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式太极拳练法纠偏

 无下智齿 2011-08-16

杨式太极拳练法纠偏

 

 

学习体会:虚灵顶劲,基础之基础,初练似无感觉,时间一久便显功效。足部五趾抓地,脚踩涌泉,于松沉、于护膝、与稳固下盘,皆有实效。

 

太极拳的流弊,一般较其他拳种和功法为少。但随着锻炼用功日深,如各个要领未能掌握,错误习练,即使轻微,也会出现偏。笔者主要习杨式太极拳。常见偏差及纠正方法分述如下:

 

一、膝部疼痛

 

古典拳论云:“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作用于全身”。若劲已经下去,未能至脚,憋在膝上,正常膝部会出现疼痛,重者膝肿,曾见过严重二例,竟至外科手术治疗。

 

纠正之法:着重练习足部五趾抓地。不以局部形似为是,而是全身放松、伸展、拔长,在运动中把握全身完整劲,此时试作五趾抓地,可能找到劲下去的体会,膝部疼痛也迅即缓解。具体可先单练白鹤亮翅、云手等式,再坚持到诸式之中。五趾抓地是下肢放松的重要关键,但不可误解为脚跟轻飘。整个劲点,仍以“脚踩涌泉”为宜

 

二、头晕

 

太极拳能使人体清阳上升,浊阴下降,头部清爽,怡然悦然。而练不得法,反会引致头晕,大致有如下各端:

 

(1)未做到“虚领顶劲”。“虚领顶劲”要求头容正直,不偏不倚,不俯不仰,颈关节松开。正确走完一趟架式,百会穴及其周围体表温度略高于他处,久而久之,不练功时亦感觉温热。这是虚领顶劲能“提举一身阳气”、“满身轻利顶头悬”之明证。凡头晕者,先宜检查有否练功低头的毛病。

 

(2)上下肢用劲分配问题。太极拳以腰为分界线,上下肢的用劲,一些练功者仅注意上肢的沉肩坠肘,坐腕舒指,下肢缺乏配合,以致气血上涌而头晕。

 

纠正之法:加强下盘,要松胯。可练习姿势较低的太极剑(杨氏五十五式),步履大,能增长内劲。扑步压腿、低丁八步,以及站桩功也有助于此。

 

(3)某些练功者因惑于太极“如气球”的说法,追求上肢气血流通的加强而引起的自我感觉,自觉不自觉的“用意”,集中于两臂,致气血上注,不知“气球”之比喻只能接近,如全然等同理解,必致极端。克服办法,是正确认识太极拳本质,不故意追求,全面用意,加强下肢锻炼。

 

(4)思想不集中。天南海北,胡思乱想,练功后不但头脑不清,长此下去,反而头昏脑胀,要镇心猿,收意马,清除杂念,直至心静意宁时才开始练功。或谓太极拳宜起床后不做任何其他事情,竞先练功,亦含此意。

 

(5)从中医学辩证看,原有肝气、肝阳、肝风的人,不正确的练功方法,会促使病理因素发展。应按“六声太极拳练法”,以养肝、舒肝、平肝、息风,且以乙癸同源理论加强下盘以补肾阴,俾水能涵木,则头晕自除。

(6)杨式大架子(杨澄甫公亲订)一趟,初学者30分钟,日久功深,可延长至45分钟,乃至1小时或更长。功深亦快练,师示大架子全趟可在2分多钟内完成,完整一气,动作风生,花团锦簇,浑如太极。此非高深功夫不可。功浅者追求快速(架子是散的),或不能够慢练,下盘功夫不够,气血上涌,也可导致头晕。凡此种种偏差,纠正之法,应刻意求慢,做到能慢(但慢而不停),待“十要”能正确贯穿,然后再加快。

 

三、气憋

 

太极拳顺乎自然,拳势与呼吸配合,一呼一吸因练功日久而愈深长匀细。但姿势不正,要领不得法,亦能造成憋气、胸闷,以致全身不舒适等。

 

克服之法,应做到“气沉丹田”。但不同于静功之“意守丹田”。平日练功,拳式配合呼吸,而不是以呼吸去配合拳式,否则愈练愈糟。

 

四、中气下陷

 

练功中出现腹泻、大便频仍,或某些机能减退,也是由于要领贯彻不全面。

 

克服之法,着重于“提肛”。杨式太极拳“十要”虽无提肛一项,但整体要求中包括着“提肛”、“松腰胯”、“上下相随”、“内外结合”中就包括着提肛。

 

太极拳属内家拳,与少林轻功“踏雪无痕”不同。太极全身之动在于松沉,而不是升。沉肩、坠肘、坐腕、舒指、松腰胯、气沉丹田……都是放沉,都是放松,但全身也有两个劲是向上的,以与下沉平衡。

 

一即虚领顶动,松开动关节。松到脖子两条大筋有明显感觉(直到发麻),好似头顶泰山,又好象没有什么。

 

二是提肛,上下两个提劲呼应,百会穴和会阴穴在一条垂直线上,这样驱干就松沉直竖,中正安舒。中气下陷等问题也就自然不存在了。

 

太极拳练法纠偏不只上述,这里仅举一隅以反三,其他可依此考虑纠正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