庄。蛋种鹅头类在不同时期还有五花鹅头、长尾鹅头红等出现。

 

鹅头红

 

 

现在很多金鱼新品种一味追求短、粗、肥。造成在二龄左右,金鱼即出现游不动、侧翻的状况。犹如君子兰的新品种雀兰,一旦成龄开花,就会造成生长点破坏导致植株生长受阻,需要与传统君子兰品种杂交,优化品种。中国金鱼在文革前曾经历过一段百花齐放的时期,不仅很多宫廷品种得以复兴,而且还杂交培育出很多新品种。经过文革,金鱼品种锐减,如今,虽然还有传统品种分散饲养在金鱼爱好者家中,但由于缺少种源,造成近亲间繁殖,品种退化严重。金鱼养殖中虽会出现突变,但不能视为品种就培育出来了,品种至少需要经过三代稳定遗传后才行,且历时5、6年还不一定成功,因此这样的“种子”品种很难得。的确,每个时期人们的审美观都不同,唐朝的美女依照如今的标准,只能算是减肥对象。从经济角度,市场最受欢迎的品种,或者说销路最好的才会吸引鱼场养殖。而且鱼场饲养目前流行的兰畴、蝶尾。远比寻找、复壮一个濒临失传的传统品种容易的多。但这样一来传统品种就定会失传。到那时,当金鱼发展螺旋式前进时需要借助于传统品中的优良基因时,恐怕就难了。如果能有实力的鱼场在日常生产的同时,抽出一部分力量复壮传统品种,其远期回报是很高的。

可喜的是,对于传统金鱼品种的恢复,有很多有识之士都在做着努力。早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金鱼徐”第九代传人徐金生先生就感慨当时:“数量供过于求,品种供不应求”。并提出抢救濒临绝种的优秀品种:鹤顶红(这里指:红顶白蛋高头)、朱砂水泡眼、喜鹊花龙睛球、狮头(这里指:蛋种狮头类)、十二红龙睛、王字虎头等等。这些品种在当时有的鱼场往往只有一条,甚至一条没有。有的分散在业余爱好者的鱼盆中。而时至今日,徐先生在当年呼吁培育的金鱼品种有很多已经可以批量出产了,如朱砂水泡眼、喜鹊花龙睛球、十二红龙睛在全国各地有规模的鱼场都能见到,而且品质也有所提高。

2005年在北京中山公园举办的中国金鱼精品展,由通州鑫淼观赏鱼养殖中心选送的龙睛虎头被评为全场总冠军。龙睛虎头又称鼓眼虎头是北京宫廷金鱼的代表品种。此品种二十年前还可常见到,可目前饲养者寥寥,已经极为稀少了。几尾龙睛虎头是参赛者本着挖掘传统品种的想法,不惜成本历时数年才获得的。可能据现在的审美观点,并不能吸引人们的目光,但作为传统品种对于保存基因和优化品种有着十分宝贵的价值。单就龙睛虎头而言,原来就有五花龙睛虎头、红顶龙睛虎头、朱砂眼龙睛虎头等优秀品种。现在多已绝迹。展出的红龙睛虎头如果得以存留繁衍,完全有机会重新培育出以上这些品种来,一旦这一线断了,不知还要过几十年上百年才能重新发现这一突变来。

2006年部分南京的金鱼鱼友自发建立了金鱼试验基地,拥有1500平方米养殖水面,人工繁育的品种有20多种,保育的也有50多种,品种比较全面且总数达到10万条,已经初具规模。目前鱼友俱乐部试验基地里保育的珍稀金鱼品种有:文种(扯旗)水泡、三色水泡、高头球、高头龙睛球、三色琉金、蛋球、宫廷鹅头红、紫兰花虎头等。从而看到金鱼传统品种复兴的希望。我们要珍视中国自有的金鱼传统品种,使我们的后人不仅仅是在文献和图册中,去追忆中国金鱼的辉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