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州古城门取名新说

 苏迷 2011-08-16

周国荣

原《城市商报》编者按:苏州城八大城门的得名,已有许多文章进行过介绍,而且说法大致相同。但最近,文化学者周国荣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此外,他对苏州城门名字的身价也作了深入论述。这位年近8旬的学者认为,要把苏州建成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的文化旅游城市,首先要了解苏州的历史文化;而要了解苏州的历史文化,首当其冲应了解苏州城门的得名由来和身价。

                                                             

“姑苏”,苏州城之古称,盛用于汉、唐、明清,并扩及为苏州大市地面,通常指苏州老城。

苏州老城“姑苏”乃伍子胥所亲造,它呈长方式“亚”字形,四边每边设两城门,门名自亦为伍氏所取,按逆时针方向自东边起为“匠”、“娄”、“齐”、“平”、“阊”、“胥”、“蟠”、“蛇”。

苏州城门身价最最高

依常理而言,一座城设门取名不会是随便之事,必会有所讲究。综观我国之古城,其城门名称约分为四个等级,这由该城蕴涵历史文化之厚薄及它地位之高低而定——

最一般等级者,如常见的小县城之取方位为名:东门、南门、西门、北门;

高一点等级者,取重文礼或吉祥意,如泰州的招贤门,扬州的芳林门;南京的聚宝门;甚至北京的安定门、崇文门、宣武门、德胜门等也只属这个等级;

再高一等者,取名含古代哲学观念,如隋代江都城有玄武门;唐代长安城有玄武门;明代南京城亦有玄武门。“玄武”一称源出《礼记》“前朱鸟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又是“北方天上七星宿之总称”,由此用于宫殿——凡处于北方位者,比如唐皇帝内廷正殿之北面门,即命名玄武门。明故宫之玄武门亦仿此。

最高等级者,唯吾“姑苏”之八门名!它们既无方位之义,也无吉祥和敬重道德之义,也很不同于“玄武”的哲学观念,而是以与当时吴国有密切关系的重大历史文化作蕴涵,突出其纪念性,其精深程度与影响力,远强于前面三等级,这是一目了然的!

下面逐门表述之。

“匠”门源于4000年前古干国

“匠门”现名“相门”。

别看匠字不算雅,但它所蕴述的历史文化,不仅对吴国历史紧密而重要,而且对我大中华历史文化也有万分的重要性!原来的吾太湖地面,在吴族吴国兴起以前,古干族建立有一大方国“干国”。干族人的历史至少在中华共主“夏禹”崛起前(距今约四千年)就势力大、文明高,最足以证明这一点的是他们擅长手工技艺,尤其是精于兵器制造与屋宇建筑——时至今天,干国人的语言、文字上仍显著地凸显着历史文化遗迹:兵器、战争叫做“干戈”;盾牌、防卫叫“干城”;神妙的冶铸人叫“干将”[实为干(国)匠之讹也]。又古时河网地带在水上立柱建屋叫“干栏”(苏州水巷里的水阁,即是“干栏”的直系子孙也)。

历史进入春秋时代前期,吴人吴国崛起并日益强大,不久灭掉了“干国”(时在吴王寿梦之前100年左右)。依照奴隶制社会(含封建制社会初期)之惯例,干人整族成了吴国的奴隶,其中会手工技术的奴隶受到的待遇尚好,他们可以有自己的小家室,以便繁殖世袭的手工奴隶(成吉思汗西征,到中亚时灭亡了花剌子模国,该城五十万人口全部被杀光,只留存了四百名手工工匠,即是旁证!)按记载,伍子胥造竣姑苏城,就划定匠门片为干人兵器冶铸区,故命名城门为“匠”也。夫差接王位后,在城西山间大兴土木,造姑苏台与馆娃宫,吴国把大批干人建筑工匠集中于木渎西香山片——这就是执中华传统建筑技艺牛耳、驰誉寰球的“苏州香山帮”之历史渊源,它绝非某些“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建筑学界人士所说 “香山帮”只源出明建筑大师蒯祥之系。

上述这段“干匠、匠门”的重大史实,对当今的绝大多数苏州人来说,因远自宋明清以来乏人考辨、论说,几乎已成了一道无人诠释的大秘之谜了!(用“相”字命门名,要到民国时期因绝大多数人不明“匠”字的史实,才以讹传讹的——毫无历史文化内涵!)

“娄”门是因妇女头顶竹器得名?

按相关古籍载说,此门原号“ 门”,源出秦代有古 县(县城原在昆山东北之娄塘——距离姑苏娄门约一百二三十里),西汉之后王莽将 县改为娄县,所以“娄”门名由此得来(这是唯一的说法)。

其实,这实在说不通!因为秦代比伍子胥设娄门已晚了三百年。根据史料《越绝书》记载:“邑中径从阊门到娄门,九里七十二步”。可见娄门也是伍子胥的时候命名的。

那么此门名“娄”字是怎样来的呢?据笔者考辨,仍可能会是这样的—— ,火耕水灌之田。先秦时期,今昆山东片已濒东海,而其他(直至昆山西片)均为长江江砂冲积而成,既多荒草又频遭海浸,所以地力贫瘠,多赖开沟渠引淡水冲灌。其所赖之大水道即是娄江[从娄门口向东经昆山、太仓入长江(太仓段称浏河)]。娄江在古代是很阔大的,在宋明时代,海外大船可直达娄门口——此口成一湖泊,可泊多艘船只。由此可知娄门之“娄”字应该来自娄江之“娄”。

