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虚词与情绪的逸荡

 凹凸甲乙 2011-08-17
古今文学名著似乎向我们提示这样一个问题:虚词在小说中远远不止充当语法的连接物,在善于调遣虚词的名家高手那里,虚词不虚,它像提升了闸门,使情绪的静水嗬嗬欲流。它在作品中可以起到巨大作用,造成诗歌情绪的活跃,造成小说诗意的流转,运用浑然时,仿佛水流于花径,只闻其声,不见其水。
   顺文学史之流而下,可以见到这样一个事实:上古文事初开,虚字{词}少,周诰、殷盘,佶屈螯牙,木强寡神。至《论语》、《左传》始,诸多虚词悉备,作者神态毕出。文学的基本作用是表情达意,而虚词的运用往往使情意传达完满活肖。这也是吾国文学之一大进步。唐代僧诗人齐已诗“山寺钟落月,江城鼓角风”就纯粹质实,实则重,故虚活不够;而杜甫《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见寄》两联竟用二十二虚字:“此时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这两联写别情,无限曲折;句法老健,意味深长,非巨笔不能到。其中虚字多而实词少,显得空灵虚活。

   文学中虚词和实词的概念与语言学上的定义不完全相等。文学作品的实词大抵是指一些标示事物的名词,虚词大体上包括语言学上所说的虚词和一部分表情达意的动词、形容词等。古代由话本发展而来的章回小说中虚词也少,直到现代文学的大师鲁迅先生,才开始很有讲究地在小说中运用虚词,他用得那样恰切、考究,而且量多,在文学史上也不多见。“他自然就想到茯苓。但山上虽然有松树,却不是松树,都好象根上未必有茯苓。即使有,自然也不带锄头。”这样运用虚词,令人叹为观止。诸如“未必就”、“究竟”、“很觉得”、“但终于”、“都似乎”、“仿佛”、“并非”、“也”、“而且”这一类虚词,是大量出现在鲁迅小说里的,他虽然于西洋小说有诸多取法和推敲借镜,但他的骨子里还是深刻的民族气派,尤其有一种高古沉郁雅致的士大夫气质,这同虚词运用的考究不无关系。稍后的废名的小说里对虚词的运用也颇为出色。而到了当代小说家那里,何力伟运用虚词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河水又从容,旷古皆然的来而且去。”“然而小船并不漂走,固然缆索业已烂断。”“而那河水,似乎有了伤痛,就急遽地流。”虚词之多,难以枚举,这是小说中的蛇足么?不是!非但不是,反而因为实词的推敲悦人耳目,并且虚词的布设又多了一层回肠荡气。
   对小说与诗作艺术的鉴赏而不是消遣的扫描,我们力求发现并培养一种趣味,文学作品无趣味便难以成为艺术。虚词的运用,正是造成趣味悠长的极好手段之一,非有高明的技巧,深厚的古学修养莫为。倘若满谷落英缤纷,固然好看,但又有一股清流,把这落花,一朵两朵地漂走,不是更令人起一种美的震颤么?虚词的作用,有如清流。
                             2007,7,30。羽于渝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