然而这娄江之“娄”名又是怎样取出的呢?按“娄()字”本初的形与义乃是“妇女头顶竹编之器”,对此笔者认为:1、古时中国妇女负物,不是扛挑而是以头顶载的,犹如如今见的南亚南美妇女一般!2、当时 田上的劳作是很艰辛的,妇女们从家里送饭食,顶载而去,若有收获物也是顶载而返。3、当时娄江两岸及其四周的大片 野上“状”之女必定盈千上万,久之俗盛而名江曰“”了。吾此说,自认为有所理,也有点间接之据,也优于“娄”本于“ 县”之说。但由于古往今来从未有人做过精准的诠释,谨抛砖以祈望引玉了。

齐门曾造九层高楼

齐门也称望齐门。名出齐国景公幼女身上——阖闾接王位后,既勤政爱民又俭朴律已,加之再得伍子胥、孙武辅佐,国势日益强盛!北边大国“齐”恰值昏庸享乐的景公晚年,形势逼迫他采用千百年传承的“和亲”手法,把自己最宠爱的幼女许配给了阖闾长子波。

阖闾父子也很关爱齐女,特为她在此城门上建起九层高楼,以便她遥望北国,稍慰思亲之苦——“望齐门”之称由此产生。谁知天不宠此女,婚后不久波即死去,天塌似的重击加恋父的抑郁病,她也很快死掉了……(注:按春秋礼制,贵族女嫁后,除被男家“休妻”外,终生不得回娘家之门;又经考查,终阖闾十九年中吴未与齐征战过)

平门因贤臣巫咸得名

平门正宗应称“巫门”。夫差王时吴与齐作过战,但伍子胥是反对的,他力主心腹大敌是南面的越国,并同时毛遂自荐当友好使者出使齐国。就伐齐一事,太子友亦提出了称誉后世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著名谏言!既然伍子胥反对伐齐,所以吴地古籍上载说“伍子胥平齐,大军从此门出,故号平门”是不可靠的!

元《平江纪事》有这样一段记载:“吴城平门,旧名巫门……古濠中得石匾,上有篆书‘巫门’两字。巫咸,商中宗时贤臣(兼大祭司)也,其墓在(此)门东北三里许,故以名门。‘巫’字与‘平’字相似,后乃讹为平门。”由此可见,平门最早叫“巫门”。

阊门是古城第一城门

阊门也叫阊阖门、破楚门。伍子胥造吴大城(姑苏),向西之门最重要:1、第一强敌楚在西面;2、将来争霸列国——中原地区在西面。古人进行大工程时极讲究天文地理之象:“立陆门八以象‘八风’,水门八以象‘八卦’。”上天之门曰“天门”,其名又曰阊阖,其所象风即阊阖风。吴故立阊阖门以通天气,籍“向西”以破强楚,故大破楚国后即呼此门为“破楚门”。

阊门名在诸城门中位列老大,实在是因为:1、它蕴含的历史文化最精深;2、自隋以后中国第一命脉大运河大发展,苏州城的重要性迅速飚升,南宋迄明清已晋升为全国第一大城市,它的经济文化核心区即在阊门内外。

胥门名字源于“姑苏山”

胥门正宗的名字是姑胥门。民间流传说法:“伍子胥居此门旁,” 故名。当代史学大师顾颉刚指明:“此门名与伍子胥无关,是阖闾王走此门好游姑胥台而取名”。况且,伍子胥也不会以自已名字来命名城门。

那胥门到底因什么得名?

大家知道吴国筑有一座极其宏伟的旅游设施“姑苏台”,因筑于姑苏山上而命名,而“姑苏”两字最古的写法为“姑胥”——姑胥台、姑胥山。

那么“胥”字怎么又通了“苏”字呢?原来“胥”字古音有二:1、音“须”,其意为全、都,伍子胥名“员”字“子胥”即取此义;2、音sōu,同“苏”字(含义也是“苏”之义),故而姑胥台应呼为姑胥(sōu)台、姑胥城应呼为姑胥(sōu)城,胥门应呼为胥(sōu)门。

盘门、蛇门象征吴降越

盘门古代写作“蟠门”。伍子胥造城秉承阖闾王旨意:吴处在十二位之辰位,辰对应地支之龙,所以刻木蟠龙,以此镇住在巳位上的越国,故命名蟠门。后来才有“水陆相半,沿洄屈曲”,称谓盘门。

蛇门早毁夷,其地点应在今南门人民桥东边。此门劈对越方,由于越乃十二位之巳位,巳对应地支之“蛇”,所以在门上边安装木蛇,头向北,象征越伏吴、属吴,故称为蛇门。

伍子胥引导越灭吴?

附说一下葑门。此门并不在伍子胥所开设的八门之内,然而它却与伍子胥发生了密切的关系——很早的一本古籍《吴俗传》有文“(越攻姑苏城)伍胥见梦越军,令从东南入,越乃回向三江口岸,筑坛祭子胥,开渠自罗城东开门入吴”。

按葑之本义是杂草丛生之湖沼地,所指植物即水生茭白。根据上述史文及历史实情,我们可以明了:1、吴时姑苏城东原属大荒野境,其娄、匠门外往南迄蛇门外往东片乃是一连片沼泽地,上面还有众多的湖荡,水中繁殖江豚……2、越军总攻吴城池极可能借助了大台风,掀起了巨浪,冲垮了今葑门地段的城墙(此种城墙乃是泥土一层层地版筑而成,又它的根部终日浸泡于水,难御巨浪之冲击);3、伍子胥托梦给越军,指示他们攻吴城之软肋点,自属神话化了,但却可间接佐明笔者力主的越灭吴,主要用水军从东面海上来,及北面溯长江又太仓、常熟境从水道南攻……《史记》所说“(伍子胥被杀时)大声曰‘抉吾眼置之吴东门,以观越之灭吴也’”,确实是史实写照,亦可证之。

 

(据2010523日、30日《城市商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